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

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

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我亦认为药物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有个溶解饱和限度,但若运用仝

小林先生观点亦可反驳。原方原量,水量亦可增多,虽说药物溶解程度比例不变,但药量

和煎煮水量变多,最后得到的药量亦可增多。

那么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人体对药物总有个吸收饱和限度问题,过大的剂量是否存

在矫枉过正变成坏病的危险或存在浪费药物的问题。但仲景常在煎服法提到分服,中病即止,而仝小林先生亦运用其实践病案加以说明。如运用45g麻黄的麻黄汤分8次服用,汗

出热退即止,这也能进行驳斥。不过,这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浪费了一部分药材。像赵绍

琴前辈以前治疗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由于传变发展太快,往往一天内要在病家换几次处方,就算运用白虎汤加减,也是一般剂量的石膏但多剂频服,这样似乎护理更为细腻。

而蒲辅周、赵绍琴、朱进忠等前辈的医案,常常是“轻剂建奇功”,摘叶飞花亦可伤人。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

在临床实践中,我亦曾遇到一例如李翰卿前辈所治的患者。记得当时那位老太左心衰

竭心功能III级,住院期间颜面四肢水肿,胸闷心累气紧症状突然加重,四肢冷舌红少苔。西药用多巴胺等药物、监测尿量,但症状和查血指标改善不显。我偷偷开了每味药1g 的真武汤2剂(医院规定颗粒剂每味药至少1g),服用之后患者水肿退去很多,症状和查血指标较前改善很大。但可惜之前记录数据没有,难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够严谨。本人亦

有小剂二陈平胃散治愈脱发等案例,但小剂治病本人实践还是太少。至于大剂经方愈病经验,凡浸淫伤寒经方者皆有效验,本人经验不再赘述。

朱进忠医话《方有大小》提到,“再品《伤寒》、《金匮》诸文之味,才更明白,若

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药,若正虚邪微者宜小药。曾治患者刘姓,男,45岁。久患腹满感冒,诸医治疗数年不效,余亦处方20余次无功。思之正虚邪亦微,何能用大药,何不小

药治之,处以苏叶1分、陈皮1分、甘草1分,3剂,竟得痊愈。”

大剂量与小剂量,临床上面对不同患者要真的做到,真是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

的临床功底,我也还在路上,慢慢努力吧!

