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doc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doc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doc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doc

第一章绪论

单选:

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分析哲学)

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

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

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

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

(文艺复习之后)

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

之父)

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

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

科。

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

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

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

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的是(黑格尔)

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

(自由)

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

的联合体”的是(共产主义社

会)

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

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

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

是(觉解)

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

(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

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

是(天地境界)

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

中主于美的是(艺术境界)

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

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

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

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

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

间的(自由)关系。

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

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

分割)

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

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在

前的)

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

的是(气韵)

1.37.审美经验是一种(感性体

验)

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

括(艺术欣赏)

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

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狭

义的美育)

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

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审美

活动)才能实现。

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

基石是:(审美活动)

多选: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

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维特

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

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费希

纳,弗洛伊德,荣格,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

(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

常生活中的审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

(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

学,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包括(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

学学科)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

意识的是(《牡丹亭》,《红楼

梦》,《俄狄浦斯王》,贝多芬的

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

(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

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

中国大团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是(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

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

学科的研究对象)

1.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

(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

发展起来C.具有生成性D.认

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

实践)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

包括三个阶段,即(自我意识,

人自身,现实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

态,即(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

自由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

由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

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

的(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

四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

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

境界中有(A.功利境界B.伦

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学术境

界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从

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

对自由的状态B.从接收效果

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

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

(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

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C.超

功利性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

精神情感交流)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

态的是(崇高,喜剧和悲剧,丑

和荒诞)

1.18.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在于

(A.以感性方式打动人心B.提

升人,使人本质力量得到揭示)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

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

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

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

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

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

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

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

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

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

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

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

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

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

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知识点汇总: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

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

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

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

动。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

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

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

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

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

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

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

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

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

实展开。其包括四个方面:①

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

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

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

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

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

层面:

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

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

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

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

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

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

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

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

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

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

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

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

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

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

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

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

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

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

究范围。

(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

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

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

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

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

的特点。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易考多选

题、简答题]

因为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

学科,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不

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

的。

1.1.它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

美现象和活动,因此必然要求

更多的感性投入,这样经验科

学的协助配合就显得非常重

要。

1.2.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于

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

用,提高了美学的学科品质,

丰富了美学的理论资源。

但是,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应

当是哲学方法。因为:首先,

美学诞生于哲学,并且一直受

到哲学的重大影响;其次,审

美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的投

入,这不是受制于任何方法的;

再次,美学涉及的本源问题需

要哲学的领悟;最后,美学的

理论性需要哲学的逻辑思维能

力。

四、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易考

多选题、名词解释]

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

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

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带有

原始初民色彩的初级审美意识

和更为自觉成熟的高级审美意

识(例如不同民族的悲剧意

识)。

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

美现象某些本质、规律、特征

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

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

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多

以哲学或者文学评论、创作理

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是以审美现象为

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

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

理论体系。它的诞生是以1750

年“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

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新

旧教材无大异。

五、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存在论[易考简答

题或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

论。

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应当以马

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

主干,同时吸收人类各种哲学

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

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首先,

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

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

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

生活;其次,认为感性个体的

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

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

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

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

具有生成性;再次,物质生产

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具有决定性。

2.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人

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

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

在。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

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它

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

考人的存在;第三,最为根本

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

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和存在的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它们的结合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美学理论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2.美学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实践存在论的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首先,自由有三种基本形态:物质生产劳动中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解放自由;日常人生实践中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其次,只有改变现存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最后,个体与社会真正统一的理想社会是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而这也是人进入审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六、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人生

境界[易考单选题、简答题或论

述题]

1.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

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

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是存

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在

于:(1)个体内在性,即一种独

特的个人内在体验。(2)生成

性,即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

是一个进行的过程。而在人生

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

关键,而觉解又是与情感不可

分离的。

2.审美境界。(1)审美境界是

完全融化在情感中的人生觉

解。(2)它要求人与世界之间实

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3)

