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充满激情的理论分析不仅渗透着英国文学批评的传统而且始终关怀着全人类的生活处境。他的文学是意识形态观点,引发人们热议,使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新焕发生机。

文学理论逐渐转向文化理论,他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局限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的解决办法。本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引言:简单介绍伊格尔顿的身份背景,然后结合著作分析其学术历程。他的理论涉及从文学到文化的转向,国内对他的文学意识形态学说和政治批评理论研究的比较充分,而对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局限性的反思与重建。

第一章:梳理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的流变过程,分别论述特拉西的观念学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虚假意识形态,卢卡奇的物化及总体性的意识形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学说,伊格尔顿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分析意识形态理论。第二章: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文学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中包含着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文学就是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就是政治批评,批评家就要破除社会上虚假意识形态,并创造出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品。第三章: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他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他认为以追求自由为目的,解构真理、道德、规范、普遍性等现代性观念的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幻象,他们只从文化着手,脱离政治实践的思路不能带来人们的解放,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完成自我实现。

结论:简要回顾伊格尔顿的文学及文化理论,指出其理论指向人生意义追寻,在互惠基础上完成自我的实现。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3547913.html,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作者:柯晓蓉林映春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5期 摘要:作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的经典之作《理论之后》,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抨击,作者严谨的构局,准确的文字,独特的批判风格,一度被誉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最有影响力的小说”,至今在世界文化理论界都备受推崇。特里·伊格尔顿对于传统文化理论、政治格局的阐述一直被不断的注解,笔者结合自己对特里·伊格尔顿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文化理论的认识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思想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5-0105-05 《理论之后》是一部极富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的著作,相较于目前市场上诸多受欢迎的 著作,它没有极富感染力的大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内容,但就是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剖析和对自身批判的表达,对每一个文化理论者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理论之后》是由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基于现有正统的文化理论不能解决很多尖锐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现有政治格局的前提下提出的驳斥。作者一方面渴望该书为对现有文化理论存在质疑的学生提供一个必要储备,另一方面希望《理论之后》能够给文化理论方面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伊格尔顿一直以来坚持的立场,他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 一、伊格尔顿与《理论之后》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文化理论发展 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剑桥到牛津,从讲师到正教授,他一直沉醉在对学术体制的抨击,并一度被认为是后生可畏。由于在英国的大学中,欧洲结构主义的狭隘性和左翼思想的促使,他只能接受后结构主义的片面方面,却从根本上否定另外一方面的存在,他对对经典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结构主义存在严重的误解却可以接受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批判。这就造成了自身能力与外界知识素养的矛盾。 看到伊格尔顿的新书《理论之后》,很多人不禁对伊格尔顿宣告理论终结失望的时候, 我们不妨去源头本身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其说《理论之后》是一本伊格尔顿关于文化理论存在与否的考证,不如说它是作为伊格尔顿两个层面的交流与探讨,一个是作为理论实践者的伊格尔顿,一个是作为理论良知者的伊格尔顿。在两种不同身份中不停的发生着质点转换的伊格尔顿的个人对于文化理论的思索,出于自身坦率正直的性格,他对文化理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作为自己骨子里对于文化理论的固执,他抛弃了自身的文化理论责任感,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去对文化理论进行说理[1]。所以,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是两种人格的争论,但是随着后来“外行的说教者”占据的力度增大,在他的论述中批判性的思想越来越占据正统,甚至在自己书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 人物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 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 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 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先后 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20 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 1966:《新左翼教会》; 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 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 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 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 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 1984:《批评的作用》; 1986:《与众不同》; 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 1991:《意识形态:导论》; 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

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 2000:《文化的观念》; 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 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 2005:《神圣的恐怖》; 2006:《怎样读诗》; 2007:《生活的意义》; 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 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 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年份不详) 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 [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2]《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6年;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后伍晓明又将此书加以仔细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重新出版。 [3]《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又名《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5]《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01年再版改名为《审美意识形态》。 [6]《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C].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7]《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马克思》[M],李志成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0年。 [9]《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北京瑞得伊格尔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

