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钮赏析

印钮赏析

印钮赏析
印钮赏析

印钮赏析

白云之下印钮(有些古籍也称为“印纽”)又称“印鼻”,最早是指印

章顶端的带孔雕饰,钮孔用以穿绶带佩印于身上。先秦直到唐宋时期的印钮有龟、螭、辟邪、虎等形状,以区分官员品级。后来随着私印的发展,印钮形式更多,其雕刻艺术也逐渐成熟。

研究者普遍认为,印钮雕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的印章大都是金属或玉质的,印钮雕刻大都由工匠完成,以实用为主。从元代晚期到明代初年,由于不少文人大量采用青田石、寿山石等容易雕刻的石料作印,给印钮雕刻提供了艺术创作空间。特别是一些书画家参与印钮艺术创作后,印钮雕刻更多注重艺术装饰功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甚至成为吸引人们收藏印章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专门的印钮雕刻人才,如明末清初期间的印钮雕刻大师潘子和与谢弈二人,史籍曾有记载他们是刻砚和雕钮高手,当时名噪一时,但现在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比他们稍晚一些的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杨玉璇和周尚均(周彬)两位雕钮高手,时称双绝。杨玉璇以圆雕寿山石人物禽兽闻名,运刀神妙,尤擅长“俏色”。周尚均所雕兽钮,被人称为独步天下,其风格浑厚气派非凡。北京故宫现藏有其所作螭虎钮印章一枚,群螭蜿蜒,配合四周浮雕博

古锦纹,令人叫绝。近年市场上偶有杨玉璇和周尚均的作品出现,往往立即被收藏家高价拍走。

印钮的雕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圆雕,也叫立体雕刻。这种雕刻方法大多是写实性地雕刻各种人物、动物、鱼虫、花果等。另一种为浅浮雕,就是直接在印石的一面或多面浅浅地雕刻一些山水、花鸟、人物等内容,犹如薄薄地附着在石头上的中国画,篆刻家们称之为“薄意”。不同的雕刻手法,加上不同的雕刻内容和风格,就构成了印钮雕刻的万千姿态,给人们不同的艺术享受,吸引着人们来欣赏、把玩和收藏。

近代以来,有些篆刻家喜欢自己进行印钮雕刻,因而使印钮艺术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但由于雕印钮对石刻技术有较高要求,大部分篆刻家参与造型设计但仍然请专业的雕刻师制作印钮。因此,许多印章的印钮就很难分清是篆刻家还是雕刻师制作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印钮的欣赏把玩。

一、天衡款鸟栖竹枝钮寿山芙蓉石印章

笔者收藏有一方天衡款的寿山石印章。此印章高约72毫米,印面为22毫米见方,石料为寿山芙蓉石。石质呈半透明状,温润如玉,嫩白中夹杂点缀着一些粉红,色泽显得非常清新可爱。印章的钮采用了比较典型的圆雕手法:作者对整个印章进行综合设计,巧妙地将印身雕刻为几段竹节,旁边紧贴有一小竹枝,印顶雕刻的一只小鸟仿佛

正在捉虫,姿态十分生动。整个印章看起来似乎是一幅立体的画,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此印章有“天衡刻”款。我猜测,“天衡”很可能是上海著名篆刻家韩天衡。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6岁就开始跟随其父亲学习书法篆刻。20岁以后又师从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诸位大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国际展览。1989年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其篆刻作品拙中藏巧,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风格自成一家,在当代印坛占有重要地位。

天衡款鸟栖竹枝钮寿山石印章

二、蒋仁款双鱼钮寿山石印章

这是一方随形雕刻的寿山石印章。印章高约70毫米,印面近似一个水滴形,一头大一头小,印章的顶部也比底部要小一些。作者巧妙地在这不规整印身的上半部分雕刻了两条金鱼,并用一丛水草将它们隔开,从水草和金鱼摆动的身躯使人可以想象到周边的流水。

