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自主学习】

1、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广义: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专指“消息”。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2)消息的特点用事实说话(真实性)迅速及时(时效性)简明扼要(简明性)(3)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有时背景结语暗含在主体之中)标题:正题、引题和副题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员××报道”之类。

导语:放在开头,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揭示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新闻的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用充分、典型、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4)新闻的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

2、课文背景

《别了,“不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抢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合作探究】

1、划分本文的导语与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事实的?叙述了哪些现实场景?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怎样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时间现实场景(相关背景)意义

2、本篇新闻几乎没有一句主观评价与抒情,却能让人感觉到扬眉吐气、一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从哪些词句里看得出来?

【目标检测】

(A级)1、注音写字

瞩目()婆娑()塞进去()要塞()闭塞()

窒息()雏菊()剥花生()剥夺()

diān()簸diān()峰diān()痫xī()笑笑xīxī()

zhuàn()写编zuǎn()

(B级)

这篇新闻有什么特别之处,因而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殊荣?(从它的标题、选材、语言等角度分析)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2018届高三12月联考化学试题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2018届高三 12月联考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化学与生活、科技、医药、工业生产均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化学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可用浓硫酸刻蚀石英制艺术品 B.我国预计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 3)和朴硝(Na 2 SO 4 )的记载:“以火烧 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D.误食重金属盐引起的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食盐水解毒 2.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NaHSO 4熔融或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总数均为3N A B.17 g H 2O 2 含有0.5N A 个非极性共价键 C.在1L0.5mol/LH 2SO 4 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l 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3.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将0.2mol/L的NH 4Al(SO 4 ) 2 溶液与0.3mol/L的Ba(OH) 2 溶液等体积混合: 2Al3++3SO 42 ─+3Ba2++6OH─= 2Al(OH) 3 ↓+3BaSO 4 ↓ B.硫氢化钠的水解反应: HS─+ H 2O S2 ─+ H 3 O+ C.铁片放入过量的稀硝酸中:3Fe+8H++2NO 3─ = 3Fe2++2NO↑+4H 2 O D.酸性高锰酸钾可使草酸溶液褪色:2MnO 4─+5C 2 O 4 2 ─+16H+= 2Mn2++10CO 2 ↑ +8H 2 O 4.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NH 4+、Ca2+、SCN─、HCO 3 ─ B.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NH 4 +、K+、ClO─、Cl─ C.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a+、Ba2+、[Al(OH) 4 ]─、OH─ D.水电离出 c( H+)=10─12的溶液中:Mg2+、Cu2+、SO 4 2 ─、K+ 5. X、Y、Z、W、R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W+与Y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R与Y可形 成RY 2、RY 3 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与氢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只含有极性键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1996年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6、特写了解。 文章的梳理已经结束,现在大家思考,这篇新闻与同学们以往所学过的新闻有什么不同?即,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只截取了英方撤离前的几个镜头来描写,完全没有毛泽东新闻稿中的丰富感情和令人回肠荡气的磅礴气势。 这即是特写。特写性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七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题

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 英语试题 总分:150分时量:120分钟考试时间2019年12月8日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How did the man come to meet the woman? A. By bus. B. On foot. C. By car. 2. What is the woman doing? A. Making a list. B. Baking cookies. C. Shopping for groceries. 3. When will the woman visit Mr. Blair? A. On Wednesday morning. B. On Wednesday afternoon. C. On Friday afternoon. 4. Why does the man change his lifestyle? A. To stop smoking. B. To keep his mouth and hands busy. C. To quit drinking. 5.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A fire. B. A matchbox. C. A department stor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小题。 6. When are the speakers going to meet? A. At 6:00. B. At 7:15. C. At 7:30. 7.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doing after 9:3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永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2.理解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中准确、生动词语的语言特点2.理解本文中按时间顺序组织的材料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贡献祖国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 2。品味这篇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与传播的异同(2)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方法,安排自主合作交流过程中的一次性教学过程1。为了引进新的 ,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这篇文章是唯一一篇充分反映英国退出的报道。它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邮轮离开香港的最后一个历史时刻。1997年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新华社社会公益广告一等奖。这篇文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广义的新闻,也是报刊中常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个人交流和事件交流。交流不仅是新闻,也是图像。它经常采用文学的方法来聚焦和突出一个重大事件的场景或一些重要而精彩的场景,并将报道的事实生

