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第一章知识点

环境监测第一章知识点

环境监测第一章知识点
环境监测第一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环境(environment):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所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

2.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环境中难降解、高脂溶性、可以在食物链中富集放大,能够通过各种传输途径进行全球迁移传输的一类具有半挥发性且毒性极大的有机污染物。

4.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发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的总称,是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技术性方法和工具。

5.环境标准体系是指根据环境标准的性质、内容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既具有一般标准体系的特点,又具有法律体系的特性。

6.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是环境质量基准。

7.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保护对象(人和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者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是一个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

8.污染物排放标准:指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9.环境基础标准指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图式、量纲、导则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10.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

二、填空题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其中,第二环境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2.人类终于认识到,要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就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就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的差异性而言,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只能对具有以下特征的化学物质制定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①潜在危害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②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③检测方法成熟。

4.在我国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共有19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其中有机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

5.3%,包括10种卤代烃类,6种苯系物,4种氯代苯类,1种多氯联苯,6种酚类,6种硝基苯,4种苯胺,7种多环芳烃,3种钛酸酯,8种农药,丙烯腈(jing)和2种亚硝胺。其余10种优先控制污染物为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5.197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是我国第一项环保标准,也是我国环保事业起步的重要标志。

6.环境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依据、规范、方法”三大作用,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保证。

7.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以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基础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标准制修订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分(图1-2),由国家、地方两级标准构成的“两级五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纳入了环境保护的各要素、领域。

8.环境监测标准是保障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实施的基础,其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

9.环境监测的内涵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10.环境监测按检测的目的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性监测、研究性监测和法律性监测。

11.我国的环境监测包括空气监测、地表水监测、环境噪声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核(磁)辐射监测九大类。

三、简答题

1.人类从敬畏、漠视自然到善待自然,终于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简述污染物的性质: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3.简述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依据、规范、方法”三大作用,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保证。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有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3)环境标准是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4.简述制定环境标准应遵循的原则:(1)遵循法律依据和科学规律;(2)区别对待原则;(3)适用性与可行性原则;(4)协调性与适应性原则;(5)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的借鉴;(6)时效性原则。

5.环境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2)持续性;(3)追踪性。

6.简述近年来环境监测的变化特征:(1)环境监测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环境监测项目不断完善;(3)自动化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4)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共享。

7.简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①了解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依据。②掌握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基本方法,熟知监测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特点,并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③根据水环境、饮用水以及各类污水和废水等的性质,掌握主要水质监测指标的环境意义,更好地理解有关水质标准的主要内容,并明确监测数据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作用。④了解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学会相关分析测定方法。⑤掌握危险固体废物的鉴别和判断方法,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的分析方法,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⑥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环境影响,具备识别污染物“源”与“汇”的基本能力。⑦通过环境监测实验环节,加深对相关检测方法原理的理解,培养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⑧了解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树立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监测结果准确性、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的基本观念。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doc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 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 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 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 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 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 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 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 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 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 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试题及答案环 境监测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湘潭大学200 年 学期20 级 《 环境监测 》课程考试试卷 适用年级 专业 考试方式 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12小题30空,每空 分, 共15分) 1. 水质污染监测中常以 COD (或高锰酸盐指数) 、 BOD 和 TOC 、TOD 等综合指标来表征有机 污染物含量。 2. 溶解氧测定中,采用 硫酸锰 和 碱性碘化钾 作为固氧剂。 3. 环境监测中VOCs 指 挥发性有机物 ,PM 10指 可吸入颗粒物 , NH 3-N 指 氨氮 。 4. 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布点的方法有 扇形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 、 网格布点法 和功能区布点法 等。 5. 环境监测中VOCs 指 挥发性有机物 ,PM 10指 可吸入颗粒物 ,NH 3-N 指 氨氮 。 6. 空气中的污染物按照其存在状态一般分为 分子态 和 粒子态 污染物。

