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_裴男才

论文 34Skamarock W C, Klemo J B, Dudhia J,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STR, 2008. 125 35Hong S Y, Lim J O J. 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 scheme (WSM6). J Korean Meteorol Soc, 2006, 42: 129–151 36Kain J. 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An update. J Appl Meteorol, 2004, 43: 170–181 37Hong S Y, Noh Y, Dudhia J. A new vertical diffusion package with an explict treatment of entrainment processes. Mon Weather Rev, 2006, 134: 2318–2341 38Collins W D, Rasch P J, Boville B A, et al. The formulation and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the Commum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J Clim, 2006, 19: 2144–2161 39Chen F, Dudhia J. Coupling and advanced land surface–hydrology model with the Penn State-NCAR MM5 modeling system. Part I: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sensitivity. Mon Weather Rev, 2001, 129: 569–585 40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R-2). Bull Am Meteorol Soc, 2002, 83: 1631–1643 41Xu Y, Gao X,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 Adv Atmos Sci, 2009, 26: 763–772 42Yuan Y, Yang H, Zhou W,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t J Climatol, 2008, 28: 1849–1859 ·动 态·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 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 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人采用植物条形码通用的3个片段(rbcL, matK和psbA-trnH),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和Phylomatic方法构建了鼎湖山20 hm2森林大样地183种木本植物(隶属于24目52科110属)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大样地5种生境类型分析了该群落的构建方式. 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发现, 山谷(valley)和低坡(low slope)生境为系统发育聚集分布格局(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表明近缘物种共存于这些低海拔生境, 生境过滤(environmental filtering)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且, 两者均表明, 高坡(high slope)和山脊(ridge top)生境为系统发育扩散分布(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说明远缘物种共存于这些高海拔生境, 竞争排 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可能起主导作用. 然而, 对于高 谷(high gully)生境, Phylomatic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 扩散分布, 而条形码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随机分布 (phylogenetically random), 表明与系统发育有关的作用可 能在这种生境类型下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 生境随机 化检测结果发现, 495对物种-生境组合(5种生境类型×95 个常见物种)中有52对存在显著物种-生境关联, 表明在物 种水平上非随机生境关联可能在局部群落构建时起到重要 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 PLoS ONE上(doi: 10.1371/journal.pone.0021273). 裴男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09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0713 生态学一级学科

0713 生态学一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1869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A.G.Tansley 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超出了生物学的领域,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分子、个体一直到生物圈乃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更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近几十年来,生态学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应用生态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普遍关注,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国际生态学研究在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生态学改变了长期以来的纯自然主义的倾向,正越来越紧密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分析以及生态工程设计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于生态设计、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学评价、生态预报、生态过程及其调控、生物入侵、流行病生态学等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湿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脆弱与退化生态学、恢复与重建及保护生态学、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经济与人文生态学等则是以全球变化为起点和主题的新兴研究领域。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模式系统类型,企业生态、产业生态、区域经济生态以及生态管理等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总之,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以生态工程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现代生态学的主要特征。生态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有了明显变化,因此生态学的定义不能局限于当初经典的含义,结合现代生态学发展动向,归纳各种观点,可将生态学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其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现代经济发展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失眠伴抑郁的机制与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18, 7(2), 13-1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614856177.html,/journal/ijpn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614856177.html,/10.12677/ijpn.2018.72002 Advances in Mechanism and Neuroimaging Research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Kaili Zhou, Rong Xue, Wei G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Received: Apr. 23rd, 2018; accepted: May 8th, 2018; published: May 15th, 2018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pace of life and the increase of social pressure, 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y are in close relations and often appear to-geth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neuroimaging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Keywords Insomnia, Depression, Neurotransmitter, Microglia, fMRI, SPECT, PET 失眠伴抑郁的机制与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周凯丽,薛蓉,高微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8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5日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失眠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二者相互关系密切,常共同出现。本文从失眠伴抑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失眠,抑郁,神经递质,小胶质细胞,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

