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训练思维品质,提升作文水平

长孙永健

【导读: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考生的思维品质,关注考生判断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帮助考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时代青年。】

作文和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正常情况下,作文所写的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反映的是作者对问题的自我评判和真实感触,进而用这种属于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念来影响周围的读者,指引他们的生活。任何人云亦云,看不出思维倾向的作文都是平庸的,让人生厌的;任何在模式结构下生拼硬凑出来的文字都是没有意义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考生的思维品质,关注考生判断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帮助考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时代青年。之所以有这样的理念,原因在两个方面。

关注思维考查符合国际潮流

联合国1974年公布了基础学科的分类目录,将基础学科分为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七大类。其中,逻辑学被排在第二位,思维能力受到了人类极大的关注。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西方国家的作文题大多直面现实,体现思辨,展现出了用作文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命题方式。如2010年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是“对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010年英国的高考作文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2010年美国的高考作文题是“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这样的作文题目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关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况。

关注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

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考生的思辨能力,着重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并以此提高考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打破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限制,并在其基础上将考生的写作引向了对思维水平的考查。作文题目在形式上回归到了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用“二战”期间对战机的防护这一典型事例的表述来阐释思维的重要性,写作方式较为宽泛,考生大多有话可说。“防护战机”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是引导考生充分理解思维的重要性,体会独立思考带给人生的重要作用,进而领悟到思维之趣。

仔细分析题目可知,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英美军方,二是沃德,三是战机。站在英美军方的角度来看,“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的结论,是一种惯性思维。而人只有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所以,该作文可以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破思维定式。站在沃德的角度来看,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这实质上是一个全面思考的过程,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站在战机的角度来看,战机仅是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由此展开联想,我们可以把问题扩充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抓住细节部分,考虑忽略内容等。现实生活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许多科学的发现或许都只是偶然的瞬间灵感。而作为个体的人,往往都有从众心理,那么这个被忽略掉的不起眼的部分,往往会被人们一直忽视,进而和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着重引导考生树立思辨意识,培养考生在非常规思维形态下,形

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产生对问题的独有认识。任何单纯地写“细节”“从众心理”的作文都难获得高分。

那么如何有效运用思维来突破高考作文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审题、素材、结构、论证等多个方面寻求突破。具体而言,有以下九个方面。

异质思维,突破常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一个“二八定律”,他认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由此可知,一道作文题,80%的考生会从常规思维的角度去立意,只有20%的考生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高考的高分作文也就属于这20%的考生。

就近年来的新材料作文而言,所给的作文材料往往要求考生透过现象来发掘材料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哲理意蕴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就是中心论点。所以说,就本质而言,作文的审题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推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思维宽阔,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寻常,那考生就会取得审题层面的高分。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

“山羊过独木桥”的作文,考生的常规思维是“遵守规则”或“学会变通”,如果能运用类比思维来思考,立意的角度就可以扩展到家风、道德、纪律等话题层面,从而有效地扩展了作文的写作范围。另,2013年陕西的满分作文《谁来补上文化这个洞》就是在类比思维的形態下展开的。一般而言,在审题层面供考生选择的思维样式有纵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和灵感思维等。高考高分作文可以在巧妙构思、超越常规思维方面下功夫。

学会移植,契合立意

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运用理性思维去诠释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而采用移植问题的办法,会让问题迎刃而解。如有一则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歌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这只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终于停息时,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呢?这时,汤姆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他跑了过去,竟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黑羊:“多亏有了你!”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小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有白羊还有黑羊……”

面对这则作文材料,好多同学都寻找不到写作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移植材料的办法,我们能让问题得到解决。纵观这则材料,出现了汤姆、一群白羊,一只黑羊三个主要要素。通过思考会发现,这则材料很巧妙地诠释了汉武帝的故事。于当时的大汉王朝而言,汉武帝就是牧羊人汤姆,面对李陵事件,司马迁就是敢于直言的黑羊,而其余的群臣则是不敢面对真相的群羊。通过这样的诠释,我们便会寻找到契合材料本身的最佳立意。

