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徐光华刑法专题讲义

2017徐光华刑法专题讲义

2017徐光华刑法专题讲义
2017徐光华刑法专题讲义

2017刑法扫尾专题

——刑法重点、难点、疑点梳理

授课人:徐光华(众合教育独家老师)

配套课程请于腾讯课堂搜索:蒋四金,获取

2017蒋四金司考内部班学员的直接在APP:觉晓法考,获取

第一部分:重要知识点讲解

问题一:“无罪”理念在近年来司法考试中的意义?

2016年卷二91.甲曾因公务为A公司垫付各种费用5万元,但由于票据超期,无法报销。为挽回损失,甲指使知情的程某虚构与A公司的劳务合同并虚开发票。甲在合同上加盖公司公章后,找公司财务套取“劳务费”5万元。——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2016年卷二14.甲急需20万元从事养殖,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时被信用社主任乙告知,一个身份证只能贷款5万元,再借几个身份证可多贷。甲用自己的名义贷款5万元,另借用4个身份证贷款20万元,但由于经营不善,不能归还本息。——甲不构成骗取贷款罪

2016年卷二90.A公司有工程项目招标。为让和自己关系好的私营公司老板程某中标,甲刻意安排另外两家公司与程某一起参与竞标。甲让这两家公司和程某分别制作工程预算和标书,但各方约定,若这两家公司中标,就将工程转包给程某。程某最终在A公司预算范围内以最优报价中标。为感谢甲,程某花5000元购买仿制古董赠与甲。甲以为是价值20万元的真品,欣然接受。——程某虽与其他公司串通参与投标,但不构成串通投标罪

2016年卷二89.甲是A公司(国有房地产公司)领导,因私人事务欠蔡某600万元。蔡某让甲还钱,甲提议以A公司在售的商品房偿还债务,蔡某同意。甲遂将公司一套价值600万元的商品房过户给蔡某,并在公司财务账目上记下自己欠公司600万元。——甲的行为不成立挪用公款罪

2013年卷二13.甲向乙借款50万元注册成立A公司,乙与甲约定在A公司

取得营业执照的第二天,乙的B公司向A公司借款50万元。A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后,由甲经手将A公司50万元借给B公司。——甲的行为无罪2013年卷二19.甲公司竖立的广告牌被路边树枝遮挡,甲公司在未取得采伐许可的情况下,将遮挡广告牌的部分树枝砍掉,所砍树枝共计6立方米。——甲公司的行为没有破坏森林资源,不能以盗窃林木罪、滥伐林木罪论处。

2008年四川卷二6.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所为。——甲、乙的行为,均不构成犯罪。

2005年卷二15.甲系某医院外科医师,应邀在朋友乙的私人诊所兼职期间,擅自为多人进行了节育复通手术。——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问题二:刑法的立场: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对立及其对司法考试的启示“误将男人当成女人实施强奸,或者误将尸体当着活人进行杀害”,此种情形下,虽然犯罪对象没有出现,但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已经外化为客观行为,从规范行为的角度看,应该以犯罪论处。当然,有学生天真地认为,这类案件既然犯罪对象没有出现,就不应该作为犯罪处理。试想想,想强奸被害人,仅在预备阶段(没有遇见犯罪对象)都应以犯罪预备论处。明知对方是尸体而实施侮辱行为的,都应以侮辱尸体罪论处。上述案件怎么可能无罪。更有学生认为,如果采用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上述“误将男人当成女人实施强奸,或者误将尸体当着活人进行杀害”的案件就不构成犯罪,这更是荒谬至极。德、日刑法学界采用阶层性的犯罪构成,但仍有相当学者坚持认定该行为是以犯罪未遂论处。

该类案件是否应该以犯罪论处,实际上是两种刑法立场的对立:行为无价值论的学者更多地强调刑法应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只要主观恶意外化为客观行为,就值得动用刑罚处罚;而结果无价值论的论者更多地强调惩罚犯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法益(结果),如果行为没有造成结果(法益侵害)的可能性,或者可能性很小,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可以考虑无罪。但当今刑法学界,绝对的、极端的行为无价值论或结果无价值论几乎都没有学者赞成,而是肯定刑法既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行为无价值),同时也认同刑法是保护法益(结果无价值),只是有的学者更注重前者,有的学者更注重后者。实际上,规范行为(行为无价值)

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法益(结果无价值),保护法益(结果无价值)也需要通过规范行为人的行为(行为无价值),二者并非完全对立。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为无价值论至少在当前社会得到了相当部分的学者赞同,并且近年来,我国刑法学者努力学习的日本刑法学,行为无价值论有扩张的趋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日本刑法学者関哲夫的《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及其趋向——以围绕基本立场的对立为视角》,王充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也可以参考劳东燕:《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的中国展开》,《清华法学》2015年第3期;周光权:《行为无价值二元论与未遂犯》,《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两种立场,会对刑法学中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例如,对于偶然防卫,行为人虽然主观上没有防卫意识(具有犯罪的故意),并基于此而实施了行为,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法益的效果。行为无价值论的论者更多地认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已经外化为客观行为,从规范行为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值得刑法处罚,因此,不能认定为是正当防卫,而应该作为犯罪处理(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而结果无价值的论者则强调,虽然偶然防卫中行为人基于犯罪故意且实施了行为,但行为并没有侵害法益,反而保护了法益,不宜以犯罪论处。又比如,对于未遂犯与既遂犯,其主观恶性、客观行为均相同,只是是否造成法益侵害的结果不同,行为无价值论的论者可能更多地强调未遂犯、既遂犯在行为上相同,强调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因此,主张对未遂犯不宜从宽或者从宽的力度不宜太大。而结果无价值论的论者更多地强调未遂犯、既遂犯在造成结果上的差异,未遂犯既然没有造成既遂结果,就必须从宽甚至要大力度地从宽处罚,极端的结果无价值论者甚至主张未遂犯不构成犯罪。显然,对于未遂犯,不可能不从宽,也不可能无原则地从宽甚至不作为犯罪处理,各国刑法都规定了未遂犯应较之既遂犯要从宽处理,但究竟从宽的程度是多少,倾向于行为无价值论立场的国家的刑法可能从宽的力度较小,而倾向于结果无价值论的国家的刑法从宽的力度会更大,立法本身就是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调和,只能说哪一种观点更占上风,但无论如何,极端的行为无价值论或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鲜有学者支持。在我国,针对“误将尸体当着活人进行杀害”案件,即便是结果无价值论的支持者,清华大学黎宏教授,也仍然认为应以犯罪论处,而不是认为无罪。参见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页。

1.关于刑法的本质。行为无价值论更偏向于强调刑法的规制机能、秩序维

持机能,而结果无价值论更强调法益保护机能。

2.关于不能犯问题。行为无价值论更强调入罪宽泛,强调从规范行为的角度出发,即便法益侵害的危险性不大,也应该入罪。而结果无价值则更强调法益保护,对行为规范的认识较少,只要行为没有侵犯法益的现实可能、高度可能,就不宜作为犯罪处理。司法考试层面,更多地是强调行为无价值,但有向结果无价值过度的趋势。

2003年卷二4.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C)1

A.过失致人死亡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故意杀人罪2005年卷二7.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

2009年卷二52.甲欲枪杀仇人乙,但早有防备的乙当天穿着防弹背心,甲的子弹刚好打在防弹背心上,乙毫发无损。甲见状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气呼呼地大声说:“我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弹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甲的行为具有导致乙死亡的危险,应当成立犯罪

2012年卷二53.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间,甲、乙激烈争吵,甲欲以硫酸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后甲因追乙

1本案中,行为人基于两个罪过形式(先是过失,后是故意)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先是推,后是砸),故应认定为是数罪并罚。

