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词体诗化理论发皇

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词体诗化理论发皇

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词体诗化理论发皇*

许伯卿

[摘要]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理论家虽仍多尊奉《花间集》,以?协律和声?和?娱宾遣兴?之类理论观点,守护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词体特性,但在时代新风的吹拂下,在词体演变规律和文学创作规律的作用下,其理论和创作都出现或强或弱的诗化的倾向,从而在客观上成为诗化派和词体诗化理论的襄助者和补苴者。他们所取得的具体理论成就,应予充分关注和科学辨析。

[关键词]北宋中后期、曲词派、词体诗化理论

北宋中后期词坛,词学理论界发生裂变,形成两个词学流派。一派沿袭晚唐五代以来的词学观念,强调诗、词之别,即词体的“曲子”属性和“娱宾遣兴”功能,认为词“别是一家”,姑名之曰“曲词派”。另一派则以复古为手段,借助传统诗学,革新词体,充分实现词的表现功能,使之向诗反正,姑名之曰“诗化派”。在词向诗反正的历史进程中,由诗化派倡导并建立起来的词体诗化理论,起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而在时代新风的吹拂下,在词体演变规律和文学创作规律的作用下,曲词派理论家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也多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事实上,词体诗化理论的成长,也有曲词派的一份功劳。关于这一点,词学界尚无议论。故笔者不揣浅陋,为之发皇。

择要而言,北宋中后期的曲词派词家,主要有沈括、晏几道、秦观、李之仪、陈师道、苏籀、李清照诸人。兹列论如下:

一、沈括的“声意相谐”理论

沈括是宋代最早讨论词体声情的学者,其理论对晁补之、李之仪、陈师道、李清照诸人词学观的形成,都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梦溪笔谈》卷五《乐律》有云: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其志安和,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以怒。此所以审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

今人则不复知其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有学者认为,沈括的这段论述,“对于当时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说”,“与从来的词论相异质,是极富客观性的论述”①。所谓“极富客观性”,当指此段词论侧重讨论词与音乐的关系,甚少理论家的成见或偏见。但沈括并非没有自己的词学观。他的词学观是

*本文系浙江省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宋词题材构成及其文化解读”(编号N04WX06)的阶段性成果。

什么?曰:“声词相从”,或“声意相谐”。沈括认为,只有声、意谐和的词作,才具有感发人心的作用。可见,沈括虽强调词体的音乐性,但在强调载体的同时,还注意到词的情感内容,这与后来陈师道等人片面强调“协律”相比,要辩证得多。同时,沈括的声词相从或声意相谐理论,来自《毛诗序》的“审音知政”说,表明传统诗学对他有深刻影响。

二、晏几道“感物抒情”和“感叹身世”的词学观

说起晏几道,或许因为与其父晏殊合称“大小晏”,词风也颇有类似的地方,故一般学者往往将其置于北宋前期且与大晏一起论述。其实,他是苏轼的同时代人,理应置于北宋中期论述。晏几道《小山词自序》坦言其作词秉承《花间》,“续南部诸贤余绪”,为的是“析酲解愠”、“娱客”且“自娱”:

《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余绪,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窜易。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纪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这样的词学观显然与欧阳炯一脉相承,但已有发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亦谓《小山词》“追逼《花间》”。值得注意的是,晏几道已将人生悲慨当作词体所应表现的内容;周济《宋四家词选》评语谓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其实晏几道典型早在。此即“已有发展”处。或因此故,陈振孙又接着说:“高处或过之。”词体演进到北宋中后期,向诗歌反正已成必然趋势,即使是晏几道、秦观这样的传统型词人,亦已自觉将“身世之感”这诗性素材融入词体,客观上也在为词体的诗化作努力。而晏几道所云“感物之情,古今不易”,显系传统“感物反映”诗学观的传承和发挥。虽然小晏的“身世之感”和“感物反映”,还都局限在一己之私的“自娱”即自我宣泄上,未能熔铸进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但借助传统诗学理论来为自己的词体创作服务,这是显见的。

三、苏门曲词派“协律和声”论、“自有一种风格”论、“本色”论及其自我突破

苏轼虽然是词体诗化理论最主要的构建者,但在苏门,并非诗化派和诗化理论一统门庭。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李廌等人追随苏轼,秦观、李之仪、陈师道等人则我行我素,与其师分庭抗礼。这一方面固然主要是由于苏轼旷达的心胸和宽宏的气度,另一方面也表明,词体发展北宋中后期,人们的词学观念已发生变化,选择的多元化是大势所趋。

