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百度文库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百度文库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百度文库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百度文库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简介

杨毅,张芬,张凯恋,林菲,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疗中心)目前、临床放射肿瘤学应用的正常组织和不同肿瘤的α/β值均来源于在体水平的实验,而离体细胞水平所得到的α/β值却不能用于临床放射生物剂量的计算,在体和离体细胞水平所得到的α/β值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肿瘤放射治疗应采取何种分割方法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的α/β值,如果某肿瘤组织的α/β值较高,说明这种肿瘤细胞增殖较快,针对这种肿瘤的放射治疗应选用较小分次剂量的放射治疗模式;如果某肿瘤组织的α/β值较低,说明这种肿瘤细胞增殖较慢,应选用较大分次剂量的放射治疗模式,这一理论已成为肿瘤放射治疗一个普遍公认的观点。

QL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并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验证和完善,但目前仍是一个很好的生物等效剂量换算公式。临床常用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所需总剂量主要取决于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或周剂量率,常规放射治疗的周剂量率一般为9~10Gy/周,这已经被10多年来的临床放射肿瘤学实践所证明。当大分割放射治疗(即每周生物效应仅通过1~2次照射完成)时,每次大分割放射治疗照射剂量对肿瘤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明显大于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剂量的生物效应,但要求大分割放射治疗照射剂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不能超过或略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性,否则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晚期反应正常组织)。当然,在某些姑息性治疗情况中,可以加大治疗的周剂量率。

I: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生物学基础

大分割放疗就是在保证与常规放疗相对生物总剂量相当或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单次照射剂量至>2Gy/次,减少照射总剂量,从而缩短治疗疗程,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有可能提高疗效的一种放疗分割模式。一般认为:肿瘤组织的α/β值为8~10Gy,但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α/β值比本研究预期的低。

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乳腺癌α/β值约为4Gy,正常乳腺组织的α/β值约为3Gy,从生物学角度上分析,大分割放疗(>2Gy/次)对乳腺癌的治疗是有益的,临床实践也表明乳腺放疗单次剂量在2.6~4Gy之间是安全并可以接受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研究报道,尤其是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

的病例,各家研究报道认为乳腺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疗效相当,治疗毒性没有增加,有关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但结论也基本一致。国内报道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大分割放疗研究,他们的结论也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6~4.0Gy的大分割放疗安全有效。认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疗效与常规分割方案相似,治疗毒性可以接受,认为大分割放射治疗是一种短疗程、安全、有效的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方案,局部复发、生存率和疗后晚期并发症与常规放射治疗无差异,具有替代常规放射治疗的可能性。建议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II: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大分割放疗研究

在乳腺癌术后的标准放射治疗中,Whelan等报告指出在女性早期乳腺癌伴淋巴结阴性的放射治疗中,标准的分割方式即50Gy/25 次与HOFRT 42.5 Gy/16次,2.66Gy/次,有着相同的结果,即关于局部控制、幸存以及放射后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英国曼彻斯特克里斯蒂医院采用的是:HOFRT 40Gy/15次,2.67Gy/次,而此治疗模式已经被英国默认为“标准”放射治疗。

英国START A实验报告:① 41.6Gy/13次,3.2Gy/次;② 39Gy/13次,3Gy/次;③ 50Gy/25次,2Gy/次;在局部肿瘤的控制和晚期正常组织的反应都是类似。

英国START B 实验报告:① 40Gy/15次,2.67Gy/次;② 50Gy/25次,2Gy/次;在局部控制、复发率和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实验中HOFRT 组对整个乳房的放射量45Gy,对于早反应细胞生物有效剂量相当于55Gy,对于晚反应细胞生物有效剂量相当于78Gy。传统总的50Gy的照射,对于早反应细胞生物有效剂量相当于60Gy,对于晚反应细胞生物有效剂量相当于83Gy。这说明我们应用HOFRT尽管单次照射剂量稍大,但可以有效减少总的以及早、晚反应细胞辐射剂量,节约了医疗资源同时还获得与传统标准相类似的治疗结果。所以从生物学角度上,HOFRT(>2Gy/次)对乳腺癌的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赵淑红等报道:大分割放疗(大分割组)DT42.56Gy/16f,DT2.66Gy/f,总疗程22-24天;44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DT50Gy/25f,总疗程33~35天。观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及急性放疗反应的发生率。认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与常规分割相似,急性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周华宁等报道:大分割放疗组(HOFRT组)第1、3天为5.0 Gy/次,第15、17

天为6.5Gy/次,共23Gy分4次17d完成。常规放疗组(CRT组)2.0~2.5 Gy/次,共45~50Gy分20~25次4~5周完成。结论:大分割放疗是一种短疗程、安全、有效的乳腺癌术后放疗方案,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晚期副反应与常规放疗无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毕利萍等报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组:总剂量43.5Gy,2.9Gy/次,15次;常规分割治疗组:总剂量50Gy,2Gy/次,25次。结论是大分割放射治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其总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疗后毒副作用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无明显差异,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辅助放疗的替代放疗方案。

成芳等报道常规分割放疗组(A组): 总剂量50Gy,2.0Gy/次,1次/d,5次/w;3Gy分割组(B组): 总剂量45Gy,3Gy/次,1次/d,5次/周,15次;大分割组(C 组): 总剂量23Gy,5Gy第1d、第3d;6.5Gy第15、第17d。结论:B 、C 两组放疗方法可获得与常规方法相似的效果,特别是C 组方式,明显减轻了放疗反应,缩短了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根治术后常规辅助放疗HOFRT在有效减少放疗辐射剂量的同时,减少了医疗的费用,节省了医疗资源,得到了与CRT 类似的治疗效果,且没有增加相应的放疗后毒性作用,不失为CRT 的有效替代方案。

