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军文化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湘军文化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湘军文化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湘军文化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湘军文化广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1.0项目背景

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墓和千年古寺桐溪寺坐落于坪塘镇大王山南麓。随着时间迁移,寺毁墓荒。

为打造大王山旅游度假区,需对曾国藩墓和桐溪寺进行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并结合曾国藩墓和桐溪寺,规划湘军文化广场。

2.0区域解读

2.1城市概览

起源

约24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简称长,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形地貌

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有湘江自南向北从中流过;西有海拨296米高的岳麓山,东有浏阳河和捞刀河。

气候

春季温差变化异常明显;夏、秋光照充足;寒冷的时期短暂而炎热的时期特别漫长。

气温

年平均气温16.8~17.2℃,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

降水

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

人口

总人口7044118人,户籍人口为6511888人

城市人口

363万(2011年)

面积

11818平方公里

2.2历史和文化

长沙,湖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长沙,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其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古老文明赋予了这块土地以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先秦时期

先秦以及秦汉时期,长沙离中原偏远,在楚国亦为南端,是汉文化影响力较弱的地区,直到西汉时还保留非常明显的楚文化。汉朝建立长沙国后,长沙作为湖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文化得到沉淀,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长沙。

清末至当代

自清朝末年曾国藩始一直到当代,长沙以及湖南全省开始了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沙府,以及当时下属的湘潭、湘乡、宁乡、湘阴等县,涌现了一大批著名人士,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双峰的曾国藩、蔡和森,湘阴的左宗棠,湘潭的毛泽东、齐白石、彭德怀、马英九,宁乡的刘少奇等。

鱼米之乡

长沙因“鱼米之乡”而久负盛名。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交易兴旺,清末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盛产商品粮、商品猪,水产品、蔬菜、水果、花木、烟草、香莲、茶叶、食用菌等农副产品。

科技教育

长沙教育科技发达。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27万人,科研开发机构97个,各类科技人员27万多人,特别是在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拥有一批高尖人才,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杂交水稻、银河巨型计算机、试管婴儿、遗传工程、磁悬浮列车等技术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宗教信仰

长沙人以信仰佛教为主,少数信仰道教。城内最大的寺庙是古开福寺,每年香火十分旺盛。另外岳麓山上有古麓山寺;洪山庙地区有洪山寺;宁乡有密印寺等,望城有新建的洗心禅寺(湖南之最);都是长沙地区重要的庙宇。在长沙的维吾尔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信仰基督教。

2.2地理区位

长沙为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长沙市南接株洲市和湘潭市,西抵娄底市,北达岳阳市、益阳市,东挨江西省宜春市、萍乡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

本区域具有便捷的高速路网,北侧有长沙绕城高速对外连接,西侧有南北向贯穿的长潭西高速,与机场、车站、港口等城市交通枢纽形成快速联系通道。本案位于桐溪村伏龙山,距坪塘镇中心区约4公里。

3.0项目概况

3.1规划范围及现状特征

本次规划范围为新修复的桐溪寺、巡抚西路和山体所围合成区域内的用地。总用地面积为6.7公顷。现状用地以农田和部分山林地为主,地势较为平缓,有部分村民建筑,沿山体零星分布。

3.2周边环境分析

本案所处位置地形较为平缓,现状为农田。西面与东面为山丘林地,植被茂密,保护完好;西北面为曾国藩墓与桐溪寺旧址。巡抚西路环绕而过,村舍主要分布在西面,北部有一水塘,面积约4000㎡。4.0规划定位

4.1任务要求

设计目标方面

以湘军文化作为设计主题,充分体现湖湘文化以及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湘精神,与曾国藩墓、桐溪寺一起,做大做强“湖湘”文化品牌。文化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整个大河西先导区一个标志性公共场所。

设计方案方面

1、设计理念构思新颖,富有创作灵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广场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互相协调,特色鲜明。

2、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城市休闲、文化交流平台。

3、规划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有关规定和国家、省、市相关规范标准,概念设计方案须有良好的设计理念和创意,并注重规划的实施性,以指导周边旅游项目建设。

4.2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湘军文化及桐溪寺的深厚内涵,体现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通过景观要素的组织和设计,增

强广场作为承载湘军精神及湖湘文化品牌的作用,最终成为整个大河西先导区的一个新的代言空间。

4.3设计原则

4.3.1整个设计应置身“大王山旅游度假区”这个大的规划背景下进行,体现人杰地灵、绿色环保的设计思路。

4.3.2设计要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湖湘地块的历史文明和民俗风情。

4.3.3塑造亲民开放的休闲空间,表达城市的活力,提倡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原则。

4.3.4因地制宜,依据整个用地的地貌地形,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布局.

