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危害程度分级是将职工承受的职业危害的轻重程度,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排队分类。所谓危害即是指化学因素(尘、毒等)物理因素(噪声、振动、温度、电磁和射线等)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存在可能引起职业病,进行职业危害程度分析的目的在于:①便于衡量职工承受职业危害的变动情况,以利于宏观决策;②可以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和治理的重点,指导人们采取有效措施;③对于不同技术装备的大、中、小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中国自1983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高温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和《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等四项国家标准,这些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应该指出,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同卫生标准是有区别的。分级标准是一种管理标准,是为促进企业劳动条件逐步达到卫生标准而制定的。而卫生标准是指所处的劳动环境或劳动条件一般不致造成职业病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劳动条件标准。这两种标准互相联系,但各有各的用途,不应混淆使用。

1.高温作业分级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1)高温作业的主要工种如下。

①冶金工业:炼铁、炼钢、扎钢、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等;

②机械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等;

③化学工业:氧化、合成、加热、化学反应等;

④玻璃、搪瓷、陶瓷工业:炉膛、炉台、焙烧、烘房、窖炉等;

⑤轻工业:造纸蒸球、糖果食品焙炉、橡胶硫化、塑料热压等;

⑥纺织工业:印染、缫丝的热或蒸煮等;

⑦建筑材料工业:耐火材料的窑炉、砖瓦窖炉、水泥烧结等;

⑧各种工业的加热炉、锅炉等;

⑨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船坞、筑路和露天采矿等。

高温作业环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一种是对流热,来自被加热的空气;一种是辐射热,来自生产设备的热源及周围物体表面的二次热辐射。

人通过体温调节保持相对的热平衡,使体温恒定在正常范围内。人体产热量或受热量加大时,必须加强散热,保持热平衡。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散热。

(2)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的规定,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应按车间内外温度计算。其室内外温差的限度,根据各地夏季通室外计算温度确定,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

表1 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各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上海地为32℃;沈阳为29℃;乌鲁木齐为28℃;武汉为32℃;重庆为34℃;广州为31℃。

在工艺上以湿度为主要要求的空气调节车间,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温度等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如果车间内空气湿度为60%,车间温度不应超过32℃;湿度为70%,车间温度不应超过31℃;湿度为80%,车间温度不应超过30℃。

(3)高温作业分级标准。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是1984年劳动人事部颁发的(GB4200-84),是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判定生产车间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的根据。便于有重点、有计划地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

表2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注:* 温差--指工作地点空气温度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的差。

* * 劳动时间率--一个劳动日内净劳动时间占劳动日总时间的百分比。高温作业地点空气相对湿度等于或大于80%的工种,应在标准基础上提高一级。

* * * 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等于或高于30℃的地区,高温作业分级,括号内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小于30℃的地区高温作业分级。

(4)中署。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调节体温的本能,以适应气温的变化。主要以辐射、传导和出汗蒸发等方式散热,通过呼吸和排泄,也可放散一部分热。人体不断产热和散热,都是在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支配下进行的。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必须保持平衡。然而人的体温调节本能是有一定程度的,在酷热的盛夏或高温作业环境,气温接近或超过了人的体温,就必须借助于通风、降温设备、冷水浴,吃冷饮等帮助人体散热,如果散热措施不力,或者劳动时间过长,人体内大量热散不出去,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就会使人中暑。

①中暑程度:

a.先兆中暑: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头晕、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后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b.轻度中暑:出现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在38℃以上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被迫停止劳动就医,离开高温环境后4~5小时内可以恢复。

c.重度中暑:在工作中突然晕倒,并出现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有时升高到39℃以上。

②中暑发病分类:

a.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急、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体温39℃以上,皮肤干热,烦躁不安,突然昏迷等。

b.热痉挛:是由于水盐缺乏所引起的肌痉挛,以四肢、腹肌和咀嚼肌较常见,体温多正常。

c.热衰竭:起病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脉细弱、血压下降、脸苍白等症状,继而晕厥。体温一般不高。

d.日射病:由于强烈的日光直接照射头部所致。剧烈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有时神志不清,体温多正常,个别有升高者。

(5)清凉饮料。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发汗是调节体温的主要方式。所以及时的供给充足含盐清凉饮料,补充机体随汗液排出的大量水份和盐份,是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防止中暑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的,合乎卫生要求的清凉饮料应符合以下几点。

①配制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水质标准的规定,细菌总数每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②每毫升清凉饮料中细菌总数不得大于100个,每100毫升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6个;

③清凉饮料要求达到清爽可口,一般以8℃至12℃为宜,既不刺激胃肠道,又能解温解热;

④清凉饮料应含有一定的盐份,一般可用3%的盐,即每升水中加3克食盐。

要达到上述要求,对配制室、配制人员、配制过程、运输过程、供应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卫生管理,要符合卫生要求,配制后应向所在地区卫生防疫部门送检清凉饮料样品,不符合卫生标准时,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后,重新送检样品,直至合格时才能供应。供应过程中还应定期送检,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1)生产性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是污染生产环境,影响劳动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工农业生产过程中都能产生粉尘。如采矿与矿石加工(粉碎筛分运输);开凿隧道、筑路;金属冶炼;机械铸造的配砂、打箱、清砂;耐水材料、玻璃、水泥的生产;陶瓷、搪瓷生产;纺织工业、皮毛工业及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成品的运输包装;农业生产中的植物性粉尘和动物性粉尘等。

