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史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史

课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时]2课时

拓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

生产力含义: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包括三大要素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工具;自然界;

举例:铁犁牛耕;蒸汽机的运用;电力的应用;

生产关系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举例: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农耕技术的进步

(1)原始社会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②进入文明时代,松土工具耒耜出现。

(2)商周时期①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

②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人们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③评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2)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4)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

成了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3)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特点

材料呈现:?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

(1)男耕女织

(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材料呈现:?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3)自给自足(封闭性)

(4)脆弱性

4.评价

(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他们的经营规模虽然很小,但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

(3)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容易破产。

(4)民族性格:形成了内敛、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

(5)生态环境:对土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6)长远: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7)地位: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破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6、认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渐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补充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基本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3、耕作水平: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5、总体水平:长期发达,领先世界

四、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历史悠久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冶炼技术

(1)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

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等。

3.制瓷技术

(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

(3)南北朝时,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

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4.丝织技术

(1)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还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3)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4)唐朝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丝织技术高。

(5)宋朝时,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6)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的代表。

五、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1.概况

(1)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

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另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以后得以恢复和发展。

(2)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

工业。

(4)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的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细节点拨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影响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等。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3)发展:清朝时继续发展。

六、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细节点拨(1)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2)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

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补充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1、从时间角度看:历史悠久

2、从经营模式看: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组成;

3、从发展水平看:领先世界,素称发达;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主题

主题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1)区别: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

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特点

①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③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⑤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主题3小农经济与自给自足的关系

(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是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3)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

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需要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上购买。

主题4古代中国的农民

史料一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性智慧,此外也可由此联想到古代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改进,农作物品种的丰富推广中农民的作用。

史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史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

史料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史料反映出古代农民的境遇并不美好,农民是古代财政、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受封建国家及地主阶级的双重剥削。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主题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概况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元代松江、明代后期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

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主题2 三种经营形态、地位的变化

经营形态——???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地位——???

—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官营手工业至明前期居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明中期以后居主导地位

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臵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

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表明明代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主题3 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

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总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例1 (2011·山东高考)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 .开始使用铁器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尚未推广牛耕

D .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技巧点拨——图片类试题的审题“三判”

准确判定主题喻义,是解答历史图片题的关键。对这类题目的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例2 (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

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审题突破坎儿井出现于汉代,并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排除②,答案为C。

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最常用的是筛选法,又称排除法,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答案。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

例3 (2011·安徽高考)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审题突破凡注明“依据材料”、“概括”等要求的设问,答案一般只需从材料中提炼即可,注意不可照抄原文,应有概括高度。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

1.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

A.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B.重农抑商政策C.农耕文明的影响D.西方文化的传入

解析D项说法明显错误,A、B项内容从属于农耕文明的内涵,故答案为C。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主干知识——手工业成就

2.2011年9月26日《新疆日报》一文认为:“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出土的各时代文物众多。”在一汉墓中不可能出土的文物有()

A.青花瓷B.粟米C.纸张D.丝绸

解析青花瓷在元代才出现,不可能出现在汉墓中,故选A。

题点概念——自然经济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这种经济的基本状况。?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并不富裕,因此排除①。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新史观——东西文明的交融

4.网上调查显示,2012年最热门的旅游线路是重走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路。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

A.新疆坎儿井遗址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C.出土的唐代白瓷D.宋代青花瓷解析宋代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被林立的政权阻断,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海上实现,故选D。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

5.据《北京青年报》信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丝绸、青瓷B.纸张、铁犁

C.青花瓷、活字版佛经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解析青花瓷在元代时期才现世,在唐代不可能见到,故选C。

课题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考纲] 1.商业的发展。2.古代的土地制度。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时] 2课时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的发展与繁荣

(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兴起。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

人。

2.秦汉以来的艰难发展

(1)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1)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发展的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易混易错“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思维升华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表现包括货币、城市、对内贸易、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商品交换经历了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经济两个阶段,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代以前

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②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2)宋代时

材料:?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

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细节点拨“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三、主要的商业城市

1、原因:

(1)从地理角度看: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开通

(2)从经济角度看:经济重心的南移

2、代表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又是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南方城市代表:扬一益二

因外贸而成长的城市:广州(唐)、泉州(元)、广州(清)

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五、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盛行时间:夏、商、西周

(2)内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

会的两极分化。

(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细节点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

六、“重农抑商”

1.原因

(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概况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材料:?(汉)高祖仍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细节点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在后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它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2)它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限制其发展,妨碍了工商业资本的积累。(3)它使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4)由于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传统的治国主张,但“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限制商业的发展。

总结:从中给我们今天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启示一: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二:经济政策的制定不能一成不变,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调整能够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

七、“海禁”与“闭关锁国”

注意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给我们今天经济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启示一: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启示二:应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拓展外向型经济;

补充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特别繁荣

2、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3、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中国的商业

主题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变化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

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换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

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史料一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三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史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贸易场所打破坊、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表明商品经济对城市功能进步的促进作用。