实践中,常常将行为人出于杀人的故意,误把刚死不久的尸体当作活人加以杀害的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的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存在一个灰色的过渡阶段,处在这个阶段上的生命到底是生还是死,法医学也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生命是刑法最为重要的保护法益之一,为了体现这一点,从刑事政策的角度来考虑,也有必要将这种行为作为犯罪考虑。只是因为行为当时,被害人生死不明,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考虑,所以,将这种情况作为未遂犯从宽处罚。(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页。)——当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后行为无罪,这一观点无论是在我国刑法学界,还是德日还是英美刑法学界,都属于少数派观点。从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反馈的信息来看,还未出现过不能犯作为无罪处理的案件。当然,极端的无法益侵害可能性的不能犯,可以考虑无罪。

离开教室。丙到教室,误将甲的水杯当作自己的杯子,拧开杯盖时硫酸淋洒一身,灼成重伤。——甲未能拧开杯盖,其行为属于可罚的不能犯

2016年卷二53C.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丙属于犯罪未遂——该选项正确,本案中,真金锭仍然存在,说明行为在客观上有导致被害人30万元财产损失的危险性,因此,不能仅以实际损失300元认定,而应认定为盗窃罪(或抢夺罪)的未遂。

3.关于偶然防卫。

行为无价值论认为,偶然防卫成立犯罪。而结果无价值论认为,虽然从行为的角度看,偶然防卫有惩罚的必要性,但从结果的角度看,毕竟是有益于社会的,保护了合法的法益,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2016年卷二52.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本题坚持了通说的观点(行为无价值论),认为偶然防卫成立故意犯罪。

4.关于教唆未遂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着手实施犯罪,对于教唆犯如何处罚?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教唆犯的行为仍然成立犯罪,属于教唆未遂。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共犯独立性,共犯独立性说认为,行为者的危险性一旦通过一定的行为流露出来,即可认定其有实行行为,所以教唆、帮助行为原本就是行为人自己犯意的遂行表现,教唆犯、帮助犯等共犯本身就有实行行为,这些实行行为就是独立的犯罪行为。2——行为无价值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唆犯的行为无罪。(司法考试此种观点是主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共犯从属性,共犯从属性说认为,只有单纯的教唆、帮助行为,并不构成犯罪;必须是被教唆、被帮助的人着手实施犯罪时,共犯才成立。——结果无价值

5.关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判断。

防卫行为、避险行为是否过当。行为无价值论更强调社会相当性的判断,即2周光权:《造意不为首》,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23期。

强调社会公众的认同,而结果无价值则更强调法益比较,即保护法益与侵害法益之间的比较。

6.对犯罪思考的路径。行为无价值更多地强调规范行为的路径,因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强调的是规范行为。而结果无价值论更多地是强调法益保护的路径,只有行为侵害了法益,或者说具有侵犯法益的高度危险,才能作为犯罪处理。

从事后处理型刑法观到事前预防型刑法观。事后处理型刑法观与事前预防型刑法观的对立,例如,刑法规范到底是重视行为规范还是裁判规范(制裁规范)的性质相关联。如果强调刑法的行为规范的侧面,将刑法理解为是以一般社会成员作为指向对象来规定行为准则的规范的话,就接近于作为事前处理法的刑法观。与之相对,如果强调刑法的裁判规范,将刑法理解为是以裁判所为指向对象来规定裁判准则的规范的话,就接近于作为事后处理法的刑法观。那么,事后处理型刑法观与事前处理型刑法观的对立,不用说这是和“最小政府”与“最大政府”的政府观相关联的。

问题三:涉“被害人自杀”的案件如何处理?

因为生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法益,外界的影响是很小的,被害人自己的决定是最主要的。生命不像其他东西,你问我要一个手机、手表,我都可以给你,你问我要一个“头”,我是绝对不会给你的。所以,我真是要自杀,原则上只能怪我自己,完全不是他人的教唆或者影响所致。请看部分历年真题,被害人自杀的,其他人均不用承担责任:

1.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考察,行为人的轻微过错,导致他人自杀的,行为人不对自杀承担责任。

2000年卷二71.B.乙强奸某女,引起某女自杀

2011年卷二3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错误)

2012年卷二5.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2012年卷二52.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2012年卷二5.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2014年卷二6.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2015年卷二53.B.甲强奸乙后,威胁不得报警,否则杀害乙。乙报警后担心被甲杀害,便自杀身亡。如无甲的威胁乙就不会自杀,故甲的威胁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错误)

2.结果加重犯中,如果基本犯罪行为并没有直接导致加重结果(重伤、死亡),而是因为被害人自杀而导致死亡结果,一般不认为存在因果关系,不属于结果加重犯。

2002年卷二43.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

2014年卷二59.甲为要回30万元赌债,将乙扣押,但2天后乙仍无还款意思。甲等5人将乙押到一处山崖上,对乙说:“3天内让你家人送钱来,如今天不答应,就摔死你。”乙勉强说只有能力还5万元。甲刚说完“一分都不能少”,乙便跳崖。众人慌忙下山找乙,发现乙已坠亡。——甲的行为成立非法拘禁,但不属于非法拘禁致人死亡

2015年卷二8.C.甲将乙拘禁在宾馆20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乙无力还债,深夜跳楼身亡。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2016年卷二15.甲为勒索财物,打算绑架富商之子吴某(5岁)。甲欺骗乙、丙说:“富商欠我100万元不还,你们帮我扣押其子,成功后给你们每人10万元。”乙、丙将吴某扣押,但甲无法联系上富商,未能进行勒索。三天后,甲让乙、丙将吴某释放。吴某一人在回家路上溺水身亡。——吴某的死亡结果不应归责于甲的行为,甲不成立绑架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3.在犯罪中止过程中,如果被害人自杀,由被害人对死亡结果负责,行为人的行为仍然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2015年卷二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

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3主要原因在于,对被害人的自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0年卷二71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CD)

A.甲在实施抢劫之后,为了灭口,将被害人杀死

B.乙强奸某女,引起某女自杀

C.丙与丁通奸多年,某日,丙要丁杀死其夫,丁不同意。丙毒打丁,并砸毁其家中物品,扬言如果丁2日内不能杀死其夫,就要丁自杀,丁因不忍心杀夫而自杀身亡

D.某男与某女相约自杀,欺骗某女先自杀后,该男逃走

2006年卷二13D.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该选项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罪。甲想让妻子升天,只是他犯罪的动机,不影响故意杀人罪的成立

2011年卷二4.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12年卷二52.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

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不构成犯罪

2014年卷二15.A.甲的父亲乙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甲根据乙的请求,给

3之所以成立故意杀人罪,主要原因在于,这类“自杀”并非自杀者“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生命是非常重大的法益,他人的教唆、帮助、相约自杀等,对于自杀人的自杀行为一般来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即便被害人最终自杀,也认为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唆、帮助、相约自杀等不宜以犯罪认处。除非行为人对他人的“自杀”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如逼迫、欺骗他人自杀,也宜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乙注射过量镇定剂致乙死亡。乙的同意是真实的,对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因为甲亲手实施了杀人行为。

问题四: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

1.为什么需要扩大解释?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究竟是什么,理论上能否区分?

2.司法考试真题如何区分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

2009年卷二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属于缩小解释4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5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它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2011年卷二11.B.乙走私大量弹头、弹壳。由于弹头、弹壳不等于弹药,故乙不成立走私弹药罪——该选项错误

2013年卷二3.B.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

2015年卷二62.甲与乙(女)2012年开始同居,生有一子丙。甲、乙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自居,周围群众公认二人是夫妻。A.甲长期虐待乙的,构成虐待罪——该选项正确

3.常见的扩大解释。

(1)将刑法第341条(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

。——扩大解释

4缩小解释是需要对概念进行解释,该选项中,以“财物”解释“财物”,仅在前面加了限定语“他人的”,并没有解释“财物”,属于目的性限缩。也有观点认为,这一解释属于当然解释,盗窃罪的对象不可能是自己的财物,只能是他人的财物,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一选项当年考得比较偏,可以不掌握。

5从字面意义上看,“出售”是一种单向性的行为,而不可能包括“购买”和“销售”双向行为,这显然属于类推解释。

(2)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包括“借记卡”均属于扩大解释。6但是,将拐卖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将强奸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均属于类推解释,因为这种解释结论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3)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原来是指书刊、录像带、光盘,但现在出现了新的形式,如淫秽的手机信息、裸聊的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等形式,这些与以前的书、光盘等形式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同样需要予以打击。因此,两高特别作了解释,将这些特别视为淫秽物品。如移动终端设备。7——扩大解释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赌博刑案解释》第2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303条规定的‘开设赌场’”。这一解释也属于扩大解释。

