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领会习的概括的具体表现。

动机领会习的概括的具体表现。

动机领会习的概括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理解:

1、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3、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接受前人经验的接受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根本特点。主要为了继承,非为创造发明。

2.间接性特点。

从认识书本开始,非从实践开始。(人类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地连续地进行。

精心设计、速度快、效率高。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阐述见教材)

5.学生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阐述见教材)

三、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

1、我国古代对教育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学习分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1、学:感知;思:理解;

2、学、思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3、习:巩固;行:应用;

4、习、行是形成能力与德行的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①动机(预期)阶段(学习情境作为诱因,主体对学习目标产生心理预期)

②选择(注意)阶段(对感觉记忆进行选择与短时记忆,同时淘汰无关信息。又称心向,起着定向作用)

③获得(编码)阶段(编码作用,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

④保持(储存)阶段(经过复述、强化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存下去)

⑤回忆(检索)阶段(检索已存储知识,使其复活回到短时记忆)

⑥概括(迁移)阶段(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与新情境,实现学习的迁移)

⑦操作(反应)阶段(新作业或新操作的完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表现)

⑧反馈(强化)阶段。(意识到自己已达到目标,使动机得到强化)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

3、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列昂节夫、达维多夫根据反射弧原理,提出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理论。

(1)定向环节:输入系统。(倾听、注意、接收刺激)

(2)行动环节:输出系统。(加工刺激并执行动作)

(3)反馈环节:返回系统。(检查、评定、调节、校正)

四、学习的类型

(一)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

3.智能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美国布卢姆的学习分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教育目标实际就是学习的结果。

1.认知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

3.动作技能目标

(三)美国加涅的学习类型

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四)美国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按照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注意区分几种学习之间的关系

(五)、前苏联皮德罗夫斯基

将学习分为反射学习和认知学习两大类,其中认知学习又分为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理性学习又分为概念学习和思维学习技能学习。

五、两种基本的学习观与学生观

(一)两种基本的学习观

1、联结派的学习观

(1)关于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关于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3)关于学习条件: 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

(4)代表人物:桑代克:试误-联结说;巴甫洛夫、华生:替代-联结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强化-联结说(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观察-联结说

2.认知派的学习观

(1)关于学习结果:学习是形成反映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2)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3)学习规律与条件: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如主动性、内部动机、过去经验、智力等。

(4)、认知派的代表人物:柯勒(W.Khler) 的认知-完形说(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S-O-R);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发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强调接受);加涅的学习条件论;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建构说

(二)两种基本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

1.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2.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把教育教学看成是把握学生发展方向的武器。

(三)、现代学生观(阐述见教材)

1.学生发展整体观;

2.学生发展主体观;

3.师生之间平等观。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一)人物与实验

1、桑代克简介:

(1)、教育心理创始人

(2)、学习的实验研究

(3)、主要著作

(4)、猫的学习实验:

(5)、问题箱

(6)、尝试与错误

(二)、桑代克问题箱图示

(三)、桑代克试误说主要观点:

1、关于学习实质

(1)、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3)、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4)、(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间媒介作用,而人的一切学习是分析的、选择的)

2、关于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

(1)、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失用律)

【已经形成的联结,若经常使用联结的力量会增强,不经常使用其力量会减弱】

(2)、准备律(包括满意、烦恼、预备定势三部分)

【只有当有机体准备接受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才能成为令其满足的事物】(想睡觉时就不愿踏开关)

(3)、效果律(再现与否)

【某情境与某反应间的联结因伴随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烦恼的结果而减弱】,赏比罚更有力,练习结果与反馈要联结起来。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实验装置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大脑皮层条件反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2、引起条件学习的基本机制:

(1)习得律(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则条件反射建立(习得);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泛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3)分化(辨别)律:只对特定刺激予以强化,而对引起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以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操作性条件反射观

1、行为的分类:应答性vs.操作性。(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2、条件反射的分类:应答性(经典性)条件反射vs.反应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3、两者的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vs.自发产生

4、S—R 与 R—S

5、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阐述见教材)

四、对联结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

2.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

究值得学习;

3.联结派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机制;

4.不足: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学习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克勒的顿悟说

1、格式塔Gestait,意即完形。

2、黑猩猩学习实验

3、主要观点

(1)、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新的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对于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

