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维坦读书报告

利维坦读书报告

利维坦读书报告
利维坦读书报告

《利维坦》读书报告

《利维坦》这本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奠基性的作品,作者霍布斯在写这本书时所思考的乃是冲决了中世纪政教合一的罗网后形成的国家是什么这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所谓的“利维坦”是指一种形似埃及鳄鱼的海怪,霍布斯就将国家比作“利维坦”:它的身体是有所有的人民组成,它在身形和力量上远远大于任何一个自然人,它是一个人造之“人”,其象征意义表示一个仅次于上帝或者在人间替代上帝的巨大权力。

本书分为论人类和论国家两个大的部分。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着重从人的特性上回答了“人为什么要制造一个凌驾于自身之上的庞然大物?”这个问题,从第一章“论感觉”开始到第十二章“论宗教”,作者用十二章的内容对人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认识。之后主要论证具有以上特性的人类如果靠本性自由发展会不会形成人类社会。经过一系列论证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自然法,所以需要把大家的权力转让给一个组织,让它代表大家的意志,这个组织就是国家。

在第二部分“论国家”,作者从国家——臣民的关系出发,描述了“利维坦”应该具备的特性,回答了现代国家应该如何构建的问题。霍布斯系统论证了国家应该具备的权力有:命令权、决定权、立法权、司法权、宣战媾和权、任命权、赏罚权,并且这些权利只能由主权者实施,不能分割。他还详细论证了主权者通过任命官员行使经济、军事、司法等管理职能,通过获得与分配生活物资来维持国家的生存。当国家无法保护其臣民时,臣民与国家签订的契约宣告无效。

第一部分论人类

人之外的种种物体作用于人体产生了感觉,能被我们感觉到的是物质的属性,存在于产生它们的物质之中。我们对物质的感觉其实不过是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感觉都只是原初之物的幻象。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考量其他的人和物的,梦是睡眠中的想象,是由于身体内部的某些异动引起的,而那些鬼怪神灵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理解是指在语言或者其他自发的符号的激发下产生的想象,人类

和动物都存在这样的想象。人类特有的理解不仅是指理解对方的意愿,还指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思想。思维序列是指被称作心理讨论的一系列互相连贯的思想。人的思绪并非出于偶然,它可以分为不定项思维序列和定向思维序列。前者没有一定的方向、目的,变化无常,而后者正好相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曾经全部或者部分的被我们感知。不论是感觉、想象、还是思维,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都依赖于人自身的经验世界。

语言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它可以将思维序列转化为语言系列,可以获得知识,相互交流、学习和商讨,还可以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但是语言是很精确的,用词不当、不明语意等错误都会造成推演的错误。语言包含着意义,而对这些意义的理解则包含着更多的个人色彩。本文所说的推理就是加减运算,推理不过是一种“计算”,是为了“标示”或者“表明”思想而对普遍名词所构成的序列所做的加减计算。推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艰苦训练得来的。一个论断与另一个论断的连结,知道获得相关问题的全部因果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感觉和记忆只是关于过去的既成事实的知识,科学则是探讨事物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的知识。清晰的语言表达人类的心灵之光,推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科学知识的积累是人类前进的路径,整个人类的目的是利益。

当动物的某种运动趋向于引起它的某种事物时,就称为欲望或者愿望,这种叫做欲望的运动,似乎强化、促进了生命的运动。本文把激情分别命名为喜、怒、哀、乐、欲等,人类会在产生这些激情的时候进行斟酌,斟酌是指向未来的。在斟酌过程中,直接与是否付诸行动的决定相连的最后欲望或者嫌恶,就是意志,它是意愿的行为,而不是意愿的能力。喜怒哀乐等形式语言是我们表达激情的方式,但有时候激情的最好表达在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人类通过其它方式所知道的人内心的情感意愿。

在判断真假问题时交替出现的观点所形成的思维链条是怀疑。要想获得对事物的绝对认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事实的了解最初依赖的是感觉,以后便依赖记忆,而感觉和记忆总是存在局限性——我们并不能感知记忆所以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所有细节。由结论所表达的思维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或关于语词系列的知识。如果讨论最初的基础不是定义,或者即便是定义却没有形成三段论法则时,该讨论最后形成的仍旧只是意见。如果讨论不从定义开始,而是从某一个人

