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中专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数学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日益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使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提高警惕数学素养,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并有很强的工具功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班所必须要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

1、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注意与初中数学课程的衔接,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数学课程以初等数学为核心。所学部分是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2、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学内容安排尽量采用具体——抽象——应用的思路,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图形的直观教学,强化数形结合的能力。

充分利用计算工具和数表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基本计算工具的能力。适当体现探索、发现、归纳和创造的方法,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安排应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兼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

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分为六个方面:

基本运算能力:根据法则和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

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正确使用一般的函数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用表。

空间想象能力: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能根据空间图形的性质,用立体图来表达简单的空间概念。

数形结合能力:能绘制常用函数图形,会利用函数图像讨论或帮助理解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

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会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简单数学问题,会把相关学科、生产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思维能力:具有安步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能力,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辩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大纲的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

认知要求栏中,打“√”表示该知识点的最基本要求。

能力培养栏中,六种能力的培养,除空间想象能力只列入“几何”模块外,其他各种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表示该知识点在教学中应给予特别重视的能力要求。

函数

知识点内容认知要求能力培养

基本

计算

工具

使用

简单

实际

应用

一、集合与逻辑用语

集合及其表示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交集√√

并集√√

补集√√

命题√√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如果…那么)√√充要条件√√二、不等式

不等式的性质√√二次函数与一无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分式不等式的解集√√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三、函数

映射√√函数定义及记号√√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分段函数√√

函数的增量及其应用√√√

利用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反函数的定义√√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

互为反函数的图像间的关系√√

四、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n次根式√√

分数指数幂√√

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常见幂函数的举例√√√

指数函数的定义√√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对数的含义(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的记号)√√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两个对数恒等式√√

积、商、幂的对数√√

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五、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角的概念的推广√√

弧度制及利用计算器求弧度√√

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

特殊角的正统、余弦、正切的值、三角函数值

的符号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三角函数的简化公式√√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两角和的正弦、余弦的加法定理√√

两角和的正切的加法定理√√

二倍角公式√√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

六、数列、数列极限

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

等着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简单应用√√

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比中项√√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

等比数列的简单应用√√

四、教材与学时安排

(一)教材

1、《数学(基础版)》(第一册)丘维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本大纲的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基本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1、第一学期基本教学时数为64学时。

《数学(基础版)》(第一册)教学时数为60学时

具体分配如下:

§1集合20学时

§2不等式14学时

§3函数26学时

第一学期总复习4学时

2、第二学期基本教学时数为64学时。

《数学(基础版)》(第一册)教学时数为60学时

具体分配如下:

§4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26学时

§5三角函数22学时

§6数列12学时

第二学期总复习4学时

五、说明

1、实践性教学的形式与要求

算:基本运算的计算器使用;

画:最基本函数大致图形的描绘(含初中数学已学的描点作图和利用函数性质作图)和简单空间图形的描绘;读:阅读数学图形,理解其概念、定理;

2、对实践性内容采用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相结合,分散讲述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相结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应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实例和练习。

3、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适当增加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要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有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现代信息技术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采用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查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逻辑思维方法以及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6731更新时间:9/23/2005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五年制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制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附录 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

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 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算盘只作为计算工具介绍。 在低年级教学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 分数四则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 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 量与计量,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216学时,1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等数学A是理科(非数学)本科个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5、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 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安排三学期授课,分为高等数学A(一)、(二)、(三),总学时为90+72+54,学分为5+4+3。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说明: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用“理解”、“掌握”、“熟悉”等词表述,要求较低的内容用“了解”、“会”等词表述。 高等数学A(一) 一、函数、极限、连续、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3.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5.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6. 理解子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

