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发展目标

坚持长三角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江苏省的“大公园”“梦田园”乡村发展定位,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以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为目标,以体制、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实现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留在乡村,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和产业富民增收的新载体,努力把我市建设成苏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村三产融合样板区,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到2022年,全面建成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六大百亿级产业体系,形成一批链条完备的特色主导产业、内涵提升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功能健全的休闲农旅业、底蕴丰富的乡土新产业、多元发展的乡村服务业,农业综合产值超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 2.5: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

二、明确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方向

(一)突出规模集聚,优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坚持六大产业培育方向,制定县域“1+2”产业体系建设计划,实施工厂化食用菌、花木电商、生态河蟹三个“单打冠军”产业建设行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立足特色主导产业布局,构建“一带三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一带”,即以古黄河沿线果蔬产业为依托,打造集高端园艺、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三区”,即以洪泽湖环线优质食味稻米和大规格河蟹产业为基础,建设集规模农业、农(水)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于一体的以传统种养业延链补链为代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沭阳县花木优势产区为主体,培育集园林造景、家庭园艺、农村电商、物流快递于一体的以花木产业转型升级为代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环中心城区周边果蔬种植、生态养殖为基础,构建集高效种养、精深加工、农事体验、农旅休闲于一体的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全市建成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5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

(二)坚持分类施策,提升农房改善产业配套水平。把农房项目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集成的重要载体,引导农业特色突出的项目区优先发展高效设施种养、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半日务工圈”导向,支持涉农重点镇、加工业基础好的区域做大做强三产融合产业园,鼓励乡土底蕴足的项目区因

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文创农业、涉农服务业等新业态。到2022年,农房改善区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探索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三)聚焦脱贫攻坚,加快薄弱片区产业融合发展。把经济薄弱片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先区域,建立重大项目刚性布点制度,确保每年新开工农业重大项目中30%以上落户经济薄弱片区。加快补强三大片区和相对薄弱片区产业融合发展短板,重点提升泗洪西南岗片区林果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和林牧循环产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干果产业基地和肉食品加工区;推动成子湖片区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农业旅游,立足特色渔业拓展渔事体验、垂钓旅游等新业态,放大水韵特色;完善涟沭结合部片区设施果蔬基地产地初加工、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推动产业向育苗研发以及加工物流两端延伸,构建面向苏南地区的“菜篮子”供应基地。

(四)强化园区建设,打造农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把园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的主战场,集成政策资源,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一体推进的园区经济综合体。加大国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申创进程,支持洋河新区创建省级农业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逐步实现省级及以上园区县区全覆盖。遵循“镇园一体”和“半日务工圈”方向,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点”的方式,优选部分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率先开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向周边涉农重点乡镇辐射、覆盖。到

2022年,各县区均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省级示范园,全市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产融合产业园)15个以上。

三、打造全方位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五)强化压舱石作用,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严格落实“米袋子”责任制、“菜篮子”负责制,压紧压实重要农产品保供县(区)主体责任,建好3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生猪产能恢复。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稻经轮作兼作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到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10万吨;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4%,出栏量保持在240万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7%。

(六)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六大产业体系。深耕六大产业,持续补链强链。稻米产业重点抓好食味稻米种植扩面、稻田综合种养扩面、稻米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两扩一提升”,构建订单式产加销储全产业链。果蔬产业重点推进标准化基地、种苗繁育中心、产后预处理设施、冷链仓储直供平台“四个建设”,形成直供直销标准化产业体系。花木产业重点培育高端特色苗木种植、园艺设计施工“两类主体”,加快产业提档升级。生猪产业重点提高规模养殖、生态治理、冷链加工“三个能力”,推动养殖大市向猪肉制品强市转型。肉禽产业重点强化粪污集中处理、订单养殖、禽肉食品加工“三项能力”,搭建从牧场到餐桌的全

产业链。河蟹产业重点聚焦标准化池塘改造、秋冬季暂养、种苗繁育、品牌营销“四个突破”,打造保供周期最长“全国唯一春节品蟹地”。到2022年,六大产业综合产值均超百亿元。