此印刻有“蒋仁”款。蒋仁(1743年——1795年)初名泰,号山堂,字阶平,杭州人。因曾得到蒋仁铜印,遂改此名,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史料记载,蒋仁性孤冷,寡言笑,工书法,画擅山水,篆刻以丁敬为宗,苍劲中别饶逸致。因其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轻易为人奏刀落笔,故而流传作品不多。

蒋仁款双鱼钮寿山石印章

三、西葊款划船钮寿山石印章

这方印章的雕钮相当独特。印章高约60毫米,印面为50毫米见方。在仅有火柴盒大小的印钮上,作者雕刻出一艘在波浪中行驶的小船,船上还有三个人物,一个在扳橹,一个在撒网打鱼,还有一人似乎在准备淘米做饭。印钮为四方形,从每个角度看到的画面都不相同。从扳橹渔夫的动作姿态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水流的湍急;而渔网的雕刻更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艺:看似凌乱的刀法却有着整体的视觉效果,生动地将渔夫从水中收网的那一瞬间定格下来了。简直令人叫绝!

经查,“西葊”系清代篆刻家陈链的号。陈链字在专,号西葊,福建同安人,大约生于1730年前后。史料记载,他家里十分贫穷,但与当时著名收藏家汪启淑交往较多,往来二十余年。陈链书法学唐代怀素,古致可观。善治印,曾悉心师承《朱修能印谱》,后在汪启淑家里看到其所藏数千方秦汉印,便神会手追,布局、刀法一变故态,达到很高造诣。陈链还著有《印说》、《印言》、《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等。但很可能因为家贫而未得长寿,故其篆刻作品传世比较少见。

从我收藏的这方印章来看,陈链不仅篆刻艺术造诣很高,印钮雕刻的艺术高度也是普通艺匠难以企及的!

四、士奇款浮雕虎钮寿山石印章

这是一方黄色寿山石印章,高约28毫米,印面为48毫米*28毫米。印石呈半透明状,温润可爱。作者直接在印章顶部用半浮雕的手法雕出一只下山虎,造型生动可爱,姿态勇猛但不显凶残。整个印钮

雕刻刀法简练圆润,不露痕迹。

此印边款有“士奇”二字,疑为清代著名文人高士奇所刊。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清顺治二年(1645)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康熙三年(1664)随父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遂以卖文自给。康熙八年入太学,得以初觐康熙,康熙皇帝喜其一手“王字”,让他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料记载高士奇多才多艺,尤其精于书法绘画和艺术鉴赏,但没有其说擅长篆刻。因此,这方印章是否高士奇所刊或使用的恐怕需要存疑。

士奇款浮雕虎钮寿山石印章

五、宪臣款薄意雕钮寿山石印章

此印章高仅40毫米,宽约50毫米,印面为10毫米*50毫米。

印身一面以浅浮雕形式刻有松下老人图,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其意为祝愿长寿。图右侧刻有“孙墨佛先生属宪臣刻”款,另刻有一红色小印“葛”。

显然,这是一位名为葛宪臣的先生为孙墨佛先生刻的。孙墨佛(1884年——1987年)是辛亥革命志士、著名书法家。他生于山东省莱阳县南乡富山西村,1922年在中山先生大元帅府任参军,1952年,经周恩来、董必武举荐,被聘为中央人民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著书立说和书法研究,并被推荐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葛宪臣是何许人呢?经多方检索,我终于了解到葛宪臣的一些资料。葛宪臣(1888年——1972年),名家修,字宪臣,号伊斋,山东蓬莱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也是造诣很高的碑学家、书法家。葛宪臣幼承家学,攻读四书五经,习欧褚楷法, 时人颇为称赞。他在登州学堂求学期间,偶得一部《金石索》,爱不释手,继而陆续搜集周秦汉魏碑版数百种,日夜读写,遂成专家。不少评论家认为,葛家修魏书举重若轻,应为中国书坛继李瑞清、赵之谦之后又一位领军人物,但因他久居偏隅,性格淡泊不求闻达,遂鲜为人知。

从这方印章的雕刻艺术来看,葛宪臣不仅是书法大家,也称得上是篆刻家。他这幅松下老人图,构图简练,只用寥寥几刀就勾勒出苍松和树下老人形象,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不知是葛宪臣的艺术还是他的诚挚感动了上苍,这方印章的主人孙墨佛先生果然长寿,享年

