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培训内容

微生物培训内容

药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目录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二. 微生物的分类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二. 真菌

三. 病毒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四章 GMP与微生物

一.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

二.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

三.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原则

四. 药品生产人员卫生注意事项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真菌是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包括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为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真菌生长的最适的温度为22~28℃,最适的pH值为4~6。其繁殖能力强,但生长速度比细菌慢,常需1-4周才形成菌落。真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60~70℃ 1小时即被杀死,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和一些化学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10%甲醛则较敏感。

1.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1)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2)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

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3)霉菌的菌落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菌落质地一般比较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附着物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

(1)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2)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假酵母",而把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真酵母"。

(3)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三. 病毒

病毒属非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可在人、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寄居并引起感染。病毒是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它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作其遗传物质。病毒必须在宿主活细胞内寄生,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营养物质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机制,完成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传染病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有些病毒传染性强,可引起世界大流行(如流感、艾滋病等)。

1. 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病毒体积微小,大多数病毒只有采用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数千、数万倍才能看见。病毒的形态不一,基本可归纳为三种:杆状、球状和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

病毒没有细胞构造,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病毒的结构通常有螺旋对称型、20面体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 病毒的增殖

病毒只有在宿主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增殖。病毒的增殖不是二分裂方式,而是以其基因组为模板,藉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以及其它必要因素,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出病毒的基因组。此时宿主细胞的生化合成受到抑制,病毒基因则经过转录、翻译等过程,产生大量病毒蛋白质,再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病毒这种以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增殖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①温度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在50~60℃ 30分钟,100℃几秒钟即可灭活。

②pH 多数病毒在pH5~9范围内稳定,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可被灭活。

③射线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都能灭活病毒。

(2)化学因素

主要有化学消毒剂、抗生素及中草药等。除强酸、强碱消毒剂外,酚类、氧化剂、卤素类、醇类等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都用84、过氧乙酸等来消毒,84的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钠,就是刚才所说的卤素类消毒剂,而过氧乙酸的就是冰醋酸和过氧化氢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属于强酸加氧化。

一.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下列术语常用于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细菌的芽胞。消毒所用的试剂称为消毒剂。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的繁殖。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学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热力、辐射、过滤等。

1. 热力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相同温度下,后者的灭菌效力比前者大。

干热灭菌法常见的有火焰、烧灼、干烤和红外线灭菌等。干热通过使蛋白质氧化、变

性、炭化和电解质浓缩中毒而使微生物死亡,但对微生物的灭活能力远不及湿热。①火焰、烧灼。②干烤灭菌:利用热辐射及干热空气进行灭菌。一般将待检灭菌的物品,例如平皿、试管、吸管、玻璃、陶瓷制品等包装后,均可在烤箱内干烤灭菌。通常加热至160℃,保温2h可完全灭菌。干烤灭菌过程包括:升温期,约1h;恒温期,约2h;降温期,约2h。空气不是热的良导体,传热慢,穿透力不强,故干热灭菌时间长。

湿热灭菌法通过热蒸汽或沸水使蛋白质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湿热穿透力强,灭菌效果较干热好。其杀菌所需温度较低,对物品的穿透速度快,要求持续时间短,因此是目前最好的消毒与灭菌方法。①煮沸或流通蒸汽灭菌:常压下沸水和蒸汽的温度是100℃,一般处理30~6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完全杀灭芽孢。②低温间隙灭菌(巴斯德灭菌法):将物品先用60~80℃加热(或煮沸)1h,然后置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此反复三次。③高压蒸汽灭菌(热压灭菌法):超过一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高于100℃,反之亦然。高压蒸汽灭菌就是通过加压提高蒸汽温度,灭菌效果最好。常用条件为:

115.5℃30min 121.5℃20min 126.5℃15min

注意事项: a. 必须完全排出灭菌器内的空气。 b. 注意被灭菌物品的温度。灭菌器内温度与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一般是一致的,但在蒸汽输入过快时,后者可能低于前者,所以升温时要有一定的预热时间。另外,降温过快易引起玻璃炸裂。 c. 定期检查灭菌器内温度的准确性。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因此最常用于消毒与灭菌。多数无芽孢的细菌经55~60℃作用30~60分钟后死亡。经80℃湿热5~10分钟可杀死所有细菌繁殖体、真菌和酵母菌。细菌芽孢对高温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耐受5~15分钟的煮沸,而肉毒梭菌的芽孢则需煮沸3~5小时才死亡。

2. 辐射灭菌法

辐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磁波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一种是电离辐射,如可引起被照射物电离的X射线、γ射线。

(1)紫外线是光谱中对生物危害最大的部分,是一种电磁辐射。作用于DNA,使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受到干扰,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常用于室内的空气消毒。紫外光波长在136~390nm之间,其中260nm左右能破坏核酸,杀菌作用最强。另外,空气中的氧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微量转变为臭氧共同起杀菌作用。国产紫外灯的平均寿命一般为2000h。一般紫外灯使用超过100h,则应更换。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弱,不能穿透一般包装材料,如玻璃、塑料薄膜、纸等。因此,它主要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特制的紫外灯装置也可用于水的消毒。