的观点开始,对于这个人相信其认识真理的能力以及耿直胸怀,这一决断也就成为相信和信任。宗教方面的“信”指的不是对某个人的依赖,而是对教义的承认和相信。

想象、判断、智慧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本书中的智力的美德,是指被人们称道、珍视并希望自身具有的心理能力,一般被称作智慧。人的通过想象和观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这个方面来说,良好的智慧就是良好的想象能力。能看到别人很难发现的差异,能够区别、认识、判断事物的特征。拥有这样良好判断力的德,就称作明辨。想象不辅以判断不能称为德,但判断和明辨无需借助想象,本身就可以称之为德。想象偏重于对主观情感的表达,而判断则偏重于真实性、探求真理的表达,没有判断的想象不能称作智慧,但是判断却相反。人的判断会受到时间、地点及表达对象的限制,没有想象的判断是智慧,缺少判断的想象不是智慧。人的智慧的不同是由于激情的差异产生的,激情的差异部分源于体质不同,部分源于教养有别。最能引起智慧差异的激情主要是程度不同的对权势、财富、知识和荣誉的欲望。一个人如果对智慧没有太大热情,就会缺乏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就会产生与智慧的美德相反的缺陷。

知识分两种,其一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其二是关于推理的知识。前一种知识是感觉和记忆,是绝对性的知识;后一种知识是科学,是非绝对性的条件性知识。把有关事实的知识记录下来就是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文史两种。将表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科学知识记录下来形成的书籍叫做哲学书籍。

一般来说,权势是一个人获得某种好处的现有手段。人先天具有优异的身体或者心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权势,借助与生俱来的权势或者运气所获得的是后天的权势,在这一方面,权势的性质就像名誉一样,越发展越卓著,或者像自由落体运动一样,越落越快。人最大的权势莫过于集中起来的权势,就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把自身的权势交付到一个自然人或者社会法人身上,让该自然人或者社会法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实施集中起来的全体的权势,国家就是如此。人的价值就是他的价格,也就是使用他的力量、才能等权势时所获得的酬金。一个人的身价取决于别人的需要或者评价,而不取决于自己的判断。一个人在公众中的价值,也就是国家赋予他的价值,一般称为地位。无论向他人寻求何种帮助都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这说明人们认为他有帮助别人的力量。与国家行为没有关联的尊重

方式都是自然的,如果在一个国家中,君主或者其它什么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随意把自己意愿把他或者他们喜欢的任何事物树立为尊重的标尺,那么就会有一些不是出于自然的尊重方式。资格既和身价有所不同,它也有别于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美德。当一个人具备胜任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时,我们说他具备做这件事的资格。

本文的品行是指人们在社群生活中和平相处、创造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品质。幸福生活是指实现一个又一个欲望目标的过程。当人不确定事物的真实原因时,会假象出一些原因。人对未知的世界存在一种焦虑,当人类不间断地追溯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时就产生了上帝。对最初的幻象,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幻象的,是单纯的自然崇拜。后来,宗教的发展同政治相联系,统治者会有意识地使用宗教去稳固、控制人们的思想。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信任的基础上,如果这些人不再被人们相信时,宗教一定会受到质疑,这时,如果宗教不用世俗的武力相威胁,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唾弃或者反对。

人在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能力没有太大差别,于是就产生了希望结果平等的愿望。如果两个人都想要取得同一样东西但又不能共享时,就会彼此仇视,并力图消灭或者征服对方。如果侵略着面对的是一个个单个的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侵害别人,人们总是相互疑惧,人人自危,在这样的状况下最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用武力或权谋来掌控自己所能掌控的所有人,并直到没有危害自己的足够力量的存在为止。也有一些人所追求的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安全需要,他们喜欢沉醉于征服本身所带来的权力快感之中,而那些本来乐于安分守己,不愿以侵略扩张其权势的人们,也因此不能长期地单纯只靠防卫而生存下去,于是,统治权的扩张便成了人们自我保全的必要条件。在没有一个能够产生使所有人都敬畏的权力的地方,人们共处时不会有快乐而只会有忧伤存在。在没有共同权力使大家平安相处的地方,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彼此相互摧残。在人类的天性中有三种造成冲突的基本原因:第一是竞争,乃是为了利益;第二是猜疑,乃是为了安全;第三是荣誉,乃是为了荣誉。为了利益,人们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而全部的猜疑都是为了保全这些既得的利益;至于为了荣誉的争斗,则是由于他们认为受到了轻视或冒犯。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敬畏的时代,人们便处在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之中(所谓战争状态并不一定是指实际战斗的状