超过百岁。这也可算是一段佳话吧!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广外研究生翻译作业附译文

07级研究生翻译作业(汉译英) 尺素寸心(节选) 余光中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绝非什么乐事。书架上经常叠着百多封未回之信,“债龄”或长或短,长的甚至一年以上,那样的压力,也绝非一个普通的罪徒所能负担的。一叠未回的信,就像一群不散的阴魂,在我罪深孽重的心底幢幢作祟。理论上说来,这些信当然是要回的。我可以坦然向天发誓,在我清醒的时刻,我绝未存心不回人信。问题出在技术上。给我一整个夏夜的空闲,我该先回一年半前的那封信呢,还是七个月前的这封信?隔了这么久,恐怕连谢罪自谴的有效期也早过了吧。在朋友的心目中,

你早已沦为不值得计较的妄人。“莫名其妙!” 是你在江湖上一致的评语。 其实,即使终于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气,坐在桌前,准备偿付信债于万一,也不是轻易能如愿的。七零八落的新简旧信,漫无规则地充塞在书架上,抽屉里,有的回过,有的未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找到你决心要回的那一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数倍于回信本身。再想象朋友接信时的表情,不是喜出望外,而是余怒重炽,你那一点决心就整个崩溃了。你的债,永无清偿之日。不回信,绝不等于忘了朋友,正如世上绝无忘了债主的负债人。在你惶恐的深处,恶魇的尽头,隐隐约约,永远潜伏着这位朋友的怒眉和冷眼,不,你永远忘不了他。你真

正忘掉的,而且忘得那么心安理得,是那些已经得到你回信的朋友。 我的译文: An Excerpt from Unanswered Letters vs Unbounded Friendship By Yu Guangzhong Answering letters does make me flinch; however, not answering them allows me no release at all. Dozens of unanswered letters pile up on my bookshelf, like a sum of debt waiting to be paid. Some have been waiting there for over one year, while some have newly arrived. The pressure from paying off that debt is far beyond what a junior debtor can endure. The stack of unanswered letters are, like

柳永词赏析

柳永词两首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 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在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在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在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在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游春图》局部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 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的清宫旧藏书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古玩商家们更是蜂拥而至。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回京后,他将一些伪迹和平常之品售于故宫博物院,所得足以赎回本金;然后将一些真迹和精品售于上海以取重利,甚至勾结沪商辗转出国,如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和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便是因此流