紫外线杀菌的影响因素:①紫外线的杀菌温度以20~40度,相对湿度40%~60%为宜。温度低于10度,相对湿度大于70%时细菌对紫外线抵抗力增强,杀菌效果降低。

②照射时间:一定程度的杀灭率要求一定的照射剂量,即在一定紫外线照射强度时要保证足够的照射时间。

③微生物数量:被照射物品上微生物含量越多,杀灭效果越差。

(2)电离辐射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和食品的消毒。

60Co灭菌:放射性同位素60Co(或137Cs)衰变时可放射出γ射线,是一种电离辐射。γ射线的能量高、穿透力强,可使细胞内各种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菌损伤或死亡。经60Co辐射灭菌的物品温度升高很少,一般仅约5℃,故又称“冷灭菌”。60Co 辐射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辐射的直接作用。γ射线对人体细胞同样有害;二是经过辐射的食品、药品的安全性。

(3)微波是一种波长为1mm~1m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及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多用于检验室用品、无菌室的用具的消毒。

3. 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除菌目的。

滤菌器含有微细小孔<0.22微米,只允许液体或气体通过,而大于孔径的细菌等颗粒不能通过。

适用范围: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性,从而发挥防腐、消毒及灭菌的作用。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常用消毒剂

乙醇(常用剂量为70~75%)能迅速杀死细菌繁殖体,对一般病毒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对芽孢无杀灭作用,85%乙醇可使乙肝病毒失去传染性。70~75%的乙醇溶液常用于皮肤消毒,市售或自配的75%乙醇并非无菌。

苯酚(又名石碳酸,常用剂量为3~5%水溶液)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不能杀死芽孢、真菌和一些病毒。用于浸泡玻片、器械和室内空间喷雾消毒,在酸性中活性最强。石碳酸与乳酸1:1(V/V)的混合液可用于熏蒸消毒无菌操作室。石碳酸有特殊气味,性质稳定,有腐蚀金属作用,对皮肤和组织有刺激作用。并对人的神经细胞有毒性。

来苏尔(又名甲酚肥皂液,常用剂量为2%)3%水溶液能杀死大多数致病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对芽孢作用较弱。5%水溶液作玻片、器械、衣物消毒,但不能消毒与食品、药品有关的容器、工具及生产场所。2%水溶液可用于皮肤消毒。来苏尔比石碳酸的杀菌作用强,有毒性,消毒手后有麻木感。

新洁尔灭(常用剂量为0.05~0.1%)抗菌谱较窄,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效果最佳。0.1%水溶液对皮肤、粘膜、创伤和器械、塑料、橡皮与棉织物具有清洁或消毒的的双重作用。新洁尔灭对皮

肤、黏膜的刺激性小,不得与肥皂或其他合成洗涤剂合用。

乳酸(常用剂量为0.33~1mol/L)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用于空气消毒,以1~1.5ml/M3的浓度,熏蒸房间作空气消毒,或与石碳酸等量合用,熏蒸,密闭12小时以上。

影响消毒剂活性的因素有:温度、浓度、酸碱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机物质、其他物理化学因素。以上因素除温度系数可衡量外,其他各种因素都因消毒剂的种类而异,因此使用各种消毒剂时应注意其具体要求。

第四章 GMP与微生物

一.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

在药品生产中,由于受到各种要素(制药厂房环境的空气、制药用水、操作人员、物料、设备等)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药品的微生物污染。因此,GMP对各种要素都提出了防止污染的基本要求。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的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和控制菌检查。

1.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本身并不产生污染,因为空气不含必要的水分和营养,不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环境,但是一般的大气环境仍含有不少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自灰尘微粒(自然因素如风,人为因素如车),来自人的皮肤与衣服,以及谈话、咳嗽、打喷嚏等造成的飞沫。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取决于灰尘量和活动状况,例如,有活跃人群的地方微生物多,不清洁的房间比清洁的房间多,潮湿的地方比干燥的地方多。因此,空气是侵袭我们产品的污染物的主要媒介。因此保持空气洁净是极为重要的。

在药品生产中,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3种方法:

①空气洁净技术采用的过滤方法

过滤是最常用的方法。过滤介质种类很多,例如:纤维素、玻璃棉或人造纤维等。空气净化装置可用于整个房间如无菌操作室,也可只限于操作区域局部如超净工作台。

②化学消毒方法采用消毒剂作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

③紫外线照射方法采用紫外线对室内空气进行照射。

2. 制药用水中的微生物

在生产过程中,水是应用最广泛的原料之一。从理论上来讲,微生物在纯水中是不能生长的。但是,所有的各类水不管怎样仔细蒸溜或过滤,总会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机物和盐类。正是这些可溶性的物质被微生物利用作为它们生长的养料源泉。

工艺用水在制药企业防止污染及作为制药用水方面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而且也用于清洗设备和用于冷却。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在于工艺用水,因为水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一个必要成分。中国药典收载了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

常用的对水消毒的方法,与空气消毒的方法一样,也是化学消毒剂、过滤与紫外线照射3种。

①化学消毒剂方法对水的消毒以化学消毒剂方法较常用,效果也最好。常使用次氯酸钠或通氯气。在使用中,应注意到水系统中不能留有消毒不到的“死角”。

②膜过滤法适用于水系统的连续循环处理。

③紫外线照射法在水系统中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适用于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如光学透明度要求高),一般在末端之前。这种方法因处理过的水无臭无味,而优于化学消毒剂方法;因不产生微生物移居滤器的现象,而优于膜滤器。

