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圣老子 道德经

理圣老子 道德经

理圣老子  道德经
理圣老子  道德经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当人类隔阂冺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传说老子出关入秦时,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在楼观看到有紫气状如飞龙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便出关相迎,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此道骨仙风

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尹喜北面师事之,恳请他著述传世。老子推辞不掉,于是在此著聖经《道德经》,出关而去,莫知所终。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入秦后,行踪飘忽,不可具体言说。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微妙玄远,深奥难懂!老子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简牍是商周秦汉时期书籍的最主要形式。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每根简上写的字数也不一样,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用丝线编连串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串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串起来的叫“韦编”。使用过程中,即使比较结实的“韦编”绳子也会磨断。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王政统一中原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隶书,就在小篆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元1910年,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邑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邑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编串竹简的绳子易断,人们又不了解《老子》微言奥义,故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错简,以讹传讹。因此,老子指出了学习进修《道德经》的法门:“言有宗,事有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聖经在历史的传承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错简,章句结构的混乱,字句的漏误。以讹传讹,误解也就不可避免了。紊乱的章句需要理顺,微妙难识的哲理需要深入浅出的解释阐述。根据《老子》的逻辑思路,勉为其难的为老子代言,为理聖代言。道统法治,德政惠民,百姓和乐。玄德深奥玄远,帮助众人众物皈依奥主,然后乃至大同,自然而然得知道顺从大道,道统大治大一统。

道德经

第一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

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我不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希望知物(实物),依附于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已经知物(实物),返本归真顺道复命,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杜绝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结束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而超越感性认识,守法遵循规律,一生不可能迷乱放纵荒淫失道陷于绝境;放纵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场论)的主观主义为人处世,妄作非为,一辈子得不到救正救助而摆脱不了危险脱离不了险境。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守柔遵守法则是依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益,复归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这是因袭遵守纲常法则。

第二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

皈依大道,遵纪守法依律,道之所感动;弱者柔弱,遵循道法,道之所用。宇宙万物派生于大道,大道(场)夷希微是无物为无。

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玅之门。

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可以用语言阐明陈述,必须通过因袭效法大道(自然),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懂得大道,在科学探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实在法(法律制度、名分制度)可以制定出来公布,必须通过效法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虚、思想实验、思辩的方法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实、实验、实证的方法探究实践,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解决实际问题。这两者同是来效法道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同称为辩证探究。辩证探究又辩证探究,是发现众物规律(相对真理)的法门。

第四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也。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知道,善也。

辩证统一欲无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空明虚静。万物并作运行,我得以发现其履行的法则(复命)。芸芸众物,各自还原使如前地归依其本源(道)。重复还原复现使如前地归依本源(道)称作静,静即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

遵守法则(规律)称作明。不守法则称作妄,犯法妄作非为早死凶终凶馑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

第五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洞观得道的形容,是严格遵循大道的。大道(场)作为存在物,是模模糊糊、不可辩认、不易捉摸的。模模糊糊、不可辩认、不易捉摸啊,其中存在着物象。迷离难以捉摸啊,其中存有实物。幽远深奥啊幽深隐秘,深沉的苦思冥想,发现其中存在着精神或本质(实质);其精神或本质(实质)很符合本元,其中含有可靠的信息。从现在追溯到远古,其本质没有差别变化,据此可以计算了解众物的根本属性预测苗头。我是怎么知道众物的性状呢?根据此道!

第六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卋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卋始,是谓道纪。

视之而不可见,称之夷——无形;听之而不可闻,称之希——无声;索持捕捉之而不可得,称之微——隐行无迹。这三者不可细密诘辩查究,原本混沌一体啊。“道”啊,其上不是明白清楚,其下也不是昏暗不明,绵绵不绝却无以名状,它不可直接感知,不可具体形容,故而还原归一于“无物”。这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形象的物象,这叫做恍惚——潜藏而不可见。迎面而来,看不见它的前首;跟随它,也不能够看见它的后尾。遵守执行自然的法则,用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知了解世界起源的就是道纪(自然法则)。

第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廖、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有一存在物混沌未分化,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孤寂空旷无声无形、独立自主、守恒而永久存在,周行而能不殆,可作为宇宙本源(本原)。我不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大则运行不止,运行不止则深远玄奥,深远玄奥则复命归依本原。人法则道,地法则道,天法则道,道法则道,道遵循本身固有的自然法。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寰宇间有四大,人居其一。

