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美学简论

书法美学简论

书法美学简论

书法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书法进行研究。我们把书法和美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创造。

书法美是书法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笔法”,即用笔的方法;“字法”即用笔组成汉字的方法;“章法”指布白和分行。而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做到这三个方面。笔法,字法和章法之间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只有笔法正确,字法妥帖,章法合理,整幅作品才能浑然天成,气韵生动。何为书法之美?首先从哲学上来看,所谓“书法美”即书法的审美特性。这种审美特性包括美学功能,艺术效果,实用价值三大部分。

“自然美”就是自然之美。是人类通过认识和加工的自然之美。自然美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天真”之美,它没有任何人为的修饰,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是最本质、最单纯的审美特性。

此外,书法美还体现了书法的形式美。古代书家论述过“内外”、“疏密”、“奇正”、“文质”、“血脉”、“风神”、“神采”等诸多问题,其中“疏密奇正”最被历代书家所重视。“疏”是空白,是画面留白,给人的印象是不满而已,是一种幽渺深邃的意境;“密”是指密不透风,是一种局促紧迫的氛围。因此,书法要写得“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才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疏”和“密”二者关系又十分复杂,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如能将“疏”和“密”处理得恰当,则能收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

“意境美”指的是诗歌、散文等富有艺术性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意蕴和情味的美。“意”即诗情画意;“境”即意境。诗歌所具有的“意境”和绘画所具有的“意境”同出一源,都是诗人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象相融合后的结晶。“意境”的营构,是要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魅力,要借助形象来抒情达意,要借助想象来点染烘托,并把人的主观感受熔铸到形象里去。如此才能营造出意蕴无穷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来。

“典雅美”指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或是突破了传统模式。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如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行草书《千字文》等。“典雅美”也可以说是另一种“自然美”。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因而,这个讲座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理论的阐述也只能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潮。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史中钩玄,把握中国书法变迁的主要脉络。 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 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出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就造型真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即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德——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创造意识中的形式感,带有非自觉的性质,说不出所以然来。比若有人问,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为什么是从右向下,没人能说不清楚。但它不是先验的,老子就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指出了人的创造实质具有反映客观的性质。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法则建造的。”人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一切,也是按照美的法则造字、写字。汉字最初的形态也是原始先民审美思想的根本表征。 二、汉人尚气 汉代是书法大盛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大气,海纳百川文化昌明的时期。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较恰当的评价。

