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新认识饲用抗生素的利弊和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精)

重新认识饲用抗生素的利弊和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精)

重新认识饲用抗生素的利弊和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精)
重新认识饲用抗生素的利弊和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精)

重新认识饲用抗生素的利弊和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

饲用抗生素的利弊

20世纪中叶,抗生素等的发现以及化学抗菌物质合成的成功,首先在人类投入使用,随后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保健和畜牧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这些添加剂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其弊端日益得到广泛的认识:①抗生素在畜禽产品肉、蛋、奶、毛、皮中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如产生“三致”、过敏,甚至产生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未能了解的疾病或潜在危害。②导致畜禽体内外的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药效降低,用药量不断增加,使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药物残留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③畜禽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后,在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动物体内正常的有益的微生物菌群,使机体正常微生态体系(医学界称之为“新的生理系统”)失衡,造成动物内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④使畜禽对抗生素产生依赖,抑制动物免疫系统的生长发育或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功能,使抗病能力下降。为了克服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努力寻求和开发无毒副作用的新型饲料添加剂。而微生态制剂正以其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优点逐步成为替代抗生素类添加剂的主力军。同时,我们也要全面认识动物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调控的重要作用。

动物微生态系统(第十三系统)的生物防治和营养作用

在猪、家禽、兔等单胃动物的消化道中寄居着大量的活细菌。研究表明,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量约为1 271g,其中肠道占1 000g,即胃肠道的微生物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7%。肠道微生物可分为3类:①共生性细菌:它是主要菌群(>90%),包括球菌、丙酸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等。这类细菌可以自营,同时又可利它(宿主),细菌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或非淀粉多糖)发酵成为乳酸或挥发性脂肪酸(如丙酸)。乳酸在肠道形成酸性环境,对其它致病菌可产生“竞争排除作用”,但乳酸堆积多也会刺激肠道蠕动,使肠道内容物排空加快。②机会性细菌:约占10%,包括无病原性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等。这些机会性细菌视肠道环境而改变停留在肠道的数量及时间。③致病性细菌:含量极少(<0.01%)的致病性菌群,包括梭菌、葡

萄球菌、伪单胞菌、病原性大肠杆菌、曲型菌及部分真菌。这类菌群不仅具有致病性,同时它们也会消耗宿主的能量,而其发酵产物(如氨气、H2S等)也可能对宿主有害。正是动物肠道中的大量微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了“微生态三角”,即在宿主遗传的控制下,正常微生物菌群、免疫与营养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的生理功能是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动物是动物真核细胞和细菌原核细胞构成的综合体,微生态系统是除骨骼、肌肉、神经、附属(皮、毛、指或趾甲)、淋巴(免疫)、呼吸、消化、内分泌、心血管、泌尿、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之外的第十三个生理系统。第十三系统发挥着一系列重要的作用:①胃肠菌群促进胃肠黏膜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解剖修饰作用)。②肠黏膜菌群的屏障作用。③口服耐受性和激活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成熟,包括B细胞、T细胞、M细胞及吞噬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产溶菌酶细胞等。④产生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消化、吸收和代谢,包括对蛋白质或氮素、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黏液代谢等。⑤胃肠菌群产生迁移传动复合物,刺激肠蠕动。⑥代谢产酸,酸化肠道环境,活化酶系统和抑制偏碱性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动物的微生态系统就是通过上述多种作用,最终产生抑制有害菌群,增强免疫功能,防治疾病,提高饲料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转化效率,促进动物产品(肉、蛋、奶、毛、皮等)的形成和品质改善。

长期以来动物防治战略和观念的错误

在畜禽或水产养殖中,之所以对抗生素产生依赖,是人们希望用抗生素来发挥防病保健和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率。但是在过去的50多年中,人类的防病观念和防病战略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或错误,即一味地强调“抑制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大量和长期使用抗生素以至于出现目前抗生素滥用所致的一系列后患和潜在危险,却忽视了由动物的正常菌群、免疫与营养构成的“微生态三角”的防病保健、营养等重要作用。影响微生态制剂功效的因素

影响微生态制剂发挥其功效的因素很多,包括制剂的制备方法、贮藏条件、污染(如杂菌)、存活率、不正确的产品菌种组合方式、肠内菌群的状态、使用剂量和次数、动物(宿主)的年龄、在肠道中的存活率、饲料成分的变化、生理状态等。了解这些因素对微生态制剂功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菌种本身的特性是发挥其效能的关键因素

作为生产用微生态制剂菌株首先必须保证不产生任何内外毒素,无毒、无害、

无副作用。由于多数微生态制剂是以活菌形式发挥作用的,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类,大多数要通过消化道途径发挥作用,这就决定其必须经过胃的酸性环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胆汁分泌区,从筛选的角度考虑,要筛选具有耐受胃酸、胆汁酸等肠内对益生菌不利环境因素的菌株。从剂型角度上,要考虑能保护微生态制剂通过胃酸及胆汁酸的剂型。