公司简介 北京瑞得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 业,经营范围涉及通讯、信息产业、计算机、房地 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在国内外拥 有近50家分支机构的5000多名员工在为遍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创新的服务和产品解 决方案,并且日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北京瑞得伊格尔、瑞得恒昌、瑞得合通药业、瑞得通圆医疗是瑞得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医疗设备,医疗管理软件及生物制药的专业公司,其中,北京瑞得伊格尔公司已成为国内同行综合实力领先的麻醉、呼吸产品的提供和服务商。 北京瑞得伊格尔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于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企业开发区,其研发、生产基地位于北京西郊石龙开发区内。其主要产品为麻醉机、呼吸机及相关配套产品。近几年,公司不断加强 同美国、澳大利亚相关专业公司的 技术合作,在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 上,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OEM业务已成为公司出口的主要业务。 作为中国专业的麻醉和呼吸设 备的制造商,北京瑞得公司专注于向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提供麻醉呼吸产品的解决方案。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 公司研发中心有具有资深行业经验的人员领队,具有40余年的麻醉呼吸技术根基。公司技术研发理念,紧跟市场需求发展,随着医疗临床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需要更多的新的设备来支持临床技术,这就是瑞得研发人员市场研发理念。 二.多渠道全球化的采购平台

公司采购中心,积极发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开拓国内优秀供应商,建立了供应商数据库,现在,已有256家国内和121家国外供应商为公司提供合格配件,迅速解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CE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北京瑞得公司不仅建立了ISO9001和13485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于近期升级为欧盟的CE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三检四查,预防纠正措施,为合格产品提供有力保证。 四.5S生产现场管理模式 北京瑞得公司近1000 平方米瑞得麻醉呼吸 产品线,生产现场以 5S和目视管理为基础,以看板和计划管理为辅助,在整洁的环境中产出优质的产品。 五、丰富的产品线 公司研发中心依托“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控加工技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已经形成麻醉、呼吸、蒸发器、集成CO2吸收器、蒸发器挂具、报警器、多通板等七大系列二十三种产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服务则是生命的延续,从第一次握手,您感受到的将是瑞得每一名成员最诚挚的服务……。 瑞得全体同仁将以最热忱的服务回报您的信赖!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人类进入20世纪,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也获得了极大丰富,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人类被一种深深的文化焦虑困扰着,是的,现时代已经不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时代,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最有影响力的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当下的。不管是“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还是“回到马克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造就伟大的纯粹的能将马恩全集倒背如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渴望的是时代的救护战士,我们需要做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来分析、批判现时代的重大的问题。 无疑,现时代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阶段,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了“文化政治学批判”,文化已经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我们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在总体上也从政治经济批判走向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西方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伊格尔顿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守护人,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当代有效性的前提之上,将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视域出场,从文化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维度,文化的低俗化、单向度、物质化三个价值维度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批判。 文章正是以此展开:第一章从文化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文化观。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的全面投降、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犬儒主义的全面投降、是文明生活右书

伊格尔顿简介

伊格尔顿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从60年代末直到现在,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这些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这些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伊格尔顿是一个自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为《文学原理引论》的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谈到了他从事美学与文学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背景。他说,马克思主义从60年代以来之所以能在西方社会复兴,就是因为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了新的阐释。“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乔治·卢卡契、安东尼奥·葛兰西、瓦尔特·本雅明、西奥多·阿多尔诺、赫伯特·马尔库塞和让-保罗·萨特这类思想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读者容易认识的一种理论,或者说中国读者很难承认它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它们确实是一批令人鼓舞的、内容丰富的作品,这批作品试图超越‘文化’、‘意识’、‘基疮和‘上层建筑’等不适当的或机械的概念,用更高超的方式去思辩。更重要的是,它无情而彻底地反对用机械宿命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意识、行为、道德价值和生活经验的中心地位。因此它特别适合一些唯物主义的美学,这种美学一方面可以对传统文学批评中过于狭隘的形式主义的考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宿命论的马克思主义中那些有时片面陈旧的准则进行挑战。”他还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与文化、艺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的阶段,必须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才能把它运用于这一新的现实,才能建立起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学理论。 在美学理论上,英国有着悠久的经验主义传统,重视从心理学方面对个体的审美经验进行研究;到19、20世纪,这一研究演变为更广泛的文化研究,强调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基础上把研究对象如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研究,如较早的利维斯就把文学批评既看作是文化批评也看作是社会批评,而较近的威廉斯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生成,由此而提出了所谓的“文化唯物主义”。作为威廉斯的学生,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都深深打上了这种“文化唯物主义”的印记。譬如他出版于1967年并题献给威廉斯的《莎士比亚与社会》,其书名就显露出“文化与社会”的视野和方法;书中试图打破个体与社会、自发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界限的做法显然来自威廉斯。属于这一阶段的主要著作还有《放逐与侨居》,《作为语

