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发表时间:2012-03-07T10:08:12.46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下)供稿作者:张一吟

[导读] 传统医药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利用都仅仅是利用植物的某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为废物垃圾处理。

张一吟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35-01

摘要: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根据怒江州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实际,有效保护和确保植物药用量,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方法保护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知识产权

一、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西南部,素以独特的垂直自然气候引人注目,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生产发育,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兼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等植物类群。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有些资源趋于濒危,有些资源却仍然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虽然种类繁多,但分布零星,数量稀少,对其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许多化学药物难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毒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不利因素。因此使得植物药开发成为创制新药的重点。根据怒江州地区气候和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就其开发途径和内容,目前可归纳为两个层次:一是开发着重采用农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发展药材,旨在扩大药用植物种植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药材质量,二是开发将所种植药材精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对其开发方法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对其地道性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怒江州药用植物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医药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利用都仅仅是利用植物的某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为废物垃圾处理。如怒江州的地道药材云黄连,传统医药中队云黄连的利用仅仅为根茎,其茎叶则弃之不用。由于云黄连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每年植株需要消耗过多的营养形成新植株,造成产量过低。但研究发现占云黄连干重80%以上的须根,茎叶等药效成分含量也在1.8%左右,但目前由于相关提取工艺的研究还很少,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副产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由于植物资源的分散不集中,难以经受当今规模化的采集,种植技术研究过少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之前,其原料只能依靠野生采集。

2002年第二次修订后的专利法演习了1993年的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医药领域的发明都可以在中国依法得到专利保护。但由于这些药物资源的种植地区基本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地方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为低下。单靠原产地的力量很难推动技术的更新。基于怒江州的社会、经济环境考虑,除了挖掘传统医药知识、鼓励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之外,尤其应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现有传统医药知识方面的权利不当占有或不公平利用以及对我国特有药用植物资源的抢先开发利用。目前对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有许多,综合考虑可采取多方综合,多管齐下的方法进行充分保护:

(一)建立药用植物开发的合同制度。

药物种植可以集中在一个地区,但对其的研究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区域。如果被国外的研究机构率先研究发现了我国植物药的规模种植方法或提纯方法等其他的创新型技术并申请专利时,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利益的分享。比如怒江州云黄连这种原产地较为明确的药用植物,在其申请种植方法或提纯技术等专利时可以采取原产地优先优惠使用的措施;对于中药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的产品专利,原料产地可以采取商业利益分享的措施,也就是产品投产以后在一定期限内分享一定比例的商业利益,或者该专利拥有者优先在此设厂投产等。由于这种措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地方保护性,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可以出台一定的措施来保护这种交易性的权利。

(二)要求披露利用的传统中医药来源信息。

印度于2002年对其专利法进行修改,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在其说明书中公开涉及的任何生物物质的来源和地理起源,并规定允许以整个说明书没有公开或不正确地提及发明所用的生物材料的来源或地理起源为由,对专利提出异议。这一点我国可以效仿,因为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产地比较明确,地理性较强,对其保护可以采取披露的政策,以加强上述合同制度中的保护力度。

(三)地理标志的申请。

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的环境、气候、栽培年龄、生长阶段或加工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中药材,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探索自然、认真实践的结果,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以次充好、假冒道地药材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入WTO 后,有些发达国家可能以合作、收购等方式采集、加工、掠夺道地药材。因此,除了进一步开展对道地药材的基础研究外,应尽快制定与药用植物资源“道地性”相关的科学标准,以商标保护的形式予以保护。此外,由于道地药材与物种的多样性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考虑将道地药材纳入“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对于物种的多样性、提高药材质量和中药材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原产地更明确的药用植物资源,不仅是一种商标,对由此而衍生的一些专利申请人也起到限制作用,同时也是上述交易性谈判的有力筹码。

