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优秀毕业论文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优秀毕业论文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优秀毕业论文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优秀毕业论文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

一、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分为:基础性理论研究、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二、论文的正文篇幅要求为: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不低于2万字,属于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文,不低于1.5万字。

三、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要有案例材料作为支撑,案例材料计算在正文篇幅的字数内。

注(其余要求见网页):

西南政法大学网站->研究生部网页->法律硕士->培养要求->关于规范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通知

提示: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

是应用性专题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完善立法的对策

导师:陈苇教授

作者:杨琳

中国·重庆

二○○八年九月

中文摘要

因男性中心本位文化长期处于霸权地位,几千年来,家庭一直是脉脉温情面纱后的暴力活动的舞台。只是由于人类不断的文明与进步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才被越来越多地揭露出来。作为一种野蛮、落后的痼疾,家庭暴力因其行为的隐蔽性、手段的残忍性、时间的持续性、存在的普遍性与后果的严重性,而成为困扰全球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人权的最大障碍。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出台了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治体系。而在我国,由于对其的研究起步较晚,关注不够,截至目前尚无一部反家庭暴力的全国性专门立法;而与家庭暴力相关联的法律规定则是散见于各类法典中,且原则性规定有余,操作性不强,救济成效非常有限。面对日益凸显的家庭暴力问题,我国亟待建立法律防治体系。鉴于此,本文从介绍我国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施行后出现的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入手,分析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并就防治家庭暴力的立法完善作了一定的构想和研究。

除引言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约三万字。

第一部分为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主要内容是由三个典型的司法案例入手,探讨家庭暴力的定义,研究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原因,论述家庭暴力公力救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二部分为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状况。主要内容是概括介绍美国及台湾地区在防治家庭暴力问题上的立法与司法的经验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完善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三点启示。

第三部分为我国反家庭暴力问题的立法和司法状况。主要内容是阐述我国在家庭暴力问题上的相关法律规定,分析我国家庭暴力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

第四部分为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和司法缺陷及完善立法的对策。主要内容是剖析我国家庭暴力问题法律救济的缺失,提出完善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七点立法构想,希望通过完善立法来为家庭暴力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纵观全篇,笔者认为主要的创新点表现在:一是对我国家庭暴力的重

新定义,扩大了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范围,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方式,较传统的家庭暴力定义在实践中更有现实意义。二是就受暴妇女婚内侵权损害赔偿难的问题,提出了设立非常法定财产制度的构想,以期为此类受暴妇女争取应有的保障和尊严;三是针对受暴妇女以暴制暴的案件,本着其情可悯的人本思想,建议增设“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法定事由。

关键词:我国家庭暴力现状立法对策

Abstract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has been tolerated and even encouraged during the past thousands of years due to male dominance in both marriage and society. The issue has not been brought to public attention until the awakening of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and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Domestic violence can take many forms and is sometimes hard to prove or identify, but its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duration have made it a huge obstacle to realiz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around the globe. Special laws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many countries nowadays but in China little legislative measures are taken due to lack of concern. There are several provisions prohibiting domestic violence in some existing laws but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has only limited remedy effect. Thus stand-alone legislation on domestic violence is desperately needed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roblem.

This paper below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which will start from some family abuse cases that occurred since The Amendments to Marriage Law in 2001 and then take a closer look on family abuse in China.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three typical cases and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damages of domestic violenc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public remedy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 Wan Region, whose experience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to speed up legislative perfection in China. Relative legal provisions, legal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and legal liabilities on domestic violence will be reviewed in the third part. And finally the fourth part looks into legislative def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na. Lack of legal remedy is also analyzed and seven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sheds new lights o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redefines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na so to give the term more practical meaning.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 of distinction property system is proposed

to better protect female victims when coping with damage compensation problems within marriag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n cases where women violently fight back against family abuse, the adoption for the principles of lenient punishment, alleviative punishment and exempted punishment is kindly suggested.

Keywords:China, domestic violence, current situation, legislative countermeasure.

目录

引言 (1)

第一部分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 (2)

一、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施行后的三个家庭暴力典型案例.. 2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探讨 (4)

(一)国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 (4)

(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 (5)

三、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原因 (7)

(一)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7)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 (8)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 (10)

四、家庭暴力公力救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4)

(一)家庭暴力是一种侵权行为 (14)

(二)家庭暴力公力救济的合理性 (15)

(三)家庭暴力公力救济的必要性 (16)

第二部分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状况 (17)

一、美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状况 (17)

(一)美国反家庭暴力的主要立法 (17)

(二)美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 (18)

二、我国台湾地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状况 (20)

(一)立法概况 (20)

(二)《台湾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20)

(三)《台湾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特色 (21)

三、对完善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启示 (23)

(一)制定一部反家庭暴力的国家级专门法迫在眉睫 (23)

(二)构建反家庭暴力的防治网络势在必行 (24)

(三)开展公众平等性别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必不可少 (24)

第三部分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状况 (25)

一、我国与家庭暴力问题相关联的法律规定 (25)

(一)防治家庭暴力的相关国际文献 (25)

(二)防治家庭暴力的国内立法 (25)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构成要件 (27)

三、我国关于实施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 (28)

(一)民事责任 (28)

(二)行政责任 (28)

(三)刑事责任 (29)

第四部分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之缺陷及完善立法的对策 (30)

一、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司法之缺陷 (30)

(一)法律条文“禁止性规定”居多,操作性不强 (30)

(二)没有专门的防治机构,职能部门众多而责任不明确. 30

(三)责任追究不力,对施暴者未能形成强大的威慑 (31)

(四)家庭暴力受害人举证困难 (32)

二、完善我国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立法对策 (33)

(一)尽快制定全国性的防治家庭暴力法 (33)

(二)设立民事保护令制度 (33)

(三)设立非常法定财产制度 (33)

(四)设立公安机关和医院协助采集证据制度 (34)

(五)设立“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法定事由 (34)

(六)设立处理家庭暴力的专门机构 (35)

(七)设立不作为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体制 (35)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8)

引言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作为一种落后、野蛮的社会痼疾,它不是单纯地关涉法律领域,它还与民众的思想观念、家庭的伦理价值、社会的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同时为在更大程度上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救济制度和措施。例如,针对家庭暴力,美国有407条法律规定,有约4000个庇护所和13000个危机处理中心。1而在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直到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才日益引起党、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于起步较晚,意识不强,关注不够,时至今日我国不仅尚无一部反家庭暴力的全国性专门立法;而且与家庭暴力相关联的法律规定也是抽象、分散,缺乏认定和制裁标准,原则性规定有余,操作性执行不强;同时,全社会久未形成完整的防治网络,致使我国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始终不尽如人意。