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三、复习新闻知识,什么是新闻(news)? 新闻是对公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最新报道。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 ,母鸡:当2,这里:在哪里3,H:谁4,帽子:什么,H:为什么6,H:什么水果 3,消息的特征: 1 >真:消息的事实一定是真的 2 >短消息:需要短消息 3 >快速:及时性 4 >实时:新闻应该以生动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写 5 >强烈:强烈的新闻意味着强烈的思想内容和指导4、消息1的结构标题2 > lead 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两句话,通常称为lead3÷主题 是邮件内容的主要部分,在引导之后4 >背景 一般来说,背景材料是信息的从属部分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它通常被安排在主体中,并且有时可以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本文有许多背景材料。)在 消息的结尾,事实应该写得完整和有逻辑,结尾应该是明亮的、有力的、发人深省的和有启发性的。四、字旗(Q和ZH)映衬(N和NG)注意(ZH和NTU) 冉冉上升(R和NR和N)凝重(N和NG) 5,分析 ,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到中国,美国政府白皮书发表时,毛泽东主席写了一篇题为《再见,司徒雷登》的文章。本文灵活地使用了这个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习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世人瞩目( ) 冉冉升起( ) 凝重( ) 掩映( ) 2.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3.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事件。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1997年6月30日开始的。4点30分,________,4点40分,__________,6点15分,__________,7点45分,__________,子夜十分,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__________,新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__________。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别了,“不列颠尼亚”。 ( ) (2)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 (3)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即将告终。”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掩映( ) 易帜( ) 3.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________。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_____________。 4.“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语言特点是什么?

5.文中第8段中的“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子夜”而不用“半夜”? 快乐时光 修改的功效 约翰是一名教写作的老师,他发现很难使学生相信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对他们来说,草稿即是定稿。最后,约翰在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张大标语,通过这一方法使好多学生养成了修改文章的习惯。标语上写的是: “哦,这很难,你知道。我决定不下是否自杀,你知道。”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场第一幕,草稿。 “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定稿。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选段中“刚刚”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本题要结合文章,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变化带来的主权意义的改变,在前一分钟他是香港的最高长官,而现在他已经不能在这里停留了。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刚刚”一词表现了没有停留,“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前一分钟还是香港的统治者,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 2.“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为什么要把过去的天数写得这么详细? 解析:这是用数字表现时间长,表现人们对这天的期盼久远,中国人屈辱的历史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封面) 高中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 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理清本文主要内容; 2、体会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2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2、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 3、对新闻知识的了解不足。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4.1一个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百年耻辱,一朝得雪。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记录耻辱、印证自豪的新闻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2【讲授】讲授 一、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时刻,全世界为之瞩目,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名记者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婷、杨兴是一个四人组合,他们代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见证并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

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由五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历史背景: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

最新《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4:40 乘车离府6:15 告别仪式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株洲市二中2020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化学试题 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Cu-64 Zn 65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做法不能减少大气污染的是 A.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烟气脱硫 B.大力发展私家车,减少公共交通 C.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多使用电动车和自行车 2.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过滤操作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一般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必须与水不互溶 3.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电解质、混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空气,熟石灰,盐酸 B.液氯,烧碱,漂白粉 C.石英,二氧化硫,硫酸 D.青铜,纯碱,水玻璃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时一定伴有发光现象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 5.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玻璃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 B.雕花玻璃可以利用氢氟酸对玻璃进行刻蚀而制成 C.常温下可用铁、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 D.氯气可用于自来水厂的杀菌、消毒 6.“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产生 C.所得液体一定无色透明 D.不稳定、很快会分层 7.在实验室中,下列试剂中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的是 A.浓硫酸 B.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8.某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已知该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如下四组中的一组。 则它是 A.Cl—SO42— B.Cl—NO3— C.Cl—CO32—D.Cl—OH— 9.下列物质的颜色描述错误的是 A.NaOH固体——白色 B.胆矾(CuSO4·5H2O)——蓝色 C.硫氰化铁溶液——红色 D.Fe2O3 ——黑色 10.下列固体投入盐酸中,没有气体产生的是 A.Na B.Na2O C.Na2O2D.Na2CO3 11.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O3的摩尔质量为48g/mol B.物质的量的单位是克 C.1mol单质碳在任何条件下的体积都为22.4L D.将2molNaCl晶体加入到1L水中,得到NaCl溶液的浓度就是2mol·L―1 12.下列中学常见化学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 B.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别了,不列颠尼亚》精编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参考 1116 08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 1. 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 3. 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4.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2.导语是哪些段落?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精品解析:湖南省七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题(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解析版)

