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一、引言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是世界范围内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度解读,希望能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二、什么是昏迷和意识障碍?

在开始详细讨论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

解什么是昏迷和意识障碍。昏迷是指患者处于一种极度深度的意识丧

失状态,无法被外界刺激唤醒或回应。而意识障碍则是指患者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或消失,但并非到达昏迷的程度。这两种状态对

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诊

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三、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概述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

细的阐述和指导。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和指导,有助

于他们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四、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

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检查以及相关病史和临床表现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状态。这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助于他们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意识障碍的类型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常见的意识障碍包括意识内容障碍、意识模式障碍、意识水平障碍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别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六、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还对于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在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有助于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个专业的文章写手,我个人对于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持有非常高的评价。该指南在对昏迷和意识障碍的定义、诊断标准、意识障碍的类型以及辅助诊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指导。我相信,通过本文的讨论和解读,读者也能对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有更加全面、深入和

灵活的理解。

八、总结回顾

在本文中,我们对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

讨论。我们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定义开始,详细介绍了该指南中关于

诊断标准、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

面的内容,并共享了个人对于该指南的理解和观点。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为临

床医生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次深度解读,《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已经

被探索得淋漓尽致,文章内容丰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效参考。在

继续深入解读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一些重要的内容,例如在医疗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指南,以及未来在

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和治疗方面可能出现的新趋势。

我们可以讨论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指南。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

诊断指南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重要指导,但怎样将这些理论指导

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医疗中是一个关键问题。医生需要通过结合患者的

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来灵活运用这些指南,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方案。医疗团队需要与患者家属和其他相关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全面

的护理计划,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照顾和支持。

另外,我们还可以探讨未来在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和治疗方面可能出

现的新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预见到在神

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的诊断工具的应用方面将会有更多

创新。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可能为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

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

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昏迷和意识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

性化的康复方案。

我们还可以讨论如何加强昏迷和意识障碍的预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

和健康管理,减少意外伤害和疾病导致的昏迷和意识障碍发生。加强

医护人员的素质培训和临床技能提升,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和质

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总结回顾中,我们可以再次强调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对于

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份极其有价值的医

学指南。并且强调在实际医疗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和临床表现来灵活运用这些指南,并且提出未来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

和治疗方面还有许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

深入和前瞻性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本次扩写,我们对《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进

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讨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考。

希望本文能够为医疗工作者的实践工作和患者的健康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晕厥诊断与及治疗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及治疗专家共识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査发现

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2012年Ruwald等报道的丹麦老年人晕厥的年发病率为7%,总患病率为23%,2年复发率为30%。我国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晕厥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 (二)分类与病理生理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5。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由交感或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依据传出路径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反射性晕厥。当反射性晕厥以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为血管抑制型;当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为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常为典型、单纯性的VVS。老年人岀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性的,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患有脑损伤、脑卒中、脑瘤等疾病的患者。《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对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下是其主要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 慢性意识障碍是指持续超过一周的昏迷、意识模糊或混乱状态,无明显好转或恶化的情况。根据意识水平的丧失程度,分为濒临昏迷、昏迷和持续性昏迷三个级别。 二、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意识障碍。同时还需区分自发性或继发性昏迷、药物中毒、精神病性昏迷等不同病因。 三、评估与监测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意识水平、感知、认知、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及病因、临床特点、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监测。四、治疗目标 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促进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病因治疗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如手术治疗脑瘤、抗凝治疗脑卒中等。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康复治疗包括物 理治疗、职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预后评估与管理 预后评估包括对慢性意识障碍的预后进行判断,包括潜在的可逆因素、危险因素和预后指标的评估。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进行预后教育、优化治疗 方案、提供社会支持等。 七、临床路径与质控 制定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路径和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误诊和延误。 总结起来,《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慢性 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目标、治疗方法、 预后评估与管理以及临床路径与质控等方面的要点。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一、引言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是世界范围内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度解读,希望能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二、什么是昏迷和意识障碍? 在开始详细讨论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 解什么是昏迷和意识障碍。昏迷是指患者处于一种极度深度的意识丧 失状态,无法被外界刺激唤醒或回应。而意识障碍则是指患者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或消失,但并非到达昏迷的程度。这两种状态对 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诊 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三、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概述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 细的阐述和指导。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和指导,有助 于他们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四、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