(5)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银行金融机构中的“金融机构”,司法解释规定为包括“正在使用的运钞车”、ATM机,这属于扩大解释。

(6)将遗弃罪的主体解释为其他非家庭成员,属于扩大解释。将动物解释为财物,并将故意打开他人家中的狗笼,把他人豢养的价值极高的观赏狗放走的行为解释为故意毁坏财物行为,就是扩张解释。8把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括骨灰,属于类推解释。9

(7)走私武器弹药罪中的“武器、弹药”解释为包括“弹头”、“弹壳”在内,属于扩大解释。

问题五:如何理解刑法学中的当然解释,兼谈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

(一)当然解释的基本问题

1.当然解释存在的理由: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不可能都同刑法规定的个罪的犯罪构成完全一致,如果欠缺构成要件的不构成犯罪,与个罪构成要件完全等同的,构成犯罪。但大量的案件实际上比刑法规定的个罪的构成要件有过之而无不

6但如果将“信用卡”解释为包括“校园卡”,则属于类推解释。

7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其它淫秽物品”,包括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和声讯台语音信息。2004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8周光权:《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9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及,从这一意义上看,更有理由认定为犯罪,即“入罪时,举轻以明重”。相反的道理,就是“出罪时,举重以明轻”。

2.适用当然解释所要注意的问题是,入罪时,实践中发生的案件,其“社会危害性”明显要重于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从这一意义上看,实践中的案件“当然”应该构成犯罪。但问题是,实践中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仅仅是对照现有罪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还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不仅仅是社会危害性大小的问题,而且还得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2015年卷二51C.既然将为了自己饲养而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劫罪,那么,根据当然解释,对为了自己收养而抢劫他人婴儿的行为更应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会导致罪刑不均衡——该选项错误,当然解释的结论也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应遵循体系解释,抢劫罪是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儿童”并不属于财产,因此,抢“儿童”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不成立抢劫罪,应认定为是拐骗儿童罪。

2016年卷二51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该选项错误

3.如果实践中的案件对照刑法的现有规定虽然符合,其危害性并不大于刑法既有罪名(社会危害性不具有递进性),也不能认定为是当然解释。

2014年卷二3.C.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该选项的内容是错误的,因为在网络上捏造他人名誉的事实,本来就属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并不会比在现场诽谤他人的危害性更具有递进性。

(二)从当然解释看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

刑法分则四百多个罪名,是对现实生活中无数种犯罪行为的概括和抽象,但不同犯罪之间并不一定是界限清晰、区分明了,而是可能存在竞合的。传统刑法学的学习过于强调犯罪之间的对立,我们总是在学习A罪与B罪的区别在哪里,实践中的某一行为,我们总是努力地在判决到底是A罪还是B罪。其实完全可能存在这个行为既符合A罪的构成要件,也同时符合B罪的构成要件,亦此亦彼。例如,耍个小流氓是寻衅滋事罪,耍个大流氓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既然耍个小流氓都可以成立寻衅滋事罪,耍个大流氓更应该成立寻衅滋事罪,故意杀人罪与寻衅滋事罪之间可能存在竞合。不可否认,刑法分则中的罪名,有一些是确实是对

立关系,例如诈骗与盗窃,前者强调被害人自愿处分财产,后者强调被害人没有处分财产,因此,二者是对立关系。如下历年真题的精神就是考察犯罪之间的竞合:

2012年卷二58.警察甲为讨好妻弟乙,将公务用枪私自送乙把玩,丙乘乙在人前炫耀枪支时,偷取枪支送交派出所,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送”与“借”不是对立关系,“送”等于无数次的“借”

2013年卷二59D.成年妇女甲与13周岁男孩乙性交,因性交不属于猥亵行为,甲的行为不成立猥亵儿童罪——错误,甲的行为成立猥亵儿童罪,猥亵和强行发生性关系(强奸)不是对立关系,强奸是程度更严重的猥亵

2013年卷二16.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错误,二者存在竞合2014年卷二62.根据《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达到1万元或者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达到5000元的,以挪用公款罪论处。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1.2万元,将8000元用于购买股票,4000元用于赌博,在1个月内归还1.2万元。——“非法活动”与“营利活动”不是对立关系,可将赌博行为评价为营利活动,认定甲属于挪用公款1.2万元进行营利活动,故甲的行为成立挪用公款罪2014年卷二51.D.《刑法》规定了盗窃武装部队印章罪,未规定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罪。为弥补处罚漏洞,将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的行为认定为毁灭“国家机关”印章。——武装部队的公文、证件、印章也属于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二者不是对立关系,存在竞合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错误,二者存在竞合2014年卷二58.D.甲以为是劣药而销售,但实际上销售了假药,且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法院以销售劣药罪定罪处罚——正确,假药也是劣药的一种,二者存在竞合

2015年卷二58.甲在公园游玩时遇见仇人胡某,顿生杀死胡某的念头,便欺骗随行的朋友乙、丙说:“我们追逐胡某,让他出洋相。”三人捡起木棒追逐胡某,致公园秩序严重混乱。将胡某追到公园后门偏僻处后,乙、丙因故离开。随后甲追上胡某,用木棒重击其头部,致其死亡。A.甲触犯故意杀人罪与寻衅滋事罪——正确,二者存在竞合

2015年卷二16.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B.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

C.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

D.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10

2016年卷二11.关于法条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D)

A.即使认为盗窃与诈骗是对立关系,一行为针对同一具体对象(同一具体结果)也完全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B.即使认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是对立关系,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11

C.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一犯罪客体的情形,冒充警察骗取数额巨大的财物时,就会形成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竞合

D.即便认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对立关系,若行为人使用公款赌博,在不能查明其是否具有归还公款的意思时,也能认定构成挪用公款罪2016年卷二57.D.丁明知香肠不符合安全标准,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患,但误以为没有毒害而销售,事实上香肠中掺有有毒的非食品原料。对丁应以销售

10孤立地看行为人的两次砍杀行为可以发现,第一次(伤害的故意)并不能确定是否砍中了被害人,故只能认定为是故意伤害罪(未遂),第二次(杀人行为)也并不确定砍中了被害人,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但这样的处理导致的困惑时,被害人确实是被行为人砍死的,但却只能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或故意杀人罪(未遂),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整体看这个案件,死亡结果一定是甲造成的,但究竟是第一次(伤害故意)还是第二次(杀人故意)行为造成的,不确定。如果是第一次,就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如果是第二次,就是故意杀人罪(即遂)。但杀人故意是较之伤害故意更为严重的故意,死亡结果是被害人造成的,只是查不清行为当时行为人主观上轻度故意(伤害)还是重度故意(杀人)造成的,至少可以认定行为人有轻度故意,故行为人的行为至少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该题实际上最终传达的理念是:刑法中的此罪与彼罪虽然存在区别,但也可能存在竞合,比如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实际上也是程度更为严重的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不是绝对对立关系,二者完全可能存在竞合,伤害故意与杀人故意并非对立关系,而完全是存在竞合,后者比前者的危害性更具有递进性。传统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更多地强调犯罪之间的对立关系,认为此罪与彼罪更多的是区别,不存在竞合,刑法学教科书也长期谈论犯罪之间的区别。该题实际上想适度改变传统对于此罪、彼罪认定的观念。

11如果认为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是对立关系,那么,两罪之间就不可能存在竞合,行为要么成立故意伤害罪,要么成立故意杀人罪,行为不可能亦此(故意伤害罪)亦彼(故意杀人罪)。

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论处——正确,有毒有害的食品也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二者存在竞合

2016年卷二87.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错误,包庇是骗司法机关,伪证是以证人身份骗司法机关,二者存在竞合