时至今日,我确实佩服现在自己的导师,最初是专科生基层乡村医生,是一步一个脚

印靠实力当上博导、教授,来到成都也靠自身实力能有有这多病人。

学生资质鲁钝,难以达到导师那样中西汇通。博古通今,乃今生之夙愿;学贯中西,则力有不逮。希望我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临床,好好走下去。诸位先贤是我追赶的目标,我也是个中医追梦人,希望能梦想成真。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一、概述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研究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的一般考虑。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和研究者制定药物整体研发策略及单个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药品技术评价提供参考。另外,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等进行临床试验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二、临床试验基本原则 (一)受试者保护 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 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研究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试者职责。 (二)临床试验基本方法 1.临床试验一般规律 药物研发的本质在于提出有效性、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进行回答。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研究,用于回答与研究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按研发阶段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和Ⅳ期临床试验。 按研究目的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两个分类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个分类系统互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实用价值的临床试验网络(图1)。 图1. 临床研发阶段与研究类型间的关系 (实心圆代表在某一研发阶段最常进行的研究类型,空心圆代表某些可能但较少进行的研究类型) 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POC)是指验证候选药物的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2011年第20卷第7期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牛楠1,郝海涛2 (1.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41)摘要:目的总结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疗效、提取分离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情况。方法通过查阅国内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中药复方配伍的疗效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来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运用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结论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经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并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让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疗效;提取分离;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2011)07-0077-03 3讨论 奥沙利铂抗癌谱广,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类及亚叶酸钙(CF)联合已成为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标准方案和复发转移性肠道肿瘤的一线化学治疗方案[4]。尽管奥沙利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最佳治疗剂量的给予。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以末梢神经炎为主要表现,如肢端感觉障碍、痉挛、对冷刺激极为敏感等。欧州Ⅲ期临床试验报道,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达68%[5]。随着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联合含奥沙利铂方案的问世,含奥沙利铂的化学治疗方案使用频率和周期数明显增加,而奥沙利铂的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使用,并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6]。如何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已成为目前临床科研的一大难题。 氨磷汀为一种广谱的细胞保护剂,是一种前药,在组织中经碱性磷酸酶作用脱去磷酸,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硫醇代谢物,此代谢物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内微环境的差异,影响组织细胞对氨磷汀的转化和吸收[7]。由于正常组织毛细管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高于肿瘤组织,且具有更好的血管分布,因此氨磷汀可以在正常组织中迅速代谢为硫醇产物,持续进入组织细胞,结合并减轻化疗药物毒性,清除产生的氧自由基。研究提示,氨磷汀对机体因顺铂、紫杉醇等引起的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可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元轴突破坏,促进生长和修复[8]。恶心、呕吐和低血压是氨磷汀的常见副作用,本研究中氨磷汀组轻度恶心、呕吐反应增加可能与此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氨磷汀能预防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降低神经毒性的严重程度,同时其自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由于本研究中神经毒性症状的统计结果主要以患者对主观症状的叙述为依据,可能存在因患者对神经毒性的耐受或感知程度不同而影响对其神经毒性症状的判定,进一步试验可结合相应神经肌肉系统生理、电生理方面的客观指标测定来衡量神经毒性症状等级。 参考文献: [1]Gamelin E,Gamelin L,Bossi L,et al.Clinical aspects and molecular basis of oxaliplatin neurotoxicity:curren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21-33.