微生态制剂菌株必须具有黏附性才能在肠道中生存并发挥作用。因此,对菌株的黏附性应给予足够重视。某些制剂将黏附因子直接加入到制剂中,加强益生菌的黏附作用。如法国的乐托尔,是一种嗜酸乳酸杆菌死菌加发酵液中的黏附因子的冻干物。对产乳酸益生菌来说,既要有较强的抗胃酸能力,同时也要有自身的产酸能力及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能力。例如,某些微生态活菌制剂主要是利用乳酸杆菌产酸和过氧化氢发挥其抑制病原菌繁殖的作用。

特别强调,虽然有些微生态制剂所用的菌种“名称”相同,如都是乳酸菌或酵母菌或芽孢杆菌或双歧杆菌,但是由于同名菌种的不同菌株的生理特性(如生长快慢、最佳生长温度、所需生长环境或条件、世代间隔、代谢产物等)和功效存在较大差异,最终表现为微生态制剂的功效也会有明显不同。

生产和储存条件对益生菌存活性能的影响

生产工艺条件对微生态制剂发挥其功效具有很大影响。如菌株在发酵时的生长条件以及发酵结束的时间,会影响菌体在干燥和贮藏时的存活率。同一益生菌菌株,采用不同的发酵条件生产,如使用嗜酸乳酸杆菌,一种发酵条件是37℃ 培养12h;另一种发酵条件是32℃培养48h。同一初始菌株,由于发酵条件不同,其终端代谢产物不同,作为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生产技术对微生态制剂的功效也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发酵技术,主要包括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发酵。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能够严格控制,一般来说效果比较稳定。用固体发酵的产品,由于灭菌不能彻底,经常有杂菌污染,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功效,表现为功效不稳定或不明显,甚至无效。

制粒或压片过程的温度和压力对细菌的存活率都有很大影响。

贮存条件是影响益生菌存活率和货架期的关键因素。活菌制剂在贮存过程中最好保持在低温、低湿度、密封、隔氧的条件下,才能使制剂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和长的

货架期。对于一个成功的微生态制剂,在其可以接受的货架期内,具有较高的存活率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有些微生态制剂,它的标示菌种与实际不符,有些则根本不存在其标示的菌种,有的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对发酵基质不灭菌,杂菌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合格,这样很容易导致负面效果或引起各种各样不利影响,甚至扰乱微生态制剂市场。

不同类别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特点及效果不同

微生态制剂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别:①液剂: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种的发酵液,含有活菌和代谢产物。②发酵冻干制剂:液体发酵后,经浓缩,然后加保护剂冷冻干燥。③普通固体发酵生产的粉剂。④经液体深层发酵和一系列后加工生产的粉剂、片剂、胶囊和微胶囊制剂等。⑤软膏制剂(如牙膏状)。⑥气雾剂等。针对不同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制剂和剂型,如饲料添加主要采用粉剂,包括②、③、④种,如预防治疗动物腹泻、拉稀可用液剂、片剂、胶囊口服、喷雾剂口腔喷雾或软膏口服,如在制粒饲料中添加则宜用微胶囊包被的产品,效果较为理想。另外,对微生态制剂采用微胶囊化制剂工艺可显著提高制品的货架期和抗胃酸及胆汁酸的能力。国外已有一些产品采用这种剂型,国内中国农业大学饲料生物技术实验室也研发出了此类技术和产品,其货架期可延长到2年。

3 微生态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及注意问题

微生态制剂具有无毒副作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可替代抗生素等优点。但由于存在菌种的筛选、活菌数、菌种的失活、杂菌含量的多少、使用条件等问题而导致微生态制剂活性降低,使用效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或时好时坏等。因此在养殖生产或饲料生产中为了确保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应科学合理使用,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菌种的选择

3.1.1 菌种的来源

在微生物的大家族里,可选作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及多来自土壤、腌制品、发酵食品以及动物消化道和粪便的无毒菌株。其中:①乳酸杆菌属:短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弯曲乳杆

菌、德氏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罗特氏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②双歧杆菌属):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③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又称粪链球菌、屎肠球菌又称屎链球菌。④链球菌属: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又称乳酸乳球菌、中间型链球菌、乳脂链球菌、二丁酮链球菌。⑤芽孢杆菌属:凝结芽孢杆菌、缓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⑥明串珠菌属:肠膜明串珠菌。⑦片球菌属:乳酸片球菌、啤酒片球菌、戊糖片球菌。⑧乳球菌属:乳酸乳球菌又称乳酸链球菌。⑨丙酸杆菌属:谢氏丙酸杆菌、费氏丙酸杆菌。⑩拟(类)杆菌属:猪拟(类)杆菌、瘤胃生拟(类)杆菌、多毛拟(类)杆菌、嗜淀粉拟(类)杆菌。{11}酵母菌属:啤酒酵母或酿酒酵母。{12}曲霉菌属:黑曲霉)、米曲霉。

