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EEP日间手术流程(临床路径)

LEEP日间手术流程(临床路径)

LEEP日间手术流程(临床路径)
LEEP日间手术流程(临床路径)

LEEP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使用注释:

1.该临床路径用于选择LEEP术。

2.该临床路径开始于病人入院时。

3.合并需要治疗的基础疾病者不纳入本临床路径。

4.在执行本路径时,如果出现变异情况,按要求填写临床路径变化情况记录。

5.该临床路径中涉及到的任何文件的使用或停止都应通知主管医师和个案管理者。

6.本临床路径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医学文件,凡路径内容中的有关项目在执行时,均应

填写执行人的姓名及时间。

7.疾病诊断、手术后面字母和数字为该疾病R93.803编码和ICD-9-CM-3手术编码。

8.根据病人体重等情况酌情调节药物用量。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三级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意见(试行)》(成卫计办〔2016〕82号)及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为使医院尽快建立日间手术科学管理体系,推动日间手术的开展,确保日间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布局和利用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广泛征求手术科室意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继续把“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

医疗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医院开展不少于1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并执行严格的. . 日间手术准入制度,制定日间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 2017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5%以及不少于3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 2018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10%以及不少于50 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建立完善日间手术质控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减轻。 二、日间手术定义 日间手术是指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完成的手术,在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除外。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就医的医疗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膀胱肿瘤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膀胱肿瘤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肿瘤(ICD10:D41.4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泌尿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 1. 病史:无痛肉眼血尿或体检发现; 2.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或膀胱镜检查。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67.901膀胱肿瘤疾病编码; 2. 仅限于膀胱单发表浅肿瘤,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有蒂; 3.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三大常规;凝血功能; 2).生化检查(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 3).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 5). 胸部X光片;心电图。

6).泌尿系B超,CTU或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超、肺功能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泌尿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 1. (影像学检查提示)单发非肌层浸润肿瘤; 2. 无手术、麻醉禁忌证; 3.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八)手术日。 为住院当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全麻) 2.手术方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3.手术内固定物:无; 4.术中用药:抗生素,麻醉用药; 5.输血:无。 (九)术后恢复。 恢复(1-3天)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三级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意见(试行)》(成卫计办〔2016〕82号)及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为使医院尽快建立日间手术科学管理体系,推动日间手术的开展,确保日间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布局和利用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广泛征求手术科室意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继续把“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医院开展不少于1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并执行严格的

日间手术准入制度,制定日间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 2017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5%以及不少于3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 2018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10%以及不少于5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建立完善日间手术质控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减轻。 二、日间手术定义 日间手术是指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完成的手术,在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除外。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就医的医疗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具体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日间手术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医保办主任、院感科科长、门诊部主任、麻醉科主任、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及大内科主任组成,负责制定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工作流程等。 (二)建立健全日间手术保障措施 1.强化日间手术保障措施。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和质量

日间手术管理及流程

XXXX医院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日间手术凭借其快捷、方便、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特点近些年来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为确保日间手术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发布《日间手术管理导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建立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现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准入制度、日间手术评估制度、院前院内宣教制度和出院后随访、随诊制度等为主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设计以病人为中心的就诊流程和转归流程,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充分体现高质量、高效率运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医院拟定符合本院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包括病种的适应对象、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检查项目、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用药、出院评估标准、临术路径变异情况规定及出院后随访内容等,报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执行。 二、准入制度 准入标准: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手术所需基本医疗条件及24小时应急抢救体系,设立专用的日间手术

随诊电话。相关场所内必须配备除颤仪、困难气道抢救车等抢救设备。并符合以下准入标准: (一)手术准入制度 日间手术项目准入原则为风险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项目。具体标准包含九项: 1.临床诊断明确; 2.为本医疗机构已开展成熟的术式; 3.手术时间预计不超过2小时; 4.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小; 5.气道受损风险小; 6.术后疼痛可用口服药缓解; 7.能快速恢复饮食; 8.不需要特殊术后护理; 9.术后经短暂恢复能够达到出院标准。 (二)医师准入制度: 手术医生准入原则为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标准包含三个分项: 1.主治医师职称3年以上,具备相应级别手术的操作资质; 2.相关手术操作技能熟练,并已完成一定数量(建议担任手术者100例或担任第一助手200例以上); 3.具备良好的医德及沟通能力。