审美境界是高低不同多层次

的。总之,它是对人生境界的

一种诗意提升和凝聚,是一种

诗化的人生境界。新增内容,

应该重点掌握。

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

生境界

(1)之所以说审美境界是一种

高级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审美

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

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

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

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

能是审美的。

(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

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

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

自由的状态。它具体表现为情

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

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

“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

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

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

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

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

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

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

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

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

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

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

值。(3)审美境界本身也是多层

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

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

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

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

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

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

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

的诗意的提升与凝聚,是一种

诗化的人生境界。

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

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

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

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

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

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

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

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

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

对人的异化,使得人们对审美

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

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

实践为源泉。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

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

(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

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

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

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七、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

[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

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

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首先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

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

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

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

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

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

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

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

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

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

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

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

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

二者不可分割。2、美与审美形

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

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

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

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

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

和具体存在状态。3、美感与审

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

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

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

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

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

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

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

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

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

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

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

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

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

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

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

占有、利用对象。4、艺术和艺

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

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

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

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

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之一。5、审美教育:

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

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

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

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

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

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

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

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八、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审美关系不同于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存在的意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甚至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体、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单选:

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

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审美

理想)

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

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

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

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后天的社会因素)

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

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

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

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

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

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

动具有——的特性。(自律性)

2.8.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

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

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

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

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

自动展现出来。

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

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非

实体性)

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

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

由游戏)

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

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

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

(弗雷泽)

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

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

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

是(巫术说)

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

是(劳动先于艺术)

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

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

动)

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

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

活动)

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

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

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

发展)

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

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

猎生活)为主题。

多选:

2.1.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

(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2.2.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

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

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

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

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

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2.3.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

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2.4.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

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2.5.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2.6.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

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

式规律,有(多样统一B.整齐

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

E.对比调和)

2.7.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

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

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

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

现象)

2.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

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

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

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

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

化”)

2.9.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

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

枝》,《原始文化》)

2.10.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

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

审美趣味)

2.1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

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

装饰)

2.1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

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

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

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

指)

名词解释题: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

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

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

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

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

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

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

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

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

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

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

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

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

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

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

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

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

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

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

存在状态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

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

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

本身。

2.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

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

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

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

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

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易考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

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

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

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

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

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

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

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

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

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

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

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

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

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

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

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

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

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

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

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

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

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

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

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

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

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

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

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

下。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易考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

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

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

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

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

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

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

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

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

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

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

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

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

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

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

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

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

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

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

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

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

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

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

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

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

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

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

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

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

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

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

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

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

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

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

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

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

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

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

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

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

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

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

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

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

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

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

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

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

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

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

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

化的尺度。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易考

简答]。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

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

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

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

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

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

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

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

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

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

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

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

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

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

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

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

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

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

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

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

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

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

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

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

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

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

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

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

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

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

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

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

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

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

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

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

值。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

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

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

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

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

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

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

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易考简答题]。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易考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中的惊异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从实质上说,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

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

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

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

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从主

体方面来说,必须具备相当的

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对象

方面来说,也必须具备某种独

特之处。审美惊异就产生于具

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与具备

某种独特之处的对象的直接相

遇和直接契合中。另:注意辨

析审美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

奇、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

的区别。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

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

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

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

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

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

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

特的精神状态。人在根本上是

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因而审

美体验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

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经

验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

系。但审美体验又超越于一般

的生活体验,它不仅摆脱了有

限功利目的的羁绊,而且更重

要的是,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

和根本性,是对人生整体和根

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

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

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

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

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

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

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

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态。

六、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易考选择题]。审美对象的物

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

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

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

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

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

的。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

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

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

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

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

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

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

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

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

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

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

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

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

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

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

一种特殊语汇。

(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

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

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

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

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

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

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

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

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

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

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

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

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

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

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

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

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

血脉的一致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

转化[易考简答题]。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

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

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

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

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

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

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

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

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

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

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

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

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

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

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

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

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

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

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

性[名词解释、简答题]。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

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

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

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

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

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

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

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

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

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

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

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

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

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

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

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

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

客体。

(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

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

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

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

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

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

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

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

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易考各

种题型]。

(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

的意义与不足)