我国农业部1999年6月公布(105号公告)了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屎链球菌、乳酸片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链球菌、啤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和沼泽红假单胞菌12种可直接饲喂动物、允许使用的饲料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菌种,并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此外,在国内外还陆续有新的应用菌种的报道,如环状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丁酸梭菌、芽孢乳杆菌等。从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角度来评价,芽孢杆菌类有益微生物较其它微生物具有更多优点,因而对其研究和应用更加广泛。

不同的畜禽、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用途也需要有选择性的添加由不同益生菌组成的微生态制剂,具体参照表1进行。

3.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条件或环境

如何保持菌种的稳定性是从事微生态制剂研究和生产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对微生态制剂而言,主要指对特定环境的耐受力如温度、湿度、酸度、机械摩擦和挤压以及室温条件下的存贮时间等对微生态制剂活性的影响;而对饲用微生态制剂必须经受饲料加工过程中高温的考验,所以菌种对温度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菌种对高温的耐受力差异较大,芽孢杆菌耐受力最强,100℃下2min只损失5%~10%,而在80℃下5min乳酸杆菌、酵母菌损失70%~80%;95℃下2min损失98%~99%。一般制粒温度80~90℃对芽孢杆菌影响较小,对乳酸杆菌、酵母菌和粪链球菌等影响较大。就耐水性,孢子型细菌耐受性最好,肠球菌次之,乳酸杆菌最差。除耐酸性的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外,一般的活菌制剂在胃酸作用下大量被杀死,残存的少量活菌进入肠道后很难形成菌群优势。因此,不耐酸的活菌制剂其含菌量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浓度才能发挥益生作用。除此以外,饲料的保存时间、饲料中的矿物质(如重金属离子Cu2+、Zn2+、Mn2+、Fe2+等和食盐)、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影响益生菌的活力。

为了提高微生态制剂的稳定性和活力,目前国内外采用微胶囊化技术或包衣技术。微胶囊化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用途广泛而又比较成熟的一种技术。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它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裹在一个微小的胶囊中。包封用的壁壳称为壁材,被包的囊芯称为芯材,芯材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囊壁厚度一般为0.1~200μm之间,微胶囊的粒子大小,因制备工艺及用途不同而不同,理论上可以制成0.01~1 000μm的微胶囊。常用制备微胶囊的方法有:相分离法、界

面聚合法、喷雾冷却和喷雾干燥法、挤压法、双重乳状液法。

将乳酸菌或一些低抗逆性的益生菌进行微胶囊化包被的优点在于:①可将菌体与外界的不良环境分开,免受微量元素的损害,减缓制粒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②形成固体微颗粒,利于在预混料中的均匀分布,也有利于储存和运输。③采用肠溶性壁材后,还能防止胃液的破坏,从而使尽可能多的菌体到达肠道,真正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因此,微胶囊化有望提高乳酸菌在生产、贮存和消费过程中的稳定性,生产出耐贮存、耐高温、耐高压、耐酸性的乳酸菌微生态制剂。中国农业大学饲料生物技术实验室在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和国家“跨越计划”的资助下,成功研发了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乳酸菌微胶囊的技术,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国外进入我国市场的有瑞士的粪链球菌微胶囊“赐美健”、荷兰的“百福菌”等,但是价格很高。因此,研究对乳酸菌等低抗逆性微生物进行微胶囊化包被,并提供一条适用的工业化途径,使其稳定性增强,贮存期延长,使这种低抗逆性微生物添加剂可以与其它饲料原料共存、共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3.4 活菌浓度和使用剂量

微生态制剂的功效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效果同动物食入活菌的数量密切相关。若数量不够,在体内不能形成优势菌群,难以起到益生作用。瑞典规定乳酸菌制剂活菌数要达到2×1010个/g。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制剂中,对含菌数量与用量的规定是:芽孢杆菌含量≥5×108个/g;乳酸杆菌≥1×107个/g。德国学者认为,仔猪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其含菌量应达到2×105~5×105个/g;育肥猪饲料中每克加入106个芽孢杆菌,粪中大肠杆菌减少35%,每天添加0.5~0.6g微生态制剂方可起到治疗效果。而乳酸杆菌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量不少于107个/g,每日添加0.1~3g,一般添加量为0.02%~0.2%。若将微生态制剂添加于饲料中,其目标活菌不应低于109个/kg。但是,关于添加过量的益生菌产生的后果,鲜有报道,根据作者的研究结果,每千克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6×1011个枯草芽孢杆菌,其促生长效果差于最适添加量,但好于不添加组的效果。