书法的美学特点

书法的美学特点 一、引言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笔墨为工具,以纸为载体,通过书写者的巧妙运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的美学特点体现在线条、结构、章法、气韵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书法的美学特点,以期深入理解这一古老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二、书法美学的核心要素 1.线条美 书法的线条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也是展现书法美学的关键所在。书法的线条美,体现在线条的质感、流畅度和变化上。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如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等,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出书法的节奏和韵律。 2.结构美 结构是书法的骨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织,使文字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在书法中,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构造、笔画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方面。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结构往往严谨而富有变化,展现出平衡、对称、呼应等美学原则。 3.章法美 章法是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法则,涉及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等。章法美要求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书法家能够创作出行间错落有致、气脉相通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4.气韵美 气韵是书法作品内在精神的表现,涉及到作品的神采、意境和格调等方面。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书写者的气质、情感和精神境界。气韵美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修养才能达到。 三、书法美学的文化内涵 1.含蓄之美 书法强调含蓄之美,通过简练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在书法作品中,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含蓄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不过分张扬,追求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2.人格之美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气质与修养。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中。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展现出书写者的人格之美,体现出一种高洁、雅致的艺术品味。 3.意境之美 意境是书法作品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和境界,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在书法作品中,意境之美往往通过笔墨的挥洒、章法的安排和字句的选用来表现。一幅有意境的作品能够引人深思、令人陶醉其中,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艺术魅力。 四、结论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1]刘纲纪著:《书法美学简论》。湖北省人民出版社,1985。 [2]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图书店,1987。 [3]宋民著:《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体大出版社出版。1989。 [4]天白著:《书法线条美的发现》。北体大出版社出版,1992。 [5]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7]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市字画出版社出版,1994。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文明行为.明末清初中国书法思想新论——古典派和浪漫派的对立面与结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周韶华.民族化与当今性是书法家的言行合一[J].美术观察,2019,13(4):62-63. [3]陈怀宣.林邦德试验书法字画的创新能力与当今性[J].文化交往,2019,14(11):66-67. [4]曹亚彬,葛复昌.明末清初浪漫派书风的当今性诠释[J].中国书画,2019,24(12):192-193. [5]徐敏,徐德.思维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艺术美学观[J].艺术百家,2019,32(5):209-212. [6]高喜锋.历史时间与审美观视角中的当今陕西省书法文化意识探讨[J].大西北工艺美术,2019,22(2):103-106. [7]李思航.用传播学角度看清朝书法史——对传统式"碑帖两条线方式"的了解[J].大众文艺,2019,12(19):132-134. [8]李砚祖.传统式工艺美术品的当今性与地区性——再谈传统式工艺美术品的维护与发展趋势[J].南艺学刊(工艺美术与设计方案版),2019,25(1):5-9.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市字画出版社出版2019年版。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一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 的概括。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 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夫翰墨及文章之至妙者,皆有深意,已见其志。”(6)可见到唐代,“意”在艺术理论用法上,仍然指人的心志、心意、 思想。到了宋代,“意”的意味明显增强,欧阳修曾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7)这里的“意”已明显超出了前人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较多的审美范畴。黄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汉字的构成古人总结归纳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以及假借,即我们常说的“六书”。书法当然也要基于这些要素,在书写的过程中按照汉字的基本构成才能把书法最原始的精髓表达出来,不能为了看起来更美观而避重就轻或者忽略掉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书法艺术的美我认为除了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之外,还表达了书法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简单来说,书法的美必须源于内心,融于自然。而线条的书写和字形的结构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两大基本要素。 首先是书法的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元素,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也就是说一幅书法作品首先呈现出来的就是它的线条,我们欣赏的时候也是首先看这个字的线条是否流畅,是否曲直适宜,强弱是否得当。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都会影响线条的形状,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线条的美首先体现在力度上,即强调用笔的力度——笔力的审美概念。东汉书法家蔡邕说过:“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还有一个能体现线条美的就是节奏,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边唱歌一边给我们示范写字让我们感受到书法线条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能给人以节奏感,所以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每位书法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其次是书法字形的结构,就像前面所说的“六书”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方法,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 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所谓结构的美,也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形体基本呈方块形,但具体到每个字又有繁简、大小、俯仰、重叠、疏密、长短、奇正、向背等造型意义的结构特征。一个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偏旁部首多么复杂都均衡而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整体表现出既平衡和谐又灵活多变的审美特征。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的存在着。更甚而,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 书法的含义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中国汉字书法,又称“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及文化。古往今来,汉字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初是以图画记事的形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汉字。之后先人在沙地上书写他们认为漂亮的汉字,这便是最早的书法,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的好处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书法具有艺术性 ?书法有益健康 ?书法可陶冶情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日本的书法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书法在韩国始终与绘画关系密切,他们认为从笔法安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以研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为主的美学新学科。我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的书法艺术家留下了众多的绚丽多彩的书法佳作,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作品。峻丽坚挺的殷商甲骨文,古朴灵动的两周金文,浑厚圆润的秦皇小篆,飘逸工稳的两汉隶书,流畅通达的东晋行书,端正严谨的唐朝楷书和跌宕豪放的狂草,……无不栩栩如生,风格各异,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本章有助于推动书法美的创作和欣赏,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书法审美素质和汉字书写能力。第一节书法美的形成和发展 文字与文字书写美 汉字的萌芽,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如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符号,它包含了原始的文字因素,与后来的甲骨文一脉相承,可以寻到发展的踪迹。是否文字的出现就是书法的开始呢?我们说:不是。因为书法除了实用之功用外,还有艺术之特性,即有美的因素,它是文字书写美的艺术。这是书法与文字的使用的不同之处。早期的书法就已具备原始的美学因素。 甲骨文是殷人锲刻在龟甲兽骨上卜问吉凶的文字,带着神秘的色彩,故又称“殷墟卜辞”。它是具有完整体系的早期汉字。无论从遗留的墨书甲骨,还是锲刻甲骨来看,其象形、象事之图画性都比较强,大多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征,用简约的线条来造型,精练生动、纯朴天真,好似孩童一般,显现着它那活泼稚拙的天性和本质;结体相当任意,有繁有简,异体字多,但字内间隔距离大致相等,重心多平衡;用笔起止多露锋芒,即线条多呈两端尖而中部粗的状态,笔画直而劲健,有轻重、粗细以至刚柔变化;布局上疏密多寡,往往相互调节,和谐相安。 在古朴简练之中显示出了峻丽坚挺的风格。同时,出现了专业的书写者(有的甲骨片上有人的姓名,还有用于教习的甲骨);不同时期、不同书刻者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这种书法风格上的差异被作为甲骨断代的依据之一)。这一切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原始的美学因素,故论书法艺术之源头应追溯到甲骨文。 书法美的历史发展 “甲骨文字早在商代就以比较成熟的形态通行于我中原大地,并与周代青铜器铭文、战国及秦汉的帛书、简牍文字、魏晋的石刻文字的发展相衔接,从籀、篆、隶书继续演变为今日通行的楷书;几千年来适应时代需要,绵延发展,一脉相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刚刚脱胎于甲骨的殷商金文,文字简少,点画出锋,布局参差错落,字形大小不齐,具有较强的象形意识。如商代《司母戊鼎》,系殷王为祭祀母戊而作,铸刻雄劲厚重,笔势圆活,起收均见锋芒,点画交错。无字距和行距之分,三字结为一体,突出地表现了书法中相互顾盼与照应之美。 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同它的载体青铜器一起成为显示威力和尊严的象征,闪耀着神圣而庄重的色彩,文辞内容丰富、文学水平提高,书体日益优美娴熟,瑰异之风减退。书风由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关键词:美学,中国,书法,原理,思想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内容: 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上的审美观独特,在古代时期书法美学思想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化人民的心了,之所以书法美学在生活中逐渐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书法;审美观;研究书法;书法元素; 书法的精髓常常需要通过简练的线条来呈现深远的意境,这种特殊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来自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形态常常带有中国特征的辩证法特色,融合了各类元素,并形成和谐统一的共生体,其中各个元素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书法的美学内涵。本文的研究是以"书法美学原理"为核心展开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从书法的起源入手,之后并重点就书法美学的思想精神、学法的美学观以及书法美学的"韵味"体现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法的艺术,实际本质上也是一种美学表现艺术。书写规范整齐和狂草抽象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从字体上的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是抽象的,而从书写内容和意境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也是体现的。中国汉字发源于古代时期,中国书法最初是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并不是书法的