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所实现的。完形后来发展为图式、认知地图、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顿悟:意思是良好的观察,就是突然的理解了,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的关系。)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以意识为中介。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1、位置学习实验

2、认知-目的论的基本观点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试误反应的进行。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有机体必须认知各种环境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和认知就成为其学习理论的重要中介变量)

认知-目的论的基本观点

(3)、学习实质: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 的过程(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4)、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

(5)、学习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整体的认知地图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一)、布鲁纳简介: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一起被称为认知发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于1960年创建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1962年—1964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著有《教育过程》、《思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发现行为》。

(二)、其理论主要观点为:

1、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1)、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2)、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4)、新知识学习的环节: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对知识的评价。(三个过程差不多同时发生,新知识的获得通过:同化、顺

应、形成;知识的转化是对知识的“分析与概括”,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构;评价则是对转化后知识的核对。)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部规律。

3、强调发现学习,学生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1)、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学习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发现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四、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

(一)、奥苏伯尔(见教材)

(二)、主要观点: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又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

内在逻辑结构。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

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1)、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A、表征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

B、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发现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

C、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

D、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已有的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又称类属学习。

E、上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知识间是一般对特殊的关系,新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又称总括学习。

F、并列结合学习:新命题与已有命题之间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3)、具体过程

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

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

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

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但发现学习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同化: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五、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一)、加涅简介(见教材)

(二)、学习的实质

1、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

2、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条件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强调内部条件即已有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学习的阶段

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三)、学习的类别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动作链索学习;

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

⑧问题解决

(四)、学习的结果

①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②智力技能。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③认知策略。指运用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方法和技术进行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认知策略——信息加工方法和技术。

元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④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的能力。

⑤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己的反应倾向。

六、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2、海德: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3、韦纳: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韦纳归因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第四章-第六章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 7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79次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学习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80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81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8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8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84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85俄国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86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87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 88获得律指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消退律指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泛化律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律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8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在操作性。 90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9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对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能揭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 92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之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93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4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机制和规律的 心理科学。 2.1867 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3.1877 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4.1896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5.1908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6.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7.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8.富勒和布朗认为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三阶段二、单 项选择: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C)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机制和规律 的心理科学。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师和学生 D. 校长 2.. 在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A) A. 桑代克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乌申斯基 3.. (C)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 维果斯基 B. 马卡连柯 C.乌申斯基 D. 卡普捷列夫 4.( D)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A. 乌申斯基 B. 加涅 C. 赫尔巴特 D. 桑代克 5.1924 年,(D)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 房宗岳 B. 潘菽 C. 邵瑞珍 D. 廖世承 6.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 。 A.19 世纪20 年代以前 B .19 世纪80 年代 C.20 世纪20 年代以前 D .20 世纪80 年代 7.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是( C) A. 教师、学生、学校 B. 教、学、环境 C.教师、学生、课程 D. 教师、学生、领导

动机领会习的概括的具体表现。

动机领会习的概括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理解: 1、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3、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接受前人经验的接受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根本特点。主要为了继承,非为创造发明。 2.间接性特点。 从认识书本开始,非从实践开始。(人类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地连续地进行。 精心设计、速度快、效率高。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阐述见教材) 5.学生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阐述见教材) 三、学习的过程及其阶段 1、我国古代对教育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学习分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1、学:感知;思:理解; 2、学、思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3、习:巩固;行:应用; 4、习、行是形成能力与德行的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过程的分析 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①动机(预期)阶段(学习情境作为诱因,主体对学习目标产生心理预期) ②选择(注意)阶段(对感觉记忆进行选择与短时记忆,同时淘汰无关信息。又称心向,起着定向作用) ③获得(编码)阶段(编码作用,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 ④保持(储存)阶段(经过复述、强化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存下去) ⑤回忆(检索)阶段(检索已存储知识,使其复活回到短时记忆) ⑥概括(迁移)阶段(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与新情境,实现学习的迁移) ⑦操作(反应)阶段(新作业或新操作的完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表现) ⑧反馈(强化)阶段。(意识到自己已达到目标,使动机得到强化)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具体的:(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学生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的。 (2)定向性与顺序性:人的心理发展会有个别差异,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展,表现为发展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人的心理发展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成熟程度等都有不同的进程和速率,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表现为差异性的特征。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量力性原则;抓关键期,及时而教,适时而教。 (2)教育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可以延缓和加速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简述学生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掌握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过程。 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综上所述,学生的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2)其主要 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 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1、无意注意为主: 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 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