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检查以及相关病史和临床表现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状态。这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有助于他们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意识障碍的类型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常见的意识障碍包括意识内容障碍、意识模式障碍、意识水平障碍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别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六、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中,还对于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在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有助于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个专业的文章写手,我个人对于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持有非常高的评价。该指南在对昏迷和意识障碍的定义、诊断标准、意识障碍的类型以及辅助诊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指导。我相信,通过本文的讨论和解读,读者也能对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有更加全面、深入和

2023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pDoC)是指由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各类脑损伤所导致意识丧失超过28天的病理状态,可分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UWS)、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 。pDoC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严重、伴有复杂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康复周期长且难度大。因此,在pDoC患者的整个治疗周期中康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内容涉及pDoC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康复评定7条,康复治疗21条)、特殊临床问题处理(8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包括《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 ICHI),对pDoC 的诊断及健康干预进行分类。见表1。 注:2018年美国《意识障碍临床实践指南更新摘要》中提出去除“持续性植物状态”“永久性植物状态”等指向预后状态差、不可逆的用语(B级),

推荐使用“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联合病程进行客观描述,以提高诊断准确与合理性。 一、康复模式与流程 pDoC康复应建立以康复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其成员组成可根据患者病情、病程或康复机构实际情况而定。首先进行全面、准确的康复评定,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目标;其次要进行全面综合的目标化管理;最后需要协调团队成员,适时调整康复方案和目标。通过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最终实现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康复评定 1.常规康复评定及预后预测 共识意见:推荐康复医生对pDoC患者进行全身状况的评定,同时了解可能影响康复进程和疗效的其他相关因素。推荐使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为主的量表评定意识状态,多次反复评定选取最优的评估结果;采用多模态评价方法以提高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说明:康复治疗前需进行常规全身状况评定,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全

2022国内外肺量计检查指南的异同及重点解读(全文)

2022国内外肺量计检查指南的异同及重点解读(全文)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在2019年更新了肺量计检查标准化指南。我国目前应用的指南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发布的肺量计检查指南,以及CTS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报告规范。本文对比并重点解读了不同版本国内外指南主要内容的异同点。国外指南新增检查适应证,禁忌证设置基于患者病理生理角度,有别于国内指南按禁忌证强度划分;肺量计仪性能测试标准在国内外指南分别采用ATS 标准和ISO 26782∶2009标准测试;国外指南增加了对3 L定标筒的质控规定,并对操作者提出了培训、达标及能力维持要求,质量等级增加了U级,还新增了质控不合格警告,患者指导和标准化操作者评论等标准,这些在国内指南的建议中有些未详细解释。国内指南强调的用力吸气相指标及小气道指标在国外指南中无明确要求。相比而言,国外较国内指南在采用指标的要求更严,原因解释更详细,优秀部分值得我国指南的更新版借鉴,但结合我国国情的肺量计指标需予保留和推广。 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诊断、评估、监测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1, 2, 3]。然而,我国约1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中仅12%曾经完成过肺功能检查[4]。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其中在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中明确要求“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提示肺功能在慢