在水系统中,这3种方法综合应用,设计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3. 厂房建筑与设备表面的微生物

厂房建筑物的内表面,以及设备表面、容器内外表面等,都可以是微生物寄生存的地方。由于空气中的湿度,所有表面都包上一层含水的薄膜。这层薄膜由于静电吸引而饱含尘埃微粒,有很多时候,表面还覆盖一层油状物质,此层油膜易受到尘粒污染。表面因尘埃微粒和微生物由空气传播的回降而受到污染。

请记住: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干净,而实际上已经被千百万个微生物所污染,除非已经做了正确的消毒灭菌。

制药企业生产车间的厂房,库房及实验室都必须清洁整齐。建筑物表面不透水,光滑平整、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设备、管道应易于拆卸、结构简单,便于清洁消毒。特别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容器,包括内包装容器,都应进行清洗和消毒。为了维持洁净室的洁净度免受邻室的污染或者污染邻室,在洁净室内应维持一个高于邻室或低于邻室的空气压力差。不同等级洁净室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a,洁净区与室外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 ,严防倒流。

4. 人体的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与自然环境接触,当然也不能例外。凡是人体体表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肠道、眼结膜、泌尿生殖道等均存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中有些微生物可以长期寄居在人的体表、皮肤和黏膜上。

以下举出一些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

人的头发和皮肤

水滴

衣着

化妆品和珠宝手饰

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

(1) 人的头发和皮肤

每分钟从人类皮肤中要散发出约10,000个微生物。人体的皮肤、手、脸、毛孔、皱纹处及潮湿部位等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等;偶有革兰阴性菌;在皮肤上还有各种皮肤真菌。我们的手上,也拥有大量的微生物。此外,在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中都接触大量微生物。

(2) 水滴

呼吸和咳嗽将产生出大量水滴,这种水滴既含有尘粒污染也含有微生物污染。

口腔是对污染最为敏感的地区,常见的微生物有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等。呼吸道常存在空气中的细菌,如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在鼻咽部还有链球菌、奈氏菌属。一次咳嗽或喷嚏将把千百万个微生物引入工作环境内。

(3) 衣着

从可洗涤的纺织物中,可能散发出棉绒和淀粉粒。而从羊毛、开士米和其它松软的针纺织物中也可能散落出纤维和磨损下的微粒。污染也可能通过我们的鞋子进入工作场所。(4) 化妆品和珠宝手饰

发胶、香水、睫毛膏、香粉等,为微生物污染提供了极好的源泉。耳环、戒指、项链、手链能传播微生物污染。如果,一小片珠宝碎片落入一批产品中,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尘粒污染。

(5) 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

由人引起的污染也可能来自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混杂和误差。例如,当员工没有按照SOP进行工作时,车间的污染程度增加。让装产品的容器不加盖存放,将导致产品污染。

由于人体携带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因此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每个工序都有可能发生由人体携带的微生物导致药品污染的危险。例如,用未经清洁消毒的手直接接触药品使其污染,通过谈话、咳嗽等方式引起药品的污染。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咳嗽一次发菌量约为70~700个,喷嚏一次约为4000~60000个。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5. 物料的微生物

物料系指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等。

原辅料可能将大量的微生物带入到药物制剂中。因此,选用符合标准的原辅料,将有利于控制药品和环境的污染水平。

来源于动物的原料药或辅料(如明胶),有可能被动物病原体所污染;来源于植物的原料药或辅料(如淀粉)则可能被多种细菌、霉菌、酵母菌所污染。

原辅料的处理方法因药物类型而异,许多原辅料需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植物药材可用晾晒、烘烤方法使之充分干燥,以减少微生物繁殖。

原辅料在储藏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条件。

包装材料,特别是内包装材料,一方面包装药品,另一方面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药中。若处理不当,在药品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引起污染,造成严重后果。总之,包装材料应考虑不同需要加以清洁或消毒处理进行合理封装。

原则是尽量减少微生物数量,预防发生污染。

二.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

药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的全过程,都有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而药物变质,一般需要很高的微生物污染程度。也就是说,微生物面广、量大的繁殖才出现显著的易被觉察的损坏现象。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污染数量

在药品生产中应将微生物污染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这就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2.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因素

许多药物成分,都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或无机盐类。生产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亦能支持微生物生长。

3. pH值

pH值为中性时最适合微生物生长。某些微生物在pH3.5或pH8.0~9.5仍能生长。

4. 温度

对于微生物污染引起药物变质的温度,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最适温度。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等五种不同的类型。对嗜温微生物来说,可将药物储藏在阴冷、干燥处。

三.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原则

1. 了解污染源

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可能造成污染的来源,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从而设计一个完好的生产工艺,制定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从各个环节采取消毒和卫生措施来防止微生物污染,使产品达到所要求的卫生学质量,包括稳定性及各种微生物参数。

2. 进行微生物监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按GMP要求不断进行各项微生物卫生学监测。例如:对洁净室空气中的浮游菌、沉降菌的监测;对无菌设备清洁灭菌的验证;对非无菌药品进行细菌和活菌数测定和病原菌的限制性检查等。

四. 药品生产人员卫生注意事项

1. 新进人员的健康检查

药品生产企业在招收新职工时,一定要对新职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要确保新进厂的职工不患有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另外还要根据新进职工安排的具体岗位性质再确定其它具体检查的项目。