III:乳腺癌保乳术后术后的大分割放疗研究

近年来乳腺癌保乳术开展越来越多,保乳术配合术后的辅助放化疗使乳腺癌保乳术得到了与根治术同样的疗效。但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方案的辅助放疗疗程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带来了很大不方便,近年来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辅助放疗开展越来越多。英国一项Ⅲ期临床随机研究患者接受保乳术后随机分为术后辅助放疗50Gy/25次、39Gy/13次、42.9Gy/13 次,3组放疗疗程均为5周,中位随访近10年,10年后局部区域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1%、14.8 %和9.6%,3组疗效和治疗毒性无统计学差别,认为乳腺癌保乳术后适合大分割方案放疗。Whelan等对1234例保乳手术后切缘阴性、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了短程大分割放疗(42.5Gy/16f,22d)和常规方案放疗(50.0Gy/25f,35d)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乳腺美容效果,中位随访12 年后,随访结果显示缩短疗程的大分割放疗能取得与常规方案放疗同样的疗效,并且治疗毒性没有增加。Osako

总结了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377例接受常规分割放疗(50Gy/25次),66例接受了大分割放疗(40Gy/16次),认为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是安全的,其放疗毒性甚至比常规方案更轻微其他相关的研究报道亦对此有证实。

韩彦辉等报道常规分割放疗(CRT)组接受常规分割放疗,即接受2Gy/次,1次/d,5次/周,总量50Gy,25次,5周完成照射,大分割放疗(HOFRT)组接受大分割放疗,即接受3.4Gy/次,1次/d,5次/周,总量44.2Gy,13次,2.5周完成照射,结论是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OFRT组患者不良反应严重。

郝福荣等报道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MRT) 全乳腺50Gy/25次,2Gy/次,瘤床区用X射线同步加量至60Gy/25次,2.4Gy/次,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9/12MeV电子线予瘤床区补量10Gy/5次,2Gy/次);大分割调强放疗(h-IMRT) 全乳腺42.5Gy/16次,2.66Gy/次,瘤床区同步X射线加量至48Gy。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加重血液系统及皮肤急性毒副作用,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未降低总生存,未降低美容效果,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赵淑红等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大分割放疗DT42.56 Gy,共16 次,后续瘤床X 线或电子线推量DT7.98Gy,共3次总疗程25~27d;常规分割放疗DT50 Gy,共25次,后续瘤床X 线或电子线推量DT10Gy,共5 次,总疗程40~42d。结论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与常规分割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皮肤反应。

2010年ASTRO指南上已经确定保乳术后的大分割放疗适应证为①≥50岁、T1~2N0;②没有接受化疗;③接受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设野能较好避开心脏等。最近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明适当的大分割放疗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性全乳放疗中运用是可行的。英国的大分割放疗方案40Gy/15次与常规放疗50Gy/25次相比,大分割放疗的正常组织反应更小,而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并不下降。大分割放疗(40Gy/15次或42.5Gy/16次)可被推荐作为根治术后患侧胸壁放疗或保乳术后患侧全乳照射的另一种放射治疗分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丽,冯炎.关于常规分割及大分割放疗的关系问题[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2006,15(5):429.

[2]毕利萍.乳腺癌术后低分次大分割放疗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 117-119.

[3]Pinitpatcharalert A,Chi tapanarux I,Euathrongchit J,et al.A retrospect ive study comparing hypofractionat ed radiotherapy and convent ional radiotherapy in postmastectomy breast cancer[J].J Med Assoc Thai,2011,94(Suppl 2):S94 .

[4] Shahid A,Athar MA,Asghar S,et al.Post mastect omy adjuvant radi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a comparision of three hypofractionat ed protocols[J].J Pak Med Assoc,2009,59(5):282 .

[2]Baltas D,Lymperopoulou G,Lof fler E,et al.A radio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dose and dose rate for permanent implant brachytherapy of breast using 125I or 103Pd sources[J].Med Phys,2010,37(6):2572.

[3][Clarke M,Collins R,Darby S,et al.Ef fects of radiotherapy and of diff erences in the ext ent of su rger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on local recurrence and 15-year survival: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sed t rials[J].Lancet,2005,366(9503):2087.

[4]卢冰.乳腺癌术后大分割短疗程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2):93.

[5]彭纲,张弓,谢丛华,等.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剂量分割方案的探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6):557.

[6]吴君心,惠周光,李晔雄,等.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不同剂量分割方案的放射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3):285.

[7]董克锐.早期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及传统放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5):648-650.

[8]赵淑红,曹席明,刘国强,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研究现代肿瘤医学2014,(9):2120-2123.

[9]周华宁,卢冰,栗惠芹.乳腺癌术后大分割短疗程放射治疗的远期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16(6):23-25 .

[10] 毕利萍,李玉军,宫学华,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3):21-23.

[11]成芳,王霞,艾秀清,等.Ⅱ、Ⅲ期乳腺癌术后三种放疗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8):1538-1540

[12]郁志龙,赵建国,张保祯,等.乳腺癌根治术后不同方法放疗长期疗效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14-1417.

[13] 姚春萍.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5):377 -381.

[14]郁志龙,索志敏,诺拉,等.乳腺癌术后不同方法放疗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8,20(1):37-38.

[15]李玉军,杨玉军,宫学华,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毒性比较[J].医学信息,2011,8:3923-3924 .

[16] Yarnold J,Haviland J.Pushing the limi ts of hypof ract ionation for adjuvant whole breast radiotherapy [J].Breast,2010,19(3):176.

[17]Owen JR,Asht on A,Bliss JM,et al.Eff ect of radiotherapy fract ion size on tumou r cont rol in patient s w 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ft er local tumour excision :long -t erm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t rial[J] .Lancet Oncol,2006,7(6):467.

[18][Whelan TJ,Pignol JP,Levine MN,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hypof ract 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2010,362(6):513.