(四)制定中医药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则。

《多哈宣言》明确了:TRIPS协定各成员国依据各自决定的范围授予强制许可。我国目前中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在申请中医药的专利方面缺乏竞争力。我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关中医药专利强制许可的规则,对利用我国传统中医药资源获得的专利进行强制许可,进行二次开发,以推进我国的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国内立法并寻求区域性合作,以保护本国传统的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资源。为促进传统中医药的继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1] 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据了解,这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目前,药植所已首次系统、大规模开展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实现了对193个科1017个属种子的长期保存,保存期为50年。该种质库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国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同时,药植所还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批种质生活力快捷、标准的检测方法;建立了种质入库干燥的技术;设计完成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信息管理系统。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植物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为了永久保存历经了亿万年进化和积累的优良基因资源,满足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需求,药植所成立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以肖培根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下,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平台,实现了对280科5282种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以活体形式保存了大批珍贵基因资源,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目前,该所建于北京和云南、海南、广西三个分所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迁地保护、专业药用植物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覆盖了我国主要气候区,总面积达5000余亩。 药用植物园等迁地保护平台和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的完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基因资源的物种数量和份数均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201220451232 韦依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与作用 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药的。 世界已知植物约有27 万种。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已知植物约有25 700 种,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 年代,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383 科,2 309 属,11 146 种,其中藻、菌、地衣类低等植物有459 种,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10 687 种。在这些药用植物中,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700 多种,其中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传统中药材的80 %为野生资源[。有些药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人参、杜仲、银杏等。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 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随着医药学和农业的发展,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栽培植物。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已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已有《种植药法》、《种神芝》等药用植物栽培专书。到明代,《本草纲目》中载有栽培方法的药用植物已发展到180余种。1949年后,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在成分的测定、分离和提取以及药理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已栽培的有200多种。 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纸本草》及其后印度的《寿命吠陀经》中,均有植物药的记载。公元1815年后,德国学者出版了以植物药为主的著作《生药学》。日本本草学家岩崎常正的《本草图谱》(1828),搜集药用植物2000多种。20世纪50~8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苏联、法国、日本等在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引种栽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组织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2000 年以来,我国找矿发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10 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数量基本保持在100 处以上,在2008 年前,增幅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09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达到398 处,增幅较大,是2000 年的3 倍,主要矿种为煤炭、铁矿、铅锌矿和金矿。应该说,2009 年也是10 年来新发现矿产地最多的时期。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锰矿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1) 地质找矿尚有很大潜力。综合有关成果评价认为,我国能源探明程度为31%,固体矿产探明程度为35. 4%; 资源储量潜力较高,能源及大部分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 ~4%,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西部地区占全国的67%、中部地区占26%、东部和东北地区仅占7%;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较大的省区市主要有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山东、四川、贵州等。矿山数量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中分布比例为4∶3∶2∶1,以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4 省分布最多。 2) 勘查投资增速较快,标志找矿真实投入的钻探工作量快于货币投入增长。据统计分析,2009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达303 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21 倍多,是2001 年的11 倍多。