外痔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标准

外痔日间手术路径 (2016试行版) 一、外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为外痔(包括血栓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需要手术治疗者。 行外痔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肛肠学会肛肠专业诊治标准《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1.病史。 2.专科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肛肠学会肛肠专业诊治标准《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小时。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痔。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门诊准备。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测定;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等); (4)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胸片、彩超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间。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头孢菌素,头孢唑啉。 (八)日间手术当日执行情况。 1.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后,无手术禁忌,提前一天通知患者住院,并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安排第二天下午手术,术日9点安排住院。 2.麻醉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局部麻醉或腰麻)。 2.手术方式:根据病情确定行外痔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 (九)术后24小时内出院。

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 (1)术后抗菌药物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2)止血、止痛药物(根据病情)。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无渗血、严重水肿等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进入其他路径。

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医院关于开展日间病房的工作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缓解门诊、住院压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方便患者诊疗,我院决定成立日间病房。为规范开展日间病房相关工作,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切实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框架 日间病房是在医院内部介于门诊与住院之间的一个独立的科室,具备住院病房诊疗条件,由各相关科室为患者提供检查、治疗和康复等医学服务。是为日间手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需要短期住院观察治疗开展短、平、快式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日间病房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模式。病房设置在小儿外科,床位20张,医务处、护理部负责日间病房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护理则设置一个完整的护理单元,实行护士长带领下的全程整体护理。目前由小儿外科护理单元统一管理。 二、收治病人的原则与范围 基本上收治一些病情平稳、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或病情较轻的、诊断不复杂仅需临时处置的急性病患者。

门诊输液患者;(按照现有门诊收费运行模式运作,不建病历,有床位需求者收取床位费。) 慢性病、放疗、化疗病人; 病情经1~3天治疗可以出院的日间手术或诊疗的病人,门诊手术后需观察的病人和其他特殊病人。(如:妇产科门诊每月全麻手术者,包括全麻流产、药物流产、外阴良性肿物切除术的患者;内镜诊疗科行全麻内镜检查和息肉摘除的患者;泌尿外科行膀胱尿道检查术(包括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植入术或取出术)的患者;骨关节科需要输注密固达的患者;两腺外科行乳腺良性肿物切除的患者;血友病需输注凝血因子和其他血液制品的患者;急性胃肠炎的患者。) 三、日间病房的医疗管理 小儿外科负责日常病人管理。各相关科室制定一位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对日间病房进行医疗工作,并将人员名单报医务处备案。相关科室医生每日到日间病房查房、诊治、开立医嘱、书写病历。夜班由小儿外科统一监管,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相关科室一线医师,进行及时处置。病房必须配备齐全的抢救设施,有常见急危重症急救流程,病房内患者一旦出现急危症情况,立即启动该科二、三线医师进行联动应急抢救,实行统一管理与统一调配,达到最高效率。 四、病房的护理管理模式 日间病房护士长1名(由小儿外科护士长担任),全面

关于我院开展日间手术的计划和流程

关于我院开展的日间手术的计划 为缩短患者诊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机会,加快医院床位周转,高效利用医疗资源,我院计划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定义:指患者在入院后的24小时内接受手术、术后观察和康复,并出院的一种外科手术治疗模式。 一、日间手术目录 日间手术目录是根据“中国日间手术合理联盟”首批推荐的56个适宜日间手术的项目并结合我院手术技术现状制定的。 1、包皮环切术 2、乳腺纤维瘤切除术 3、痔疮切除术 4、腱鞘囊肿切除术 5、刮宫术 6、妊娠终止术 7、白内障手术 8、鼓膜切开术 二、日间手术患者准入标准 1、年龄在16至65周岁; 2、意识清晰; 3、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4、既往慢性疾病控制:①高血压需控制在正常高值水(130~139/85~89mmHg); ②糖尿病术前3天左右监测三餐及空腹血糖,控制空腹血糖在8.9mmol/L以下,无酮症和酸中毒;③冠心病根据具体情况服药,维持心率在70次左右,并控制早搏,尽可能改善心功能。 5、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6、麻醉ASA分级为I~II级; 7、手术时间一般不超过3h; 8、患者不独居,有家人陪同,有不间断联系方式,居住地周边有二级以上医院;