笔者是一名基层妇联组织的工作人员。在6年多的工作经历中,接触了众多饱受家庭暴力之苦的弱势女性。面对她们的诉求,我们虽奔走协调,全力解决,却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导致许多受害妇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动荡不稳定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制裁家庭暴力行为,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保护公民尤其是受暴妇女的合法权益,就成为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凸显的家庭暴力问题,建立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1郭英华、潘璟:“家庭暴力法律救济途径初探”,载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第176页。

第一部分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

2001年4月修正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级的立法中对家庭暴力问题做出的明确规定。此后,走入公众视线的关于家庭暴力的司法案例便日渐增多。

一、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施行后的三个家庭暴力典型案例

案例一:2000年,李愿与张强结婚,因丈夫没有工作,李愿常年在外打工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李愿的勤劳并未换来丈夫的疼爱。张强不仅酗酒成性而且经常打骂妻女。李愿多次提出离婚,均遭到丈夫的激烈反对,丈夫甚至扬言胆敢离婚就杀了李愿全家和女儿。2006年7月26日晚,张强酗酒后在李愿打工的望城某客栈找到她,无端责骂妻子有外遇,用木凳砸她。而后,又将李愿按在床上并淋满汽油,拿出打火机说要烧死她。乘张强不备,李愿抢走其手中的打火机并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后将张强约束至酒醒后离开。次日下午4时许,张强回家看到妻子在卧室内睡觉,随即走进卧室并将门反锁,开始打骂李愿。张强用双手卡住李愿的脖子,声称要将其从3楼丢下去。之后,张强躺在床上睡去。看着熟睡的丈夫,李愿坐在床边,再次痛哭起来。丈夫的虐待让她感到绝望,张强几次流露出要杀死她的企图,又让她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怨恨。于是用充电器的电线将张强勒死,随后便投案自首。2006年12月7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李愿故意杀人罪成立,考虑到李愿自首,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李愿有期徒刑12年。案件上诉至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后,经慎重考虑和反复研究,省高院认为,李的行为确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本案被害人在本案起因上有重大过错,李是在遭受长期虐待后绝望杀人,受害人的父母也希望法院从轻处理,再考虑到被告不足5岁的女儿无人照顾等情况,省高院在二审时依法改判:李愿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2笔者在查阅相关司法案例时发现,类似上述“长期受暴——忍无可忍——以暴制暴——家破人亡”的情况非常普遍。面对此种情形我们是否还要固守着诸如“家庭暴力无足轻重,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家务事”这样的观念,值得深思。

2熊智能:“弱女不堪受虐杀夫,公婆洒泪恳求轻判”,2007年3月23日,中国法院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案例二:家住广西都安县高岭镇的李小芳起诉称,她与周林1998年7月经他人介绍认识,两个月后登记结婚。婚后双方一起到外地打工,并生育一女孩。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周林经常将其骂得一文不值,而周林的父亲则在旁边看热闹,并拍手称快。原告不甘忍受屈辱,曾于2001年8月向都安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被告接到法院传票后,想方设法动员原告撤诉,原告被迫撤诉。2006年春节,二人再次发生争吵,被告强行把原告身上的衣服剥光并丢到屋外菜地里,还把原告像对待罪犯一样关在卧室里,不给原告吃饭。原告偷偷拨打“110”电话报警,派出所干警赶到才将原告解救。李小芳认为被告周林性格暴躁,动辄对原告实施家庭暴力,限制原告的人身自由,家庭内战从不间断,使原告身体及精神上都受到极大伤害,现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此向都安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准予原告与被告离婚;婚生孩子由原告直接抚养;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被告周林坚称夫妻感情很好,不同意离婚。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自愿登记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比较好。虽然在共同生活期间因家庭琐事发生一些争吵,但并未达到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程度,原告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理由不充分,法院不予支持。原告诉称被告性格暴躁,动辄对原告实施家庭暴力,强行限制原告人身自由,家庭内战从不间断,但没有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法院不予确认。据此,法院判决不准予原、被告离婚。3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家庭暴力案件因其特殊性而导致的举证难一直是司法审判中遭遇的瓶颈问题,最终导致许许多多受暴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案例三:2007年1月16日,杨女士向北京宣武区人民法院起诉称,2006年9月16日上午,她与丈夫在协商出租房屋一事时,遭到其殴打,直到把她打得躺倒在地丈夫才停手。她妹妹报警后,叫来急救车,将杨女士送至宣武医院治疗。经诊断,杨女士右小腿软组织挫伤,脑外伤神经症反应,现起诉要求丈夫赔偿医疗费753.26元,财产损失费3368元,交通费22元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3000元。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

3黄敏:“妻称受暴闹离婚,缺乏证据输官司”,2006年7月26日,中国法院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因此构成婚姻过错赔偿,应该具备四种要件:1、存在上述规定的四种情形的侵权行为;2、该四种情形的侵权行为是一方的过错;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4、还要具备一项特殊的要件——离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指《婚姻法》第46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现杨女士以陈先生殴打致伤起诉要求其赔偿损失,因双方的婚姻关系仍在存续期间,杨女士未提出离婚诉讼请求,单独起诉损害赔偿请求不符合起诉条件。故驳回起诉。4

笔者认为,北京宣武区人民法院是依照《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而驳回原告的诉求。我们不禁心生疑问:对于不打算离婚的受害人,她们的正当权益就不应该受到保护吗?再者《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依此规定,杨女士的诉求又应该如何处理?毫无疑问,杨女士若不是与被告有夫妻关系,那么依据119条的规定,这个案件不会被驳回。作为普通公民的身体伤害案件,法院理所当然地要判定赔偿;而作为夫妻关系的身体伤害案件,赔偿请求却被驳回,这昭示着什么?普通人不能打,而妻子只要不触犯刑律打打也无妨?这恐怕于法于理都令人难以信服。同时该《司法解释》与《民法通则》119条的规定有着显而易见的抵触,说明我们的相关立法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与不足。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探讨

(一)国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

199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中明确指出对妇女的暴力即“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5

4甄红:“妻子家庭暴力提起民事赔偿,法院不受理”,2007年1月17日,中国法院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5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妇女人身权——第一部分概览(中)”,妇女观察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美国律师协会全国家庭暴力委员会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是“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性和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利控制时,即发生家庭暴力”。英国皇家警察督察提供家庭暴力的定义为“在曾经或现在有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发生的身体、性、情感或经济方面的伤害行为”。6