生产性粉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这里仅介绍按粉尘的性质分类。

①无机粉尘:

a.矿物性粉尘:石英、石棉、滑石、煤等粉尘;

b.金属性粉尘:铁、锡、铅、锰、锌、铍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

c.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等粉尘。

②有机粉尘:

a.植物性粉尘:棉、亚麻、甘蔗、谷物、木材、茶等粉尘;

b.动物性粉尘:兽毛、羽毛、骨质、角质等粉尘。

③混合性粉尘。指上述粉尘的两种或几种混合存在而言,此种粉尘在生产中最为多见。如煤矿开采,有岩尘和煤尘;金属制品加工研磨时有金属和磨料粉尘;棉纺厂准备工序有棉尘和泥土粉尘;农业生产中,扬场时有谷物粉尘和泥土尘。

(2)粉尘的理化特性。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化学组成。粉尘中含游离二氧化硅的量越高,则引起病变的程度越重,病变发展的速度越快。游离二氧化硅又分无定型的和结晶型两种:无定型的如硅藻土,致肺纤维化能力软弱;结晶型,如石英,致肺纤维化能力很强。

②粉尘的分散度。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的组成称为分散度。空气中粉尘由较小的微粒组成,称为分散度高,反之则分散度低。粉尘粒子的大小一般用直径微米(um)表示。

分散度越高的粉尘,沉降速度愈慢,稳定程度越高,被机体吸入的机会也就愈多,危害就愈大。

分散度与粉尘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大的尘粒(10um左右)在上部呼吸道沿途均被阻留;小的尘粒(5um以下)可达呼吸道的深部;0.1~0.5um的粉尘,因其重力较小,可

随空气子运动,故可随呼气排出;但0.1um以下的微粒,又因弥散作用而使阻率再度上升。

③粉尘的溶解度。视粉尘性质而决定,某些毒物粉尘(如铅、砷)其溶解度增加,对人危害增强:某些粉尘(如面粉、糖)在体内易溶解、吸收、排除对人危害反而小。有些矿物粉尘(如石英),虽溶解度小,但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

④形状和硬度。质量相同的尘粒,形状愈接近球形,阻力小,沉降快,危害就小;硬度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损伤。

⑤荷电性。尘粒的荷电性对粉尘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影响。同性相斥、增加了尘粒浮游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异性相吸,易使尘粒凝集而沉降。荷电尘粒易被阻留在体内。

⑥粉尘的爆炸性。爆炸性是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铅、锌等粉尘特有的,发生爆炸的条件必须具有高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空气中足够的粉尘浓度。

(3)粉尘的卫生标准。防止粉尘危害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劳动人民的健康,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防止矽尘危害的政策、法令和办法。我国还规定了生产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表3 车间空气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注:* 含有80%以上游离SiO2的生产性粉尘,宜不超过1mg/m3。

* * 其它粉尘系指游离SiO2含量在10%以下,含量有毒物质的矿物性和动、植物性粉尘。

(4)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体对粉尘可通过滤尘、运送和吞噬功能来清除尘粒,但若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则仍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粉尘的理化性质和进入人体的量及其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在人体内引起不同的病变。

①全身作用: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粉尘可引起尘肺;吸入铅、砷等毒性粉尘,可引起全身中毒。

②局部作用:吸入粉尘首先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另外对皮肤、耳、眼也有不良作用,常见有皮肤干燥、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等。个别引起中耳炎及耳咽管炎,磨工所致角膜损伤等。

③变态反应:主要对一些物质过敏,如大麻、棉花、对苯二胺等粉尘引起支气管哮喘,湿疹等。

④光感作用:沥青粉尘在日光下产生光化学作用,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⑤致癌作用:接触放射性矿物粉尘、金属粉尘(如镍、铬酸盐)等可引起肺癌;石棉尘可引起间皮瘤。

⑥感染作用:碎皮屑、谷物等粉尘可携带病菌,引起肺部感染。如反复吸入带芽孢霉菌的发霉的植物性粉尘可引起农民肺。

⑦其它特异作用:铍及其化合物进入呼吸道,可引起急、慢性炎症,肉芽肿及肺硬化。

⑧生产性粉尘对肺部的作用,引起肺部疾患分为三大类:尘肺;肺粉尘沉着症,有些粉尘(如锡、钡、铁等粉尘)吸入后,可沉积于肺组织中,可致轻微的纤维性病变,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或无明显影响,治疗或脱离作业后,减轻或消退;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尘可引起棉尘沉着症。

3.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

(1)劳动生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本身的差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劳动态度、情绪),劳动的种类和组织制度(劳动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节律、技巧、体位、分组、轮班和工作日长短)以及外界环境条件(气象条件、海拔与气压、噪声、振动、空气污染等)的变动都对人体有影响。经常参加劳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和适应,不仅能促进健康,而且劳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但若劳动负荷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或环境条件较差,都能使正常生理机能遭受破坏而使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故有必要研究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适应规律,从而找出提高劳动能力和预防疲劳过早出现的措施,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我们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称之谓劳动生理。国外在这方面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劳动生理学。