2. 建立生产人员健康档案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职工个人健康档案,以便于检查、了解、追踪个人健康状况。

3. 培养药品生产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剪指甲;定期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洗工作服;

在生产区内做到三个禁止:禁止吃东西、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

4. 洁净区生产人员要求

洁净区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少而精,只有工作需要时才能进入;操作人员在洁净区动作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人的发尘量;洁净区的门应关紧,避免不必要的移动,以保持洁净区的风速、风量、风型和风压;如果是无菌区的话,操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就更多,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5. 药品生产防污染控制措施

划分洁净级别:1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

严格更衣程序:一更、二更、三更

消毒和灭菌

消毒和灭菌

消毒:杀灭有害微生物

常用消毒剂:新洁尔灭、石炭酸、酒精

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

常用灭菌方法:物理法(干热、湿热、紫外)、化学法(甲醛熏蒸等)

6. 日常工作

生产结束后岗位人员的工作:彻底清洁生产现场和设备表面;

生产结束后灭菌人员的工作:用消毒剂擦拭房顶(包括高效送风口)、墙壁、地面等,并开启紫外灯;

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大消毒。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共5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共5篇) 第一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 1.目的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监测工作。 3.职责 3.1 检验科科长负责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本科室及上级的相关培训。 3.2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 4.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新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培训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进行,并指定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培训内容包括: (1)相关检验的国家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及本手册内容。 (2)实验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个人防护方法。(4)实验室基本技术。 (5)实验室消毒净化的方法。 4.2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考试新参加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考核。通过考核后,还须与有资格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3个月,才能获得独立进行实验室操作的正式资格。4.3实验工作人员培训实验室检验人员参加市疾控及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相关的业务培训及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加强生物安全意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意识。 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准入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根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等人员的管理,人员包括实验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修人员、学生及其他因工作需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 3.职责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获得相应的准入资格才能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管理人员准入工作的实施,并负有最终责任。 4.程序: 4.1进入实验室的一般性要求: 4.1.1、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条件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4.1.2、在开展涉及有关病原微生物的工作时,实验室主任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 4.1.3、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如,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4.2从事实验室检测人员特殊要求: 4.2.1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科学作风严谨。4.2.2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相关业务背景。4.2.3具有相关的学历,取得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 4.2.4参加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4.2.5身体健康,无相关感染性疾病。4.2.6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留取本底样品。4.2.7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并登记备案。4.2.8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4.2.8.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4.2.8.2 患发热性疾病;4.2.8.3 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2.8.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4.2.8.5妊娠;4.3实验室人员基本要求4.3.1科室负责人 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熟悉国家相应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熟悉本科室病原微生物相关人员、环境、工作内容和相应的生物安全要求,熟悉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有较强的组织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命体的科学。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和寄生虫等。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并对地球上生物 体的生长和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了解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 解生物学、医学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生理特征以及遗传特征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按照形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细菌单细胞,没 有细胞核;真菌多细胞,具有真核细胞;原生动物也是单细胞生物, 但具有真核细胞和进化出来的细胞器。按照生理特征,微生物可以分 为厌氧菌和好氧菌。厌氧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长,好氧菌则需要 氧气来进行呼吸代谢。按照遗传特征,微生物可以分为DNA 病毒、RNA病毒和病毒类似颗粒体。 二、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最常见的方式是二分法,也称为细胞分裂。细菌和原生动物通过细胞分裂不断繁衍后代。 真菌则通过生殖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此外,还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 孢子的形式在恶劣环境中存活,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生长繁殖。 三、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方面,微 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例如,酵母菌可以进

行发酵作用,使面包、啤酒等食物具有丰富的风味。另外,微生物中 的许多菌株还可以分解废物,减轻环境污染。然而,微生物也可以引 发很多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细菌和病毒是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们可以引发各种传染病,如流感、疟疾等。 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微生物可以帮助我 们处理废物和污水。例如,厌氧菌可以分解废弃物,降解有机物质。 另一方面,微生物还可以促进土壤肥沃和植物生长。土壤中的微生物 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给植物吸收。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与植 物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五、微生物的药物开发 微生物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巨大潜力。许多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都 是从微生物中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青霉素是一种最早发现的抗生素,来源于真菌。此外,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 药理活性,可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资源。 六、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学的研究依赖于多种实验和技术手段。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 培养法、染色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培养法可以将微生物在液体或 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和生长,以获得纯种菌株。染色法可以帮助我们观 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基因测序能够帮助 我们研究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微生物检验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培训方法

微生物检验培训的核心内容及培训方法微生物检验培训是指培养人们对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进行掌握,并为微生物相关工作提供必要技能的过程。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微生物对我们的威胁与日俱增。因此,微生物检验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卫生意识,更是有效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将会有哪些核心内容和培训方法呢? 一、核心内容 1.微生物检验的病原检测 2023年,微生物检验培训的核心内容将会注重病原检测。病原检测是对于微生物检测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通过病原检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出病原体,并及时提供处理方案。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病原检测方法的原理、技术以及操作过程。让参训学员掌握病原检测技术,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工作保障。 2.微生物检验的文化鉴定 文化鉴定是微生物检验领域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我们将以文化鉴定为核心内容。从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培养微生物菌株、形态鉴定到生物化学试验,我们将逐一讲解每个步骤。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让参训学员熟练掌握微生物文化鉴定的各个环节。确保他们能够像专业人士一样进行微生物检测。 3.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对于微生物检验至关重要。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我们将加强参训学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我们将详细讲解质量控制