[2]Kouvaris JR,Kouloulias VE,Vlahos LJ.Amifostine the first selective- target and broad-spectrum radioprotector[J].Oncologist,2007,12(6): 738-747. [3]Gamelin L,Boisdron-Celle M,Delva R,et al.Prevention of oxalipatin- related neurotoxicity by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fusions:a restro-spective study of161patients receiving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5-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4,10(12Pt1):4055-4061. [4]Kelly H,Goldberg RM.Systemic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options,current evidence[J].Clin Oncol,2005,23(12):4553-4590. [5]Cassidy J,Misset JL.Oxaliplatin-related side effects: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11-20. [6]Grothey A.Clinical management of oxaliplatin-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J].Clin Colorectal Cancer,2005,5(Suppl1):S38-46. [7]Culy CR,Spencer CM.Amifostine,an update on its clinical status as a cytoprotecta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nd it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Drugs,2001,61(5):641-648. [8]Verstappen CC,Postma TJ,Geldof AA,et al.Amifostine protects against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toxicity: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J].Anti-cancer Res,2004,24(4):2337-2341. (收稿日期:2010-03-07;修回日期:2010-07-05) 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更能从本质上阐明复方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解释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处方,制订科学的制剂工艺,提高制剂质量。因此,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此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配伍作用 1.1协同作用 传统中药制备均采用水煎法。中药复方配伍以后,在煎煮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由于多种成分的共存,煎煮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溶性成分或产生新的化合物。 如生物碱与鞣质反应可形成鞣酸生物碱沉淀,酚性化合物及含羧基的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可形成络合物。夏云等[1]对生脉散合煎、分煎液及各配伍组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全方合煎液中产生了新物质5-羟甲基糠醛(5-HMF),且此物质的产生对复方的整体疗效是有利的;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物质是麦冬与五味子在共煎过程中生成的。严永清[2]对麻黄汤进行研究发现,杏仁中苦杏仁苷水解产物苯甲醛和桂枝中的桂皮醛在煎煮时能与麻黄碱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两种容易分解的新化合物。 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与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联合用于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得到加强。芍药苷的作用是通过一种皂苷与细胞膜结合来改变细胞膜的理化结构,起到快速调节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而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通过调节胃黏膜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起到调节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芍药、甘草的配伍使 综述报告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中国药业China Pharmaceuticals·77·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一人体测量 一、试验小组成员及分工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如何获取人体计量尺寸的方法 2.掌握如何应用人体尺寸进行作业空间设计 三、实验容 1.测量人体的12个主要指标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四、实验仪器 身高坐高计、人体形体测量尺(长马丁尺、中马丁尺、短马丁尺、直角规)、人体秤等 五、实验步骤及方法 1.测量小组全体成员的13个人体主要指标,填入表1-1。 测量时应在呼气与吸气的中间进行。其次序为从头向下到脚;从身体的前面,经过侧面,再到后面。测量时只许轻触测点,不可紧压皮肤,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某些长度的测量,即可用直接测量法,也可用间接测量法——两种尺寸相加减。测量者要求脱掉外套。 表1-1 身体测量数据及使用仪器单位:cm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符合所测人群使用的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包含座高、键盘高度、显示器高度以及显示器距离眼睛的距离等。设计简图如下图1—1。 座高:以座椅使用者群体“小腿加足高”的第五百分位数38.60cm作参考,使椅面高度稍低于这一测量值。所以座椅高度取值38cm。 键盘高:坐姿大腿厚第95百分位数为15.95cm,坐姿肘高第5百分位数为23.61cm,心理修正量取8cm,考虑到键盘高稍低于坐姿肘高为最佳 所以键盘高为38+23.61+8=69.61cm。取值69cm 显示器高:设计抽屉高度为14cm,显示器的垂直高度为22cm,所以显示器的高度为69+14+22=105cm 显示器距离眼睛:屏幕边长约为305cm,此时视距最小为305/(2tan15)=569mm,即56.9cm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红花龙胆又叫龙胆草、土白莲、九月花、星秀花、冷风吹和雪里梅,属于龙胆科。红花龙胆主要是用其根和草的全部作为药用,采收的季节大多数在冬季,需要洗干净、采摘即用或者是晒干储存备用。而血清药物化学总的来说就是以服用药物后病人的血清为样本,对此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抽离,通过血清来分析出药物哪些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有效作用。中药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对中药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升了我国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地位,这也为红花龙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标签:红花龙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红花龙胆的味道苦、属于寒性中药。其功能主要用来医治畸形黄疸型肝炎、痢疾、小儿肺炎、淋巴结结核等症状,清热利湿解毒。最古老的用法是外用,碾碎外敷到伤口处或者熬成水抹涂到患处,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发现红花龙胆的药效更多,可以治疗更多的疑難杂症,而通过对红龙花胆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其治疗作用,充分发挥出红龙花胆的药效,做到一药可以辅助解决多种病况,增强其药性。 1 红花龙胆的介绍 红花龙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短缩根茎,根茎较细并且是条状,主要呈黄色,大多数呈直立状态。花朵呈莲花形状,大多以椭圆形、倒卵形和卵形为主。其叶子宽呈卵形或者是卵状的三角形,红花龙胆的花朵有时呈紫色、有时带有淡红色,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主要分布海拔570~175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和林下,其产地主要是中国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的南方地区,大多地区都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形成一条专业生产及销售的渠道。