1.游戏说。柏拉图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昧,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席勒“游戏说”的评价: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他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索。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第二种)席勒系统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他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

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

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

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

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

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

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生物本能说。(1)古希腊哲

学家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

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2)1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

源》中把人的情欲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

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

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

则产生出美感,人的审美活动

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

要。(3)在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

大的应首推达尔文,他通过对

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

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

点,其结论是:“人和许多低于

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

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

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

愉快的感觉。”这种“愉快的感

觉”即是出自本能。(4)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

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

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

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

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

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

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

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

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

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

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

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

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

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

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

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

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

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

源的探讨。

3.巫术说。巫术说是20世纪

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

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是依据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

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泰勒

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

础,而弗雷泽则在《金枝》中

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

而细致的研究。意义:用巫术

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

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

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

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

其局限性:一方面艺术与审美

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

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

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

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

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

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

会是唯一的因素。

4.劳动说。早在1896年,德

国学者卡?毕歇尔就研究了劳

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

系。普列汉诺夫在其基础上,

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

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

(1)“劳动先于艺术”。(2)只有

通过劳动,才能将人潜在地包

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转化为现

实,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

总是蕴含着由特定社会主产力

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内容。(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

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

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意义:

普列汉诺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

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

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

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

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

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

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

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

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

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

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

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

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人审

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八、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易考

简答题]。

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

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

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

物质生产劳动。这主要因为: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

美活动的发生的意义)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

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

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

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

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

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

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

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

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

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

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

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

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

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

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

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

的真正前提。

九、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从审美发生的内在机制来说,

只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

定的程度之后,才能为审美发

生提供直接的条件,也就是说,

在劳动与审美之间必然存在某

些中介性的因素。目前研究成

果来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

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

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1.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

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

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

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巫术活动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并不单单由于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卢卡契认为巫术为模仿艺术的形成所作的准备主要体现在:(1)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2)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十、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

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

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

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

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

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

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

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

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

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

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

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

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

抽象性。

(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

着真实性。

(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

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

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

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

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

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

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

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

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

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

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

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

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

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

十一、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

型[易考选择题]。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

的审美创造。装饰的发明,为

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

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

自由的活动空间。所谓装饰,

就是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

器物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

行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

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

趣。其装饰活动大致有两种:

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

器物修饰。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

化。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

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

大致可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

装饰两种类型。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

征。

(1)雕刻: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

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世界

上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叙利

亚西南部戈兰高地的贝雷克哈

特——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

痕的卵石小雕像。(2)绘画:绘

画的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

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多以早

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题材,所

描绘的几乎全是动物的形象。

(3)音乐与舞蹈:音乐在史前时

代的发生,已经由考古发现的

资料得到了证实。在法国的比

利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

发现的一支长约108毫米的骨

质笛器,可能是目前所知世界

上最早的一种乐器。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单选:

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

逻辑总结构成了(审美形态)

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

的逻辑出发点是(认为美是客

观的,完全外在于人)

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

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

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抓住了

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

不全面)

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

的观点(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

形态)

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

的观点(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

论的错误)

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

同的观点(随着对人生境界研

究的重视而出现)

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

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

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

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

态具有(广泛性或普适性)

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

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是

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

广泛性)

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

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

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

形态具有(统摄性)

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

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

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

态的(广泛性或普适性)

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

态是在(19世纪中叶后)

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

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

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

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兼容

性)

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

指(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

质是(诗性和音乐性的)

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

质是(戏剧性和雕塑性的)

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

指和所指的是(索绪尔)

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

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

现出一种(诗性)

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

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世俗化)

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

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

学中,就表现为(美与善合一)

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

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

的人是(尼采)

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

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

学背景是(非理性主义兴起)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天不变道亦不变)

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艺术形态)

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优美和崇高)

3.26.明确将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类,并说前者可以看作女性美,后者可以看作男性美的是(西塞罗)