(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

截至目前,我国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仅见于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由此可见,我国法与国际文献及外国对家庭暴力定义界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不同。我国法规定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即具有亲属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成员。而外国不以亲属关系为要件,而是更注重共同生活之实,即不仅仅局限于婚姻关系,还包括同居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两性关系,还包括曾经有过的两性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维系的家庭成员,还包括情人、同居朋友、前夫或前男友。二是家庭暴力的客观表现不同。我国法认可的家庭暴力只是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而外国认定的家庭暴力显然要宽泛得多,还包括经济暴力和性暴力。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范围过窄,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范围过窄。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迁,国人的生活方式亦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概念,早已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形式。我们的周围开始出现愈来愈多的未婚同居、不婚同居人士,他们出于个人的考虑而选择了与传统观念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看似无家庭之名,却有家庭之实。若将“家庭”的概念一味地囿于传统的模式中,那么这曾经发生的或是正在发生的由亲密伙伴对妇女实施的暴力,便不能归于家庭暴力的范畴中,这对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非常不利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查院于2005年对关押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和丰台区看守所的984名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调查数据显

6李秀华:《妇女婚姻家庭法律地位实证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示,被调查的女性犯罪嫌疑人遭受的家庭暴力与其婚姻状况有高度的相关性。家庭暴力受害率最高的,是处于同居关系中的女性,占19.1%;其次是未婚女性,占13.9%;然后是处于离婚/分居关系的女性,占13.2%;已婚女性的受暴率只占7.9%,远远低于前三种关系类型。7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扩大家庭暴力主体的范围,在原有家庭成员认定的基础上,将曾经是配偶的人,即前配偶;同居者(含婚外同居的);具有特殊亲密关系的人,如恋人等视为家庭成员。如是,则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婚姻家庭中,也可发生在未婚同居家庭中;可发生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可发生在伴侣之间或曾是配偶关系的人之间。

二是暴力种类的范围过窄,性暴力与经济暴力没有涵盖其中。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的性暴力会由于受害人的抵抗,而往往伴随着身体暴力;或者表现在故意伤害受害女性的性器官,但不能因此就将之归于身体暴力。毕竟性暴力还可以是在非暴力状态下,强迫受害女性接受她认为是贬低自身人格的性行为方式,或强迫受害妇女在身体特殊时期或精神状况不佳时期与之进行性行为。就法律意义而言,男女双方即使缔结婚姻关系,也仅是表明他们相互负有配偶在法律上的义务,而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情感和性关系上承担了任何义务,也并不意味着丈夫就可以任意支配妻子的人格和意志。双方自愿应是夫妻性生活的前提,这也是女性人格独立和人身自由的基本要求。而经济暴力是我们在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涉及比较少的一个方面。经济暴力,一般是指破坏或损坏受害人的财产,对受害人实施剥夺、减少或妨碍其经济来源的行为8,其本质就是要对受害人实施经济控制。例如破坏或损坏、隐匿或剥夺家庭或受害人的财产;通过不允许受害人出去工作、规定家庭所有收入都必须交由男方管理等方式控制受害女性的经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害女方产生离开男方的念头,也可能因缺乏经济能力而不得不委曲求全。长此以往,这两种暴力都可以摧毁女性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给她们的心理上造成抑郁、焦虑、无能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家庭暴力除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外,还应该增设性暴力和经济暴力。

7陈敏:《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8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薛宁兰主编:《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三、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原因

(一)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随着人类不断的文明与进步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被越来越多地揭露出来,广大妇女受害之深,令人为之震惊。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曾首次就家庭暴力现象展开全球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日本、泰国、埃塞俄比亚、秘鲁等10国超过2.4万名女性。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1/6的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部分甚至在怀孕期间都要遭到殴打。骨折、瘀伤、烫伤、头骨破裂、下巴脱位以及强奸和恐惧等现象在受害女性中时有发生,而且施暴者主要是她们的丈夫或亲密伴侣。面对此种严峻的调查结果,时任世界卫生组织年度健康大会主席的西班牙卫生部长埃莱娜·萨尔加多大声呼吁:“每18秒钟就有一名女性遭受暴力或虐待,我们必须制止这种可耻行为”。9无怪乎国外有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伤害妇女的最大敌人,其伤害性高于机动车造成的事故、行凶抢劫以及强奸三者的总和。10我国的家庭暴力现状同样令人堪忧。据全国妇联2004年的一项专门调查表明: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30%的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11广东省妇联也曾组织了一次对1589个家庭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29.2%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其中79.4%存在着丈夫对妻子施暴,平均每月4次和平均每月1次受丈夫施暴的分别占受暴妻子总数的32.1%和39%。12

笔者根据查阅近些年来的司法案例及平时工作中的接访案例,认为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这是家庭暴力的显著特征。多数施暴者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使用暴力,虽明知这种行为不当,但“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使许多受害者在遭受暴力之后,选择沉默和隐瞒真相。于是,“家”在这里实际上成了掩盖这些暴力行为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

2.暴力手段具有多样性。就身体暴力而言,施暴者使用的行为手段9“世界卫生组织:全球1/6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2005年11月25日,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10王海燕、彭红艳:“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暴力”,载谭琳、姜秀花主编:《社会性别平等与法律研究和对策》,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11“家庭暴力已成普遍存在的问题”,2008年3月4日,湖南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12“社会和谐与女性发展”,2007年11月3日,《云南日报》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无所不及,拳脚相加最为普遍;借助棍、绳、铁器施暴也较常见;还有的以冻、罚跪等方法惩罚;更有甚者通过性虐待残酷地进行迫害。就精神暴力而言,主要表现为通过激烈的言词咒骂、讥讽以损伤他人的自尊、侮辱他人的人格;也有的以威胁、恐吓等方式对他人进行精神上的折磨。

3.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丈夫。在家庭暴力中,妻子欺凌丈夫甚至谋杀亲夫的现象,从古至今时有发生。但相比之下,更多而且更为普遍的则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1992年开通的全国第一条妇女热线——北京红枫妇女热线对2005年家庭暴力热线接到的246例来话进行统计后发现,丈夫打妻子的占84.2%,而妻子打丈夫的只占3.2%。13全国妇联权益部的统计也显示,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2000年,在“21世纪中国婚姻展望”研讨会上,专家预测,新世纪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将仍是婚姻暴力的主体。

4.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结构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多发生于受中等程度教育的工人、农民家庭,但知识分子中施暴者的比例也不少;二是婚龄在20年以下的中、青年夫妇是家庭暴力的高发群体,因家庭、工作压力较大,而且尚处在婚后的“磨合期”,较易引发家庭暴力;三是暴力多发生在“三口之家”或是“四口之家”,而大家庭几代同堂,很多夫妇顾及长辈感觉,常主动忍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的机会,家庭暴力相对不多。14