发微自然,书写大道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人生哲理。回望历史,人类大多数发明都是从自然中得到的启示。我们通过观察青蛙的眼睛,发明了雷达;通过观察鸟的翅膀,发明了飞机。太阳无言,为全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从不收取一分钱,这就是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通过小草的生长,我们体会到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观察水流,我们发出了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体味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人生至理;倾心于竹林,我们感悟到了虚怀若谷的人生至理,等等。因此,在一定层面来看,人生就是一本大书,如果我们能把写作的视角倾注于自然,

将会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而,自然也充满着辩证色彩。以“雪”为例,一方面,雪给人冰清玉洁、纯真无瑕之感,同时雪也有其另一面,雪掩盖了丑恶,掩盖了事情真相。从自然背后蕴含的哲理入手,是比较可行的让作文出彩的办法之一。

歷史视角,拥有厚重

于作文而言,如若能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作文就会走向深刻。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它不是不需要历史素材,也不是没有历史素材,而是由于考生的积淀过于浅薄,故而找不到合适的历史素材。所以说,在一定层面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的素材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突破现有的集中识记素材的思维方式,变为在潜移默化的读书中去逐渐积累。

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为例,就有考生站在执法者的角度来立意:

古人讲求治民先治吏,作为执法者,个人素养不过关是很难承担重任的。早在夏朝,朝廷统治者就有所谓的“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之思想。西周选拔官员尤其注重道德品行,以“六德”与“六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对于司法领域的官员,要求更是严格,必须做到“有德惟刑”,也就是需要道德高尚、知法懂法的干部。任意公布小陈举报父亲事件,是执法者缺少基本道德素养的表现。

这种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哲理提升,终极关怀

哲学涵盖了人类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任何问题,我们只要从哲学的层面来认识、看待,就会让问题走向深入。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面对所给的话题,我们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将问题的思考推向深入。

我们还应学会使用哲学素材。在写作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

“山羊过独木桥”的作文时,一考生给自己的作文命名为《反角度的美丽》,用“轴心时代”这个文化素材作为论证的素材,结果作文取得了58分的高分。历史学家大多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呈螺旋式上升,然而,雅思贝尔斯却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先哲大多出现在同一时期,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孔孟等,无论以前还是以后,人类文化的鼎盛都不会超越这个时代,于是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由不文明到文明,再由文明到不文明的发展轨迹。当然,这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阅读和写作永远难以分开。另外,作文要有终极关怀的意识,要始终站在民族、人类、社会等重大话题的层面来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时代弘文。

陌生化法,新颖靓丽

于素材而言,考生要有分类识记的意识——将众多的素材进行分类处理,集中整理。素材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素材分为历史、社会、文化、诗词、课本、现实等几个维度,以这几个维度为抓手,细心整理,灵活使用。近年来,考生关注了以“人物事例”为核心的人物素材的收集,而忽略了“思想素材”的积累,导致如今的高考作文“名人满天飞”的现象。如果能改变积累素材的策略,以思想素材作为论证的依据,阅卷老师必将眼前一亮。

2015年北京卷有一篇满分作文,在论证观点时用到了“何泽慧”的素材,这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何泽慧是钱三强的夫人,是中国原子物理学家。由此看来,作文素材的运用要出其不意,要让阅卷老师感叹你的才华,惊羡你的思维。只有让阅卷老师感到惊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只有经典的属于自身感受的思考才能彰显出价值,凸显出自己文字的魅力。因此,只要你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巧用论证,必能在高考的战场上让自己的作文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时代意义,责任担当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说过,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要观照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思考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变化。要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始终站在祖国发展、民族未来、个体成长和责任承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始终拥有爱国理念,以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来承担责任,不断丰富自我,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青年。以大情怀、大勇气来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摒除对域外文化的盲目崇拜,始终构筑起以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的民族自信理念,以崇高的人生理念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洪流中。

结构新颖,夺人眼球

就本质来看,议论文写作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或危害性,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写作的“十二段作文法”“五段三分四环节”等并不是最好的结构。最好的结构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指出问题—阐明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两个行文框架下能充分展示考生的写作思维,将写作引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正道。