主题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政策、历程和特点

(1)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2)发展历程: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3)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

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由盛转衰。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题1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1)重农抑商

①时间:从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③评价: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闭关锁国”

①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

②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③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④评价: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

国社会的落后。

史料一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战国]韩非《韩非子》商鞅变法,即已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史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推行闭关锁国的根源。

主题2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及认识误区

(1)图示

(2)“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

所谓“贡赋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3)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如清朝限制中外贸易于“十三行”。

主题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

(1)沿革

①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况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标志: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不利因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造成国内市场狭窄;缺乏资本原始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市场。

6.对资本主义萌芽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

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

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

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例1 (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 B

审题突破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场所,不是地方商业中心,故选B。

例2 (2011·福建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审题突破“贱商而商地位更高,尊农而农地位却更低”的信息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故选D。

例3 (2011·江苏高考)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 C

审题突破由“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即可知强调农工商比例适中平衡,故选C。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经济发展战略隐含的历史信息

1.“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

解析?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而坊、市要严格区分的规划符合唐代的史实,故选B。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概念——商业政策

2.2011年9月31日《新疆日报》发文称:一个国家要进步最不应做的事情就是闭关锁国,任何形式的闭关锁国都是倒退。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A、B、C三项都成立,但都不是?最大影响?。从长远看,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导致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题点主干知识——古代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新史观——文明史观

4.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被淹没了,翻翻史书,除郑和外再没有航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A.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B.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

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D.“重农”比不过“重商”观念

解析C、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A、B相比,A项是内因,是根源,故选A。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文学情境中的历史

5.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业网”发起2012年的就业计划调查,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朝山西去工作,你给他推荐的就业部门不包括()

A.在票号担当收银员B.从事彩瓷售卖工作C.创办私人丝绸纺织厂D.从事珐琅彩的烧制工作解析珐琅彩始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故选D。

2021年高三历史教学计划优选15篇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优选15篇 根据湖北省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本事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1、资料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xx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XX年是xx省新课改后的第x年高考,所以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经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到达有机的统一。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本事,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6a8a.yingshi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20XX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 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 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

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时间是记忆的保证,但记忆效果的高低与投入的时间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2017届高考历史的备考计划 我这是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通过我对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的分析,认识到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高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 重。因此,根据我校本届高三文科毕业班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备考计划: 一、三轮复习,一步到位. 历史学科通常的高考复习分为三步,单元复习、专题热点复习、题型训练,但针对特长生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我们必须一步到位,为达到此目的,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落实: 1、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 (1)、突出概念、标题; (2)、精选精讲重点问题; (3)、适当扩展专题热点; (4)、注重规律总结。 2、提高练习效率(具体做法) 从百所名校大联考卷、优化设计中精选试题分别用于课堂训练、 课后训练、考试等用途。 3、加强考试小结(具体做法) 每次有针对的单科考试、月考后除进行正常的课堂讲评外,由老师组内轮流做书面小结,小结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本试卷内涉及的专题 热点知识;二是通过考试暴露出的学生答题解题时出现的考试技巧等问题。

二、历史备考复习进程: 1、20**年9月底结束《中国古代史》新课 2、《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10月初—11月中旬) 10月初—10月中旬《中国古代史》第1,2章 10月15日—10月15日《中古史》第3,4章 10月16日—10月26日《中古史》第5章 10月27日—11月6日《中古史》第6章 总结、考试 3、《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轮复习(11月10日—12月22日) 11月10日—11月20日《中近史.上》上第1章 11月21日—11月29日《中近史.上》第2章 11月30日—12月9日《中近史.上》第3,4章 12月10日—12月20日《中近史.上》第5,6章 总结、考试 4、《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轮复习(12月23日—20**年2月初) 12月23日—1月2日《中近史.下册》第1,2章 1月3日—1月13日《中近史.下册》第3,4,5章 1月14日—1月24日《中近史.下册》第6,7,8章 1月25日—2月4日《中近史.下册》第9,10,11章 总结、考试 5、《世近史.上》第一轮复习(2月20日—3月20日) 2月20日—3月1日第一章第2章 3月2日—3月10日第3章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错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高三历史学科备考方案 同创中学陈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深度、广度上,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表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而是表现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通过二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科应试能力,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的作用。 本届高三学生主要掌握:必修Ⅰ《中外政治史》、必修Ⅱ《中外经济史》、必修Ⅲ《思想科技文化和教育》 大体复习进度是: (1)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复习必修Ⅰ、Ⅱ、Ⅲ。 (2)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专题建设,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高考仿真训练,学生自悟,高考心理建设。 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高三上学期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 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学校下发的《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历史》,同时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3)教学安排(按每周5课时)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课时) 第2讲汉代至清明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课时) 第4讲罗马法德起源于发展(1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课时) 第6讲治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课时) 阶段检测二西方政治制度(2课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课时)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2课时)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3课时)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课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课时) 第1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课时) 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1课时) 阶段检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课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课时) 第14讲开创外交新局面(1课时) 阶段检测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课时)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在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所以,高三历史备考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为搞好高三一轮 复习,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考纲》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 讨问题”等,历史备考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 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 过程。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首先,要求学生读透教材。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对于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记死记准,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做选择题时就会无法准确 判断,做文字题时无法运用课本知识和历史语言来回答。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从而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好每节课一小测,每单元一测试,小测要以书面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填充,也可以是简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小测及单元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 生要及时进行订正,老师除了讲解外,也要搜集错题率高的题重新 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做好错题的反馈,让学生理解掌握,改 变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 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 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 的方法,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 知识体系,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 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 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 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 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情感教育 高三紧张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复习乏味,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燥和消极心理,所以上课要注重激趣、 创设合理的情境,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补练等的精细化。上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对于优秀 生要好上加好,让他们成绩稳定,并且成为一种优势学科。对于临 界学生要多加督促,让他们懂得学科的薄弱是由于学习上时间不够、方法不对。对于差点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 础上能有所提高。 四.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认真做好共同备课,共同研究考纲、新课程理念。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借鉴课堂教学的好做法。分工明确,精心选择习题,对待每份 习题,无论是课堂小测题,还是阶段考试题,都要做到先做后选, 让自己钻进题海、让学生脱离题海。 总之,一轮历史复习的原则是求慢、求细、求实,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为二轮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计划及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这才是重点。可进行三个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进行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扩展;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查缺补漏。 一、第一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