(七)突出内涵型发展,加快配套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加工、冷链、电商三大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向镇村延伸。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行动,逐步推进蔬菜、果品、水产品主产区初加工全覆盖,加快泗阳食用菌、桃果加工,泗洪、宿豫稻米加工,泗洪猪肉加工,宿豫禽肉加工,经开区果蔬加工7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实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行动,重点推进果蔬、水产品、畜禽主产区产地型冷库及预冷设施建设,构建形成以农业园区、农贸市场为枢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格局。实施农产品线上销售提档升级行动,健全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标准化供货基地、村级电商服务站三级体系。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0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八)突出功能性挖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突出沭阳、宿豫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提质,洋河全域休闲旅游经济塑造,洪泽湖、成子湖、骆马湖和古黄河沿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扶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农园、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串点成线,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开通乡村旅游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强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停车、环卫、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到2022年,全市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35个、主题创意农园4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休闲农业游客吸引度达3000人次/平方公里以上。

(九)注重价值链拓展,传承培育乡土特色产业。围绕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村味道,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工坊”。建立乡土特色产品发展目录,甄选一批如云渡桃雕、陆集粉皮、钱集老鹅等区域性特色产品,通过改良设备、改善工艺、再造流程,推动乡土产业现代化。搭建乡土产业发展平台,在古黄河生态廊道、农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乡镇创业创新园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乡村工坊,在市内热门景区、重要商业街区开设乡土特色产品街,在网络第三方平台开办乡土产品专卖店,焕发乡土产业新生机。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加快培育一批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到2022年,全市培育一批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乡土特色产业。

(十)抓好多领域并进,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突出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主攻两大领域。主攻种源繁育能力提升,加快洪泽湖虾蟹、骆马湖河蟹、泗洪优质稻米、宿城稻麦与蔬菜和洋河果蔬等种源基地建设,提高主导产品

良种本地化供应能力。主攻生产服务能力提升,依托供销合作社发挥体系作用,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发挥组织作用,向社员提供耕种生产、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区块化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产、收、储、运全程化服务;支持专业服务主体发展,提供模式成熟、机动灵活的多元化服务。到2022年,全市主导产品基本实现良种本地化供应,大规格河蟹种源自给率达86%,优质稻种自给率达98%;扶持100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经营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四、筑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十一)抓牢农业招商引资,提升大项目集聚力。坚持项目化推进机制,借助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施全市乡村产业重大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围绕六大产业链条补强、县域“1+2”产业规模提升、“单打冠军”产业培育,健全完善乡村产业重大项目清单,建设一批三产融合型亿元以上大项目。到2022年,全市每年新竣工农业重大项目100个左右,其中亿元以上三产融合型项目5个以上。

(十二)做响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好产品影响力。以“宿有千香”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进品牌强农战略。抓好上海、南京等重点区域品牌推广,以“宿有千香·霸王蟹”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按照“龙头企业+线下实体店”

的模式,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有序布局线下营销网络,推动品牌产品进驻大型商超零售体系。深化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合作,打造网络“爆品”。到2022年,“宿有千香”品牌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宿有千香”品牌估值超5亿元。

(十三)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融合源动力。突出龙头企业在三产融合中的骨干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现代产业要素引进集成,重点培育15—20家有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本土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一批十亿元企业、全国领军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突出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全面推广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创办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三社共建”模式,在2020年完成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推进,增强村集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凝聚力。突出家庭农场、合作社在规模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培育清单,通过订制化培训、贷款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到2022年,全市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8家、6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增长率、示范合作社率分别达10%、15%,建成“三社共建”示范村80个。

(十四)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提升强产业承载力。立足“建设一个园区、支撑一片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定位,对标国家、省级园区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市级园区建设水平。提升园区基础

设施水平,按照“八通一平”(水、电、路、信、网、气、排污、雨水收集和平整土地)标准,实现园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强化园区公共配套,抓好种养基地、加工基地、种源繁育基地“三个基地”和招商引资平台、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平台、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平台、农民实训平台、营销管理平台“五个公共平台”建设,形成支撑区域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五)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打造快发展助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五统一”标准,逐步推进主导产业优势区、经济薄弱地区、古黄河生态廊道沿线地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8个万亩蔬菜基地、三大林果产业优势区、沭阳花木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推进设施园艺领域“机器换人”。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建成运行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农业大数据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打造全市“智慧农业大脑”。依托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农业物联网向六大产业核心基地覆盖,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结合洋河农业高新区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智能识别、人工智能等设施装备整体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全市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到2022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0%,设施园艺机械化水平达50%,农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达30%。