理性思辨,深刻思维

议论文的关键在于逻辑严密,分析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能以说服读者的论据来证明自己所论话题的真实性,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谓“理”可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事理”和“情理”,另一个层面是指“哲理”。我们只有把“常理”提升到“哲理”的层次,文章才会有厚度,有质感。用理性思维来提升作文论证,一般要考虑假设说理、例后解说、因果分析、对比分析、类比分析等五种论证手法,将素材和所论证的话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考生要学会用哲学命题去思考问题,这样所站的高度就会有所提升,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矛盾中审视问题、关注事物发展的两面性等哲学观点就是很好的论证方式;同时也要学会从历史视角、生命视角、文化视角、人性视角等理念层面去认识问题。

思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元素,思维领域中任何一个小的思想火花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进行。愿我们的写作教学能在历史发展的脚步中前行,愿我们的学生作文能真正体现考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素养。

【作者简介:长孙永健,中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商洛市教学能手,现任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多次执教语文公开课、优质课,多次荣获讲课比赛一等奖,被聘为全国多家中学语文教学类报刊特约撰稿人。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并被中央教科所评为课题研究全国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浅谈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意识》获得中央教科所论文大赛一等奖。参与陕西省重点课题“个性化文本解读与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研究”“六课型文本解读”“古诗词教学与写作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均顺利结题。主持陕西省教科所课题“中学语文选修课的多样化研究”,荣获陕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二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

二年级语文思维训练题

6月24日 一、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一类人,比如用“铁公鸡”来形容非常小气的人。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括号中。 A、过街鼠 B、千里马 C、老黄牛 D、变色龙 1、形容勤劳、苦干的人。() 2、形容令人讨厌、受人指责的人。() 3、形容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4、形容才华出众、有作为的人。() 二、照样子,补充句子。 例: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海-------------------------,宽得很哪! 星星------------------------- ,多得很哪! 花儿------------------------- ,美得很哪! 三、照样子,写词语,再造句。 例:干净干干净净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结实--------------- ------------------------------------------------------------ 许多--------------- ------------------------------------------------------------ 四、用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如果……就 (1)张老师()身体不好,()一直坚持给我们上课。 (2)()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交通事故。 (3)这件衣服()漂亮()显得很大方。

五、写出带有“风”“雨”的成语。 ()风()雨()风()雨()风()雨 ()风()雨()风()雨()风()雨 六、给下面的同音字组词。 gē:哥()胳()鸽()割()歌() lín:邻()临()林()淋() zhù:祝()住()注()柱()著() lì:厉()历()立()力()丽()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他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 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 普通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 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1.用“=”画出能概括这一自然段意思的句子。用“~~”画出比喻句。 2.填空:这段话讲了--------- 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是前进的,---------------是后退的;------------是行动快的,--------------- 是行动慢的;-----------------是自己不动的。 3.向别人介绍自己熟悉的几种海洋动物活动的特点。 八、看图写话。 又大又红团团转纷纷绿油油灵机一动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讲多思、善思、深思对于人们行为的成败极为重要。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因此,思维能力又可称之为“脑功”。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具备较强的说功、做功和写功,但绝不可忽视强化自己的“脑功”,因为说、做、写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而且说、做、写的质量又都与大脑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机关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脑功修养,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一、机关干部特有的思维品质 机关干部除了应具备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品质之外,还应有其独特之处。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机关干部还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品质。 一是“越级”思维。“越级”思维是指站在自己的上级、甚至上上级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因为机关干部要给党委、首长当参谋,如果不站在上级党委、首长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只是站在本部门和个人业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多只能对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不可能对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好比一个人观察地形,当他站在山顶进行观察时,他就能把周围的地理位置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他站在半山腰或山下某一地点进行观察,那么他看到的只能是局部的狭小地域。因此,提高一级想问题是机关干部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 二是“超前”思维。在受领任务之后、领导作出决策之前,机关干部根据工作进程和事物发展趋势,根据领导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总的意图,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思考谋划,准备好意见和建议,一旦领导需要即可立即提出。这就是机关干部的“超前”思维。离开了超前思考,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提出对领导有新的启发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就会落后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节奏。有的机关干部在接受任务和遇到问题时,不是自己先想点子、拿主意,而是先问领导怎么办;对下一步的工作,不是主动提出如何办,而是领导叫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种只会听招呼不会搞预测、只会跟着跑不会先探路的机关干部是做不好机关工作的。 三是“同步”思维。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机关干部考虑问题都跑在领导前面,也不能要求机关干部对每一个问题都想在领导前面,但最起码要与领导的思路同步。要想做到与领导同步思维,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围绕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思考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尽管日常事务很多,但他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机关干部只要围绕领导的主要职责多用心、多思考,就能与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江苏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钱爱银 【关键词】:发散性敏捷性深刻性周密性创造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正文】 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效果依旧不明显。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见,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他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里,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2、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发散思维。 用发散性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