第八章

道生之,德恤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不复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恤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德体恤万物,万物形态各异,环境塑造事物,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贵重德。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万物莫不遵循规律而法则大道。所以,道使万物得以生养、体恤、滋长、教育、成熟、结果,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佑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率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是玄德。

第九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帝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畺梁者不德,其死也。吾将以为教父。

道在物理学上称作场,道(场)不可感官感知,可称无,无在数学上为0;道是唯一的本元(始基、元炁),为一。无(o)或一(1)是对道从不同角度的表述。道性本元(元炁、始基),本元(元炁)孕育相反相成的阴阳二炁,阴阳二炁相互作用产生了可称为三的和炁,由三的量变引发质变,派生出新事物,万物是载负着阴又拥抱着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其间的冲和之炁起着的维系其协和协调融洽的作用而使其实现了和谐。【2o=1 ,21=2,22=4,23=8……混沌而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句中的“生”具有“生殖功能”和“监护功能”,进而引申出“统治管理功能”。道生养化育万物,具有繁殖功能和监护功能。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大道作为法啊,能够佑助万物啊,能够统治万物啊!道是万物宗仰依附的奥主,贵德守法知道者的保护者,逆德离法失道者的所有者。德即得道守法。道统者,大统,大一统。道治者,大治。“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本则常一:统一的道法;用则分三:三权分治。一化为三,道法化为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立法、执法(依法行政)、司法三权;三合为一,各自独立互相制衡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合一道法,尊道崇法,道法至上;用则分三,三权分立,立法权、执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本则常一,本质是大一统:道统大治大一统。】人所厌恶的,只有孤、寡、不穀(不善),而帝王却用来谦称自己。因此对于事物而言,有时损害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损害了它。圣人所训教的,我也训教之:脊梁僵化失去生命力的品行恶劣、思想腐化、道德败坏的妄作非为者逆德不法失道必死无疑。我将以之作为训教的开始。

第十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也。德者,得道也。故从事于德道者,同于德;同于德者,道亦得之。从事于失道者,同于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无为而治。暴风骤雨难以持续整天整日。谁做的这些事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的维持狂风暴雨模式的暴政,更何况人呢?奉事大道的同合于道,叫做德。

德是得道。所以从事于归依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同样接纳之。从事于违背道的,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的,道也同样抛弃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以致道不信任之。

第十一章

卋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失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将恐蹶。帝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无欲也,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菜,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第十二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啴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妄的,则约束惩戒;勇于不妄的,则卫护救助。这两者,勇于不妄的有利,勇于妄的有害。自然之所厌恶的,谁能深思熟虑懂得其中缘故?这是因为聖人尚且踌躇疑惧感到为难。自然之所厌恶的,谁能深思熟虑懂得其中缘故?这是因为聖人尚且踌躇疑惧感到为难。自然的法则,知道遵循法则争战而善胜,知道遵循法则号令而善于顺应,知道遵循法则而万物自来顺服,宽缓坦然而循道谋事。大法(道纪)宽宏大度,宽宏大度而无所不包。

第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法则役使实物,大道统率自然选择。我因此懂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人处事之所以有益。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训教,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的益处,天下希能及之。

第十四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着形体和精神抱道守法,能否不脱离违背?固守精气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同得道保护的婴儿?澄清心镜,能否澄明的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政处事?心理思维活动,能否如渊守道?明白四达通晓事理,能否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本质?生育之培养之,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佑助万物而不恃功岸忽,统率万物而守道依法统治,这是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若不为著(主),恒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若不为著(主),可名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

大道作为法啊,能够佑助万物啊,能够统治万物啊!万物依赖大道生存而道行不言之教依法执政从不推卸责任,功成事遂了而从不居功自傲。大道护养服务万物宛如(不为主)不为支配差使,辩证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依大道啊宛如不被支配差使,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大德。

第十六章

道恆无名,朴,虽微,天下莫不臣。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不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自然法(道纪、道法)不可直接感知形容,是本质,纵然微妙隐行,天下全都臣服顺从。当权者若能遵守道法,众人众物自然宾服。天地(阴阳二气)相互配合,得以普降及时雨,人民莫不遵奉法令而自由自在地耕耘树艺生产劳动。依据自然法(道法)结合具体实际以及人民意志制定实在法(法律制度、名分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实在法(法律制度、名分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世间所有人物同样请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安全可以避免危险。把道存在于世界万物的情形做个比喻,就犹如川谷与江海的关系,道派生了世界万物,道是渊源,万物犹如众多支流,(支流)川谷水归向(渊源)江海,(渊源)江海水体蒸发的水汽所提供的大气降水是川谷水的水源,道派生了众物,又作为众物存在的依据而蕴藏于众物。

