《童年》名著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5.33 MB
- 文档页数:14
中考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之《童年》一、名著基础知识必备: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
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
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背景《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还有两部是《我的大学》《在人间》)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内容简介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名著导读——《童年》1.作家及作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一《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机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开始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文学和我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3.故事梗概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儿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名著阅读导学案【七】《童年》1.作家、作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高尔基的乳名2.故事梗概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
后来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招致学校的非难。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3.主要内容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
外祖父: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5.外祖父所招的两个房客,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6.《童年》的主题7.轻松闯关1、作者从高尔基父亲逝世开始,到母亲逝世为止,恰是作者5岁到7岁的童年生活阶段。
精品文档 2016 1 / 29
名著导读童年练习题及答案 1、《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2、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 3、《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小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4、《童年》的思想内容 作品中描写了许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但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 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因为主人公阿廖沙,他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精品文档 2016 2 / 29
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因此,我们说全书的思想内容表现上是积极向上而非颓废委靡的。 5、人物性格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两个舅舅:粗野、自私; 小茨冈:乐观纯朴 格里戈里:正直的老工人;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其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真实描述了作者三岁到十岁期间辛酸、痛苦而又充满天真的童年,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然而它不又仅仅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
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从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中,努力挖掘生活真实中的典型意义,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此,《童年》中的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1.学科育人价值:①有利于培养孩子深入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培育向善、有爱(心存良知和同情),自立自强的品质,引导他们珍惜美好幸福生活,树立建设更美好社会的理想。
2.涵养语文素养的价值:①积累通过情节、视角、环境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通过完成阅读任务、课堂研读、讨论)②体会写作技法。
如,学习作者两种视角编织情节、表达爱恨的写法;体会作者以语言、肖像和动作展现人物典型形象及多面性的写法。
借鉴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展现环境,人物的形象;夹叙夹议的写法等。
(通过摘抄、点评,片段写作借鉴)③积累阅读跨越文化背景小说的经验。
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查阅资料,关注小说中与我们迥异的背景。
如,了解小说中的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积累跨文化背景阅读的经验。
1、梳理阿廖沙的苦难史,分析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对阿廖沙成长的影响。
2、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分析身边人对阿廖沙的影响。
3、分析以上材料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积累小说阅读中依据环境、情节和人物指向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第一阶段:走近人物核心目标:利用图表直观、清晰地梳理人物特点与人物关系。
1、了解三种基本图表(人物关系图,人物分析表,人物对比表)的作用。
2、能够根据表头要求寻找相应的信息填写图表,并根据信息总结人物特征。
3、能自行设计简单的人物分析与人物对比图表。
第二阶段:走进情节1、能全文阅读,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3、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第三阶段:感悟主题思想,感受作品价值。
1、了解本书的文学地位及价值2、感悟主人公苦难的生活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文本简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规划阅读计划。
2.分解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写摘要。
【教学过程】一、文本解读1.作者信息介绍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2.创作背景解读●写作时间:1908-1910。
●写作地点:意大利卡普里岛。
●小说中的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阿廖沙3岁-10岁。
●小说中涉及的地域:俄国伏尔加河沿岸的城市。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沙皇俄国警察统治森严的末期,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得阶级矛盾激化,手工作坊不断破产,手工业者民不聊生,伏尔加河沿岸城市的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无处不在的贫穷、死亡、偷窃、阶级欺压和冷漠、自私、粗鲁的人际关系。
