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讲 现代中国 建国初的中国(1949——1978)

第13讲 现代中国 建国初的中国(1949——1978)

第13讲 现代中国 建国初的中国(1949——1978)
第13讲 现代中国 建国初的中国(1949——1978)

专题五现代中国(1949年——至今)

第13讲建国初期的中国(1949—78年)

【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预习问题,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1954年宪法;建国初期的三大制度;建国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八大;八字方针;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双百方针。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外交

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前提及其意义、内容?1954年宪法的性质、体现的原则、影响?

前提:新中国成立

意义:见必修一p91

内容:《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

1954年宪法:见必修一P92

2、新中国的政体及其确立的标志、意义?与西方代议制的异同?

见必修一P92—93

同:都是代议制民主

异:原则:中国—民主与集中;西方—三权分立主体:中国—人民;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

3、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与西方两党制的区别?

见必修一P94

区别: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作用不同。

各国政党都是各有优缺点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国情不同。

3、我国基于国情而实施的民族制度及其作用?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五大省级自治区?

见必修一P95

4、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三大政策及其含义?40~50年代有哪些外交成就?

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政策;在两大阵营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三大政策含义:见必修一P119阅读与思考

外交成就:见必修一P114—P115(具体记忆各个成就的时间、内容、意义)

5、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见必修一p116——p117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国际、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何时提出?其主要内容与特点?与一五计划的关系?

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新政权日趋巩固,有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建国初期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经过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国际: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过渡时期总路线:见必修二P82

2、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原因、取得什么成就?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原因:①东北煤铁资源丰富;②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得到苏联援助;成就:见必修二P83

3、三大改造方式、实质、意义?列举中国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措施借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造:见必修二P83

措施:一五计划、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注意协调农轻重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原因:(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2)学习借鉴苏联;

(3)中国基础差,底子薄,物资短缺。

影响:(1)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5、1956年——197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具体内容)和失误及其后果?见必修二p84——85

三、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内容:见必修三P98

影响: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四、建国初期的科技与文化

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时间、内容)?建国初期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见必修三P114

2、建国初期开展扫盲教育,2001年1月,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

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目的、实质、分别涉及哪方面的问题?

背景: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目的: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

涉及: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案】

1.(22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9》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10分)

2.(26分)科学技术是近代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一

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哪种重要方法?根据上表,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科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者也,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者也,所发明之真理而

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2)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列举20世纪初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及对“科学本体”所带来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1958年起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需克服的“严重困难”指什么?并结合史实指山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8分)

【课堂训练案】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2、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一职,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3、毛泽东主持制定1954年宪法,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条。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旧金山会议D.26届联大

6、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B.舆论的大力宣传C.传统名剧的再现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7、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8、邓小平指出:“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0.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11.“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12.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图10所示的数据变化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图10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13.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C.积极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4.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美国提出以上主张主要基于

A.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B.与中国为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C.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

D.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将使美国在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第13讲【课堂探究案】答案

1.(22分)

(1)原因: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2分)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问题:英国城市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权力;污染严重;工人生活状况窘迫。(3分)

影响: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给予新兴城镇代表名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走向繁荣。(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3分)

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4分)

第三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分)

2、(1)方法:史料统计法(或计量史学)

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为学科为主导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习;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航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习;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习创造了条件。

(2)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科学知识得到普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3)困难:美苏的核威胁,核垄断;中苏关系恶化

作用: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课堂训练案】

1——10 ABCDB ABAAD 11——14:BDCB

第13讲【课堂探究案】答案

1.(22分)

(1)原因: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2分)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问题:英国城市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权力;污染严重;工人生活状况窘迫。(3分)

影响: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给予新兴城镇代表名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走向繁荣。(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3分)

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4分)

第三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分)

2、(1)方法:史料统计法(或计量史学)

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为学科为主导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习;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航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习;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习创造了条件。

(2)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科学知识得到普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3)困难:美苏的核威胁,核垄断;中苏关系恶化

作用: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课堂训练案】

1——10 ABCDB ABAAD 11——14:BDCB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家乡百年历史变迁(1938——1978年)