管锥鉴物——《游春图》对山水画演变的贡献

管锥鉴物 学术平台CAREERHORlZON 叫游春图》对山水画演变的贡献赵涵 《游春图》的作者展子虔,是隋代最为称著的画家,其经历北齐、北周而入隋,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从其传世著录作品看,他作画题材广泛,山水、台阁、车马、人物俱佳。但历来评论,多以为他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宣和画谱》认为展子虔画山水‘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元代《画鉴》也认为他的绘画。可为唐画之祖。’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由南北朝至唐初,是山水画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此期画家们初步奠定了山水画的处理法式,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是其中的代表,被宋徽宗赵佶赞赏有嘉,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游春图》为横幅绢本设色山水作品,横80.5厘米,高4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图中除描绘了山水树石外,还描绘了白云出岫,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楫,并点缀着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示出一幅杏桃绽开、绿草如茵、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这幅作品描绘精细,设色鲜亮,画面以山水为主,入马细小如豆,但描绘的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看了他的作品,写诗道:。人间犹有展生笔,事物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这幅面的技法特点,以细线勾描,没有皴笔,施以青绿,色彩明秀,人物直接用粉点染,山顶小树,只以墨绿随意点出,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树,亦有此法。詹景风在《东图玄览编》中认为这种画法。大抵涉于拙,未入于巧。。其所面树,还有—种双钩夹叶,上染淡绿。也有用倒。个4字作叶如松针的。再有一种。点花’法,用粉点点在枝上。展画山水的这种种画法,对唐代李思训l一派,产生很大的影响。 《游春图》其总体风貌上符合于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面貌,也与史籍中描述的展子虔的绘画风格相一致。这幅作品在构图上虽以山水为主,但却穿插有较多的人物、台阁、舟马,重在场景的描绘与情景的布陈,尚留有从人物故事画的场景蜕变出来的痕迹。从树木、云彩、水纹的安排与描绘来看,树木的描绘已摆脱了。伸手布掌4似的观念表述,但在树木的安排上散漫而无穿插,尤其在山头树木的布置上,山头树木形状单调、摆布平均,明显有从早期人物故事画中的场景转化而来的影响;云纹与水纹的描绘多借助。随类赋彩”的手法。与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壁画在法式与布局上似乎一脉相承,这些也正是中国山水画形成初期的典型风貌与特征。从整幅的设色用笔来看,线描细劲有力,画山石有勾无皴,行笔有轻重、粗细、顿挫,但不见皴,也不显缓急的变化。色彩以青绿为主,间以红、白诸色,以敷染手法处理,鲜丽明亮,亦不见皴擦之手法;色彩以一定厚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深浅,但总体上还更多保留着魏晋时代以物象观念而布色的成份。 山水题材既不同于云、水、气等自然现象。云、水、气等对象,既无常体亦无常形,但他们却有一种恒常的流动势态,给人造就出一种统一的感觉,画家们只要描绘出这种起伏出没的变化,也就传达出了它们给人的恒常势态。山水题材是一种有常体而无常形的具体对象,大至连天蔽日,小至一草一石,经寒暑,历阴阳,沧海桑田,不动而有变化,似唾却生机盎然。这些特征,使得山水题材的表现极为困难。在中国早期山水题材的表 现中那种。树木如伸手布掌’,。人大如山,水不容泛。’的情形。 正是这种困难的反映。也许这种状况,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所改 观,但只有到了隋唐画家手中,它们才会成为一种描绘山水的 定则。 《游春图》所展示出来的对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贡献,主要正 是在于布局上的变化与对山水题材中各类重要对象的形象描 绘上,它制哿作为早期人物故事画场景的环境从平铺直叙而转 化为错落起伏,将那种平列的展示变成曲回的表现,将那种以 位置而定远近的布局手法发展成了由转折错落的安排与前后 的遮挡及大小的变化来定远近的构图方法,这些都是山水画发 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同时,《游春图》在描绘树木、土石、 水流等山水画中重要的对象时,选取了不同的造型方式,并相 应地选择了不同的画法,虽然这些选择并不能形成定则,但《游 春图》相对于魏晋时代那较为成熟的人物画法来讲,是一种重 新尝试和改革,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没有对技 法的动摇,不可能找到新的笔法之途径,而新笔法的出现与定 则,也正是在后来山水画发展和实践中得以完成的。 首先,展子虔在他的《游春图》中,为了在总体上把握对山 水的描绘,屏弃了那种。身处象中’的平列式构图,将那种以画 家为构图中心的布列,而变化成了。超然物外”的穿插构图。早 期山水画多选择一种半俯视的角度,将山川树石人物穿插其 中,而画家似乎是一个站在高处而又神游其同的观察者,这种 布局方式,很容易造成远近错落的空间联想,但是对于。体察。 各种大小形状相去甚远而又要在同一画幅中表现的山水画题 材,具有体和量上的妥协。形成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 伸臂布指”的山水画早期幼稚阶段。《游春图》的穿插布局变化, 并不防碍在布局场景处理上的视角选择。相反,它兼容了各种 近观默察时所获得的形象,例如,对山间人马与江上舟楫的描 绘,只在体和量上作出相应的变化,却未必要按一定的角度去 作状物的描绘。最终,这种。大处着眼:的方式成了。以大删、’ 的山水画构图基础。完成了对各类山水题材的总体安置。 其次,为了具体的不同类别的山水题材之描绘,《游春图》 改变了那种单纯的勾勒填色的同一方式,溶入了更多的不同方 式的描绘方法。《游春图》除了在各类对象中保持住最有特征的 视角外,还加强了在造型中突出形象特征、在用笔中丰富各种 笔法、在敷色上增加各种晕染等方法,使不同对象得到更完善 又统一的表现。如果我们仔细观看魏晋绘画中的树、石、山水,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描绘无论是形状上或用笔上,都是较为 单一的,色彩也相对简单。而在隋唐的山水画中,山、石、水、树 的描绘,不但形态变化较多,而且用笔也因对象的不同而有了 一定的变化。例如在不同树干、树枝与树叶描绘上,在不同的山 石与山坡的表现上,都显出更为丰富的造型与描绘手法来。张 彦远在评论古今绘画时,指出了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迹简意 澹而雅正。,展子虔的绘画。细密精致而臻丽”,这实际上也反映 出绘画的变化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_  万方数据