性呼吸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中央抗疫国债支持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国卫财务函〔2020〕303号)中设立了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其中要求“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已配备肺功能仪的机构,肺功能仪使用率要达到90%”。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肺功能检查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应用[5]。然而,良好的肺功能检查需要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简称质控)。依据不符合质控要求的肺量计检查来诊断慢阻肺是不可靠的,将导致50%的病例误诊[6]。 肺量计检查是肺功能最重要和常用的检查方法。早在1979年美国胸科学会(ATS)雪鸟工作组就发布了第一版肺量计检查标准化指南[7]。此后分别在1987和1994年进行了更新[8, 9]。同时欧洲呼吸协会(ERS)也发布了肺功能检查标准化指南[10]。2005年ATS和ERS首次共同发布了肺量计检查标准化指南(简称ATS/ERS 2005),这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引用率最高的一版指南[11]。2017年ATS推荐了标准化肺功能检查报告(简称ATS 2017)[12],2019年ATS/ERS在2005年基础上进行了肺量计检查标准指南更新(简称ATS/ERS 2019)[13]。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在2014年发布了肺量计检查指南(简称CTS 2014)[1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在2016年发布了儿童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指南[15],2019年CTS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CACP)联合发布了肺功能检查报告规范(简称CTS/CACP 2019)[16]。为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应用各版本指南,本文对比了不同版本国内外指南的异同,对临床常见问题、技术指标和质控指标等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并探

晕厥的现场判断_危险性评估和院前急救原则

晕厥的现场判断_危险性评估和院前急救原则 继续教育?晕厥的现场判断、危险性评估和院前急救原则 冯庚 晕厥(syncope or faint)是意识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它指患者因脑缺血而发生的自限性短暂意识丧失,是院前急救时经常遇到的一组症候群。晕厥是内科临床中的一大难题,首先其病因诊断困难,涉及面广,误诊率高,根据文献报道大约40%~60%的晕厥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找不到病因。第二其发病率及复发率均较高,在全部人群中有20%~23%的人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其发病率占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患者的3%~5%,住院患者的6%。有不少患者发生晕厥后并未就医,因此该病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第三晕厥导致的并发症多,轻度损伤(如皮肤破损)占晕厥患者的29%,反复晕厥者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占12%。晕厥的发生率多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根据欧洲2001年晕厥诊疗指南提供的数据,晕厥的发生率在<18岁的人群中为15%,在40~59岁的男性中为16%,在40~49岁的女性中为19%,在>70岁的人群中为23%。 晕厥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一过性脑供血骤然减少,造成短暂的脑细胞功能紊乱或缺失。当脑血流突然中断超过8s,或每100g脑组织血供突然<30 m l/m in,或脑组织的氧释放量突然减少20%时,患者就会因缺氧造成脑皮质代谢障碍而发生晕厥。表现为突发性短暂而完全的意识丧失和骨骼肌张力消失,从而使患者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而摔倒,有时可伴有抽搐,通常间隔数秒钟(很少超过30s)后,随着脑供血的自行恢复和改善,脑细胞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意识和肌张力也随之恢复。一些患者发生晕厥前可有前驱症状,如头晕、眼花、黑朦、恶心、心悸、腿软、出汗、面色苍白等,在意识丧失之前出现这种症状称为“先兆晕厥(p re2syncope)”,有时先兆晕厥可因脑供血的改善而终止,患者并不发生意识丧失。 晕厥不应与下述情况产生概念混淆:①眩晕:为一种运动性幻觉,患者有自身及周围景物旋转的感觉而无意识丧失;②昏迷:脑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持续意识丧失;③倾倒综合征(dr op attack syndr ome):其特征是

全科医生常见疾病诊断标准荟萃

全科医生常见疾病诊断标准荟萃 全科医生常见疾病诊断标准荟萃 1,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 1.进行性肢体力弱,基本对称,少数也可不对称。轻则下肢无力,重则四肢瘫,包括躯体瘫痪、球麻痹、面肌以至眼外肌麻痹,最严重的是呼吸肌麻痹。 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其是远端常消失。 3.起病迅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常在数天至1-2周达高峰,到4周停止发展,稳定进入恢复期。 4.感觉障碍主诉较多,客观检查相对较轻,可呈手套、袜子样感觉异常或无明显感觉障碍,少数有感觉过敏,神经干压痛。 5.颅神经以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受累多见,其他颅神经也可受损,但视、听神经几乎不受累。 6.可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血管运动障碍、出汗多,可有一时性排尿困难。 7.病前1-6周约半数有呼吸道、肠道感染、不明原因发热、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支原体、疟疾、淋雨、受凉、疲劳、创伤、手术等。 8.病后2-4周进入恢复期,也可迟延至数月才开始恢复。 9.脑脊液检查:WBL<10×106/L,1-2周,蛋白可升高,呈蛋白-细胞分离(如细胞超过10×106/L,以多核为主,则需排除其它疾病),细胞学分类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也可出现大量吞噬细胞。 10.电生理检查:病后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F波反映近端神经干传导减慢。 2,急慢性呼衰的诊断 一、急性 1、血气分析,参考血清K、CT作出酸、硷平衡失调类型。 2.结合CO、Hb、PaO2、SaO2评价DO2。 3.呼衰的严重程度。