7. 总氧化剂是指能将 KI 氧化析出 I 2的物质,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去 NO X 的其他氧 化剂。 8. 土壤监测中采样布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和棋盘式布点法等。 8.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发生核衰变的数目,其专门单位是贝可(Bq)。 9. 作用于某一点的三个噪声源的声压级分别是75dB、75dB、90dB,则该点的总声压 级为_90dB ; 10. 有害固体废物的特性有急性毒性、易燃性和反应性(浸出毒性、 腐蚀性和放射性)等。 11. 对环境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摄影遥测、红外扫描遥测和相关光谱 遥测。 12. 回收率实验可以判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而相对标准偏差可以判断监测数据的 精密性。 二、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生化需氧量 指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同时也包括硫化物和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氧化所消耗的氧量。 2. 第一类污染物 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化合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浓度必须符合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标准。 3. 空白试验 指除用纯水作样品外,其他所加的试剂和全部操作程序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程序,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1环境分析:对于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的环境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度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不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简单结合)。 2综和效应的毒理学观点: 3生活污水:含洗涤剂和粪便。前者降解后形成磷酸盐和有机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后者含多种病菌,引起疾病蔓延。 4水质监测方法选择原则: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5采样容器的洗涤:水质监测,尤其是痕量组分的测定,仪器的污染常会造成误差。为减少器壁溶出物对水样的污染和器壁的吸附现象,须注意容器的洗涤方法。测铬时,容器不能用铬酸洗液; 测汞时,仪器洗净后尚需用1+3硝酸浸泡数小时。 6流量的测量方法:容量法、浮标法、测速仪法(水深大于0.3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的河流)、三角堰法(不规则的水渠和污染源排放口) 7工业废水采样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瞬时个别水样、平均水样、综合水样(比例组合水样) 8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采集的水样必须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9水样的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化、富集和分离(目的:消除干扰,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0水样的消化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氧化成单一高价态,以便测定。 消化液的表现物性: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化的方法:硝酸—硫酸;硝酸—磷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硫酸—高锰酸钾等 11富集和分离常用方法:挥发、蒸发、蒸馏(利用共存组分的挥发性不同(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活性炭富集;共沉淀;共结晶;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脱吸);冷冻浓缩 12共沉淀法:利用溶液中的一种沉淀(载体,称共沉淀剂)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原理: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形成混晶,生成化合物,吸留和包藏等原因而引起的。 常用的两种:利用共沉淀剂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混晶进行共沉淀 13常用萃取剂:APDC—MIBK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甲基异丁基甲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HDDC NaDDC 14阳离子交换顺序:不同价态:价态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相同价态:原子序数越高(或水合离子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强。 15物理性质的测定:温度、颜色、臭(p66)、电导率、残渣、浊度 监测水的颜色常用以下四种方法:铂钴比色法、颜色描述法、稀释倍数法、分光光度法Array残渣的分类:总残渣(总蒸发残渣):没经过滤水样蒸干后的残留物。 过滤性残渣(溶解性蒸发残渣):滤液蒸干残留物。非过滤性残渣(悬浮物):过滤物。 电导率:把电极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两极间距离为1厘米的电导池插入水样中,所测电阻取倒数即为电导率。浊度测定方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浊度计法 16重金属毒性机理:重金属(如汞、铬、镉、铅、铜、锌、镍、钡、钒等)侵入人体,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的巯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极易取代巯基上的氢离子,使酶失去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金属离子浓度、金属化学形态、金属价态、致癌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发射光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7酸度:水中含有能与强碱(NaOH,KOH)作用的所有物质含量,即用标准碱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碱量。甲基橙酸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4.5) 酚酞(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8.3) 碱度:中能与强酸作用的所有物质的总含量,即用标准酸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酸的量。(水碱度:水中吸收质子的能力,即质子碱含量。) 酚酞碱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8.3) 甲基橙碱度〈又称总碱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4.5)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说明:最后一题给出了参考答案示例,其余题目请自行查找空气污染指数(API) 1.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2.优先控制污染物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一般过程 5.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有何区别 6.危险废物及常规监测方法 7.空白试验、对照试验 8.放射性样品预处理方法 9.第一类污染物与第二类污染物的区别 10.静态配气法 11.细菌总数 12.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和原则 14.比较COD(Cr)、COD(Mn)、BOD(5)、TOC之间的异同点 15.空气污染指数 16.氟化物测定过程中加入TISAB的作用 17.浸出毒性与急性毒性 18.生物污染的途经 19.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区别与联系 20.环境监测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21.碱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过程 22.水质pH与酸碱度的关系 23.冷原子吸收测定汞的原理 24.生物污染的途经 25.标准的生物毒性实验包括哪几类,并简要阐述之。 26.指示生物及其分类 27.光度分析法中规定测定上、下限的原因 28.在大气污染源监测时,采样位臵的设臵原则 29.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 30.空气中总烃的测定 31.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32.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33.现有一工业废水,内含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实 现四种化合物的分别测定 34.浊度和色度 35.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GC和HPLC的异同。 36.元素分析常用的仪器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 37.怎样求得城市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 38.为什么要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简述总量分析与形态分析之间的关 系,以及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39.方案设计 环保局要对某河流水受污染状况进行监测,请你制定水污染监测方案。(假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四版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 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 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 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②、连续自动检测,数据传送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发展很快,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提高。 ③、小型便携式、简易快捷式的监测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能快速适应各种条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 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五毒有害元素: , , , , . 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 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臭阈值()=(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 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与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与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与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辐射逆温 答:平静而晴朗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的现象。 2、硫酸盐化速率 答: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的速率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3、二次污染物 答:由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者与空气中的组分发生了物理、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4、山谷风 答:山区往往山坡受热强,谷底受热弱,使得地表受热不均,引起局部气流有规律的变化,在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上升,谷底的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冷却较快,重力原因,山坡的空间沿坡下滑至谷底,产生山风。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5、海陆风 答:海洋由于大量水的存在,温度变化缓慢,而陆地表面温度变化剧烈。因此,在白天形成海洋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形成海风;在夜间陆地表面温度降低的比较快,形成陆地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形成陆风,即海陆风。海陆风形成所产生的循环作用和往返作用加重环境污染。 6、空气污染指数 答: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7、光化学氧化剂 答: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二、填空题 1、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其中,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

