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

南昌县向塘镇丁坊小学—刘永群

相信大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语不再陌生。留守儿童,就是指那些为更好的生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就是

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儿童在成长时期,其心理状况发展的好与坏,

对成年时的人格、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心理的状况就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儿童时代就是要靠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温暖与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发展的,尤其心理的成长更就是如此,有无父母个关爱至关重要。但就是人们就是否又完全的理解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呢?在心理学上来说,10~18岁的青少

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她们的生理发育达到高峰,从而引起心理成长上的波澜。在这个时期,她们处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人感现状之间,易产生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矛盾。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易受外部影响,特别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很重要,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与家人的感情交流,也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根据调查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情况大致如下:

1、生活现状:本次调查的11个省(市、区)中,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

2、学习情况:在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三方面,城区留守儿童的状况好于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留守儿童的学

习兴趣高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情况相似。“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考大学,给父母增光”就是留守儿童们主要的学习目的,城乡留守儿童间学习目的的分布比较相似,城区留守儿童

选择“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比例低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以“获取更多知识”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只有54、1%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两个留守儿童一张床的现象普遍存在。

3、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方面,城乡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与体育态度十分相似。农村留守儿童中,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略比非留守儿童积极,而体育兴趣则无明显差异。音乐方面,城乡留守儿童、留守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音乐兴趣、音乐态度均十分相近。“无聊的时候”、“孤单的时候”依旧就是留守儿童们主要的听音乐情景,在“孤单的时候“城区留守儿童听歌的比例低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非留守儿童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4、心理状况:总的来瞧,城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整体好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班级感受、自我认知与生活满意度方面表现明显。农村留守儿童中,留守儿童的班级感受方面好于非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意识则弱于非留守儿童,其她方面两者均较为接近。

这些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抚养、教育与关爱。父母与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难以履行监护人的职责;而隔代抚养又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大部分祖辈没有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她们

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与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

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

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与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她们与她人的社会交往,她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与交流的主动性。

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

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