态,还包括战争倾向)。人类的欲望和激情并没有罪,在不通晓法律以前,从激情中产生的行为无罪。对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战争来讲,它所产生的另外一个结果,便是没有是非、公正等价值观念,没有财产、治权、领地以及“你的”和“我的”区分。没有共同权力的地方就没有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地方也就无所谓公正与不公正。公正与背义是群居的人的品质,而不属于独处者。

自然法,又称自然权利。它是指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并使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生命的自由,也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生命的自由,也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性做任何事情。它是人类的理性所发现的一般法则。在自然状态中,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利用凡是他所能利用的一切,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终其一生,都将生活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恐惧之中。这就需要自然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订立契约,避免被伤害、杀害和监禁。誓言不能增加人们履行诺言的约束力。契约如果不合法,则无论什么样的誓言也完全没有约束力。

“人们必须履行自己所订立的契约”,在这一法则中,包含着正义的源泉。在没有契约出现的时候没有权利的转让,每一个人就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权利,于是也就没有什么行为是不正义的。但在订立契约之后,履约是正义的,违约就是不正义的。所以,正义的本质就在于遵守有效的契约。为了使各缔约方遵守约定就要有一种足以强迫人们遵守契约的社会权利的建立与存在。正义的性质在于遵守有效的契约,而契约的有效性则要在足以强制人们守约的社会权力建立以后才会产生。当一个人把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放在天平里加以权衡,如果发现他人的行为总显得太重时,就要把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互换一下,这样,自己的激情与自恋就不会给自己的行为增加分量。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不正义、忘恩、傲慢、自傲、不公道、偏袒等等都绝不可能合乎自然法。人类社会交往中的善与恶的科学便是道德哲学。当个人的欲望就是善恶的尺度时,人们便处在单纯的自然状况下。

当一个人的言行所代表的是他自己的言行的时候就是自然人,当一个人的言行所代表的是别人的言行的时候是虚构或虚拟的人。当虚拟人的言行得到被代表者的承认的时候,他便称为代理人,它所代表的人就是授权人。当代理人根据授权人的指令做了任何违反自然法的事情的话,那么违反自然法的便不是代理人而

是授权人。在政府国家建立之后,几乎很多事物是不能通过虚拟的方式给予代表的。上帝也可以由人代表。在经过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同意的情况下,这群人由一个人代表,这样一来,这群人就有了一个单一人格。如果代表者不是一人,而是多人时,那就必须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授权者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的授权者,这类授权者必须无条件地承担被授权者的一切行为。第二类则是有条件地承担被授权者的行为或契约的授权者。后者一般也被称作担保人。

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各种诸如正义、公道、谦虚、慈爱等自然本性,如果没有某种权威的力量使人们遵从,便会跟那些驱使我们走向偏狭、自傲、复仇等自然本性互相冲突。人类如果要建立起一种对外可以抵御外来侵犯,对内可以制止相互伤害,并保障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丰衣足食的共同权力,那就只有一条路,即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而这个人或一个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并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等事务方面,大家都服从于这个共同的意志。这个统一于一个人格之中的群体就是国家,它根据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授权,利用权力的威慑力形成公众意志,内求安定,外谋和平。这一共同人格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本质:它是多数人通过互相之间订立契约而产生的一个人格,因为得到了每个人的授权,所以它的行为就是全体的行为,并且在为了大家的和平和安全防卫利益时,可以使用来自全体的力量和手段。这一人格的承担者就是主权者,而其他人就都是他的臣民。获得主权权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自然方式;二是通过契约形式。前一种被称为凭武力取得的国家,后一种被称为政治国家,或者按约设立的国家。