家乡百年历史变迁(1938——1978年) 20世纪上半叶,曲阜延续了旧有的文化传统,1949-1978年这30年间,一系列国家建构的制度性改革和组织重构深深影响着曲阜的发展。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曲阜后,县归隶鲁西道,1940年该属兖济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1946年,曲泗分治。1948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称尼山专署和藤县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时代,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三孔里面的文物招到大量的破坏,许多石碑雕刻、千年古木被推倒,现在去看,修补的痕迹很是明显。“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正式登场,国务院1961年所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砸得粉碎,这一革命组织还向国务院发了抗议信。 大成殿孔子像被砸得粉碎,康熙所题的“万世师表”巨匾,用解放牌汽车拉还露出车厢外面来,在孔林西南角的普济桥,点火居然烧不着,浇上汽油,星星之火,瞬间烈焰冲天。那块高达五米之多的成化碑,捆上绳索,用拖拉机生生拉倒摔断。 孰说济宁汉碑半天下。谭厚兰们挥起铁锤,对付曲阜这些又臭又硬的老顽固,一定累得不轻。砸断一千余块石碑,其效率令人叹服,战果颇丰。乙瑛碑断裂,张猛龙碑断裂,兖公之颂碑断角,文宣王庙门记碑断角,敕修文宣王庙碑断裂,米芾书玄圣文宣王赞碑断裂,讲学堂经碑、大乘寺碑、《金人铭》全文碑、桂馥隶书“历山铭”碑------至于党怀英杏坛碑,也并非托了姓党的光,其实因为埋深过大,碑座深掩,不好下手罢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政府开始加大对三孔的保护,并立志打造闻名国内外的旅游城市。

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及社会作用认识

1949以来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及社会作用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有其形成、发展与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发传统发展观——改革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历史超越。一、传统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调整和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等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在借鉴苏联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发展战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发展目标,通过外延式与粗放式发展,提高工业总产值及规模;在发展态势上,提出在短期内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发展观,顺应了中国发展初期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改革发展观 改革发展观概括地讲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对改革发展的本质理解和根本观点,它是发展改革的观点和基本准则,简而言之,就是改革

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改革发展观都有可能是不同的。我国改革发展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终于由片面走向了全面,由主观走向了科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改革发展观又一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949年至1978年潼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第一章医疗单位 第一节中医 民国二十年(1931),客籍西医张济苍在县城博爱街(俗称南北街)设济苍医院应诊。二十三年(1934),河南省灵宝县西医张勋甫在城内西大街北侧开设宏农医院。此后有济众医院、普及医院等,均于二十七年(1938)春受日本侵略军炮火威胁迁往外地。在城郊开业应诊的有明久、仁爱、惠生、竹君诊所。到三十八年(1949),诊所增至26家。诊治内、外、妇、儿、五官、花柳各科病症,一般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诊费、药价昂贵,1支青霉素收费价值小麦2市斗(每斗7.25公斤)。 1952年,城区中、西医院、所、铺店开始组织联合诊所,设备,药物评价折股作联合诊所,集体所有,按股分红。同年,华美、培康、正德、仁爱、秦光、秦济、碧泉、中亚西医诊所组成西医联合诊所,黄榆林任所长。1955年,6家中药铺组成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太要街谦益堂、鼎生春中药铺及中医刘廷文、陆景春分别组成第一、第二中医联合诊所。迺华西医诊所及西医崔敦逸组成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西医、中医联合诊所合并为中西医联合诊所。同年,城乡有14个中西医联合诊所,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诊费、药费,免征工商税。

第二节西医 卫生院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卫生处第二巡回医疗队驻潼关。三十年(1941)四月,医疗队就地成立卫生院,仇廷墀代理院长,编制10人,隶陕西省卫生处,院址设吊桥冯家城。同年冬,迁北刘村。三十四年(1945),迁东大街北侧,设备简陋,就诊者寥寥无几。三十七年(1948)迁石桥西,有房3间,国民党中央补助、富英加红十字会捐赠,自购药品84种,器械44种。同年十二月三十日,陕西省卫生处减超机构,划归县编制,名潼关县卫生院。 人民医院 1949年5月30日,县政府接管卫生院,7月,名县人民卫生院,编制8人。1952年,设内、外、妇三科。1953年,征地建房450平方米,设病床10张,始行外科手术。1956年7月16日,改名县医院,编制增至20人。1957年,设病床10张。1958年11月,卫生防疫站、工人保健站并入县医院。1959年1月,名潼关人民公社卫生院。同年冬,院址随县城搬迁至东方红大街东端北侧,占地8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设16个科室,病床50张。1961年,医院复名。“文革”期间,派性斗争,主治医生以种种罪名被“批斗”,视患者家庭成份医病,非贫下中农患者看病难、住院难。医疗陷于半瘫痪状态。1977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筑住院部楼房1792平方米。1979年6月16日,改名人民医院,7月,病床增加到80张。1985年,有行政、医务人员91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20人,医士7人,护理人员2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那务六村1949至1978年大事记