(十六)健全产业发展共享机制,强化小农户带动力。坚持

利益联合,鼓励“资本下乡”,大力组织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活动,支持社会资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返租倒包、扩大股份合作经营,与乡村集体、新型主体、小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小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分享发展红利。坚持共创共享,支持以农业园区、涉农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打造农村“星创天地”;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四荒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农民创业孵化园等众创空间。到2022年,全市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订单农业面积超100万亩,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型农业基地超200个。

五、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把产业振兴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建立市县乡村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与引导,对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支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科学考评,考评结果与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挂钩。科学编制市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产能规划和主攻重点。

(十八)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大土地供给力度,全面落实新编制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市、县(区)每年单列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两项政策。

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支持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它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乡村产业,引导农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项目用地审批,对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农村合理业态,可以纳入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管理,依法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申请用地。不得以点状用地和乡村旅游等名义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优化用地审批管理,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由乡镇政府备案并报县级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汇总,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

(十九)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强化政府“三农”投入优先保障责任,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规模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拓展财政支农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上级债券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农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财政资金撬动效应,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乡村产业。

(二十)强化金融支撑保障。增加金融支农有效供给,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优先满足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

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大力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农业金融产品,推广“无还本续贷”信贷产品,缓解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错配矛盾。降低农业信贷成本,提升差别化利率定价能力,进一步压降普惠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利率,推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算优惠套餐。健全农业担保体系,降低新型农业主体担保费率,鼓励将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农机具依法合规抵押融资;优化完善农业保险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探索依托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创新养殖保险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鼓励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农业收益保险。完善农业信用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对守信涉农经营主体倾斜资源,进一步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授信门槛、担保门槛。

(二十一)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强化产业带头人建设,制定“人才下乡”激励政策,鼓励城市高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下乡创业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乡村产业人才库,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巾帼新农民培育六大行动和“新农菁英”培育计划,培育农村青年带头人。强化科技人才建设,推动科技特派员实现县级全覆盖,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落实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人才建设,鼓励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等形式,建立涉农高职院校与企业间订单培训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成长型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新型农民建设,探索农民学历提升

办法,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方案

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方案 2020年度**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实绩考核工作方案 (送审稿) 为切实做好2020年度**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根据中共**省委、**省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20〕16号)和《**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暂行办法》(粤办发〔2020〕 号)精神及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考核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省委农办牵头,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配合,负责组织2020年度 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以及省直部门等单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具体工作。 二、考核对象 1.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 2.省直部门等单位(名单见附件2-1)。 三、考核时间 2020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于2020年4月底前完成。考核指标数 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 四、考核内容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20〕16号)确定的2020年前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要求,围绕 2020年度重点目标任务,重点考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一)地级以上市的考核内容。主要分为组织领导、政策制定、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脱贫攻坚(扶贫开发)、保障机制等8个方面。其中,组织领 导主要包括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设置、市委常委会 会议专题研究等情况;政策制定主要包括市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文件及配套文件制定、市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所属各涉农县(市、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制定等情况;产 业振兴主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乡村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组织振兴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实施进展等情况;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84号)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以下简称“返乡人员”)到农牧区创业创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农牧区经济,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牧业农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催生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新动能。通过发挥市(州)、县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把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鼓励和扶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促进创业创新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同时

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重点领域 (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提升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农牧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 (二)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围绕牛羊肉、冷水鱼、油菜、果蔬、青稞、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在农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加工业领域创业创新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对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在农资配送、耕地(草原)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服务、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农牧业信息咨询等领域,创新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牧区绿化美化、农牧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农牧业服务性产品,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笔者认为,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关键是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农业尽快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标准制修订,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建好用好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加快追溯体系建设。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全面实施农药生产二维码追溯制度,实现兽药经营企业入网全覆盖。严格兽用抗菌药物管理,不批准人用重要抗菌药物等作为兽药生产使用,逐步退出促生长用抗菌药物。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追溯与项目安排、品牌评定等挂钩,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质量安全乡村万里行活动。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强化品牌质量管控,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鼓励媒体宣传推介优质品牌。 推进现代种业提挡升级。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质量。启动特色作物良种攻关,建立一批区域性特色良种繁育基地。继续实施制种大县奖励,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完善国家农作物、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探索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种子套牌侵权行为和非法转基因种子生产销