3.27.在狭义上,美主要指(优美)

3.28.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的是(康德)

3.29.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3.30.下列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三角形)

3.31.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3.3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进行研究的是(博克) 3.33.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

3.3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毕达哥拉斯) 3.35.朗吉弩斯将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对举的美来论述的著作是(《论崇高》)

3.36.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

3.37.康德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3.38.利奥塔德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将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崇高上)

3.39.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3.40.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的最根本原因是(表现毁灭,也

表现抗争)

3.41.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

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

士多德)

3.42.最早对悲剧艺术进行系

统的理论总结的著作是(《诗

学》)

3.43。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

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

分析)

3.44.“悲剧冲突”的提出者是

(黑格尔)

3.45.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

神精神的著作是(《悲剧的诞

生》)

3.46.提出罪孽说和焦虑说的

是(克尔凯戈尔)

3.47.“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提出这个观点

的是(鲁迅)

3.48.在西方,最早对喜剧进

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3.49.巴赫金根据自己对喜剧

的理解,尤其是对拉伯雷的《巨

人传》研究,提出的思想是(狂

欢化)

3.50.“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

史的和中介的范畴”,提出这个

观点的是(阿多诺)

3.51.鲍姆加登的“美学”,意

指(感性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

中得到体现的是(雨果)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

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巴黎圣

母院》)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

著是(《丑的美学》)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

是(罗森克兰兹)

3.56.下列作品中,没有以丑

为主题的是(《追忆逝水年华》)

3.57.使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

定下来的著作是(埃斯林的《荒

诞派戏剧》)

3.58.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

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

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

时代的真正的诗人”的西方哲

学大师是(海德格尔)

多选:

3.1.美的形态说包括(美的类

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

形态说)

3.2.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

说,审美类型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

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

审美形态?(阳刚与阴柔,意与

境,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

本标准是(广泛性,统摄性,历

史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

征,指的是(审美形态的历史生

成,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

成)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

的特征,其体现是(将上帝神

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

合而为一,与世俗享乐主义和

现世思想结合)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

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

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

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

后工)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

(悲剧,崇高,丑,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

类型是(悲剧与喜剧,丑与荒

诞,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

意境概括为二十四种基本类

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

(冲淡,纤浓,清秀,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情欲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生殖

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安全的

需求)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

心要素是(冲突,抗争,毁灭)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

的贡献是(◎首先对悲剧理论

进行系统总结◎对悲剧给人的

审美体验进行分析)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

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ABC)A.悲剧诞生与日神

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B.日神

精神代表梦境状态C.酒神精

神代表迷醉状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

正确的是(ABCD)A.喜剧既是一

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

态B.喜剧以“笑”为载体C.喜

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

因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

倒观念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幽

默,讽刺)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

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

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

(ABCDE)A.提出狂欢化B.认

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

的生活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

方严肃的态度D.狂欢式生活

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E.作

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

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

规范的自由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

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

(◎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希

腊风气中美与善同一)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

贡献是(提出丑的美学,艺术可

以“理想化”丑,顾及到艺术

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

之感)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

含义包括(人不再是全面体现

人本质的人,人失去了终极关

怀的基础,自由只是观念的自

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

括(形式上的不和谐◎效应上

的痛感,◎有非理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题: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