书法美学简论

书法美学简论 书法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书法进行研究。我们把书法和美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创造。 书法美是书法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笔法”,即用笔的方法;“字法”即用笔组成汉字的方法;“章法”指布白和分行。而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做到这三个方面。笔法,字法和章法之间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只有笔法正确,字法妥帖,章法合理,整幅作品才能浑然天成,气韵生动。何为书法之美?首先从哲学上来看,所谓“书法美”即书法的审美特性。这种审美特性包括美学功能,艺术效果,实用价值三大部分。 “自然美”就是自然之美。是人类通过认识和加工的自然之美。自然美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天真”之美,它没有任何人为的修饰,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是最本质、最单纯的审美特性。 此外,书法美还体现了书法的形式美。古代书家论述过“内外”、“疏密”、“奇正”、“文质”、“血脉”、“风神”、“神采”等诸多问题,其中“疏密奇正”最被历代书家所重视。“疏”是空白,是画面留白,给人的印象是不满而已,是一种幽渺深邃的意境;“密”是指密不透风,是一种局促紧迫的氛围。因此,书法要写得“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才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疏”和“密”二者关系又十分复杂,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如能将“疏”和“密”处理得恰当,则能收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

“意境美”指的是诗歌、散文等富有艺术性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意蕴和情味的美。“意”即诗情画意;“境”即意境。诗歌所具有的“意境”和绘画所具有的“意境”同出一源,都是诗人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象相融合后的结晶。“意境”的营构,是要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魅力,要借助形象来抒情达意,要借助想象来点染烘托,并把人的主观感受熔铸到形象里去。如此才能营造出意蕴无穷的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来。 “典雅美”指的是在作品中融入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或是突破了传统模式。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如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行草书《千字文》等。“典雅美”也可以说是另一种“自然美”。

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简论

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简论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在书法方面,苏轼的美学思想尤为突出,其书法理念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文化而具有前瞻性,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简要介绍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并通过五个例子来阐述。 一、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尚意”的观念。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书写者将其内心的情感、精神和气质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苏轼将书法美学视为“神韵合一”的艺术,既包括文字的形态美,也包括心灵的内在美。他反对追求准确无误的规范书写,主张在书写中“有意方为工巧”,强调书法家必须“先扣自己的心,后抄字帖”,以达到写字与表达自我情感的融合。 二、例子一——《明妃曲帖》 苏轼曾在一个赋诗会上写下了《明妃曲帖》,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作品在字体上非常舒展自然,笔画流畅,展现出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令人感受到苏轼倾注在其中的诗情画意。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境界的提升,深刻把握自己的境界与精神内涵,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气韵生动与美感。 三、例子二——《石鼓文》