9、小儿外科手术患者年龄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年龄标准,需全麻手术的年龄建议限定在3周岁至16周岁;局麻手术的年龄建议限定在8周岁至16周岁。三、术前检查 (一)常规术前检查包括 1、血常规 2、出凝血时间 3、肝肾功、电解质 4、胸部X片 5、心电图 部分专业的日间手术根据本专业要求进行术前检查。各项术前检查应在术前1~3天门诊完成。伴呼吸功能障碍者,还需作血气分析或肺功能检查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林等,需停药7天以上。 (二)以下检查结果异常或合并症,需暂停手术计划: 1、Hb<70g/L; 2、PLT<100×109; 3、凝血时间PT延长3秒,APTT延长8秒以上或纤维蛋白原<2g/L; 4、血钾<3mmol/L; 5、血钠<130mmol/L; 6、不明原因且未经正规治疗的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50次/分,室上速>130次/分,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 7、3~6个月内心肌梗死者; 8、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愈者; 10、手术区有化脓性感染病灶; 四、术前注意事项 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症者,手术医师需提前一天再次电话联系患者,确认手术时间、地方,并交代注意事项:手术当日早晨不能进饮、食,控制血压血糖等慢性病的药物按平常正规服药,术前保持愉快的心情等待手术等。 五、出院标准

无痛宫腔镜检查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无痛宫腔镜检查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无痛宫腔镜检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适应证:①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②宫腔粘连的诊治; ③宫内节育器的定位及取出;④评估超声检查的异常宫腔回声及占位性病变;⑤评估异常的子宫输卵管造影;⑥不孕症的宫内因素检查。 (二)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适应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 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血型、凝血功能; 4.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妇科超声; 6.阴道感染常规检查; 7.宫颈癌筛查; 8.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静脉复合麻醉。 2.手术方式:宫腔镜检查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膨宫液、止血、止痛、止吐药物等。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1.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 术后用药: (1)根据术中情况选用抗菌药物。 (2)必要时止吐、止血、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无手术并发症。 2.阴道流血少量,无剧烈腹痛。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需导致退出日间手术路径。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合并症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诊治。 4.需要输血。

2016年度日间手术导则(征求意见版)

日间手术管理导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

1.日间手术的概念 日间手术是指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在24小时内完成计划性住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并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不包括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 2.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日间手术管理委员会,由医务管理部门在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医院日间手术的统筹管理,做好日间手术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组织实施。鼓励建立日间手术院内绿色通道和与社区医疗机构无缝化对接的双向转诊通道,确保日间手术流程规范、运行顺畅,全面做好日间手术的监管工作。 各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以下两种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一是设立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由日间手术中心对全院日间手术进行集中管理;二是分散设立各临床专科日间手术病床,由各临床专科对各科室日间手术进行直接管理。 3.准入标准 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手术所需基本医疗条件及24小时应急抢救体系,设立专用的日间手术随诊电话。相关场所内必须配备除颤仪、困难气道抢救车等抢救设备。并符合以下准入标准: 3.1术式准入标准 3.1.1临床诊断明确; 3.1.2为本医疗机构已开展成熟的术式; 3.1.3手术时间预计不超过2小时; 3.1.4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小; 3.1.5气道受损风险小; 3.1.6术后疼痛可用口服药缓解; 3.1.7能快速恢复饮食; 3.1.8不需要特殊术后护理; 3.1.9术后经短暂恢复能够达到出院标准。 3.2手术医师准入标准 3.2.1聘任主治医师职称3年以上,具备相应级别手术的操作资质; 3.2.2相关手术操作技能熟练,并已完成一定数量(建议担任手术者100例或担任第一助手200例以上);