伊格尔顿谈_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_

文汇报/2012年/6月/11日/第00C版 文汇学人?思想&人文 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编译黎文 最近一期《牛津评论》刊登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访谈。伊格尔顿出生并成长于英国西北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的一个爱尔兰工人阶级移民家庭,成年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深受老师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影响。他先后在剑桥和牛津任教,因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闻名。伊格尔顿出版于1983年的著作《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一直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启蒙读物之一。他的近期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试图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蠢蠢欲动的“反资本主义”氛围下总结并修正马克思主义原理,他在访谈中就“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伊格尔顿以近期的希腊举例,他认为如今在这片文明积淀最深厚的土地上上演的危机,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某种矛盾的鲜活例子。马克思赞赏资本主义能够在很短的时期内积累如此多的财富,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文化上的,但伴随着辉煌成就而生的,是社会不公现象。伊格尔顿强调,他并不热衷于去甄别人们是否执着地为自己贴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他所希望的只是“人们对现状能保持批判性的立场”。 在谈到当下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左翼思潮”等概念时,伊格尔顿认为,它们彼此间仍然有鲜明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一个出色的‘反资本主义’的左派未必就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接受过给养。虽然我认为左翼中‘反资本主义’的主要声音来自马克思主义,但我不愿过多地拿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来说话。” 伊格尔顿还谈到,当今世界戏剧化的变化方式令人震惊——资本主义原本处于莫名其妙的自信和傲慢中,但自从美国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以来,反恐战争、剧烈的资本主义危机等相继出现,像希腊这样的社会就在激烈转向的边缘摇摇欲坠,甚至有很多美国青年开始向往社会主义。十年前,恐怕没人能预见今天的情况。伊格尔顿认为,这种转变并非因为今天的人们突然重拾马克思主义了,也不是因为新一代左翼已经自发形成了,而恰恰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将马克思主义、至少是社会主义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危机能够将旧制度的局限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由此激发人们的批判性思考。 与马克思反对预言一样,伊格尔顿也反对草率预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任何政治制度一样,资本主义并不需要祝福,它仅仅需要人们能与之共谋。人们只会在认为现行制度已经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才会走上激进的道路,只要旧体制还能让人从中有微薄获益,人们仍然会愿意苟延残喘,因为变革蕴含着太大的风险和复杂性,令人胆怯。”伊格尔顿认为如今希腊的情况只是一部分激进分子单纯的愤怒而已,还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的运行有多么不可靠。当然,他也指出,这种情绪并非没有蔓延到整个欧洲的可能:“如果现行制度确实已经不再造福众人,人们为何不考虑重新选择呢?” 伊格尔顿注意到,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不再转向左翼,因为他们发现实现突破的困难。在撒切尔时代、里根时代、牛仔资本主义时代和新自由主义时代等繁荣年代,人们都不对突破现行制度抱有幻想。伊格尔顿本人也避免了从年轻的激进分子转向老朽的保守分子的典型路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直至今日,我还是徘徊在现状里,就像许多人一样。”但伊格尔顿认为左派的低迷也并非没有好处,至少它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使人围绕政治本身进行思考,而不是盲目迷恋政治。 第1页共1页

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_马海良

2000 年 5 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 2000 第 2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 .23 No .2 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 马海良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文化理论;文化政治;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文本科学;后现代摘要该文在讨论伊 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 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 ;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5935(2000)02-0051-04 现为英国牛津大学沃顿英文教授的特里·伊格尔顿 (T erry Eag leton, 1943 -)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 在空前繁荣的当代批评话语领域, 总能听到伊格尔顿那强劲有力、发人深省的声音。的确, 伊格尔顿的声誉建立在他对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 对“英文研究”传统的精辟分析, 对现代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 以及他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丰富而扎实的批评实践之上。本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 尝试勾勒他的思想历程, 这也许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 伊格尔顿的理论工作是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问题框架开始的。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 -1950》是英国文化理论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开启了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从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来诠释文化的新方向, 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非常活跃的一派学说, 或曰“文化唯物主义”。《文化与社会》考察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批判传统, 追溯了这一传统在威廉·考贝

