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项矿产勘查项目介绍(doc 65页)

专项矿产勘查项目介绍(doc 65页)

专项矿产勘查项目介绍(doc 65页)
专项矿产勘查项目介绍(doc 65页)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附件2: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

编写、评审验收的有关要求

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 2002)和《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的要求进行编写,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1,资源/储量估算的有关技术要求见附件2。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3。

二、报告评审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批复意见、设计调整批复意见、野外工作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

三、报告评审工作分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完成,初审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终审工作由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统一组织。

四、项目成果报告编写完成后,承担单位向省级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初审申请,

申请表格式见附件4。经省级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初审,并按初审意见修改审核同意后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办终审,申请表格式见附件5。

五、申请报告初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了野外工作验收并按野外验收意见完成补充工作;

(二)按规范完成报告编制工作;

(三)技术资料齐全。

六、报告初审,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项目任务书,设计及设计审查、批复意见,设计调整及批复意见;

(二)野外工作验收意见书和补充工作的报告;

(三)文字报告(送审稿)及附图、附件、附表;

(四)物探等专题报告及审查、验收意见书;

(五)相关电子文档。

七、报告初审要求如下:

(一)省级项目主管部门收到成果报告评审申请后,应组织评审委员会在30日内完成初审;

(二)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人员应由主管部门及覆盖项目主要专业的技术专家组成,项目监审专家为评审委员会当然成员;

(三)申请评审单位应提前15日将被审成果报告送达评审委员会成员,报告初审采用会议审查,通过听取项目组介绍,审查各类资料,交换意见,经过讨论后形成初审意见书(附件6)。

八、项目报告完成初审并按初审意见修改审核后,报项目办进行终审,项目

办根据省级项目主管部门的申请确定报告终审时间地点,提交报告10套(电子版1套),其中5套文图表齐全。在进行成果报告最终审查验收的同时,根据探矿权发证权限,邀请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联合进行新增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

九、项目报告提交终审时,项目承担单位或勘查单位同时提交项目勘查工作总结论文,全面总结该项目勘查工作工程、找矿思路的确定及变化、勘查工作取得主要成果、方法技术手段的应用、成矿规律、勘查工作经验教训等有关内容。项目勘查工作总结论文参考提纲见附件7。

九、报告终审要求如下:

(一)项目终审提交资料:除项目初审提交资料外应提交项目报告初审意见书及修改说明;

(二)评审委员会一般由7-11人组成,包括项目办有关人员、监审专家、储量评估师、储量评审机构有关人员;

(三)申请评审单位应提前15日将被审成果报告送达评审委员会成员,报告终审采用会议审查,通过听取项目组介绍,审查各类资料,交换意见,经过讨论后形成终审意见书(附件8)。

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要求

(一)根据储量评审机构的有关规定,遵照储量评审工作流程,由评估师对报告进行预先审阅,编写评估师(专家)个人评审意见书(附件9),经评审会议后形成评审意见书(初稿),并提出报告修改意见;经报告编写单位修改后,由评审机构审核形成评审意见书(附件10),提交国土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备案;

(二)按规定提交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的有关法律文件,包括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申报表,矿权人承诺书,采矿、勘查许可证/划定矿权范围批复,资源储量估算

范围与采矿、勘查许可证划定范围平面叠合图,本报告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关系图,报告编制单位勘查资格证复印件,矿产资源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表,本报告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说明,资源储量变化对比表,报告修改情况对照表,详见附件11。

(三)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承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的有关费用,包括评审费、资源储量数据验算费及会议成本费等。

十一、成果报告评审的主要内容有:

(一)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二)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

(三)提交的主要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四)成果的综合研究能否满足勘查需要;

(五)成果和综合图件的质量;

(六)资源储量估算是否合理、准确(初审阶段不必由评审机构专门审查);