苏轼在研究中国古代黄老学中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对《石鼓文》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其自己的书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苏轼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规范,通过其自己的书法实践,将文学精神、黄老哲学、工艺美术、佛教修养等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古典气韵又富有现代感的书法美学。 四、例子三——《徐州闹市怀古》 苏轼曾写下了一篇咏史抒情的《徐州闹市怀古》。在这篇作品中,苏轼运用了自己的书法技巧,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融入到书法之中,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气韵生动。他在书写文字时特意强调意境和韵律,追求一种意境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状态。 五、例子四——《梅石谱》 苏轼在他的《梅石谱》一书中,详细描绘了一幅梅花图,其文字及画面经典。通过他的书法艺术,苏轼让梅花图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展现出梅花的柔美和坚强。苏轼的这种书写形式,体现了他“尚意”的观念,追求心灵的自由表达,将梅花之美与自身情感融合,被誉为苏轼的“超拔大境”。 六、例子五——《东篱乐府》 苏轼的《东篱乐府》是一首写女子心情的诗歌,这首诗在书法上的表现,与其诗歌内容相得益彰。苏轼在书法的运用中,贯彻他所认为的“气韵生动”的书法美学思想,将情感的表达融入到白描的注笔之中。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对情感的深刻描绘,触

书法美学理论简介

书法美学理论简介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副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不是千口一音的。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是自身修养的高低。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和谐就是我和你和平相处,我有我的地方你有你的地盘,互不侵犯!书法里讲究的和谐就更多,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很重要。字的穿插、和谐很重要的!不要轻易去打破字体本身的美!古人曾说“学书在继承后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笔提起来它就轻,按下去它就重。有一位书家说过:不是因为你不会写好字,而是因为你不会适当的提按,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有了静态的和谐美后还要有动态美来衬托。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或如林中老树,或如骇雷惊电。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 二、用笔节奏美。 宋末元初书家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提起用笔的节奏,应该和音乐是分不开的。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书法和音乐一样,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但是写书法听音乐也是有说法的,比如我在写楷书,你非得给我放个摇滚,那就完了,楷书不楷书草书不草书了,我在这里写草书,你还要放摇滚那也不行,因为草书本身就快,音乐太激情线条就会影响质量,通篇火药味十足!听些抒情的,像古琴高山流水,渔舟唱晚,都是经典音乐!会给人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心情上的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人的情性修养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结构组合美。 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谈论书法的结构有一个书家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海洋中不可缺少的北极星。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结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相背的,一种是相向的。不光是因为他的结构美,工具、心情缺一不可,当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这都是一般百姓根本买不起的东西,从科举考试开始到废除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用的工具都是毛笔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才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明末清初书家王铎,发明的涨墨法,列举学生吹牛涨墨的故事充盈了章法一味的单独模式。在章法布局中,还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

论述百练: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论述百练: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一: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 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 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

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

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 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 书法美学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对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种种历史的或人 为的忽略,我们对这门艺术所知甚少。近年来迅速形成的社会范围内的“书法热”,虽说带有较明显的群众性自发的色彩,但如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和体察,则在这种“热”中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内涵。并未涉足高级艺术殿堂的群众—“芸芸众生”之所以会选择书法来释放他们被压抑已久的热能,我想完全是一种文化根的本体意识的作用,而不是高级专家们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支配.与后者相比,前者要有活力的多,因为它们是有血有肉的。 “书法热”在几年内形成规模宏大的格局,令人艳羡,但也暴零出一些相当严重的弱点。其基本特征即是原有的古典文化形态的研究成果的不敷用和理论人才的缺乏。长时间统治书法领域的“实用”观念,使书法即使在对自身的艺术价值有了些许认识之后,其研究也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形式技巧方面而严重忽略了它的哲学基础。我们可以从许多典籍中寻找出无数关于技法的经验总结,但关于书法艺术思想方面的总结却凤毛