那务六村1949至1978年大事记 1949年10月,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化北各乡村纷纷归附, 壶垌乡第九保保长林名树率领全保百姓投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月,归化北区壶垌乡管辖。 12月,废除保甲制度,成立六村村人民政府,设村主任、民兵队, 下辖自然村,设村长,均由上一级政府委任。 1950年3月,辖于化县第七区壶垌乡,同年,开展清匪反霸、退租 退押运动。 1951年春,成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会长执行原行政村主任职权。 同年,普种牛痘。 1952年12月,土改工作队进村,贯彻执行中央制订的“依靠贫、 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斗争地主,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和政策,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丈量土地,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按农村户口分配土地,分给贫雇农、下中农耕牛、农具、物资、房屋等。 1953年,土地改革圆满收官,农会裁撤,六村和上塱两个行政村合 并组建上塱乡人民政府,以六村为村治,属化县第十区区公所。 同年,开展第一次人口普查。 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年),六村钟志祥入朝参战。 1954年上旬,各自然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全面办社创造条件。 1955年冬至1956年春,各农业生产互助组相继转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私有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 土地报酬。 同年,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6年,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六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生产队。 1957年,山心生产队、木坑垌生产队和龙善塘生产队合并,三队合一,1961年后分离。

1958年5月,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当月,撤并乡镇,章道高级社并入上塱乡,同时建立乡党支部,时 任乡团支部书记林名贵兼任乡党支部书记。 同年9月,推行人民公社化,上塱乡改制上塱管理区,设营(管理区)、连(自然村)、排(生产队)编制,以各生产队为基础组建 林业队、畜牧队、积肥队等专业性生产队。 同年下旬,在城堡旧址大炼钢铁。 1959年3月,根据县委四级干部会议精神,上塱管理区改为上塱生 产大队,设置管理委员会,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大队一级,生产队 则为包产单位。 五十年代后期,因生产建设需要拆除六村民堡。 1960年,水肿病情严重,各生产队水肿病人集中送往公社党委免费 治疗。 1961年7月,实行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 给制,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是年,六村、章道从上塱生产大队析出,六村生产大队辖14条自然 村和16个生产队,陈启荣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同年9月至1963年1月,化州县划分为13个区,57个公社,那务 区辖那务、壶垌、宝树三个公社,六村大队属壶垌公社,其后撤销 13区建制,压缩公社数量,六村大队划归那务公社管辖。 同年,各生产队实行“四固定”和“三包一奖”的管理办法。 1962年2月,响应县人委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恢 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同年,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核算, 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推行“两头固定、中间按劳”的粮食分配形式,倡导多劳多得。 同年秋,发土地证,落实生产队集体的耕地、林地及水面的所有权。 1965年,深入学习大寨精神。 同年,开展“小四清”运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称帝者一览 【大中华佛国】(1947----1953,1983) 先主石顶武1947----1953 图谋叛乱,被人民政府处决。 后主石金鑫1983 石顶武之子,1983年在农民“丞相”李丕瑞的“辅佐”下登基,于湖南醴陵农村复国,旋被县公安局镇压。 【道德金门皇帝】 丁兴来(盲人)1981----1990 地处大别山,创道德金门教,然后称帝,封了"正宫娘娘""西宫娘娘""宰相"等21个人,赐"仙印"41枚.由于交通闭塞,直到称帝后十年才被发现并被乡政府处理。 【中原皇清国】 正皇帝张清安1982 副皇帝廖桂堂1982 以皇清为年号.地处大巴山。 张清安刻“玉玺”,设“后宫”,分封“丞相,文武百官”,“颁布《天律森吏》”,打算定都巴中县,把巴中川剧团大楼当皇宫,甚至写好了准备(通过邮局)寄到台湾的册封蒋介石为

“威国王”的“谕旨”,还决定要“御驾亲征”,结果还没出师,就被县公安局给灭了。 【圣朝国】 1980----1982 林文勇,地处大巴山仪陇山区,被县公安局镇压。 〔玉皇大帝〕 1982年地处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称玉皇大帝,旋灭。 〔皇帝〕 1980年地处大巴山的朱仕强自称皇帝,仅七日即被村书记带人灭了。 【大圣王朝】(1986----1988) 女皇晁正坤1986----1988 地处胶东半岛。行巫术、招童男、建“后宫”、后被县人民政府镇压。 【万顺天国】(1990----1992) 李成福1990----1992 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剿灭。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 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群体性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高度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和研究。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1]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黄兴为副。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会章共30条,以后经