问题六:不作为犯

1.关于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问题?很多考生死记硬背,但不同书上总结的又不完全一样,这样一来,学习就有很大的困惑。实际上,在他人面临危险的情况下,究竟谁有救助或排除危险的义务?对于若干个有义务的主体,每本书的归纳方法不同,但总是这些人有救助义务。

2.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学习,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常识去判断的。刑法赋予相关责任主体的作为义务,必须考虑其可能性、是否与国民的观念吻合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见死不救的行为,即便在有的国家认为是构成犯罪,但在中国目前背景下,国民的道德水平还有待于提升的背景下,赋予国民更多的义务,可能会导致与公民的观念背离太大,使刑法与公众的认同背离。

3.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根据。

(1)法律(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

(2)(特定的)职务、业务要求的义务,以及对危险源负有监管、控制义务而产生的作为义务。

一般认为,只要制造了危险,不问是否正当,都会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但

源。成年人之间从事社会正常风险,相互之间没有救助义务。

到底12

12对于自愿救助行为,之所以会产生作为义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行为人的自愿救助行为支配了法益的风险,自愿救助者处于保证风险不发生的保证人地位的状态。法益状态的变化处于行为人支配领域内时,行为人便具有作为义务。其中,有的是法律规范使法益状态的变化处于自己的支配领域(如法律规定的义务),有的是基于行为人的意思、行为(如职务行为、法律行为、先前行为)支配了法益状态。所谓法益状态的

(6)紧密的共同体关系所产生的义务。13密切的共同体成员对于其他处于危险境地的成员有保护义务,这是基于一定事实形成了社会上通常认为的对危险应当予以共同承担、相互照顾的关系,因而在对方发生危险时,应具有排除危险的义务。例如,共同登山的队员,在发现其他成员陷入危险时,都有义务求助。

(7)对危险物、危险行为的监管义务。

但是,正当防卫创造了风险无救助义务,防卫过当创造了风险,有救助义务。15成年人所从事的正常风险行为16(谈恋爱、旅游、喝酒等),17相互之间没有救助义务。

特殊情况下:

可以求助的人,也认为有救助义务。19

2015年卷二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CD)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变化处于行为人支配领域内,意味着在当时的具体状况下,法益的保护(结果的回避)完全或者主要依赖于行为人。

13这种“紧密”的共同体关系所产生的义务,一般都是指基于风险较大的行为,如危险性的登山。而相对较为“松散”的共同体之间,如两个成年人一起去风景区看看、公园看看、马路散步,即便其中一人遇到风险(如被动物撕咬),其他人不救助的,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14例如,甲在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将乙撞入湖中。甲仍然对于在湖中溺水的乙有救助的义务,如果不救助的话,成立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并没有制造风险,而仅仅是看见了风险,不予以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例如,看到他人放火而不报警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的放火罪。另外,行为人如果是降低风险而非制造风险,也不成立不作为犯。例如,甲在道路上驾车行驶的时候,突然看见道路中央躺着身负重伤的乙,甲将其移到路边安全处后,驾车而走。该案中,甲并没有创造风险,所以没有救助义务。15“需要分清不同情形处理:其一,如果正当防卫造成被害人死亡也不过当时,正当防卫人并无救助义务。

其二,如果正当防卫致人伤害,并未过当,而且该伤害不可能导致死亡,亦即没有过当的危险,正当防卫人也没有救助义务。其三,如果正当防卫造成了伤害(该伤害本身不过当),具有死亡的紧迫危险,发生死亡结果就会过当,那么,应当肯定正当防卫人具有救助义务。”就正当防卫而言,在防卫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不法侵害已经停止,而防卫人却既不报警也不将不法侵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导致流血过多而死亡时,是否成立防卫过当?在这种场合,应当承认先前的作为与后来的不作为共同导致了防卫过当。

16事实上,即使日常行为也可能产生一定严重后果,如劝人旅游有可能导致他人死于泥石流等旅游事故,让他人快点吃饭有可能让人噎死,但不可能将这些行为都认定为危害行为。只有在客观上创设了不为法律所允许的危险行为,才能构成危害行为。劝人旅游、让他人快点吃饭都属于日常行为,即便伴有某种危险,也是法律所允许的危险。同样,购买、赠送或者穿戴旱冰鞋属于日常行为,即使穿旱冰鞋有摔伤的危险,这也是法律所允许的日常危险。再例如,甲因丈夫出轨,在寒冷的冬夜不让丈夫进门,丈夫为表示悔意,在门口长跪不起,结果被冻死,甲的行为与丈夫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172007年卷二52.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18如自己的家中。

19答题技巧:作为义务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有作为义务时如感到疑惑,要结合生活常识与经验来判断。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20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2014年卷二5.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

A.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B.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D.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至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2013年卷二5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 D)

A.船工甲见乙落水,救其上船后发现其是仇人,又将其推到水中,致其溺亡。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犯罪

B.甲为县公安局长,妻子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不成立受贿罪共犯21 C.甲意外将6岁幼童撞入河中。甲欲施救,乙劝阻,甲便未救助,致幼童溺亡。因只有甲有救助义务,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D.甲将弃婴乙抱回家中,抚养多日后感觉麻烦,便于夜间将乙放到菜市场门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抚养,但乙被冻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2012年卷二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C)

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20行为人产生了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的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妻子,故意不救助的,成立不作为犯的故意杀人罪。

21单纯的知情不举,不成立犯罪。知道自己妻子犯罪,不举报,更不成立犯罪。公安局长不可能管所有的犯罪,只有在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于发生的特定犯罪不管的,才成立渎职犯罪,如公安人员接警后处理某一刑事案件,到现场后不管,成立渎职犯罪。

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22

2011年卷二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CD)

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问题七:犯罪停止形态中的重要问题

1.犯罪停止形态不具有可转换性。

2003年卷二/42题/C选项: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丙的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2014年卷二54.D.甲、乙共同杀害丙,以为丙已死,甲随即离开现场。一个小时后,乙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丙未死,持刀杀死丙。——本案中,甲、乙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后来乙的行为单独成立一个新的犯罪,故意杀人罪既遂,乙实施了两罪。

2.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能”与“不能”均应以犯罪分子本人的判断为标准,哪怕他本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2009年卷二52.甲欲枪杀仇人乙,但早有防备的乙当天穿着防弹背心,甲的子弹刚好打在防弹背心上,乙毫发无损。甲见状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气呼呼地大声说:“我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弹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C)23

22“漂流”是旅游,属于社会正常风险,丁没有救助义务。但是,风景区的管理者有救助的义务。

23本案中,至少站在甲的立场上来看,他“不能”杀死乙,而准备以后的机会,对他而言是欲达目的而不

A.甲构成故意杀人中止B.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C.甲的行为具有导致乙死亡的危险,应当成立犯罪D.甲不构成犯罪

2012年卷二8.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24

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

3.犯罪中止强调有效性,即有效地防止了犯罪既遂结果的出现。只要你实施了中止行为,危害(既遂)结果也没有出现,你就是犯罪中止;如果出现了危害(既遂)结果,就是犯罪既遂。

2004年卷二2.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B)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

2003年卷二42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

D.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错误,丁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2016年卷二53A.甲以杀人故意将郝某推下过街天桥,见郝某十分痛苦,便拦下出租车将郝某送往医院。但郝某未受致命伤,即便不送医院也不会死亡。甲属于犯罪中止

能,成立犯罪未遂。

24有人认为,甲在无法用刀捅死乙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杀死对方,一般人也不会认为刀把断了就必须放弃杀人意图,而行为人特意放弃并予以积极求助的,应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但是,这一观点没有看到犯罪人对被害人连捅三刀没有成功后,这一结局对行为人心理上和客观上所造成的障碍、影响;同时,这一观点还对题目设定的条件附加了新的条件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成立犯罪中止的结论。然而,本题中行为人在主观上已经认为无法达致既遂结果(“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在此认识下放弃侵害行为,只能是犯罪未遂。

4.犯罪中止过程中,介入因素的出现对犯罪中止的影响。

在实施中止行为的过程中,

出现,你还是犯罪中止。25(参见:2010年卷二57D)。

2014年卷二53.甲为杀乙,对乙下毒。甲见乙中毒后极度痛苦,顿生怜意,开车带乙前往医院。但因车速过快,车右侧撞上电线杆,坐在副驾驶位的乙被撞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