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12929102.html, 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 作者:崔文萍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21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这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规划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目标和开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的新局面。 1产业兴旺的重要性 1.1产业兴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是整个国家五大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1.2产业兴旺,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说。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 1.3产业兴旺。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就业和收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是农民最大的就业部门。农业收入是最重要的收入。 14产业兴旺,会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 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实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很大,而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1.5产业兴旺。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有其道理的。 1.6产业兴旺。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1.7产业兴旺。直接推动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了,农民收入提高,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对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易于接受、极力维护与支持。 2如何实现产业兴旺 2.1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地力,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倡要实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最新)

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 (二)工作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防止一哄而上,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力争到X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暂时

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经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 二、主要任务 (四)统筹村庄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五)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 (六)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七)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

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019.06   在农村发展当中,良好的产业发展是一项重点内容,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够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产业兴旺也正是我国乡村振兴当中的重点要求。对此,即需要能够在未来发展当中做好产业兴旺要点把握,以科学路径的把握促进乡村发展。1 实践路径1.1 加强规划设计 要想发展产业,做好规划工作十分关键。具体来说,需要能够充分联系乡村实际情况以及功能定位,对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编制,对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基础条件以及行动该方案进行明确,为相处年产业兴旺发展提供重要的导航。如在我国宜昌地区,其不同乡村在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对此,即需要能够统筹协调,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城郊乡村,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发展。在部分乡村中,同城市间距离较近,在各类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便利的特征,且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农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多样化以及特色化特点,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以及设施农业;第二,在平原乡村,需要积极做好特色品牌农业以及规模化种植发展。从乡村地理环境角度考虑,这部分区域适合发展规模化以及高效农业。对此,即需要能够做好本地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保障承包以及转包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对规模化种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提升种养水平的情况下改善作物品种,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与产品质量。1.2 强化政策支撑 良好的政策是保障地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健全财政政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基础,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水电以及教育建设,帮助处于山区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基础的条件。要做好农业相关补贴政策的完善,对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行发挥,积极创新补贴方式,从经营风险分担、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不断提升补贴政策效果。其次,需要对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完善。不同经营主体的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表现,对于金融支持具有较高的要求:第一,需要对农村的保险制度以及信用贷款制度进行完善,积极发展小额信用贷款,提升专项支小、支农贷款额度,对农业互助保险进行实时,根据一定比例做好保险费用的补贴,保险内容方面,对于涉农生产项目以及主要农产品,需要能够应保尽保;第二,要创新涉农金融制度。湿度扩张银行规模,做好乡村互联网金融贷款的推进,从多 渠道入手实现非盈利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同时,需即鼓励农业生产者以生产设备、承包地等方式抵押融资或者入股,实现对资金短缺难题的解决。1.3 培育人才队伍 农村的产业兴旺离不开人的支持,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稳定就业人员。首先需要对现有就业人员进行稳定,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其收入水平。当地政府在对农资价格稳定处理的同时,需要能够对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其次,需要对城乡人员的融合机制进行构建,对农民进程入户条件逐步放款,通过对象激励措施的出台使居民都能够进入到乡村当中工作,积极鼓励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员能够进入农村发展,尤其是掌握技术的人员回乡创业;第二,职业农民制度。在现今我国农村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农民职业化成为了农村人员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培养培训、生产经营以及认定管理相关保障体系的建立,在职业农民职务晋升、工资福利以及职称评定方面做好对应管理制度的出台。各地高校也需要能够开设、优化农村专业相关课程,在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动力;第三,加强三农服务。要对基层大学生村官以及公务员选拔机制进行完善,使其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治理革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对农村、农业形成精准的认识,热爱农村与农民。支持各地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到各类经营主体当中,创新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村。如山东印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乡村人才振兴20条,即从政策角度为人才队伍打下了保障。2 结语 产业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未来乡村发展中,即需要能够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产业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国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J].上海农村经济,2019(01). [2] 朱启臻.挖掘乡村价值推动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 2018(14). [3] 李国祥.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 [J].西部大开发,2018(04). 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李东峰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乡村振兴是现今我国发展乡镇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该过程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内容。在本文中,将就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

