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

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

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⑴ 岑参(2) 故园(3)东望路漫漫(4),双袖龙钟(5)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6)君传(7)语报平安。[1-2]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3]

3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3-4]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鉴赏一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最新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课时: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优秀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三、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

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习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参考答案】 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习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答案】 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B 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2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整体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六、课外古诗词诵读 - 题破山寺后禅院》精品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读和理解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领着大家认识一位唐朝诗人——常建,虽然他没有李白杜甫的名气,但他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令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赞赏有加,在唐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千古名句出自于我们今天学习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学习目标: (二)读准,读出节奏:引领学生朗读这首诗,找学生朗读、评价。 背景简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首诗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三)读懂,读出感情: 1从理解题目开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 方法指引: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 大致意思对即可。 感悟诗意:明确整首诗的思想内容。 (四)品读,读出意境: 师语:这首诗千古传诵,有人归纳:其用词精妙,景物美妙,表现手法绝妙,思想感情高妙,下面我们就从以上几方面来赏析这首诗吧! 方法指引: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 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1学生独立做,自选句子,完成后,组内交流并修改。 2 班级内展示交流: 形式:大家好!我展示交流的句子是……………(带着感情朗读),我的赏析:……………. (五)教师总结:在我们赏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赏析古诗的方法,我们还领略到作者常建宁静幽雅的古诗风格,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教师范读)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和感悟再次走人《题破山寺后禅院》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吧! 带着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三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逢入京使》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逢入京使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

精品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

逢入京使①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 双袖龙钟泪不干③。(有的版本也作“泪始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④。 注释∶ 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赏析 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常建 教学目标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1 、导入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 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3、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 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 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 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4、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诗、五言律诗、写景诗 5、释义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上的太阳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僧人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古代用玉,使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翻译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一种自学课外古诗词的方法并运用它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一种自学课外古诗词的方法并运用它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一“读”钟情。 1、请同学们通读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诗词,共同确定一首来进行师生共学。 2、确定。 四、师生共学。 1、挑兵点将,了解感情。 提问: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感情,是通过哪些字、词、句读出来的?学生发言。 2、运用技巧,尝试朗读。 提问: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你体会出来的诗人感情呢,请你试一试。

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3、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争取尽快背下来。 展示背诵。 五、尝试自学其他古诗词。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古诗词,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去自学。 2、每个小组派同学展示学习效果,全班交流。 六、小结。 七、作业: 1、用该种学习方法在课下自学其他两首诗词,并背诵这四首诗词。 2、出一份有10道题的直接性默写小试卷。 板书: 课外古诗词诵读 挑兵点将,了解感情。 运用技巧,尝试朗读。 反复练习,熟读成诵。 反思: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安排“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能诵读就是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标。对于这部分我觉得安排一课时就可以,但是如果按常规诗词一样讲解,时间会很紧张,也凸显不出“课外古诗词诵读”在教材中的地位,因此我决定采取课上师生共学引导,学生小组自学练习,课下独立自学巩固的方法,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比较感兴趣,学习效果也不错。 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曲径通幽”中的“曲”的读音误读太深,甚至导入时我也读错了,导致纠正起来比较困难。

《逢入京使》赏析

《逢入京使》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原文诗意及诗文赏析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凭:托。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

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译文二: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学科:语文授课教师:班级:八年级主备人: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重点理解诗的意境。 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 课时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过程(个人)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 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 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 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 (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 无限天地。 二、学法指导(2分钟) 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5分钟)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 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 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信息反馈。(25分钟) (1)解读。(3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 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 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 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 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

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