[19][Osako T,Oguchi M,Kumada M,et al.Acute radiati on dermatit is and pneumonit is in Japanese

b reast cancer patient swith whole breast hypof ract ionated radiotherapy compared to convent ional radiotherapy[J].Jpn J Clin Oncol,2008,38(5):334.

[20]韩彦辉,李向平,贺会江,等;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放疗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4,(23):2727-2729.

[21]郝福荣,吕春燕,刘杰,等.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4):1912-1916.

[22]赵淑红,王宏,张润莉,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7-19.

[23]王升晔综述,杜向慧审校.早期乳腺癌大分割放疗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3,19(9):671-674.

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发表时间:2019-10-29T12:22:23.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张鑫 [导读]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人民医院 636600 乳腺癌是乳腺疾病的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诱发乳腺癌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良饮食习惯、卫生意识差等,一旦患上乳腺癌,建议尽早手术,防止病情加重。经过手术并不代表乳腺癌已经根治,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化疗,才能彻底杀死癌细胞。放疗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患者会出现掉发、皮肤变黑等情况,有的人会出现皮肤感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放疗期间必须做好皮肤护理。 1.放疗有哪些副作用? 1.1全身反应 放疗需用相应仪器对患处进行照射,有的人耐受性较差,经过2天左右照射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常见反应包括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厌食现象,放疗一段时间后,患者体重迅速下降。 1.2急性放射性皮炎 皮肤长期被仪器照射,可能出现瘙痒症状,有的人忍不住会用手搔抓皮肤,导致局部皮肤脱落,甚至出现红肿、溃烂现象。这些现象在放疗期间都是正常的,停止放疗后只要护理得当,皮肤还会恢复到原有状态。 1.3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变 这种情况的患者开始可能没有过多感觉,症状潜伏期较长,患者起初只是轻微咳嗽,没有经验的医生会忽略患者的这一变化,最终导致肺部发炎、组织病变。 1.4远期并发症 部分患者的照射野皮肤并未出现异常,但患者身体其它部位有不良反应,有的人上肢水肿,有的人局部皮肤硬化,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为避免此问题,放疗期间患者要多活动胳膊和大腿,保证自己的身体灵活,加快身体内部循环,降低水肿发生几率。 2.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2.1早期护理 早期指的是患者接受放疗的前两周,照射和用药剂量都比较少,此时患者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升,容易出现血浆外渗现象,该阶段患者有高烧现象,局部皮肤潮红。患者发现自身变化,可能会出现慌乱情绪,此时医生要及时安抚患者,向其讲解这些都是放疗的正常现象,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保证良好情绪即可,不用管身体上的一些变化。放疗处皮肤必须时刻保持清洁,尽量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不要让太烫的东西接触患处,若觉得自己太热,可以少穿点衣服,或者调低空调温度,保证自身舒适。 2.2中期护理 当放疗到半个月,进入中期护理阶段,此时照射剂量不断增加,局部皮肤脱落,但是新皮肤长出来需要时间,在放射治疗中期,皮肤脱落加快,不注意护理容易出现皮肤炎症。若患者出现的干性皮炎,可涂抹乙醇、滑石粉等物质,涂抹后轻拍皮肤,帮助皮肤快速吸收药物,抑制皮肤损伤,治疗期间尽量克制自己,不要用手挠抓皮肤。 若患者出现的湿性皮炎,外涂使用纳米凝胶,按时涂抹,若局部皮肤有较小水疱会自然消退,注意不能将水疱戳破,否则后期治愈后会留疤。若局部位置的水疱比较大,可用针管抽吸其中的液体,让水疱干瘪进而自然脱落。结痂时一定不能用手剥落痂皮,否则会延长皮肤愈合时间。 2.3后期护理 放疗的最后两周即后期护理阶段,放射剂量持续增加,多数人皮肤都会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的皮肤红肿,症状较重的皮肤有溃烂趋势。针对此情况,首先要清理掉皮肤上的腐肉,然后将贝复剂喷涂于皮肤上,加快皮肤愈合。护理时间根据患者皮肤情况而定,只要出现溃疡、组织坏死等情况,剔除坏死组织并消毒。 2.4出院指导 放疗会增加人体的黑色素沉淀,患者出院后经过长时间调养,能逐渐恢复本来肤色。患者要注意的是,不要经常洗澡,这会导致部分老皮被搓掉,对照射野皮肤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恢复。患者时刻注意自身状况,有异常感觉时及时到医院复查。 3.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皮肤护理的注意事项 3.1做好清洁工作 腋下、胸两侧褶皱处必须每天清洗,用手搭上香皂轻轻洗一下就可以,建议患者淋浴,保持水温适中,清洗不能过于频繁,只要保证放射位置清洁干燥即可。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推荐盆浴清洗方式。 3.2合适的衣物穿着 禁止患者治疗期间穿紧身衣,建议患者穿带扣子的开衫,这样便于治疗。内衣尽量不要穿,觉得别扭的患者,可选择贴身、柔软的吊带穿,内衣会压迫胸部,有时会将照射野皮肤蹭破,阻碍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3.3避免刺激 放射野皮肤敏感度较高,若受到强光刺激,皮肤会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要将风扇档位调的过高,平时还要避免针、刷子等物品刺激皮肤,也不要在皮肤上随意涂抹药物,尤其是带化学成分的化妆品。照射野皮肤受到破坏,要处理好皮肤后才能继续治疗,这会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 3.4放疗摆位注意事项 照射视野中不能有其它东西出现,如衣服、金属制品等,放疗前患者必须将胸前衣服除净,这样能保证照射效果,若有其它东西阻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及护理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及护理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80例适应保乳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行根治性放疗,总量60~70 Gy,6~7周完成,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果:80例全部按时完成放疗,无溃烂和感染,无4级皮肤反应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所致的皮肤反应是存在的,但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轻局部皮肤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提高生存质量。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正逐渐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辅以放疗,在欧美、日等国家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且有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无论是在长期生存率或者是在局部制控率方面,该治疗方法与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3],但在其心理健康、美学等高质量生存方面却占明显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放疗的保乳术后患者8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岁,均为女性。病理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导管内癌7例。纳入标准:为达到美容效果,保乳术患者应满足以下要求:(1)乳腺单发病灶,最大直径≤3 cm;(2)乳腺与肿瘤相比要有足够大小,行肿瘤切除术后,乳腺外形无明显畸形;(3)肿瘤位于乳晕区以外;(4)腋窝无肿大淋巴结或有单个可活动的肿大淋巴结;(5)无胶原血管病史;(6)患者愿意接受保乳手术。 1.2 方法所有保乳术患者,均作乳腺肿瘤切除术与同侧腋窝淋巴结解剖,术后2周左右行放射治疗。若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放疗仅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则需要照射患侧乳腺、胸壁、腋顶及锁骨上淋巴结。放射源选用6MV-X切线野照射,加用30°楔形板,切线大野采用两对穿野同中心不规则半野照射技术,照射50 Gy/5周,2次/d,每次100 cGy,两切线野轮照。然后再针对瘤床缩野补照量至60~70 Gy/6~7周。锁骨上区放射野内界沿胸锁乳突肌内缘向上至环甲膜水平,外界避开肱骨头,下界与切线大野上界相接。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乳腺癌患者经历了从健康到癌症患者的心理转折,乳腺癌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应激,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忧虑、焦虑、失去理智等心理改变和行为失常[4],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工作中有意识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针对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和心理状态,因人而异疏导、安慰患者,告知保乳术后放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争取丈夫、家人、朋友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丈夫的关心、理解、呵护;指