3.5 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的配合应用

由于微生态制剂是活菌制剂,而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在畜禽饲料中不可同时应用,若同时应用时,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将大大减弱。但我们仍可以巧妙地利用某些抗生素,如当肠道中存在较多的病原体,而微生态制剂又不能取代肠道微生物时,会降低其抵抗力,或使用某些微生态制剂补充特定的正常菌时,对

过盛的种群,可利用窄谱抗生素予以控制。对于肠道菌群紊乱或菌群调整不奏效的病例,可在用抗生素后用微生态制剂,即先选用肠道不吸收的针对性较强的广谱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制霉菌素口服杀灭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疾病的蔓延。但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也遭到破坏,此时应及时引入微生态制剂,通过其益生作用,使其紊乱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对于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的结合使用效果并不能一概而论,两者联合使用时应考虑组成微生态制剂的每个种菌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动物品种及年龄等的影响。只有根据微生态制剂的菌种组合及特性以及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对象进行合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结果。

3.6 使用时间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使用,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一般在动物幼龄阶段,体内微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此时引入益生菌,可较快地进入体内,占据附着点,效果最佳。如新生反刍动物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不仅可以促进宿主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而且有助于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肠道。另外在断奶、运输、饲料转变、天气突变和饲养环境恶劣等应激条件下,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用微生态制剂对形成优势种群极为有利,因此,把握益生菌的应用时机,尽早并长期饲喂,使其益生菌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3.7 使用方法

一是连续使用,二是阶段性使用,三是在某些阶段一次性使用。具体使用方法,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跨越计划”项目研制的益生康为例,具体说明见表2。

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应用于饲料中,避免了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种种副作用,

并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以及防治疾病等功能。但它在实践生产中的使用效果也不完全一致,而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微生态制剂产品本身存在缺陷,质量差、以次充好;另一方面是由于错误的使用方法所致。因此,要正确选择高品质的微生态制剂,了解其特性,掌握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微生态制剂功效和优越性。

常见抗生素的血液系统副作用

常见抗生素的血液系统副作用 导读:抗生素作为临床常用药,一直以来褒贬参半,对抗感染其“战功赫赫”,而谈到其副作用亦“劣迹斑斑”。对血液系统,抗生素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作者:张明明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样,有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红细胞膜成分发生作用,疏松或紧密结合后,导致新抗原形成最后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偶可附着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和相应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在补 体作用下非特异性吸附于红细胞膜上,并发生作用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其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白细胞减少:与免疫机制有关,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成为全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为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覆盖于白细胞膜上致白细胞破坏。 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并发症:机制可能为(1)诱导对 维生素K有反应的低溶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证实);(2)产生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出血时间延长可证实)(3)继发于骨髓抑制产生的血小板减少症;(4)免疫性

血小板减少;(5)抑制纤维蛋白聚合(6)对双香豆素的潜在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年影响过我们血液系统的抗生素: 1.注射用青霉素钠: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改变为白细胞减少,发生率2%~10%. 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低(0.1%~1%),但临床可见。 3.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有报道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和白细胞减少,较为罕见。 4.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常见嗜酸细胞增多(3.5%),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血细胞比积降低、血小板减少(0.8%)。 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临床中偶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可有溶血性贫血,凝血功能异常者可表现为APTT延长、PT延长,上述情况较为罕见(0.01%~0.1%)。

抗生素滥用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

抗生素滥用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人类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您可能还不知道,养殖业也同样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统计,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一半是用于人类医学临床,一半则用于畜牧养殖业。 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在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不仅会给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带来潜在隐患,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动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兽用抗生素在兽医临床和动物饲养方面应用广泛、不可或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盲目随意用药、长期过量使用等情况在少数地区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抗菌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我们食用的禽蛋奶肉等食品的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实际上,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 总体来说会有四重危害。 第一,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未按照兽医指导用量用药,药量加大,会损伤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特别是肝脏和肾脏,严重时可引起严重肝损伤和肾衰竭。 第二,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过敏,如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致命。 第三,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二重感染,当持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敏感菌被杀死,但是不敏感细菌和霉菌持续生长繁殖引起新的感染,或者条件致病菌和有益菌改变致病性引发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第四,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普通无耐药性的细菌被杀死,而有耐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还可能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一部分变异菌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使整个菌群成为耐药菌,对应的抗生素就再无效果。 使用舜和生物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五代产酶产酸益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极大避免了这四重危害。同时在畜禽养殖中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只在感染性疾病中使用抗生素 只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感染中使用抗生素,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畜禽养殖疾病应预防为主,提高畜禽的生活环境质量,比如采用舜和生物环境消毒剂益净宝,能有效解除畜禽粪尿的氨气含量,喷洒一小时后氨气含量能降低至8ppm,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从而提高畜禽自身的免疫力,自然就少生病、少用药。 第二,尽早确定感染的病原菌 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并进行药敏试验确定敏感抗生素,进行目标治疗。 第三,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为了选择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作用强的抗生素,其中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病理、生理、病情严重情况、免疫情况、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药效学特点、不良反应、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综合以上因素统筹分析选择出最适用抗生素。 第四,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畜禽感出现疾病时在一般感染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者恢复正常后再使用2-3天即可停止感染治疗。切忌提前或者延后停药,会引起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 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3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3 -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 ienamycins )、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 3 - 内酰酶抑制 剂(3 -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 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 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 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 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 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 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灭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叶斯”,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烟草、茄、桑、豆类等植物对灭瘟素较敏感,不能使用。