(七)存在问题。

十二、评审委员会对上述内容评审后,应对报告质量进行评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质量等级评定实行百分制,划分为四个等级,100~90分为优秀;89~75分为良好;74~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附件12)。

野外工作验收没有达到优秀的项目,报告质量不得评为优秀。

十三、在完成报告终审和新增资源储量评审后,报告编写单位应根据评审意见,对报告进行认真修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修改后的报告和评审意见书,及报告修改说明一并报送项目办。提交纸介质报告3套(文图表齐全),电子版报告1套(文图表齐全)。由项目办下达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和项目验收批复意见(附

件13)。同时由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形成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并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十四、评审委员会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它有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十五、物探专项成果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或地勘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及时组织审查验收,物探监审专家应是审查验收组主要成员,重要成果报告项目办派人参加。

十六、化探、专题研究成果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或地勘单位参照上述有关内容及时组织审查验收,监审专家应是审查验收组主要成员,重要成果报告项目办派人参加。

附件:

1.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2.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资源储量估算中的有关技术要求

3.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报批稿)

4.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初审申请表及安排表

5.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终审申请表及安排表

6.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初审意见书

7.矿产勘查项目勘查工作总结论文参考提纲

8.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终审意见书9.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评估师(专家)个人评审意见书

10.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11.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要求

12.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质量评分表13.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验收批复书

附件1: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说明:本提纲在《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2002D)附录A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的基本上,根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的具体情况,略作修改后确定。本次勘查工作应划定工作区范围(包括平面、垂向范围),编写报告内容主要限制在工作区范围内部,但图件表示应包括矿床整体,对工作区以外的部分可简化表述。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任务来源以及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坐标)、矿业权情况及交通情况。

A.1.3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

说明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

A.1.4 矿山开采简述

说明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预期新增潜在价值估算,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职工人数、提供就业岗位等)。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

A.2 区域地质

根据具体情况简述区域地质特征。简明扼要的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A.3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

A.4 矿体(层)地质

(叙述本次勘查区范围内的即可)

A.4.1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

A.4.2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A.4.3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A.4.4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A.4.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A.4.6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

A.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收集矿山连续三年有关生产数据说明即可。

2.矿石类型发生变化的,应补充采样并按要求编写。

A.6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收集矿山开采资料及本次工作资料简述。

A.7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A.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A.7.2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

A.7.3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

A.7.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A.7.5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A.7.6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K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

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

A.8 资源/储量估算

A.8.1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确定的主要依据及工业指标的内容。

A.8.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

A.8.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

A.8.4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

A.8.5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A.8.6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

A.8.7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它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A.8.8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A.8.9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A.9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

收集矿山近三年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编写。

A.10 结论

A.10.1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

A.10.2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

A.10.3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

A.10.4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A.10.5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A.10.6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A.11 附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A.11.1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

A.11.2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

A.11.3区域地质图;

A.11.4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

A.11.5矿区实际材料图;

A.11.6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A.11.7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A.11.8地表采样平面图;

A.11.9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A.11.10勘探线剖面图(包括采样位置及分析结果表);

A.11.11矿体(层)纵剖面图;

A.11.12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A.11.13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包括采样位置及分析结果表);

A.11.14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

A.11.15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A.11.16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A.11.17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

A.11.18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A.11.19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A.11.20区域水文地质图;

A.11.21矿区水文地质图;

A.11.22矿区工程地质图;

A.11.23矿区环境地质图;

A.11.2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A.11.25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A.11.2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A.11.2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A.11.2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A.11.29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A.11.30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A.11.31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A.11.32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A.11.33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A.11.34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A.11.35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A.11.36等温线图。

A.12 附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A.12.1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A.12.2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A.12.3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A.12.4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

A.12.5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A.12.6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A.12.7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A.12.8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A.12.9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A.12.10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A.12.1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A.12.12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A.12.13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A.12.14气象资料综合表;

A.12.15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A.12.16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A.12.1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A.12.18水质分析成果表;