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2、产生急性危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污染物排入、有不利于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条件(如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引起的逆温)。 3、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一次污染物,经过发生作用,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和直接排放的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很大不同,毒性也比较大,这些新产生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4、空气中的污染物按存在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 5、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200微米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分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6、PM10是指可吸入颗粒物(或者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TSP是指总悬浮颗粒物。 7、空气污染物的常规监测项目有TSP 、SO2、NO2 、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沉降量。 8、大气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9、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若主导风向较明显,应污染源下风向位置多设采样点。 10、大气采样的布点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11、对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一般采用功能区布点法。 12、如某地区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较均匀,采样的过程中,应采用网格布点法进行布设采样点。 13、网格布点法的监测结果可以绘制成污染物空间分布图,对指导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4、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15、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90度。 16、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要特别注意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应多布设采样点。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2018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 环境监测知识点总结

12.2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 12.2.1物理性质检验 2.颜色的测定:真色(去除悬浮物后)和表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测定方法 1)目视法——铂钴标准比色法:离心或0.45μm滤膜(非滤纸)过滤,(1mgPt+0.5mgCo)/L水具有的颜色为1度。仍不透明时,测定表色。 适用范围:较清洁的、带有黄色色调的天然水和饮用水的测定。 计算:色度=A*50/B (A:稀释后水样相当于铂钴标准色列的色度;B:水样体积ml) 2)目视法——稀释倍数法:用蒸馏水稀释到刚好看不到颜色时的稀释倍数表示色度,辅以文字描述。 适用范围: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 3)分光光度法(铬钴比色法):铬钴标准液在350nm波长附近有最大吸收峰,且在10~100°色度(铂钴标准溶液)范围内吸光度与色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插图和表,得知水样的色调,以主波长表示;亮度,以明度表示;饱和度,以纯度表示。 适用性:近年来,我国某些行业已试用这种方法检验排水水质。 3.臭 1)定性描述法:依靠嗅觉描述,按下表划分等级。 2)臭阈值法(稀释倍数法) 4.残渣——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SS) 1)测定方法:总残渣先在蒸气浴或水浴蒸发干,再烘箱烘干测定方法均是在103~105℃烘干,称重。5.浊度(P117) 1)定义: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2)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法:以浊度标准溶液。适用于天然水、饮用水测定。 目视比浊法:1mL蒸馏水中含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为1个浊度单位,简称度。 浊度计法:一般用于水体浊度的连续自动测定,依据浊液对光进行散射或透射原理制成的专用仪器。 12.2.2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汞 1)冷原子吸收法:适用于各种水体中汞的测定。汞原子蒸汽对253.7nm的紫外光有选择性吸收,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检出限:0.1-0.5μg/L,适用于各种水体中汞的测定。 2)冷原子荧光法:将水样中的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3.7nm的紫外光后,被激发而产生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汞浓度成正比。 检出限:0.05μg/L。干扰因素少,适用于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测定。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酸性介质中用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钾消解(氧化),无机汞和有机汞转化为二价汞;

环境监测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5③预测预报环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境质量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

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6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②科学性、政策性原则:①以人为本 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⑧便于实施与监督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②需要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 ③检测的工程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监测结果具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正确的解释和判断,否则具有盲目性 第二章、什么叫滴定分析?有几种类型?1滴定分析:将被测定的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同时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指示剂,然后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滴定,并摇动锥形瓶促其进行化学反应,直到指示剂变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 (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5.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