中学语文阅读理解之重点字词句赏析演示教学

重点字、词、句的解读 【技巧指导】 记叙文阅读重点考查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综合考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具体说来,要求如下: 1.能理清思路,理解作品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本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阅读记叙文,理解作品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是关键所在。 技巧一: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前提。现代文阅读要“提高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文句含义的方法。如例文《一朵玫瑰花》中对“天堂,原来可以如此接近”一句含义的理解,《爱的力学》中对“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一句含义的理解,只需我们在阅读时,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其主旨,就不难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了。 技巧二:咬文嚼字,以点带面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然后再借助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分析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以点带面”,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例文《爱的力学》中“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云已重重地砸在他伸出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突然狠狠砸中,腿像树枝一样‘咔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把握住句中的一个关键词“砸”,理解它的含义和作用—表现了从高楼下落的物体由于距离和速度所产生的极大作用力,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了: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爱是灵魂里惟一的一种力。这位父亲多么伟大,他深知去接女儿,可能将自己置于死地,但在那一刹那,他没有犹豫,非常果断,他将女儿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女儿受到一点伤害。 技巧三:把握修辞,揭示寓意 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辞手法,意义就显得比较隐蔽一些,我们可从比喻、象征、拟人、反复等修辞意义中去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言外之音”。如例文《一朵玫瑰花》中写道:“因……因为妹妹能从床边的窗户看到这道玫瑰花墙,她每天都出神地看着这里。有一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游春图

《游春图》 《游春图》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作者是展子虔,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该文物原属:张伯驹先生藏,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文物历史 《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 文献记载 《游春图》卷收归张伯驹先生后发生的故事: “月余后,南京政府张群来京,即询此卷,四五百两黄金不计也。而卷已归余有。马霁川亦颇悔恚。然不如此,则此鲁殿仅存之国珍,已不在国内矣。”——摘自张伯驹《春游纪梦》 名称由来 据记载《游春图》上无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 《游春图》的修复 《游春图》一共修复过三次:北宋宣和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分别

大修过一次,民国时被马霁川买下后由他的徒弟小修过一次。进入故宫时,它残破不堪。20世纪70年代,故宫决定集中修复馆藏的众多珍贵文物,包括《游春图》。《游春图》的修复计划开始于1977年, 整个修复过程历时1年多。修复之后,它曾经的光彩得以重现。 《游春图》时代背景 《游春图》大致属于隋代左右时期。隋代社会的短暂统一,给当时的文化交流与繁荣带来了契机,大运河的开凿与佛教的兴盛,更给南北交通和绘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隋代统治者好奢华, 又大兴土木,且雅好收藏书画名迹,艺术创作颇为活跃。但对于这幅名作是否展子虔亲笔,是否隋代作品,历史上有人提出过疑问。元周密《云烟过眼录》中曾两次提到这幅画,第一次说:“展子虔《游春图》,徽宗题,一片上凡十余人。亦归之张子有”,未加评论。第二 次则说:“展子虔《游春图》,今归曹和尚。或以为不真。”他对这 幅画的真伪提出了怀疑,但行文简略,没有说明具体疑点,也没有说明是哪些人的看法。 近年来,有学者就画中人物所带“幞头”和建筑物中的“斗拱”、“鸱尾”进行考释,认为从“幞头”形制而论,《游春图》的时代上 限恐难超过晚唐;就“斗拱”特点来说,“《游春图》的时代不能早于晚唐,与隋制相差甚远”;就“鸱尾”特点而论,“《游春图》的上限恐难超过北宋。”并认为《游春图》的卷尾部分与题为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其构图和树石位置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而说明 它们出于一个共同的底本。既然《江帆楼阁图》可能是晚唐的作品,