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第二章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一、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许博士: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很难学,特别是阅读和作文,更是一团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错,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稀里糊涂就参加考试了,得不得分都是稀里糊涂。有的时候,似乎明白了一点,但很多都无法明白,语文成了一笔糊涂账。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语文等于欣赏,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把握,你通过“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想怎样化解这个难题呢? 张兴东:我想在感性语文中植入理性。我把语文作为一种思维训练。 许博士:你为什么把语文当做一种思维训练来理解呢? 张兴东:我们经常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离开了语言,你就没法思考。这就像一个哲学家(卡西尔)说的,人是符号的动物。一个动物看到一块肉,只能流下唾沫,只能想,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但是人不同,人会首先判断它是什么,并用一个名词称呼它,羊肉、牛肉等等,人给万物命名,再用语言去认识万物。先称呼事物,比如苹果,然后才想到苹果是可以吃的。人不像动物,不是直接去面对现实,而是通过一个语言的世界去理解现实,通过语言我才跟苹果发生“间接”联系。而且,词语的空间比现实空间要大得多,词语中有孙悟空,而现实中没有;词语中有哈姆雷特,而现实中也没有。 许博士:你的意思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载体,它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行动的向导,是这个意思吗? 张兴东:对,行动需要思维去指导,思维又要以语言为载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是句老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说,高深的思维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文字。一个比较粗浅的想法,比如我的邻居得罪我了,我要报复他一下,我是骂他一下,还是从此不理他,这过一下脑子就可以做出决定;但深度的思考,是无法在脑子里直接做出准确判断的。一篇有见地的论文用两万字写成,这种思考绝对不可能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一晚上的结果。哪怕是想十年,脑子里的想法也是没有逻辑性的、混乱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太活跃了,你可能想起一点然后跳到第二点,从第二点又跳到第三点,当你跳到第五点的时候可能就把第一点忘干净了。 许博士:或者在想某件事,中间又联想到其他事情,就跑题了。 张兴东:思维就迷路了,想到这个又想到那个,这时的思维不再是一条清晰的直线。只有把它写下来,用文字去呈现,你才能有长线条的、逻辑性的思考。那些文字功底较差的人,思维能力其实也比较弱。 许博士: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很多人在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前,会先列一个提纲,理一下思路,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二件事是什么,第三件事该做什么了,这样的话,做事就更有逻辑性。我为了什么目的,要想达到什么效果,我能接受什么样的结果,我把这一切列出来,思路非常清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形诸文字的过程,思路就很混乱。 张兴东:很多人的思路是混乱的,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混乱的。比如有这么一个孩子,他想学好语文,但是你问他为什么要学好语文,他就想不太明白。既然想学好语文,那该怎么办呢,他又想不明白,他心里偶尔想我要学好语文,偶尔又想,我应该好好玩去,他的行为和自己的志向刚好是相反的,而且他的志向也总在变化。他的人生曲线缺乏逻辑。 许博士:如何做到让生活更有逻辑性? 张兴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估计每一种行为的结果,并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比如我觉得语文很重要,想要学好它,我就该知道怎么去学,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总是三天热度,今天东一锤子,明天西一榔头,就像一只小猫,本来笔直地前往目的地,可左边出现一个东西,它就往左走,右边出现一个东西,它就往右走,最后可能绕个圈就回来了。许博士:你的意思就是说,不成功的原因是思维缺乏逻辑性吗?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看似与文本内容似乎是不相干的事情中,经由合理的感性到抽象的思维中发现语文学习的真谛,理解“一叶知秋”、“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的丰富内涵,沉浸在语文诗意般的缠绵中,提升涵养人文素养。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没什么学的。为什么?仔细想想是我们许多人把语文课上成了花样繁多的程式化的课,语文味道淡薄了。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教学? 首先,就是把繁复变简单,把花样众多变为最单一的表象感知规律的语文形象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高级认知形式。思维过程是人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依赖的是人脑这个外在的物质载体,但人脑内在的状态却构成了人思维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了解人脑的内在状态差异。但人脑的内在差异不完全出自人脑结构的差异,它虽然包含结构差异,但这不是主要的。这缘于人脑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在功能的分布上他们基本是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每个部分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同,才造成了思维的差异性。 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在认知的操作过程。它主要