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

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

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

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

情绪的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

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

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

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易

考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

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

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

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

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

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

分类。

2.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

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

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

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

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

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

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

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

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

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

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

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

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

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

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

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

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

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

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

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

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

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

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

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

必要的张力。

3.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

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

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

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

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

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

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

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

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

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

络。(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

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

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

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

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易

考简答题]。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

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审美形态

具有历史性,因为审美形态是

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

产物,并且审美形态的具体内

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中

国形成于春秋,是音乐性和诗

性;西方形成于古希腊,是戏

剧性和雕塑性。

2.审美形态与思维。审美形态

与思维关系密切,比如中国象

数思维,(主客相融,情感性和

观念性相融)形成了天人合一

等观念,而西方抽象思维,(主

客相分,二元对立)形成悲剧

与喜剧等二元对立的审美形

态。

3.审美形态与语言。(比较中

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审

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比如

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

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

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

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

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

有逻辑性。

4.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

与文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

宗教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而哲

学思想更为重要。西方审美形

态与宗教关系密切,中国不同,

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西

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

制约与影响,中国不同,只是

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修改。

三、优美与崇高的内涵、特点

与比较[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论述题]。

(一)优美。——和谐统一

1.优美的内涵:(真善美最大

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自然领域

中,优美主要表现在客体对象

感性形式的和谐。在社会领域

中,优美表现在真和善。在艺

术领域中,优美表现为和谐内

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2.优美的特点:(1)是超然优

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3)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

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

验。(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

的审美观受)

3.(二)崇高。——对立冲突

1.崇高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对

立与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与

超越,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

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2.崇高的特征是:(1)雄伟壮

阔的力量之美。(2)社会价值实

现的昂扬之美。(3)刚毅坚强的

品格之美。(4)恢宏豪迈的尊严

之美。

3.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两者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

的存在状态,但前者和谐,后

者超越。

(2)两者都在人类早期与自然

联系。但前者与自然一致,后

者与自然对立。

试述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它们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对于崇高与优美两种审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1)坚持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

同的本质的理论,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从美学史上的讨论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美学家,大都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美学家,则强调_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这两种观点都看到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即它们的对立的一面,但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其实它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

(2)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

态的美,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3)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人们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地联系于自然。当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谐,与人的存在状态和谐一致时,人们感受到的审美体验是优美;相反,人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

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

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

勇气与力量,这时人们感受到

的则是崇高。

(4)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形式

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方面。崇

高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

均衡、调和、比例等,粗粝的

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

星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而这些

又与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

杨柳依依、莺歌燕舞,恰恰相

反,构成崇高和优美完全相反

的特点。

四、悲剧与喜剧的内涵、特征

[易考多选题、简答题]。

1.悲剧的特征。——通过否定

来肯定

(1)它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

体验来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

肯定。

(2)它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及

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它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

深层体验。

2.喜剧的特征。——形式和内

容的背离。

(1)它是对现实的反映以与现

实错乱的形式表达。

(2)它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

特征。

(3)它的情感形式以笑为主。

冲突、抗争、毁灭是构成悲剧

的三个核心因素。

五、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

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

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

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

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

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

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

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

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

的行动的摹仿”,这可以说是悲

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

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

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

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

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

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

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

化和陶冶。

六、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

剧[易出简答题]。

悲剧和喜剧是作为人生存在而

存在的:

(1)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

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

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

现象。

(2)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

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

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

态。

(3)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

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

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4)其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

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的。

这是新内容,把握其要点“人

生与存在”这两方面。

七、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易

考简答题]。

1.丑的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

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

反常、混乱,给人恶性刺激。

2.荒诞的特点。——人生存在

意义上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1)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

状态的体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

性。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本知

识点为重点,尤其是荒诞,是

旧教材完全没有的,应予以重

视。对丑和荒诞特点都可以从

原因、形式两方面进行把握。

3.举例论述荒诞的特征。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

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

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

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

义状态的体悟。比如在贝克特

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

停的等待着的状态,就是出于

作者对于人生存在无意义的一

种感悟。

(2)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

性。比如同样在贝克特的《等

待戈多》中,“戈多”这个意象

就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性。它可

以象征着上帝,也可以象征着

精神寄托,也可以象征着梦想。

而“等待”:这个意象,也是人

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也就

是人生活在等待的漫长与无聊

中,而等待的结果却不一定会

出现。

(3)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比如

同样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它就有很怪诞的表现形式。比

如它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

突,人物的对白听起来像胡言

乱语。而这正是人类当前生存

境遇的描述。

八、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

研究的贡献。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

的美学》一书,在书中他提出

了丑的美学。简而言之,他对

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贡献:(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