第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妄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妄。不妄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总是道为而能全知全能。当权者若能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万物众生将接受教化自由化育。化育过程中如果出现违法妄作,我将以道法使之安定。以道法使之安定平静,所有人物将不再妄作。不再妄作得以清静守法,天下将自然正治。

第十八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之行不离资众。虽有荣观,焉处超然。奈何万物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民众是君人的根基,法则是事物的行为或运动的统治者,所以君子整天的行为不得偏离资助民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纵然有繁荣昌盛的国家政府,如何停止惆怅迷惘而豁然大度超然开悟。为何万物之主却因为身份地位而轻视天下苍生?轻视天下苍生,忽视百姓需要,就会丧失民心,失去根本;轻佻浮躁不冷静,就会违法失度。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有人甚好懈。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如果我坚正不移地知道遵纪守法,遵行大道,唯有持续实际施行是敬服。大道太平,而有些人很容易松弛懈怠不谨慎遵行。朝政很荒废,农田很荒芜,粮仓很空虚;君人却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腻了山珍海味,搜刮民财聚敛的财货超过足够的程度,是为盗夸。盗夸违背了大道!

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以民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饥寒交迫,是因为为政者征收或搜刮的赋税过多,所以饥馑难耐。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为政者妄作非为,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搜刮民脂民膏维持生活的奢侈靡费,所以轻生冒死抗争。只有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才是有道德的贵生养生。

第二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恆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若使民恆且必畏死,则恆有也司杀者也。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众已经不畏惧死亡了,还怎么用死来惩惧他们呢?若能使民众守法而且怕死,那么对于那些少数非法干坏事的,我把他们抓起来杀罚惩戒以儆效尤,谁还敢妄作非为?若能使民众守法而且果真怕死,那么根据自然法(始制)结合民意制定的实在法主管生死荣辱。枉法徇私代替法律肆意主管生死荣辱,是外行人替技艺高明的大匠砍削;外行人替大匠代大方之家砍削,很少有不伤害自己手足的。

第二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

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皮取此道。

当民众已经不再敬畏当权者的权威,那么民众反抗当权者威逼压迫的威力就要爆发了。不要不重视百姓的居处,不要压迫百姓断了百姓生路。只有不厌抑百姓,所以才不被百姓所厌弃。因此,守道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而不主观不自以为是,洁身自爱而不炫耀高贵。所以要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去掉主观妄作而选择遵循规律。

第二十三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肆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的行不通,主观的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不会彰显,自夸功业的没有功劳,自尊自大的不是长者。这些相对于道来说,是多余有害的肆意妄为。生物界厌恶这些,所以有道者不这样为人处世。

第二十四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聖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详尽则周全,有冤屈则申冤,洼池蓄水则充盈,吐故则有利于纳新,轻徭役薄赋税则能得民心,政令烦多则使人民困惑。所以圣人以尊道守法遵循规律作为天下的式范。不主观,所以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明昭著;不妄自征伐,所以功成名就;不妄自尊大,所以为首领。因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与之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是空话?它的确是全面完整的归纳总结!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不知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妄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自觉遵纪守法遵循自然规律处事则事极少而功极多,天下太平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来耕种粪田,故而“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妄作胡为目无法纪,社会秩序混乱,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不足,战马奇缺,母马也被强征为战马,致使母马在郊野战场生下马驹,故而“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恶没有比不奉法守道更大的,祸害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咎魅没有比违背法度而肆意索取更大的。所以,取之有道掌握适度原则适可而止,常保富足。

第二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与失,哪个更让人担忧?过分的吝惜必然导致巨大的浪费,过多的私藏必然导致巨大的损失。所以,懂得取之有道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就不会遭受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能够长久。

第二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宠,宠爱,是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用于上对下,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受宠实质意味着受宠者自身的低贱,所以受宠也是一种侮辱。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的忧虑,是因为我还存活在世。等到我离世了,我还怎么能患得患失?所以,崇尚献身服务于天下,你才可以被人民寄与厚望;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服务天下苍生,你才可以被天下人民托付重任。