4.呼衰的主要病因。 5.呼衰的合并症。 二、慢性 1、有发病的高危因素。 2、急性起病呼吸频繁和(或)呼吸窘迫。 3、低氧血症PaO2/FiO2<300mmHg ALI<200mmHgARDS. 4、胸部X线两肺浸润阴影。 5、PC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水肿 符合以上5条。 3,诊断糖尿病 要诊断糖尿病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的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试验 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 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6.2~7.0之间。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版)解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的背景和重要性 2.指南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 3.指南对意识障碍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4.指南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正文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2020 版) 解读 一、《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的背景和重要性 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病症,这些病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欧洲神经病学学会于 2017 年 6 月成立了制定小组,开始制定《欧 洲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诊断指南》。这份指南经过两年的制定,最终于2019 年 6 月在第五届欧洲神经病学学会会议上正式发布。 二、指南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 指南的制定过程采用了标准目录学方法,由来自欧洲 10 个国家的昏迷和慢性意识障碍科学小组的 16 名成员共同完成。他们在回顾了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的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制定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欧洲昏迷及意识障碍诊断指南。 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最新的科研和临床数据制定的,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科学、最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三、指南对意识障碍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的发布,对欧洲乃至全球意识障碍诊疗具有重大的临床影响力。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参考,有助于提高意识障碍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四、指南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欧洲昏迷和意识障碍诊断指南》的临床应用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意识障碍的科学依据,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感觉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SMART)简介

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感觉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SMART) 简介 张一;张皓;芦海涛;张小年;张瑜 【摘要】感觉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SMART)作为评估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工具之一,旨在检测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存在的迹象和有意义的反应,并通过制定治疗计划,优化患者的潜在沟通和运动功能,可以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治疗以及长期预后判断.SMART能够有效降低意识障碍误诊率,原因在于优化评估前环境、长时间的观察评估、评估中纳入家属和照顾团队,以及评估内容的标准化.SMART除了是一个评估工具外,还提供治疗方案.目前SMART治疗阶段已经正式化,可以为患者创建个性化治疗计划.意识障碍评估后的干预可以分为探索、加强和教育.SMART量表在评估、治疗、预后判定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势,相信在国内推广应用能够进一步规范意识障碍的诊断和干预.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8(024)009 【总页数】3页(P1114-1116) 【关键词】意识障碍;评定;康复;感觉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 【作者】张一;张皓;芦海涛;张小年;张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常州市213000;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

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 复科,江苏常州市2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严重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得以存活。一些患者虽有自发性或刺激后睁眼,但是缺乏对内在或外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不能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此种状态被称为植物状态。当植物状态患者表现出有限的意识,但不足以进行可靠的交流,这种状态称为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很长时间,意识障碍的误诊率非常高,许多昏迷患者被误诊为植物状态。随着诊断的规范化,这种误诊率逐渐降低,但植物状态和MCS的准确诊断仍非常困难。行为观察是发现严重脑损伤患者意识迹象的主要手段,临床也开发了许多量表,以帮助确立正确的诊断和评估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在国外广泛应用的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es(FOUR)、 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Wessex Head Injury Matrix(WHIM)、感觉模式评估与康复技术(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MART)等。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是GCS,CRS-R近年也逐渐得到推广。有研究比较CRS-R和SMART对意识障碍的诊断效力,发现SMART能有效降低误诊率[1],且既可用于意识障碍的评估,又 可作为意识障碍的一种康复技术,值得国内引进、推广。 1 开发及发展简史 SMART由Karen Elliott和Helen Gill-Thwaites先后在伦敦皇家神经残疾医院