秦观是苏轼最得意的门生,而受到的批评似乎也最多。请看以下两条文献记载: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曰:?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

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然已流传,不复可改矣。(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

可见,苏轼批评秦观,主要在于秦词“气格”卑下、内容艳俗。问题是,秦观自己并未自觉到这一点。面对老师的批评,他的反应是:“某虽无识,亦不至是。”那么,秦观的自信从何而来?据李廌《师友谈记》记载:

廌曰:?观少游之说,作赋正如填歌曲尔。?少游曰:?诚然。夫作曲,虽文章卓越,而不协于律,其声不和。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朝廷用此格以取人,而士欲合其格,不可奈何尔。?

按,秦观所言“文章”,乃“文辞”之义。秦观认为,作词的第一要义,即在“协律以和声”。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文章卓越”,即修辞优雅纯正、不同流俗。柳永虽然也精通音律,“协律和声”并不难,但柳词来自市井的俚俗,则是一般士大夫最不齿的毛病。相比之下,文词优雅更是秦词胜处。

此外,秦观无论是写男女之情、身世之感,还是贬谪之苦,都一往情深,令人动容。他走的是小晏的路线,所谓“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种深化、扩大了的“词情”,自然要比柳永单纯、狭窄、世俗的男女艳情来得雅正、深永。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三云:“少游钟情,故其诗酸楚。”清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这里的“酸楚”、“伤心”,显然非仅指男恨女怨,更多蕴含基于政治风浪的人生痛苦。这是秦词最胜柳词之处。律协、语雅、情深,也许因为有了这三条,秦观才自觉未沦于柳词泥沼。

如此说来,秦词从内容到形式似乎都很雅正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但是,在苏轼看来,问题仍出在“作艳语”上;打并入身世之感的艳情仍旧是艳情,艳语品格再高仍旧是艳语!故其一方面肯定“山抹微云”修辞精妙,一方面又否定“销魂!当此际”内容低俗,因为所云“此际”乃“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之际也。与修辞相比,苏轼更重内容的雅正。高雅的修辞并不能掩饰低俗的内容。更进一步,雅正的内容也必须用高雅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他批评黄庭坚的《渔父》词“太澜浪”,因为此词中有“新妇矶”,“女儿浦”等艳语。秦观未明此理,宜其受责于苏轼。但是,正如苏轼所做的那样,我们也应当充分肯定秦观已有的作为。

秦观于师说尚能“惭服”,李之仪、陈师道则更多是“叛逆”,论词、作词均与其师大相径庭。李之仪倡“自有一种风格”论,陈师道倡“本色”论,皆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之先导。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存词话十多则,多为序跋题记,卷四十《跋吴思道小词》一则最为重要,云:

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宪、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谛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

佛哉!思道覃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可得而御矣。②

李之仪这篇词论,立论的根据主要是词律,以为好词首务乃合律,其次才是有情致。由此出发,他肯定《花间集》的词学正宗地位,肯定柳、张、晏、欧诸家制作,而于其师苏轼只字不提,其于苏轼词学观及词体创作显然持否定态度。他的“自有一种风格”论,与苏轼的“自是一家”论,旨趣大异。

比李之仪更进一步,陈师道则公开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其《后山诗话》有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

据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太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人之有称者,棋则刘仲甫,号‘国手第一’……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按,这里的“太上皇”,指徽宗。在陈师道看来,舞蹈乃女子之事,雷中庆为男性,舞蹈再工巧也非当行本色;同理,词体婉美,专于言情,今逼之以诗务,庄重整肃,自然亦非本色。这就是所谓“本色”论。与李之仪一样,陈师道所强调的也是协律;但李之仪尚涉及词的情韵问题,而陈师道则只问形式,不谈内容。《后山集》卷十七《书旧词后》即云: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盖不更此而境也。?余谓不然,宋玉初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境也?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而为卿掾三年,去而复还,又三年矣,而卿士无欲余之词者。独杜氏子勤恳不已,且云所得诗词满箧,家多畜纸笔墨,有暇则学书。使不如言,其志亦可喜也。乃写以遗之。古语所谓?但解闭门留我处,主人莫问是谁家?者也。

陈师道甚至认为,文学创作不一定要有生活体验,可以凭空结撰而臻妙境,真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之八所谓“闭门觅句陈无己”!不难看出,李、陈目力尽处,便是《花间》,《花间》所集是他们心中的词学范型和审美标尺。以此准之,张、柳、大小晏、欧阳、秦、黄(早期),皆“今代词手”矣。