第二十八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车辐条共同环绕归聚在同一个中空的车毂上,当有了车毂的中空圆虚,才可以使车辐汇聚团结在以车毂为核心的周围,发挥车轮的作用,成就车子的功用。【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其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毂,是车辐归聚的中心,又是决定车子转动时是否便利的关键部位,所以用来比喻决定利害的中心。《韩非子》:“人主者,利害之轺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把车轮中心作为圆心,车轮为圆,辐条为半径,按顺序依次连接车辐与圆相交的点,则可得到若干个相同的占有同样大小区域(禺)面积的腰长为半径的等腰三角形,全部等腰三角形合并为一个圆内接正N多边形,设边数N≥30,当N 趋向无穷大,即圆内分割的腰长为半径的等腰三角形趋向无穷多,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无限趋向于0时,全部等腰三角形合并成的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无限接近圆的面积,其周长无限接近转化为圆的周长,从而圆内接正N边形与圆合体。大方无禺,大制无割。“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越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越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它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割圆术”,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逼近“圆面积”。刘徽形容他的“割圆术”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也就是说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加倍,则它们与圆面积的差就越来越小,而当边数不能再加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的极限就是圆面积。他把与圆周合体的这个正多边形,就是不可再割的这个正多边形,进行无穷小分割,再分割成无穷多个以圆心为顶点,以多边形每边为底的无穷多个小等腰三角形,这个底乘半径为小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把所有这些底乘半径加起来,应该是圆面积的两倍。那么就等于圆周长乘半径等于两个圆面积,一个圆面积等于半周乘半径。刘徽说:“以一面乘半径,觚而裁之,每辄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章中记载“半周半径相乘得积

步”。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接近圆的周长,进而来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π=lim(n→∞)1/2*sin(360°/n)*n。割圆术在圆周率计算史上曾长期使用。虽然分析方法后来逐渐取代了割圆术,但割圆术作为计算圆周率最早的科学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刘徽的“割圆术”将极限和无穷小分割引入数学证明。分割、作和、求极限,这就是微积分思想。君如毂、臣如辐,主圆臣方,虚君实臣。君务虚,臣务实。务虚:是指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方面进行讨论。务实:是指研究和讨论完成某项工作的具体办法,从事实际工作,讲究实际,研究讨论具体问题,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式,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虚君实臣:为君要圆滑、虚虚实实,一定要让臣民琢磨不透;而做臣子的必须实诚、刚正不阿,不阿谀不谄媚,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主圆臣方是指:君臣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不能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等失职渎职行为,不能有超越职权范围的行为。臣子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管不该管之事,则是有不臣之心;君主把什么事都包揽起来,做了臣子当做之事,也不是好君主。为君者应当把智慧和精力放在管理好臣子上,协调臣子之间的关系,着眼大局,知道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让臣子把自己的智慧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这样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为无为而无不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开凿门窗建房造屋,当有了其中的空间,才有了居室的功用。揉和粘土做容器,当有了虚空的容积,才有容器的功用。所以,虚实合理配合运用,才会产生能够利用的价值。

第二十九章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善任者知道遵循法则,了解自己的人知常遵循规律。克敌制胜制服敌人的有力,战胜自己能够控制住自己行为的人是强者。懂得取之有度能够适可而止的人富足,控制住自己行为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有意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养生健体的人生命长久。肉体虽死而被人们缅怀的人精神长存虽死犹生。

第三十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了殿堂,没有谁能够长久守住。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第三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法则或许如同把弓放在模具上矫正后安装弓弦的原则啊!偏高的一端就往下压低一些,偏低的一端就往上抬高些;富余的就减损之,不足的就增补之。自然的原则,减损富余的用来补贴不足的。某些君人的做法却不是这样,剥削不足的用来奉养富余的。谁能够富余的来奉养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聖人玄德,帮助百姓做事而不恃功矜能,功成事就了也不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或许不需要故意显摆自己是个贤人。