2020欧洲神经病学研究院EAN:昏迷及其他意识障碍指南要点

2020欧洲神经病学研究院EAN :昏迷及其他意识障碍指南要点 导读:2020年2月,欧洲神经病学硏究院(EAN )发布了昏迷以及其他意识障碍的诊断指南。获得性脑损伤和急性或意识障碍(DoC)患者的管理通常具有挑战性。现有支持昏迷和其他DoC诊断决策的证据有限,但仍在进一步积累中。本指南通过回顾昏迷以及其他疾病评估的科学证据,总结了床旁检查技术、功能性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图(EEG)诊断的最新建议,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彻底和反复的多峰成像评估以检测评估DoC患者潜在意识的必要性。 —、临床检查 PICO 1-3主要涉及临床症状,PICO 4-8为临床评分量表。 PICO 1检查者是否应该打开患者的眼脸r以诊断无自发睁眼的DoC患者的随意眼球运动? 推荐意见: 尽管缺乏合格的硏究,但要评估随意眼球运动的迹象,关键是使患者的眼睛被动睁开,而不是自发或刺激引发的睁眼(彳氐证据水平,强推荐)。E AN工作组成员的经验表明,忘记这一简单的建议是可能会漏诊闭锁综合征。在评估患者意识迹象之前,患者需要适当地被唤醒。

PICO 2医生是否应该用镐子来诊断视觉追踪? 推荐意见: 考虑到镜子是一种方便的床边工具,建议在DoC患者中始终使用它来诊断视觉追踪(低证据水平,强推荐)。在进行视觉追踪测试时,有必要排除皮质性失明、视神经结构损伤和中枢凋围动眼神经麻痹。定期的重新评估很重要,因为意识水平可能出现快速波动。如果使用镜子未引起患者反应,可以使用其他刺激物,例如显示患者本人/亲属/个人物品的照片。 PICO 3是否应该观察自发性运动行为来诊断DoC患者的意识体征? 推荐意见: 尽管缺乏合格的硏究,但可以观察并记录患者自发运动行为和无意识运动反应,包括拔管、抓鼻子、抓床单、交叉腿和局部活动,因为这些可能反映了更高水平的残留意识(极低证据水平,弱推荐)。 PICO 4应用CRS・R量表诊断DoC患者的意识水平吗? 推荐意见: 由于CRS-R量表可免费获得,建议使用CRS-R对意识水平进行分类(中等证据水平,强推荐)o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管理(全文)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管理(全文) 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严重肝功能障碍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重则出现昏迷。HE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肝衰竭所致肝脏解毒功能降低,以及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或分流术后,来自肠道的氨等有害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并至脑组织是导致HE的主要原因。根据HE的严重程度,将HE分为隐性HE和显性HE。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血氨检测、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影像学等可协助诊断HE,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改善HE预后的关键。为了促进HE诊疗的规范化,为HE诊断、治疗和临床管理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由欧洲肝病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的HE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于2022年6月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为了让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及时了解这一指导性、实践性文件,现将本指南推荐意见简介如下。 本推荐意见由专家小组在审查和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估、打分、审核、并作出推荐。证据等级评估参照牛津医学中心证据分级标准,将证据分为5个水平(level of evidence,LoE 1~5),质量分为高、中、低3级,将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Ⅰ)和弱推荐或开放式(Ⅱ)两种。 推荐意见1:HE分型包括A型(在急性肝衰竭基础上发生)、B型(由门体