综上可见,家庭暴力因其严重性和普遍性,已成为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最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人权的最大障碍。因此,反家庭暴力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切实保护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在家庭中免受丈夫或亲密伴侣的暴力和虐待。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形成的。而发生在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侵犯了法律的严肃性,还对维系家庭的纽带——亲情、爱情、道德进行着践踏,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1.对个体的不良影响

13陈敏:《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4杨青松、邓克平:“家庭暴力的现状与防治”,2007年8月2日,中国法律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1)严重侵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在各类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妇女轻则鼻青脸肿,重则面容被毁或肢体致残。而且有些受害妇女因长期生活在紧张、恐惧的环境中,心情焦虑抑郁而致精神分裂,有的甚至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2)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很多子女还处于成长阶段,长期目睹父亲对母亲的暴力场面,经常身陷战火四起的紧张气氛中,会给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带来偏差甚至疾病,或性格极为懦弱内向,古怪偏激,或崇尚暴力而有“暴力倾向”。在西方的家庭暴力研究中,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暴力的人,比没有遭受过暴力或很少遭受暴力的人,在将来更容易实施家庭暴力。更为严重的是,家庭暴力还极有可能造成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最终使孩子成为“问题少年”,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对家庭的不良影响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披露,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缘于家庭暴力。在北京市2006年调解处理的12.7万余件各类纠纷中,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婚姻家庭纠纷就占22000余件。15可见家庭暴力已成为家庭纠纷不断、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对家庭和谐稳定的冲击力度不可小视。

3.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家庭暴力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类的基本生活单位,家庭的安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家庭内部战火四起,家无宁日,如果处理不好,还会逐步升级,演变为恶性事件。有些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后,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来自肉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她们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杀人、伤害案件时有发生。据江苏省妇联权益部对南通监狱女子分监1477名女犯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回收的513份有效问卷中,有237个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问题。其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有93人长期受丈夫殴打、虐待,有62人因家庭暴力问题犯故意杀人罪,制造了伤害、投毒、爆炸、纵火等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恶性案件多起;有

15丁海峰:“直面家庭暴力”,2007年6月15日,《中国报道周刊》网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41人被判死缓和无期徒刑。16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恰恰说明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家庭暴力已成为女性犯罪的主因之一。

(2)家庭暴力是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绊脚石。实现“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政府也已向国际社会作出了性别不受歧视的承诺。为了这一目标,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方面都赋予妇女特殊的保护和支持。但是,家庭暴力这一严重侵犯妇女的人身权、生存权和人格尊严等基本人权的违法犯罪现象,实质上就是男女不平等的极端表现。事实上,只有在家庭生活领域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才能为整个社会的人权保障提供必要的前提。因此,如果妇女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其他权利便无从谈起,妇女自身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男女平等的实现,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3)家庭暴力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恶性细胞。社会发展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群策群力。而妇女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试想如果她们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等作人最基本的权利都在遭受家庭暴力的重创,那么她们又如何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和发展中去呢?所以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犯了她们的人权,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来讲,家庭暴力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当事人个体因素引发的直接原因,也有社会系统出现了状况带来的间接原因,但归根结底,男性中心本位文化是根本原因。

1.个体原因(直接原因)

在基层妇联组织多年的接访经历中17,笔者根据对2005—2007年间16“拒绝家庭暴力,江苏成立受害妇女救助中心”,2005年3月8日,新华网http://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17笔者供职于长安镇妇联。长安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端,总面积83.4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会,工商业发达,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曾荣获“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第三名)”,且连续11

年保持镇区经济实绩量化考核结果综合总分等主要考核项目得分全市第一。因社会发展快,生活水平高,本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故当地的人口结构比较特殊,户籍人口只有40502人,而非户籍人口却有60多万人。由于户籍人口以镇内通婚为主,人与人之间多少都有些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出现家庭矛盾常由家族出面协调解决,即使发生家庭暴力,也多是精神暴力,故本镇妇联从未接触过户籍人口投诉的家庭暴力案件。而庞大的流动人口则以未婚者居多,故本镇妇联接访的家庭暴力案件就数量而言,并不多。但鉴于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流出地分布广泛,笔者认为这些接访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家庭暴力问题的某些状况。

关于家庭暴力调研报告

关于家庭暴力调研报告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范围内的暴力行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家庭暴力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关心妇女问题、支持妇女事业、为妇女办好事、办实事的社会风尚日渐形成。但是,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它不仅危害家庭,同时也危及社会稳定。 一、家庭暴力现象层出不穷 1、妇联近年接访涉及“家庭暴力”案件情况 从县妇联接待的来信来访来看,家庭暴力在婚姻家庭类信访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xx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95起,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有53件,占来信来访总数的56%。20xx年县妇联共接待办理群众信访维权及咨询求诉325件,526人次,其中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信访案件占58%,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8%是女性。 调查情况表明: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中,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中、老年明显高于青年,贫困家庭及富裕家庭高于温饱型家庭,许多妇女认为遭遇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问题,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二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平等。许多妇女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可言,发现

配偶对家庭不忠也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受传统婚姻观念影响,女性较男性而言,再婚对象的年龄选择范围要小得多,受社会舆论压力三是妇女在丧偶和离婚后再婚难。要大得多,很多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离婚后只能分到少部分的财产甚至“净身出户”,被子女拖累而延误婚期又无疑让女性再婚雪上加霜。四是绝大多数家庭暴力事件选择较为平缓的调解,而很少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从20xx年妇联接访的21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来看,有15件通过调解处理,占总数的72%,通过诉讼程序处理的仅有6件。其中,有18个家庭的矛盾无法调和,面临离婚的结局,有4个家庭的妇女受到重伤。 2、家庭暴力个案选登 如今年3月份接待了本县龙门镇东段村大屋组村民陈国辉,两人未进行结婚登记进行同居,并生育了一个男孩,陈反映丈夫多次实施家庭暴力,且将小孩带走,不让陈与小孩见面,陈已上诉至长寿法庭,妇联接此案件后,迅速要求龙门镇妇联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了解情况后,与县人民法院信访局长罗琼联系,要求她能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情,而长寿法庭也对该案进行了妥善判决。 如今年7月份接待了在汉昌小学租房的李冬香,李反映与咏生乡福田村的胡向兴婚后共生育三个女儿,胡不顾家庭,李患慢性肾炎,胡也不出钱为其治疗。妇联接此案件后,立