体外冲击波碎石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体外冲击波碎石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输尿管结石(ICD-10 : N20.100 )或肾结石(ICD-10:N20.000) 行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ICD-10: 98.5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 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1. 病史及体格检查。 2. KUB,泌尿系B超、腹部CT检查。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N20.100 输尿管结石或肾结石(ICD10:N20.000)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或已在门诊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经手术医生评估适合经行且经患者同意的病例,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 2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 胸片、心电图。 5. KUB,腹部B超或腹部CT平扫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超声、肺功能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1. 适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 2. 能够耐受手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 为入院第1 天。 1. 麻醉方式:无 2. 手术方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三级医疗机构 开展日间手术的意见(试行)》(成卫计办〔2016〕82号)及国 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为使医院尽快建立日间手术科学管理体系,推动日间手术的开展,确保日间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布局和利用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广泛征求手术科室意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意见》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继续把“以病人为中心,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改善医疗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努力为人民 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质 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医院开展不少于1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日间手术准入制度,制定日间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 2017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5%以及不少于3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 2018年,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10%以及不少于5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建立完善日间手术质控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减轻。

二、日间手术定义 日间手术是指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完成的手术,在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除外。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就医的医疗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具体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日间手术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医保办主任、院感科科长、门诊部主任、麻醉科主任、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技科室主任及大内科主任组成,负责制定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工作流程等。 (二)建立健全日间手术保障措施 1.强化日间手术保障措施。要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和质量为基点,以临床路径为抓手,在具体项目选择上做到“成熟一个,开展一个”,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2.建立日间手术院内和院外应急预案。负责日间手术的病区必须充分考虑到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常见意外情况,做好医患沟通,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绿色通道畅通,处置及时有序、科学有效。 3.确定日间手术病种,制定临床路径表单。参照已开展日间手术的三级甲等医院推荐的日间手术病种、术式及日间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定我院的日间手术病种、术式及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表单。包括病种的适应对象、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检查项目、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用药、出院评估标准、临床路径变异情况规定及出院后随访内容等。 4.建立规范制度,加强统一规范和监管。鉴于日间手术的特殊性,医院要建立日间手术准入制度,实施包括患者准入、手术准入和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准入在内的全面准入管理,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建立并实施日间手术评估制度,包括术前评估、术后评估和出院评估等。

开展日间手术的利弊分析

开展日间手术的利弊分析 日间手术(day surgery)亦称非住院手术(ambulatory surgery)、当日归宅手术等,在欧美先进国家开展已有十几年历史。其优点是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对患者而言能缩短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减轻经济负担。日间手术定义为[1]:需要住院实施手术的患者于当日来院,术后经恢复室观察,24h内回家。据国外报道[2],每年约有30%~50%的手术是以不住院的日间手术模式进行,所占比例相当高,在美国日间手术的比例更是高达65%~70%。近年来,日间手术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外成功的经验使我们不断思考自身学科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近年来医疗资源紧张与医疗费用支出上涨,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益凸现,如何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等待时间、加快患者周转,充分合理利用床位资源,也已成为公众关心和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日间手术及日间病房的推广已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从国外近十余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开展日间手术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轻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减缓来自医疗保险部门对政府的压力,美国采取与保险公司协作,扩大和强化实施日间手术,有效地减少医疗保险机构保险给付。统计资料显示日间手术与住院手术相比,一般可减少医疗费用的25%~50%。从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看,采用日间手术可提高床位周转率和利用率,缩短住院天数,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对患者来说可减轻家属负担。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等待时间和病假天数,避免院内感染,减轻长期住院伴环境变化的精神负担。 日间手术在国内具有广阔前景,这一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医疗大环境、患者的需求和医学本身的发展。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为复杂的形势。医患关系已成为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集中表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质量问题。医疗优势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但却没有被高效利用。中央及各级政府力求缓解百姓就医难问题,老百姓在呼吁降低医疗费用、简化就医流程的同时,也需要为其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的服务。在这种形势下,日间手术必会获得良性的发展空间。微创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手术得以通过非住院模式实施,为日间手术开展提供了客观可行性。日间手术是一种新的治疗观念,不仅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还有利于高效利用医疗资源。部分手术向非住院分流,可缓解住院床位的压力。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分析显示[3]: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97张日间手术床位共实施手术近3000例,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总费用与以往同期比较,下降63.09%和17.51%。上海仁济医院在开展日间手术后,泌尿外科的出院病人人均总费用只有6000余元,药费比不足20%,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因此,未来几年国内日间手术必然呈现明显增长势态。