(2)体力劳动。劳动时,全身各器官系统的积极活动都要消耗能量。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但在现阶段常常有所侧重。体力劳动时,生理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骨骼肌活动频繁,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故体力劳动时的能消耗较大。所用指标为kcal/min。

②需要的氧量随劳动强度大小而变化,所用的指标是氧需(劳动一分钟所需的氧量)。

③呼吸循环加快,所以心率加快。

④出汗,体温升高与劳动强度大小成正比。用排汗量(ml/h),肛温来表示。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①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人在一分钟内能供给最大氧量叫氧上限,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升,个别人可达4升多)。我国现在的工农业劳动多属此类。它又分为轻、中、重三种,也有将其分为很轻、轻、中、重、很重、极重作业者。

②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氧上限,这种作业最多只能持续进行20~30分钟,如重工件的手锻打,搬运重物等。

③极大强度作业。在极度缺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只有在短跑和游泳等比赛时才有这种情况,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

表4 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和分级标准

注:* 排汗率系8小时工作日平均数

除此之外,还有静态作业,依靠肌肉来维持一定的体位进行的作业,其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却容易疲劳。

(4)脑力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控制生产线日益增多,体力劳动的强度逐渐减小,而脑力劳动与神经系统紧张的作业却愈来愈多。科学研究、工艺设计、技术革新、教学活动等都需要繁重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操纵电钮的仪表工需高度集中精力,及时处理数据与调节旋钮等。

脑力劳动消耗能量不多,常使脉搏减慢,但特别紧张时,可引起舒张缩短而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稍加快,肺部充血,而四肢及腹腔血液则减少。脑电图、心电图也有所变动。血糖一般变动不大或稍有增多,对尿量无何影响,仅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中,尿中磷酸盐的含量才有所增加。这些能说明脑力劳动时可引起的这几个方面的变动,而不能用来衡量劳动的性质及其强度。

总之,对脑力劳动方面的研究不多,也不深透。

(5)强制体位。某些作业需要机体长时间保持一定的体位叫强制体位。

强制体位可使某些部位遭受压迫、牵引、摩擦等,能使机体发生机能和有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性疾患。

①立位或经常行走的作业。由于长期站立,步行、搬运重物,重体力劳动和脚用力踩开关的作业,常发生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腹疝;腰痛;脊柱弯曲等,这些疾患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同时发生。此外,立位作业对女性生殖器官也有影响,应加注意。

②坐位。长期坐位作业,特别是背部屈曲时,可形成脊柱弯曲。坐位伴有腹压增高,使腹腔静脉瘀血,而致消化不良、结肠炎、痔等;并可使骨盆肌肉弛缓而引起慢性便秘及一系列妇女疾患。

③其它体位。若长期采取屈曲、倾斜、仰卧或侧卧体位时,能引起个别肌群过度紧张,内脏营养障碍或脊柱弯曲等变化。

(6)个别器官系统紧张性疾病。个别器官系统频繁的使用致使个别器官系统紧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运动器官紧张。指、掌迅速活动或前臂用力活动的作业,或伴有不良气象因素的手臂用力作业可发生腱鞘炎。神经肌肉长期过度紧张,能致职业性神经肌肉痛。频繁、精细的小动作可引起职业性痉挛,又叫职业性神经机能病。腕、肘关节动作频繁而负重极大的工人,可致上踝炎、茎突炎。

上述种种情况也可发生关节炎及关节周炎。

②视觉器官紧张。在视力极度紧张的工作后,往往出现急性症状,如眼内疼痛感、头痛、自觉性视力障碍(视力下降、光幻觉、闪光)、充血、流泪等。

③发音器官过度紧张。可造成机能性发音障碍,症状为开始发音后不久迅速陷于疲劳、声音嘶哑、失调及失声;也可造成器质性损害。呼吸道及发声器官卡他、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及“歌唱家小结节”。

④压迫及摩擦。可造成胼胝及胼胝化、掌挛缩病和滑囊炎。

(3)生产性毒物的排出。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体外,其中最主要的是肾脏,但其它途径对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肺排出有毒气体及蒸气,肝及胆道排出DDT和铅、锰等金属,机体各内分泌腺几乎都排泄毒物。

①经肾排出。肾脏是排出毒物的极有效的器官,排毒的机理包括三种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扩散及肾小管分泌。其中以过滤对排泄物较有意义,一旦滤出后,毒物可能随尿排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液度有密切的相关,因此常测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以间接衡量毒物吸收或体内负荷。

②经肝胆排出。肝脏对排除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的毒物处于极有利的地位,在肝脏代谢转化,其产物直接排入胆囊而不经肾脏。与血浆蛋白结合或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即使分子量大于300也能排出。铅、锰、镉、砷等均主要从胆脏排出胆汁而随粪便排泄。由于食物内含量相异太大及胃肠道吸收不完全等,故测定粪中毒物浓度能否大致表示职业接触尚待进一步研究。

③经肺排出。呼吸道吸收的气体及挥发性毒物都能由肺排出。

④其他途径排出。毒物可经乳腺由乳汁排出,虽不属主要,但具有重要意义,因毒物可经乳汁给乳儿。毒物也可经唾液腺、汗腺排出;头发、指甲并不是排泄器官,但有些毒物,如砷、汞、铅、锰等可富集于此,因此也是排出途径。