医学影像学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医学影像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录 1自我认知 1.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1.2360 度评估 1.3橱窗分析法 1.4自我认知小结 2职业认知 2.1外部环境分析 2.2目标职业分析 2.3职业素质测评 2.4SWOT 分析 2.5职业认知小结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1 确定目标和路径·计划 3.2 动态分析调整 3.3职业规划结束语

一、自我认知 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我一直在想,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浑浑噩噩地走一遭就可以了吗?这显然是不行。我认为我们在世至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不能,也应该为之而奋斗,而追逐。实现梦想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至少要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职业。 如果我们想为患者减轻痛苦,我们可以以医生为职业;如果我们富有正义感,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我们便可以以律师为职业??但关键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梦想高于自身条件是,不管怎样奋斗都徒劳无功,只能徒添伤心。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书,通过对自己梦想、能力等的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好后,我们便要勇往直前。我们要记住,要想实现梦想,就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写这份职业规划书,就是为了使自己对以后人生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目的性和明确性。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2、360 度评估

3、橱窗分析法: 橱窗1:“公开我”:我的一般学习能力较高,英语能力较高(我的英语学得比较好),空间判断能力一般(我有点喜爱立面几何,并学得不是很好,空间想象能力很一般,解题时常需要借助建立坐标系)形态知觉能力一般。 橱窗2:“隐藏我”: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橱窗3:“潜在我” : 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 橱窗4:“背脊我” : 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4自我认知小结:由优劣势能力比较知我并不太适合创业,所以我决定舍 弃我的创业梦想。根据职业能力与个人特质知我最适合且最能胜任会计、办公室人员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医学类工作,但并不适合当临床医生(因为临床医生对空间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但我所具备的空间判断能力却一般)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影像专业,而我又非常想当医生,所以我想继续学下去,如果经过我的一番努力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很差,,我再考虑转专业。(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医师的。 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1)经济状况: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们并不能对我的就业有所帮助,一切要靠我自己 2)家人期望:父母希望我能学有所成,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4000 元左右就行了 3)对我的影响:父亲送我读书颇不容易,所以我只能将来能找份工资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第一章 1 金岚.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王如松,等.现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振基,等.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5 李博.普通生态学.内蒙古大学出版杜,1993 6 伍业钢,李哈滨.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McIntosh,Robert P. (徐嵩龄译).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8 马世俊,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态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 10 陈天乙.生态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 牛文元,前言,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 12 孙承咏.环境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 何强,等.环境学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4 Beeby A. Applying Ecology. London: Chapman & Hall,1993 15 Bramwell A. Ec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6 Clark JS, Carpenter SR, Barber M, et al. Ecological forecasts: An emerging imperative. Science, 2001 17 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 Ec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9 第二章 1 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勋陵,王静.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4 贾恢先,赵曼容.甘肃河西走廊盐生植被的调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 5 王尊国,贾恢先.浅议我国西北盐地资源植物的分布与利用.甘肃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成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分子生态学》课程论文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学生夏伊静 专业生态学 班级 07级 学号 20070346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0年 10月 31日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生态学的产生给整个生态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全新的, 它一产生就引起了广大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论述了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字: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热点、研究进展 1、分子生态学的概念1 分子生态学由于发展时间短,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它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等在《分子生态学》杂志的发刊词中对分子生态学的定义是: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交叉,它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人工种群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问题。Bachman在“植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综述中定义分子生态学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和种群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引用了156篇论文,每一篇都谈及DNA水平的工作。文中把等位酶标记作为DNA标记的参照物,讨论了DNA标记的优点。Moritz把分子生态学定义为:用遗传物质,如线粒体DNA (mtDNA)的变化来帮助指导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2向近敏等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黄勇平和朱湘雄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生态学分支学科之一。张德兴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从研究角度概括而说,就是运用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系统发生学和数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学、古气候学等)去研究种群、进化、生态、行为、分类、生物地理演化、生物保护等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最典型特色是运用分子遗传标记来检测研究对象的遗传变异特征,以揭示事物所隐含的演化规律。由此可见,分子生态学研究是围绕着生态现象的分子活动规律这个中心进行的。主要研究手段是用分子标记、核酸指纹图谱等分子手段研究生物进化、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对策、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等问题。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用数学语言或其他语言对生态现象机理的解释,也不同于用生物学中诸如生理学、分类学等学科的语言对生态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分子生态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正在逐渐完善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研究任务 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层次与领域,它主要涉及生态现象与生态规律的发生、演化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doc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 创)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 一、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当代影像学专业学生,家里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也不例外. 优点盘点: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在实习期间善于把检验结果与病人具体病情结合分析;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 缺点盘点:性格有点内向,交际能力稍显不足,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包装自己、营销自己,有时更怯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主动锻炼身体,除了和朋友一起打篮球或者其他球类,在交朋友的时候,喜欢故事经历丰富的朋友,不喜欢朋友没有故事,太平淡。 二、职业分析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