加涅的学习过程八阶段理论

加涅的学习过程八阶段理论(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学习的过程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识别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 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最典型的学习模式是信息加 工的模式: 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被感觉登记了 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经过编码过程,进入长时记忆;当需要使用信息 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 生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作进一步考虑,结果可能是 进一步寻找信息,也可能是通过反应器作出反应。 1.动机阶段 学生的学习是受动机推动的,形成动机或期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预备阶段。 2.领会阶段 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最初的注意往往是因刺激的突 然变化引起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许多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把所注 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 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加涅所讲的选择性知觉。 3.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涉及到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 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又要经历一 次转换。这一编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持信息。如用某种方式把刺激组织起 来,或根据已经习得的概念对刺激进行分类,或把刺激简化成一些基本原理,这 些都会有助于信息的保持。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后,即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一,贮存在长时记 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因时间递增而减弱。二,有些信息因长期失用而逐渐消退 。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 5.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 6.概括阶段加涅所说的概括,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的迁移。 7.作业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的成绩作出推断。 8.反馈阶段 加涅所讲的信息反馈,类似于其他心理学家所讲的强化。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 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动机阶段 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强化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强调。反馈阶段显然是受外部事件 影响的,而且,信息反馈也并不定要使用“对”、“错”、“正确”或“不正确”这类词汇。 1

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结构主义把心理区分为三个心理要素,即(感觉)(表象)和(情感)。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和(超我)。 5.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确定(刺激)-(反应)之间可以预测的关系。 6.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人格的定义:即(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和(人格的整体性)。 7.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包括三种力量:(本我),(自我)和(超我)。 9.阿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归纳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0.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两大类。 11.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又可以称作(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12.按动机的来源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内部运动动机)和(外部运动动机)。 13.按动机的指向性可以把运动动机分为(直接运动动机)和(间接运动动机)。

14.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自我效能理论)、(能力知觉理论)和(目标定向 理论)。 15.维纳于1972年提出了归因的二维模式,这两个维度是(稳定性)和(控制点)。 16.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17.(大脑额叶)在保证有意识,持久的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18.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一直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 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19.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认为注意包括(方向)和(广度)两个维度。 20.运动心理学家研究选择性注意的主要方法有(口语报告法),(眼动记录技术)和(线索掩蔽技术)等。 21.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 22.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23.(倒U曲线理论)是解决唤醒与运动表现关系的最著名的理论假设之一。这一理论假设源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4.突变理论认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并不一样,虽然躯体焦虑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仍符合(倒U曲线关系),但认知焦虑与运动表现是(线性关系)。 25.CSAT-2是一个自陈式测量工具,包括三个量表,它可以测量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自信心)。

动机领会习得概论

动机领会习得概论 常见的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在某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斯金纳)看来,无需将动机同学习区分开来。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强化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一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是该行为所受强化的函数。评价: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机械论的观点。 2.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马斯洛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图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那么个体将继续追求上面的三种高层次需要,这些需要被归为成长需要,它能够让个体生活得更有质量。一般而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3.学习动机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麦克米兰和阿特金森发展出来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做好某一事情、获得最大成功

的愿望或意向。它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4.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维纳系统探讨了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他提出,学生往往将学校学业成败归于四个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而且,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①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②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③所投入的努力。 个体的归因倾向还与其能力观有关。德维克(Dweck)提出,人们对能力存在两类基本的理解。一种为能力实体观,另一种为能力增长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可控的。而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认为能力是不可控的。如果失败的事件连续发生,他们就有可能将原因归于稳定的自身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根据归因理论,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上。 5.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班

符合加涅学习理论的在生活中例子

符合加涅学习理论的在生活中例子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首先,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为学习事件,它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学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它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那么,我们老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进行对应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动机阶段。加涅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告知学生目标,从而形成对行为表现的期望,学习动机本身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期望过程而建立的。而期望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它可以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只有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才有可能对后续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 (2)领会阶段。接下来,对于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必须对外部刺激的特征做出选择性知觉,以便进入其他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手势动作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唤醒。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做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