分流所致)和C型(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显性HE分为复发性HE和持续性HE,复发性HE是指显性HE在6个月内发作≥2次,而患者如果在两次发作之间未恢复至基线时的表现,则定性为持续性HE。精神改变的严重程度、任何确定的诱发因素以及门体分流的存在均应记录,因为这些因素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LoE 5,Ⅰ)。 推荐意见2:当至少存在时间定向障碍时(即West Haven分级≥2),应采用West Haven标准对HE进行分级。在无或轻度神经精神异常的患者中(即不符合West Haven分级≥2级HE的诊断标准),应采用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或治疗测试诊断隐匿性HE。在West Haven分级为Ⅲ~Ⅳ级的HE患者中,应进一步应用Glasgow昏迷量表(LoE 5,Ⅰ)。 推荐意见3:根据谵妄的国际指南,“脑功能衰竭”的术语应替换为“急性脑病”。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急性脑病不应该作为HE的同义词,因为虽然急性脑病可能由HE引起,但其发展可能有其他或共存的原因(LoE 4,Ⅰ)。 推荐意见4:对HE患者进行分类不应根据其基础肝病的病因(LoE 4,Ⅰ)。 推荐意见5:对于疑似HE的患者,应识别神经精神损害的其他原因,以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LoE 4,Ⅰ)。 推荐意见6:隐匿性HE和非肝功能障碍引起轻度认知障碍的特征表现出

202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痫性发作新分类中国专家解读(全文)

国际抗癫痫联盟痫性发作新分类中国专家解读(全文) 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自从190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痫性发作的分类。1969年,Gastaut[1]基于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提出了痫性发作的现代分类框架。随后在此基础上,1981年ILAE首次官方提出痫性发作分类[2]。统一的发作分类极大地促进了癫痫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的进展,分类必须与过去框架保持一定一致性且能够满足新增的临床及研究需求。2010年,ILAE分类与术语委员会痫性发作分类工作组提出了更新分类的提议[3],经过数年的讨论与反馈,2017年ILAE推出了新版痫性发作分类[4]。理论上,相比于1981年版分类,新分类并无本质性改变,但具有灵活度更高、准确性更强的优点。 一、修订目的 本版发作分类注重临床实用性,即以方便临床实践交流、教学和研究为主要目的。 本次修订的关键点如下:(1)痫性发作可分为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和不明起始部位发作,其中局灶性发作等同于之前的部分性发作;(2)在上述发作类别下,根据意识评估(在局灶性发作和不明起始部位发作时评估)和运动/非运动表现再进一步细分发作类型;(3)新增不明起始部

位发作类别,使发作起始部位不明的临床情况依然可被分类;(4)强调局灶性发作中意识评估的重要性,并将发作过程中患者是否存在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完整感知(awareness)作为意识评估的要点;(5)进一步规范分类术语,包括将过去分类框架中"部分""复杂""精神性发作"等难以理解的术语进行删除和替换;(6)新增一些重要发作类型,并阐明有些发作类型在局灶和全面性发作的类别下均可出现;(7)使用"双侧强直-阵挛发作(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替换之前的"继发全面发作(secondarily generalized seizure)"。 二、分类框架 如图1所示,痫性发作的分类分为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明起始部位发作和未能分类发作4大类别。根据2010年ILAE的定义[5],局灶指发作起自并局限于单侧大脑半球内网络;全面指发作起自存在于双侧大脑半球网络内的某点,并快速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网络。

欧洲卒中组织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实用指南

欧洲卒中组织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SO-EAN)颅内静脉血 栓形成(CVT)实用指南 CVT定义和病理生理学 CVT是由大脑主要脑静脉窦或较小的皮质静脉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是青年卒中(平均年龄33岁,女性占2/3)的重要原因之一,CVT可以模拟其他急性神经疾病,并且只能通过合适和及时的脑部影像来识别,所以经常被漏诊或误诊。 CVT占所有卒中的0.5%-1.0%,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3倍,部分原因可能与妊娠、产褥期和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相关。 血液从大脑小静脉流入深静脉系统的较大静脉(包括大脑内静脉、Rosenthal 静脉和Galen静脉),然后流入硬脑膜窦(包括直窦、横窦和矢状窦),最后流入颈内静脉(图1)。 图1 正常脑静脉和静脉窦的时间飞跃法MR静脉造影图