一二三产业融合 助推转型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转型发展 粮油集团 (2015年3月) ****粮油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下辖**实业、**食品科技、**生态农业、**种业、**臵业等38个经济实体,公司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额12亿多元,现有员工1300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油贸易、商业地产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科、工、贸、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近来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基地联动、产业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产业,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一)稳步拓展“一核两圈”基地。公司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县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核”即有机稻生产核心区。以**线生态农业走廊为中心线,在现有5000亩有机稻基地基础上,实施倍增计划,3年内创建了10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两圈”即优质稻原料保障圈和补给圈。实施订单农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形成了100万亩的优质稻原

料保障圈。进一步拓展县外资源,将“订单农业”面积扩展到**、**、**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涵盖周边县(市)的200万亩优质稻原料补给圈,共建成300万亩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在“两圈”范围内创建2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组建65个镇级优质粮油种植协会,带动64 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人平增收300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2013年,**集团在**镇**、**村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创新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在有机稻种植区建成“稻鸭共育”示范基地2500亩,“稻鱼、稻鳖”示范基地200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600亩,实行以稻为主,稻鸭、稻鱼、稻鳖、稻虾共生,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公司将在10万亩有机稻种植示范区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通过基地联结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三)推广再生稻种植新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等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是**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再生稻以其投入少、产量高、米质好的优势倍受消费者的亲睐。**集团顺势而为,建立了万亩再生稻种植基地,为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建了湖**再生稻院士工作站,推广再生稻栽培新技术模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3月16日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集团举办了**院士学术交流座谈会、报告会,培训农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最新)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X政〔X〕13号)和《X市统筹整合市本级涉农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X政综〔X〕146号)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我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坚持统筹协调。 涉农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体投入,推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优势和管理特长,最大限度地汇聚政策、资金和管理资源。 (二)坚持效益为先。 (三)行业内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和项目申报环节进行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主要在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统筹。加强行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与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解决涉农资

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问题,增强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坚持分工负责。 (五)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按区乡村振兴规划要求,根据各涉农资金使用范围,与区乡村振兴办一同提出资金分配方案,经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同意后,下拨给各项目实施单位。各实施单位按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 二、资金整合范围 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为本级政府安排可用于涉农整合的涉农资金,具体包括: 1.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资金;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 3.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奖补资金; 4.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级配套资金; 5.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机制补助资金; 6.“厕所革命”补助资金; 7.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

8.大学生村官补贴配套资金; 9.农村“六大员”区级补助资金; 10.“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补助资金; 11.扶持贫困乡村发展帮扶资金; 12.村干部提高工资区级补助资金; 13.离任村(居)干部养老补助; 14.“四好”农村公路补助资金; 15.乡镇新型农贸市场规划建设补助; 16.平安县乡村三级联创“以奖代补”经费; 17.文化“三下乡”及基层文化建设经费; 18.现代特色农业专项资金; 19.林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 20.农田水利补助资金; 21.“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 22.区“乡村振兴”建设专项经费。 三、工作要求

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和农村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突出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享。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存在脱离农民主体、脱离特色农业生产和特色农村资源的倾向,出现融合项目的同质化现象,需要在未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实践早已存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和升级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以产业融合、六次产业化、农业多功能性和价值链等理论为基础,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农业发展理念,认为农业发展要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之路。六次产业化的主体是第一产业,目的在于将农产品的附加值留在农村地区,使得农民分享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多种业态。如果仅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可能就无法实现,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通过附加值的提升使得农民参与并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

值。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它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附加值提升。其本质特征是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融合发展带来的农业附加值和就业岗位在农村地区内部化,突出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享。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基在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可持续,才能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日本与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忽视对农业的扶持,同时强化政府严格监管,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生产者的权益最大化,对向农业投资的工商业资本进行严格审核,限制股份所占比例,保证农民在合作中的主动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特色农村资源为依托。日本强调地产地销和一村一品;韩国规定50%的原料来源于当地或者是自己生产。因地制宜地挖掘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或传统资源,实行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可以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化竞争,把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样离不开农业生产,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可以有四种模式进行产业链延伸拓展,即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