极少数地方有人性的微光闪烁。
【附:伏尔加河流域】●视角:第一人称“我”的视角。
●有两个“我”存在:即小阿廖沙和作者。
●前者主要再现、描述当时的生活情境和小阿廖沙的情感。
●后者主要评述某些人物、经历或阐述写作意图不到4岁的阿廖沙丧父后,外祖母接母亲和阿廖沙离开阿斯特拉罕,前往祖父母所在的下诺夫哥罗德生活。
从此,他就寄居在互相仇恨的“一家子蠢货”(卡希林一家)中,祖父母后来分家。
期间,他遇到了善良的小茨冈也遇到过隐身民间的大盗,遇到了一同谋生,坚强又讲义气的小伙伴。
虽然有最疼爱他亲近他的祖母,但外祖父的染坊走向破产,母亲改嫁后被抛弃生病去世,10岁的他,被祖父扫地出门,不得不自谋生路。
(简而言之:主要描绘了阿廖沙在地狱中生活的苦难经历。
主要以人物、事件构成章节,不是单一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
)(1)人物建档(2)人物形象影响,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脾气喜怒无常,粗鲁,偷盗,说谎,说脏话、辱骂老人等不良习惯。
由于过早地目睹死亡,经历流离失所,心理渴望被关爱,但又对此不抱希望。
祖父和孩子们的殴打、粗暴自私,有不满有辱骂但多数时候逆来顺受,有超乎寻常的宽容和忍耐力。
她会讲故事,会跳舞,勤劳能干,同情不幸的人们。
在阿廖沙的心目中,她简直就是天使的同义语,是苦难童年的庇护所和温暖美好亲情的最大来源,是生活家,是诗意的女性。
重压和家道不断中落,喜怒无常的他粗暴刻薄,稍不顺心就殴打阿廖沙,但不乏慈爱,在打伤他后,又去讲故事安慰。
他最看重的不是亲情,是家产和钱财,为此不惜一切,包括与外祖母分家,把阿廖沙赶出家门。
父爱。
了孩子,最后又被后夫抛弃。
因为生活的折磨,对阿廖沙喜怒无常,几乎失去了母性的慈爱。
4岁,后来,通过他人之口得知他聪明能干,高大,深得众人的喜欢。
端到为自保见死不救压死了小茨冈。
粗鲁、随意戏弄阿廖沙,为争家产不惜在亲人面前大打出手。
但二人又在某些家庭聚会的时候流露出喜欢音乐、弹琴的人性一面。
是忘年交。
偶尔有偷东西的陋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
不幸的是,和两个舅舅抬沉重的十字架木头时被砸身亡。
都以“好事情”解释,有见识但与世俗格格不入。
彼得伯伯:本性善良但心胸狭窄,先善待阿廖沙,后因为阿廖沙辱骂不尊重,开始跟踪告状。
后被推断为是隐藏的大盗,意外暴毙在雪地里。
逼,有偷窃、粗鲁等不良习气。
二、分解阅读任务,指导阅读方法。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先略读全书,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内容;再对其中的精彩章节进行品读、赏析,吸取其中的精华。
(3)做读书笔记。
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画图表、写心得,丰富积累,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相关章节,分享交流摘抄点评心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图,绘图时简要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并绘制完成阿廖沙的名片卡。
【教学过程】1、问题一: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梳理出这些人物与阿廖沙的关系,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2、问题二:阿廖沙是个怎样的孩子?绘制阿廖沙小名片。
(1)人物建档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
4.学生展示并口头表述人物关系图以及人物特征。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6-10章节,描述阿廖沙的童年经历,梳理小说情节,绘制阿廖沙成长经历中的磨难信息图。
2.绘制阿廖沙的生活迁徙图,了解阿廖沙动荡,贫穷的家庭境况。
3.绘制家庭冲突图,了解阿廖沙的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遭遇。
5.梳理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源。
【教学过程】一、梳理阿廖沙童年主要经历以及小说主要情节。
二、绘制阿廖沙的生活迁徙图,了解阿廖沙动荡,贫穷的家庭境况。
三、绘制家庭冲突图,了解阿廖沙的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遭遇。
五、梳理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源。
六、剖析主要情节“小茨冈之死”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11-13章节,梳理给予阿廖沙正面影响的人物信息,结合情节分析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人物形象。
2.梳理给予阿廖沙负面影响的人物信息,结合人物情节分析阿廖沙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绊脚石”各有哪些?2.结合情节分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外祖父的人物形象。
(1)苦难中的外祖父●摘抄社会环境的句子●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社会环境与人物表现的关系?(2)外祖父是个绝对的坏人吗?●外祖父的坏的表现,好的表现?(具体和概括)●“坏”的原因是什么?性格使然?生活所逼?社会环境所迫?(3)外祖父对母亲的态度●梳理外祖父对阿廖沙母亲瓦拉瓦拉婚姻的态度?3.学生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形象。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任务分享与交流,分析阿廖沙为何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压垮,而是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的原因。
(交流汇报课)2.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分小组汇报展示探究问题: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而是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二、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1.通过比较人物经历的相似点,推断当时的社会背景。
2.这样的社会背景对人物命运有怎样的影响?3.结合小说中成年阿廖沙的议论性语句,思考小说的主旨。
预设:(1)高尔基谈《童年》创作目的:每当回想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沉重的恶,我都要扪心自问:这种事值得去提吗?每一次我都重燃起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它是一种顽固而丑陋的真实,直到今天它仍旧阴魂不散。
对于这样的真实,要想把它从人的记忆中,灵魂中,从我们的整个沉重而可耻的生活中连根拔起,就必须从根源上去认识它。
促使我描写这些恶的,还有另外一个更加积极的原因。
尽管它们如此黑暗,尽管我们被它们压迫,无数美好的灵魂因它们而饱受摧残——俄罗斯人的心灵却依旧是那样地健康而年轻,我们正在并且终将战胜它们。
我们的生活令人惊叹,它是滋生一切兽行的沃土,并且,从这层土壤中,依然能够长出光明的、健康的、富有创造力的生命,长出善良的生命——那是人本性中的善良,它唤起我们不灭的希望,希望那个充满光明、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活会再次到来。
(2)第一页:给自己的孩子(向善、坚强独立有同情心)(启发、引导)(3)为俄国十月革命服务主要来自列宁、斯大林等的追捧: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度被苏联文学尊奉为刻画无产阶级儿童成长的典范之作。
特别是斯大林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被推崇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之作。
【作业设计】1.以“苦难与人生”为主题,结合小说内容撰写文章并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