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调强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应用调强技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应用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技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放射疗法计划靶区与重要器官保护效果,计划执行效率。结果治疗组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受照体积更小,相比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逆向调强技术对于靶区剂量分布与重要器官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切线野三维适形技术;三维适形调强;乳腺癌根治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79-03 乳腺癌属于临床多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上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放疗与化疗等全面综合治疗的方法,该方法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1]。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放

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调强技术取得相当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4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8~66岁,平均(45.2±20.2)岁;病程4~16年,平均(8.16±7.17)年;左侧50例,右侧44例。上述患者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组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前期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方法基础上,术后化疗完成后1~2周进行放射治疗。患者仰卧位,采用真空固定袋,患侧手臂外展上举,螺旋CT定位扫描,上界第3颈椎,下界乳房皱褶下4cm[2]。在CT图像上描画出靶区与主要危及器官。应用6MV X射线,放射剂量为50Gy/25次,每周进行5次分割。少数病例防止0.5cm组织补偿膜于胸壁位置[3],增加放射吸收量,治疗设备应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Pinnacle 9.0应用Adaptive Convolution Superosition Algorithm计算剂量,确保计算精度与计算速度[4]。常规放疗结束予以手术瘢痕6Mev电子线照射10Gy/5次。

乳腺癌的放疗护理常规

乳腺癌的放疗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皮肤的改变、乳头乳晕的改变及腋窝淋巴结的肿大。【放疗前护理】 1、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放疗知识、副作用及需要配合的事项。 2、评估患者身体及营养状况,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纠正贫血、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检查血象、肝肾功能等,如白细胞低于4×109/L,血小板低于10×109/L应及时治疗,升高后再放疗。 3、如有伤口,照射前妥善处理。全身或局部有感染情况者,须先控制感染后再行放疗。 【放疗期间护理】 1、照射野皮肤照射野皮肤的护理,照射前应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作用如选用全棉内衣,避免粗糙衣服摩擦;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局部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局部皮肤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冰袋等;同时注意保护周围皮肤,以防感染;照射区皮肤禁止剃毛发,宜用电剃须刀,防止损伤皮肤造成感染,局部皮肤不要搔抓,皮肤脱屑切忌用手撕剥;如已破溃可以停止放疗,局部敷以抗菌素药物,促使痊愈。 2、营养和饮食护理,在食品的调配上注意色、香、味、少量多餐,饭前适当控制疼痛,进食环境清洁舒适,放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000ml,以增加尿量,减轻全身放疗反应。 3、定期检测血象、体温变化。每周检查血象1次,如果发现白细胞及血小板有降低情况或出现血象骤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禁用易使白细胞下降的药物。体温超过38°C应暂停放疗,及时处理。 4、功能锻炼,观察患侧手臂的颜色、活动能力、有无淋巴细胞回流受阻性肿胀,放疗期间局部的皮肤会出现紧绷感,应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注意动作软柔,以防