不过,倡导“本色”论,公开批评苏轼“非本色”的陈师道,自己也写了好几首“非本色”的词,如《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木兰花·和何大夫》、《木兰花·汝阴湖上同东坡用六一韵》、《南乡子·九日用东坡韵》二首、《蝶恋花·送彭舍人罢徐》等。称词体“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的李之仪,集中诗化的词作就更多了,特别是那些叹老愁穷、感慨世路、向往隐逸、企求解脱的作品。若问李、陈二人对于词体诗化理论的贡献,贡献便在于,他们用这些诗化的词作,突破了他们自己的理论藩篱,从而反证了词体诗化理论的正确性。

四、曲词派理论的集大成: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辨析

在曲词派中词学家,李清照理论建树最高。其词学观集中体现在那篇著名的《词论》中: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巳有《菩

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作为女性词学家,李清照具有蔑视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精神和自强、自主意识。在这篇《词论》中,她历评古今著名词家,并逐个指瑕问难。针对词坛流行女声的弊病,强调男声的艺术感染力;针对因“娱宾遣兴”带来的词作内容贫乏、格调低俗,强调内容的坚实和语言的雅正;针对词乐分离和词体诗化过程中出现的音韵的失调、词境的破碎,强调音韵的谐美和意境的浑成。归纳起来,她持以评判的标准有三条:首先,词律必须协调;第二,词情必须典雅;第三,词境必须浑涵。合而为一,则所谓“别是一家”。如果把“别是一家”的内涵狭隘化,认为《词论》仅是以协律来反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观点和方法,与“自是一家”说相对抗,则未免肤廓和片面。

但必须指出,《词论》的偏颇和矛盾之处也是显见的,尤其是过分强调协律和典雅。水至清则无鱼,曲绝高则和寡。就协律而言,任何一种音乐文学,从民间口头传唱发展到文人案头创作,词、乐分离都是迟早的事,过分强调协律则抒情易受羁绊;易安自己所作,也时有疏漏③,成为“句读不茸之诗”。就内容而言,过分强调典雅则无法囊括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相比之下,李词的题材内容就远不及其诗深广丰邃。《词论》主要是针对苏轼大力诗化词体而发的,目的是纠偏。但矫枉过正是一般理论家易犯的毛病,易安亦未免俗;事实上,“别是一家”理论限制了李清照在词体创作上取得更高成就。附带说明,苏轼虽然视词为诗,偏爱豪放,但一样遵守词律,婉豪兼作,只是反对死守词律、一味柔媚而已。应该说,这是一种符合文体发展规律的健全的认识。

即便如此,总体看,李清照的词论和创作,仍与词体诗化的大方向一致。比如她有时因为内容而牺牲词律,又如她前期词中即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后期词作中更多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所以清人陆昶《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云:“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沈增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李清照及其《词论》表明,到北宋后期,词体诗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无论悟昧顺逆,

都已被卷入时代的洪流。词体发展至此,即便不发生“靖康之难”这样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也迟早会昂首阔步在诗化的大道上。

综上所述,北宋中后期的曲词派词学理论家们,虽仍多尊奉《花间集》,以“协律和声”和“娱宾遣兴”之类理论观点,守护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词体特性,但在时代新风的吹拂下,在词体演变规律和文学创作规律的作用下,他们的理论和创作都出现或强或弱的诗化的倾向,从而在客观上成为诗化派和词体诗化理论的襄助者和补苴者。另外,曲词派对词律和词艺的专注,使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艺术经验,这就为诗化词体提供了更为完备的艺术支持。毕竟,词体的诗化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条战线上同时推进。

①[日]青山宏著、程郁缀译《唐宋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9页。

②[宋]李之仪著《姑溪居士文集》,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四册,第310页。

③参阅吴世昌著《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219页、第220页、第221页。

Finding the Ci-poetized Theories of the Ci-tuneful School During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Xu Bo-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ingbo Univ.,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Ci-tuneful School follows those ci-senses of Singing Songs Among the Flowers, overemphasizes the specific mu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 of please guests and express oneself. After accep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i-poetized Group and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 Ci-tuneful School begins to grow the poetic factors in their theories and works, which can make the Ci-poetized Theory better. All these must be distinguished.

Key words: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Ci-tuneful School; the Ci-poetized Theory

许伯卿:男,文学博士后、副教授,现任教于宁波大学文学院

电话:0574-********或137********

信箱:315211浙江省宁波大学文学院

电邮:xuboqing@https://www.doczj.com/doc/a26143610.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