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这位与德国的哈贝马斯和美国的詹姆逊并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的英国人,对理论体系的关注与建构,都是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身体话语理论也不例外。身体话语是贯穿伊格尔顿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 1960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压迫、饥饿和劳动的身体。1990年在专著《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他正式提出以身体为名、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可能性,该书试图以身体美学来阐释身体伦理学,实现其“政治化之爱”。 2000年的《文化的观念》一书则着重探究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于身体的观念,并分析在共同文化观念下身体被解放的可能。此后出版的《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又将悲剧中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剖析悲剧的现代性根源。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关注的是劳动的、饥饿的和革命的身体,坚决抵制后现代色情的、交欢的和娱乐的身体。因此,他的身体话语理论是有关身体异化与反异化的解放理论,是交织着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的伦理话语。 这种身体话语旨在寻求重新建构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的身体观念,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达到人的主客观统一、精神与肉体和谐、审美化的生存状态。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从分析身体话语的嬗变及伊格尔顿对后现代身体话语的批判入手,切入其身体话语理论。论文首先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时期身体从缺席到出场再到主场的哲学嬗变,在此过程中,身体话语完成了由“意识本体论”向“身体本体论”的转换,并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话语的狂欢序幕和文化转向。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与其他社会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逐步由“文学生产”理论扩展为“文化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是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基础上对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生产分析的理论。第二部分从文学生产概念、方式、要素、本质以及价值判断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伊格尔顿通过研究作为生产的文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通过探讨“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揭示出“文学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生产的六个要素,认为“文学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非常复杂的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意识形态等多重结构交汇组合的关系,文学生产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最后伊格尔顿阐释了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说明“历史”间接进入文本,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他最终由读者在阅读生产过程中读入文本。第三部分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 伊格尔顿从文学生产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这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生产理论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或唯文化论的有力抵抗。同时,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忽略了无意识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

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 更新:2006年6月 21日来源:(投稿)美学研究作者: 段吉方 阅读:6138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A 自从鲍姆加登在十八世纪创立美学学科以来,美学话语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鲍姆加登的《美学》开篇就直接地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2。康德曾把这 种感性认识视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他说,“为了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 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3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 不是逻辑的,它的形成来源于“用愉快的感觉去意识它”4。这句曾被黑格尔认为 是“关于美所说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5正说明了美学话语的感性特征自始就被认为是美学和美学研究的学科标识。 凡是对美学话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学话语的这种感性特征使它钟情于审美体验的发生和审美感受的感知而区别于逻辑上的明晰认识。但是,伊格尔顿却不这样看。他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自信批驳了那种反对美学与任何理性分析相联系的观念,并且把审美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对审美话语作了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解读。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中。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著作,谈的是西方美学家的思想。从舍夫兹博里,一直到后现代视野中的福柯、利奥塔、德里达,都在他的视野之内。用伊格尔顿自己的话说,这部著作不是一部西方美学史,而是对这些西方美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进行的历史性考察。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不但它有着美学史的效果,而且伊格尔顿的历史考察中也强烈地渗透着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一贯关注和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因此,它是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思考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伊格尔顿的思考是从审美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开始的。他注意到,在启蒙主义时代以来,随着人类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觉醒,现代欧洲思想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了。但是审美并不是一个自在的特殊的感性领域。在欧洲的思想发展中,审美在承认人类需要和感性欲望的基础上,不断地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理想的普遍王国和人的特殊欲求之间的断裂发起批判性进攻,所以,审美话语并不仅仅是感观体验的直接综合,它同时也包含了一种理性观念,审美话语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 这是伊格尔顿中对美学话语进行思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他认为,自美学诞生以来,审美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文化思想的演进中起到如此突出的作用,关键是因为审美话语对它所置身的意识形态语境提出了异常有力的挑战,并为人类提供了探索意义和价值本原的话语方式,所以,审美话语自始至终都明显地表现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痕迹。伊格尔顿的这个观点明显地突出了审美话语的意识形态内涵。在对审美话语的认识上,虽然历来都存在着“艺术论”和“人生论”两种认知取向,但伊格尔顿在审美话语的价值属性上明确标举意识形态性并上升到对美学问题的基本认识,这却不啻为一种惊人之谈。伊格尔顿从美学学科产生那一天开始讲起。在第一章《审美的兴起》中,伊格尔顿综述了审美兴起的过程,考察了审美与资产阶级主体性确立的关系,以及审美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关系,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而在国内学术领域,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相对来说,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