乳腺癌手术后放疗需间隔多长时间

乳腺癌在女性中很常见,它的出现会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重视,一经发现要及时治疗。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直接切除病灶,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不过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术后易复发转移,因此需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放疗是术后常用的巩固治疗手段之一,而术后放疗时间也备受患者和家属的关注,那乳腺癌手术后放疗需间隔多长时间呢? 放疗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能力,乳腺癌术后通过放疗可以抑杀血液和淋巴液里残存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生存时间,不过放疗缺乏选择性,也会损伤照射区域内的正常细胞和组织,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而手术本身就是一种有创治疗,术后患者元气,身体也变得虚弱,并不适合立即放疗。一般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3-4周左右可以开始放疗,具体的根据患者身体恢复程度来决定,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较好,身体恢复较好,则可以尽快放疗,如果身体恢复较慢,则应推迟放疗时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和手术治疗都是局部治疗手段,都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患者治疗结束后可能还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因此还应重视全身性的治疗。化疗虽是全身性治疗手段,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的患者也能使用。乳腺癌患者放疗期间通过中医药的调理,有助于减轻放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自身的耐受程度,使治疗顺利完成;在放疗后长期坚持用药,还有助于修复受损的机体,抑制肿瘤细胞,巩固放疗的疗效,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以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期内看到一定的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成为肿瘤患者和家属口中的“康复家园”,也被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医院”、“老百姓信赖的医疗机构”、“百姓放心医疗单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建国70周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部分参考案例: 陈林凤,女,66岁,乳腺癌,河南洛阳市人 2008年7月,陈林凤在洗澡时发现左乳房有个凹陷的“坑”,随后在洛阳市乳腺病医院确诊为乳腺癌,随后做了两次手术切除,以及6个疗程的化疗。由于臀部疼痛,无法站立,2008年11月29日就医检查的陈林凤又被告知出现骨转移。复发后,陈林凤又按照医生要求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此时,骨转移及严重的毒副反应令陈林凤的身体虚弱,下不了床,走不了路,极度绝望的陈林凤开始安排后事。 2009年1月5日,不愿意放弃的女儿拉着陈林凤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袁希福院长一边为其开具药方,一边对陈林凤进行开导,让陈林凤当场热泪盈眶,“求医半年来,我都没有碰到过说话这么和和气气的医生。”而治疗效果更令她开始重获治疗信心。仅仅用药3天,需要人搀扶的陈林凤就可以

乳腺癌术后放疗致Ⅱ度皮肤反应20例护理体会

乳腺癌术后放疗致Ⅱ度皮肤反应20例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16T11:16:37.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邓琼娟 [导读] 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为50Gy。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邓琼娟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放射治疗皮肤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40-01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虽然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不论采用何种放射源和放射剂量,由于自由基介导的辐射损伤,射线作用于组织后均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局部正常组织的损伤[3],放射治疗后皮肤最常见的辐射反应是产生放射性皮炎。 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从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所有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中选取20例在放疗过程中出现Ⅱ度皮肤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平均43.7岁。左侧13例,右侧7例。病灶大小0.5cm~3cm,平均1.8cm。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哨位淋巴结转移阳性。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为50Gy。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20例患者均用调强放射治疗,按照乳腺癌各期的常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设定照射野,以6MV-X直线加速器照射,总剂量50Gy。 2.护理过程 2.1放疗前处理常规宣教20例患者按照我科放疗皮肤的护理措施进行宣教。首先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其次嘱其穿宽松质软的丝或纯棉等透气性较好的开襟衫,不要穿套头及纹理粗糙的衣服,免戴胸罩。照射后尽量暴露照射野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不要搔抓、擦洗、热敷照射区。避免一切刺激局部照射野皮肤的理化因素,如局部皮肤免受阳光直射及风吹等。 2.2放疗中的护理 2.2.1在出现皮肤反应时给予相应处理随着照射时间的推移,照射剂量累计1000~3000 cGy时,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发热,告知患者此种现象是放射治疗的正常反应,无需紧张。可以给予患者贝优芬、利肤宁等处理局部皮肤。 2.2.2在出现Ⅱ皮炎时给予相应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接近尾声照射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患者皮肤有出现Ⅱ度皮肤,部分患者有破溃的可能,此时放射野禁止异物的刺激,放射野皮肤必需充分暴露、出现渗液时予生理盐水清洗外涂易孚,金因肽,盖扶,腋窝处皮损可敷草酸盐使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促进皮损愈合,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配合,做好饮食宣教,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一般约放疗结束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2.3皮肤反应的观察指标:记录这20患者照射野皮肤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程度。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进行分级[4]:0级为无变化,Ⅰ级为皮肤滤泡样暗红色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为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为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触痛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Ⅳ级为溃疡或出血坏死。 3.护理体会 20例患者在放疗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经过医护人员的反复开导,患者解除了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经过护士加强患者的局部换药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外涂易孚、盖扶或伤科黄水等,一般约出院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如果因为皮肤反应严重而耽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生存率。对患者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正确、早期使用药物干预,对防止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早期愈合有重要作用。本组患者通过以上护理及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皮肤反应发生,杜绝了Ⅲ级皮肤反应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达到减轻局部皮肤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参考文献 [1] 刘先富,韩福生.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阜阳医学院学报,2101,35(18):863-865。 [2] 吴清芹.乳腺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预防杂志,2009,1(1):92-94。 [3] 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52,1350. [4]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108.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2-06T14:21:13.4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1期作者:杨一威 [导读] 阐述了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症、乳腺癌术后放疗原则、乳腺癌放疗带来的心脏毒性越来越小等研究内容。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22)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展开,首先分析了乳腺癌放射治疗新技术的运用,其次分析了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照射范围和照射剂量,针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阐述了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症、乳腺癌术后放疗原则、乳腺癌放疗带来的心脏毒性越来越小等研究内容。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008-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reast cancer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Yang Yiwei. Cancer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Hangzhou, 31002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volves arou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alyzes the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secondly analyses the bartender milk and dose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rradiation range,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expounds the indication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principle,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of cardiac toxicity research content such as smaller and smaller. 【Key words】Breast cancer;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前言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乳腺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与降低死亡率,随着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发展,放射治疗不但能提高总生存率,还能一定程度降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率,因此,乳腺癌术后放疗在具体实施中仍有争论。下文将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乳腺癌放射治疗新技术的运用 Nordenskj?ld A指出,当前临床针对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创新,开始从原始的X线模拟和二维计划等转向CT模拟、三维计划等新型技术,同时将MRI/CT等影像技术应用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 2.不同类型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研究 2.1 乳腺癌根除术后放疗的研究进展 乳癌根治术是针对乳癌患者采取的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根治术的范围是将整个患病的乳腺连同癌瘤周围5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大小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 2.1.1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症艾秀清,贾志莺针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症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第一,需要在患者单纯的实施乳房切除术之后;第二,在乳房切除术之后患者的调查报告显示其出现腋上群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第三,患者实施全乳房切除术之后,患者出现转移性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达50%以上,或者出现四个以上的淋巴结转移者;第四,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乳房内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的状况;第五,患者的乳腺癌发生病灶处在乳房的中间或者内侧实施手术之后,出现淋巴结转移。 2.1.2乳腺癌术后放疗原则王海青分析了乳腺癌术后实施放疗的主要原则,得出一下结果:第一,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根治术之后,患者的病灶部位在乳腺外象限,检车结果显示患者腋淋巴结呈现阴性的时候,患者不能实施放射治疗;当患者腋淋巴结呈现阳性的时候,放射治疗照射患者的内乳区和锁骨位置。 2.2 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研究 保乳术,是指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和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无论在局部和区域控制率方面,均与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同。反映在乳腺癌的治疗上,就是手术切除范围趋向缩小。 2.2.1照射范围 Jacques Bernier等人经过研究认为,针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的放射治疗照射范围主要包含乳腺、胸壁、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位置。 2.2.2照射剂量黄思娟,何振宇,刘伯基等人经研究指出,针对全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实施放射治疗的时候,其照射剂量需要保持在45~50Gy之间,连续照射时间保持4.5~5.5周,照射频率按照每天1次,确定每次照射的剂量在1.8~2Gy之间。 3.乳腺癌放疗带来的心脏毒性越来越小 刘向阳,夏小春经研究认为,辅助放射治疗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避免患者病情复发,但是会增加患者患上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能。 4.结论 乳腺癌放射治疗会随着影像学、放射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技术的进展和研究的深人发生变化,其焦点和目的是如何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同时减少或避免放射性损伤。 【参考文献】 [1] Nordenskj?ld A. E.,Fohlin H.,Albertsson P.,Arnesson L. G.,Chamalidou C.,Einbeigi Z.,Holmberg E.,Nordenskj?ld B.,Karlsson P.. No clear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on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one to three positive nod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Annals of Oncology,2015,266:. [2]戴安伟,周雪明,冯炎.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肿瘤,2012,06:437-440. [3]刘艳莉,李文辉,常莉,张明,李国苗,王雪霁.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3,03:656-658. [4]金雪瑛,段琼玉.不同剂量分割方案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四川医学,2013,01:106-108. [5] Jacques Bernier,Philip M.P.Poortmans.Surgery and radiation therapy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s: from biology to clinics.[J].