第三十二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作为法啊,能够佑助万物啊,能够统治万物啊!大道无亲,常与善人,卫护救助守法遵循规律者,卫护救助知道积德行善的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德即得道。德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善政即德政,善治即善法之治。法治即道法之治,法治即善法之治。善法即依据自然法(道法)结合具体实际以及人民意志制定的实在法。道统法治,德政惠民。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也,引申为随着亲疏关系而程度相应变化的有等级差别的偏爱。义气是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仁是配偶、血亲、姻亲亲属关系,义是结拜认养形成的亲属关系。仁义是亲属党与关系,主观偏私,小团体的利益至上。仁义伴随着裙带关系,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托关系吃喝送礼走后门,贪污受贿,政治腐败。失道败德,藐视法律,法纪废弛,有宗派主义,党同伐异,枉法徇私,故而“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轨,智慧脱离轨度,智慧不合于轨范法度,发生严重失道缺德违法乱纪行为,文过饰非,妖言惑众,败家祸国乱天下,故而“智慧出,有大伪”。六亲和睦是理所当然的,倘若六亲不和,就大力提倡孝慈敦劝亲属和睦,故而“六亲不和,有孝慈”。世人都清楚了忠臣之所以是忠臣,就已经存在了与之相对立的叛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朝贞观年间,天可汗唐太宗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从谏如流,而魏征在谏诤上最为突出。魏征曾坦白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魏征:“臣幸能为陛下尽力,希望让臣成为良臣,不做忠臣。”太宗:“忠臣和良臣有何差别?”魏征:“像历史上的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龙逄、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尊贵荣誉,留名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勇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由此可知,“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或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不足文矣,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尤。

有的人说:杜绝圣明抛弃才智,人民有百倍的利益;杜绝仁爱抛弃义气,人民就会恢复孝慈,重新和睦相处;杜绝技巧抛弃利益,盗贼也就没有了。以上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所以另有所嘱咐:发现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减少私欲杜绝主观妄作,没有过失。

第三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皮取此道。

沉溺于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淹没于漕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沉溺于丰盛的美味佳肴,使人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纵情于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沉溺于稀有的奢侈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执要掌握根本,不做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的事情,所以透过浮华的现象掌握本质,减掉主观妄作而选择遵循法则。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港畺。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稿。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木畺则折。友弱处上,港畺处下。

人在生长发育时期思维活跃,骨质柔软,筋脉通畅,神清体柔,生机勃发;老年时思维僵化,骨质疏脆,筋脉不通老化僵硬,糊涂得神志不清;老死之时,思维停止,身体僵硬。草木初生时形小而水分饱满生机勃勃;草木死时干枯腐败。所以,守道与生机为伍的,是生的徒党;与僵化腐败为伍的,是死的徒党。军队僵化腐败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干枯腐败了就会被摧折。守道的与生机为伍,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失道的与僵化腐败为伍,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年富力强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人们向往幸福生活寻求生路欲寻天堂之路,却误入地狱之门而置身于死亡之地的也占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寻求生路向往幸福生活的欲望多的过度。听说知道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受犀牛猛虎的威胁,参军入伍不会遭受甲兵的伤害。犀牛没有用角撞,老虎没有施展它的爪牙,甲兵没有发挥其锋刃。这究竟怎么回事?因为知道养生的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没有脱离大道所以没有置身于该死之处。

第三十七章

道者,万物之奥主,善人之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孝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弃之何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宗仰依附的奥主,贵德守法知道者的保护者,逆德离法失道者的所有者。美好的言辞,顺从大道的孝行可以用来换取尊敬,教化嘉勉众人。人的缺点毛病,改掉了哪里还有?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纵然有两手合抱的大璧引导四匹马拉的车子的隆重礼仪,还不如坚守进修效法大道。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尊重道者,是什么缘故呢?不正是由于守道使人变善,需求得以实现,能避免犯错或改过从善吗?所以道者为天下所尊重。

第三十八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禺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守母。

唯唯诺诺对于阿谀奉承相距多少?知道守法遵纪对于犯法妄作不知道,相差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辽远没有尽头啊!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参加祭祀享用太牢,如同春游登高观风赏景。我单单恬静淡泊,深沉没有显出迹象;混混沌沌啊,就像还不会咳咳笑的婴儿;憔悴颓丧啊,好像漂泊的浪子没有归宿。众人全都手舞足蹈兴致有余,而我单单就如灵魂出窍只徒留躯壳。我是廉隅之人品行端正有志节啊!俗人满足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苛察烦细、吹毛求疵。我运用逻辑思维理性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遵循法则,笼统抽象而不够具体。故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沉静啊,好像深广辽阔的海洋;漂泊啊,好像永没有止境。众人皆有所用事,而我独独以手弄玉且如鄙师祭祀。我独独与众不同而重视守道依法遵循规律。