是通过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等内隐的认知操作来实现思维过程的。所以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这些内容的运用,时时调动内在的认知条件,让他们进入一个积极的协调的持续的运行状态,使它们构成的各种思维顺利完成。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尽量多地把表象文本呈现于学生的视野。表象是最直接的感觉与知觉的联合。这样我们在文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准备一些与文本内容紧密 联系的可视内容,从视觉上冲击学生的大脑。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有些文本如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等,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表象形式,而一些古代的“说、序”和现代的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又如何来利用表象。我这里举一实例。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江泽民的文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可以说许多老师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政论文来学,只学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处理得非常知识化。其实这个文本的语文知识很简单,结构也很典型,如果教师就这样处理一点也不错。因为这样教学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的宗旨“知识本位”,但它的危害确是使语文独特的生命力丧失了,同时也忽视了现今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另外两个原则――“人本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理念。我认为语文学习在这篇文本中决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文本的学习中让他们感受语文的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在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被轻视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课堂上教师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或是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未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是教师的提问虽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展现往往是歪的、错的,教师没有抓住错机去推行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发动学生寻错、议错、改错的举措,而以教师“抢注”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被“斩断”于萌发时期,久而久之,代替的是懒于思考依附他人或错误的定势。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优秀生的思维过程代替。课堂上优秀生说得多、齐答多,久而久之,中下生就在那里静候,等待别人的回答、做题,稍勤快的学生抄而做之、抄而仿之,懒一点的学生干脆什么都不动了,思想走神或呆在课堂里。三为思维过程被学辅书代替。现在的学辅书大量充斥,亲眼目睹我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脑而是去翻学辅书,寻求现成的答案,当问题与学辅书上不相符时,顿时就呆在那里。就拿查字典来说,字典是工具书,查字典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但学生懒于查字典,以课课通等学辅书代替查字典的过程,不但遏制了自我的思维过程,连用好工具书的能力也被取代了。 有效的课堂必须凸显学生思维展现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激活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加强互动交流中的思维力度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但是我们要深化课堂的思维状态,必须加强小组合作的思维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而不是叽叽喳喳,探究有形无实,交流浮于表面。 合作学习的精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我是怎么思考的;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合作中互助,你这个不懂我讲给你听听,我有困难你帮助我;合作中相互欣赏,你这个想法真棒等。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是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合作。 在实践中很多合作学习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它对于学生思维展现是锦上添花的。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三下语文《燕子》一课时,“燕”这个字的教学,就让我引发了思考。以前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书写的。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教学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从实物图引入,把这个字用燕子的身体部位来记忆很是形象,学生记忆也非常快,颇为满意。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的体验。”此语让我思绪万千。上述案例似乎精彩,但学生是被学的。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我们又重新定位――“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重新预设了小组合作的学“燕”字的接力赛。我在黑板上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训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训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思维的培养。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又分为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地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观察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记忆、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要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的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听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兴奋产生,不断转移而又始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想象和联想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制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如何全面地系统地规划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工作,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思维训练要以语言训练、读写训练为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各们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不能为了“突出思维训练”,置文字训练于不顾,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一篇文章写得更好。进行思维训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表达。理解、表达是出发点,是归宿,思维训练只是手段、途径。比如: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教《詹天佑》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到全篇的中心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句一句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我们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感悟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就以概念而言,各门科学都是通过形成专门的概念而构建起来的,是概念体系。思维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要用词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概念和词的不同分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扩大、深化、精确的过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比如,语文课强调逻辑性,以便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有逻辑性,以发展其逻辑思维。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认知速度和认知水平。按照科学方法组织训练过程,既能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效率,又使思维训练由隐转现,由自发转为自觉。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保持统一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使思维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 实验方案 朝阳市建平县叶柏寿第一小学 一九九七年五月