国家的主权者有:第一,主权者不受抛弃;第二,主权者不会违反契约;第三,主权者有权做任何事,臣民不得有异议,若有异议,则必须甘愿接受包括死刑在内的一切处罚;第四,主权者享有不被臣民控告的权利;第五,主权者有不受处罚的权利;第六,主权者有权判定哪些学说和意见有害或有利于和平,有权决定对什么人讲什么话,有权决定由谁来对将要出版的书籍进行审查等。第七,主权者有立法权;第八,主权者有司法权;第九,主权者握有对一切政府官员的

任免权;第十,主权者有权任命一切参议大员、大臣、地区长官等官吏;第十一,主权者有根据他事先制定的法律对每一臣民进行赏罚的权力;第十二,主权者有权对臣民授予荣誉头衔,规定每一个人职级、地位,并给与相应的礼遇。以上都是构成国家主权的要素,他们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完美无瑕的,最高统治者的最大压力来自于人民的反抗情绪,他们通常在国家安全遭遇威胁的时候,不愿意为了共同的防卫而缴纳税负,这就使得主权者必须在平时从他们身上征集到足够应付危难状态的税负。所有人天生都只能看见眼前的一点利益与损害,并将其不断放大,而缺乏政治和伦理上的高瞻远瞩,不明白舍小利而绝后患的道理。

根据主权者的不同,可以把国家分为君主制国家、民主制国家、贵族制国家三种。对君主政体不满的人就称君主政体为僭主政体,对贵族政体不满的人就称之为寡头政体,对民主政体感到不满的人就称为无政府状态。这三种国家的区别在于建立国家的目的,也就是在保卫和平与安全的方法上互有差别,而不在权力。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一个国家的主权权力,必须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就是所谓的主权的继承。在君主政体中最容易发生严重的继承权问题。

按照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其主权来自于国民的意愿的一致;以武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其主权来自于国民对死亡、监禁等暴力的恐惧。在第一种状况下,人们选择主权者的原因在于摆脱人各自为战的自然状态,但人不惧怕他们选举产生的主权者。但后者恐惧的主要是主权者。把所有权利集中在某个人或者组织的手中必然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但是如果缺乏了这种权力,又会导致自然状态下人自为战,人人自危的状况发生。

“自由”一词的字面意义是事物不受外界限制的状况。“自由”一词和人连用,称为“自由人”的人,是指那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受限制的人。一般来说,在国家中的人们,出于对法律的畏惧而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有不做的自由。真正的臣民享受保全生命的自由、被宽恕的自由、保卫主权的自由、共同协助共同防卫的自由、法律不禁止就是可作为的自由、诉讼的自由。

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事业而联合起来的一些人的集合就是团体,可以代表全体人员的团体为正规团体,其它为非正规团体。在政治团体中,代表者的权力是主权者规定的,主权者是全体臣民的绝对代表。正规合法的私人团体除了遵守共

同的法律外,不需要其它的特许或者书面证件。政务大臣是主权者任命的有权代表国家处理政务的人。物资的数量与分配,物资的调理或调制,通过便捷的渠道运动物质给公众使用保证国家的营养。国家的主权者需要谨慎参考建议,但是参考过多的建议反而会在执行决策时受到阻碍。本书的市民法是国家用语言、文字或者其它充分体现其意志的符号命令每个臣民区分正确与错误、合法与违法的规则。

罪恶不仅是指违反法律,也是对立法者的藐视,包括犯罪行为、言论或者不履行法律责任,还包括违法的意图和目的。犯罪是一种罪恶,指违反法律的言论行为或怠于履行法律责任。建立国家时,人让渡除了一部分权力,但是没有失去保护自己的权力。当个人的行为伤害到了其他人,就成为国家行使惩罚权的根据。与惩罚相对的是奖赏,奖赏是赠与或通过契约的给予。主权者的职责在于保护人们的安全,主权者的基本权利一旦失去,国家就会解体,人民就会回到战争状态,保持基本权利的完整性是主权者的职责。