过修改、成为24条。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同盟会。黄兴被推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中国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中国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导致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武力/温锐 原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p39-48 内容提要:在1949-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轻、重"关系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在1949-1978年的求强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重重轻轻"①「这里的"重重轻轻"是当时的习惯说法,即指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1979-1997年的求富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农、轻、重"同步发展;在1998-2005年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政府和企业都在通过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对工业化三个阶段的分析,提出要纠正有关"轻、重"问题的五个认识误区。 关键词:工业化;重工业;轻工业;产业结构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wulijjs@https://www.doczj.com/doc/a618912834.html, ;温锐,江西财经大学,邮政编码:350007,电子信箱:wenruicom@https://www.doczj.com/doc/a618912834.html,.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目的,也是今天讨论中国工业化下一步怎样走的核心问题,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国家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即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即第二产业的迅速扩张问题;二是如何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即在工业水平总体落后情况下,如何处理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大国,因此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就自然关系重大。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我国共出现了五次有关"轻、重"关系和工业结构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是1952年至1957年围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讨论;第二次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关于"农、轻、重"关系的讨论;第三次是60年代中后期以备战为前提的围绕"三线建设"的讨论;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有关轻重关系严重失调和如何调整的讨论;第五次则是2003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化"问题的讨论。 而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没有疑问,但是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工业化中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创新、就业、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矛盾,并没有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当前我国工业化中的"轻、重"关系,有必要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轻、重"关系历史演变分析,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一、1953-1978年的"重重轻轻"及其根源 1953-1978为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 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 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 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 五、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近代化的视野:美国汉学界 (三)日本汉学界:在亚洲思考和把握中国的“近代” (四)前苏联汉学界:欧洲中心观和俄国革命史观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1、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五四运动(革命性质变化的转折点);—→1949年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的根本转折点)。 2、理论背景:(1)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达、蔡和森)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为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928-1938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张闻天、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等)。—→(3)******《中国革命与中国******(1939年12月)》、《新****主义论(1940年1月)》: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和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据对这一阶级矛盾状况的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因此革命的双重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革命时期(包括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这也是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革命);******以上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基本线索和革命的基本任务的论述,为中国近代史体系(乃至整个中国通史体系)的建构确定了的基调,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4)1939—1941年,在******的倡导和关怀下,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尹达等)和重庆(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两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中国社会史问题,撰写了一批包括几部通史在内的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把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册1941年,中册1943年)。吕振羽(1900-1980)《简明中国通史》(前七章1941年,后八章1948年)。翦伯赞(1898-1968)《中国史纲》(第一卷1943年,第二卷1947年)。郭沫若(1892-1978)主编《中国史稿》(1-6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1-4册),1961年至1966年编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共三编,四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版,1964年第2版。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原名《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注:1940年,范文澜先生来到延安,受****委托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中国通史,即《中国通史简编》,初版于1942年,在延安发行;建国后重新改写,1953-1965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doc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 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 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 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 拓展: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三大改造政策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据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之一。 2、实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采取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赎买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进行。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足: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本专题考点:“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1、主要史实: (1)“文革”开始:1966年,中共先后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 (2)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出现大局面。

中国现代史1949年后历史资料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战略方针: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三个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八项任务: (1)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2)在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的方针下,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3)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提高国家机构行政效率的条件下,复员一部分军队,精简行政机构。 (4)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5)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灾民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6)认真地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 (8)坚决地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在全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内容: (1)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当合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基础上,坚持了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 (4)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展开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历史意义: (1)及时地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论断,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动,也是毛泽东思想新发展。 *4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推行分散与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农民生活有较大改善(3)农村商品生产力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将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4)农村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 5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2020届 二轮: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专题卷)

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 年)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南宁二模)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项;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可知其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关系,排除B项;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不能相互转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可知其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2.(2019·山西大学附中模拟)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

