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精编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精编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精编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精编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精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三朝五门

由来: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皋者,远也,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库有“藏于此”之意,故库门内多有库房或厩棚;雉门有双观;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之门,门内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

实际上,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循此制者无几,隋代恢复三朝五门制度,唐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设,基本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北京的建设基本

按照南京的布局。清朝仍然以北京为都城,顺治时,将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奉天殿改为太和殿,其他没有作太大的变动。清代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清朝的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另有从康熙开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门。保和殿后乾清门以北是乾清宫,皇帝正寝。

北京四合院

历史渊源: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基本单元: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结构及等级: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

风水: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大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屋宇式大门一般由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使用;墙垣式大门的则多由社会下层普通百姓使用。

北京四合院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其能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是因为它具有特色鲜明的建筑结构以及其它住宅建筑难以并论的优点。北京四合院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立体结晶,它是活的史书,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府院大门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分类: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屋宇式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村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金柱大门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

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如意门在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相上方常装饰雕楼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墙垣式门: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墙垣式门在民宅中常采用者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

“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经常说的“五福(蝠)临门”,就由那五只蝙蝠组成。

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第一福是“”,第二福是“”,第三福是“”,第四福是“”,第五福是“”。注:《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外八庙

包括溥仁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地理位置:外八庙是指环绕在河北东面和北面,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的一组规模宏伟的皇家寺庙群。

历史渊源:这些建筑群陆续建于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是清代的中心之一。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并在北京设有常驻喇嘛的

“办事处”,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

建造目的: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佛事活动场所,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建筑风格:采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镏金鱼鳞瓦覆顶,远远望去,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这与古朴典雅的避暑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

1982年,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4年12月,“外八庙”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石窟

中国汉传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

分布。新疆是中国接受佛教较早的地区,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在此地。

中国汉传佛教石窟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最为着名的当属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石窟。

莫高窟俗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闻名于世。始建于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735个,壁画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圣地。

龙门石窟是中国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山峰的西南面为峭壁,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以其精美的艺术闻名中外。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

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园冶》

古代造园专着,也是中国第一本艺术理论的专着。明末造园家计成着

《园冶》是一部罕见的古代设计学术专着,它运用了分类方法,深入探讨造园的理论和实践,全书合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装折、屋宇、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十三篇,涉及造园各个方面,很有系统。

首篇〈兴造论〉,语出惊人,大胆提倡以设计师主导造园活动,这跟以往依靠主人或匠人的悠久传统有天壤之别。因此计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肯定设计师地位的人。他认为优秀的园林,必须符合“体宜因借”四大标准,而要达到要求,只有深悟个中三昧的专家,才能做得到。所以他这样写道:“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得人指有心得的人。计成的确与众不同,观点独特!

次篇〈园说〉,道破园林所追求的境界,即是文人理想中的山水之乐、自然之美。

末篇〈借景〉,是全书菁华所在,若用另一种说法,即借景是计成的拿手好戏。他写道:“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天坛

历史: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永乐四年,在南郊兴建郊庙“天地坛”,历时14年建成。明嘉靖九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

总体布局:

一三五七九

一条轴线:是指连接圜丘、祈谷两坛的南北轴线。

三道坛墙:是指内坛墙、外坛墙及内坛中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的隔墙(东西走向)。

五组建筑:是指内坛中的圜丘坛、祈谷坛、斋宫,外坛里的神乐署和牺牲所。

七星石(七峰东岳):位于长廊(七十二连房)的东端。一说七得巨石象征北斗七星;二说七星

巨石像征泰山七峰;可称“七峰东岳”。

九座坛门:指内坛圜丘坛的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内坛祈谷坛的东天门、西天

门、北天门,外坛的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

南方北圆

指内外坛墙的形态均为南部呈方形,象征地象,北部成圆形,象征天象,蕴含着“天圆地方”的

宇宙观。

苍璧礼天

人类最初的祭天活动是在林中空地筑土为坛进行的。

古人认为在这种环境中置坛祭天最神圣、最洁净。天坛中广植常绿柏树为模拟古人祭天的环境以

附《固礼春官宗伯》“以苍壁礼天”之意。

五组建筑群:祈年殿,圜丘,斋宫,牺牲所,神乐署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

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这漫长的但一脉相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以下一些最突出的特征。

一框架结构

在个体房屋的结构方面,采用木柱、木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承托上部一切荷载。无论内墙、外墙,都不承担结构荷载。“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最概括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结构体系的最主要的特征。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二、斗拱

中国木框架结构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一般殿堂檐下非常显着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拱。斗拱既用于梁头之下以承托梁,也用于檐下将檐挑出。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三、模数

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还在于自古以来就以拱的宽度作为建筑设计各构件比例的模数。宋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这样规定的,同时还

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重要性规定八种或九种尺寸的拱,从而

定出了分等级的模数制。

四、标准构件和装配式施工

木材框架结构是装配而成的,因此就要求构件的标准化。这又很自然的要求尺寸,比例的模数化。传说金人破

了宋的汴梁,就把宫殿拆卸,运到燕京(今天的北京)重

新装配起来,成为金的皇宫的一部分。这正是由于这个结

构体系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的。

五?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屋顶翼展飞檐,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

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宋代以后,

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成为中国建

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六、色彩

中国古代的匠师敢于和善于使用颜色。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

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

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七、庭院式的组群

这是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越是主要人物,或者需要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年轻妇女),就住在离外门越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一般都是依据一根前后轴线组成的。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轴线上,次要房屋在它的前面左右两侧对峙,形成一条次要的横轴线。它们之间再用回廊、围墙之类连接起来,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子。

八.有规划的城市

从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按规划修建鳞声。隋、唐的长安,元的大规,漪都,明、清的北京这样大的城市,以及历代无数的中、小城市,大多数是按彝拟的规划建造的。

九、山水画式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却有它特殊的风格。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中国山水画式的园林。历代的诗人、画家都以祖国的山水为题,尽情歌颂。中国的传统园林一般都是这种风格—“三度空间的山水画”。因此,中国的园林和大自然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但又是“自然的”。和一般建筑布局相反,园林中绝少采用轴线,而多自由随意的变化。曲折深邃是中国人对园林的要求。

结构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

格。但不易保存,易毁于大火。2、屋顶翼展飞檐,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布局。4、院落组织齐全 5.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沈阳故宫十王亭如何排列,有什么样的政治内涵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

右翼王左翼王黄(土)

正黄镶黄

正红正白红(火)白(金)金木

镶红镶白

镶蓝正蓝蓝(水)

按照五行的方位原理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五行相克为土克水、水克火、火克今、金克木;设计者把象征土的两黄旗放在北方去克水,把象征水的两蓝旗放到南方去克火,设计者把象征金的两白旗放在东方去克木,把象征火的两红旗放到西方去克金。

八旗的排列方式与汉文化中的五行正好相反,起相克的作用,意味着克制汉民族的政治内涵。十王亭建筑都是八旗组织中翼王左右分领的表象,也具有十大固山额真共同主政、辅政大汗的政治内涵。

简述佛教寺庙的布局和结构特点

布局:从建筑格局上看,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再后面为藏经楼。

唐宋时代,禅宗兴起后,提倡“七堂伽蓝”制,即建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到了明代以后,七堂伽蓝已有定式,即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东西配殿则为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接待四海云游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为两组建筑: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为一组,为佛寺主体建筑。有了这两组建筑,方可称为“寺”。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为典型,从表面看,四合院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但实际上,宽大的庭院,使用中灵活多变,适应性很强。所以宫殿、衙署、佛寺、住宅等建筑,都普遍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结构特点:中国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