的概念、质量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通过此次培训,参训学员不仅可以了解如何有效的规范化微生物检验流程,更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工作的质量水平。 4.微生物检验的数据统计分析 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数据统计分析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样品的特性和检测结果。因此,在微生物检验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将加强参训学员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能力。让他们能够高效处理检测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微生物测定及鉴定分析结果。 二、培训方法 1.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微生物检验培训中,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连续的理论学习会让学员疲惫不堪。因此,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我们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室操作的那股劲,参训学员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理解微生物检验相关的技术和流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员熟悉和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各环节操作。 2.定期测验和考试 微生物检验的培训过程需要考查参训学员的学习效果。因此,在2023年的微生物检验培训中,我们将定期安排测验和考试。通过定期测验,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学员的漏洞和不足。考试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评估学员的综合能力和掌握情况,不断地促进学员提高对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微生物培训内容

药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内容目录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二. 微生物的分类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二. 真菌 三. 病毒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四章 GMP与微生物 一.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 二. 微生物污染导致药物变质的因素 三.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原则 四. 药品生产人员卫生注意事项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知识培训

微生物知识培训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生物群体的总称,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等,它们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微生物的主要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的体积小,但是表面积大,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非常快,因此可以快速地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 3、适应性强: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生存。 4、种类多、分布广: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分布范围广泛,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三、微生物的作用 1、促进生物降解: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降解,为生态系

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2、参与物质循环:微生物参与了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促进营养物质转化:微生物能够将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4、产生抗生素和药物: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和药物等物质,对于治疗人类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微生物的分类和应用 1、细菌:细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肠道中的细菌可以促进消化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2、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它们主要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和传播。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疾病。 3、真菌: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核等结构。它们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酵母菌可以用于制作面包和酒类等食品。 4、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菌界的一种。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酵母菌可以用于制作面包和酒类等食品。 5、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种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放线菌可以用于促进土壤中的有机物降解和营养物质的循环。 6、藻类:藻类是一种真核生物,属于植物界的一种。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藻类可以用于生产氧气和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等。 7、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包括变形虫、草履虫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原生动物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 8、微生物肥料和饲料:微生物肥料和饲料是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肥料和饲料。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动物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等。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3篇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第一篇:微生物基础知识概述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原生动物和古菌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土壤、植被和动物群体中,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合成氮和磷等元素循环,还可以分解毒素、制造产物和参与生命进化,对选育新种植物和动物、网络安全、环境修复、医药研发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生 物在食品加工和保存中,如发酵酸奶、酿酒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微生物还可以发挥着医学领域的作用,如制药、疾病传播等。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中,微生物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构 和功能,对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有所了解,同时对微生物的培养、识别、鉴定等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微生物世界,为研究和应用微生物奠定基础。 第二篇:微生物分类和特征 微生物的分类有多种方式,通常可以根据其遗传信息、 形态结构、生态习性、代谢方式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生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微生物可以分成五大类,即: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其中,细菌是细胞

壁含有麦芽糖酸和棕榈酸的单细胞生物,古菌是不具有脂肪酸酰基酶的单细胞微生物,真菌是能够在酸性、碱性环境中生存的微小生物,原生动物是在水中或土壤中生活的无固定形状的生物,病毒则是仅能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微生物不同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在于单细胞结构和胞 外基因传递的广泛性。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营养和能源来源,如光合作用、化学合成、群体协作等方式,生物代谢更为灵活高效。同时,微生物具有抗逆能力强、变异能力高、适应环境性强等特征,使它们在极端的环境下还能够继续生存和繁殖。 第三篇: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是指通过对生物体进行体外或体内检测,检 出其中的微生物并进行鉴定。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有文化鉴定法、生化鉴定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荧光检测法等多种方法。 文化鉴定法是指将微生物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后,进 行生物学特性的检测。生化鉴定法则是依据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特点,进行生化反应的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指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等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类。 荧光检测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非常规的染料,通过染色 的荧光特性,识别微生物是否存在。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和方法,如质谱分析、电化学法、化学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等。 总之,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不断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这 些方法的实验条件和应用场景较为灵活,可以结合生产、医疗、环境、农业、食品等领域进行检测,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通过不断探索和发明新的检测方式,能够更好地控制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方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方案 1. 培训目的 本培训方案旨在提供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帮助参与培训的人员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确保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结果准确性。 2. 培训内容 2.1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 微生物学基础概念 - 常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技术 -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介绍 2.2 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 - 样品采集和处理技巧 - 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 - 微生物菌落计数方法和技巧 - 微生物鉴定技术和方法 2.3 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 参与者将进行实际的微生物检验操作,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 事项 - 分析真实案例,讨论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判断和解读 3. 培训形式 3.1 培训时间 本培训计划为期两天,每天共计6小时。 3.2 培训地点 培训将在公司内部的培训室或实验室进行,确保参与者能够熟 悉实际工作环境。 3.3 培训方法 - 讲授:通过讲座方式传授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 示范:讲师将操作示范,参与者在讲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 练:参与者将进行实践操作,熟悉检验方法和技巧。 -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案例,讨论结果的判断和解读。 4. 培训评估 4.1 考试