(4)生产性毒物的代谢与分布。进入体内的毒物,必然与体液或细胞内部的物质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这种反应有时使毒物本身结构发生改变,将其称为毒物的代谢转化或生物转化。通过代谢转化可使毒物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强致毒作用。代谢转化的另一结果是使部分毒物不以原状排出,排出的是其代谢产物。

毒物代谢转化研究得较多的是有机化合物,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或合成)。往往一种毒物可通过不同的代谢转化径,每一途径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反应,最后以结合告终,因此称氧化、还原、水解为第一相反应,称结合为第二相反应。它们有的需要酶的催化,参与外来化合物(药物或毒物)代谢转化的酶通称为药物代谢酶,它们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微粒体、线粒体内。所以肝脏是体内主要的代谢转化器官。

毒物在全身分布的情况决定于它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及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合力。有的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强,分布可能相对均匀,有的通过能力差,分布则有局限性,也可由于结合、亲脂性而相对集中于身体的某些部位(每个毒物都不甚相同),而且不同时期内有所改变。例如铅,吸收后,很快在血浆及细胞之间,随即有部分转移至肝、肾等组织,随时间推移,这些早期“定位”于红细胞、肝、肾中的铅又重新分布,逐步转移定位于骨骼。

在接触毒物时,如果出现吸收速度超过解毒及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即蓄积作用,此时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浓度逐步提高至毒性作用水平,即可发生慢性中毒。

有些毒物的解毒或排泄较快,在体内找不到该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但多次接触后,甚至吸道两者同时作用所引起。职业中毒以慢性中毒多见。而且早期病状轻微,不能及时发现,应定期做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亚急性中毒。系指界于急性与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但要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间划出一条截然明显的界限,有时也有困难。

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1)生产性毒物存在形式。生产性毒物可以下列五种形式存在。

①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②蒸汽。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成,前者如碘、硫等,后者如苯、汽油等。凡是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

③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铬酸雾、硫酸雾及喷化的漆雾等。

④烟。又称烟雾或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um的烟状固体微粒。金属熔融时所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如熔炼产生的铅烟。有机物质加热或燃烧,如塑料热压和农药薰蒸剂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⑤粉尘。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多在0.1~10um。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辗磨、搅拌、过筛或运输时均可产生粉尘。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2)生产性毒物的吸收。生产性毒物除酸、碱等刺激性及腐蚀性物质可对皮肤或粘膜直接发生作用外,绝大多数毒物均需进入体内达到一定浓度后,才产生毒作用。毒物进入体内的过程是吸收过程,是指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粘膜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①呼吸道吸收。工人在8小时劳动(一般强度)中,约呼吸10m<sup>3</sup>的空气,由于肺泡总面积大(50—100m<sup>2</sup>),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泡血流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吸收,肺泡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

②经皮吸收。毒物经皮吸收要通过表皮屏障到真皮再进入血管,也可通过毛囊与皮脂腺或汗腺直接吸收,速度更快,但它们的总面积仅占表皮面积0.1~1.0%左右,所以经皮屏障吸收是主要的。毒物能否经表皮屏障吸收要同时具有高度脂溶性和水溶性并分子量小于300。

③胃肠道吸收。对于生产性毒物来说,过去强调只有不遵守个人卫生制度或发生意外时才有意义,其实不少进入呼吸道的难溶的气溶胺,如金属烟,则可能在溶解之前即被清除出来并吞入胃肠道。这部分毒物是经呼吸道进入而在胃肠道吸收。

④其它吸收途径。有时具有实际意义,如一滴四乙基焦磷酸酯滴入眼中能致大鼠死亡,也很易使人死亡。

经胃肠道吸收,随血流先抵达肝脏,再进入大循环,比其它途径进入的毒性作用要稍慢和小。

停止接触相当时间后,仍然出现慢性中毒。

5.生产性毒物作用方式

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生化免疫方面的发展,可观察细胞内的改变等,使毒作用的研究有了不少突破,目前了解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局部的刺激、腐蚀作用。强酸强碱对皮肤和粘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

②阻止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这可由许多原因造成,如某些惰性气体及其某些毒性极低或无毒的气体(如甲烷),在空气中可使氧分压降低引起窒息;刺激性气体引起肺水肿,阻止气体交换;CO与Hb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止了Hb的带氧能力。

③抑制酶系统的活力。毒物的酶系统的各个环节起破坏作用。如氰化氢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

④改变机体免疫功能。毒物对免疫功能的干扰有两个方面,一是兴奋诱导作用,即毒物本身作为半抗原与人体蛋白结合构成完全抗原,可诱发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发生以变态反应为特征的职工中毒。另一是抑制消退作用,即毒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的损害造成正常功能障碍,提高其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这是毒物的一种非特异作用。

⑤其他作用。有些毒物可能吸附,溶解或结合于细胞膜而使其通透性有所改变,于是影响细胞的营养与代谢。

另外毒物还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6.剂量反应关系

毒作用是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出现的,习惯上用“反应”与“效应”来表示机体接触毒物后发生的生物学改变。一般效应专指个体的改变,反应是指群体中发生效应的比例。