从工作量来看,2009 年非油气钻探工作量达1 720 万m3,是2000 年的22 倍多,是2001 年的17 倍。正如有位国际知名的找矿专家所言,衡量地质找矿的关键指标,“除了钻探还是钻探”! 近几年钻探工作量的投入增长超过了货币投入增长,说明这几年勘查投入结构中,相对固定费用趋于稳定,而真实有效的找矿投入不断上升。 3) 探矿权登记空前活跃,近年趋于调整回稳。据统计,2009 年全国探矿权累计约为3. 2 万个,是2001 年的5. 6 倍( 2001 年为0. 57 万个)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5%以上。 2001—2009 年,年均新设探矿权为5 700 个,高峰为2004—2006 年,其中2005 年新设探矿权接近1 万个。之后受政策调控影响,新设探矿权逐年回落,2009 年新设探矿权回落到4 000 个以下。 说明随着矿业权管理政策的调整,盲目申请探矿权、市场进入无序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4) 新发现矿产地和新增资源量同步快速增长。 2000 年以来,我国找矿发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10 年我国新发现矿产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公选课对药用植物简单的学习,对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药用植物的简要论述。 一、药用植物的概念 主要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也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三、发展历史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 种。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 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1949年后,对 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编写出版了《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三、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 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 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了解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主要特征、利用部位及主要用途。 调查内容:了解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特征,用途等,了解以及预测其发展前景。 调查结果: 1、抗菌和抗寄生虫中草药:穿心莲、黄芩、茉莉花、番木瓜 茉莉花 药用部位:花、叶、根 药理功能:具有辛、甘、凉、亲热解表、利湿作用 药用的相关研究:茉莉花可提取莱莉花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根含生物碱、甾醇。动物实验表明:茉莉根醇浸液可使小白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可延长环已巴比妥纳所引起小白鼠的睡眠时间;可降低小白鼠被动活动的能力。因此,可认为茉莉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茉莉花、叶和根都可药用。具有辛、甘、凉、清热解表、利湿作用。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用适量茉莉花煎水熏洗;或配金银花9克,菊花6克,煎水服。治续筋接骨止痛,把茉莉根捣碎,酒炒,包患处。 治鹏齿,用茉莉根研末,熟鸡蛋黄调匀,塞龋齿内。 治失眠,用茉莉根1.0?.5克,磨水服。 秋后挖根,切片晒干备用;夏秋采花,晒干备用。 2、心血管疾病中草药:猕猴桃、柠檬、山楂 山楂 药用部位:果肉 药用功能: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驱虫 药用的相关研究:主治肉食积滞、小儿乳食停滞、胃脘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等。 具体可以治如下病:1.消食导滞:用于食滞不消、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泄泻。对肉食滞效果尤佳;2.化瘀散结:山楂能入血分而散除瘀结,可用于产后血瘀腹痛、瘀血停滞肿痛、瘀血阻滞经脉等病症。 山楂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胃、消积,中药中有名的焦三仙,是助消化的常用药对,山楂即是其中的“一仙”。中药中的消食健脾药各有特点,有的消面食,有的消油腻肉食,山楂就是专于消肉食积滞的上品。此外,现代研究证明,山楂还有减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降低血压等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中草药:金银花、蒲公英、菊花、红花 菊花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日期:2009-05-27 作者:高山林来源:《中国农业信息》 摘要:药用植物是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是真正实现我国GAP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药用植物的遗传和品种改良在国内外均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对目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和国内外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综述,尤其对应用生物新技术进行药用植物育种的成果和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增长,人民对天然药物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加上目前大部分化学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潜在影响和威胁,而天然药物往往具有确切而稳定的疗效和保健功能,一般较少有毒副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越来越多地把健康和保健寄托在天然药物上。近几年来,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值正在快速增长。天然药物的原材料主要来自药用植物,因此深入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尤其是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育种改良工作必将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现就本人30年来从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工作的体会、结合目前国内外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其应用发展前景,提出来进行商榷和探讨。 1 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尤其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种,中药材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主要部分,有300多种,而常用的中药材有120多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在中药材的研究和生产方面,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药用植物的品种改良工作在国外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8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世界药物生产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呼吁:重视和加强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工作。植物药在世界上需求量增长很快,而植物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产和宝库。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条件,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药用植物遗传资源