[加速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振兴发展]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

[加速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振兴发展]产业兴旺促进 乡村振兴 xx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信息产业走上平稳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际 __还未结束,世界上多数区域的经济仍然在低谷徘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紧缩与通胀并存,产业链加快向前端转移,客户需求不断升级。 另一方面,中央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发布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面推行“电脑下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形势,新使命。12月4日,我国信息产业界的年度盛会――xx 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近日,记者就本届年会所关注的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以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振兴等问题,采访了年会主办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领导。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以及举办此会议的重要意义。 主办方: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发起的IT业知名品牌会议。自xx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业内人士的广泛

认可。可以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已成为国内信息产业领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沟通与分析研讨会议之一。 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举办意义重大,它能够为信息产业发 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思路。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结合时下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通过邀请政府官员、产业界权威人士、企业界代表在这一大舞台上交流、探讨,将最真实的产业现状和企业的切实需求展示给与会者,并提供一系列有效可行的解决之道。 xx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延续往届年会信息沟通、分析研讨的做法,以“经济振兴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数百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人士于一堂,就行业最新宏观形势、市场趋势、未来业务发展等进行分析与互动。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本届年会以“经济振兴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原因。 主办方:如今,信息产业处在“危”与“机”并存的时刻。 一方面,世界经济仍未完全走出衰退期。根据IDC、Gartner等国际市场咨询机构调查,一、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分别下降15%、

[经验交流]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经验交流]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百业兴。近年来,嵊州市始终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三原则,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不断整合资源、集合技术、融合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4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资源输出能力 嵊州市整合政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实现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有效激发,加快了产业兴旺的推进步伐。 (一)整合了政策资源。一是加强统筹协调。组建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融资开发,推进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二是加快项目实施。近年来,立项1个现代农业园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三界镇长桥村、蒋镇村;实施2个省级试点项目——嵊州市蔬菜全程社会化服务、嵊州市车架湖畈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新开工1个“十大农业种植基地项目”——中茶所嵊州基地项目,2个“十大农产品加工农旅项目”——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项目、瑞丰农业食用菌生产线及加工项目。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市委、市政府每年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农业品牌建设。同时充分整合项目资源,“筑巢引凤”,通过嵊籍同乡会等桥梁,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有实力的浙(嵊)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农业项目。20XX年农业有效投资亿元。 (二)整合了土地资源。一是进行土地区域化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组建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加快土地向园区内项目规范有序流转,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区、示范区。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二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开展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与人民银行、农办等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增加农村融资渠道,解决了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20XX年,累计登记经营权抵押贷款191 笔,金额万元。三是全面推进农村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我市共有13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3家;家庭农场108家,省级以上19家。

2020年乡村振兴建设实施方案(三)

2020 年乡村振兴建设实施方案(三) 目录 一、产业发展现状 (1) 二、农业优势资源 (1) 三、利用优势资源做大特色产业的措施 (2)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 五、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3) (一)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基础条件 (3) (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发展现状 (3) (三)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更好发展的措施 (3) 六、乡镇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需求 (3) 七、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 (4) 八、继续提高农业商品率 (4) 根据县委要求,为加快推进我镇乡村全面振兴,围绕乡村振兴具体方针,结合我真实际情况,现制定《×镇2020 年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镇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年产粮食×万吨,主要是玉米和大豆,耕地产业状况:蓝莓×亩,软枣猕猴桃×亩,黑果花楸×亩,玫瑰花×亩,美国大榛子×亩,葡萄×亩。山上优势产业有:柞蚕×万亩,板栗×万亩,燕红桃×亩。林地面积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林 下中药材×亩,山野菜×亩,板栗冠下红松×万亩。 二、农业优势资源