接触毒物时,随剂量的改变,反应的数量也发生改变,不同毒物的剂量一反应关系类型也不完全一致,一般有下述几种类型:

(1)“S”型曲线类型。当剂量开始增加时,反应出现不明显,剂量增加至某一范围反应突然增大;但剂量再增大时,反应的改变又不明显,呈S型的反应曲线。曲线中间部分反应率达50%,其斜率最大,亦即反应变化最为明显。这曲线实际上是对数常态曲线的累积曲线。大多数毒物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均属此型。

(2)直线类型。剂量与反应之间呈比例关系,当剂量增加时,反应也随之增加。

(3)有或无类型。即剂量增加时反应并不随之立即加剧,直至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开始突然出现明显反应,剂量再增,则该种反应消失并出现另一种反应。如某些致畸物,剂量低时不出现致畸作用,剂量增加至一定范围,致畸率突然增加,但此范围很窄,剂量再增加时则引起胚胎死亡。

上述分类是指剂量反应的一般规律,并非所有剂量反应都呈线性,可能有一定的波动。

7.毒性指标

毒物的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亦即毒作用的大小,通常用“毒性”一词来表示。毒性计算所用单位一般以化学物质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要的剂量表示,所需剂量(浓度)愈小,表示毒性愈大。常用的毒性指标有如下几种:

(1)致死剂量或浓度(lethel dose of concentration)。

①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即使全部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LD100)或最低浓度(LC100)。

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一即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LD50)或最低浓度(LC50)。

③最小致死量或最低致死浓度一即能使全组实验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MLD)或浓度(MLD)。

④最大耐受量或浓度一即能使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LD0)或最高浓度(LC0)。

以上指标是在急性中毒实验中,对动物一次染毒后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测得的,其中最常见的是LD50或LC50。

(2)阈浓度和剂量一即只引起实验动物中极少数动物出现最轻毒效应的最小浓度(或剂量)。可分急性阈浓度(Limac)和慢性阈浓度(Limch)。阈浓度是评价毒物毒性,制定最高容许度的重要依据。

(3)毒作用带。

①急性作用带是LD50(LC50)与急性阈浓度的比值:

此比值愈小,说明毒作用带窄,危险性愈大。因其侵入机体引起轻症中毒的剂量,非常接近致死中毒的剂量,在判定最高容许浓度时安全系数要大。

②慢性毒作用

是急性阈浓度与慢性阈浓度的比值:

此比值愈大,表示引起急、慢性中毒的剂量之间有较大距离。

8.毒性分级

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LC<50=分级。按LD<50(LC<50=值的大小分成五级:即剧毒、高毒、中等毒与微毒。具体见表5。

表5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以上分类方法对毒物的慢性作用以及致突、致癌、致畸作用未加考虑。因为又提出利用吸入中毒可能性系数及急慢性毒作用带来作毒物综合危害性分级,具体见表6。

表6 毒物的危害性分级

这种分级方法仅是一个便于比较的相对指标,不能区分毒作用的特点,所以是不够完善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9.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此标准于1985年4月经国家标准局批准为国家标准,1985年12月1日起到全国实施。

根据动物实验的急、慢性中毒情况,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综合因素,作为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依据。具体见表7。

表7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依据

依据上述分级标准,对我国常见的55个毒物及其接触的行业或工种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10.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缺氧,也可直接侵犯神经组织造成神经损害。临床上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和精神症状、周围神经炎、震颤、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常有数小时到数周的潜伏期)。

(2)呼吸系统。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气体可突然引起窒息,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停顿、紫绀及呼吸困难。吸入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炎症,如上呼吸道炎(鼻炎、鼻前庭炎、鼻中隔穿孔、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常有潜伏期,一般几小时至24小时);哮喘等。

(3)血液系统。毒物对血液的影响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或形成变性血红蛋白以及患白血病等。

(4)消化系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腹绞痛、口腔征象(口腔粘膜充血、糜烂、溃疡、齿龈肿胀、齿槽溢脓、牙痛、牙松动、流涎等)及中毒性肝损害。

(5)循环系统。常见的改变是中毒性心肌损害和休克。

(6)泌尿系统。有尿路刺激症状、中毒性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弱、肾病综合症、肾小管综合症等)。

常见隐患风险分级标准

附件1: 常见隐患风险分级标准 一、范围 将公司施工作业现场常见隐患按照风险分级控制理论进行了分级,旨在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专业施工作业现场常见隐患风险等级,强化隐患管理,针对性的消除隐患、有效控制风险,实现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持续改进。 本标准所指隐患仅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 本标准适用于川庆钻探公司所属各单位、全资公司。 为公司服务的承包商、分包商在施工作业现场应遵循本标准。 二、常见隐患风险分级方法 参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D)=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危害严重程度(C),将隐患风险分为三级: 一般隐患(D<70)、较大隐患(70≤D<200)、重大隐患(D≥200)。 三、各专业常见隐患风险分级 公司现场常见隐患风险分级分为物探、钻井、试修、压裂酸化、连续油管、固井、测井、录井、油气田地面建设、交通运输、消防等11个专业。