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红龙花胆成为2015年中药的新增品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对于红龙花胆的应用主要是针对苗药的,尤其是在地方民族药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红龙花胆的疗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也一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红花龙胆的使用前期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为日后红花龙胆更为广泛的使用奠定基础,埋好伏笔。红花龙胆中有一种叫做芒果苷的成分,相比较同价格的中草药来讲,红花龙胆不仅芒果苷的含量高,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在治疗咳嗽、消炎的病状中占据价格和效果优势。在此种情况下,相关医药单位可掌握其种植方法,大量培育红花龙胆,供应市场需求,我认为红花龙胆具有非大的市场潜力。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目前,我国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中药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我国对复方药效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对其根本性的作用做出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够效率,得出的研究结果对其针对的症状也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只是单一的得出药物里面含有的有效成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09-15T14:50:03.0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任景文武振芳乔忠 [导读]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 任景文武振芳乔忠(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医院药剂科 01403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12-03 【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特点研究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2]。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 1.1 概念的提出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在我国,王喜军等[3]陆续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明确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即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 1.2 研究范畴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 [3]: 1.2.1 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建立给药样品的全成分指纹图谱,明确给药样品中所含原型成分,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控制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1.2.2 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所研究中药所含的成分,从动物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角度去考虑,选择与人体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真正模拟药物得体内过程[4] 。 1.2.3 给药方案的确定两种给药方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传统方式,给药剂量,次数,途径均按照原方要的规定进行折算;现代方式,提高给药剂量连续多次,或以主要成分的“稳态浓度”为指导,确定给药时限[5]。 1.2.4 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末次给药后0.5~0.6h以内,分次由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血,通过在线检测而确定。 1.2.5 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重金属盐沉淀蛋白法,有机酸沉淀蛋白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取法及超滤法等方法,使血中移行成分被高度富集,干扰成分被尽量去除。 1.2.6 血清样品的分析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认定血中移行成分。 1.2.7 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综合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富集并纯化血中移行成分,为下一步药效学试验提供原料。 1.2.8 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选择所研究中药的适应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1.2.9 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药剂学及代谢化学方法,研究已确定的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阐明其直接作用形式及作用机理。 1.2.10 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指标,多成分同时分析,阐明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确定最佳给方案。 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特点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无论经过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此,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6]。 2.1 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唐氏等[7]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邓等[8]对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在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方建国等[9]研究大鼠中大青叶的血清药物化学,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王喜军等[10]对茵陈蒿展开研究, 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 7- 二甲氧基香豆素, 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 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 此外,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葛根[13]、补骨脂[14]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2.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中药研究的一贯思路是从中药复方中提取分离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再研究其药理作用,然后总结己知主要成分作用之和。但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多、口服给药及随证用药三大特点。考虑到中药复方具有的特征,建立适合于中药复方特点的研究体系,对中药复方的有效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首次人体试验安全风险管理计划指导原则