三我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霍布斯在《利维坦》这本书中展示了他对政治的设想,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到霍布斯是信奉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他认为鬼、神之类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是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幻想,而这些幻想均来自或者部分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经验。人具有一系列基本的情感,比如喜悦、痛苦、期望、恐惧等,这些情绪通过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人类的行为。人的天性中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利益的争夺,所以人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彼此斗争,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

人为了改变人人自危的恐惧状况,就通过订立契社会约,让渡出一部分权力去维护自己的生存和权利。霍布斯从他的人性假设出发,引申出了人们为相互保证一种和平和安全的生活而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的自然律,其中包括力求和平、在别人也愿意的前提下必要时为和平放弃自己所具有的权力、信守契约、有恩必报、合群、宽恕、不以恶抗恶、尊重他人、平等、谦逊、秉公办事、服从公断等等。

在本书第二部分,论国家中,霍布斯认为人类唯一的出路在于以相互订立契约的方式彼此放弃在自然状态下属于自己的所有权利与力量,把它们转交给一个客观的超然的实体,让它来保障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这个实体,同时也是本书的主角---国家,亦即是“伟大的利维坦”。国家建立之后,接受委托的一方便成为主权者。主权者拥有生杀大权,不能有另外的挑战者。国家的正常运作还需要通过任命官员参与国家管理来实现。人民让渡给国家的只是部分的权利,保留着自卫权、反抗权等天赋的权利。作者在这本书中还论述了国家建立后可能面临的威胁,但主权者要保证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不能够随意转让或者放弃任何一种权利。主权者还应该制定好法律,正确执行奖罚选拔优秀的参议员等,主权者的命令不得违反自然法。臣民不能违背与国家订立的社会契约,但前提是国家可以很好地保护臣民。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特别强调主权不可分割和主权不能转让两个特性。接受人们让渡的的权力和力量的个人或组织是主权者,这些权力集于主权者一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分割,则意味着国将不国,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和敌对状态。主权是“自然状态”中,人们相互达成的社会契约的产物,具有不可侵犯性。主权如果削弱,国家就会致弱;主权如果丧失,国家就将解体。主权是国家的灵魂,主权者的权力越完整越强大,国家就越能执行好保卫人民和平与安全的职能,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幸福。

20100501032

教育学

赵菁菁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尽管桑斯坦(Cass R.Sunstein)本人被定义为自由主义的左派,然而阅读其著作,最好不要时时把这个想法挂在脑边。正如桑斯坦在探讨最近几十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风格的时候所总结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特定的事实和细节,而对个人的价值倾向和学术立场,则要尽量保持一种自我克制和冷静。况且所谓的学术派系,往往是一种印象式的结论,具体的论证过程,则往往会突破个人的学术立场。这也就像最高法院法官在判决时候的表象,以主张原旨解释出名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在某个特定的案件中,会选择采用历史解释方法,而政治立场保守的法官,也可能会同意自由派法官对某个具体结论的论证。 桑斯坦这本和著名政治学者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合作的小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也维持了桑斯坦一贯的风格,不预先设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让一个经过冷静分析而展现出来的事实说话。因此,该书也同时引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批评。就我个人对桑斯坦的了解而言,桑斯坦并不是一个以抽象思辨能力见长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见长,具备极强的常识感的法学家。所以若说桑斯坦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未必是他的结论,而是他对事实的敏感和他论证的方式和技巧。 正如作者在致谢中所提示的,刺激作者思考的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各国在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方面和构建市场经济方面的各种失败的记录。霍尔姆斯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东欧宪政研究中心“主任和《东欧宪政评论》的主编。俄罗斯宪政改革经验使得霍尔姆斯再次强烈体验到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述的道理,就是若是没有一个公共权力来维持和平、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那么极端的自由将走向其反面,变得没有任何自由。在这种状况中,不但自由的市场无法建立,经济无法发展,而且人与人之间将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状况之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的状况。而《权利的成本》一书实际上则是从财政的角度,在20世纪末的语境之下,重申了霍布斯所揭示的这个道理。从一个软弱的政府无法保护权利,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自然地推论出了权利也是需要成本的。从这个角度,作者强烈质疑了伯林所做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划分,而强调任何自由权利,都是需要国家来进行界定和保护,从而都是积极自由。而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若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无疑就是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研究税法的专著,所以作者并没有对各种税收原则,以及对诸如累进税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都是需要政府花费巨大的开支来维持的。因为权利是有成本的,所以权利就不是无限制的,至少要受到成本的限制。而政府的财政开支是有限的,所以何种权利可以得到优先保护,就涉及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利益分配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主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因此,任何的权利,都是一种政治权利。而恰恰也是因为强调了共同体在保护权利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权利就必须受到限制,就必须强调权利享有者对共同体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在美国,权利已经走得太远。权利的享有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享受权利,就必须对共同体承担责任。例如,作为消极自由的传统的财产权,在作者看来,并不能仅仅从自身中寻找到合法性的基础,而有其政治哲学方面的含义。而保护财产权的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使得没有财产权的人,能够不至于因为绝望而铤而走险,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合法公平手段获得财产权。即使财产权是天赋人权,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状况,这种权利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在这个意义上,霍尔姆斯和桑斯坦为福利国家政策做了一个辩护。而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 本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下面的小编给大家整理几篇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的参考范文! 幼儿教师《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