1 物探专业 1.1 一般隐患 1.1.1安全帽帽体损伤、顶带、后箍、下颚带、缓冲垫破损或超期使用; 1.1.2防静电场所作业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无防静电标识; 1.1.4冬季作业防寒帽、防寒手套等防护设施缺失; 1.1.6营房车、办公生活区的楼道防护栏不全或破损; 1.1.8作业及生活场所逃生路线、风险标识缺失(地陷凹洞、通道上檐低于人高、水坑未遮盖,无HSE提示、警示标志、应急口哨、应急集合点、逃生路线图、属地责任人及电话、急救电话、当地火警电话、禁止烟火区域标识等); 1.1.9作业场所、生活场地(楼道、浴室、食堂厨房、储藏间、餐厅)通风、照明不良; 1.1.10人行过道或工作场所地面湿滑; 1.1.11员工宿舍内的取暖煤炉1m范围内放置有杂物、易燃物; 1.1.15电源接头、电源板等无“CCC”标志,电源线出现裸露、老化、破损;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管理制度 1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29)制定本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包括:生产性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 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分级及其管理原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Z/T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GBZ/T229.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 GBZ/T229.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粉尘in dustrial dust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按粉尘的性质分为:无机粉尘(ino rga nic dust .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 (orga nic dust ,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mixed dust,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3.2 有毒作业exposure to in dustrial toxica nt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3.3热应激反应heat strain 由热应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3.4 生产性噪声in dustrial n 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5 职业接触比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io 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4分级

4.1生产性粉尘分级原则 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表 B= C TWA—1 其中:C P C-TWA 式中:B——超标倍数 C TWA~一8h工作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煤立方米 (mg/m) C PC-TWA――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4.2化学物分 级原则 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见下表。 注: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查《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O-2O10 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

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模板

方圆集团有限公司油漆生产车间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 一、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地点 方圆集团有限公司油漆生产车间隶属于方圆集团,注册地址位于方圆工业园海兴路21号,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10人,其中直接接触化学品毒物员工8人。该项目2005年首次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2015年4月30日换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鲁)WH安许证字【2015】060108号,许可生产范围:聚氨酯漆、乳胶漆等,有效期至2018年4月29日。2014年11月通过了三级安全标准化达标复审。现有生产规模为:每年生产涂料800吨,产品主要用于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内部使用。 二、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 方圆集团有限公司油漆生产车间位于方圆工业园海兴路21号。西部为泰特箱包厂,东部为泰诺制衣厂,北部为丰生冷藏厂和盈通毛衫厂南部为私人毛衫厂,车间北、南、东三面毗邻园区道路西面为城市排水设施。依据《油漆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辨识,本单位安全距离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要求的“八大场所、区域”。该生产项目实行了功能分区,包括联合厂房(由西至东包括油性涂料生产区、固体物料储存区、水性乳胶漆生产区、空房)、埋地二甲苯罐区、综合办公楼。涂料生产区域四周以墙和建筑物与办公区分开,界区内人流物流较小,南部朝向道路设内外两层大门。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1、主要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名称、数量 本单位主要原材料有:二甲苯、聚氨酯树脂、改性醇酸树脂、醋酸丁酯、中黄、桔黄防锈颜料、中铬黄、桔铬黄粉、聚氨酯漆、醇酸系列油漆、斯太尔白、内外墙乳胶漆及各种助剂等。其中二甲苯年使用量约100吨,醋酸丁酯年使用量约20吨,各种油漆年产量大约800吨。 2、生产工艺及流程: 按配方将各种液体、固体原料经配料、溶解、分散、研磨、过滤,检验合格后包装、入库。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均在常温、常压下进行。(1)、配料、溶解 按配料单要求准确计量出二甲苯、树脂、助剂及各种粉料的重量,搅拌、溶解。 (2)分散 按投料顺序将助剂、颜料等,分多次投放到高速分散机内,高速分散机经高速分散溶解后转研磨工序。 (3)研磨 研磨工序是用氧化锆珠在涂料中运转至6小时左右以达到产品所需要的细度、粘度。 (4)调漆调色 在调漆罐内微调出所需规格、颜色的色漆。 (5)过滤、检验、包装 将研磨好的漆浆转入过滤机或滤网过滤,滤去漆浆中杂质以提高漆浆

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 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3月10日发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1部分,是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粉尘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堰市东风职业病防治所、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卫红、李涛、张敏、史廷明、祁成、邢景才、杜燮祎、徐伯洪、周志俊、刘跃伟、王海椒。 1 范围编辑本段回目录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生产性粉尘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分级及其管理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分级管理。 本部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总局73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 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及《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第六条的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录》是指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分类监督管理的依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目录》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指导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二、《目录》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的分类。《目录》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定期修订公布。 在实际运用中,如果建设项目拟采用的原材料、主要生产工艺和产品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与其在《目录》中所列行业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有明显区别的,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以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作出综合判断,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类别。 三、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目录》作出调整补充。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DB37T-2973—201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ICS13.100 C 6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Implementary provisio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s risk and it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n employer 2017-06-23发布2017-07-23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2) 6 文件管理 (6) 7 建设成果和效果 (6) 8 持续改进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 (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 (25) 附录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卡示例 (2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张海东、张士怀、邵华、王红国、陈明、赵俊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 高温