赏析字词句讲解学习

赏析字词句

精品资料 记叙文阅读之词句的赏析 赏析字词: 1、富有动感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或物的精神、品质);反复强调的数词赏析:突出强调了……;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语境义:这个词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在这里写出了,,,一种事实,情况,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加点词语不能(能)替换,因为这个词(替换后的词)在这里有……的表达效果,如果替换成……(不替换),就无法体现出这一点。 三、句子的赏析答题格式: 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全句的语气、五种感觉等角度进行分析 公式:通过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事情,情况,现象,状态,场景),表现了,,,,表达了,,,,(情感) 2.描写方法:环境(渲染,,,氛围,烘托出人物,,,心情或者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细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反面 3.一些列什么词(词性)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色彩词等 4.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感官) 5.全句的语气:反问,疑问,责备等 比喻、拟人:具体形象的表现了……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对比:两者相比,更突出了作者倾向的事物的特征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一般写人句子的赏析:主要从表现人物形象入手。运用了某种描写手法,展示(突出)了某人的某种心理、性格、精神等。 2、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从内容看思想感情:句子所写的内容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情。 (2)从结构看作用:根据句子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或交代背景,定下感情基调,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翻译作业点评 what I have lived for

翻译作业点评what I have lived for 词的翻译 1.great wind的理解应结合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风2 飓风17 狂风35 巨风9 强风8 疾风1 暴风2 烈风1 大风7 龙卷风1 强烈的风7 强劲的风3 强大的风1 猛烈的(大)风4 巨大的风1 异乎寻常的风1 微风1 轻风1 和煦的春风1 2.数字的写法套路 中文大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阿拉伯数字1. 2. 3. 4. 罗马数字大小写ⅠⅡⅢⅣⅰⅱⅲⅳ 3.词义的选择 3.1.ground 世间世上 人间尘世 现实现实世界 地上地面地球 3.2.this joy (短暂)喜悦 欢喜欢娱欢愉(的魔力)(片刻)欢乐(时光) 愉悦愉快 快乐 乐趣 (万分)狂喜 沉醉沉迷 转瞬即逝的幸福 短暂数小时 3.3.miniature 缩影缩图图像模型模式角度国度蓝图彩画影像画卷(刘洋)画面(张富强等)象征写照憧憬 缩略图小世界复制品小画像微型画/图 缩小模型微型世界/图像画像缩影天堂画卷(贺梦鸽) 微型的心理潜行者的画潜修者的画像微缩/小复制品微小的天堂 句子的翻译 1.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 英教3:直译为原文被动句式9人,意译为主动句这39人。 被动句式:被…所控制3/掌控2/统治1/支配2/占据1 主动句式:三种感情支配12/统治1/贯穿/掌握/掌控7/控制5/经营/主宰2/统治/指引/影响4/

支撑/着(我的一生) 我为三种激情而生 在我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有三种…情感 2.“的”字结构滥用 就像是一个颤抖的人站在世界的边缘上俯视着一个寒冷的深不可测的却又毫无生机的地狱般可怕。 减缓那在用颤抖的意识从世界的边缘看向寒冷的死寂的无底深渊时产生的那种可怕的孤独感。 那可怕的孤独能让一个人的意识触到冰冷的无底的绝望的深渊的边缘。 孤独——那种让人陷入冷酷的深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 这种可怕的孤独感像一个意识在颤抖的人在寒冷的深不可测的且无生气的无底洞中寻找世界的边缘。 圣人和诗人所想象的神秘的微小的预示的天堂的景象。 有着厌恶的负担的无助的年迈的老人给予他们的儿子。 毫无帮助的老人是他们的儿子的沉重的负担。 对他们的儿子来说是一个讨厌/令人反感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们。 3. “是”字泛滥 最后是因为我所见过的完整的爱,是一个神秘的缩影,那是圣人和诗人们梦想中的天堂里预示的美景。这就是我所追寻的,即使它看起来似乎对人类生活很美好,但是这就是我最后能找到的。 4. 排比句怎么翻译?语序要整齐吗?要调整吗?要凌乱吗?Children…victims…helpless old people… 5. 在一个完整句中,中途随意变换主语,或舍弃不应舍弃、省略不应省略的主语 这就是我明白的哲理,并且认为它似乎对人们的生活很有好处。 6. 标点符号怎么打? 《三种激情》是选自《伯特兰·罗素自传》的一篇优秀散文。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作者以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人生中的三种激情,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的渴望,使人欣喜若狂,既能解除孤独,又能发现美好的未来。对知识的追求,使人理解人心,了解宇宙,掌握科学。爱和知识把人引向天堂般的境界,而对人类的同情之心又使人回到苦难深重的人间。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值得为此再活一次的人生。这篇散文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情文并茂,逻辑性和感染力极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散文