第三十九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炁)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大道是宇宙万物之母,是万物宗仰依附的奥主,是贵德守法知道者的保护者,是逆德离法失道者的所有者。道德涵养深厚者,如同得道保护的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禽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攥得很紧。他还不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却能勃起,精炁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号哭而声音却不嘶哑,和炁纯厚的缘故。负阴抱阳冲炁以为和是法则,守法是明,有益于生活是吉祥,以神御炁是守柔遵守法则保持柔韧的生命力。事物盛极而衰,是因为自满僵化犯法为非作歹。犯法为非作歹就会提前死亡。

第四十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统治人民、奉事大道,没有比啬更好的了。因为啬,是说未见祸患之形就冲破黑暗趁早服从自然规律;未见祸患之形就冲破黑暗趁早服从自然规律则事极少而功极多,称之为重视积德行善;重视积德行善则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则不知其极限;莫之其极的圣人可以拥有天下;道为天下之母,民是国之根基,守道顺民依法可以使天下长治久安;是说深根固本顺从大道,是生命久长以及长久视朝听政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法则。

第四十一章

卋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涣兮,其若凌释;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世界上守道依法修道者,微玅玄同(遵行道理而玄德同于大道),深不可测。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勉强为之形容:迟疑不决啊,就像寒冬徒涉冰河;踌躇疑惧啊,就像畏惧周边恶邻的威胁;庄重啊,如以客礼相待;厚道啊,如此质朴;旷然豁达啊,虚怀若谷;涣然洒脱啊,冰融水自流;淳朴啊,如此深沉浑厚;深沉恬静啊,就如辽阔幽深的海洋;漂泊啊,好像没有止境……谁能拨乱反正在混乱的浊世中依法行政徐图澄清天下?谁能居安思危在天下太平时及时改革从容地为和谐社会注入生机活力?(唯有道者)。守道依法者,从不希望骄傲自满。因为没有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所以能吐故纳新兴利除弊。

第四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杜绝逆德不法失道的主观主义,结束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超越肤浅片面的感性认识;消解各种事物尖锐的矛盾纷争,透过杂乱缤纷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从而排解纠纷解除纷争,汇合其相对真理的光华,集合统一为绝对真理治理世间俗事,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这叫作玄同。所以,为人厚道玄同了就不可能因为个人的亲疏、利害、贵贱等私利而逆德不法失道,故而为世人所尊重。

第四十三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恆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殆,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世人都清楚了美之所以为美,就已经存在了与之相对立的恶;世人都清楚了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经存在了与之相对立的“不善”。有无相互转生,难易相互转化,长短相互对照,高下相互反转,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伴随,遵循对立统一法则。因此,圣人遵循规律依法为

政处事,实行守道依法的政教,万物并作而不殆,生养万物而不妄自占有,为人民服务而不恃功岸忽,功成事遂了而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没有故步自封,所以长久不衰。

第四十四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图谋难事需要把大事转化为相对容易的事;做大事需要把大事分解细化为小事。世界上的难事,必须把它转化为相对容易的事来解决处理;世界上的大事,必须把它分解细化为小事来解决处理。因此,聖人始终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其大德。轻易的许诺,往往兑现不了诺言,必定要缺乏诚信;把事情看的过分轻易,做事考虑的不够周全,必定要遭受意想不到的危难。因此,圣人谨慎地反复思量研究谋划克服艰难险阻,所以始终能消灾灭难。

第四十五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势稳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开始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微时容易消解,事件细微时容易消除。要为之于无形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防患于未然在局势还没有失控前消除隐患。合抱粗的树木,由细小的种子发育而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土筑起;千里的行程,从足下的举步开始。妄作胡为的会败事,枉法徇私放任私智执政的会失去政权。因此,圣人知道依法遵循规律做人为政处事,所以不会败事;秉公执法,执法为民,所以不会失政,这是为政处事的要领。民众做事,经常功败垂成,没有能力慎终如始;若能始终谨慎行事,就不会败事。因此,圣人想人民之所想,不看重劳民伤财的奢侈品;教治知道依法遵循规律教治政令,依据自然法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用以预防众人的过失,匡正众人的错误,用来帮助万物依法自由处事,而不敢妄作非为。

第四十六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具有两面性,所以要辩证对立统一的处理问题。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抑制自己的私欲从而见素抱朴、探究世界的本原,自觉遵循自然法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素质教育,从学习做学问的角度看,是一天天的增加学识能力;而以从事道的角度看,是一天天的少私寡欲减少主观妄作。少私寡欲再少私寡欲,以至于完全同道合一,守道依法遵循