无痛刮宫术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无痛刮宫术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无痛刮宫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适应证:①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②异位妊娠的诊断; ③流产刮宫;④葡萄胎诊治。 行无痛刮宫术治疗。 (二)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适应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 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妇科超声,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X片。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静脉复合麻醉。 2.手术方式:刮宫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等。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3.术后用药: (1)根据术中情况选用抗菌药物。 (2)必要时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阴道流血少量,无剧烈腹痛。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需导致退出日间手术路径。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

关于下发《日间手术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全院各科室: 根据省《关于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日间手术按病种收付费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5〕267号)以及廊坊市《贯彻实施省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收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院委会充分讨论,决定2016年1月开展日间手术,为推动我院日间病房手术的顺利进行,制定我院日间手术实施方案(附件)。 请各科室按照方案要求开展日间手术,特此通知。 附件:《日间手术实施方案》 2016年1月12日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日间手术定义为: 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完成的手术, 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就医的医疗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具体方案 1.建立领导小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为组员,负责制定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工作流程等。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协调。经管科负责规范收费及与医保的费用对接。(附件1) 2.确定开展病种:根据江苏省推荐的20个日间手术病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定我院开展项目。(附件2) 3.制定临床路径:符合本院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包括病种的适应对象、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检查项目、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用药、出院评估标准、临术路径变异情况规定及出院后随访内容等。(附件3) 4.建立规范制度:三项准入制度,三项评估制度,一项随访制度。(附件4、5) 三、明确环节流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采用分散收治分散管理的模式。日间手术患者的入院预约、入院评估、出院评估、出院随访由各科室分散

腱鞘囊肿日间手术

手足外科腱鞘囊肿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腱鞘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腱鞘囊肿(ICD-10:M67.401)。 需行囊肿切除伴软组织修补术。(ICD-9:727.4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手外科学》(王树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第十一版)。 1.病史: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为多。 2.发生于关节附近和腱鞘,常见部位为: (1)腕背桡侧,位于食指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此处最常见。 (2)腕掌部桡侧,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3)掌指关节及手指近节指骨掌侧屈指腱鞘上,米粒至黄豆大小,质地坚硬。 (4)足背伸趾肌腱周围及其跗骨关节囊 3.腕背侧囊肿可引起腕关节无力与压痛;腕掌侧囊肿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引起手部麻木等;足背侧囊肿可引起踝关节酸胀不适。 4.查体:囊肿边界清楚,多活动,质软或韧,呈圆形或分页状,大小不等,时有多发。 5.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见完整包膜内有液体,有时与关节腔相通。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手外科学》(王树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第十一版)。 腱鞘囊肿的治疗方法有:囊肿压迫;注射硬化剂或激素;抽吸;皮下刺破;囊肿切除。1.符合腱鞘囊肿切除伴软组织修补术适应症。 肿物较大引起局部疼痛不适者;位于手指近节掌侧而影响患者抓物者;位于特殊神经部位引起神经压迫综合征;采用其他方法未能治愈或治疗后复发者均应手术切除。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腱鞘囊肿疾病编码。(ICD-10:M67.401)。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 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 2.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X线胸片,心电图。 6.患处X线检查或手部超声。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医院关于开展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医院关于开展日间病房得工作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缓解门诊、住院压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大限度方便患者诊疗,我院决定成立日间病房。为规范开展日间病房相关工作,不断提高质量与效率,切实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框架 日间病房就是在医院内部介于门诊与住院之间得一个独立得科室,具备住院病房诊疗条件,由各相关科室为患者提供检查、治疗与康复等医学服务。就是为日间手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需要短期住院观察治疗开展短、平、快式得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日间病房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得管理模式。病房设置在小儿外科,床位20张,医务处、护理部负责日间病房得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护理则设置一个完整得护理单元,实行护士长带领下得全程整体护理。目前由小儿外科护理单元统一管理。 二、收治病人得原则与范围 基本上收治一些病情平稳、诊断明确得慢性病或病情较轻得、诊断不复杂仅需临时处置得急性病患者。 门诊输液患者;(按照现有门诊收费运行模式运作,不建病历,有床位需求者收取床位费。)