5.0总体空间规划

5.1总平面图

5.2总体鸟瞰图

5.3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为:一轴、一带、三区

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民族布局风格。整体以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主题雕塑、叙事景墙布置其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轴线周围的三个分区,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5.4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为:二轴、一心、一带多节点

轴线作为主要的景观载体,节点围绕轴线与滨水带展开,形成系统的景观布局。

5.5景观视线

整个广场,依托山体构建休闲观光最高点,在广场中央,以雕塑的形式形成视线焦点,视线主要通过景观轴线引导。

5.6道路交通

广场内实现人车分流,车行道宽5米,环绕广场,贯穿广场内主要建筑。主要园路均匀布置,结合各功能广场,畅通各园区。特殊景观道路融合文化,增加游览趣味性。

5.7场地竖向

5.8公共设施

5.9夜景照明规划

5.10植物功能分区

植物设计理念

植物设计紧扣公园主题,按其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为广场创造优美的景观效果。运用植物的相关特征,达到肃穆、敬仰、宁静、虚实、动态,层次丰富、空间幽畅变化等系列效果,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章法,使整个公园具有独特的韵味。

广场主轴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特色:庄严、肃穆、整齐、大方

选择树形垂直向上型(包括圆柱形、笔形、尖塔形、圆锥形)的植物,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强调了群体和空间的垂直感和高度感,营造庄严、肃穆、整齐、大方的气氛,如龙柏、雪松、蜀桧、黑松、马尾松、五针松、罗汉松、冷杉、池杉、圆柏等。

广场外围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特色:幽静、清爽、轻松、愉快

结合微地形,在园路的两侧或是供游人休息的区域,选择树体洁净、姿态优美、无刺无味无飞絮、散发芳香气味,能对身体有益的园林绿化树种。如香樟、广玉兰、深山含笑、海桐等,以及可采用淡色系的花卉,以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水域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特色:自然、野趣

以水系为主体,植物配置以达到开朗、视线通透,繁花似锦为主要效果,局部采用多层次植物配置,强化岸线的丰富度,营造一种岸线错落有致、色彩丰富多彩、自然清新的亲水景观。

植物选择垂柳、樱花、碧桃、水杉、水葱、芦苇、菖蒲、鸢尾、千屈菜等。

民俗风情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特色:古朴、热情

选择当地具有典型代表的乡土树种,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使植物更具多样性。地方性植物既是植物造景创造本土模式的形式,同时又是内容,地方性植物运用的越恰当,地方特色越明显。

植物选择桂花、香樟、白玉兰、广玉兰、樱花、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鹅掌楸、麻栎、银杏、乌桕等。

佛学文化体验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特色:安静、祥和、幽深、古远

作为参禅修炼的清净场所,主要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创造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植物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把本区与周围隔离开来,形成适合信众参禅、修行的这样一种宁静自然的园林氛围。

植物选择银杏、桂花、枫香、松柏、七叶树、辛夷、榉树、朴树、荷花、山茶、杜鹃、栀子、芭蕉等。

6.0焦点区域详细设计

6.1湘军历史文化景观轴

主要由入口广场区,曾国藩纪念广场,曾国藩纪念馆三大区组成。突出展现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历史功绩与湘军精神的时代精神。

6.1.1入口广场区

除设置生态停车场与服务设施外,通过入口牌坊、文化特色铺装、模纹花坛、景观叠水等节点渲染文化广场纪念性氛围,并设置生态停车场与服务设施,在下沉广场设置静思草坪、涌泉小品、湘军文化景观墙、棋盘广场等,点明湘军文化的开篇。