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特里·伊格尔顿著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也是当代英国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是西方新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伊格尔顿是著名学者,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著有《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是他最新的著作,2011年4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文版出版前言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一个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于二○一一年四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专著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是当前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在本书中,他对于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自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作者“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颠覆的正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而这正是资本主义越成功、道德就越败坏的原因。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该书文字酣畅浅白,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为国内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作为学术类作品,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尚存可商榷之处,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国内读者在阅读中还要注意鉴别。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拥有九十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并且会持续地以自己的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作者:王天保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是一种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1]之所以采用“生产”的概念来言说文学的生成首先是为了强调了文本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表明其观点的“唯物主义美学”特征。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文学生产最直观的形式是一种物质生产,把语言(语言的声音和符号都是物质性的)加工成文本,而文本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式存在并且还可以被制造成商品。但是由于语言材料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因而文学文本在话语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生产,文本的消费也伴随着文本意识形态对接受者的塑造。因此,文学文本的生产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从生产材料来看,文本生产的主要材料是话语,包括其物质形式的语言和非物质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从生产过程来看,文本生产包括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撞。从生产结果来看,文本生产既有物质形态的语言产品又有非物质产品(意识形态效果)。在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美学的视野下,文学既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它一方面有维护一般意识形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展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起到了批判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依据 伊格尔顿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作为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的理论 基础。他认为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是使占有经济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合法化”,而上层建筑除了包括法律、政治、国家之外,还包括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职能也是“使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合法化;归根结底,一个社会的统治意识即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2]而艺术则属于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必然也具有使统治权力合法化的功能。伊格尔顿还结合文学批评史和英国文学史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考察了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而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3]但是不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定义并不意味着对文学可以随意界定,伊格尔顿认为“如果不能把文学视为一种…客观的?、描述性的范畴,那么也不能把文学只说成是人们随便想要称为文学的东西。因为这类价值判断完全没有任何随意之处:它们植根于更深的信念结构之中。”[4]也就是说对文学范围的界定是以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世界更对中国的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人阶级出身的伊格尔顿对现实政治斗争充满了热情,对受压迫、受剥削的男男女女们充满了关注。 他的各种理论都始终围绕着政治、意识形态等概念展开论述,并最终指向人类的解放这一伟大目标。本文主要通过解析伊格尔顿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观点,如:“意识形态”、“政治”、“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政治性”来探讨他的文学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 希望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界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全文共分三章。 序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格尔顿的出身、思想基础和思想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伊格尔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斗争关注的执著。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前人意识形态理论对伊格尔顿的影响,以及伊格尔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观。 对伊格尔顿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他丰富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理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二章中详细地论述了他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这一观点。 分别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生产的关系,来阐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作为商品生产的文学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既是一种社会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缠融为一体的。 这样就避免了或摆脱、绕开丰富的“审美形式”、或走向空洞的纯形式主义的极端,也解构了传统上“反映论”和“表现论”之间的辨正。在第三章中重点论述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

伊格尔顿不仅承认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且认为文学批评也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政治性。本章主要从文学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指向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目的具有政治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最终应指向人类的解放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阐明了:伊格尔顿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路线和政策,而是社会生活组织方式及涉及到的种种权力关系;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政治性的强调,是要警醒人们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政治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不要让它悄然成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呼吁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科学的文学批评)应当自觉地体现这种政治性,为改变底层受压迫的男男女女们的生活状况,为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展开斗争。 这一切的理论阐述,都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伊格尔顿发自骨子里的言说。在结语部分,本人又简洁地回顾了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参与。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述评