A.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驾车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中止B.如认为乙的死亡结果应归责于投毒行为,则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2015年卷二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在本案中,行为人在中止的过程中,出现了介入因素“突然跳车逃走”这一异常因素,导致了乙的死亡结果,甲当然不对乙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甲成立犯罪中止。

2010年卷二57D.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26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生证明,早半小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甲的行为仍然成立犯罪中止

5.如何理解“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造成损害”应理解为中止前的犯罪行为本身造成损害,而不是中止行为本身造成了损害:

(1)丙以强奸故意对被害人使用暴力,被害人为了避免强奸,提出将自己的3000元现金给丙,丙拿走3000元现金,放弃了强奸行为。——丙是强奸罪的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

(2)甲将被害人锁在屋内并打开天然气后,离开现场。但后来又产生中止

25如果介入因素没有100%导致既遂结果出现,说明前行为与既遂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成立犯罪既遂。案例:行为人在被害人的茶杯中投了毒,被害人饮用后毒性发作,这时行为人很后悔,开车送被害人去医院。途中,开车太快而交通肇事,造成车内被害人死亡。——故意杀人罪的中止与交通肇事罪

26本案中,虽然介入了交通事故这一因素,但交通事故并不是独立地(100%)导致了死亡结果出现,交通事故仅耽误了一个小时(而非长时间),只是对死亡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力。

之意,在室外将被害人家的门窗砸破,挽救了被害人的生命,却给被害人造成价值近万元的财产损失。对此不能认定为“造成损害”

(3)乙向被害人的食物投放了毒药,被害人疼痛难忍,没有取得驾驶证的乙顿生悔意,立即开车将被害人送往医院,但途中过失导致汽车撞向电线杆,使被害人身受重伤,被害人送往医院后,经抢救脱险。——乙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后行为如果构成犯罪的,单独成立犯罪

问题八: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

1.如何理解共同犯罪之“共同”?犯罪行为共同说如何理解?

共同犯罪的成立在共同实行犯罪的情形下,采客观不法行为共同说(最新司

法考试方向)

的(不存在谁支配、控制谁的问题),共同推进犯罪的进行,各行为人主观上对行为的意义能够基本了解(知道自己是在干坏事),即便两个人的罪名完全不一致,甚至有一方最终因为没有达到责任年龄而不构成犯罪,二者也成立共同犯罪。27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在共同实行犯罪的情况下,如果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处于被利用(支配、控制)的状态,二者也不成立共同犯罪,而是间接正犯。28

2012年卷二9.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2014年卷二16.甲男(15周岁)与乙女(16周岁)因缺钱,共同绑架富商之子丙,成功索得50万元赎金。甲担心丙将来可能认出他们,提议杀丙,乙同

27共同犯罪只是实施犯罪的一个方法类型,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而利用他人的行为,因而扩大自己行为的因果影响范围的一种形式,完全属于共犯人相互之间的“个别利用关系”,因此,只要有共同的行为就够了,至于参与行动的人是不是具有责任能力,对是否具有共同行为没有任何影响。

28例如,甲(19周岁)、乙(13周岁)共同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虽然乙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乙对杀人行为的基本意义是能够理解的,不能认为甲操控了乙,故甲、乙二人成立共同犯罪。但如果甲(19周岁)、乙(3周岁)共同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虽然甲、乙在客观上共同实施了杀人行为,但乙年龄太小,对自己行为的基本意义不能够理解,可以认为,甲在操纵、支配乙的犯罪行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法理学

2016年司法考试真题——法理学 8.《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表达的是禁止性规则 B.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 C.表达的是程序性原则 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法律后果 9.全兆公司利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便利,在搜索引擎讯集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强行增加广告,被讯集公司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全兆公司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诚实信用原则一般不通过“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B.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能最大限度实现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D.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10.甲和乙系夫妻,因外出打工将女儿小琳交由甲母照顾两年,但从未支付过抚养费。后甲与乙闹离婚且均不愿抚养小琳。甲母将甲和乙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抚养费2万元。法院认为,甲母对孙女无法定或

约定的抚养义务,判决甲和乙支付甲母抚养费。关于该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B.甲和乙对小琳的抚养义务是相对义务 C.判决在原被告间不形成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D.小琳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11.有法谚云:“法律为未来作规定,法官为过去作判决”。关于该法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法律的内容规定总是超前的,法官的判决根据总是滞后的B.法官只考虑已经发生的事实,故判案时一律选择适用旧法C.法律绝对禁止溯及既往 D.即使案件事实发生在过去,但“为未来作规定”的法律仍然可以作为其认定的根据 12.在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刘贵之妾陈二姐因轻信刘贵欲将她休弃的戏言连夜回娘家,路遇年轻后生崔宁并与之结伴同行。当夜盗贼自刘贵家盗走15贯钱并杀死刘贵,邻居追赶盗贼遇到陈、崔二人,因见崔宁刚好携带15贯钱,遂将二人作为凶手捉拿送官。官府当庭拷讯二人,陈、崔屈打成招,后被处斩。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可视为一种法的非正式渊源 B.邻居运用设证推理方法断定崔宁为凶手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细讲解带答案和解析

1、我国宪法第六至十八条对经济制度作了专门规定。关于《宪法修正案》就我国经济制度规定所作的修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除第九、十二、十八条外,其他各条都进行过修改 D.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2、《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款规定了下列哪一类法律现象的处理原则? A.法律位阶的冲突 B.法律责任的免除 C.法律价值的冲突 D.法律责任的竞合

3、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因其保障****而体现司法正义,因其救助贫困而体现社会公平。关于该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B.实施法律援助的既有律师、法援机构,也有社会组织,形式上包括诉讼法律援助、非诉讼法律援助及公证、法律咨询 C.对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援机构统一受理、审查、指派、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慈善机构协助受理事宜 D.法援对象包括符合法定受援条件的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及符合规定的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 4、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积极义务的范畴? A.子女赡养父母 B.严禁刑讯逼供 C.公民依法纳税 D.紧急避险

5、关于中外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西周“七出”、“三不去”、“六礼”等婚姻法律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 B.汉代“秋冬行刑”的死刑执行制度,对唐、明、清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 C.清末规定的法官和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监狱及狱政管理的改良制度,是清末司法体制上的重大变化 D.法国国民会议于1787年8月26日通过《独立宣言》,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 6、F公司是一家专营进口高档家具的企业。媒体曝光该公司有部分家具是在国内生产后,以“先出口,再进口”的方式取得进口报关凭证,在销售时标注为外国原产,以高于出厂价数倍的价格销售。此时,已经在F公司购买家具的顾客,可以行使下列哪些权利? A.顾客有权要求F公司提供所售商品的产地、制造商、采购价格、材料等真实信息并提供充分证明 B.如F公司不能提供所售商品的真实信息和充分证明,顾客有权要求退货 C.如能够确认F公司对所售商品的产地、材质等有虚假陈述,顾客有权要求双倍返还价

刑法学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刑法学 (2】形考作业一: 分析案例 (每小题 50分 第一题: 【案情】 王某,男, 44岁,某医院职工。 王某得知其妻刘某有了婚外情后即怀恨在心,欲致其于死地。 2001年 12月 19日,王某自制了一个定时爆炸装置。 12月 21日上午,王某将爆炸装置定好时间后谎称要去登山游玩, 带着刘某一起爬上了一座游人云集的山头。中午 12点左右, 王某将用报纸包好放在塑料袋中伪装成午餐的爆炸装置让刘某拿着,然后以上厕所为名离开刘某。 12点 30分左右,定时爆炸装置发生爆炸,刘某被炸身亡,刘某周围的游人一死三伤。王某被抓获后主动交代, 2000年 2月因与吴某发生争执而将吴某扎伤、经查属实。吴某的伤情为轻微伤。 【问题】 对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 (处理原则 ? 为什么 ? 答:对王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爆炸罪。 本案中,王某(44岁 ,为了报复其妻刘某,把爆炸装置带到“游人云集的山头”,然后引爆,刘某被炸身亡,刘某周围的游人一死三伤。王某的行为足已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虽然他的目的是故意杀害刘某,但在使用杀人手段上已危及公共安全,因此应认定为爆炸罪。 第二题:

谢某,男, 26岁,××市公交公司 121路车队司机。 2004年 10月 14日早上 7时许,谢某驾驶 121路 1234号车搭载着 20余名乘客驶近××中学门前的公交车站时,同样要在此停靠上下乘客的一辆 120路车正在前面靠边行驶准备进站。 为了抢在 120路车前面进站,谢某加大油门,驾车从 120路车左侧超越,然后向右猛打方向盘冲向车站。此时,在站上候车的 50余名乘客正迎向车子走来准备上车。谢某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由于谢某的车速度快、惯性大,车下乘客躲闪不及,以致 12人被撞倒刮倒受伤。同时,急刹车导致车内乘客跌倒或与车内设施发生碰撞,造成 9人受伤。经鉴定确认, 受伤乘客中 4人重伤, 6人轻伤, 11人轻微伤。谢某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 【问题】 对于谢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 (处理原则 ? 为什么 ? 答:对于谢某的行为应该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属于危险犯。 这里有故意伤害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两种罪名的想象竞合 , 区别这两者之间的主要点是区别两种罪名的客体方面 , 故意伤害罪的的客体是固定的人 ,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公共安全指不特定的人群或者公 \私财务 . 在此案中对于人群的数量和人员的出现是不确定的 , 因此应该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 ! 处理原则应该是按一罪处罚 , 这个属于事实上的一罪 , 本案的情节和谢某的主观方面处罚 , 依据受伤群体的程度和国家受损害的程度 , 对谢某的行为进行处罚 ! 在此案中也许有人会认为有过失的行为 , 另外要说明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存在过失的情形 . 因为本罪要求作案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 ! 【刑法学 (2】形考作业二: 分析案例 (每小题 50分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

2016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你会解吗? 每年司法考试刑法案例题是必考的,并且分数还不低。如何解答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许多司法考试考生备战2016年司考时遇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解题刑法案例,独角兽司考网校肖老师特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希望能对各位的备考有帮助。 司法考试中的刑法案例题一般是给出一个具体案例,让考生分析案件中行为人涉嫌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虽然问题很短,但是需要考虑的知识点却很多,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对于准确解答刑法案例题,要遵守以下步骤: 1.仔细阅读案例内容。 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考刑法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是法条中极其特殊的规定,即最基本的概念或法律规定,只要把概念和法律规定理解透彻,应试时就会比较有把握。 2.找准案例所涉及问题的“知识点”。 在案例分析中,以下知识点可能是经常会涉及到的:总论部分包括:(1)犯罪故意与过失、意外事件的认定。(2)刑事责任年龄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应当负责任的范围。(3)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4)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区分。(5)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认定。(6)刑罚运用中的累犯、自

首。分论部分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的犯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它们都是传统的考查内容,案例分析原则上都会涉及这些犯罪。 3.理清答题思路。 在找准案例分析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后,不要急于答题,还应当进一步整理答题思路。一般答题分为以下三步:(1)分析犯罪人的行为符合哪(几)种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犯罪人可能涉嫌的罪名。(2)考虑犯罪人有无法定或酌定的从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如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具有某种特殊身份,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根据刑法总则关于罪数的规定,以及刑法分则中关于特殊犯罪的处罚规定,确定犯罪人所触犯的罪名。如盗窃信用卡并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定盗窃罪,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从一重罪处罚还是数罪并罚,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考生一定要认真掌握各种具体情况,注意法律的特殊规定。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VIP保过班,老师们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会帮助考生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准切入点,培养答题思路和技巧。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大家不妨联系一下学学看吧! 4.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准确答题。 在答题时,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老师,特别强调要考虑每

福师12秋《刑法学》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福师《刑法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5道试题,共50分。)得分:50 1.持直接故意心理态度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是() A. 应当预见并希望发生 B. 已经预见并希望发生 C. 明知并希望发生 D. 已经预见并放任发生 答案:C 满分:2分得分:2 2.某甲的公司购买工业用基础油,未经检验鉴定便用于生产饼干50余吨,分别销往各地。其中柳林镇幼儿园因购买了4箱该厂生产的饼干,分给311名儿童食用,造成了44名儿童集体食物中毒的严重后果。该公司构成:() A.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 B.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C.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D.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3.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边县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发现该信举报该县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A. 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B. 甲某构成包庇罪 C. 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 甲某不构成犯罪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4.下列哪种说法符合对“事后防卫”行为的评价:() A. 可认定为防卫过当 B. 可认定具有犯罪故意,成立故意犯罪 C. 可认定为具有犯罪过失 D. 可认定为一种事实认识错误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5.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故意杀害被组织人的,应当依照()处罚。 A. 故意杀人罪 B.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C.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从重处罚 D.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6.关于盗窃案件,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B. 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2020司法考试刑法考前必背50条

2020司法考试刑法考前必背50条 2016司法考试刑法考前必背50条 1、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 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 2、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被害人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 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 3、对于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被害人,从其身体发育状况、言谈举止、衣着特征、生活作息规律等观察可能是幼女,而实 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 4、以金钱财物等方式引诱幼女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幼女被他人强迫卖淫而仍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均以强奸罪论处。 5、对幼女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与幼女发生性关系的,以强奸罪 论处。 对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女性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利用其优势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未成年被害人就范,而与其 发生性关系的,以强奸罪定罪处罚。 6、在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三款、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 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猥亵 儿童。 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 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8、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

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以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 9、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 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依 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 处罚。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 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成立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 10、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或者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 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11、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食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销售的非食品原料,情节严重的,依 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 饲料添加剂,或者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原料,情节严重的,依照 非法经营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12、违反国家规定,私设生猪屠宰厂(场),从事生猪屠宰、销售等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 经营罪定罪处罚。 14、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15、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成立诽谤罪;同一诽谤信息 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 次以上的,成立诽谤罪。 16、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2017年电大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王某爆炸案 1、王某构成爆炸罪。 王某为了杀害刘某,实施爆炸,造成1死亡3伤,其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因而构成爆炸罪,而不是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 王某非法制造爆炸物的行为本已构成犯罪,但由于该行为与爆炸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依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应依照爆炸罪处罚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2、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此前实施的故意伤害罪,因情节轻微,又有自首情节,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二、谢某交通肇事案 1、谢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谢某为抢道,实施了超车的行为,主观上出自故意,以致12人被撞倒乱倒受伤,并与120路车发生碰撞,造成9人受伤。 2、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作业2 一、胡某信用卡诈骗案 1、胡某为牟取非法利益,客观上实施了伪造居民身份证的行为;主观上出自故意,因而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胡某伪造公民身份证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信用卡诈骗,但由于其利用信用卡进行诈 骗,骗取财物的数额没有达到法定的数额,因而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2、根据刑法第195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3、之前触犯的故意伤害罪,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二、赵某绑架案 1、不构成盗窃枪支罪,因未满16周岁,不符合该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2、构成绑架罪,为主犯,根据刑法239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3、构成故意杀人罪。赵某在妨害公务行为过程中致人死亡,符合想象竞合犯特征,应按照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故意杀人罪认定处理,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应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4、对赵某应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作业3 一、韩某等共同敲诈勒索罪 1、韩某等三人构成敲诈勒索共同犯罪,韩某为主犯,应按照刑法第274条认定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在《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本案数额巨大,主犯韩某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据刑法第27条规定,王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且又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黄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胡某案 1、构成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前走私淫秽物品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关系,按从一重处原则,应按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认定处罚。对于在网络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是为促销广告宣传手段,也为牟利目的,根据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应认定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犯罪行为。 2、依据刑法第36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本案情节严重,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金或没收财产。 3、对诈骗罪所判处的刑罚,缓刑期满不必再执行,也不构成累犯。 作业4 一、陈某受贿案 1、陈某犯受贿罪,根据刑法第385条之规定,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构成滥用职权罪,徇私弊,情节严重,根据刑法第397条之规定,应判处5 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陈某应以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 2、朱某构成受贿罪,为斡旋受贿行为,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应判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答案及解析(最新)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答案】D。 【考点】危害行为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答案】C。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答案】A。 【考点】犯罪主体概述自然人犯罪主体 4.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 B.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C.甲对危险驾驶事实有认识,具有危险驾驶的故意 D.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 【答案】C。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 5.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A。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