药物首次人体试验安全风险管理计划指导原则 鉴于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高风险特点,应该加强从试验方案设计到实施过程全程安全风险控制,确保在整个临床试验中,风险始终被降至最低。为此,申办者必须与临床研究者密切沟通药物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结果,并在前期安全风险甄别和评价基础上,与安全风险管理专家委员会一起,不但需仔细审核临床试验方案,同时需制定药物安全风险管理计划。药物首次人体试验的安全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需根据研究药物本身的特点单独制定,为药物特异性的风险管理计划,以下为制定药物首次人体试验安全性风险管理计划的建议。 一、总体方面 通过制定研究药物特异的安全风险计划,有利于增强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入组人群的安全性,一些临床试验关键方面的设计应能减轻这些风险因素,包括: 研究人群 试验地点 第一个给药剂量 给药途径和速率 每剂量组受试者人数 同一组内受试者的给药顺序和给药间隔 剂量递增的增量 下一剂量组的选择 终止标准 决定受试者给药剂量和剂量增加的职责分配 一般而言,与研究用药物(IMP)及其药理学靶点相关的潜在风险越高,越需要在首次人体临床研究的设计中采用预防措施。研究方案应描述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包括用于监测和管理可能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详细方案,以及在必要时更改或中断临床试验的程序和职责。申办者应安排与研究领域的专家一起进行试验方案、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鉴定以及风险规避方案的制定,以确保这些方面已经被适当的考虑并做出应对计划。 普遍认为,安慰剂是Ⅰ期临床研究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设计中应考虑采取随机的设计方式,在对随后采取的同一剂量水平或是剂量递增的决策时,应将给予安慰剂或活性药物的受试者数目考虑在内。当发生可能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时,应能快速获取治疗组盲底,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对于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而言,如果存在不确定的风险,推荐进行药效学的验证试验来识别其药理学作用以及与临床前试验之间的关联。 二、药物风险评估方面 一般情况下,首次将药物应用于人体时,受试者存在的风险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在药物开始应用于人体之前,必须充分评估药物从临床前向临床转化时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风险主要源于专业领域对以下内容的不了解:(1)药物的作用方式; (2)药物靶点的性质; (3)人体研究与动物模型的相关性。 为了将药物本身的安全性风险最小化,首先要求申办方所提供的临床前材料,必须已经通过专业领域专家审评,并已经同意可以开展人体试验;其次,申办方需提供有关该药品的各方面的临床前数据,如:所属类别、创新之处、种属特异性、作用机制、潜在作用靶点、剂量或浓度依赖性的药理、毒理效应以及拟使用的给药方式等。在进行药品风险评估时,必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讲解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 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