规律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人为事为政而能全知全能。所以希望统治天下总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事为政于未形;若违背规律枉法徇私放纵私智惹事生非,就不能够执掌天下了。

第四十七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矣!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太。

希望执取天下而妄作非为,我看是不可行的!天下是道者的器物,是不可妄作非为的。妄作非为的败政,非法执政的失政。世间万物,或者行走在前,或者跟随在后;或者哀声叹息,或者自吹自夸;或者强壮有力,或者羸劣疲困;或者尊道贵德守法而附载于道,或者逆德不法失道而堕落。所以,圣人去掉极端、奢侈、过分的非法行为。

第四十八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贱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指法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以用贤,不可尚贤。尚贤:矜夸才能,自负才能,自以为了不起,此处指人治,鼓吹依靠个人才能管理包打天下。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劫贫济富,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加剧争夺斗殴争权夺利。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尊道贵德尚法,法治清明,修明法制,政治清静,择贤录用,使贤用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民生,使人民和睦相处差不多没有争夺斗殴。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非生活必需物品财货,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使民众不做盗贼。不轻视百姓的合理要求而尊重人民的正当需要,可使人心不乱。【心志属于精神类的软件——魄,与虚和弱对应;腹、骨属于硬件——营,与实和强相对应。】因此,聖人的统治,使百姓虚心接受教治,吃饱穿暖啊生活富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身健体回报社会。法则使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心怀不轨之徒不敢妄作非为。为政知道依法治理,则天下大治。

第四十九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之以德。

圣人恆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为政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治理,政事职守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从事,研究要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无论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玄德报之。聖人辩证统一心无心,知道守法遵循规律,顺从民意得民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主观上认为是善者的,我善待之;我主观上认为不是善者的,我也善待之,以玄德报之善。我主观上认为是可信的,我信任之;我主观上认为是不可信的,我也信任之,以玄德报之信。圣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知道守法遵循规律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百姓都属圣人耳目又瞩目监督圣人,圣人爱民如子。

第五十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勿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根据道理法则正大光明的依法治国,凭借诡变莫测出其不意的权诈奇谋用兵,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理政办事执掌天下。世界上过多的禁忌,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人民越来越贫困;民间持有超出正常范围的武器,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以致国家滋生混乱;人民重视科技,能发明创造新奇事物改变世界;始制有名的法律没有彰明显著深植人心,多有违犯法律的盗贼。所以,圣人说:“我守道依法为政,人民自然感化顺服;我知道尚法,人民依法正己自治;我知道依法遵循规律办事,人民生产经营得法自然富足;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民自然纯朴厚道。”

第五十一章

其政也闷闷,其民也淳淳;其政也察察,其民也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上守道依法而治,政令严肃审慎,则民众淳朴敦厚;政治逆德不道徇私枉法违背规律,政令苛察冗烦,则民众狡滑缺德。祸啊,福依存隐伏的处所;福啊,祸依存隐伏的地方。反复思虑掌握其最高的准则,这没有固定的具体规则啊!合于法则的转化为非法的,善良的转化为邪恶的。人们所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刻薄,廉明而不寡恩,正直而不放肆,荣光而不夸耀。

第五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友弱胜港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使之检点行为减轻放纵的程度,必然因为其过分夸张的放纵;想使之柔弱遵守法则,必然因为其僵化腐朽;想要败坏之,必须先惯纵之;想要争取之,必须先帮助之:这是精深守法遵循规律。守道的与生机为伍的战胜失道的与僵死腐败为伍的,鱼不可脱离淵,国之利器不可以教示给外人。

第五十三章

天下莫友弱于水,而攻歼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畺,柔之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世界上没有比水更能代表大道的了,道者万物之母,水也生命之源,何况攻击歼灭僵化腐败失去了生命力的事物没有能够胜过水的,所以没有具体的事物可以替代水更能象征大道。守道的弱年者生机勃勃战胜僵死腐朽的,规律制约实物。世界上没有谁能知道,没有谁能够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说:“需要承受國人的讥评辱骂,这是说国家首脑;需要承担国家所遭受的灾难的责任,这是指國家首领。”正话像是反语。

第五十四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世人都对我说:道大,大而不消损衰退。正因为不消损衰退,所以能大!假如消损衰退,时间长了就不大了。我的学说极易知,极易行。天下没有谁能知,没有谁能行。理论学说有宗旨,治理政事有法则。因为没有理会,所以不知我。知我者希,效法我者尊道贵德尚法抱朴。所以,君子盛德而容貌若愚,圣人生活朴素而道德高尚。