对中药的认识

何为中药? 顾名思义,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用历史悠久,从神衣尝百草到东汉《神农本草经)问世,从明代《本草纲目》到现代《中华本草》的编篡,浩瀚的本草文献深刻反映了中国医药发展和劳动人民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丰富经验。 中药发展史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药物知识也已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临床应用的需要,.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至此,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已达1748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金、元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在稳定和巩固品种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精炼药效、归纳药理,其主要贡献是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中药行、店林立,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的经营管理、中药市场的供求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中成药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40多年来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纯的经营、收购转向多学科。多部门协同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利用。民族药、民间药和海洋药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拓宽了开发领域。目前,人们已不满足现有的成就而希望继续探索以能得到更大的突破。 中药的绝佳疗效 中药正成为世界流行的替代药物,据估计在发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发展中国家约有80%以上的人口习惯以草药养生或者治疗一些常见疾病。迄今为止,有超过11000种草本药用植物,其中约500种在亚洲及其他国家常用。在这里我就先给大家举一些一般很重视的疾病方面来看看。 1:抗衰老作用 众所周知,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衰老、延年益寿功效。中草药为何会有这种作用呢?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认识到中药的抗衰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请除自由基作用:老年人抗氧化物的活性有所降低,体内有害物质自由基产生过量,皮肤会沉积过多色素。而中药酸枣仁、五味子、地黄、当归等可有效的清除自由基,激活保护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调节免疫功能:随着人体衰老,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而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西洋参等药能全面、明显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有较好的抗衰作用。 促进人体代谢:由于老年人的基础代谢水平低下,使机体对各种物质的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加速了衰老。如黄芪、灵芝、地黄、枸杞、黄精、女贞子等药分别具有提高代谢,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人体衰老后,脑细胞大量萎缩、死亡,随之脑重量减轻,老人思维能力、记忆力减退。但中药首乌、当归、黄精、人参、酸枣仁、仙灵脾、茯苓等能有效的延长脑细胞寿命,可改善听力和视力,提高智力和记忆力,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2:抗肿瘤作用