赏析虢国夫人游春图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在当时“唐尚新题”风气的影响下,画家采取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创作出主题如此突出的杰作,与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史诗交相辉映,有其深远历史意义。公元723年(玄宗开元十一年),与杨畀、杨宁同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与周昉不相上下。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构写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传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3] 创作背景 盛唐是唐朝人物画的高潮期,宫廷和京、洛两地的画家、壁画家和民间艺匠等尽显其才并相互影响。张萱的绘画题材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这是由于他的宫廷生活所决定了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他“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一时”。他的人物画题材虽囿于宫廷生活,但能展现出较大的生活场景,这必然会促使张萱掌握多种画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现技巧,因此,他“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4] 作品赏析 此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作品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1] 历史资料 《宣和画谱》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目。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琼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前隔水有金章宗完颜璟的瘦金书题签“天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天水为赵姓郡望,此处指赵佶。卷末有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题跋。“明昌”诸印玺俱全,又有宋官、私印记“合州房屋当库记”、“绍勋”、“封”字印等。见《大观录》、《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诸书著录。为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2]正《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人张萱的代表作之一。萱擅画人物,尤工仕女,兼及楼台亭阁和林木花鸟,无不能曲尽其妙,在盛唐时期可谓是天才横溢的画坛巨擘。此画所描绘的是皇亲国戚虢国夫人春日出游的壮观场面。画面以两位骑马从监和一位骑马女侍为先导,继以虢国夫人姐妹三人为中心,作为画面的核心部分,其后侧又以骑马随从小太监殿后收尾, 充分表现了这位贵夫人穷奢极 《虢国夫人游春图》,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侧领衫,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少女着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又一个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

柳永鹤冲天赏析

鹤冲天 【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释义: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希望。圣明的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赏析: 《鹤冲天》其词写于真宗天禧二年,此时已经35岁的柳永第三次落第,失望过后,他如梦初醒—自己不适合宦海沉浮的生活。天性风流,好吟风月的他到底不被权力角逐、尔虞我诈的官场所容。于是挥毫蘸墨,一曲《鹤冲天》以表心志,从此彻底投身于或“浅斟低唱”或孤身羁旅的市井生活中。 第三次落第,他没有伤心绝望,而是认为自己本应该是“黄金榜”上一员,现在只不过是“偶失龙头望”,真才实学不应该得到质疑,在这个政治虽然清明的时代,仍有许多有学之士未能被重用,自己如同许多人一样被暂时遗忘,只要有朝一日遇到施展的舞台,就能一鸣惊人。这便是这位风流文人天生的自信与傲骨。 既然被官场所不容,又何必强求,索性带着满身才情去追寻自己想要的闲适生活。我本就是“白衣卿相”,又何须朝堂之上蟒袍加身?在那烟花巷陌之中,