动物专用抗生素——盐酸沃尼妙林

介绍一种新的动物专用抗生素 ——盐酸沃尼妙林及其在猪病防治上的应用 氟沃尼妙林(Valnemulin)是新一代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类半合成抗生素,属二萜烯类,与泰妙菌素属同一类药物,是动物专用抗生素。主要用于防治猪、牛、羊及家禽的支原体病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1999年由欧共体批准用于预防与治疗由猪痢疾短螺旋体(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感染引起的猪痢疾和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地方性肺炎。它是第一个全欧洲批准的兽用药物预混剂,被列为兽用处方药。2004年1月被欧共体批准预防由结肠菌毛样短螺旋体(Brachyspira pilosicoli)感染引起的猪结肠螺旋体病(结肠炎colitis)——生长猪的一种温和形式的下痢和治疗由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猪增生性肠病(回肠炎ileitis)。猪痢疾短螺旋体、结肠菌毛样短螺旋体和细胞内劳森菌是大多数生长猪肠炎的罪魁祸首。 1.0 药物基础知识介绍 1.1 药物学知识 1.1.2 通用名:沃尼妙林 1.1.3 化学名:((2-((R)-2-氨基-3-甲基丁酰氨基)-1,1-二甲基乙基)巯基)乙酸,(3aS,4R,5S,6S,8R,9R,9aR,10R)-八氢-5,8-二羟基-4,6,9,10-四甲基-6-乙烯基-3a,9-丙烷-3aH-环戊环辛烯-1(4H)-酮-8-酯 1.1.4分子式C31H52N2O5S ;相对分子量:564.8 1.1.5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极微溶于水(160mgl-),溶于甲醇、乙醇、丙酮、氯仿,其盐酸盐溶于水,熔点174-177℃。 1.2 作用机理 沃尼妙林的作用机制是在核糖体水平上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高浓度时也抑制RNA的合成。主要是抑菌,但高浓度时也杀菌。抗菌谱广,对G+和G-菌有效,对霉形体属和螺旋体属高度有效,而对肠道菌属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效力较低。 1.3 药动学研究 猪口服沃尼妙林迅速吸收,吸收率大于90%,给药后1-4小时达到血浆最高浓度,血浆半衰期1.3-2.7小时。口服单剂量10 mg/kg体重沃尼妙林盐酸盐,达峰时间1.85小时,达峰浓度1.29 μg/ml,曲线下面积(AUC)5.58 μg/ml/小时。当剂量为25mg/kg体重时,达峰时间2.9小时,达峰浓度2.67 μg/ml,曲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身体发胖; 2、可以引起骨质疏松,引发股骨头坏死; 3、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皮质类固醇征、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等。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都对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强的松等皮质激素会加重性功能的障碍程度。几乎所有免疫制剂都能使睾丸萎缩、卵巢损害,导致生精功能降低或消失、性欲消失、阳痿。 外用药总体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抗细菌的,以“百多邦”为代表,不含有激素。第二类是复合型药物,包括派瑞松、皮康王、利康液,这类药物既可治疗手足癣,又能治疗皮炎、湿疹,因为一用就见效果,平常被市民使用的最多,其主要成分是抗菌素和激素。第三类是单纯用来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常见药物包括达克宁、蓝美抒、新脚气膏、必优等,不含有激素,是脚气的常用药。还有一种是单纯的激素类药膏,我们熟悉的皮炎平、肤轻松,以及艾诺松等就是这类药物。 感染性皮肤病不能用激素类外用药治疗。比如单纯疱疹、毛囊炎、足癣等皮肤病,不能使用这类药。其次,不同的病情应选择不同的外用药。如果是急性皮肤病或慢性皮肤病的急性期,选用强效或中效激素类药;如果是慢性的,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则应选择弱效激素类药。第三,激素类外用药也有疗程的要求。急性皮肤病,用至皮疹消退即可停药。医生一般建议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周,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副作用,而且一旦形成激素性皮炎的敏感皮肤,用正常化妆品也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激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快速有效抗过敏,对付皮炎湿疹效果好。 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造成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激素性痤疮,继发感染如毛囊炎等。尤其是在面部,还可以出现口周皮炎,局部多毛,伤口愈合缓慢等现象。如果有感染性皮肤病,那么激素使用是禁忌证。 ================================ ===== 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1、身体发胖;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抗生素的副作用及利害纵横谈