第五十五章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我辩证统一的法则大道有三大法宝,保持并加以珍视: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守法“不妄”为天下先。因为慈所以能勇,慈母爱子,故而为子奋不顾身;军队爱民,故能在对敌作战时视死如归。因为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所以广有积蓄能够开拓发展;不妄作非为而知常守法作为天下的先导,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首长。假若胆敢暴虐失道而穷兵黩武,奢侈浮华抛弃勤俭节约却妄想广有积蓄,枉法徇私不顾百姓却妄想领导人民,必然死路一条。道,慈爱和善,慈者,守道依法爱民如子,所以作战时为了保卫人民而舍生忘死、视死如归,遵循战争规律并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所以战则胜,攻必取,守则固,无往不胜。自然要建极绥猷制定至正至中的建国大法,如同道以慈爱筑城墙环抱保卫之。

第五十六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然袭常(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是残害生灵的器具,生物界厌恶兵荒,故而有道者绝不安然享用。【君主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旭日东升,太阳从东(左)方升起,象征着事物朝气蓬勃的兴起;日居中天,事物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落西山,太阳从西(右)方落下,比喻人到老年或者事物接近衰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子居则以左为贵,意味着自强不息,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居安思危,建立精兵保卫和平。君子用兵以右为贵,意味着厚德载物,不得已用兵是以救人救物为目的,摧枯拉朽,涤荡邪祟,澄清天下。战争,是残害生灵的器具,不是君子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以遵循战争规律使用精兵突袭为上策。不要美化战争;如果美化战争,是喜欢滥杀无辜以杀人为乐。喜欢滥杀无辜以杀人为乐的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愿望。吉祥事尊左为上,凶丧事尊右为上。因此偏将军居左位,上将军居右位,这是说按照丧礼来处理战争。战争中杀人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悼念死者;战胜了,按照丧礼的基调来处理它。

第五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其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其民重死而不远徙。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结绳而用之。复其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国要一统寰宇,必须缩小分封,缩减授土,缩减授民,削平番邦诸侯割据势力,缩减诸侯蕃邦封地,缩减诸侯蕃邦属民,使诸侯蕃邦虽有什佰人的武器装备而又用不着,使诸侯蕃邦属民珍惜生命不肯轻易死而不背井离乡转徙流离颠沛。故虽有舟船车舆,没有征作舟师所乘之兵船、乘甲所乘之兵车(乘舆);虽有披坚执锐的士卒,没有陈兵布阵征战沙场。國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大國要拥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代差优势,若大国用书契,则使诸侯番邦结绳而用。复其民,免除徭役,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使其甘食美服,安居乐俗。大國准备一统天下,必先分化离散诸侯番邦割据势力,杜绝番邦诸侯串通勾结,接壤的诸侯邦隔着分封土地的疆界相望,鸡狗之声相闻,封邦的土著居民终生不相往来串通勾结、不摩擦冲突。

第五十八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的有言:“我不敢主观浮躁感情用事,而要客观冷静遵循战争规律;不敢骄傲轻敌而盲目冒进哪怕一寸,而宁愿示之不能退守以骄纵麻痹敌军,使其放松警惕、露出破绽。”是说知道守法遵循规律排兵布阵、攘臂、执兵、杀敌。灾祸没有比轻视敌人不加警惕更大的了,轻视敌人不加警惕几乎丧尽我取胜的法宝。所以,相互对抗的军队实力相当的话,悲愤谨慎的一方获胜。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道德经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 【道经】 (1)第壹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叁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叁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 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 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 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 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

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 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 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 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 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原文.doc

老子: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此两者,同出而玄之又玄,众妙 第一章 。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母。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异名,同谓之玄。 之门。 老子: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为皆知善之为善,有无相生,难易高下相盈,音声恒也。是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万生而弗有,为而夫唯弗居,是以:第二章 美,斯恶已。斯不善 已。 相成,长短相形,相和,前后相随。处无为之事, 物作而弗始, 弗恃,功成而不居。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全文(背诵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 G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m)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 “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①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 ◎籥(yu ?乎?虚而不屈(ju令,动而愈出。多言数(shu Q屡次)穷,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①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w①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f d)共一毂(g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 01)埴(zh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①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 c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