学习阶段。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编码,存储于短时记忆中。 (3)习得阶段。该阶段重点是进行语义编码,要把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一步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言语指导、图片图表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进行记忆存储。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进行储存。 (5)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提供或者呈现如图表、表格、箭头等线索。与此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概括阶段。概括阶段即学习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与原则,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迁移。 (7)作业阶段。就学习目标进行言语指导,教师要告诉学生所要求的行为的表现类型。其中作业的重要功能是获得反馈。学生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 (8)反馈阶段。反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作业正确是否,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成定势,从而激活并选择合适的策略。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 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是指有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 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和相关,对组织的权利结构、、、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7、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8、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矛盾。 9、组织: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0、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 二、简答论述 1、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答:(1)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可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 (2)行为本身不是态度,它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 (3)了解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只靠直接观察,还要借助他的外显行为去推测,才能了解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倾向。 2、组织与管理的关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所指向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和地位等。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不够努力,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

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学实施》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学实施》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 1、单选题法国思想家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可见,蒙田强调的教学原则是_____ A : 直观性 B : 启发性 C : 巩固性 D : 量力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量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单选题小安同学通过认识牡丹花、玫瑰花、桃花等,概括出“花”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 _____ A : 推理 B : 判断 C : 综合 D : 概念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花、草、树木”等都是概念。题目中学生通过不同花的特征概括出花的本质特征,把花类与其他植杨区分开来,故选 D。 3、单选题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_____ A :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 : 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 : 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 : 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单选题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 A : 个别教学 B : 小组教学 C : 班级授课制 D : 复式教学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 一、年龄阶段 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 (二)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在整个小学内,儿童开始从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内容更感兴趣。 第二,在整个小学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分化。对学科的分化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在整个小学期内,儿童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第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三)学习态度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心理学复习提要

心理学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具备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它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方式。 心理发展: 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二是反映活动从被动的、不随意的向主动的、随意的方向发展,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学习: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此外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学习是有机体通过观察、听讲、思考、联系等途径获得的个体经验,从而表现出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二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三是学习带来的行为变化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四是学习的结果不全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错误的。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按其不同特性,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内部动机: 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 外部动机: 指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引发的学习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学习内部,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学习活动本身而是其结果。 需要: 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在脑中的反映。 内驱力: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诱因: 是能够满足需要的外界条件或刺激物,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动机过程中是引诱行为达到目标的手段。 成就动机: 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它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助学平台复习资料26937

《组织行为学》助学平台复习资料 1、()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正确答案】:D A.陈国权 B。关培兰C.里基·W·格里芬D。斯蒂芬·P·罗宾斯 2、()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正确答案】:C A。政治学B。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 D。社会学 3、1911年,()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正确答案】:B A.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B。泰勒《科学管理原理》C.西蒙《管理行为》D。德鲁克《管理实践》4、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年提出了()。 【正确答案】:C A。群体功能理论B。人际关系学说 C.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D.X理论和Y理论 5、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中,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 )。 【正确答案】:B A.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利润 B.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 C.人性化管理,较多考虑员工情感D。提高员工福利,减少离职率 6、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A A.促进企业经济利润的大幅度提升B。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C.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7、“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上面。 【正确答案】:C A.工作内容 B.工作效率 C.工作环境 D.工作质量 8、“复杂人”假设提出时间是()。 【正确答案】:D A。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B。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C。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9、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内容不包括()。 【正确答案】:D A.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B。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C。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D。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 10、赫尔是()的主要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A A.内驱力理论 B.群体动力论C。人际关系学说 D.双因素论 11、内驱力主要有( )。 【正确答案】:C A.原始性内驱力和后天性内驱力B.新生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C.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D.先天性内驱力和后天性内驱力 12、()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饿、口渴、空气、体温调节、睡眠等. 【正确答案】:B A。继发性内驱力B。原始性内驱力C。继承性内驱力D。后天性内驱力 13、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创始人. 【正确答案】:B A.内驱力理论 B.群体动力论C。人际关系学说D。双因素论 14、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要()。 【正确答案】:B A。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 B.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C。实现企业目标利润D。合理进行人员安排15、()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正确答案】:A A。需要B。要求C。动机D。目标 16、下列关于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A A。同一动机只能够引发一种行为 B.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C.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D.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7、()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正确答案】:C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D。方法论 18、知觉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知觉个体差异,知觉的主观因素不包括(). 【正确答案】:D A。知识和经验B。兴趣和爱好C.需要和动机 D.情绪和感觉 19、()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 【正确答案】:A A.海德 B.凯利 C.罗特 D.韦纳 20、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