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利维坦》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 《利维坦》读书笔记 奥克肖特说,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利维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作。当霍布斯在思考他“伟大的利维坦”的时候,正是英国清教革命方兴未艾,英王与国会的纷争导致了英国处于内战状态。霍布斯有感于战争之中的生灵涂炭,生命与财产不得保全,于是构想了利维坦这一学说。与古代理想国不同的是,利维坦并非一个追求至善的国度,它并不要求为其所统治的臣民有一个终极善的目标,相反,人们构建出利维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维护世俗秩序,更多的就不再强求。 有人评论道,“利维坦是脱离最坏政治场域的政治设计,而不是走向历史终结的政治框架。”我们可以说利维坦是绝对主义政权,但不能将之等同于极权主义。恰相反,一切导向极权主义的左派学说里常见的末世论与阴谋论图景,我们并不能在利维坦的文本里发现。霍布斯创制的是一个保护生民不受彼此侵害的机器神,而非极权主义念念不忘的乌托邦愿景,为了一个至善的目标而要求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互相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而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霍布斯的主要政治理想都在这一章节得以呈现。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完全呈现出其在思想史的地位与贡献。首先,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他是一个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者。而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的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霍布斯根本否认神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实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从而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一大精神支柱,而这也是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建树;第三,从政治理论上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利维坦》甚至可以同古代亚氏的《政治学》遥相匹比。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学始终同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则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代表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发言。 而有一点在书中很值得注意。霍布斯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政治设计将带来很多弊端,并且在《利维坦》中有意识地为其辩护,认为就算可能存在这种种缺陷,也比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要好。这是因为霍布斯从来都是从“避免自然状态”这个出发点讨论问题,而不是相反地用“促进和平”这个出发点。这也直接导致了霍布斯没有想到过促进公意的出现而是将利维坦的单一人格归为主权代表者的单一人格。 很显然,利维坦是个人造巨兽。这种巨型的政治人造物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从本质上说,利维坦重新扬起了哲学的政治性,继承了西方的“哲学的国”的传统。哲学的国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世俗的国还是不完美的。哲学的国就如苏格拉底所提到的“牛氓”,时刻刺激着“世俗的国”。这样看来,利维坦是一个针对这特定时代的乌托邦。虽然它并不完美,也早已过时,但是利维坦的种种特点与现实对比,不得不激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焦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