慢性病、放疗、化疗病人; 病情经1~3天治疗可以出院得日间手术或诊疗得病人,门诊手术后需观察得病人与其她特殊病人。(如:妇产科门诊每月全麻手术者,包括全麻流产、药物流产、外阴良性肿物切除术得患者;内镜诊疗科行全麻内镜检查与息肉摘除得患者;泌尿外科行膀胱尿道检查术(包括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植入术或取出术)得患者;骨关节科需要输注密固达得患者;两腺外科行乳腺良性肿物切除得患者;血友病需输注凝血因子与其她血液制品得患者;急性胃肠炎得患者。) 三、日间病房得医疗管理 小儿外科负责日常病人管理。各相关科室制定一位主治医师以上得人员对日间病房进行医疗工作,并将人员名单报医务处备案。相关科室医生每日到日间病房查房、诊治、开立医嘱、书写病历。夜班由小儿外科统一监管,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相关科室一线医师,进行及时处置。病房必须配备齐全得抢救设施,有常见急危重症急救流程,病房内患者一旦出现急危症情况,立即启动该科二、三线医师进行联动应急抢救,实行统一管理与统一调配,达到最高效率。 四、病房得护理管理模式 日间病房护士长1名(由小儿外科护士长担任),全面负责与指导日间病房得护理工作,做好病房管理。日间病房护士正确执行各项医嘱,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并具体做好患者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日间手术工作方案

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三级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意见(试行)》(成卫计办〔〕82号)及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为使医院尽快建立日间手术科学管理体系,推动日间手术的开展,确保日间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布局和利用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经广泛征求手术科室意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日间手术实施方案(试行),具体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继续把“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改进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二)目标任务

,医院开展不少于1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日间手术准入制度,制定日间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 ,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5%以及不少于3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 ,医院开展不少于择期手术病人10%以及不少于50个病种的日间手术,要建立完善日间手术质控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减轻。 二、日间手术定义 日间手术是指病人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完成的手术,在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除外。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就医的医疗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具体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日间手术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院长任组长,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医保办主任、院感科科长、门诊部主任、麻醉科主任、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技科

输尿管结石(简单)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输尿管结石(简单)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输尿管结石(ICD-10:N20.100) 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ICD-9-CM-3:56.2004) 二、诊断依据。 《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2版)》(医学卫生出版社) (一)症状和体征:腰痛、恶心、呕吐及尿频等,可有患侧肾区扣痛阳性等; (二)辅助检查:尿液常规检查、泌尿系超声、KUB、KUB+IVP 及腹部CT。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第2版)》(医学卫生出版社) (一)一般治疗:包括多饮水、解除输尿管痉挛,口服排石药物等。(二)手术治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输尿管结石(ICD-10:N20.100)疾病编码。 (二)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结石引起梗阻,直径>0.8cm; (三)输尿管结石经排石及体外超声波碎石术后无效; (四)输尿管结石远端合并梗阻者; (五)输尿管结石引起严重肾绞痛,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 以上情况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32 —