乳腺癌术后放疗几次

对于女性来说,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给患者带去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得了病还是要及时治疗的。目前,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但是手术后癌细胞并不可能被完全清除,因此很多医生会建议患者采取放疗,放疗可以有效控制体内癌细胞继续扩散。那么,乳腺癌术后放疗几次?我们来了解一下。 乳腺癌术后放疗几次?乳腺癌放疗对于癌肿具有直接杀灭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鉴于放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乳腺癌的放疗治疗中可合并中医药治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如果选择化疗治疗乳腺癌,那么,一定在第一时间,尽早的开始中医辅助治疗。 采用中医药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放疗的效果,改善患者体质。中医治疗乳腺癌其效果显著,是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自身的症状,而且还能够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中医治疗既可以单独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联合化疗去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权威专家亲自坐诊强强联合,树立中医治疗肿瘤领域新的里程碑! 袁希福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是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袁氏中医创立的“阴阳平衡疗法”就是其中的经典和精华。祖辈袁积德就是该疗法的创始人,曾被清朝光绪皇帝封为“奉直大夫”,其中袁氏医方等秘本更是“国医精粹,治病奇方”。 为了使祖传医法更进一步发扬光大造福于民,袁希福教授对数十年来所收集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的中药进行细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在临床实践中对治疗效果进行仔细认真观察,悉心研究。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终于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病人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康复和痊愈。 乳腺癌术后放疗几次?三联平衡疗法全部使用中草药,痛苦小、风险低、无毒副反应,而且可以在家治疗,饮食起居,家庭护理,功能锻炼均方便,环境熟悉,可以与周围邻居交流走动,心理安全无压力,若有问题可以直接与医生通电话联系。这种家庭化、人性化的环境有利于康复,患者易于接受。试想,若住院放疗,精神、心理上有压力,身体、环境不适宜,思想上背包袱,经济上也承受压力,无病也能压出三分病,其一些治疗手段又给患者增加新的痛苦,甚至大于肿瘤本身带来的痛苦! 三联平衡疗法治疗癌症具有以下优势: 一、有很强的整体观念。

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论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优势。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给予调强放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随访,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转移,占5.00%,无死亡病例,患者生存率高达100%。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当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Ⅰ级损伤现象,3例患者出现Ⅱ级损伤现象。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患侧肺平均受量为5.5 Gy,患侧乳腺平均剂量为53.5 Gy。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之后,靶区内剂量分布更加均匀有序,可有效减少患者双肺的放射受量值,最大限度维持患者皮肤的原状,在用于初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短期内复发率低,然而由于乳腺癌的危害性大,致死率高,远期疗效目前尚不明确,亟待加以深入研究。 标签: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保乳术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具有危害性大、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的范畴,仅次于子宫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影响[1-2]。一般而言,乳腺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其中以原发性乳腺癌所占比例最高,乳腺癌通常发生于患者的乳房腺上皮组织部位,癌细胞以极快的速度扩散,部分患者发现自身患有乳腺癌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锁骨上淋巴结已经呈现肿大的状态,治疗难度非常高。鉴于此,本文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访调查的方法,探讨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应用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皆是女性,年龄30~48岁,平均(37.59±3.08)岁。20例患者中,共有7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左乳房,4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右乳房,6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上象限,3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外下象限,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97±1.04)cm,乳头与肿瘤边缘的平均距离为(2.14±1.18)cm,乳腺癌术后取腋窝淋巴结样本进行化验,化验结果全部呈阴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皆给予象限切除,切除主要为原发灶肿块,随后进行腋淋巴结清除,肿瘤标本病例检测呈阴性,为无意义癌残留。取患者发生癌变的部位放置标记,标记为内、外、上、下四点,乳腺癌术后约40 d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具体的步骤如下:使用CT模拟机进行虚拟定位,定位完毕之后,允许进行CT扫描,指