A.12.19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A.12.20瓦斯测量结果表;

A.12.21地温测量结果表;

A.12.2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A.13 附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A.13.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A.13.2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A.13.3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A.13.4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A.13.5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A.13.6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

A.13.7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A.13.8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A.13.9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A.13.10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

A.13.11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项目名称(地名+矿种+接替资源勘查报告)[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

接替资源勘查报告]

(宋体,二号,粗体居中)

承担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

勘查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

年月日

(仿宋体,小三号)

成果报告名称

(仿宋体,二号,居中)

项目编码:(仿宋体,四号)

编写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

编写人:(仿宋体,四号)

勘查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

总工程师:(仿宋体,四号)

承担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 提交时间:(仿宋体,四号)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资源储量估算

中的有关技术要求

一、有关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提倡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SD法,也可以采用几何学方法。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SD法的软件必须经有关部门认可,采用几何学方法时必须数字化成图。

二、关于工程间距的确定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 2002)附录C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中列出的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进行确定。

对于未使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的勘查工作区,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各矿组地质勘查规范附录中推荐的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表中所列出的参考数据大致确定。原则上推断的资源量工程间距是控制的资源储量工程间距的2-3倍,探明的资源储量工程间距原则上为控制的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

三、关于工业指标的确定

1.一般情况下采用矿山现行工业指标。

2.矿山现行工业指标不明确的,依据最近三年内尾矿品位平均数确定矿体边界品位,一般采用尾矿品位的1.5~2倍(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确定),也可以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确定矿体边界品位。开采技术指标参照一般工业指标执行。原则上最低工业品位依据内部收益率大于零时的品位确定。

3.对于多组分共生矿产,当单矿种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时,但折算后总体能达到工业要求的,可以采用综合指标圈定矿体。

4.伴生矿产的指标的确定按现行矿种规范要求确定。

四、关于资源储量估算的参数确定

1.矿山范围内每种矿石类型、品级的小体积质量样一般不能少于30件,采样时要考虑空间分布和品位的代表性,必要时采集大体积质量样进行校正。

2.其它参数(面积、品位、厚度等)按照矿种规范执行。

3.特高品位处理:一般情况下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处理。采用几何法估算资源储量时,按以下要求处理:矿体单样品位高于矿体平均品位6~8倍者属特高品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采用估算资源量影响块段平均品位的8倍。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小时,采用估算资源量影响块段平均品位的6倍。处理办法是用特高品位样在内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计算结果来代替该样品品位,参加资源储量估算。

五、关于矿体边界推定原则

1.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或SD法来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矿体边界的圈定应遵循矿床自身的地质规律。

2.当运用几何法来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参照现行矿种规范执行。

3.矿体有限外推时,当相邻的不见矿工程间距小于同类别基本工程间距时,按基本工程间距二分之一尖推;当相邻的不见矿工程间距大于同类别基本工程间距时,按基本工程间距二分之一尖推;当相邻工程品位高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时,可按照工程间距的三分之二尖推。

4.矿体无限外推时,应按照拟推定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对应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尖推。

5.在沿脉坑道向下,当用控制的类别工程间距的见矿钻孔控制时,可圈算控

制的类别资源储量;当用推断的类型工程间距见矿时,可平推控制的类别工程间距的1/4算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推断的类别工程间距不见矿时,不能推算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可平推推断的类别工程间距的1/4算推断的资源储量。穿脉坑道在走向方向,当有控制的类别工程间距见矿钻孔控制时,可圈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否则不得外推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对于盲矿体的头部,最高一层坑道向上外推,也可用上述办法。

6.若由系统工程控制的333类别块段,可以按照同类别的四分之一平推。

7.采用米百分值、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原则上不能外推(薄脉型矿体除外)。

六、关于资源储量类别的划分

正在开采矿山的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基本确定,其可行性评价工作视为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严格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及各矿类勘查规范划分资源储量类别。