6.1.2曾国藩纪念广场

将现状的水塘进行梳理,打造一条蜿蜒细水从广场盘旋而下。主轴位置挖渠成湖,与曾国藩纪念广场打造成为一滨水景观中心。设有曾国藩书法园、湘军历史事件浮雕墙、景观图腾列柱、曾国藩雕像、湘军水师训练雕塑、特色铺装等主题文化景观节点,彰显广场的深厚人文底蕴,并结合花卉、树木、草地以及木栈道、休息平台、休息座椅等配套设施,让游人在感受地域文化魅力和滨水活力的同时,使文化与水,文化与绿,文化与人的交融,把闲暇的感悟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吸纳融汇传承起来。

6.1.3曾国藩纪念馆

位于轴线的末端,顺梯而上,依山而建。主要承载湖湘文化体验、了解湘军历史渊源,可以参照展览馆、博物馆的规范,并适当增加会议室、多功能厅、放映室等功能。设置有曾国藩纪念馆、品茗楼、修身楼、湘军历史故事浮雕、书卷雕塑、假山叠石、树荫交流空间等景观项目。本区强调临身感受体验,强调湘军文化的历史意义,是人们怀古凭吊、净心修身的好去处。

6.1.4节点详细平面图

6.1.5节点效果图、示意图

6.1.6剖面图

6.2滨水景观带

主要承载“亲水、戏水、游水”的滨水休闲与文化展示功能,展示滨水活力与文化魅力,在滨水中体验文化,在文化中品味生活,在山水中感受自然;设计使曾国藩滨水文化中心、浣溪叠水、垂钓、卵石步道、浅水嬉戏等水上休闲活动串联起来,让游人感受湖湘文化魅力和滨水活力,使文化与水,文化与绿,文化与人的交融,把闲暇的感悟与激情的浪漫结合起来。

6.3生态休闲区

在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和保护现状山林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植物品种,提高绿化量,衬托主体氛围。让人们更进一步感受自然的美。在生态中体验文化,满足游客休闲、旅游的综合需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公共开敞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大话低碳环保,感受生态生活的现代与未来,倡导城市生态的美好明天;在这里你可以交流聊天和漫步林间,体验城市的活力与绿色生活的美好未来。

设置绿荫草坪、桂花林、雪松林、休息木平台、花镜等植物生态景点。

6.4民俗风情区

结合现状山地进行改造,将湖湘文化做大做强的理念融入场地景观中,打造一片集文化、艺术、民俗为一体的民俗风情体验区,设置民俗文化园、民间艺术长廊、小品雕塑等景点,在休闲中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让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6.5佛学文化体验区

湘楚宝地,人杰地灵,修复桐溪古寺,让佛法传承与延续,普济于天下。设计分为佛学休闲观光体验区和参拜区,使桐溪寺的精髓文化弘扬与传承。

休闲观光区主要是让游人与香客在休闲中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体验、感悟、学习与品味佛文化,设置佛音廊、佛文化体验中心、养心阁、斋菜馆、许愿池等景点。

参拜区主要设置参拜殿堂、诵经阁、香炉等,在此寻找纯净心灵的跃土与修行养性的圣地。

7.0整体景观元素控制

7.1标识系统

标识设计应统一风格,造型古朴,富有创意。能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指示作用,同时亦是景观要素之一。

7.2夜景灯光

在整个广场中,照明是方案设计的统一元素之一。它对设计整体感营造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夜景能够表现广场的特征,突出广场的形象,增加广场的艺术感;对城市来说,它能在夜间显示城市的美感和文化风貌,为社会提供明亮的环境。

7.3铺地设计

铺装形式应与整个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和谐统一。广场铺装分为主广场、园路、生态铺装等几个区域进行设计,赋予各个区域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同时把湖湘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也让全园铺装形成有机的联系。

7.4小品雕塑

小品设施应与广场主题相呼应,突出湖湘文化的传统和当代文化,同时要与广场整体的设计风格相协调。小品设施所采用的材料应和谐统一,摆放位置应醒目、合理。广场设有几处焦点式小品,不仅美观实用,同时还增强了广场和本区域的文化底蕴,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蓝图增添浓厚的一笔。

7.5植物意向

8.0投资估算

总体造价为1651万,单方造价约为227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