1 拼音 GBZ/T 229.3-2010 gōng zu?chǎng suǒzhíyèbìng wēi hài zu?yèfēn jídì3bùfēn :gāo wēn [返回] 2 英文参考 GBZ/T 229.3-2010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s Part 3: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at stress ICS 13.100 C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s Part 3: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at stres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3月10日发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 [返回] 3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3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高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4.4.3高温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 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报告.doc

烟台世缘橡胶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 二〇一八年六月

1 分级管控依据和范围 (1) 1.1分级管控目的 (1) 1.2分级管控依据 (1) 1.3分级管控内容和范围 (2) 1.4分级管控程序 (2) 2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 2.1作业岗位单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4) 2.1.1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4) 2.1.2 接触化学物作业分级 (6) 2.1.3 接触噪声作业分级 (9) 2.1.4 接触高温作业分级 (9) 2.2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总分级指数(T) (10) 2.3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Z) (12) 2.4公司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级指数(Q) (12) 2.5公司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等级(R)判定 (13) 3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15) 3.1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15) 3.1.1 粉尘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措施 (15) 3.1.2 有毒化学物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措施 (15) 3.1.3 噪声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措施 (16) 3.1.4 高温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措施 (17) 3.2公司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18) 3.2.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原则 (18) 3.2.2 公司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18) 3.2.3作业岗位职业病风险清单 (20)

1 分级管控依据和范围 1.1 分级管控目的 在委托烟台海汇检测中心对我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对我公司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1.2 分级管控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7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安监发〔2013〕76号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 (鲁政办字〔2016〕36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 鲁安发﹝2016﹞16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 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责任体系知识讲解

郁山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经营副总经理、安全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机电副总经理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及区队队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立在安检科,安检科科长兼职办公

室主任并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领导组职责 1、总经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总经理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 (三)办公室职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设立在安检科,由安检科负责检查、督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辨识程序、评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层级责任、考核奖惩等内容;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东省地方标准DB37/T2973xx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原则25 工作程序和内容26 文件管理67 建设成果和效果68 持续改进7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8附录 B(资料性附录)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内容12附录 C(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 .14附录 D(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25附录 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卡示例 28DB37/T2973xx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张海东.张士怀.邵华.王红国.陈明.赵俊峰。DB37/T2973xx0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建设成果和效果以及持续改进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实施指南编制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2 工作场所

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8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 DB37/T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3 术语和定义 GBZ/T224.GBZ/T229.DB37/T28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检测结果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简称:接害)作业进行的分级。 3.2 职业病危害风险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riskDB37/T2973xx2c)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d)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82713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管理制 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管理制 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项目部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全面辨识、管控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各标段、各道工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上级公司要求并结合我项目部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噪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的第4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GBZ/T 229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 A计权声级波动<3dB的噪声。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范本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钱安全风险管理,防范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各部门按照“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专业配合、共同防御”的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流程,根据安全风险列别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3、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二、安全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 1、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矩阵法 将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定性的语言或表明相对差距的分值来表示,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到形似矩阵的风险程度的表示。 风险矩阵

几乎肯定发生ⅡⅢⅣⅣ 很可能发生ⅡⅢⅢⅣ 中等可能ⅠⅡⅢⅢ 不大可能ⅠⅠⅡⅡ 记录工伤轻伤重伤死亡MES法 LEC法 风险控制 是指根据危害评价的结果,选择、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控制计划来处理风险,它包括风险控制方案范围的确定,风险控制方案的评定、风险控制计划 危险程度分类危险源等级控制措施 低Ⅰ安全的,暂时有能发生事故的,可以忽略 中Ⅱ临界的,有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事用故处于临界状 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该采取措施 予以控制 较高Ⅲ危险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 损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高Ⅳ灾难的,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严重伤亡或财 产巨大损失,必须立即设法消除。 2、安全对策措施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在考虑、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时,有如下基本要求: 1) 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 2) 能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3) 能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 4) 能有效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 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 3、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 发文字号: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颁布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法律效力:部门规章 颁布日期:2012-05-31生效日期:2012-05-3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及《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第六条的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录》是指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分类监督管理的依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建

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目录》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指导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二、《目录》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的分类。《目录》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定期修订公布。 在实际运用中,如果建设项目拟采用的原材料、主要生产工艺和产品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与其在《目录》中所列行业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有明显区别的,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以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作出综合判断,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类别。 三、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

制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制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 2016年11月03日

1 分级管控依据和范围 (1)分级管控依据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 省安监局2016.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 230-20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 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 GBZ/T229.4-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 GBZ 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 GBZ/T 160.18-200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2)分级管控内容和范围

对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职业病危害的健康效应、防护水平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作业场所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方案。 2 用人单位概况 位于。 联系人:联系方式: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 (1)原辅料及产品 用人单位以空气为原料生产液氧、液氮、液氩。各种辅料年用量详细情况见表3-1。 (2)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 表3-2 用人单位设置的防护措施情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指南

南平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 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指南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监管实效,强化高风 险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防控,有效、高效遏制新发、高发、群发职业病例事件,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卫生监管相关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函〔2014〕161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GBZT229)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进行风险分类,分类结果作为分级监管的依据。 第三条各县(市、区)安监局根据本指南,负责对所属管辖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监管工作,并接受市局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由各县(市、区)安监局或其委托的单位对照分类标准进行评定(详见第八条),具体方式统一按下面方式(第五—八条)进行。 第五条推动开展和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分级工作。自2017年9月份起凡在南平市辖区内开展检测、评价业务的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GBZT229)分级方法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各危害岗位做出职