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笔试考试,测试参与者对微生物检验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2 实操评估 评估参与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准确性。 4.3 反馈和改进 根据考试和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参与者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5. 培训证书 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参与者将获得由公司颁发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证书,证明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6. 培训成果应用 参与者通过本培训所获得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应用于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工作,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结果准确性。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一、概念及分类 2.1.3过滤灭菌:使用滤过的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方法, 1、概念:属一种机械除菌的方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通常 1.1.1微生物:一个形体细小、结构简单、数目繁多的群体,是用于溶液、水、气体。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 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紫外线灭菌法,适用于物体表面、无菌室的表面及水的 1.1.2消毒:指破坏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过程,但消毒过灭菌。紫外灯管的寿命约2000小时。 程一般对微生物孢子无效,消毒不需要杀体系中所有 2.2化学方法灭菌:常见的方法有环氧乙烷、臭氧、消毒剂灭菌。 微生物,只需要达到预定的处理要求,一般需要将体 2.2.1环氧乙烷灭菌法 系中的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微生物除去或使之丧失活性。 2.2.1.1概念:环氧乙烷灭菌法是利用乙烷气体进行杀菌的方法。 它是一种传统的灭菌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不耐热的样 1.1.3 灭菌:指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待处理体系中所有微品、工衣、容器具、设施设备的灭菌。 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孢子等生态形式都完全除去或使之丧 2.2.1.2主要影响因素a..温度;b.湿度c.气体浓度d.灭菌时间。 失活性的过程,杀灭效果以杀灭芽孢为准。 2.2.1.3注意事项 1.2分类 a.安全性:环氧乙烷是易燃易爆物质,明火可以引起燃烧, 1.2.1按种属分:病毒、细菌、真菌。同时由于气体分解还可能引起爆炸。 1.2.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阳性菌、阴性菌。 b.残留问题:环氧乙烷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臭味和毒性,,但属 1.2.3按对氧气的需求分:需氧菌、厌氧菌。通常所讲的菌检中度毒性一般可以很快挥发,不会在系统内表面残留余毒。 指检验体系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及大肠埃希菌(大 2.2.1.4环氧乙烷混合气体的成分, 肠杆菌)。环氧乙烷:二氧化碳=10~20%:80~90%. 2.灭菌的方法:分物理法、化学法。 2.2.2臭氧灭菌法 2.1物理法灭菌:常见的如加热、辐射、过滤。 2.2.2.1概念:臭氧灭菌法是利用臭氧气体来杀菌的方法。由于臭氧2.1.1加热法灭菌有分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灭菌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被称作无污染消毒剂),近年来2.1.1.1干热灭菌:在干燥的条件下通过高温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臭氧灭菌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对种种细菌有极强的杀灭能 。它适用于能耐受较高温度却不易被蒸汽穿透,或者易力,适用于各种物体的灭菌,特别是空间的灭菌。 被湿热破坏的物品。如在180℃下用干燥箱灭菌。 2.2.2.2灭菌机理:生产臭氧的原料主要是电能和空气,通过臭氧发2.1.1.2湿热灭菌:在饱和蒸汽或沸水或流通蒸汽条件下杀灭微生器来获得。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分解 生物的方法。如用高压锅灭菌。成氧和单个氧原子,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强烈的2.1.2辐射灭菌:以放射性同位素60Co137Cs放射的λ射线杀菌的氧化作用,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升温,因此适用于耐热的物品。如 2.2.2.3注意事项:臭氧灭菌的效果跟臭氧浓度、灭菌时间有直接辐照面膜就是用此方法。

微生物培训内容

微生物培训内容(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微生物培训内容 一、微生物(Microbiology)基础知识: 1、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与食品工业有关的微生物种类: ①细菌(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②酵母菌(酵母属、假丝酵母属等); ③霉菌(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青霉属等); ④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 ⑤病毒(病毒不能独立生活,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生活特性是寄生性的,必须在活的组织细胞内方能生长。病毒分为噬菌体,植物病毒及动物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 ①分布广、种类多。 ②生长旺、繁殖快(20-30min)。 ③适应性强、易变异。 ④易培养、转化快。 4、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长可出现四个不同阶段: ①缓慢生长期(缓慢期) ②对数生长期(对数期) ③平衡生长期(稳定期) ④衰亡期 二、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1、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 ⑴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含微生物最多的场所, 1克表层泥土可含有微生物107-109个。

⑵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 室内被污染严重的空气,每立方米可含有微生物高达106个以上。 一般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微生物的数量为102-104个。 ⑶来自水中的微生物 ①淡水中的微生物:(江、河、湖等淡水中所存在的微生物) ②海水中的微生物: ⑷来自人及动植物的微生物人及动植物的体表,因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就会受至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健康的人体和动物的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均有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存在 2、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⑴通过水而污染;各种天然水源,包括地下水(井水及泉水)和地上水(湖水、河水、江水跟海水等),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并且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 ⑵通过空气而污染; ⑶通过人及动物而污染(人的手、鼠、蟑螂); ⑷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如原料的包装物品、运输工具、 生产加工设备和成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等); 三、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主要的三点: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定义 是指人体因吃了含有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的食物,或者吃了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①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为:鱼、肉、禽、蛋和乳等食品,其中以肉类占多数。)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适宜于葡萄球菌繁殖和产生肠毒素的食品主要为乳制品, 腌制肉、鸡蛋和含有淀粉的食品等); ③病原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病原性大肠杆菌,是人畜的肠道细菌,