人大网上学习刑法学1-6章作业答案

【11178】我国刑法的解释从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文理解释 D.论理解释 E.学理解释 11178我国刑法的解释从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文理解释 D.论理解释 E.学理解释 11158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 A.有鲜明的阶级性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C.为经济基础服务 D.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11156刑法是国家的()。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律 C.一般法律 D.重要法规 10265有权作出司法解释的机关为()。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最高人民检察院 E.高级人民法院 83448对累犯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0226"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10229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10233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 83589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3)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3)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多项选择题部分。 5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 B.《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中的“侮辱”,客观内容相同、主观内容不同 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 【答案】AD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 【解析】 A项正确。对同一条文的同一用语不可能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限制解释),但是这一做法并不反对同一个用语在不同法条中的不同解释(用语的相对性)。 B项错误。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侮辱罪中的“侮辱”不仅主观内容不同,客观内容也不同。具体表现为,前罪中的“侮辱”是对他人性权利的侵害,而后罪中的“侮辱”是对他人名誉的侵害。 C项错误。当然解释既然作为一种刑法解释的方法,而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就如同一把菜刀作为工具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剁肉)。这也就意味着,当然解释的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

错。 D项正确。对一刑法条文的解释,始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符合文字的通常含义,超越文字通常含义解释即为类推;二是是否符合设置该条文的目的,即刑法设置某一构成要件所要保护的法益。 52.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答案】CD 【考点】打击错误、对象错误、偶然防卫 【解析】 A、B项错误。甲并未认错侵害对象,不属于对象错误而是打击错误。根据具体符合说,触犯故意伤害罪(未遂)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最终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C项正确。甲以伤害故意却客观上起到了防卫的效果,属于理论上的“偶然防卫”情形(其处理有不同的结论,但本题并未涉及)。但对于甲欲加害的丙而言,由于未出现伤害的结果,因此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未遂。 D项正确。乙虽与甲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但对于自身遭受的重伤后果无需负责。因为故意伤害罪的对象是“他人”而不包含伤害人本人。因此,乙重伤的结果应归责于甲,而不能归责于乙。最终乙要承担故意伤害未遂的责任。 53.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电大2016年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有题目)

2016年刑法学(1)形成性考试册 刑法学(1)作业1 第一题:山本××,女,42岁,日本国籍。马××,男,35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 2005年11月25日,山本××乘坐×××次航班入境,过海关时选走的是绿色通道,未向海关申报任何物品,但旅检现场关员在对山本××时行例行检查时,却从其携带的硬质行李箱夹层中发现了可疑粉状物9包,经化验证实该批粉状物为毒品“可卡因”,共计4512克,纯度为70%。要审查,山本××交代,这批货是她从巴西带来的,有人会在广州××路××酒店接货。海关缉私局马上在该酒店周围布控,接货人马××携款前来酒店找山本交接时被当场抓获。【问题】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来判断,山本××和马××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对于山本××和马××的行为是否应当适用 我国刑法管辖和处理?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处理原则)? 答:1.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走私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当事人的 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本案中的可卡因属于毒品的一种。山本××违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携带毒品进入我国境内,不向海关申报而选择绿色通道,意图逃避海关 监管,其行为构成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马××携款接货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 有特别规定的以处,都适用我国刑法;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山本××和马××的走私行为 开始于我国境外,但完成于我国境内,属于在我国境内犯罪。同时,山本××虽然是外国国籍,但并非是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而马××虽然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但其行为并不是发生在香港区域内,因而二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有特 别规定的情形,因而适用我国刑法管辖。对山本××和马××的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关 于走私毒品罪的规定予以处罚,毒品的数量应以查证属实的数量计算,不进行纯度考虑。并以此作为刑事定罪量刑的依据 第二题: 习某,男,20岁,某县农民。 习某与王某(女,16岁,该县某中学学生)与2009年10月相识后经常在一起玩耍,渐渐的两人由友情产生了恋情。20 10年5月4日下午王某、习某和几个朋友在当地一山上玩耍,喝了不少酒,习某让王某回家,王某说:太迟了,今晚回去也是被父母殴打,明天回去也是打,干脆不回去了,习某要求与王某发生关系,王某起初不愿意。 后来看到习某很生气,便不再坚持,与习某发生了关系。次日回家遭父母痛斥,被迫 说出了自己与习某的关系。王父遂将习某带至家中盘问,并要求习某的父母前来谈判,未果,王父报警,警方以习某涉嫌强奸将其刑事拘留。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1)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1)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单项选择题部分。 1.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 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 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 【答案】D 【考点】不作为犯罪 【解析】A项错误。“法无明文规定不作为罪”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犯罪类型,不作为犯罪亦不例外;但是,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并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而有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理论上称之为“开放的构成要件”)。 B项错误。作为可能性的具备是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不具备此条件,不作为犯罪即不成立。 C项错误。不真正不作为犯并非单纯的不作为即可成立,而是必须其不作为导致一定的法定后果才成立。 D项正确。不作为只是一种实施犯罪的方式,原则上所有犯罪类型均有不作为方式存在的空间。 2.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

产损失有因果关系 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 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 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 【答案】C 【考点】刑法因果关系 【解析】A项错误。王某的财产损失是由乞丐独立导致的,而不可归责于甲,甲只需对其导致的伤害后果负责。 B项错误。虽然在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介入了被害人自身行为,但这一介入因素并不异常,不能阻却追杀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 C项正确。虽然直接导致结果的是丙的行为,但丙的行为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因此,石某死亡的结果不可归责于丙,而应归责于交警的错误指挥。 D项错误。没有丁的敲诈行为,就不会有陈某的财产损失结果,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至于谁获得了财物,不能改变被害人财产损失的事实。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正确?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与答案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危害公共安全罪 1.(事故型犯罪、法条竞合)甲某是某建筑队的电焊工,在一次建筑物装修的施工中,没有注意清除电焊作业下方堆放的大量的木板和棉织物,就进行电焊作用。结果炙热的电 焊残渣掉落到下方的物品上,引起火灾,造成大楼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同时还导致20人被大火烧死。甲某构成:( ) A.失火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失火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 2.甲某开办一生产烟花爆竹的工厂,因为生产场地狭小,违反成品不能堆放于生产车间的规定,将成品堆放于生产车间。.工人在操作时不慎打出火花,引燃火药,继而引爆堆 放的成品,引起巨大爆炸,致使在车间工作的十几人死亡。甲某的行为构成:( ) A.过失爆炸罪B.重大责任事故罪 C.危险物品肇事罪D.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3.(破坏型犯罪、想象竞合犯)甲某见村边新架设的电力线路还不带电,认为不会有危险,就爬上电线杆,割下100余米,价值3000余元。经查,该部分线路已经架设完毕并经 电力部门验收合格,打算下个月通电。在审查中,甲某还交代,曾经盗割过一段国防通 信线路,当时造成该线路通信中断3小时。曾经盗割过一段铁路专用电话线路,造成铁路调度工作中断,差点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甲某的行为:( ) A.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通信设备罪 B.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C.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军事通信罪D.构成 盗窃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4.(破坏型犯罪)甲某为泄愤,在夜晚先后到乙、丙、丁三家打谷场(不在一起)上放火,烧毁乙某稻谷3000公斤,稻草2000公斤;丙某稻谷50}oO公斤;丁某稻谷3500公斤,稻 草2万公斤,造成直接损失1.5万元。甲某的行为:( ) A.构成放火罪B.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D.不构成犯罪 5.某甲的公司购买工业用基础油,未经检验鉴定使用于生产饼干50余吨,分别销往各地。其中XX镇幼儿园因购买了4箱该厂生产的饼干,分给311名儿童食用,造成了 44名儿童集体食物中毒的严重后果。该单位构成:( ) A.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C.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D.过失投放危险物品罪 6.甲某(越南人)对婆婆乙某心生怨恨,萌生毒死乙某的恶念。某日将灭鼠药放入丈夫为公公丙某、婆婆乙某煎的中药内。乙某先倒给丙喝,在丙某喝时,甲某害怕罪行败露未予制止。丙某中毒死亡。 某日,甲某又在家中的粥锅中放入灭鼠药。乙某自己吃几口后又喂孙女(3岁)吃,乙某轻微中毒, 但孙女中毒死亡。某日,甲某在乙某的茶壶中偷放灭鼠药,乙某及2个孙子喝茶中毒,经抢救脱险。 某日甲某进入乙某的房内在乙某 专用的白瓷茶壶中投放灭鼠药。当天到其家做客的邻居、亲戚等10人喝壶中的茶水,9人中毒,受轻微伤,1人死亡。①关予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甲莱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某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甲某对死亡结果具有间接故意D.对甲某不能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7.某甲等4人因为有急事回村,登上一辆小公共汽车后,要求司机改变预定的行驶线路,向他们村行驶,但遭到司机的拒绝和车上乘客的反对。司机指出该村十分偏远,未通 正式的公路,十分危险,不能过去。但是某甲等4人不顾众人的反对,拔出刀子架在司机的脖子上胁迫司机朝他们村子开去。由于路况不好,加之司机十分紧张,一路上险 象环生,几度几乎翻车。车客纷纷要求下车,某甲等人声称,要想下车,必须交出身上的钱物。 众乘客只好交出财物才得以下车。司机因为害怕不肯继续开车前行,某甲等人干脆将司机赶下车 子,由某甲自己开车。某甲只开过农用拖拉机,并不熟悉汽车驾驶,也没有汽车驾驶执照。因此 路过一个小镇时,撞倒了一个行人,镇上的行人纷纷叫

