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与答案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与答案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与答案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与答案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列词语。

( 1)薄:(2)徙倚:(3)落晖:(4)相顾:

2.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一句“东皋薄暮望” ,交代了地点: _____,时间: _____。事情 _____。

4.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 1)《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野望 )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一、基础演练

1.本诗选自《》,崔颢(hào)(约公元704— 754 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

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

2.《黄鹤楼》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是的(),抒发了诗人

(),(),以及对()之情。

3.请有感情地背诵《黄鹤楼》,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 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此诗句有相

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

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5.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列词语。

( 1)单车:(2)征蓬:(3)候骑:(4)胡天:

2.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使

至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王维字(),()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有《王右丞集》。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链接中考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

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

一、基础演练

1.李白,字,号,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2.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词语。

(1)平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荒: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怜: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链接中考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

诗词五首钱塘湖春行

一、基础演练

1.本诗选自 __________,作者 _______是 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 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 句和第 ______句是颔联, ______联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请有感情地背诵《钱塘湖春行》,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词语。

( 1)几处早莺争暖树()(2)最爱湖东行不足()

( 3)乱花渐欲迷人眼()()(4)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链接中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 2)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

语是。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 “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 “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

说为什么。

.

参考答案

《野望》

一、 1.( 1)薄:迫近( 2)徙倚: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 4)相顾:相视;互看。

2.略 3.东皋薄暮望 4.皆、唯色、晖

二、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B

3.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4.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

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三、 1.迷,迷路 . 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黄鹤楼》

一、

1.本诗选自《全唐诗》,崔颢 (h ào) (约公元704— 754 年),唐代诗人 ,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2.《黄鹤楼》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是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3.略

4.

(1)悠悠:飘荡的样子。

(2)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3)历历:清楚可数。

(4)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5)乡关:故乡家园。

(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二、

1. (1) 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4.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

生机盎然。

5.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

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

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三、

1.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故乡

2.A.Ⅴ B 。Ⅹ C 。ⅩD。Ⅹ

3.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使至塞上〉

一、

1.( 1)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2)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3)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4)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2.略

3. 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二、

2. B

4.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

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三、

1.略

2.使:出使;征蓬:飘飞的蓬草

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 ( 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 ) 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B

5.D

〈渡荆门送别〉

一、

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叙事写景思乡

3.略

4.(1)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 4)怜:爱。

二、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

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4.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

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

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三、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

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

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

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

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随”字用得好,一个“随” ”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

一、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3.略

4.(1)指向阳的树木。

(2)不够。

(3)欲:副词,将要,就要;使人眼花缭乱。

(4)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二、 1. D 2 .C 3.D 4.C

三、 1.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

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 “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17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考详细阅读题训练(内附答案)

《唐诗五首》中考阅读题训练(后附答案) 【原文】: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阅读训练】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参考答案】一、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 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 ǐy 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

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唐诗五首练习题

12 唐诗五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 xǐ(徙)倚 驱dú(犊)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 ..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 ..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 ..(向阳的树) 3.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右)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1)结合材料,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活”: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 “热”:指多元的呈现方式。 (2)马腾同学想编辑一个诗集《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作为初中生活的特别纪念,请你从下列作品中推荐合适的篇目B、D、F、G、H、I(至少四首,填写序号即可) A.崔颢《黄鹤楼》 B. 岑参《逢入京使》 C. 杜牧《泊秦淮》 D. 王翰《凉州词》 E. 杜甫《石壕吏》 F. 王维《使至塞上》 G.王昌龄《出塞》 H. 李贺《雁门太守行》 I. 杨炯《从军行》 J.夏完淳《别云间》 (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请你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 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弯月和彩云,下半部分为极具书法特点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其中,“中”字作了变形处理,让我们似乎看见飘逸的诗仙李白在对月饮酒或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望月思亲,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

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精选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练习题精选 1.野望 阅读训练(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东皋___,时间:_薄暮____。事情_望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E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F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 案【三篇】. 《唐诗五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

2019整理八年级上古诗五首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题】 《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节奏划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主题】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歌鉴赏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题 野望练习题 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地点: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事情____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_对__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黄鹤楼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历历: 2)萋萋: 3)乡关: 2、黄鹤楼位 3、本诗以黄鹤楼为立足点进行描绘,诗句如同电影镜头的切换,其中“”句写的是景,“”句写的是景,“,”写的是景,“,”写的是景。 4、“白云千载空悠悠”既是描绘了,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5、尾联间接呈现出的景色。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与思念故乡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详解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

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

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