叶柏寿第一小学语文思维训练实验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根据语文学科教学性质、目的、要求、规律特点,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方法,针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有目的地研究学生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实验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系统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实验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省《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课题研究方案》,在思维训练过程中,要坚持五个原则: 1、坚持科学训练的原则。防止只注意知识结论,忽视知识发生过程;只讲正确的,不讲错误的,形式上启发诱导,实际上包办代替的现象。 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要把思维训练的理论和语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维训练因素变为自觉实践,掌握思维方法和能力。 3、坚持自觉实践的原则。培养学生按要求自觉实践,掌握思维方法的能力。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验中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规划,不断提高。 5、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挖掘三个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四、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弄清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正确处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系,提高语文教学

公文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公文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是直接辅助领导中枢和领导者进行科 学决策,实施决策的人员,秘书人员身居各级领导机关,其职责是在 办公室的领导下,以文件,文字处理为主要内容,来完成领导交办的 单项或综合性工作任务。所谓文件,文字处理除了收发文件,报送材料,传递信息,档案管理等事物性工作外,主要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 要撰制各种文书。这些文书有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日常应用文,新闻,理论性文章,工作计划,领导重要讲话稿等。这些应用文,尤 其是公文,是决策层形成的决定和意见,在工作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写作者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专业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作 为领导的参谋,助手的秘书人员写作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机关办 公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了解探索秘书写作的思维特点,对提高秘书 的写作水平,有效地把握领导的“意图“,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 的意义。 秘书工作的根本特点是辅助性和从属性。机关文书尤其是公文写 作是根据领导工作的需要,不是秘书自身写作能力的表现,这就决定 了秘书写作的特点是代拟而非自撰。所以,公文写作强调“主题先行“,”意在笔先“,撰稿者首先按照领导或领导集体的授意和机关事 物管理,业务管理等客观需要进行调查了解,收集材料和撰稿。而不 是在客观外界的感悟下,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才进行写作的。其写作 活动是受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和领导旨意制约的,写作活动是被动的, 是遵命文章。 秘书工作中大量的是公文写作,公文写作的特点反映了秘书工作 的特殊规律,也反映了秘书思维活动的特点: 一,思维活动的被动性 现代写作学认为:促使人写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来自“需要“。归 纳起来是三大类:第一,内在因素自发性的“需要“;第二,外在因素 强制性“需要“;第三,内在自发性与外在强制性兼有的“需要“。第 一种的动因写作主要是指那些来自作者灵感涌动,有感而发的自发性 写作,充分体现着作者个性色彩的文学写作;第三种兼合内在自发性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如何全面地系统地规划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工作,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质量决定着语言的发展水平。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训练学生的语言也就是训练其思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思维品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但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地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一、思维训练要以语言训练、读写训练为主 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各们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不能为了“突出思维训练”,置文字训练于不顾,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一篇文章写得更好。进行思维训练是为了

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表达。理解、表达是出发点,是归宿,思维训练只是手段、途径。比如: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教《詹天佑》一课时,先让学生找到全篇的中心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句一句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我们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感悟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就以概念而言,各门科学都是通过形成专门的概念而构建起来的,是概念体系。思维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要用词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概念和词的不同分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扩大、深化、精确的过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加强思维训练对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保持统一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