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新疆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通过研究统计出新疆主要药用植物种类及其药效,并由此提出对新疆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新疆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and It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Abstract: To get further protecti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n the medicinal plants in Xinjiang Province, we conclude the main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ir pesticide effects through research, and a series of rational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n the medicinal plants in Xin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medicinal plant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Xinjiang 药用植物不仅具有医药、食品、工业原料等直接经济价值,更有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固沙植物,如甘草、发菜和麻黄草等,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人们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目前这些药用植物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且由于掠夺性和盲目地采挖,使得有些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频临灭绝,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因此,应加大保护力度和人工栽培管理,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 1. 新疆的地理气候特征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E73°40′~ 96°23′,N34°25 ~ 49°10′。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达2 500-3 500h,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新疆属温带干旱荒漠区,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秋季变化大。自然环境多样,植物群落各异,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十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2.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据有关资料,新疆中草药原植物2 014种,药物1 934味。人工栽培的558种,野生的1 408种,其中菌类13科35属90种;地衣类4科6属8种;苔藓类14科14属40余种;蕨类植物16科23属50余种(民间药用的有11种)[2];裸子植物5科10属23种;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种类及其区域分布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种类及 其区域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宜各类植物生长,为了解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的区域分布,现根据各区域气候特点,划分为9个区域,探讨适宜各区域栽培的药用植物。 一、寒温带地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西北隅,大兴安岭北端的漠河地区和内蒙古鄂伦春以北地区。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大叶龙胆、东北延胡索、北五味子、草麻黄、关黄柏、兴安升麻、关苍术、毛百合、岩败酱、兴安杜鹃、百里香、红花鹿蹄草、短瓣金莲花等。 二、中温带温带地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的大部分、吉林、辽宁中部、辽宁北部。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人参、关龙胆、刺五加、知母、平贝母、北五味子、东北天南星、大叶柴胡、草麻黄、草苁蓉、辽细辛、黄芪、关黄柏、关防风、天麻、甘草等。 三、暖温带地区 主要包括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江苏、安徽北部地区。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怀山药、半夏、党参、北沙参、黄芩、怀牛膝、防风、怀地黄、白芷、忍冬、款冬、红花、薏苡、枣、山楂、枸杞、菊花、连翘、栝楼、紫草、茯苓、灵芝等。 四、北亚热带半亚热带地区 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绝大部分。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山茱萸、天冬、太子参、玄参、远志、半夏、桔梗、杜仲、荆芥、明党参、何首乌、麦冬、栝楼、厚朴、石斛、牡丹、前胡、甘遂、菘蓝、玉竹、芍药、薄荷、木瓜、白术、钩藤、茯苓等。 五、中亚热带亚热带地区 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的北部,向西延伸至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南麓;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山茱萸、当归、浙贝、丹参、黄连、党参、黄柏、川芎、枳壳、川续断、附子、麦冬、白芷、牛膝、大黄、蔓荆子、杜仲、泽泻、红花、延胡索、巴豆、天麻、灵芝、薄荷、厚朴等。 六、南亚热带半热带地区 主要包括台湾省大部分以及澎湖列岛等岛屿,福建和广东,广西中部,广西南部,云南的中部、南部。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云木香、肉桂、砂仁、何首乌、三七、巴戟天、莪术、栀子、长春花、郁金、广藿香、姜黄、穿心莲、南五味子、灵芝、茯苓、樟、泽泻、南沙参、益智、佛手、罗汉果等。 七、热带 主要包括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省南部、南海诸岛,以及云南省河谷区和西藏自治区东南缘的局部地区。 本区域主要药用植物分布:金鸡纳、萝芙木、草豆蔻、肉桂、砂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浅谈对药 用植物的 认识 [1**********]2 韦依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与作用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 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 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 全部入药的。 世界已知植物约有 27 万种。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 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25 700 种 ,其中 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 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 383 科 ,2 309 属 ,11 146 种 ,其中藻、菌、地衣类低 等植物有 459 种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 10 687 种。在这些药用植物 中 ,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 700 多种 ,其中 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 ,传统中药材的 80 %为野生资源[。有些药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 ,如人参、杜仲、银杏等。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 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 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 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 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 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 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 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 多种。随着医药学和农业的发展,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栽培植物。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已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 已有《种植药法》、《种神芝》等药用植物栽培专书。到明代,《本草纲目》中载有栽培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摘要:阐述了秦岭地区药用植物分布以及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现状。 关键词:秦岭药用植物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性状药理作用 正文: 秦岭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据了解,秦岭地区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太白山作为秦岭的主峰之一,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一说。本次植物资源调查主要针对秦岭地区的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重楼)、萱草、铁线莲、大百合等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分布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一、资源举例 (一)、山茱萸 简介 秦岭是半野生药用木本植物山茱萸的主产区由于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立地条 件差异很大从而使得山茱萸的生长状况产量和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药用功效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山茱萸有强心作用,山茱萸注射液2-8mg/kg静脉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犬注射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左心室内压均升高。山茱萸注射液能对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动物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增加,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山茱萸不同组分对免疫系统影响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山茱萸总苷和熊果酸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抑制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生成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对器官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茱萸总苷500mg/kg,连续给药6天,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后的存活时间。而水煎液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清抗体IgG、IgM形成。 3、抗炎、抗菌 山茱萸水煎剂对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胀组织中PGE含量无明显影响,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减轻肾上腺细胞损害。提示其抗炎机理与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对PGE合成释放无明显抑制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1000亩;下设云南、海南、广西、新疆分所。是世界上五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新药研制等重大科研任务。 研究所现有职工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5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在青年科研骨干中74%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科研骨干占8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5余人。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锦堂教授,西洋参之王刘铁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庆年教授和肉豆蔻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才和一枝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展的20余年里,该所几代研究人员为人类的健康,不断地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使药用植物研究所科研水平

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新一代药植所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外,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600余项,截止2009年,共发表论文3300余篇,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中药专业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持编写《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等专著100余部(卷),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78余人。并建立了一批国际、国家级中药研发基地: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198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199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资源化学”三级实验室(2001); ●国家中药标准品中心(2001年); ●北京市生药学重点学科(2002年);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中心”(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6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 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菌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4%,以栽培为主,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有11118种,385科,2312属[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83]。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70-382]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关升麻、黄茋、党参,赤芍,关龙胆等,还是我国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有“怀药”和“北药”之称。本区药用植物资源1500种,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茋、党参、山药、怀牛漆、山楂、菊花、紫苑、北沙参、远志、银柴胡、知母、黄岑、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华中药用植物区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东贝母、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西南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植物药4800种,是地道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胡黄连、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等。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川郁金、川黄连、川乌、川白芍、川独活、川党参、川黄麻、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云归、冬虫夏草、雪莲花、雪灵芝、红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