血液瘀滞、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Virchow三联征)导致血栓前和纤溶过程之间失衡,诱发进行性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管阻塞可引起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灌注减少和局部脑血容量增加。虽然最初通过脑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得到代偿,但静脉压持续升高可导致血管源性水肿(由于血脑屏障破坏)以及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下降伴组织梗死,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由于皮质静脉之间的广泛吻合,静脉区域不如动脉区域界限分明,使得闭塞后形成替代的静脉引流通路。上矢状窦梗阻有关的CVT还可以通过阻断蛛网膜绒毛吸收脑脊液,从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伴或不伴有组织损伤)。 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可导致典型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和CVT体征,这取决于引流静脉受损的脑区、是否急性闭塞(突然或逐渐)、侧支代偿程度和相关组织损伤程度(见“临床表现”部分和表1)。血栓缓慢生长和静脉侧支形成可能是症状逐渐出现的原因,通常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 表1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危重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实用指南

危重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实用指南 引言 对于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入住ICU的患者或者其他危重症患者并发神经功能障碍,临床检查是评估这些患者的基础,同时也是神经定位的基础。临床检查有助于发现之前未发现的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无法脱机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或者之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展为谵妄。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断可能会导致治疗方案的改变,因为一些资料措施是需要启动的(抗惊厥治疗方案的建立等),另外一些措施是禁忌的(颅内出血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等),而一些患者是需要制定目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等)。神经功能的评估有助对患者预后进行估计,以及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以及进行何种康复。 危重症医师医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判断神经功能不全的性质和程度;2、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3、制定进一步的神经功能检查和治疗计划。目前还没有关于危重症患者神经功能检查的推荐指南。为了填补这个缺陷,欧洲危重病学会(ESICM)召集包括危重症医生、神经危重症医生、麻醉师和神经病学专家建立了关于成年危重症患者神经功能检查的实用框架。证据的质量和推荐的强度根据GRADE分别分为:高质量,中质量,低质量和极低质量;以及强推荐和弱推荐。另外存在一些推荐不是基于已经发表的数据,而是在专家组公认的临床标准基础上制定的,评为“最佳措施”。 一、ICU危重症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检查,需要哪些必要的措施? 1、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解释需要考虑一些混杂因素,包括:镇静水平、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使用情况、疼痛、谵妄、焦虑、代谢和生理障碍以及创伤和气管插管引起的生理限制。(低质量证据,最佳措施)

2、神经功能检查的频率应该取决于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但是至少应该在患者进入ICU时进行检查,之后需要每天进行至少一次检查。(中等质量证据,最佳措施) 3、昏迷、谵妄和运动强度应该使用已经经过验证的量表进行评分(分别为GCS或者全面无反应性评分FOUR;重症监护室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或者ICUSC;以及MRC肌力评估法)(见后叙)。(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二、哪些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神经功能检查? 1、所有的危重症患者都应该进行常规的神经功能检查。(中等质量证据,最佳措施) 三、如何处理镇静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评估? 1、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推荐每日中断或者减少镇静的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评估。(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2、对于颅高压的患者不推荐镇静中断。(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四、对于昏迷的危重症患者如何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 1、对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的评估应该包括:分级刺激、脑干反射的评估、运动反应以及呼吸模式。(中等质量证据,最佳措施) 2、昏迷患者的评估应该包括使用经过验证的客观的量表进行定量评分,比如GCS或者FOUR量表。(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 五、对于谵妄的危重症患者如何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 1、所有的危重症患者如果没有昏迷都应该常规进行谵妄筛查。(高质量证据,强推荐) 2、应当使用经过验证的ICU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比如CAM-ICU 或者ICDSC。(中等质量据,强推荐) 3、应当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对谵妄进行筛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同时检测对干预的反应。(低质量证据,强推荐)

最新: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肝性脑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及其与我国2018版指南的比较