抗生素的副作用及利害纵横谈 1、抗生素,救人、害人、杀人 自从本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说它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一点也不算夸张。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几十年来,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因此可以说,抗生素济世救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抗生素也会害人。特别是在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环丙沙星可有轻度的胃肠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还证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 在少数情况下,抗生素也会杀人。特别应当警惕的是,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上面所说的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肾损害,也可达到致人死命的严重程度。抗生素还有一种"间接"杀人的方式,即通过引起"二重感染"而杀死病人。 原来,在正常人的肠道中,寄生着多种微生素的群体,称为"菌群","菌群"之间互相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的共生状态,谁也占不了优势,谁也不能脱离约束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因而谁也起不了致病作用。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的"菌群",则因为失去了"对手"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其结果就是"耐约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耐约菌"往往是一些真菌,亦称霉菌。这种霉菌感染,如不及时大力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就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怎么办?只有一句话:合理使用,切勿滥用。该用的时候,选用要准确,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要恰当,要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就要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抗生素不是万能药,不要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抗生素更非退烧药,不能一发烧,不问情由就先把抗生素用上。是否需要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要经过周密的考虑。随便的、盲目的联合用药,有害无益。作为病家,也不要去向医生"点用"抗生素,不要以为药量愈大,品种愈多,效果就一定愈好。有时,会适得其反。只有合理使用,防止滥用,才能发挥抗生素的最大效用,才能避免极大的浪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2.超级细菌的培养者 超级细菌,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的耐药细菌。人体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病人的结局自然也可想而知。当然,对这种细菌,除了法西斯分子外,大概没有人感兴趣,也不会有人喜欢去培养它。但遗憾的是,不少临床医生和病人却在无意中充当着超级细菌的培养者,成了"害人虫"的帮凶。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只要病人一到医院或诊所就医,不管有没有感染症状,医生动

畜禽专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畜禽专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抗生素添加于饲料中用以促进畜禽生长发育和提高饲料报酬已有近60年的历史,但为了避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引起耐药菌株大量繁殖或使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量增大,对畜禽生长及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人们已开始更多地使用一些畜禽专用的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常用的已达数十种之多。目前虽然关于是否应该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存在众多的争议,但实践证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添加剂能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同时也有报告显示,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其他抗菌促生长剂的国家,会造成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同时也有可能引发诸如生态环境及国家之间的贸易战等问题。事实上,抗生素添加剂仍在大量的应用,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合理的应用,提高其应用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又能避免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文拟就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作用、促生长机制及常用的畜禽专用抗生素添加剂作一简要的介绍。 1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抗生素对动物的促生长作用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Stocktadt等人发现,以后相继发现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酚胺类等抗生素加入饲料中,都有促进生长、增重、增产、提高饲料报酬作用。195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允许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抗生素对于畜禽的生长和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是肯定的,而且很稳定,许多国家的畜禽业都长期应用抗生素添加剂。各种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有如下共同的特点:(1)对于幼龄动物的效果比对成年动物显著得多;(2)在卫生状况差,日粮营养不完全的情况下,效果更加显著;(3)在使用效果上,抗生素用于猪、鸡等单胃畜禽效果好,对于成年反刍畜效果较差,不宜使用,但对犊牛(6月龄以内)、羔羊有一定效果;(4)在同一环境中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一段时间后,其促生长效果明显下降。 2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机理 关于抗生素的促生长作用机理至今仍未十分清楚,而且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其促生长作用不是直接的作用,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起间接作用。 2.1健康效应 一方面抗生素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菌或寄生虫,从而对细菌性或寄生虫性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当动物服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时有助于幼年动物免疫力的产生,尤其对机体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对疾病抵抗力较弱的幼龄畜禽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可节省大量由于个体预防治疗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抗生素能抑制消化道有害微生物的增殖,减少有害微生物对维生素、氨基酸等必需营养物质的破坏和消耗。 在一定条件下,抗生素能降低动物组织和环境中氨的浓度。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还能降低饲料中存在的一些对动物生长不利的因子如某些化学成分或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的影响,提高饲料效率。 2.2营养效应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 1.1 格局 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1.2 过程 “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采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