业病危害分级,分级结果应在检测、评价报告书中应明确(报告范例见附表1),各地安监部门、用人单位应积极督促检测、评价机构按要求完成分级报告。 对GBZ/T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中对“相对无害”作业的分级评判需要3次连续监测要求,可沿用用人单位连续三年来的检测报告数据,也可连续3次监测(间隔1个月以上)取得的数据进行评判。 第六条各地安监部门要督促落实辖区内从事检测、评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各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作业分级工作,如实提供所需要的计算数据(如各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 工作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完成后,应将粉尘作业岗位中的“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有毒作业岗位中的“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音作业岗位中的“极度危害”,高温作业的“重度危害和极重度危害”、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列为关键风险岗位。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负责确定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关键风险岗位,并用“★”在检测、评价报告中标明并做出确定说明。用人单位负责复核关键风险岗位后应与检测报告结果如实报告当地安监部门。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判定为工作场所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1.《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或放射性危害因素的;2.存在石棉纤维粉尘、矽尘(含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案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辨识、管控我矿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制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各专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统一领导、协调: 组长:郑秦峰(矿长) 副组长:巩仲斌(安全矿长)郑成梁(总工程师) 刘永清(机电矿长)张锁明(通风矿长) 陈海堂(生产矿长)王文龙(工会主席)成员:姚国海(副总工程师)王军军(副总工程师) 汤志伟(副总工程师)李凯(副总工程师) 张鹏(副总工程师)贺战平(副总工程师) 贺丽峰(技术科科长)张仙蒲(标准化主任)

赵家威(通风科科长)马洋(办公室主任) 乔卫民(安全科科长)赵志强(地测科科长) 郭峰(机电科科长)张峰亮(监控室主任) 张大伟(调度室主任)李彬彬(职业卫生科长) 席亚辉(劳动用工科)洪家德(通风队队长) 秦随胜(综采队队长)张胜利(掘一队队长) 王国林(掘二队队长)李凤学(运输队队长) 郭荣和(机电队队长)李蛇科(机运队队长) 魏传高(探水队队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科,科长由乔卫民兼任,负责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开展,并指导协调各职能科室和区队完成分管范围内的工作。 (二)领导组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管理制度 1 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29)制定本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包括:生产性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分级及其管理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 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 GBZ/T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产性粉尘industrial dust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按粉尘的性质分为:无机粉尘(inorganic dust.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有机粉尘(organic dust,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mixed dust,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3、2有毒作业exposure to industrial toxicant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性有害因素的作业。 3、3热应激反应heat strain 由热应激引起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3、4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5职业接触比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ratio 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4 分级 4、1生产性粉尘分级原则 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表 其中: 式中:B ——超标倍数 C TWA ——8h 工作日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煤立方米(mg/m 3) C PC-TWA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3) 4、2化学物分级原则 B=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实施方案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职业病危害风险防控,有效提高职业病健康监督管理,按照《陕西省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监管实施办法(试行)》(陕安监〔2017〕93号),延安市安监局《关于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评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2 2号),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员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全员普及职业病防治法有关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职业危害场所作业人员的责任和权益意识,逐步提高职工职业卫生素质。? 3、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管理要求,完善职业卫生资料,落实职业卫生各项工作:? (1 (2 ? (3 4 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及相应应急救援预案。? 5、完善我站职业危害因素辨识与作业危害场所相应警示标志的制作与挂设。

三、组织领导小组 为确保本项工作有序开展,成立领导小组。 组? 成? 郝海龙? 邵万斌? 马颖栋

四、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1、完善我站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我2 根据《 1—职业病发病率<1‰、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100%、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达到100%、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100%、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达100%;??

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80%以上、粉尘、毒物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3、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 4 落实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要求,各作业点每班执行班前、班中、班后安全检查检测确认制度,并保存完善检测记录;积极开展我站作业场所内噪声、硫化氢、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各班组加强可燃气体、硫化氢、氨气检测仪器、温度检测仪器的使用培训与维护工作并保存记录。?

某小学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实施细则(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某小学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 实施细则(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某小学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实施细则 (标准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指导意见》(甘安委发电〔2016〕5号)、《酒泉市教育系统加强重大风险分级管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方案》(酒教字〔2017〕408号)和《金塔县教育系统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方案》(金教发〔2017〕334号)文件要求,落实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排查、识别、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学校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提升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水平,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起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有效促进校园安全科学管控,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安全风险防控,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校园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提高学校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二)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是指按照安全风险点的不同风险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三、职责分工 学校作为安全风险管控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校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防范和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学校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责任制,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的责任人、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 管控目的 全面辨识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规则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指施,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 2 适用范围 公司范围内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和部位 3 管控对象 3.1职业病危害风险识别程序及标准 3.2职业病危害风险识别过程控制 3.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3.4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原则和要求 4 管控内容 4.1 工作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 版 《高毒物品目录》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 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229.4-201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10 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2973-2017 4.2 主要术语与定义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检测结果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的分级。 职业病危害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