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婚姻家庭纠纷案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此次《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有关。案件相对集中的有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类型。《婚姻法解释(三)》重点对结婚登记程序瑕疵的救济手段、亲子关系诉讼中当事人拒绝鉴定的法律后果、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收益的认定、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的处理、附协议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效力的认定等问题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家庭暴力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

目录 引言 (1) 一、家庭暴力的涵义 (2)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特征 (3) 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7) (一)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 (7) (二)我国对惩治家庭暴力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 (11) (三)社会的宽容态度造成家庭暴力的社会原因 (15) (四)心理因素是家庭暴力加剧的最重要原因 (16) 四、家庭暴力的社会现状及危害 (12) 五、家庭暴力的表现特点 (12) (一)家庭暴力的家庭性和违法性 (7) (二)施暴者多为丈夫 (11) (三)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 (15) (四)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16) (五)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 (16) 六、应对家庭暴力的对策 (12)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引言 家庭暴力被认为是现代化城市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到上海市妇联信访反映家庭暴力的人数,从1998年至2000年分别占婚姻家庭类问题的14.7%、16%、13.4%。新《婚姻法》颁布后,家庭暴力现象得到一定遏制,2002年的比例下降到8%左右,但家庭暴力仍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热点和难点。全国妇联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解体。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事实上的家庭暴力发生率可能更高。 一、家庭暴力的涵义 家庭暴力目前尚无统一界定的概念。有人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肉体上的折磨、伤害和压迫等人身强暴行为;有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殴打、凌辱、肆虐,使其屈从;有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庭中某一成员对其它家庭成员在肉体上、精神上、言语上、经济上的虐待。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有以下分类: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和一般暴力两种。 按其形式可分为三类:(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2)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1]。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冷暴力,在目前有些家庭,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工作,是隐性暴力中较常见和隐蔽的做法,而这也是现代家庭中的一个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在2004年11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法学会研究人员提交了一部《家庭暴力防治法》建议稿。该建议稿包括

关于家庭暴力的论文

家庭暴力 软开1434班赵振杰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暴力是影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消极因素,更是侵害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论述家庭暴力表现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暴力的危害和产生原因,并从伦理学角度就如何消除家庭暴力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家庭暴力家庭伦理道德调控婚姻 家庭暴力相关问题探讨 一、家庭暴力的含义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我国在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后,法律上人人平等。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但是家长制的残余还在一些家庭中存在并发挥作用。它剥夺了人的人身自由和权利,严重影响到家人的感情,家庭的稳定。据《中国妇女报》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也有33.9%的家庭存在程度不同的家庭暴力,有31.7%的人承认配偶对自己

有暴力行为。使用凶器殴打等暴力事件也有11.5%的家庭存在。特别是离异者中,强度较大的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由此可见,家庭暴力现象在中国比较普遍。 三、家庭暴力的特征和产生原因 从现实生活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可以将家庭暴力的特征归纳如下: (一)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对象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不仅存在家庭关系,而且表现为被害人身份的相对特定性。一方面,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是同一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员,如夫妻、父子、婆媳等;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受害人是弱势家庭成员群体。就现实情况看,家庭暴力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这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女性中突出地表现为妻子。家庭暴力的对象除了受害人的身体、精神以外,是否包括与受害人有关的财产或其他物品,如使用暴力行为将妻子的高档陪嫁品毁损的行为,能否认定为家庭暴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行为的普遍性家庭暴力已成为全球公害而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有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百万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总数超过了强奸、抢劫及车祸受害妇女的总和,平均每天三名妇女成为家庭暴力的亡魂;泰国曼谷50%的妇女经常遭受丈夫的肉体摧残;我国台湾地区有20%—30%的上层家庭存在暴力行为。在我国国内,仅以2003年为例,全国妇联共收到1万多起遭受家庭暴力的投诉。广东省妇联在广州等11个城市1389个家庭进行入户抽样调查表明:有29.2%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有79.4%存在丈夫对妻子施暴。郑州市妇联在近3年所接待的上访投诉中,近1/3是家庭暴力案件,其中2003年接待处理的家庭暴力事件124件,比2002年上升了33.3%,更为严重的是,由家庭暴力所导致的刑事案件也逐年上升。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03年审结的家庭暴力导致杀人的恶性案件达14起,占全市审结的重大刑事案件的3.9%。 (三)行为的违法性在民主、法制社会里,任何暴力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家庭暴力也不例外,其违法性主要表现为施暴者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虽然我国尚无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反家庭暴力法》,但有关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的内容普遍涉及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文件,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的社会环境、执法现状的差异,没有全国统一制止家庭暴力的基本法律规范,不利于司法的统一。因此,制定国家级的专门反家庭暴力法,保障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庭中的最基本的人权,理应引起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以及广大法律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讲解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 院系名称:法学院 专业名称:法学 学号:XXXX 姓名:某某某 指导老师:某某某 200 年月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婚姻法》保障了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 (1) 二、我国《婚姻法》对男女平等保障的有限性 (2) 三、对男女平等综合保障的探讨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 学号:2006XXXXXX 姓名:某某某指导老师:某某某 【内容摘要】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婚姻法》也在男女平等的法律保障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在《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男女平等在我国法律上得到了实现,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我国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女性社会地位的真正提高不仅仅需要法律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社会意识,社会体制等相关领域的综合保障。本文就《婚姻法》对男女平等保障的作用及其有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男女平等的综合保障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婚姻法》男女平等社会意识女性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它必然是一个男女享有平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要从和谐的高度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为推动我国的妇女解放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婚姻法》重申了男女平等原则,强调建立互爱、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填补了立法中的某些空白;并将原《婚姻法》的有关司法解释予以修正后上升为法律。这是在男女平等的保障问题一次重大的前进。 一、《婚姻法》保障了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男女平等的保障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重申男女平等原则,强调建立互爱、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如原《婚姻法》第8条规定:“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修改后的《婚姻法》将其规定为:“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原《婚姻法》第16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修改后的《婚姻法》将其规定为:“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另外,在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11111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8月-2010年10月 调查方式:对受害人进行走访、赴当地妇联查询相关案件卷宗及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当地妇联、检察院 调查对象: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受害人(大多为女性),相关案件的案宗及调查问卷。 调查次数:3次 调查主要问题:总结归纳目前关于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方法和有关意见。调查内容: 一、对被害人进行走访调查并与其进行深入交流。 2010年8月5日,对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人解某进行了走访座谈。受害人解某,今年36岁,因受家庭暴力侵害,于2010年3月向当地妇联反应了相关问题。其述称如下:解某与其丈夫张某结婚已数年,和丈夫结婚时家庭非常困难,经夫妻俩多方筹措资金工借款几万元开了个胶合板厂,由于勤劳能干,诚实守信,厂子生意十分红火,并先后生于了两名儿女,其为了更好照顾家庭,帮助其丈夫,便专职在家照看孩子操持家务。但是好景不长,自从其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后,从2003年开始,其丈夫边开始不按时回家,到最好净公开与情人在外姘居,不但对妻儿不管不问,回家后还多次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