麟角,且吉光片羽,也难见体格,由是而导致的在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繁琐化的现象,使古典书法理论很难构成一个严密无懈的体系。 就事论事的技巧研究和作品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问题 的关键只是在于它能否上升成为思想理论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这样,它就永远不会有能力以自身的研究成果去干预创作、干预生活.研究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其中主要的当然是美学思想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法形式、形体乃至一切书法表象中所包含的内涵的认识;而对书法构成 诸要素的研究,也将准确地体现出其赖以存身的哲学—美学基础,这是一种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与很久以来艺术科学探讨过程中的“言必称希腊”的习惯对照之下,我们发现了它在书法中的绝对不合时宜。美学大师如康德、黑格尔乃至苏联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大部头著作中对书法理所当然地置若罔闻,使当代书法美学研究可以在汲取前辈大师营养的同时走自己的路。没有现成经验的参照,其消极方面的影响是起点较低,时有步履跳跚之感。但积极方面的影响则是可以避免许多牵强附会的外来控制,不从定义上先给书法规定若干“天条”,而以较纯粹的书法本体立场来做这样有意义的工作。 填补书法美学理论的空白,其意义还在于,书法在众多 的中国古典艺术中是最富有东方色彩的。研究中国美学与各 种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戏曲及至音乐等等。都可以

浅谈黄庭坚书法的美学思想

浅谈黄庭坚书法的美学思想 黄庭坚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精粹。对于他的书法,历代聚讼纷纭,毁誉不一,但主流是肯定、赞赏的,诸如苏轼、刘熙载、周星莲、康有为等人都在著述中推崇备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后世学黄书而有成者亦甚多,如明代的沈周、文徵明,清代、近代的康有为、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大师。 朱熹曾说:“至于黄、米,而欹侧怒张之势极矣。”宋代书风确实如此,已经迥异于前人,后代深受儒学熏染的“雅士”们是很难理解的。“欹侧怒张”是情感、个性的自然宣泄,虽外露了些,但对饱学风雅的宋代书法大家来说,还不至流于粗俗嚣张。黄庭坚书法正因为不仅偏离俗人“喜秀”的眼光,偏离文士“尚雅”的爱好,而且偏离了鉴赏家的规矩,故能深切理解他书法的人并不多。但站在当代美学的立场来看,我们受到的震撼却很大,他的书法所呈现的跌宕激越、强烈奔放的风格与现代书法是相通的。黄庭坚书法美学的思想境界超迈、阔大,艺术境界卓越、不凡,正堪与近代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相提并论。对于他的书法理论,很有必要用现代美学加以阐释,在此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剖析他书作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简言之,黄庭坚的书法美学理想即是:“绝俗”。他所期望达到的书法美学境界即是:以“韵”取胜,并用不拘绳墨的“法”加以表现。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是可贵的,深入研究他的书法美学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公允 的认识、评价他的书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从他的书作中感受他的人格美、气度美。另外,他的书法美学思想还能给予我们的书法创新以良多的有益启迪。 一、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成因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宝贵遗产,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技巧上的高超制造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包括三个方面,即:笔墨精神、文化精神和审美精神。 笔墨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所在。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中国书法的笔墨体系非常完备,诸如毛笔、硬笔、墨囊、研磨、宣、纸、笔法等等。中国书法的创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和材料,才能构成出完美的艺术品。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墨艺之源”也在 于此。比起道德观念,技艺、工具及戒心,这一方面的技巧修 辞和体制能使中国人的敏锐与凭空想象力空前展现。 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古代书法文化折射了中国与其他的东亚南亚社会的历史文化变化。书法在古代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曾被视为身体和心智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一个纪念文化、描绘宏图和观理的一种艺术形式。古时神仙就在神龙摆尾之时练字的场景相见。今天我们因知书达理而愈趋重视书法。中国书法艺术中,每一个字的形式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折射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字体,就是综合了二三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六种书体,以明清两代神秘妙动的字体治天下,助力中国打败外敌,符号中国大洋彼岸。

审美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这意 味着人类创造出的所有艺术形式应与自然和谐一致。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审美观念具体体现在“气韵生动”、“协调有致”等方面。这些审美观念是中国人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鸣和体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哲学观。 一言以蔽之,中国书法艺术精神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纯熟的技术技巧以及审美体验的独特魅力。其核心价值在于笔墨、文化和审美三方面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中国人身处何地,无论时空经过多少年,中国书法艺术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黄齐辉书法艺术简论