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 解析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依据所学,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排除B项;依据所学,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依据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而统购统销是为了工业化提供资金,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答案 A 3.(2019·济宁模拟)下表为1952至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比较表。对表中数据的变化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高增长率是“大跃进”运动的结果 B.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C.重工业成就根源于中苏友好 D.粮棉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幅较小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贺 卫 方* 李传敢社长策划会议日程的时候,我自告奋勇地要承担关于1949年以来的法律翻译话题的发言。开头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任务,因为我自己从1984年开始做法律翻译,可以说比较多地介入了这个时代的法律翻译活动,参与过很多丛书的编辑。有些丛书自己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但是也做了编委或者副主编、主编之类的工作。像跟张志铭和季卫东两位合作搞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丛》,其实我没有翻译其中任何一本书,但还是愿意去做一个副主编,北京话讲叫混个脸儿熟。各种编委里边名字入得比较多,可以说自己是新时代法律翻译活动比较多的参与者,凭感觉说话都可以说一些,但后来发现承担这样一个问题的发言,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使命。 首先是1949年以后到现在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对于前三十年我们这一代学人既没有实质性的经历,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任允正老师在这儿,您是译界前辈,应该说您非常熟悉这段历史。但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对这段历史就不甚了了。我一直觉得中国50年代引进苏俄法学是一个特别值得从我们后来者的角度进行深入检讨的重大课题。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去引进它们?在引进过程中我们经过什么样的筛选吗?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当时对于书目的选择?我们当时的引进跟制度之间有种什么样的关联?遗憾的是,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是太少。后二十多年的法律翻译,虽然我们经历了,也参与了,但迄今为止针对这些翻译本身所作出的研究还是相当少。 导致我们研究的困难还有统计数字的缺乏。这两天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有一些很严格的数据来表明不同时代的法律翻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比方说,不同国别的情况,近代一百多年来我们翻译不同国家的书目的比较,哪些国家更多,哪些国家较少,转译的比例和直接翻译的比例,不同的法律门类如刑法、宪法、行政法等等,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在清末的时候国际法是一个特别受重视的方面,但到了现在,我们却发现国际法仿佛进入到自己的衰老期了。“911事件”也许会激发对国际法问题的更多翻译和研究。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准确地显示不同时代翻译作品的一个完整的数据或图表。我自己不会做图,但是我自己脑子里边想象,做个图会很漂亮。我们还可以拿中国跟日本比较,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十分注意及时翻译西洋的各种作品,用梁启超略显夸张的话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西洋那边儿的书刚刚杀青,日语的译本就在日本的书店里可以看得到、买得到。那么在日本,哪些书被翻译过来了?跟我们比较,那里的翻译有怎样的特色?比方说,萨维尼的书在日语有多少译本?在我们这儿有哪些译本?哪些主要著作还没有译本?这样的一种资料建设,尽管算不得多么深入的学术研究,但是可能现在对于翻译史,尤其是对法律翻译史的深入检讨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想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开端,只是宣布一种非常有希望、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新开端。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119

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现代化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内容提要】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摘要题】现代社会史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化 【正文】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中心作用。同时,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城市现代化又与城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城市异常发达、近代以来又有独特发展经历的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拟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分析,着力探讨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 一、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就什么是城市化而言,各学科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经济学家强调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地理学家则强调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等,众说纷纭。尽管不同学科的定义有较大差别,但目前国内学术界都普遍承认城市化始自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同时,对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达成普遍共识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多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等。 与城市化概念相比,由于以前研究较少,所以目前国内当代城市研究的学者们对有关城市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以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参照,对城市现代化应有的内容进行描述与总结,如有学者便从其所涵盖的范围上认为,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制度组织和社会控制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以及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2]另有学者则从生产力发展、技术发展进步方面对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城市现代化就是指在现代生产力变革过程中,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文明道德观的培育。一句话,城市现代化就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与变革的过程。”[3] 以上的概念界定都从各自的角度指出了城市现代化的特征所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着手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种种不同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城市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从历史的发展、变迁角度出发对城市的结构、功能的演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长时段考察,才能对城市现代化有更为全面清楚的认识。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及近代以来的转型变迁来看,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城市由消费中心向生产中心、经济中心转变。从功能上讲,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市的繁荣,或者宁可说它的存在,完全是靠政府的地方性支出”。[4]因此,城市的消费性、依附性特征非常明显。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城市突破了乡村与自然的局限,真正成为财富与价值的创造中心,工业也成为不断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城市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中国古代的城市几乎都是各级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虽然宋代以后有所突破,但仍未突破自然经济的局限。近代以后,尤其是大城市,往往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中心城市。除了政治功能外,近代以来的城市既成为包括制造、金融、贸易、交通枢纽功能在内的经济中心,又成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