特里·伊格尔顿(TerreyTagleton,1934——),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其父是工厂的技术工人。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后又得到英国老一辈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伊格尔顿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深受阿尔都塞及本雅明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伊格尔顿已出版十余种文艺理论和评论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批评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75)、《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1981)、《文学原理引论》(1983)、《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等。伊格尔顿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英国文学研究”的精辟分析、对现代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以及对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精湛分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之一。(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深受威廉斯[i]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关注文学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关联。然而,伊格尔顿不是一般地讨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与权力、经济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而是特别注重把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价值论以及文化学、修辞学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模式。与许多当代西方文论家相似,伊格尔顿也特别关注文本,并试图建立文本科学。他的基本思路是:文学文本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历史),而是思想(意识形态),声称文本与历史之间有直接和自发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应该彻底抛弃的朴素经验论。“真正的”历史,即通常所谓的生活本质,从来不会直接地呈现于文本之前。呈现于文本之前的既不是真正的历史,也不是完全杂乱无章的现象,而是已经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造出来的、被意识形态加以“意义化”了的历史。意识形态不断地构造着历史,为它赋予意义。文本能够接触到的就是这样的“意义”,就是这种特定的自我体验,而不是所谓“真实的”、“本真的”、“纯粹的”历史。因此,尽管历史确实进入了文本,但它是作为意识形态而进入文本的。可见,伊格尔顿用意识形态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作了改造。伊格尔顿的艺术意识形态理论受到阿尔都塞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吸收和糅合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观念,从而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的文艺理论。伊格尔顿既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把它看成是一种与一般社会生产在层次上相同的艺术生产,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既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作家、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既是意义的确立者和阐释者,又是雇佣劳动者,因此,文学艺术也是一种制造业,作品、艺术品也是商品。伊格尔顿指出:“如何说明艺术的‘基础’(部分)与‘上层建筑’(部分)的关系,依我看来,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ii] [!--empirenews.page--]在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与社会、与现实、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作品不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作家所属的社会集团或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世界观)的简单反映。他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如果直接地片面地从文学作品中去搜集社会的政治经济与阶级斗争的状况,那就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在文学生产过程中,作为文艺方法和技巧的文艺形式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文艺的形式不是纯物理的东西,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种把形式单纯地视为意识形态内容的表达的观点,其实已脱离了生产论的角度而退回到反映论的立场。他借用并发挥了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观点,认为,油画这种艺术体裁和生产技术,与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阶段、与艺术家与群众(即生产者与消费者)、与艺术的产权关系及其维持那些产权关系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看待事物的思想方法,等等,一言以蔽之,与整个社会的文化,都有密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形式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艺术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的东西,它在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同时又突破、改造和超越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如何读诗》:歧义

How to Read a Poem: Part Five Ambiguity Terry Eagleton Like rhyme, rhythm, tone and imagery, ambiguity is as much a part of everyday language as it is of poetry: “Refuse to be put in this basket”, for example. Or the sign “Way out”, as read by an American. Some publicans have now taken to casting doub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products by advertising “real” ale. Poetry, however, is the most ambiguous language of all. This is because a poem is the most information-rich piece of communication one can imagine. A line of verse such as “Eyeless in Gaza, at the mill with slaves”, from Milton’s Samson Agonistes, says more than “Have I missed the last bus?” because it forces us to attend to the way that every word is bound up with another. This also happens, among other things, at the level of sound. The “z” of “Gaza”, for example, picks up the “s” of “Eyeless” and passes it on to the first and last letters of “slaves”. This is what we mean by a poem’s texture – the way in which its sounds and rhythms are woven into an opulent tapestry of sense. This interweaving happens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levels of meaning, connotation, symbolism, metre, rhyme and so on. All of these different dimensions can conspire together. Perhaps the hissing effec t of Milton’s mighty line catches up something of Samson’s lofty contempt for his degrading surroundings, and so contributes to the poem’s psychological truth. Poetry, then, is the type of language in which every unit is dynamically bound up with every other. Tone, meaning, sound, metre, rhythm and so on, are interactive systems which constantly modify each other. We could, in fact, read “Have I missed the last bus?” in just the same way – which shows that poetry lies as much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s it does in the words themselves. The final “s” of “bus” picks up the “ss” of “missed”, perhaps with the effect of an exasperated sigh. But poetry is the type of speech that, by thrusting the materiality of its words upon our attention, makes us especiall y sensitive to these effects. It is striking that from the poet’s viewpoint much of this immensely intricate activity goes on quite unconsciously. It is a matter of knack and intuition, of being inside language, rather than calculatedly manipulating it. It is more like returning a serve in tennis than building a cowshed. This is why poetry is so often ambiguous. By placing every verbal unit in dynamic relation with every other, it generates such semantic complexity that it allows for the maximum degree of interpretation. When Shakespeare writes in his sonnets: When my love swears that she is made of truth I do believe her, though I know she lies we can either read it literally, or as meaning: “When my love swears that she is truly a virgin, I do believe her, even though I know she has sexual intercourse.” Because this is art, however, the line can very well mean both things simultaneously. As Oscar Wilde remarked, art is the place where one thing can be true, but also its opposite. Poetry puts 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 into suspensio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you can have in poems that you can’t have in real life – a smile without a cat, a cathedral built of marzipan, a squa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