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肺功能,超声心动(老年人及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二)必要时行泌尿系彩超、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腹部 CT 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一)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 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五水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一次0.5-1g,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加至一日6g, 分2-4 次静脉给予; 2.儿童:平均一日50-100mg/kg,分2-3次给予; 3.肾功能减退者的肌酐清除率大于50ml/分时,仍可按正常剂量 给 药。肌酐清除率为20~50ml/分时,每8小时0.5g;肌酐清除率为11~ 34ml/分时,每12小时0.25g;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每18~24 小时0.25g。所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者的首次剂量为0.5g。 4.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 克 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5.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 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一天。 (一)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 (二)手术置入物:弗雷氏尿管(16#双腔); (三)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图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日间手术凭借其快捷、方便、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特点近些年来在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为确保日间手术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发布《日间手术管理导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建立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现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准入制度、日间手术评估制度、院前院宣教制度和出院后随访、随诊制度等为主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设计以病人为中心的就诊流程和转归流程,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充分体现高质量、高效率运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医院拟定符合本院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包括病种的适应对象、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检查项目、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用药、出院评估标准、临术路径变异情况规定及出院后随访容等,报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执行。 二、准入制度 准入标准: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手术所需基本医疗条件及24小时应急抢救体系,设立专用的日间手术随诊。相关场所必须配备除颤仪、困难气道抢救车等抢救设备。并符合以下准入标准:(一)手术准入制度:

日间手术项目准入原则为风险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项目。具体标准包含九项: 1、临床诊断明确; 2、为本医疗机构已开展成熟的术式; 3、手术时间预计不超过2小时; 4、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小; 5、气道受损风险小; 6、术后疼痛可用口服药缓解; 7、能快速恢复饮食; 8、不需要特殊术后护理; 9、术后经短暂恢复能够达到出院标准。 (二)医师准入制度: 手术医生准入原则为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标准包含三个分项: 1、聘任主治医师职称3年以上,具备相应级别手术的操作资质; 2、相关手术操作技能熟练,并已完成一定数量(建议担任手术者100例或担任第一助手200例以上); 3、具备良好的医德及沟通能力。 (三)患者准入制度: 患者病情不复杂、无明显心、肺疾病、服务半径小的病人。具体标准包含五个分项: 1、意识清醒,无精神疾病史,围手术期有成人陪伴;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 及流程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日间手术凭借其快捷、方便、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特点近些年来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为确保日间手术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发布《日间手术管理导则(征求意见稿)》建立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现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准入制度、日间手术评估制度、院前院内宣教制度和出院后随访、随诊制度等为主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设计以病人为中心的就诊流程和转归流程,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充分体现高质量、高效率运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医院拟定符合本院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包括病种的适应对象、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方式、术前检查项目、术前评估、术中和术后用药、出院评估标准、临术路径变异情况规定及出院后随访内容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经过后执行。 二、准入制度 准入标准: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应具备手术所需基本医疗条件及24小时应急抢救体系,设立专用的日间手术随诊电话。相关场所内必须配备除颤仪、困难气道抢救车等抢救设备。并符合以下准入标准:

(一)手术准入制度: 日间手术项目准入原则为风险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项目。具体标准包含九项: 1、临床诊断明确; 2、为本医疗机构已开展成熟的术式; 3、手术时间预计不超过2小时; 4、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小; 5、气道受损风险小; 6、术后疼痛可用口服药缓解; 7、能快速恢复饮食; 8、不需要特殊术后护理; 9、术后经短暂恢复能够达到出院标准。 (二)医师准入制度: 手术医生准入原则为能力强、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具体标准包含三个分项: 1、聘任主治医师职称3年以上,具备相应级别手术的操作资质; 2、相关手术操作技能熟练,并已完成一定数量(建议担任手术者100例或担任第一助手200例以上); 3、具备良好的医德及沟通能力。 (三)患者准入制度: 患者病情不复杂、无明显心、肺疾病、服务半径小的病人。具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