7.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4.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5.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6.理解罗尔(Ro 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和泰勒(Taylo r)定理。 7.会用洛必达(L’Ho sp 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8.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9.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进线)。 10.了解有向弧与弧微分的概念。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1.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会求简单的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2.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成为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 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Ⅰ总计44课时,选修Ⅱ总计88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必修课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乘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会看整时) 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直观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生活教育)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习惯教育)参考规范 下载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docx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每周 5 课时) ( 一) 数与计算 (1)数的整除 . 能被 2、5、3 整除的数的特征 . 奇数和偶数 . 质数和合数 .100 以内质数表 . 分解 质因数 . 约数和倍数 . 公约数和公倍数 . 求最大公约数 . 求最小公倍数 . (2)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 乘法和除法 . 积和商的近似值 . 循环小数 . 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 不超过三步 ). ( 3)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 分数的意义 . 分数单位 . 分数大小的比较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真分数和假分数. 带分数 .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 . 通分 .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 分数加、减法运算(不含带分数). 加法 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二 ) 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 简易方程 (ax ±b=c,ax ±bx=c). 列方程解应用题. ( 三) 量与计量 体积单位 . 单名数和复名数( 计算面积或体积一般不使用复名数). ( 四 ) 几何初步知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 组合图形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体积的含义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 ( 五 ) 统计初步知识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 简单的统计表 . 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 六 ) 应用题相遇问题.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 七) 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 , 例如调查某月 10 家住户水、电、燃气费和房租分 别交纳的钱数或 10 家农户各种农作物的年产量 ,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 教学要求

1-6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完整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上第七版教学大纲(64学时)

福建警察学院 《高等数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一 课程编号: 学分:4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地位 高等数学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将会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尤其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为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数学知识;二是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掌握理解极限和连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熟悉导数与微分的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掌握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和积分方法;掌握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2、能力、技能培养方面:掌握一元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技能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有界性),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及其分 解,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2、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证明方法、了解收敛数列的性质。 3、理解函数极限和单侧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理解极限存在与 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了解函数极限的性质。 4、理解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大和无穷小的证明方法。 5、掌握极限运算法则。 6、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7、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8、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9、了解连续函数的运算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10、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求函数极限的方法(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难点是数列、函数极限的证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一、映射 1.映射概念

数学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 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3单元函数(12学时)

[资料]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资料]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完整)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数的整除。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100以内质 数表。分解质因数。约数和倍数。公约数和公倍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 (2)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和除法。积和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 到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3)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分数加、减法运算(不含带分数)。 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ax±b=c,ax±bx=c)。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量与计量 体积单位。单名数和复名数(计算面积或体积一般不使用复名数)。 (四)几何初步知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统计初步知识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六)应用题相遇问题。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七)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调查某月10家住户水、电、燃气费和房租分别交纳的钱数或10家农户各种农作物的年产量,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知道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 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的)和最小公倍数(不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概念)。 2.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对位数个数的限制与整数乘除法相同)和简单的 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 步)。 3.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会 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 简易方程。 5.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 6.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7.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知道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8.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9.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完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打车李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设计教师:王建璐 设计日期:2015、3、4 授课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师 授课时间:大约70课时 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生 一、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11.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坐姿端正、格式正确、积极回答问题等各种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内容标准: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内容标准: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2010年3月讨论稿) 全院专升本各专业适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高等数学》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它不仅为专业计划中多门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也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设置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使自学能力提高一个层次,为以后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与重点 专升本数学教学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形式,因学生是专科毕业生,已初步获得一元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因此,根据成人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基础理论教材“必需、够用”的原则,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加深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和积分两大基本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获得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的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重点为:微分方程、二元函数微分学、二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无穷级数。(说明:曲线积分和无穷级数经管类不作要求) 三、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性 (一)课程内容 1.初等函数与非初等函数; 2.函数的特性;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运算法则; 6.两个重要极限; 7.无穷小量及其性质和无穷大量; 8.无穷小量的比较; 9.函数的连续性概念和连续函数的运算; 10.函数的间断点; 11.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理解函数记号的运用。 2.了解函数与其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画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图像。 3.掌握求比较简单函数的反函数;掌握复合函数的分解;了解初等函数的构成; 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大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

江苏省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础知识是指: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运用数学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 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并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问题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够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能够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第2学期 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上)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 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 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 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 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 高等数学(下) 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 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 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 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 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36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思想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背景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善于将有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