解某多次被打成轻伤。最后,其忍无可忍,到妇联进行求助。虽然其多次被丈夫毒打,由于其对丈夫情深意厚,加之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能力、子女抚养、夫妻感情、家庭完整、婚后丢人现眼等等不忍不愿离婚,宁肯忍辱负重的与其生活,而丈夫却不体谅,不珍惜夫妻情缘,始终持不离婚便不罢休的态度,对妻子变本加厉的殴打折磨,使妻子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婚外情的产生严重地影响夫妻感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导致家庭暴力不断,有的甚至把实施家庭暴力作为逼迫妻子离婚的主要手段。 二、赴当地妇联查询相关案件卷宗 此次到我县妇联对相关案件的案宗和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发现在23.1%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在今年年初—6月份信访数据统计中,妇联工接待来信来访23件,其中17件涉及婚姻家庭纠纷,15件婚姻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尽管家庭暴力问题日渐突出,也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也对该问题十分重视,并将家庭暴力问题纳入《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和法规中,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暴力现象仍屡见不鲜,它不但严重地侵害了妇女的人身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现在的家庭暴力现象有越发严重的趋势,过去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调查显示,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民、个体私营者家庭,在干部、教师和法制工作者家庭也是屡见不鲜,家庭暴力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表

家庭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精神上的损害。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家庭暴力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家庭暴力婚姻法民法 家庭暴力主要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再者就是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最后就是性暴力。以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冷暴力。在目前有些家庭,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的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等一切问题。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生理原因、经济原因等等。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的身体、精神(情绪)、性暴力行为。其特征是一方动用武力和权利来控制另一方。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女性。2000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中已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家庭暴力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社会排挤(socialexclusion)是社会排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排挤研究的流行和深入,一些中外学者开始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社会排挤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用性别排挤概念,即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受家庭暴力侵犯妇女这一劣势群体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来对受家庭暴力侵犯的妇女这一劣势群体的社会排挤现象做出描述和解释,为研究女性劣势群体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家庭暴力被认为是现代化城市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到上海市妇联信访反映家庭暴力的人数,从1998年至2000年分别占婚姻家庭类问题的%、16%、%。新《婚姻法》颁布后,家庭暴力现象得到一定遏制,2002年的比例下降到8%左右,但家庭暴力仍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热点和难点。全国妇联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亿个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解体。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事实上的家庭暴力发生率可能更高。

中国家庭暴力犯罪研究开题报告

江大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暨提纲 论文题目:中国家庭暴力犯罪研究 一、选题 我国每年约有 40 万个家庭解体,其中 25% 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它还表现为对家庭中弱势群体人权的严重侵犯。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包括所有社会公民取得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还体现在家庭生活领域,而且只有在家庭生活领域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才能为整个社会的人权保障提供必要的前提。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对于受害者的关怀,更体现了对于他们人权的尊重。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及立法较我国进行得早,并已经有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有代表性的,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从英国学者观点看出:“家庭”不仅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暴力”主要指男性对女性实施的有害行为。在我国,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以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为基础而构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摧残、折磨或其它手段侵害家庭成员身体、精神和性等人身权利的强暴行为。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主要分析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以及立法情况。简单分析家庭暴力产生的危害及成因,以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造成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暴力现状的不同。 四、内容提纲 一、绪论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立法 1、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2、发家庭暴力法在我国的建立情况 三、家庭暴力所带来的危害及成因 1、家庭暴力所带来的危害 2、家庭暴力的成因

现代日本の男女平等について

毕业论文現代日本の男女平等について 专业名称日语 申请学士学位 所属学科日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现代日本社会中,其社会构成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还是只能充当配角。男女平等仍然是日本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课题。而且平等又是人生存价值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所以,本次论文将从日本制定的法律条款方面所体现的男女平等、家庭方面的男女的地位变化、女性的社会进出方面、日本现代职场中如何体现出男女平等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到现代日本男女平等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在近20多年来,由于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男女平等”呼声的不断高涨和妇女运动家们的不断努力,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日本女性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配角地位尚未发生实质的改变。日本女性的觉悟和社会地位提高尚需时日。 关键词:男女地位;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法律条款 I

要旨 現代の日本は様々な点で、やはり男性を中心とした社会である。女性は現代も脇役の立場に置かれて、男女平等の問題は日本社会が直面している重大な課題の一つである。同時に「平等」は人が生きていく上で、最も重要な概念の一つでのある。 ここでは「法の下の男女平等」、「家庭での男女の役割の変化」と女性の社会進出、現代日本の職場での男女平等の問題が相互に関連しているかということについて分析してみたい。日本の男女平等観も経済の発展にしたがってわずかずつ変化している。女性の平等を求める動きや女性自身の努力と共に日本の女性の社会的地位も大きく変化してきた。しかし、その変化も現実には十分な男女平等を形成したとは言えない。日本女性の現代社会生活の中での役割はやはり主として脇役をつとめることである。今後も日本女性の努力と自覚がもっと期待され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男女社会の地位;男女平等;女性の地位と役割;法の条項 II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分享:全人格教育 家庭暴力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观念的原因,也当事人自身的原因,更有一种社会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原因,因而消除家庭暴力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江苏省淮安市在辖区内开展了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访谈的方式,通过访谈了解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职业、生活水平的变化,随着现代传媒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于是在各种所谓的新观念充斥在整个社会的时候,有些人在新鲜事物的选择上失去了是与非的标准,变得迷惘和无法取舍,失去主见,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观念与文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人们在迷惘的同时对旧观念旧思想也无法彻底割弃。 这些变化集中在家庭中就表现为家庭责任感的丧失、夫妻之间忠诚的信念产生危机、重男轻女的意识仍存、大男子主义严重、享受的意识增强,