×有两大优势资源:一是山上传统的农业资源——柞蚕:我镇柞蚕放养历史悠久,是农民的传统致富产业,年放养量×万亩,年产值达×万元。二是山下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与×市区相邻, 境内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毫米,无霜期×天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天,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特色 产业的发展;以×村、×村为重点是软枣猕猴桃庭院经济种植示范区,以×村“醇源葡萄酒庄”“玫瑰谷”为重点是葡萄、玫瑰种 植示范区,以×村、×村、×村为重点是蓝莓、黑果花楸种植示范区。 三、利用优势资源做大特色产业的措施 (一)以保护生态为先导打造生态柞蚕园。 一是加强对柞蚕产业的扶持,正确处理养蚕经济效益与生态 效益的矛盾统一关系,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柞蚕生态放养技术。二是通过柞园生物、工程治理技术,在柞园内种植草木犀、 紫穗槐等植物穿带,治理沙化,通过修筑谷坊、闸山腰、修树盘 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三是通过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技术, 利用轮伐更新的小径木,在柞园内栽培天麻、黑木耳,实行 柞蚕生产立体化增值。 (二)以经济作物为重点扩大特色产业规模。 主要是蓝莓、软枣猕猴桃等。2020 年计划发展:软枣猕 猴桃达到×亩、蓝莓达到×亩。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一)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陈堂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

虹南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实施方案

秀洲区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单位(盖章):嘉兴市闻名市政管理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南村编写时间:2019 年12 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1 (一)建设地点????????????1 (二)区域面积????????????1 (三)建设期限????????????1 (四)区域功能布局??????????1 (五)项目建设主体??????????1 二、目标任务???????????????1-3 (一)主题定位????????????1-2 (二)建设目标????????????2 (三)建设任务????????????2-3 三、主要建设内容?????????????3 (一)建设项目名称??????????3 (二)建设类型????????????3 (三)建设主体????????????3 (四)建设规模????????????3 (五)投资概算????????????3 四、建设、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3-4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4 六、效益分析???????????????4 七、政策保障措施?????????????4-5

、项目概况 (一)建设地点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虹南村。 (二)区域面积虹南村地处本镇西南部,虹阳集镇之南,南邻沈家桥村,西邻新塍镇观音桥村和南洋村,东邻东风村。全村地域面积3.85 平方公 里。 (三)建设期限 2020年10月底 (四)区域功能布局 设计将项目基地分为:居民安置区、特色农业示范片区、高效农业试验片区、蔬果种植片区、综合体片区、田园艺术院、环流水系。几大片区围绕规划主题构成完整的功能体系,不同的板块之间互相作用,从而提高效益,达到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之和,分区价值独特鲜明的宗旨。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也实现了生态功能的最优化。 (五)项目建设主体 嘉兴市闻名市政管理有限公司 二、目标任务 (一)主题定位虹南村位于嘉兴市北部王江泾镇,是嘉兴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应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部门服务“特色立园、科技强园、产业兴园、机制活园、合力建园”的园区建设和发展思路,改善虹南生态环境,提升城乡统筹建设新形象。以水乡田园、农业产 业风貌为特色之基,以农业产业经济及其延伸产业经济、假日经济、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标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1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54.3‥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現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项目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项目 XX的乡村有丰富的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资源,可利用以上资源建立数个田园综合体,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发展生猪、羊、牛、兔、鱼等养殖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综合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并对以上的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将农村的民间艺人集中在田园综合体中,把XX的民间艺术和民歌借助田园综合体的平台,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推XX的文旅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的目标。 随着XX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城乡差距较大,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通过城乡互动,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拉动农村的经济、弥合乡村的文化。田园综合体打造了城乡互动的平台,架构了城市与农村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市民与和农民沟通的距离。满足了城市人呼吸农村新鲜空气、欣赏农村田园风光、享用农村特色美食、购买农村有机果菜、体验乡村美宿等的需求,达到了“农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增乐”的目的。 一、XX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XX的田园综合体包括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体系,由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综合服务区组成。 1、农业景观区 农业景观区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是吸引人气、提升田园综合体效益的关键所在。利用当地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发特色园圃等农事景观,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并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2.休闲聚集区 休闲聚集区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静荡的湖水、生态的湿地、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发展观山、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体验活动。使城乡居民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体验带来的乐趣。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专家解读⑤ 《农民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01 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很显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国际上,日本今村奈良臣较早提出产业链整合、融合的发展理念。他认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采取产业链整合的方式,1994年他提出农业的“六次产业”概念,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后来他又提出,六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日本政府吸收了“六次产业”的发展思想,2008年制定《农工商促进法》,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