微生物及无菌知识培训

微生物及无菌知识培训 .刖言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空气中,微生物达800〜3500 个/m3,在土壤中达1〜500x108个/g,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可达107个/ml。(饮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W3个/ml。经水塔或贮水池贮存后,短期内可繁殖至105〜106个/ml。)人的头皮上有140万个/cm2,两手上约有4-40万个,1g指甲污垢有38亿个,1g粪便可达10~1000亿个。可以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事实说明,微生物有特别顽强的生存、繁殖和变异能力来适应环境。 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人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无益也无害。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加以区别对待,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抱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g 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11m 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如污染了7~1211m的尘粒,可导致热原反应、肺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还会致人死命。而如果污染了细菌,轻则局部红肿化脓,重则引起全身细菌性感染。因此,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一般男性每人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个以上。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为10~300个/min, 一般活动时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行走时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min,喷嚏一次为4000~60000个/min。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 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 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2000倍体重/h);③生长旺,繁殖快(20min分裂一次);④易变异,适应强;⑤分布广,种类多(10万种以上)。 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洁净车间员工微生物知识培训

洁净车间员工微生物知识培训 主要内容 •为何进行微生物知识培训 •为什么GMP中要控制微生物 •微生物基础知识 •常见微生物种类 •洁净车间内微生物污染途径 •GMP相关预防微生物污染措施 一、为何进行微生物知识培训 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 2.1.1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 二、为什么GMP中要控制微生物? 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微生物进行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孢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μ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μm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举例: “欣弗事件” 反映了我国一些企业在微生物控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的无菌检查认识误区! 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违反GMP工艺流程,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样品检测发现,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合格。 灭菌不合格样品长出细菌 “按照批准的工艺,该药品应当经过105摄氏度、30分钟的灭菌过程。但安徽华源却擅自将灭菌温度降低到100摄氏度至104摄氏度不等,将灭菌时间缩短到1到4分钟不等,明显违反规定。样品经培养后,长出了细菌。 三、微生物基础知识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 •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 •是生物的一大类,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繁殖迅速,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是一群在化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看得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分类-八大类 •真菌:霉菌、酵母菌、念珠菌(湿疹) •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放线菌: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沙眼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微生物检验注意事项培训意义和目的

微生物检验注意事项培训意义和目的 微生物检验是指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计数和试验的一 系列检验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产品、药品、环境、医疗器械等领域,旨在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首先,实验室环境要求:实验室应该建立在清洁、无菌、无尘、无害 的环境下,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实验室要定期进行通风和消毒,确保 实验室内部环境良好,满足微生物检验的要求。 其次,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求: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掌 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培训内容包括样品采集方法、样品处理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鉴定方法、计数方法等。操作人员还需了解并遵守 微生物安全操作规范,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和伤害。 再次,样品采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样品采集和处理是微生物检验工 作的重要步骤,影响着后续的检验结果。在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样品 受到外部污染,采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如果样品需要保存一段时间后再 进行检验,要采取合适的保存方法,以避免微生物的繁殖和变化。在处理 样品时,要按照标准的方法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偏差。 最后,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选择和管理:实验室应选用经过验证的设 备和试剂,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准确度和可靠性。试剂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保存和管理,避免 过期使用和交叉污染。

1.提高检验准确性:微生物检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准确的检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 和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微生物污染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和疾病传播的 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产品中存在的微生 物污染问题,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合理利用资源: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对产品进行合理评估和管理,避免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例如,在农产品领域,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污染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 量和产量。 4.提升实验室水平:实验室是微生物检验的中心,实验室人员的培训 可以提升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运作效率和质 量控制水平。同时,培训也有利于实验室在国内外标准和法规的认证和评 估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微生物检验注意事项的培训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产品质量 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的培训,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操作规范,保障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发生,提 升实验室水平,为产品质量和卫生状况提供有力保障。

微生物技能培训内容

微生物技能培训内容 微生物技能培训是一种针对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 术的培训。它旨在培养学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在 微生物实验和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能力。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 在微生物技能培训中的内容: 1.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可能从微生物的起源、分类和形 态结构开始,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理特性和代谢功能等 基础知识。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群落和微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培训可能包括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如无菌技术、培养基制备和菌株保存等。学员可能会学习 培养和分离微生物菌株,并了解不同培养方法和菌株保藏的原 理和技术。 3.微生物检测方法:培训可能介绍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与技术,如菌落计数、涂布法和PCR等。学员可能会学习如何选择适当 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和解读实验结果。 4.微生物实验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培训可能强调微生物实验 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学员可能会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如手部卫生、废物处理和实验室环境消毒等。同时,学员可能 会了解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过程的质量控 制和结果的解读。