七、其它

1.矿石加工选冶试验、开采技术条件主要是收集矿山现有资料编写报告。

2.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评价依据矿山最近三年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述。

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按照国土资发[2007]40号文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执行。

4.本要求规定之外的依据相关规范执行。

附件3: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矿产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煤炭资源适用)

说明:本提纲系参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2002D)附录A《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和煤炭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附录A《煤炭勘探报告编写提纲》的要求,根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修改后确定的。按照勘查工作划定的工作区范围(包括平面、垂向范围),编写报告内容主要限制在工作区范围内部,但图件表示应包括矿

区整体,对工作区以外的部分可简化表述。

A.1 绪论

A.1.1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任务来源以及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扼要叙述勘查工作经过及其有关情况。

A.1.2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交通情况,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坐标),勘查面积、勘查深度,以及矿业权情况等。

A.1.3 矿山地质勘查简述

说明历次地质勘查、生产勘探工作的时间、勘查单位、使用的勘查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别和数量、勘查报告评审认定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时评价等。

A.1.4 矿山开采简述

说明矿山设计时间、设计单位、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生产管理、总采出矿量,及煤炭资源利用等有关情况,包括井型、开采煤层、开采水平、开采范围及面积、探明煤炭资源量、保有煤炭资源量、累计采出量、剩余可采资源量、可采年限及采空区分布范围等。

A.1.5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及任务完成情况、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总计资源/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预期新增潜在价值估算,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职工人数、提供就业岗位等)。按不同的煤类、煤层分水平列出资源/储量表。

A.2 区域地质

根据具体情况简述区域地质特征。包括勘查区所属地层区划和区域地层;勘查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和区域构造特征等等。

A.3 勘查区地质

A.3.1 勘查区地层

自老而新叙述勘查区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

叙述勘查区内含煤地层的划分。

叙述含煤地层各段的厚度、岩性、古生物、岩相、沉积特征及其在走向和倾向方向上的变化。

A.3.2 勘查区构造

叙述勘查区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各种构造发育的特点,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

逐个叙述勘查区内主要的褶曲、断层(包括边界断层)和陷落柱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控制程度和查明程度。

A.3.3 岩浆岩

叙述勘查区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分布特征等。

叙述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简要说明勘查区范围内,对其它有益矿产成矿作用有影响的岩浆活动,或由此形成的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及矿化等特征。

A.4 煤层

A.4.1 含煤性

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的层数及可采煤层的层数,煤层的总厚度、可采总厚度、含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特征。在叙述时可插入煤层(全部编号煤层)发育情况表,插表内容包括煤层名称、煤层厚度(两极值/平均值、见煤点数)、煤层间距、煤层稳定程度、煤层可采程度、煤层结构和煤类等

A.4.2 可采煤层

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全层厚度、可采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其可采程度、稳定程度和煤层顶底板岩性等。在对煤层可采程度和稳定程度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评价的方法。

为直观表现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可采范围,可插入主要煤层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值线图。

A.4.3 煤层对比

详细叙述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对比标志。

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

对于复煤层,还要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及其对比可靠程度。

A.5 煤质

A.5.1 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

叙述各可采煤层物理性质、裂隙、结构和构造等。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显微组分、显微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分、宏观煤岩类型及成因类型。

叙述煤的变质阶段、变质类型、变质因素及变化特征。

A.5.2 煤的化学性质

叙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元素组成、全硫、形态硫、磷、砷等有害元素含量等项目的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初步评价。

在叙述上述内容的同时应插入煤质分析成果表,表中应列出各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采样点数。条件允许时,应编绘灰分、硫分等值线图等。

A.5.3 煤的工艺性能

叙述各可采煤层发热量、粘结性、煤的二氧化碳反应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煤灰熔融性、灰粘度、结渣性和焦油产率等项目的试验结果并进行初步评价。

在文字叙述的同时应插入相应的图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