东北师范大学20秋《刑法学》在线作业1答案参考

1.猥亵儿童罪的犯罪对象是:() A.不满16周岁的人 B.不满12周岁的人 C.不满14周岁的人 D.不满18周岁的人 答案:C 2.根据立法实践。在刑法理论上通常根据法定刑的刑种、刑度是否确定为标准。将法定刑分为:()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答案:B 3.下列罪名中法定最高刑为死刑的是:() A.非法拘禁罪 B.强奸罪 C.拐卖妇女儿童罪 D.虐待被监管人罪 答案:A 4.十大类罪排列顺序主要根据的是:() A.同类客体 B.直接客体 C.社会危害性大小 D.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C

5.艾某是搬运场司机,在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一职工轧死。对艾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 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 D.按意外事件处理 答案:C 6.行为人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罪过形式是:()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只能是间接故意 答案:C 7.下列犯罪是由不作为构成的是()。 A.私放在押人员罪 B.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 C.徇私枉法罪 D.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 答案:D 8.下列哪种情形不实行数罪并罚?() A.使用破坏的手段盗窃数额较大财物,又毁坏大量财物的 B.犯保险诈骗罪,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或者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 C.因为受贿而挪用公款,或者挪用公款后又使用挪用的公款犯其他罪的 D.盗窃汽车作为绑架犯罪工具使用,在绑架过程中使用该汽车的 答案:A

2016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

2016 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 4 )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 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不定项选择 题部分。 (一) 甲将私家车借给无驾照的乙使用。乙夜间驾车与其叔丙出行,途中遇刘某过马路,不慎将其撞成重伤,车辆亦受损。丙下车查看情况,对乙谎称自己留下打电话叫救护车,让乙赶紧将车开走。乙离去后,丙将刘某藏匿在草丛中离开。刘某因错过抢救时机身亡。(事实一)为逃避刑事责任,乙找到有驾照的丁,让丁去公安机关“自首” ,谎称案发当晚是丁驾车。 丁照办。公安机关找甲取证时,甲想到若说是乙造成事故,自己作为被保险人就无法从保险公司 获得车损赔偿,便谎称当晚将车借给了丁。(事实二) 后甲找到在私营保险公司当定损员的朋友陈某,告知其真相,请求其帮忙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陈某遂向保险公司报告说是丁驾车造成事故,并隐瞒其他不利于甲的事实。甲顺利获得7 万元保险赔偿。(事实三) 请回答第86—88 题。 86.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乙交通肇事后逃逸致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B.乙交通肇事且致使刘某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C.丙与乙都应对刘某的死亡负责,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正犯 D ?丙将刘某藏匿致使其错过抢救时机身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考点】交通肇事罪

解析】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于被害人刘某的死亡应归责于谁?乙将刘某撞成重伤仅仅是导致了刘某的生命危险,但真正对死亡结果作用力大的是丙将刘某藏匿到草丛中的行为, 此,刘某死亡的结果应归责于丙而非乙。再结合乙丙二人的主观方面,乙主观上有过失,而丙主观上是故意。因此,乙成立交通肇事罪,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综上,A、B、C 均错误,D 项正确。 87.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伪证罪与包庇罪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甲不可能既构成伪证罪又构成包庇罪 B.甲的主观目的在于骗取保险金,没有妨害司法的故意,不构成妨害司法罪 C.乙唆使丁代替自己承担交通肇事的责任,就此构成教唆犯 D ?丁的“自首”行为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触犯包庇罪 【答案】ABC 【考点】包庇罪 【解析】A 项错误。甲作为证人作假证明,触犯伪证罪,同时向公安机关作假证明包庇犯罪人,触犯包庇罪,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处理。 B 项错误。甲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妨碍司法,而依然实施,具有妨碍司法的故意。至于主观上想骗取保险金,只是行为的动机而非故意。 C 项错误, D 项正确。丁的“顶包”行为属于作假证明包庇,成立包庇罪;但指使丁的乙不成立包庇罪,因为对于本犯没有期待可能性。 88?关于事实三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骗取保险金,触犯保险诈骗罪 B.甲既触犯保险诈骗罪,又触犯诈骗罪,由于两罪性质不同,应数罪并罚 C.陈某未将保险金据为己有,因欠缺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D ?陈某与甲密切配合,骗取保险金,两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2015最新超全满分】刑法学2形考作业答案

【2015最新超全满分】刑法学2形考作业答案 (2015-5-14 14:19:28) 【2015年最新超全包过】电大(2015-5-14 14:19:28) 【2015年最新超全包过】电大(2015-5-14 14:19:28) 【2015年最新超全包过】电大 (2015-3-28 12:01:58) 标签: 杂谈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王某爆炸案 1、王某构成爆炸罪。之前实施的制造爆炸物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按从一重处原则处理;故意杀人行为与其构成竞合犯,按爆炸罪认定处理。 2、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此前实施的故意伤害罪,因情节轻微,又有自首情节,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二、谢某交通肇事案 1、谢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2、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作业2 一、胡某信用卡诈骗案 1、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伪造居民身份证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按从一重处原则认定处理,以信用卡诈骗罪认定。

2、根据刑法第195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3、之前触犯的故意伤害罪,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二、赵某绑架案 1、不构成盗窃枪支罪,因未满16周岁,不符合该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2、构成绑架罪,为主犯,根据刑法239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3、构成故意杀人罪。赵某在妨害公务行为过程中致人死亡,符合想象竞合犯特征,应按照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故意杀人罪认定处理,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应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4、对赵某应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作业3 一、韩某等共同敲诈勒索罪 1、韩某等三人构成敲诈勒索共同犯罪,韩某为主犯,应按照刑法第274条认定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在《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本案数额巨大,主犯韩某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据刑法第27条规定,王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且又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黄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胡某案 1、构成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前走私淫秽物品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关系,按从一重处原则,应按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认定处罚。对于在网络上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是为促销广告宣传手段,也为牟利目的,根据200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应认定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犯罪行为。 2、依据刑法第36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本案情节严重,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金或没收财产。 3、对诈骗罪所判处的刑罚,缓刑期满不必再执行,也不构成累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