乳腺癌护理常规试题

乳腺癌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病变引起。 2、中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3、乳腺癌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性激素变化、月经、饮食习惯、乳腺疾病、遗传因素等。 4、乳腺癌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皮肤改变、乳房肿块、乳头和乳晕改变、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不可被推动等等。 5、切口的护理时,严密观察患侧手臂远端血运情况,如发现脉搏扪不清、皮肤发紫、皮肤发冷等,应考虑腋部血管受压,立即调整绷带松紧度。 6、乳腺癌护理中常见问题有:焦虑或恐惧、疼痛、组织灌流量的改变、躯体(患侧肢体)移动障碍、自我形象紊乱、知识缺乏和潜在并发症等。 7、手术后1~2d一般每日引流液体为 50 ~ 100 ml,以后逐渐减少。手 术后 3~ 5 d,皮下无积液、皮瓣与胸壁紧贴即可拔出引流管。8、乳腺癌护理措施:饮食护理、皮肤准备、心理护理、体位、病情观察、伤口护理、患肢功能锻炼的指导、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健康宣教等。

9、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皮瓣下积液、出血气胸、皮瓣坏死等。 10、功能锻炼:术后 1 ~ 2 d活动手或腕部,手术后3~5d做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7d可活动肩部,但不宜活动范围过大,负重过大或过久。 11、健康宣教的内容:术后康复锻炼、义乳假体、乳房自检指导、术后化疗或放疗等。 12、术后康复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14、健康宣教之避孕,术后 5 年内避免妊娠,防止乳腺癌复发。 二、选择题 ( C )1.乳癌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A 肺 B 肝 C 腋窝淋巴结 D 锁骨下淋巴结 ( C )2.乳癌的首发症状 A 乳头凹陷 B 橘皮样改变 C无痛性肿块 D 乳房弥漫性性增生 ( B )3.乳癌最常发生的部位 A乳头及乳晕处 B 外上象限 C外下象限 D 内上象限 ( D )4、乳癌病人皮肤出现“酒窝征”的原因 A 癌肿与皮肤粘连 B 肿瘤压迫 C 并发炎症 D 浸润Cooper韧带( A )5、早期发现乳癌最有效的方法 A 乳房钼靶X线 B B型超声检查 C 近红外线扫描 D MRI ( A )6、乳癌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A 乳房癌根治术 B 乳房癌改良根治术 C 保留乳房的乳房癌根治术 D 扩大根治术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皮肤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皮肤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22T13:51:12.3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1期作者:雷珍 [导读] 目的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皮肤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 (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放疗科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皮肤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对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51例接受过保乳术后放疗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再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的36例在我院接受了保乳术后放疗常规护理和皮肤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皮肤状况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0级和Ⅰ级反应的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然而组中Ⅱ级、Ⅲ级以及Ⅳ级皮肤反应的患者例数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皮肤护理不但对于改善患者的皮肤状态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放疗;皮肤护理;效果 前言 对早期的乳腺癌保乳术手术之后实施放射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相当大的益处。但是放射治疗也会对患者皮肤存在一定的损害,对后续的恢复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进行必要的皮肤护理。本文针对这一课题,选择了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51例患者51例以及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36例患者进行分析对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51例接受过的保乳术后放疗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再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的36例在我院接受了保乳术后放疗常规护理和皮肤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皮肤状况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对照组的患者年龄跨度为24至68岁,平均年龄值为(44.2±1.71)岁,而观察组的话只能和年龄跨度为(45.1±1.2)岁。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了保乳术之后均使用6MeV-X射线进行放射治疗,每天进行一次。对照组主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皮肤护理讲解,让患者注意对放射治疗区域中的皮肤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其它因素对该区域造成影响,最好选择干净、舒适的开衫,治疗区域尽量地避免阳光照射之类的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则在这一护理的基础上,再对患者进行调强照射皮肤的干预护理手段,主要内容为:1、在进行放射性治疗后半个小时,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平躺,向患者治疗区域喷射8万U硫酸庆大霉素和0.9%浓度的氯化钠注射液5毫升的混合液,10分钟后再擦净。2、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皮肤进行高压喷氧,运用氧气管对该区域皮肤进行高流量的吹氧,让该区域皮肤保持干燥。3、在进行放射治疗的皮肤区域喷洒金因肽,20分钟后用无菌棉签将其擦干。4、实施心理护理,因为乳腺癌这一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心情容易受到影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的治疗期间,需要及时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想法,进而让患者可以配合治疗,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皮肤护理后的皮肤反应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以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为患者护理后皮肤反应评级的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数资料运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皮肤反应对比 观察组中0级和Ⅰ级反应的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然而组中Ⅱ级、Ⅲ级以及Ⅳ级皮肤反应的患者例数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皮肤反应对比[例(%)] 3讨论 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放射治疗是目前保乳术治疗的重要部分之一,对减少患者复发率以及提高预后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强调放射治疗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百度文库