最新: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肝性脑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及 其与我国2018版指南的比较 摘要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发布了《肝性脑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为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断、评估、治疗、管理与预防提出推荐意见。与该学会末次发布于2014年的《慢性肝病肝性脑病临床实践指南》及2018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相比,该指南在肝性脑病的术语运用、分级分类、诊断、临床评估与治疗、临床管理与预防等方面有一定区别和更新。现归纳此指南更新亮点及其与我国指南的区别,以期细化理解新版指南对于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为规范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度不同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综合征,是严重肝病的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随着近年来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发展,对肝性脑病尤其是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认识逐步加深。为促进肝性脑病临床诊疗的规范化,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欧洲肝病学会(EASL)

曾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2014年AASLD/EASL慢性肝病肝性脑病实践指南》(以下简称"2014年指南")[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于2018年发布《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18年指南")[2],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通过德尔菲法制定了《肝性脑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2022年指南")[3]为肝性脑病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问题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以上指南是目前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 距离EASL末次指南更新已逾8年,在比较2014年指南、2018年指南与2022年指南时发现,尽管EASL新老指南逻辑性相仿,但由于时间关系,2022年指南与我国2018年指南具有更好的可比性。在肝性脑病分型推荐意见方面,我国2018年指南推荐意见主要针对C型(源于肝硬化)肝性脑病,而2022年指南对各类型肝性脑病均有推荐意见,即还包括了A型(源于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B型(源于门-体分流)肝性脑病,因此在同时对比了2018年指南与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4]及《中国门静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版)》[5]后发现,在上述指南中,除在营养支持方案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stemin shunt,TIPS)相关HE具体诊疗等方面不同外,对于A、B型肝性脑病的大部分推荐意见与我国2018年指南基本一致。事实上,2018年指南虽然主要针对C型肝性脑病提出推荐意见,但其推荐意见并没有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肝性脑病,对于TIPS 和急性肝衰竭引起的肝性脑病也有涉及。因此,我国2018年指南对肝性脑病的推荐意见具有较高普适性,2018年指南与2022年指南也有较好的

WST 661—2020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WS/T 661—2020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静脉血液标本是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标本,占总标本量的75%以上,检测结果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静脉血液标本采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标本质量,操作不当可能引起实验室检测结果错误,导致临床诊疗决策错误,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国外学者前后相隔10年的实验室差错分析研究发现,分析前差错始终占60%以上,其中1/5可能导致后续不恰当的医疗决策。此外,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采血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据调查每年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8~18.4/10万件锐器使用、4.1~8.2/100名医疗工作者,采血相关针刺伤占比超过20%,是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医疗行为之一。 为了提高静脉血液标本的质量并确保医护工作人员及患者安全,2015年由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立项,受国家卫健委法制司委托制定了卫生行业标准《WS/T 661—2020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后文简称《标准》),并于2020年3月26日颁布。《标准》起草前工作组开展了覆盖13个省市的问卷调查,总计回收有效问卷3 176份,以了解我国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现状;同时学习了国际相关标准,包括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采血指南:静脉采血的最佳实践》、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7年更新的CLSI GP41文件《诊断用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其他国家相关指南/标准及参考文献,起草了既接

轨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草案,并经过广泛意见征集及标委会评审形成最终的《标准》文件。 《标准》规定了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的成年人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前准备、采集操作、采集后处理的通用技术指导,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成年人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本文将就《标准》的重点条款进行解读,帮助采血工作人员及相关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一、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前 患者的准备 饮食、运动和情绪、采血时间和体位、医疗干预等多项因素会影响血液标本中分析物的检测结果,需要根据检测项目和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准备条件并进行患者宣教。 1. 饮食(条款4.1):采血前的一般饮食要求是不改变日常习惯,24 h内忌酒。血糖、血脂、胰岛素等项目检测结果受饮食影响显著,当医师需要了解空腹状态下这些指标的水平时,就需在空腹状态下采血;还有一些项目因检测方法易受到乳糜颗粒浊度影响,也需要空腹采血。对于空腹的具体时间,不同国家地区对于不同项目的要求均不尽相同,如空腹血糖,多数欧美国家要求至少空腹8 h,但也有要求12 h的;而对于甘油三酯,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