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比较叛逆,看谁都不顺眼,任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一旦过了那段时间,人就正常了。可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不太正常,一辈子都是叛逆 的命。更气人的是,这撮人不仅自己叛逆,还拉着别人一起干。不过颠覆世界的往往 就是这一小撮人。 《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是一个被记录在案的叛逆者。但跟其他的叛逆者不一样,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一句“兄弟们,跟(给)我上”的带头大哥,而是躲在小黑屋里暗自写书的那种人。这一写,写出了《利维坦》,颠覆了此前所有关于国家和人性的学说。 利维坦是一个大海怪的名字,在《圣经》里专门和上帝作对,在上帝无比崇高的中世纪,霍布斯用这个名字给自己的书命名也是够叛逆的。可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书里 利维坦指的不是什么怪物或者灾难,而是人类社会中的国家这一概念。霍布斯为什么 这样说?让我们一步步来看。 一、霍布斯的“人性论” 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认为国家的起源要不就是上帝,要不就是传统既有。霍布斯跳出来说,国家是人类想象中的意识集合体,跟什么上帝和传统没有关系,奠定国 家的基础就是人性。正是人性的本质才使得国家得以出现。 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霍布斯说,人本质上是一种有欲望,并且追求欲望的 动物。这一论调并不新奇,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的“性恶论”还是西方的“原罪论”,都对人有过类似的定义。但霍布斯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指出了这一点,还 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并说,人真正的美德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更进一步,他认为人对欲望的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人就是 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怎么才能吃得更好的动物。

读《爱弥儿》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后教育心得 在翻开《爱弥儿》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社会治理文献读后感

第13篇: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005)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治理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公共管理方式, 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它反映了社会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西方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理产生的原因: (1)公共支出的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解释:公共支出的膨胀导致纳税人难以持续支撑国家这个“利维坦”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将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任务转移出去。(数据来源于汉斯。克曼《福利国家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比较分析:1965——1960)数据反映了各国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2)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解释:世界经济的整合趋势,跨国公司的快速增加,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化的趋势导致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越来越难,同时导致各国可以迅速地相互借鉴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并产生持续的放大效应。) (3)社会公众民主诉求的增强以及社会人口构成的变化如老龄化和移民增多等等。 (解释:社会公众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在影响公众的公共决策做出之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理念。 社会治理产生的目的:克服公共部门的无效性,减少垄断,缩减公共支出,降低补贴,增加收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各国国家都进行了公共服务转型,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如劳动力下降,工资总额并未下降,失业状况的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治理的概念: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改革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一;从哲学思想上来看,它突破了将政府看作是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传统观点,呼吁社会各方参与,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主任的改革取向。 第二:从行为准则来看,它摒弃了将效率视作政府主导行为的观点,最求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的目标:第一:参与性; 第二:协商性; 第三:责任性; 第四:透明性; 第五:回应性; 第六:有效性; 第七:公正性; 第八;包容性; 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和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 第一, 社会治理作为超越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理念, 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基本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 诞生出来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 社会治理概念的产生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治理工具时, 也与新公共管理一样, 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发展,但不能把社会治理看作是纯粹为了实现管理主义的目的。 第三,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 社会管理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和政府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 其次, 从强调政府序列中的下端对上端负责到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对社会公众负责, 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 最后, 从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 以公正促效率”, 在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_心得体会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那么橙子就为大家带来几篇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的范文!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篇一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1 / 18