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不相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关于光电效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光电管的阴极材料不同,在入射光频率相同时,则遏止电压U C 一定相同 B.光电管的阴极材料不同,在入射光频率相同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一定相同 C.如图电路中,只要入射光频率大于光电管阴极材料的极限频率,电流表示数一定不为零 D.光电管阴极材料不同,但遏止电压U C -ν图像的斜率相同【答案】D 【解析】 【详解】A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 E km =hγ-W 0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eU C =E Km 联立得: eU C =hv -W 0 即 C h W U e γ-= 可知,入射光的频率相同,逸出功W 0不同,则最大初动能和遏止电压U C 也不同,故AB 错误。 C.入射光频率大于光电管阴极材料的极限频率,有光电子射出,但是当最大初动能小于eU C ,仍无法到达阳极,回路无电流,故C 错误。 D.根据

0C W h U e e γ= ?-可知遏止电压U C -ν图像的斜率相同都为 h e ,故D 正确。2.下列对几种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泥工师傅贴瓷片时为了使瓷片平整用橡皮锤敲打瓷片,而不是用铁锤,是因为橡皮锤产生的冲量小 B.小朋友用力推门而没推动,但推力产生的冲量并不为零 C.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受到相同的制动力的作用时,速度小的将先停下来 D.竖直抛出物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落回抛出点,不计空气阻力,则此过程中重力的冲量为零【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橡皮锤是由于橡皮锤有弹性,作用时间长,根据动量定理 Ft =△P 产生的力小,而不是产生的冲量小,故A 错误。 B.在推时推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推力的冲量Ft 不为零,故B 正确; C.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受到相同的制动力的作用,根据动量定理 Ft =△P 两个物体将同时停下来,故C 错误; D.竖直抛出物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落回抛出点,重力冲量mgt 不为零,故D 错误。 3.一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依次经过A 、B 、C 、D 、E 五个点,已知AB=BC=CD=DE ,物体经过B 点时的速度和AE 一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段 的平均速度v 的大小关系是 A.B v v < B.B v v = C.B v v > D.无法确定 【答案】A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教学参考 1028 2042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自主学习案 一、了解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

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 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新闻的要素(5w 1h) 5W: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 1H:how(怎么样) 3、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 ②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③主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2019-2020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一(上)段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一(上)段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5分)求值sin210°=() A.B.﹣C.D.﹣ 2.(5分)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3,﹣4),则sinα+2cosα的值等于()A.B.C.D. 3.(5分)一公司共有750名职工,其中青年职工350人,中年职工250人,老年职工150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样本.若样本中的青年职工为14人,则样本容量为()A.15B.25C.30D.35 4.(5分)若向量,则与的夹角等于()A.B.C.D. 5.(5分)已知tanθ=2,则的值为() A.B.C.﹣3D.3 6.(5分)设是平面内的两个单位向量,且夹角为60°,则等于()A.B.C.1D.5 7.(5分)随机向面积为S的三角形ABC内投一点D,则三角形DBC的面积不超过的概率为() A.B.C.D. 8.(5分)秦九韶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所著的《数书九章》中提出的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至今仍是比较先进的算法,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给出了利用秦九韶算法求某多项式值的一个实例,若输入x的值为2,则输出v的值为()

A.63B.127C.31D.30 9.(5分)在ΔOAB中,C为线段AB上的一点,满足,若,则()A.x=,y=B.x=,y=C.x=,y=D.x=,y=10.(5分)已知角α满足sinα?cosα≠0,则表达式 的取值集合为() A.{﹣2,0,2}B.{﹣1,1,2}C.{﹣2,2}D.[﹣2,2] 11.(5分)已知函数的图象上相邻两条对称轴的距离为,将f(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后,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f (x)=() A.B.C.D. 12.(5分)设函数,若函数g(x)=f(x)﹣k有三个零点,分别为x1,x2,x3(x1<x2<x3),则x1+2x2+x3的值为() A.B.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卷中的相应位置) 13.(5分)函数f(x)=sin(2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英语

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 本试卷分知识运用、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三个部分,时量7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从A. B. C. 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填空。 1. Most of us found ______ difficult to finish the work in such a short time. A. this B. which C. what D. it 2. ______ for some time after a tiring day is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for me in summer. A. Swim B. Swimming C. Go swimming D. To swim 3. Most students like the teachers ______ understand them well. A. who B. when C. what D. which 4. The question ______ he left the room is confusing. A. when B. where C. why D. that 5. —Do you know where Mary is? —No, I don’t. I ______ her since last Sunday nig ht. A. haven’t seen B. didn’t see C. won’t see D. don’t see 6. Our teacher tells us that the moon ______ around the earth. A. traveled B. has traveled C. travels D. travel 7. Every year we plant trees on the mountains. In a few years the mountains ______ with trees. A. are covered B. will be covered C. are covering D. will cover 8. Last month I came to Britain. My English has improved a lot _______ I use it all the time. A. unless B. while C. when D. as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 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