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医学影像学可以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断和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诊断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剪影、血管照影)。治疗主要应用为介入治疗、放疗方面。据安博教育集团2008年的调查显示: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7%,29%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98,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本科影像学生的需求量渐饱和。相比之下,县级以下的医疗单位对本科毕业的影像学生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个可以作为自己刚毕业之后的不错出路。 三、职业规划 本人有想过考研,在我看来,影像学现在可能作为一新兴行业,但是这一行业会在未来几年内饱和掉,这时拥有硕士学位的我会比较有竞争力。(以下的职业规划是基于我没有考研或者考研没有成功的前提下做的规划) 第一年:实习之后最好的结果是可以在福州的三甲医院工作,这可能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没梦想就没有希望。若无法实现的话,我决定回我的家乡——漳州找工作。原因是:第一,漳州毕竟是自己的家乡,论人脉资源是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而且漳州市对影像学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第二,据我所知,这几年少有漳州市的高中毕业生报考福建医科大学的影像学专业,这样竞争压力就小很多;第三,我是独生子,父母不想我在太远的地方工作。

分子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分子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近百年里, 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 而21 世纪以来,影像医学影像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将是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正逐步向分子医学方向发展。而作为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分子影像学必将成为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主导。分子影像学相比经典的医学影像学,所特有的——早期诊断也将对现代、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近十年,分子影像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等相继成立了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分子成像技术对疾病的组织表现型、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细胞水平,用分子成像活体示踪影像学标记的细胞,已成功用于监测病变内的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移植治疗中移植干细胞在活体内的迁移、分化情况。在分子水平,通过标记与靶组织特异性识别并能与之结合的分子,动态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同时监测多个生物事件,并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研究。这些过程包括:细胞代谢异常、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异常、酶活性异常、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等; 在基因水平, 应用报告基因(包括双报告基因及多报告基因)成像,可间接反映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已成功实现了对基因治疗过程的活体监测,并应用于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及其他特性的研究。 我国自2002 年起才开始分子影像学研究工作。2002 年10 月在杭州举行的主题为“分子影像学”的第194 次香山科学会议就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及其重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这次会议也说明,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分子影像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与国际的差距。虽然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来自于跨度很大的多个学科,但少有医学影像学专家,也可以看出本次会议的局限。 2004 年 4 月,在哈尔滨举办了以国内著名医学影像专家为主的国内首届国际分子影像学研讨会, 就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并达成以下会议共识:(1)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广大影像工作者应该尽快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沿并切实把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起来;(2)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有很大差距,但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我们迅速选择研究切入点提供了机会,如果及时把握机会,就会迎头赶上;(3)要构建分子影像发展平台,增进国内外和学科间的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我国分子影像学快速向前发展。此后,分子影像学研究在国内引起广泛重视。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田捷教授的带领下,国内科研人员率先攻克了分子影像学中的国际难题,提出了非匀质算法,令国外专家学者无不拍