人解实验---人体血压的测量

人体解剖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人体血压的测量班级 任课教师张成姓名 实验日期2015年10月14日学号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简介测量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观察某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3.学习用生物统计学的简易方法处理数据。 【基本原理】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生声音(血管音)。因此,可以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血压计间接测压。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或手腕(腕式血压计)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微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可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却无血流通过。学历断续第通过血管时,会发出声音。故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的最小压力(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放入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当外界压力等于或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流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低或声音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即音调突然降低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但是血压的稳定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人的体味、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影响。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使用方法参考附录C) 【方法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心脏与血压计零点同一水平。静坐5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 与情绪稳定。 2.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空后再将螺丝旋紧。 3.受试者脱左臂衣袖,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距肘窝3cm上方处、压脉带应与心脏同一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 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 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 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https://www.doczj.com/doc/a57310164.html,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E-mail :gancaosuan@https://www.doczj.com/doc/a57310164.html,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 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 doi :10.4268/cjcmm20151715 · 6043·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 飞

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孟飞 发表时间:2019-12-30T14:15:02.4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作者:孟飞[导读] 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连多的药物,但这种药物没有杀菌效果,于是人们开始放弃研究,这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代谢产物。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活性成分筛选;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必要基础。为了提高中药质量,使中药治疗更加准确,有必要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鉴别,以满足国际市场标准和产品要求。在过去的10年里,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发展,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包括研究中医的指导下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基于组合化学或化学物质组的概念,基于光谱与效应或基团效应关系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基于亲和层析的中药物质基础研 究和分子印迹技术基础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确定本研究是否对血液过渡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结构鉴定,并剔除不相关和重复的文献,筛选文献。选择并鉴定该结构血液过渡成分中的原型化合物,以其名称为检索词,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药理活性研究文献,并与血液过渡成分统计结果进行关联 2.效的处理和数据统计。编号、药品名称、血液中的成分数量、原型成分的数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数量、原型的具体鉴定、原型的数量、新陈代谢产物的数量、活性成分的数量、活性比、书目。活性比= 血液中的活性= 血液中的活性原型的数量/血液中检测到的原型的数量。最后的统计数据是复杂/单片药物的总量,成分的总量,原型的总量,新陈代谢产品的总量,确定成分的总量,平均活性系数。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在100篇专门研究或分析中药血液中所携带成分的文献中,有88个处方或处方。总共发现了970个血液载体,包括582个原型和388个代谢产物。通过比较、LC - MS或分离确定的结构的原型组成组成了270或46.4%的血液原型,或28%的可移植血液成分;结构中的37个新陈代谢,或9.53%的新陈代谢,仅占血液中可移植性物质的3.8%,因此在统计学上还不活跃,进一步研究鉴定结构原型组件的药物活性报告。 2.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分筛选的效率。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需要节省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中药血清用于选择用于提取复杂或单片药物的药物,这相当于一次性10种,但超过100种化合物,同时由于血液中移动成分的有限和具体组合。它们的地址划分、识别和激活将大大减少后续研究的工作量,并提高效率。基于40原型来自六个黄色药片样本化验,包括血液成分只有可移植性,包括原型和朝九晚五的代谢产物,今后应该只关注这些化合物,如果根据原型,将减少百分之77.5%,表明快速方法论性质。而传统高频选拔对象主要是单连接,为中药,一个身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不再通行,节省时间,而是提取物,即使它们被激活,仍然是混合状态,进一步分裂后师从药理实验,筛选-重新选拔程序来获得特定化合物分离,工作量减少少。有效的药物选择方法不仅必须迅速,而且必须精确。中药血清用于化学药品筛选,快速选择和缩小研究范围,以及高度精准。在随后对六种口味柴油的研究中,在血液和五种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五种原型成分,并对其中一种活性进行了认证。80%的原型组件被发现具有活性。统计数据显示,在原型成分中引入的88种复杂或单片药物中,80.37%是活性的,完全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多元元素是复方的基本特征,选择中药的活性成分必须针对有效成分。根据对中国药品血清中的化学物质的分析,绝大多数的结果是化合物的组合只有不到4%的复杂或单一药物进入血液。这一结果为研究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并为深入研究中国药物组合提供了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在没有合理组合的情况下解决传统分离和重新组合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传统研究模型经常面临比提取更不活跃的情况。中国药物血清的化学选择效率可以通过三个主要原因获得:1)中国药物在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后的有效性,这必然包含有效的成分,而不是从仓库中活跃的未知人工合成来提高它们的成功;2)一般口服药物治疗中国在大多数发生在血液成分的作用,随着人体胃肠道相关б过滤体内大量无效成分,大大缩小研究领域和更高效率;3)小组提供的单体组合作为有效成分的基础,符合中国药物复杂多元化成分的特征。 三、讨论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口服中国药物,需要一种积极的成分来吸收血液。至于化学成分,由于发现困难,体积较小但可以被吸收的成分可能会被忽略。为了实施这一方法,必须建立指纹提取、血清光谱学、植物化学分离、药理学激活和更长的研究努力的系统结合,特别是在药理学和药理学数据方面。荧光偏振法等等,允许在短时间内用特定的机制、目标和流筛选组件。对中国药品血清中不定期和非周期化学工作方法的研究得到了更广泛的概括,但严格遵守规则并不足以降低研究质量。在大多数研究中,只有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主要基于假设或与基准的比较,只能确定一小部分可携带的血液成分,而第四阶段激活几乎不完整。在970个具有低可靠性和低可靠性的血液载体中,只有46.39%的化合物原型和9.54%的新陈代谢产品被评估/评估为结构。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研究中,血液的流动成分只能通过比较相对成分和非常有限的量来确定。随着LC - MS技术的引入,近年来发现的血液转移元素数量增加了,但是LC - MS只能从结构中移除,而且没有得到证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毒品血液中移动成分的结构分析。为了有效地识别血液中的移动元素,必须进行精确的点分析,收集个体的身体,并使用NMR、MS、IR和UV等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析后,可以在血液中提取原型成分,但对于新陈代谢产品,可以尝试从粪便、尿液、胆汁以及一些微粒模型、S9和重组中分离出来。使用有效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如LC - MS - DS / PHPLC技术,将大大加快血液运输组件的分离、准备和鉴定。对血液中流动成分的评估是不够的,因为药物血清中活性化合物的化学测试是所有技术的最终目标。在研究中国药品有效成分具有相同的生物效应,并允许有效和深度研究活性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团体)中药;操作过程在于强化体内活性物质,如酶,蛋白质受体、运输和其他大型分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色谱填料,一旦通过色谱列提取,就可以分离和识别。通过血清蛋白(HSA)生物特征色谱分析,发现了五种被控制的酒精提取物,分别发现了两种,如苦艾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然而,如今,除大多数研究都不是通过分离血液运输成分而产生的,这使得药理学的活动无法得到评估。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改善获取流动血液元素和评估它们的活动。虽然化学血清的化学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国内使用的,但它们没有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也没有得到制药行业的广泛认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和宣传活动,在国际和国家一级宣传这种方法的好处。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筛选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