丹青屏障之后,总会有意中佳人值得我寻访。这种红袖添香,才子佳人的生活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何必因为一时失意而辜负了大好春光,填一阙新词,品一段小曲,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佳酿,与佳人一起青梅煮酒!这是柳七,他是如此快意人生,潇洒超脱,屡次落第并未使他怀疑自身的价值,皇帝不看重我,官场不容我,那又如何,看我柳七如何在词坛迸发璀璨光芒! 然而他的快意直言,词中傲视公卿的语气到底还是将朝堂上那群老顽固气的不轻,没有几天,《鹤冲天》被别有用心的人呈上了龙案,宋仁宗很生气,怒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柳永自嘲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之后他用他的一生去践行这一誓言,虽然后来年老后得到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官职,但仍以填词为正务,最后终于使得“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人失意,转求于山水;有人失意,转求于书画琴棋;唯有柳永,一生都在繁华市井,烟花巷陌中颠沛流离,尽笑买醉。正因为看惯了风月场上的男痴女怨,看惯了坊间闹市的人情冷暖,使他的次带了人间烟火。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为宋词这一页描上了浓重的一笔。 柳永一人和他的潦倒一生是颇受争议的,但在我看来,他却是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一身傲骨的文人怎能忍受官场的勾心斗角,一个风流潇洒的才子怎能被朝堂缚住了手脚,南唐后主李煜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柳永虽然风流却不下流,虽然流连于青楼楚馆,却不是沉迷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之中,他不认为他们轻贱地下,他与青楼女子真心平等交往,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是第一个敢于把底层青楼女子的真善美写进词中的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中还会有几人这样做呢? 柳永一生落拓不羁却处处充满了精彩,千百年来,敢如此沉沦的惟有柳永,沉沦到如此精彩的也只有柳永!

展子虔《游春图》

踏春而行 ——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画更是中国画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 但是在隋代以前的早期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处于大动乱时期,老庄回归自然的思想抬头,许多文人学士避世于山林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出现了。对早期的山水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往往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头上的树木象伸出的手指一样,显得笨拙幼稚。这样的山水画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隋代展子虔所画《游春图》了。 《游春图》已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它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作为人物配景的稚拙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画面上湖光春色,明媚艳丽,舟与人物画法工细并点以重彩。花树繁密,树干空勾轮廓,并用青绿赭石涂染。细线圈出高峰树苔、深青填入,画法古拙。从此画看,隋代山水画已有创新。展子虔开始运用透视原理,利用近大远小的比例画出空间深度。唐人说他的画“远近山水,咫尺千里”那种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境界。在画法上,有勾无皴,用粉点染人物树干。由此,“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逐渐开始。 这幅画中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游人们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的情形。青山叠翠,水波荡漾、桃花绽放、绿草如茵,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钩线填色的阶段,各种皴法尚未形成。山石用方直的细线勾勒,坡面着石绿,坡脚着赭石,树叶一种是用墨线勾勒然后点色,一种是直接用色笔钩点成形。虽然仍是比较稚拙的表现手法,但《游春图》显然已经摆脱了早期山水画的那种树大于山,船大水小,无法泛舟的局面,在山、水、人、树的比例上都已排布得十分恰当,特别是它那古艳、富丽的装饰趣味,已显示出唐代金碧青绿山水画的雏形。 《游春图》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画面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间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山深水阔之间,游人散布于各处,不能一一计算,也不必一一计算。总之,人的活动与山水的境界交相映发,将一个“春”字抒写得淋漓尽致,无处不在。画面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青山与坡岸的对峙与开阖,春水的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实则虚之与左下斜角的虚则实之,变化有法,激活了潜藏在山水和山水画之间的生命力,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获得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和品赏趣味。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画中色彩的使用,因为要强调春山春树的青绿,故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被人称为“青绿法”。又由于画面效果金碧辉煌,画法为后世所发展,所以又称“金碧山水”。画中的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仅以色渲染,而其用笔则甚细且又极富变化。在画山上小林木时,径以赭石写干,以水沈靛横点叶,大树多用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沈点,等等。远山树木,亦以细笔勾出再填深绿,树叶多为类叶,或以色写,或墨勾填色。整幅画在青绿金碧的大背景上点出红艳之色,极富意趣。而勾画山水树木的古拙之笔与勾画人物、水波的纤细流畅之笔相结合,益见得意态万千。 《游春图》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亦是辉耀千古。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