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OO八?二OO九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23130006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主讲教师陈思平/汪天富评分 学号2006041034姓名涂远游专业年级大三工商管理(1)班 题目: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已由以前单一的,传统的X射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射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了集医学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一一医学影像学。至今,医学影像学科已成为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同时,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它临床各学科的发展。 自从伦琴1985年发现X射线以后不久,X射线就被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普遍。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核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些成像技术都是通过数字化探测器,将X射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化信号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将该影像还原在显示器上,由医生观察显示器而无需拍片。现在数字成像已由CT和MRI等扩展到X射线成像,使传统的模拟X射线也改成为数字成像。数字成像改变了图像的显示方式,图像解读也由照片观察过渡到兼用屏幕观察,

到计算机辅助检测(CAD )。影像诊断也试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以减轻图像过多,解读费时的压力。图像的保存,传输与利用,由于有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使远程放射学成为现实,极大地方便了会诊工作。随着信息放射学的发展,远程放射技术作为传送图像信息的一种新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远程放射技术分别采用普通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激光与通讯卫星相连的微波发射装置和远程通讯系统传送图像。远程放射技术的应用在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采用远程放射技术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图像数字化,网络和PACS 得应用,影像科学将逐步成为数字化和无胶片学科。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微电子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分子医学的发展,致使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也不断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诊断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继CT与MRI 之后,又有脑磁源图(MSI)应用于临床。分子影像学也在研究中。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图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是医学影像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利用图像引导技术可显示出器官的内部构造,便于脑部肿瘤。动脉肿瘤和其他缺陷的诊疗,增强了诊断和治疗之间的联系。用图像引导可缩小外科计划和实施两者之间的差距,结合先进的示踪技术,可在数字化的图像上测出外科器械的精确位置,使医生能观察到内窥镜或激光纤维之类的器械在体内的部位。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分子生态学前沿进展论文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而不仅只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作为生态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机理已成为生物学家们共同关注的目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阐述生态规律的分子机理,进而产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目前,分子生态学已成为当前国际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字: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分子生态学是90 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分支,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 等和Smith 等分别在《分子生态学》的创刊号中解释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这个概念注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或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界面。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生态学或种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阐明自然种群和引进种群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评价重组生物体释放对环境的影响。向近敏等(1996)则将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对应起来,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这个概念强调有生命形式的细胞内寄生物及其有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和分子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的措施和方法[1]。 一、分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类似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70 多年前。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门分支学科为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是: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虽然生态遗传学可能是分子生态学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为了叙述的整体性,以下论述将不会有意将这三者分隔开来。 经典生态遗传学主要是论证和测度自然系统中选择的重要性(Real 1994)。Ford(1964)在他的经典著作《Ecological Genetics》中,给生态遗传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遗传学“是将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并指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指示着生物体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遗传学也是研究野生种群对其生存环境的调整和适应”,“它支持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研究目前发生的进化的实际过程,这是唯一直接的方法”。 群体遗传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孟德尔定律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1908 年,Hardy 和Weinberg 分别独立发表了群体遗传平衡的文章,文章中将孟德尔定律用于随机交配的大群体,提出所谓的Hardy-Weinberg 定律,为群体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分子生态学在有效地评价这些风险方面占重要地位。目前,我们对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的散布和控制所知甚少,也不太了解不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生态学由于能够提供明确的标记,因而会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研究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在环境中的散布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基因与环境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许多具有丰富分子生物学经验的学者希望能够将他们的专长用在解决基因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上;而另外一些对生态学有兴趣的学者则希望分子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生态学问题。所以,分子生态学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将会对科学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3]。 Ford(1964)认为生态遗传学是一种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一种方法。Merrell(1981)在他的著作中也持同样观点,并且强调了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的结合。他指出,无论是生态遗传学、进化生物学、达尔文生态学,还是进化遗传学、种群生物学,都是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结合方法的不同名称。名称使用上的差别,只是反映了作者们在经历和兴趣上有某种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群体遗传学就不一样了,它只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很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