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篇二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2 / 18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 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国家篇”(Common-Wealth)很感兴趣,于 是又反复阅读了第 13 章(人类篇)、第 17-21 章(国家篇)的内容,并将我在阅读 中的想法记录下来,组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在第 13 章中,霍布斯描绘了当不存在一个使所有人都敬畏的权力时,就会 导致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的一种自然状态。 由于人的能力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在 达到目的上也就产生了平等的希望,若不能共同拥有,则他们就会变成仇敌,在 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想努力毁灭或征服对方。霍布斯认为,导致 冲突的原因为竞争(为了获取利益)、 猜疑(为了安全)和荣誉(为了名誉)。 在这种 状态下,人由他的天性所决定,只能生存于激情和理性之间。 这一章其实就表明了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看法, 即性恶论。 当人们处于自然状 态,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使人们敬畏的时候, 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等激情, 获取利益、获得安全、获取名誉,造成不断的冲突与战争。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 天性, 所以需要自然法的约束, 同时需要国家的产生使人们对利维坦这一个海怪 产生畏惧,使其服从于国家的管理,服从于自然法,约束人们的本性。 第 17-21 章中,霍布斯主要阐述了国家的产生、分类;主权者的权力、主权 权力的继承,给我们描绘了在他脑海中,合理的利维坦——国家。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摆脱悲惨的战争状态,也就是在第 13 章中所叙述的自然状态。这一战争状态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激情的必然结 果, 因为没有有形的权力使他们感到敬畏, 通过惩罚的恐惧以约束他们使其履行 契约,遵守自然法。国家,也就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授予一个人或一 个人集合, 把所有人的意志或多数人的意见转变成一个意志, 以此使人们抵御外 敌的入侵、避免相互伤害以及保障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果实。 承受这一人格的人即主权者, 并且被说成具有主权, 其余的每个人都是他的 臣民。 国家的本质和实质都存在于他身上。 霍布斯指出获得主权者的权力有两种 方式, 即①人们相互之间达成契约, 在确信能被保护和免受所有其他人的侵害的 条件下自愿地服从于某一人或一个人的集合;②通过自然力量而获得,比如通过 战争使敌人屈服于他的意志,并以此为条件让他们生存。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其实不管是通过自然力量获得主权还是通过人们 相互之家达成契约,本质上都是通过契约。通过自然力量获取的主权,人们因为 害怕死亡、 奴役而单独或许多人通过多数意见, 授权一个人或多数人的集合进行 一切行为, 这就使得人们的生命和自由置于被授权人的权力之下。 都是通过契约, 人们将权力和力量授予主权者。在书中,其表述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
1/6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是法社会学中的一部杰作,文章从一个小的视角出发,从世界上一个小的地区出发,运用了实证方法,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比较法多学科知识,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分析了加州的夏塔斯县的农区畜牧管理的管理规范的领域和内容,批判了科斯定理,并对法律中心主义的包括哈耶克、波斯纳、霍姆斯、马克思韦伯、庞德在内的过分强调法律的观点。提出了独特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理论,论证了非正式的规范在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中是怎么样的排斥了法律的进行,并很好的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感受和几点反思。 读后感受: 1.本文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法律控制与非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也是法律之治与规范之治之间的关系。两者实际上有各自的治理范围,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夏塔斯县的生活实际上是处在特定情形下无需法律的规则之治,当地生活的人们生活在密切的社区中,许多的矛盾纠纷往往是非正式的规范来解决,如自助、组织的的调解等,如在译者序P11谈到当存在某些债权关系时,救济的顺序是(1)告知不轨者有这一非正式的债务,是这个不轨者能通过二外的支付方式来解决纠纷;(2)如果不轨者不支付就会传播真实,有关不轨者没有还债的坏话;(3) 物理上的扣押或毁坏一定数量的不轨者的财产。 因此作者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隐含的观点,两种治理方式可以并存,但是各自有自己的治理范围,应当是互不干涉,法律不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行剥夺规范的治理方式。当非正式的规范不足以制约和解决非密切群体的矛盾是才会让法律出现。文中的夏塔斯县的居民 2.法律中心论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的缺陷。 法律中心论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后来在霍姆斯的《利维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霍姆斯是这样说的“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利维坦的维持下,社会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之中”。后来法社会学家埃利希和迪尔凯姆发展了功能主义的理论,法经济学家德姆盖茨和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理论以及自由学家哈耶克的理论都间接承认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绝对威信,把法律看做了维护权利和自由的法宝和最后底线。其实正如作者所证实那样,很多的社会区域是没有法律可言的,那里的人们并不需要法律,排斥法律甚至律师,他们在正式群体重生成的规则更加适合他们去治理社会。况且法律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规则的产生。过分强调法律的治理也许会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反而更加的排斥法律,当然这不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3.我们发现作者叫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方法。P18(译)“从一粒沙子去看天堂,从瞬间把握永恒”“世界偏远角落发生的事可能说明有关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去调研一些小的课题,可以获得正如徐老师在《论私力救济》中获得的“小视野,大变事”的开阔思路。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做好长期调查的准备。 4.夏斯塔县大多数的居民都清醒的最求成为一个好邻居,并且奉行“自己活别人也活”的信条,用亲密社群中形成的规范来人们的行为,使纠纷能化解在群体之内,为了群体的最大福利而努力。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处理牲畜越界纠纷和栅栏费用之分是是从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即在每位村民心中总是有一份账目,这份账目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