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说理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培养思维品质提升说理能力 1 培养思维品质提升说理能力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作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加上议论文体具有有章可循、操作性强,短时间内易于效仿,应试作文不容易跑题等优点,因此,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 然而,有过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尽管写作议论文的考生居多,但是要找出几篇比较精彩的议论文并非易事。 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观点平庸甚至不明,论据缺乏或者错误,以叙代议,不会分析等现象. 这种现象,固然与阅卷老师保守的评判有关,与命题本身的限制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众多考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缺少说理论证意识所致。 2019 年,福建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强调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对论述类的写作要求叙述得尤为详尽: 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 尽管如此,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还是只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所谓技法训练,而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忽略对学生分析说理能力的强化训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2 力,应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 / 7

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无良好的思维品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议论文写作时能否做到论点鲜明深刻、论证说理充分、论据精当准确。 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如果不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一、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一篇议论文如果能有独特、深刻、新颖的论点,就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场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独特、深刻、新颖的论点,有赖于学生独特、深刻的思维。 独特、深刻的思维,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生活视野,比较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 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思考,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以简单化、平面化的思维以及定势思维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去衡量和评判,,导致议论文论点的肤浅庸常、甚至偏激错误。 这跟他们狭隘的生活视野,浅薄的社会阅历不无关系。 人的思维认识归根结底是客观世界对大脑的反映。 丰富的外部信息能够有效刺激大脑,激发人的思维。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这样评价过香港: 原来以为香港人市侩、势利、傲慢、奸巧,来了之后才发现香港人在复杂的表面下透着单纯和内敛,其实很可爱。 正因为龙应台生活视野发生了变化,他对香港人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陈兆艺【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思维过程训练;段中教学训练;课文结尾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培训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们的思维,说到底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语文训练尤其注意思维训练。抓住思维训练,也就抓住言语的运用过程。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训练的力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望有真正的发展。 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我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思维训练的提高。 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我在这给学生质疑: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

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 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我在教《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抓住了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2)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思维品质”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思维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双边活动为桥梁,发掘思维训练的各种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

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 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

思维能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能力-1

思维能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能力 2010级中文陈汉文学号:115350103003 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凡是那些对事物有着独到眼光的人,在这份“眼光”的背后,必然靠着独到的思维能力——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做支撑,拥有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拥有主动权的人。 作文教学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作文的一种先前准备。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各种智能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开拓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讲,创新写作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只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径提供了材料;而要想使写作这种极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全方位的展开和提升,必须多角度的系统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此训练写作必须培育思维品质。培育思维品质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强化应变能力,培育灵活性思维品质:创新写作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思路方面,要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要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偏见,以有效的解决思路阻滞、模糊,材料重叠,理念陈陋,尤其是解决选材、构思过程中敝帚自珍,不忍割舍的刻板思维情境;这就需要变思维的僵化偏执为灵活变通,如是做来,写作的思路就是清晰的、

灵动的、富有活力的。 2、强化直觉判断能力,培育敏捷性思维品质:创新写作尤其重视材料周密剪接和组构,它要求学生在筛选众多材料的过程中,要抓关键准,理思路快,当机立断。要克服慢条斯理、四平八稳的不良思维习惯,以潜意识下的紧迫感逼促思维的运转提速;同时,在适时抓取思维启动后那些不期而至的直觉性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周密思考,迅速形成画面,并化作文字的表达。敏捷的构思和行文训练,可以使大脑的运行思路变得更加流畅,使有意注意更加集中,使写作者的情智更加专一,它是有效提高速度写作的必备品质。 3、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独特性思维品质: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一种语文能力。作文的内容没有现成的答案,思维的黑箱要打开并被他人所知晓,其外化的途径,不外乎就是说和写。而说是零碎的、即兴的、不宜储备的,写则是系统的、专项的、有目的的;因此,写作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运用新方法、新途径完成写作历程;可以有效的克服写作中对指导的过分依赖,这样的写作才是富有鲜明个性的,是充满独到见地的,是独具个人风格的。 4、强化洞察和预见能力,培育深刻性思维品质:写作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对图文知识的解读和鉴赏,不外乎是要通过文字的外化形式,将大脑中内隐的、流动不定的意识流进行逻辑的梳理,借助书面的定格,再现写作者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依据原因预见结果的思维轨迹。它使看似普遍、简单为人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