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 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 1、滥用抗生素会消灭有害菌群 抗生素本身也会导致疾病,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不例外。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 人体内有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除了会消灭有害菌群,同时还会消灭对人体有益菌群,导致体内菌群失衡,耐药细菌乘虚而入。 2、滥用抗生素会带来毒副作用 若擅自加大抗菌药物的药量,很大机率会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经常会造成药物中毒,严重造成人的死亡。 如果长期或大量乱用抗生素,会使敏感的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衍,产生新的感染,即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病人中多见。二重感染的细菌,全是耐药性的,因此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3、滥用抗生素会带来过敏反应 发生药物过敏反应以抗生素为多,轻者增加痛苦,重则危及生命,滥用抗生素必然增加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引发的毒性反应更不可忽视,有些抗生素易引起耳鸣、耳聋,有些易损伤肝脏、肾脏等。有些人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导致永久性耳聋,也有的老年人和小儿造成肾衰。 4、滥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病菌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5、滥用抗生素会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一为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应避免滥用,应用时应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 副作用相对较小的常用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比如口服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地尼,头孢克肟等。 2、大环内酯类:作为二线的抗菌药物和针对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3、作用于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慎用抗生素,对过敏的药物禁用。 2、肝功能不全慎用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抗结核、真菌药。后两者长期使用时,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头孢菌素类剂量较大时也可损坏肝功能。 3、老、幼患者避免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肾毒性、耳毒性药物。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Moore等(1946)首次报道,在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的日增重。自此,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业,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了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我国是畜禽生产大国,但由于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0.9%-l.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抗生素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已成为畜牧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1.抗生素在畜禽中的使用现状 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用于畜牧业。美国忧思科学联合会(UCS)估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肉牛的添加剂。https://www.doczj.com/doc/a5594876.html,王云鹏等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B一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等。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转化率而作为添加剂来使用。

1.1盲目、随意用药问题突出。 据调查,在畜禽过程中,抗生素被应用于无使用特征、治疗单纯病毒感染、预防用药超过规定的时间、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等现象比比皆是。目前,我国户(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只有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没有或缺乏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懂得合理用药的方法,不清楚抗生素残留的危害,部分户仅凭着经验饲养,畜禽无病“防病”意识太强,诊断疾病水平较低,凭感觉用药问题突出。随着畜禽疾病的复杂化,诊断难度的加大,滥用药率高达60%~90%。 1.2过量、长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普遍存在。 者传统的思想认为:质量较差,含量不足,使用药物多多亦善,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长期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据了解,少者,用药剂量加大2倍~3倍;多者,加大数倍至十几倍。同时,—些厂家为了提高销售量,使用非常用的名称,以冒充新药,蒙骗户的现象以及随着复方的大量涌现,经销商推荐用药程序的“详细周到”,也加剧了抗生素的过量和长期使用的现象。 1.3使用禁用抗生素现象时而发生。 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一些在畜禽生产中禁用的药物。如农业部2002年4月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其中明文禁止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在所有食品动物作所有用途的使用。但在监督检查或场中时而能够看到,其使用依然禁而不止。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结合环境压力等因素,用动物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动物。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的行为,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从进化的角度研究生态压力下的动物行为。 动物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动物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因调控 动物运动个体行为:觅食行为、趋向行为(飞蛾)、防御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 动物种群行为:争斗性行为(筑巢、领地)、通讯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 动物群落行为:种间关系中的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生态位分离) 动物行为的生态系统视角:动物行为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动物行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潜力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与计算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能够加大对机制、发展、适应、进化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答。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农业(设立休渔期科学捕鱼)、工业(仿生飞机)、其他产业(人工电路控制甲虫飞行)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用力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流体都具有粘性(viscosity),可认为是内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在水中运动。一般会用雷诺数来说明是否有必要考虑粘性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影响。 Re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kg/m3);U为生物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m/s);L为生物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横截面宽度(m);μ为粘度(kg/(m·s));v=μ/ρ不同温度下同种流体的粘性不同。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特性有差异。动物在水中运动时若雷诺数大于1000时,忽略粘性的影响。 作业1:一条小鱼在20℃的水中游泳,游泳时速度为0.18km/h,鱼苗身体横截面最长0.005m,问在计算小鱼运动速度影响因素时是否可忽略水的粘性?(20℃粘度为1.002*10-3) 动物在水环境的运动力学:把流体分为晶格块,拍摄分析每块晶格的三维运动方向与速度,从而分析生物体运动动力、速度等。 对飞机升力的解释:经典表述,伯努利原理(机翼上下面路程不同、速度差,压力差)、驳斥,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向下抛出空气) 细胞运动的引发:发动机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与运动轨道蛋白质(如微管与微丝)相对滑动引起的细胞运动。 自主肌肉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两种途径:多肌纤维合力、频率合力。 作业2:比较骨胳肌、变形虫伪足、鞭毛、纤毛运动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动作电位传到T管,激活终末池钙释放通道,钙流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的C结合,肌钙蛋白带动原肌球蛋白变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骨骼肌收缩。若钙泵出,骨骼肌舒张。 变形虫伪足:受内外刺激,钙向原生质内部与边缘发生钙离子泵运动,促使微管、微丝的装卸,使原生质向外流形成无定形突起——伪足,使整个细胞向伪足形成的方向运动。 鞭毛与纤毛运动:受内外刺激,使得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进而使鞭毛基部转动运动,而纤毛形变摆动运动。需要ATP支持。 动物液压运动系统:蜘蛛用体液压力伸腿、肌肉收腿,液压伸张与肌肉收缩配合做跳跃。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就是对儿童听力。 抗生素得毒副反应最严重得就是过敏反应。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得伤害。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等等。而耳朵对抗生素得副作用最为敏感,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影响耳朵毛细胞,而使听力下降。 危害二: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 抗生素用得太多,也会让杀灭得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细菌得这种耐药性也就是可以相互传播得,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亦可对其她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得细菌、人体正常菌群得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 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人得死亡。比如说人体肠道细菌,按一定得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与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得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可以引起一些维生素得缺乏,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人体内得细菌主要存在肠道里。有得细菌就是帮助消化得,有得则就是寄生菌,它们存在于皮肤里、口