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2014年高考历史组备考计划

2014年高考历史组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师生情况分析 1、师情分析 本届高三共有3位教师,对教材比较熟悉,经验丰富,对新教材、新课程较为熟悉;几位老师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2、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共有5个文科班,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底子薄、能力差,差生面积大,纪律问题严重。而特长班的学生对于文化课的要求低于普通生,学习时间较短。打好基础是关键。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3年7月下旬—2014年3月末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4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做好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强化实战演练,培养学生考试临场技能和应试技巧,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保证学生临考状态。 四、具体措施 一轮复习 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更重要的还要搜集完成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一、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 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统一。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有关历史复习方法推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高三历史考试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考试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复习是高考冲刺复习的关键阶段,要求教师必须明确目标,认真备考,既要注意宏观知识框架的构建。下面是有高三历史考 试复习计划,欢迎参阅。 一、进行传统的三轮复习 1.复习课的基本原则: 讲框架、讲难点、讲过程、将方法、讲概念 注重师生分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内容,学生自学容易的知识;教师进行情景创设,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学习,以发展能力。 关于知识要求应该明确;简化内容,尽量用词组或则短语突出重 点内容。 2.加强第一轮复习:按时序讲通史 低起点,小步走,进行全面复习。 3.第二轮复习:侧重纵向线索 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找出规律。这一轮复习基本上在四月底完成。 4.第三轮,一、二模之后(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强化训练。 查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弥补漏洞;对查出的问题强化训练;根据考试形式,适当押题,缩小复习范围。 二、适当关注学科热点问题 (1)全球史观 (2)文明史观

(3)现代化的观点 三、高考前回归课本,自由复习。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 习的侧重点。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 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 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 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 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 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 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 分为13个专题: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 封建国家的发展;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近代社会民主 与专制的斗争;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11、中国思想发展史;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 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 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 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 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 知历史。 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如20XX年文综第40题从 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 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XX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 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历史高考备考计划

历史高考备考计划 历史高考备考计划 1、第一轮是单元复习阶段:抓点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基本 能力 从9月1日至3月上旬是第一轮单元复习阶段,采用学案式教学,进行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主要是抓基础——认真理解和按照考试 说明要求,做好基础知识复习,各个模块知识点的整合,狠抓细、新、活,严抓知识点、突破点、考点,规范答题思路、步骤,步步 为营,以静制动。这阶段耗时最长,在这阶段里,我们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和全球化等三大角度,基本遵循课本顺序,适当整合,对高 考考点进行有效复习,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复现率较高 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视角讲解,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 识体系、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三轮是专题复习阶段:抓线(整专题),目标:综合能 力提高突破。 从3月上旬至5月30日前是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主要是抓线(整专题)——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连 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各版本 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 观点等。通过抓好各考点的融合,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第三轮是专题复习阶段:第三轮抓面(练套题),目标:提高 综合应用能力。 从4月30日至6月5日前是第三轮复习阶段,主要是抓面(练套题)——在前面两轮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热焦点,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 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

科综合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前热身训练 阶段,重在抓好考试方法、规律指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本备课组还要做到以下工作: (1)认真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捕捉当中的有效信息。 (2)为了有效地备考,备课组内进行模块分工,通过分工合作, 集思广益,以提高备考的效率。 (3)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大胆尝试自己命题、创新命题,探索 科学评价体系。 (4)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应试心态的科学辅导,做到细致复习、轻松应考。 历史高考备考建议 1、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 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 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 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 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 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 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