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就为家庭暴力埋下了生长的种子,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们对家庭暴力现象有如下认识: 一、家庭暴力的种类 1、因为夫妻之间经济依附关系而产生的家庭暴力现象。 当夫妻之间的婚姻建立在一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时候,就难免因为一方的弱势而在人格与人身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我们接触的受害女性中大部分是没有社会地位,无职业,但有漂亮的外表,这些女性贪图享受的心理,于是尽可能的找城里的职工,城里的职工由于在家庭或自身的条件(外貌、年龄、人品、工作)等方面有欠缺的地方,男图貌女图财,两者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便成立了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家庭中男方不再看中女方的容貌,而经济占据了家庭的主要地位,男权的意识与日俱增,于是女性在家庭中失去了地位,成为男人的出气筒,进而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2、由于第三者或者沉溺于色情场所的出现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 当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很多低级的东西,很多庸俗的东西,很多落后的文化也同时滋生起来。在社会娱乐业中隐藏着许多为社会所不容的现象,卖淫、嫖娼者屡禁不止,一些人在经济上有了些剩余,于是享乐的意识增强,花天酒地、更有甚者包二奶,寻求刺激。此时的家庭已经不是男人的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使“婚姻家庭法学”课程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目前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相关法律的实施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实证资料,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家庭成员、尤其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调查人姓名牛D 学号OOXXOO 调查时间2006年7月至8月 调查地点GDGZTH 调查过程联系单位居委会、以及根据往日了解的情况,确定被调查者,再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调查。主要方式为入户,并在熟悉被调查者的人士陪同之下进行问卷调查。其余方式有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电话等进行对答式问卷调查。取得多个样本,再筛选出合适样本统计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 因为这个调查是学校总体家庭暴力问卷调查的一部分,每个样本都代表各自性别和年龄阶层,所以所得结果都是个别现象,即不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不能代替总体群众。最多只能从男性女性方面考虑其调查意义。但是综合所有结果,仍能看出一部分群众对家庭暴力的相当看法,其中某些观点还很值得参考。依照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注:以下结论的根据仅是10份调查样本。) 一、在家庭暴力的定义范围方面,所有人都毫无疑问地认为殴打家庭成员属于家庭暴力,其次是强迫过性生活和妻子因不生育或不生育男孩而遭歧视。但实际上在大中城市里子女性别问题的重要性大为减弱,所以真正问题应该在夫妻不育上。较少人选择的是拒绝过性生活,经济不供养或经济控制,其次为嘲笑家庭成员。可能是因为城市里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所以性生活的需求不会那么迫切,或者说较少产生只有单方迫切的情况导致。而双职工,夫妻双方都有经济收入的家庭居多,所以经济制裁和

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 内容摘要: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的身体、精神、性暴力行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家庭暴力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家庭暴力主要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再者就是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从而引起他人痛苦,最后就是性暴力。以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目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暴力形态------冷暴力。在目前有些家庭,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的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等一切问题。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生理原因、经济原因等等。 关键词:家庭暴力—包含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侮辱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的身体、精神(情绪)、性暴力行为。其特征是一方动用武力和权利来控制另一方。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女性。20XX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中已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家庭暴力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社会排挤( social exclusion )是社会排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排挤研究的流行和深入,一些中外学者开始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社会排挤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用性别排挤概念,即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受家庭暴力侵犯妇女这一劣势群体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来对受家庭暴力侵犯的妇女这一劣势群体的社会排挤现象做出描述和解释,为研究女性劣势群体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家庭暴力被认为是现代化城市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到上海市妇联信访反映家庭暴力的人数,从1998年至20XX年分别占婚姻家庭类问题的14.7%、16%、13.4%。新《婚姻法》颁布后,家庭暴力现象得到一定遏制,20XX年的比例下降到8%左右,但家庭暴力仍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热点和难点。全国妇联今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

谈《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论文

曲腊腊毕业论文 谈《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学生姓名:曲腊腊 系(部):商务英语系专业:英语指导教师: 2013年X月X日

谈《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摘要 《简爱》以女主人公简爱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坚强,独立,热爱劳动、自尊、自强、自信的女性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位值得赞美,歌颂的女教师形象。主人公简·爱--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并通过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体味简·爱对爱情、友情以及独立、平等、自信等的理解和实践。两性之间是平等的,爱情须得以平等和互相独立做为基础。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书中也讨论了简爱的反抗意识,集中反映在她为自由,平等,独立和女性尊重而战。在盖茨黑德,简爱由顺从到为生存而战,在劳渥德,她为女性尊重和平等而战,也为拥有平等爱而战。最后她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 坚强,独立,热爱劳动、女性平等、自尊、自强、自信

目录 1前言 (4) 2 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5) 2.1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介绍 (5) 2.2作品《简爱》的介绍 (5) 3《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 (6) 3.1简爱的自尊心、自信心、反抗精神 (6) 3.2简爱的爱情观 (7) 3.3简爱的独立性 (8) 4《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 (9) 4.1为生存而战 (9) 4.2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 (10) 4.3为独立平等而战 (10) 5结语 (12)

1前言 当今社会,女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女权主义泛指妇女要求平等权利的社会思潮。又称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 在19世纪的英国,一位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一部代表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简·爱》。这部小说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这部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它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关于当前家庭暴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家庭暴力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本人通过查资料、问卷、走访等形式从家庭暴力的现状、表现特点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 面调查。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据中国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0%,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据报道,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她的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暴力或虐待,家庭暴力问题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出台了防止家庭暴力法案。 家庭暴力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存在的。一项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北京去年调解处理的12.7万余件各类纠纷中,因家庭纠纷就占22000余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近年来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1996年至2006年十年间,全国家庭暴力的投诉案件上升了4.16%.而从对近年离婚案件的分析来看,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比例却逐年上升。根据调查显示家庭暴力离婚案件中,因丈夫的暴行而涉讼,导致夫妻离异的占绝大多数。 本人对中国统计显示,2005年有12.6%的家庭暴力受害者通过派

出所、110指挥中心、街道、居委会等途径求助,2008年求助比例提高了38.8个百分点。对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遇到家庭暴力时,59%的人希望求助外界解决。在选择求助单位时,27.5%的人选择妇联、村居委会,20.6%的人选择法院或派出所,20.5%的人选择亲戚朋友,12.5%的人选择双方单位。妇联、居委会成为公众解决家庭法律力的首选单位。 二、家庭暴力的表现特点 (一)家庭暴力的家庭性和违法性。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其中以夫妻之间居多;受害者以女性为主,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实施者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实施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家庭暴力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资料表明,中国有30%的家庭存在暴力侵害问题;另外,从目前的现象看,家庭暴力已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不时可以从媒体中看到,如施暴者用棍棒、匕首、铁器、剪刀、电击等残害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向妻子洒热菜油、硫酸等。 (三)家庭暴力具有反复性和持久性。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为紧张状态阶段、暴力阶段和亲密阶段。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 (四)家庭暴力具有形式多样性。家庭暴力形式多样:主要是肉