咽部里、耳朵眼,这些与外界通着得地方,它们不就是致病菌,但在一定得条件下,这些寄生菌会变为致病菌。当体内菌群失调,一旦有身体某部位感染,就极易恶化,甚至就是可以死人得。?滥用抗生素得危害 1、抗生素滥用在儿童最直接得影响就就是导致儿童身体里得细菌耐药性增强,时间一长,同类得抗生素便对这些细菌无可奈何,只能应用高级别得药物,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2、由于儿童本身各器官发育不全,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者潜在残害儿童得身体器官,如许多抗生素就是通过肝脏来代谢得,滥用抗生素就容易造成肝脏功能受损、 3。儿童滥用抗生素最恶劣得影响就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得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 抗生素得使用误区?误区1:感冒离不开抗生素 “哎呀,宝宝好像感冒了,快拿点消炎药来。”这样得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很多家长,当孩子稍有点流清鼻涕、咳嗽症状时,就凭经验赶紧给孩子服药,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一种药服用了2天不见效马上给孩子换另一种药。抗生素好像已经成了家庭得万金油。有些父母就诊时也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其实这样做就是不对得,人体内得细菌就是普遍存在得,而有些细菌就是不致病得、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失去屏障保护得时候,体内得细菌才会失衡,外界细菌也更容易侵入,这个时候才需要

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

第四章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历史 最初将抗生素用于饲喂畜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主要是将抗生素发酵残渣作营养物质用于饲喂猪,此时尚不能将其称为饲料添加剂。随着这种应用的增多,人们发现这些抗生素菌渣具有促进畜禽生长的作用。有的学者则开始对这种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抗生素发酵残渣中主要成分为抗生素产生菌发酵的菌体蛋白、未被微生物利用完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以及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其中包括未被提取尽的残留的抗生素,它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人们开始时把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菌体蛋白的营养作用上,后来又考虑到菌渣中的那些初级代谢产物对动物生长代谢的刺激作用,甚至还考虑到了微生物发酵产物中的动物蛋白 因子(ARF)。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是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单位在起作用。由此,人们开始刻意地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少量的抗生素,发现许多抗生素在低剂量情况下都有促进生长作用。从此真正开始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在这段历史中,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都曾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过。至目前,被临床应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曾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过。 由于我国的抗生素工业起步较晚,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也较晚。但我国对这一 资源的利用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迅速开展。实际上几乎是与抗生素工业的发展同步进行。自50年代起,国内即把抗生素生产发酵过程中的菌渣用作食用动物饲料。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低,在畜禽饲料业寻找一切可利用的廉价饲料。因此菌渣是作为饲料,而不是饲料添加剂在使用。但在70年代中期,有目的地用低剂量抗生素饲养食用动物开始日趋流行。到近年,我国平均每年已有约6000t的抗生素用作饲料添加剂。 二、功能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主要功能是在防病治病的同时,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功效。除此之外,还有提高动物产品的品质,减少动物的粪臭,从而改善饲养环境等功效。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的剂量及所具有的促进生长效果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用量一般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0~50g抗生素之间。效果上一般来说可提高猪鸡生产速率和饲料利用率10%~15%,降低死亡率5%,其中对鸡的作用要稍低于对猪的作用。以盐霉素为例,其对肉鸡的育成率可提高37~76个百分点,平均增重可提高5%~38%,饲料消耗降低2%~37%。在以盐霉素进行的产蛋鸡饲料添加试验结果显示,其平均初产日龄增加13天,产卵重量提高8.1%,产卵率提高3.5%。由此可见,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总体来说,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大致有如下功能: (1)对动物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抗生素的正常药理作用。 (2)对某些动物疾病的预防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保证畜禽的健康生长,如盐霉素的应用可预防球虫病的发生。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的生态性质、定义和分类 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Ramsar conservation)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和生境破碎化。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1.湿地的生态性质 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特定类型的湿地在一定区域围都占有一定“生态位”,这个生态位来自于水文、气候、基底沉积物、地形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环境复合体,以此支承着一个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某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J. G. Gosselink & R. E Turner 1978)。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突出标志和最根本的成因是其水分的盈余。水文过程是主宰湿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动力条件决定着湿地的基质或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其深度和水质决定着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因此,湿地的生态性质的所有体现皆与其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5、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6、警惕不良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