5.微生物生物工程应用:培训可能介绍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学员可能会了解微生物在药物制备、生物燃料、环境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并学习相关技术和方法。 6.进阶技术与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可能涵盖一些进阶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技术。学员可能会学习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和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技能培训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学员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以上列举的内容仅为参考,实际培训内容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针对不同领域和应用,微生物技能培训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特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大纲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大纲 一、目录 1、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基础) 2、为什么要控制微生物?(危害) 3、怎样控制微生物? 1、微生物定义 所谓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细菌。(体型微小,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的结构,结构简单,有的具有细胞构造,有的甚至没有细胞构造,生长繁殖快,对物质具有非常强烈的转化作用;容易引起变异,以致微生物的种类特别繁多,并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产生;数量多,分布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气、水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个体最小的生物。 2.1结构简单:微生物多数是单细胞; 2.2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在它的适宜37~44°C之间,20~30分钟繁殖一代); 2.3分布广.种类多(10万多种):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如水、空气、土壤等; 2.4个体小:小于0.1mm。肉眼不可见; 2.5适应性强,易变异; 2.6代谢强,转化快。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来源 水、空气、土壤、人和动植物 3、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极为广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极地、空气等到处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3.1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备微生物正常发育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土壤中含有适当的水分; 大多数中性偏碱,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 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2、O2和N2; 温度变化不大(10-25°C)。 3.2水中的微生物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适合微生物的生存。静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离岸近处微生物多,离岸远处少;经过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粪便.并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井水和泉水中细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细菌多,乡村上空雨水细菌少。 国家规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个/升。 3.2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层受日光照射和干燥的影响,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离地面10-20厘米土层微生物最多,土层越深,菌数越少。 3.3空气的微生物 空气中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干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死,所以,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但由于空气的流动,风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飞扬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气层,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虽然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但危害大。因为空气流动快,流动的范围广,影响面大。 在冬春季节,更容易发生感冒等传染病,就是因为空气的传播,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人多,空气流通差,细菌多; 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数量最多,乡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气清洁,海洋、高山、冰雪覆盖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为稀少。雨后空气特别新鲜。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上岗证培训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上岗证培训概述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上岗证培训。本文档将介绍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上岗证培训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训的重要性和影响。 培训内容和要求 培训内容 1.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培训人员需要掌握病原微生物的 分类、结构、生活史、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 2.实验室安全操作:培训人员需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消毒等。

3.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培训人员需要熟悉实验室常用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4.样本采集和处理:培训人员需要学习病原微生物样本采集和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5.实验室质量控制:培训人员需了解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和操作流程。 培训要求 1.参与培训的人员必须有相关医学、生物学等专业背景,并具备基本的实验室操作技能。 2.培训人员需要通过培训课程的考核,取得相应的成绩。 3.培训期间,人员需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实验室的秩序和安全。

培训的重要性和影响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关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上岗证培训,可以确保实验室人员具备正确而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保障实验室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涉及到有一定风险的操作,如样本的采集、处理和培养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飞溅和污染等。通过上岗证培训,可以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和实验室消毒措施,从而减少事故和危害的发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

微生物岗前培训记录表

微生物岗前培训记录表 摘要: I.引言 - 微生物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 微生物岗前培训的内容 II.微生物基础知识 - 微生物的定义 - 微生物的分类 -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III.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 - 实验室的安全规范 - 实验室的防护设备 - 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 IV.微生物实验技术 - 培养基的制作和灭菌 - 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 -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V.微生物应用领域 - 微生物在医学和制药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正文: 微生物岗前培训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微生物实验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岗前培训的内容。 首先,微生物基础知识是微生物岗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具有个体微小、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等特点。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进行分类,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 其次,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是岗前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如佩戴实验室防护设备、正确使用实验仪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等。实验室的防护设备包括实验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意外伤害。此外,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也是保证实验安全的重要措施,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清洁。 再次,微生物实验技术是微生物岗前培训的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等实验技术。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础,制作培养基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配方,并严格进行灭菌处理。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是实验的关键步骤,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分析,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最后,微生物应用领域是微生物岗前培训的拓展内容。微生物在医学、制药、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细菌和病毒可以用于制作疫苗和抗生素,真菌可以用于生产发酵食品和饮料,微生物可以用于降解

微生物及人员卫生基本知识培训资料

微生物及人员卫生基本知识培训资料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人类的健康还是对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保障人员健康与卫生,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成为必要的培训内容。本文将基于微生物及人员卫生基本知识,介绍培训所需的内容。 一、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组成。这些微生物无法肉眼可见,只能借助显微镜等仪器观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等各种环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1. 细菌:单细胞生物,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细菌有各种形状,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参与人体的代谢和消化过程;而另一些细菌会导致疾病,如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2. 真菌:多细胞生物,常见的有酵母菌和霉菌。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繁殖,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形成菌丝体。真菌不仅可以分解有机物,还可以导致人类皮肤感染、过敏反应等疾病。 3. 病毒: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病毒不能自主繁殖,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繁殖。病毒对人类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如流感和艾滋病等。

4. 寄生虫:多细胞生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繁殖。常见的寄 生虫有蛔虫、钩虫等,它们可以通过水或食物传播,导致人类的消化 道疾病。 三、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了解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对于进行防护措施至关重要。微生物可以通 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传播等方式传播到其他人体 表面、黏膜或体内,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1. 空气传播: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尘或飘浮的微生物颗粒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给其他人。 2. 飞沫传播:微生物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以飞沫的形式传 播给其他人。例如,麻疹和肺结核等疾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黏膜传播给 其他人。例如,通过握手、亲吻等方式接触感染者可能导致传染性腮 腺炎的传播。 4. 食物传播: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引发胃肠道感染。常见的食物传播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四、个人卫生与微生物防护 个人卫生和微生物防护是预防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措施,而合理的个 人卫生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和传染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