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

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肝脏的基本功能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 蛋白质代谢:全部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多种凝血因子由肝细胞合成。

2.糖代谢:肝脏能使血糖浓度保持恒定。餐后血糖>8.25mmol/L时,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空腹时,血糖<

3.9mmol/L,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肝脏还能将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参与血糖调节。肝脏又是葡萄糖氧化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4.脂肪代谢:

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促进脂肪乳化及脂类的消化吸收,利用脂肪酸、糖及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及磷脂。5.维生素及激素代谢:如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必须有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参加,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肝脏还参与胆红素、铁、铜及其他金属的代谢等。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物质代谢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终末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毒物或从肠道吸收来的非营养物质,在肝脏内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进行生物转化。也称为解毒作用。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代谢产物以及药物、解毒产物可以随胆汁分泌而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血清蛋白质的检查:

蛋白

(一)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比值

白蛋白定义:见课件,球蛋白定义:见课件。(球蛋白不是肝脏合成的)

白蛋白在肝脏内制造,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临床意义:

总蛋白

1.总蛋白增高:

(1)球蛋白增高的临床情况;

(2)血液浓缩,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脱水;

2.血清总蛋白降低:主要是由于白蛋白降低所致,见于白蛋白降低的临床情况。

白蛋白:

1.白蛋白增高:

临床上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浓度的绝对值增多。血清白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

2.白蛋白降低:

(1)合成障碍:见于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

(2)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功不良。

(3)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严重烧伤及大出血等。

(4)消耗太大: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恶性肿瘤等。

(5) 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稀释性的相对性减少)。

3.白蛋白变化的意义

A的高低与肝细胞数量呈正相关;A的体内半衰期约为21天, ;急性肝炎时A急性肝炎时A无明显变化A<25g/L 以下, 腹水产生(维持胶体渗透压的白蛋白减低,水从血浆移至腹腔).;A在治疗后回升为病情好转指征;A逐渐下降提示临床预后不良

球蛋白

1球蛋白增高:

(1)严重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免疫功能亢进,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

(3)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

(4)慢性感染使免疫反应增强,结核病、血吸虫病等。

2.球蛋白降低:

(1)生理性减少: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2)免疫功能抑制: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

(3)先天免疫低γ球蛋白血症

A/G比值

是评价肝脏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A/G比值发生变化,严重时可出现倒置(A/G<1)。对慢性肝病患者应动态观察A/G比值的变化,了解肝脏的病变发展、疗效情况以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二)血清蛋白电泳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急性及轻症肝炎时无明显变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时、白蛋白、α1 、α2 、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γ球蛋白增加。

2、M蛋白血症:骨髓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白蛋白减少,单克隆γ球蛋白增加。

3、糖尿病及肾病,白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α2 、β球蛋白增高。

4、其他:结缔组织病伴有多克隆γ球蛋白增高。

(三)前白蛋白:电泳位置在白蛋白之前,半衰期短,灵敏。

(四)血氨:肝性脑病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CB UCB CB/STB UBI URO

正常人0-6.8 1.7-10.2 0.2-0.4 阴阴或弱阳

梗阻性明显轻度>0.5 强阳减少或无

溶血性轻度明显<0.2 阴性明显增加

肝细胞性中度中度0.2-0.5 阳性正常或轻度

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CB)潴留于血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结果发生黄疸,其中以结合胆红素(CB)增高为主。亦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自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削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返流进入血循环中,致血中结合胆红素(CB)增加而出现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1)血清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直接胆红素(DBIL)不能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总胆红素(TBIL)可达510μmol/L以上,以DBIL为主,DBIL和TBIL比值常在60%以上,最高的可达90%。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黄疸,但壶腹癌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2)尿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DBIL不能

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红素检查阳性。(3)尿胆原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肝内、外胆汁淤积,胆汁排入肠道受阻,肠道中胆素原减少,由肠肝循环而漏入门静脉的胆素原也减少,故尿胆原排出减少。(4)粪胆原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由于排向肠道的胆汁减少,粪胆原明显减少或完全缺如,引起在肠道中停留进一步氧化的粪胆素减少,使粪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这是肝外胆汁淤积的特征。

成人

STB:3.4~17.1μmol/L

CB:0~6.8μmol/L

UCB:1.7~10.2μmol/L

2.鉴别诊断黄疸类型及其病因:

(1)溶血性黄疸,主要以UCB的增高为主,STB <85.5μmol/L

(2)肝细胞性黄疸,CB、UCB两者均增高,STB17.1-171 μmol/L

(3)阻塞性黄疸,主要以CB的增高为主,

不完全性阻塞STB多在171~265μmol/L之

间,完全性阻塞STB多在342μmol/L以上。

四、血清酶检查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有数百种之多。这些酶在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肝脏的这些酶中,有些是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这些酶释放入血,使血清中酶活力增加.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在肝细胞内,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而AST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中。ALT 10~40 U/L,AST 10~40 U/L。ALT/AST≤1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50倍,甚至100倍,其中ALT升高更明显,此时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轻度升高或正常。AST升高较ALT明显,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等:ALT与AST正常或轻度升高,ALT/AST<1,酒精性肝炎AST明显升高,ALP正常。

4.肝硬化:氨基转移酶活性与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有关;肝硬化晚期,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ALT与AST正常或轻度升高。

6.急性心肌梗死后6小时AST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恢复正常。

7.其他疾病:骨骼肌疾病、肺梗死及肾梗死转氨酶ALT与AST轻度升高。

(二)碱性磷酸酶测定测定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骼、肾脏、小肠以及胎盘中。血清中ALP主要来自肝细胞和成骨细胞。通常ALP随胆汁排入小肠。所以,ALP可作为肝、胆疾病诊断的一个指标。

成人:40~110 U/L,儿童:<250U/L。

1.生理性增多:儿童在发育期,妊娠晚期。

2.肝胆系统疾病:胆道阻塞:肝内外胆道阻塞时,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胰头癌等,ALP明显升高。

3.黄疸: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肝硬化

4.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折愈合期等均有ALP升高。

(三)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是一种参与谷胱苷肽代谢的酶,以肾脏、肝脏及胰腺含量丰富,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

连续监测法:男性:11~50U/L女性:7~32U/L

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5~30倍。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的非活动期,中度升高,若持续增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3.肝癌,γ-GT的增高。对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比较高。

4.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呈明显或中等程度以上增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