大气高古——黄齐辉书法艺术简论 古往今来,所有的书法家都十分重视书法作品的“气”,认为这是书 法的精髓、格调,俗说的档次、品味。古人所说“戈戟争舌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指的是以态势催生气势。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神采,就是书法中的“气”。王羲之〈〈白论书》说:"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 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黄齐辉喜欢书写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他认为,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书法作品,才能具备情感的震撼力、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感染力。白古以来,作为最有标致性的民族精神的载体一一书法,都是以气生形,以其特有的大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品格”。 黄齐辉,字文二,1962年生于浙江诸暨,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 尽管在书法欣赏上历来有“燕瘦环肥”之说,但黄齐辉以为,大气高古的艺术,总应是东方民族,尤其是在中国书法上的重要的审美取向。这一点,正与他追求大朴的人文品格相类同。他的这一艺术理念,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与展示。 在当代中青年书家群落中,黄齐辉是融合碑、帖进行书法创作的成功者 之一。他在对书法的历史源流进行全面的梳理之后,在帖法上上溯二王、“宋四家”、王铎、傅山为基础,甚至近代的谢无量以及民间书法也在他的视野之中。在碑碣方面,尤喜摩崖石刻,又旁及“二爨”、隋唐墓志、北魏造像以及汉隶等更为奇险雄放一路。他的书法以碑、帖成分均等划分的面貌出现,以帖法的运用精熟,丰富了碑帖融合的精彩性。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 法 论 文 院系: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2010级二班 姓名:王文娟 学号:10101100131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 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又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这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对晋代的书风可谓推崇备至。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古代法书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初后世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东晋永和九年

简论明代草书的三大流派及其美学特征

明代书法,草书成就最为突出,书者甚众,风貌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大多数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意趣。透过那许多痛快淋漓、纵横奇崛的书迹,我们极易捕捉明代书家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跌宕盘纡的线条,“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结体,深然而成的章法布局,使我们可以寻绎出种种不同于前人的精神风貌,领略到崭新的书法审美内容。王铎、傅山、董其昌、徐渭、董道周、张瑞图等人的传世墨迹,仿佛是他们心灵律动的轨迹,是他们生命活动的写照,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关于书法创新的启示。 明代草书虽然林林总总,善草书者颇多,但真正能称大家的却屈指可数,董其昌、徐渭、黄道周、倪云璐、王铎、傅山(王、傅为明清之际人物,但其书风还应纳入明代)等人不囿古法,创新生变,颇具个人面目,实当大家之称。从这些大家的书作中,我们既感到他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又感到他们可以分属几类相同的风格类型。笔者认为,明代草书包含三大流派,即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具有优美淡远审美特征的“董氏书风”,以王铎、徐渭为代表的具有雄强豪放特征的浪漫书风,以张瑞图、黄道周为代表的追求“逸趣”的“奇逸”书风。这三大草书流派,代表着明代书坛特别是明中叶后至清初书坛的主流,力振明初以来书坛衰微的气象。 一、“董派书风”及其美学价值 董其昌为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中影响一代书风的大家。由于他一生追求“士气”,推崇陶渊明的“大雅平淡”,而且又好道参禅,所以成熟时期的书作显出一种疏放闲淡的情趣,文人气息颇重,正如包世臣评:“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 董其昌自己曾说: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无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能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观其气韵,必在先知。可谓笃论矣。” 从这里可知,董其昌把作为追求“淡”的境界放到了极高的地位,所谓“传与不传”,简直无以复加。董其昌的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董其昌的这种追求确实充分表现出来了。其《试墨帖》、《七言诗轴》等,虽为大草作品,但绝无狂放繁纷之态,而是显得秀滋温润、清淡疏朗,造成一种自然平淡的意境,引人入胜,这实是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禅境”,又是一种“书卷气息”弥满的境界。 董其昌的这种书风,由于承继了中国文人诗书画追求“平淡有思致”,“冲淡深粹,出于自然”的传统,所以极受文人书家的推崇,以致从者如流,甚至影响有清一代书坛,形成“董派书风”。虽然不少学董者由于不得法,使“董派书风”有姿媚甜俗的表现形态,但是它的美学价值不容抹杀。 “董派书风”的美学价值:董其昌及其从者把书法艺术“优美”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增加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书史上所说的“南派书风”即以“优美”见长,自晋王羲之始,在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意趣诸方面,历代尊王者不断继承、充实,形成所谓“江左风流”,并被后人标举为“帖学”正宗,其审美内涵可以一“雅”字概括,晋人的“韵”、宋人的“意”大多包涵在内。到董其昌,则极尽其雅,以致形成以流美见长的书风,这实为典型的“南派书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