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简介 杨毅,张芬,张凯恋,林菲,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疗中心)目前、临床放射肿瘤学应用的正常组织和不同肿瘤的α/β值均来源于在体水平的实验,而离体细胞水平所得到的α/β值却不能用于临床放射生物剂量的计算,在体和离体细胞水平所得到的α/β值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肿瘤放射治疗应采取何种分割方法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的α/β值,如果某肿瘤组织的α/β值较高,说明这种肿瘤细胞增殖较快,针对这种肿瘤的放射治疗应选用较小分次剂量的放射治疗模式;如果某肿瘤组织的α/β值较低,说明这种肿瘤细胞增殖较慢,应选用较大分次剂量的放射治疗模式,这一理论已成为肿瘤放射治疗一个普遍公认的观点。 QL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并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验证和完善,但目前仍是一个很好的生物等效剂量换算公式。临床常用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所需总剂量主要取决于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或周剂量率,常规放射治疗的周剂量率一般为9~10Gy/周,这已经被10多年来的临床放射肿瘤学实践所证明。当大分割放射治疗(即每周生物效应仅通过1~2次照射完成)时,每次大分割放射治疗照射剂量对肿瘤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明显大于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剂量的生物效应,但要求大分割放射治疗照射剂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不能超过或略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性,否则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晚期反应正常组织)。当然,在某些姑息性治疗情况中,可以加大治疗的周剂量率。 I: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生物学基础 大分割放疗就是在保证与常规放疗相对生物总剂量相当或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单次照射剂量至>2Gy/次,减少照射总剂量,从而缩短治疗疗程,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有可能提高疗效的一种放疗分割模式。一般认为:肿瘤组织的α/β值为8~10Gy,但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α/β值比本研究预期的低。 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乳腺癌α/β值约为4Gy,正常乳腺组织的α/β值约为3Gy,从生物学角度上分析,大分割放疗(>2Gy/次)对乳腺癌的治疗是有益的,临床实践也表明乳腺放疗单次剂量在2.6~4Gy之间是安全并可以接受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研究报道,尤其是在保乳术后部分乳腺照射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皮肤护理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皮肤护理 张珍娣王秀杏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73例乳腺癌保乳术后的皮肤反应和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放疗的进程、射线剂量的累加,照射野皮肤反应也逐渐加重,针对患者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同时在各时期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皮肤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3例有4例无反应,69例发生不同程度皮肤反应。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出现皮肤反应是不可避免的,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轻照射野皮肤反应,减少并发症,是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提高生存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放疗;皮肤反应;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1.042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且以大中城市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的女性为主[1]。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辅以放疗与乳腺癌根治术的生存结果相同[2],但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放疗成为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但是,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首先发生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护理不当会影响治疗和美容效果,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2010年3月 2012年3月收治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7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3例,均为女性,年龄26 66岁,平均年龄43.5岁。全部采用直线加速器治疗。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分级。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将放疗后皮肤反应分为5级[3]:0级,无变化;1级,滤泡样暗红色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2级,触痛性或鲜红色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3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4级,溃疡、出血、坏死。 2结果 0级皮肤反应4例,1级皮肤反应40例,2级皮肤反应26例,3级皮肤反应3例,无4级皮肤反应。 3护理 3.1心理护理乳腺癌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应激,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忧虑、慌乱、焦虑、失去理智等心理改变和行为失常[4],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地疏导和安慰患者。告知患者和家属术后放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介绍放疗的实施过程以及随着放疗剂量的累加所出现的皮肤反应,特别指出皮肤反应只是放射治疗的副反应,并不表示病情加重。争取社会系统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患者丈夫的支持、理解和呵护,对乳腺癌患者是最好的安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指导患者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多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分散注意力。尽量把同样病种、同样放疗方式的患者的放疗时间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让她们有机会交流沟通,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积极主动配合治疗。3.2皮肤护理 3.2.1第1 2周放疗5 10次后,剂量累计达20Gy时,皮肤表现为潮红、发热,指导患者穿宽松、柔软、纯棉的开身衫,不要戴胸罩,避免摩擦刺激。照射野内不要贴胶布、敷料,可用抗辐喷剂喷涂,5次/d。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热,不要用力搓擦皮肤,避免使用粗硬毛巾、碱性肥皂和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3.2.2第3 4周放射10 20次,剂量累计达40Gy时,照射野皮肤表皮细胞脱落加快,存活的基底细胞加速繁殖,代替死亡脱落的表皮细胞,汗腺受损,功能下降[5]。表现为表皮鳞片样变、发干、瘙痒、紧绷感、烧灼感,逐渐出现色素沉着、皮肤颜色变深、脱屑。指导患者有痒感时不要用手抓挠,不可涂酒精或刺激性的油膏止痒,可轻轻拍打局部皮肤,或用婴儿止痒粉涂抹。脱屑时不可搓撕干屑,应任其自然脱落。照射野内每日放疗后30min内及睡前涂比亚芬乳膏保护皮肤。避免冷热酸碱刺激,洗澡不宜过勤。 3.2.3第5 6周放射20 30次,剂量累计达60Gy时,皮肤基底细胞增殖不足以补充修复替代死亡脱落的表皮细胞,真皮外露、血清渗出[5]。表现为照射野内充血水肿、烧灼痛,水泡形成,有渗出液,严重时会出现出血、溃疡坏死。本组有3例发生湿性脱皮,2例是在全乳腺照射结束后瘤床加量时发生的,因破溃处不在照射区内,继续放疗,1例在放疗结束后2 d后发生。此时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减少摩擦。2例皮损面积小于4cm2,破溃区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把银离子敷料剪成直径2cm的小块敷于破溃区中间,2d 后银离子敷料脱落,肉芽组织开始生长,5d创面干燥结痂,疼痛消失,皮肤愈合。1例皮损面积7cm2,破溃区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把银离子敷料剪成合适的小块放置在破溃处的中间,敷料的大小应比破溃区略小,2d后银离子敷料脱落,破溃处有少量分泌物,继续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覆盖银离子敷料,肉芽组织开始生长,银离子敷料脱落,7d创面干燥结 · 77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1期(上半月版) 作者单位:210009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张珍娣:女,本科,主管护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