家暴论文

我看家庭暴力 10心本唐惠24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长久而稳定地存在时由于它特定的一些特点,总结有以下八点。 (1)对象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的对象一般都是固定的弱势群体:妇女、老人和小孩,尽管近年来有一些家庭暴力的对象是男性,但也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得这些男性在家庭中处在弱势的地位才使得他们有被欺压的可能性。 (2)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地一般在家里,鲜为人知。由于传统文化,一些人错误地将其归为“家务私事”、“个人隐私”,认为是“家丑”不能外扬,其他人不愿干预这种“闲事”,使得很多被害人,特别是女性,在受到侵害时忍气吞声、不愿声张,使得很多家庭暴力不能及时暴光得到解决。 (3)主观的故意性。家庭暴力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目的。尽管有些男性施暴者在施暴行为之后冲动或者过失,但从施暴行为的反复发作可以看出这种施暴行为的故意性。 (4)行为的普遍性。家庭暴力是很普遍的问题,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5)行为的违法性。家庭暴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其违法性主要表现为施暴者的行为违反国家有关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 (6)发作的反复性。因家庭暴力的施暴人与受害者具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家庭暴力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而是表现为长期的、反复的暴力侵犯,形成固定的循环:对峙--暴力--修复--亲密,再对峙--暴力--修复--亲密…… (7)手段的残暴性。行为人在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时采取的摧残、强制他人身体的一种凶恶、残酷的手段,它不单纯是故意的伤害行为,具有残忍性,如殴打、用烟头烫,泼硫酸残忍地伤害器官等。 (8)后果的严重性。家庭暴力不仅会破坏家庭和婚姻,而且受虐者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伤害。 二、家庭暴力的后果。 很显然,不管什么样的暴力都是违法的行为,家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而且由于它的对象是家庭成员,日常都住在一起,这种空间上的接近更加导致了家庭暴力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严重,长期以往给家庭成员带来长久的身心伤害。 1、破坏婚姻和家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势必会影响夫妻感情,日积月累的伤害最终 会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 2、影响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家庭里,由于暴力行为的残忍性势必会 给受虐者的身体方面带来极大的伤害。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一起,这样压抑、隐忍的环境也会给受害人心理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心理的压抑严重时会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至此又更会加重受害人心理的压抑,身心一体互相影响,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

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 院系名称:法学院 专业名称:法学 学号:XXXX 姓名:某某某 指导老师:某某某 200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婚姻法》保障了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 (1) 二、我国《婚姻法》对男女平等保障的有限性 (2) 三、对男女平等综合保障的探讨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论《婚姻法》对男女平等的保障 学号:2006XXXXXX 姓名:某某某指导老师:某某某 【内容摘要】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婚姻法》也在男女平等的法律保障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在《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男女平等在我国法律上得到了实现,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我国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女性社会地位的真正提高不仅仅需要法律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社会意识,社会体制等相关领域的综合保障。本文就《婚姻法》对男女平等保障的作用及其有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男女平等的综合保障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婚姻法》男女平等社会意识女性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它必然是一个男女享有平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要从和谐的高度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为推动我国的妇女解放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婚姻法》重申了男女平等原则,强调建立互爱、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填补了立法中的某些空白;并将原《婚姻法》的有关司法解释予以修正后上升为法律。这是在男女平等的保障问题一次重大的前进。 一、《婚姻法》保障了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男女平等的保障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重申男女平等原则,强调建立互爱、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如原《婚姻法》第8条规定:“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修改后的《婚姻法》将其规定为:“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原《婚姻法》第16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修改后的《婚姻法》将其规定为:“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另外,在

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a512891793.html, 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调查分析情况看,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1、由观念错位。贪恋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激烈碰撞中,思想迷失了方向,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发生了错位。一些男性视糟粕为时尚,以拥有“婚外情”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 则对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妻子“左右不是”,以种种借口逼迫妻子离婚,更有甚者,将所包“二奶”带回家中居住,把妻子赶出家门,妻子稍有反抗,则会招致家庭暴力,调查中,由婚外情引起的家庭暴力有60例,占30%。

2、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品行不端。直接引发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常常无端怀疑妻子生活作风不检点,不许妻子和别的男性说话,不许妻子贴补家用外出打工赚钱,妻子若有反抗,就会遭到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沾染上不良习惯,整天贪于玩乐,游手好闲,在外赌博、酗酒、嫖娼无所不为,有的横行乡里,危害百姓,是人见人恨的恶霸。这些人无家庭责任感,有不顺心的事就回家向妻子、孩子耍威风。如在外赌博输钱后,逼妻子出去借钱,借不来就会遭到暴力。妻子若欲提出离婚,男方就扬言要杀其全家,在他们的威逼恐吓下,妻子常常忍气吞声,不敢告发。此类情况占总数的22.5%。 3、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引发家庭暴力。一些男性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心态任意摆布和欺侮妻子,发威逼打骂妻子为能事,常常因一点点生活小事,对妻子大打出手,以此来满足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这种情况占23%。 4、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传统的夫权思想,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有所抬头;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是我国妇女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劳动社会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家庭暴力令人触目惊心,妇女儿童是主要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家庭暴力犯罪是社会的丑恶现象,是婚姻家庭中的一大恶性肿瘤。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家庭暴力状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探索制止其发生的有效方式,我在浏阳市展开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城市和农村。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暴力的认识,遭遇家庭暴力的情形,调查目的:分析家庭暴力的原因,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寻求解决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家庭暴力主体的特殊性,我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女性为主,男性只分发少部分,主要是26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调查对象在学历方面大专以上的占34%,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占25%初中学历的占31%,小学学历占10%。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有大部分人认为女人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一方没有了经济地位,就成为另一方的附属,一旦在家庭中就有了绝对的权威,这种没有制约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膨胀,为金钱而困惑,而把更多的不快发泄给对方。因为女人没有为其直接创造价值,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为孩子,为丈夫,为家庭同样也尽到了抚养,赡养的义务,女人也感觉不公平,于是处理不好

两者的矛盾就会发生家庭暴力。 (2)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封建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男人不可动摇的地位滋长了男人的霸气。相对而言,女人就比较软弱。女人的软弱,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意识;二是封建的男尊女卑意识;三是整天忙于家务不愿参与社会的意识;四是对男人的错误经常采取迁就的方法。所以,直到现如今,特别是在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丈夫殴打、残害妻儿的现象常有发生。另外,有些家长怀有“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动不动对未成年子女拳打脚踢,采取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就给家庭暴力提供了一个滋生的土壤。 (3)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环境的污染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外部原因。一些人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妇,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反目成仇。 (4)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他们觉得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 (5)也有人认为施暴者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素质差。一些人存在错误认识和生活陋习,形成不把施暴"当回事儿"的心理疾病以及性格缺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