且并列起来。(2)丑不仅是作为

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

术中来的。(3)他提出艺术创作

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

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

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

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

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理想化”并非“美化”,而是

用“美的一般法则”突出丑的

一般特征。罗森克兰兹的《丑

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

究丑的文学专著,而且也标志

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

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九、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易出简答题、论述题]。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局限性,决定了美的复杂性,其中就会包含丑。

(2)从美与人生境界关系看,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人生境界也包含丑的因素。

(3)从美与劳动的关系看,丑成为审美因素,与劳动的异化密切相关。

(4)从美与哲学的关系看,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等密切相关。

(5)从美与艺术的关系看,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对丑的描绘,而且呈现出以丑代美的趋向。总而言之,前两者是可能性,后三者是现实性。由于这五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

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特殊的存在价值。

(2)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

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荒诞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距离拉近。

(3)其表面上看是反理性和反

传统的,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结出的果实。本考核点是新内容,应主要从丑和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着手来理解。关于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可以从美与自身,人生境界,劳动,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来论述。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单选:

4.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

哲学家是(柏拉图)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

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一般规

律)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

中,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

灵)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

转向集中体现在(英国经验主

义美学)

4.5.将审美经验明确地归结为

情感活动。(休谟)

4.6.康德提出了“游戏说”,

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

的(协调一致)

4.7.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

是(逻辑经验主义)

4.8.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科学

主义美学的对立面是(人本主

义美学)

4.9.分析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是(维特根斯坦)

4.10.“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

成过程的唯一方法。”这一论点

来源于(叔本华)

4.11.在解释学的“本体论转

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的人物

是(海德格尔)

4.12.系统的解释学美学形成

于(伽达默尔)

4.13.美感理论建立在思维方

式的基础上。(形而上学二元对

立)

4.14.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的

一种重要形式。(人生实践)

4.15.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

中国一般体现在(自然特征比

附人类道德)

4.16.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

种(非理性活动)

4.17.主张非理性是一种低级

混乱的认识,这一观点是出于

——的偏见。(形而上学)

4.18.审美经验的本质直观性

是在于它把理性从——解放出

来。(概念)

4.19.有人说,因为审美经验

是直接将形式与自身感受相联

系,所以无法把握本质。在这

里他混淆了(外观与现象)

4.20.审美经验也可能产生功

利的效果,从对象角度来看(对

象的形式是与内容结合的)

4.21.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

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象征)

4.22.作品的超验本质构成了

它的(形而上质)

4.23.人的五官具有审美能力,

根本上是因为(感觉在实践中

获得了社会性)

4.24.在审美经验中,起点是

(感知)

4.25.审美感知总是以的形式

把握对象的。(完形)

4.26.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

形式的是(再创造想象)

4.27.在审美经验中,是一个

核心因素。(想象)

4.28.在审美经验中,是最活

跃的因素。(情感)

4.29.“移情说”是谁提出来

的?(里普斯)

4.30.审美想象受到审美理解

的(制约)

4.31.创立“发生认识论”学

说的是(皮亚杰)

4.32.中国禅宗的坐忘境界是

一种心理的调节。(功能)

4.33.审美经验生成的规律是

(同化——调节律)

4.34.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通

过——与对象建立联系的。(整

个身心)

4.35.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审美想象)

4.36.对象的审美特征的充分

显现必须借助于____,使我们

得以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

(先验想象力)

4.37.审美距离是提出来的。

(布洛)

4.38.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中,——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审美理解)

4.39.“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

是从——出发去探讨事物规律

的。(特殊)

4.40.反思判断力是哪一位著

名哲学家提出来的概念?(唐

德)

多选:

4.1.柏拉图的“回忆说”这一

论点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揭

示了审美主体的亢奋状态,触

及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越

性)

4.2.下面的哲学家、美学家中,

属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重要代

表的是(夏夫兹博里,荷加兹,

哈奇生,休谟)

4.3.审美经验在下列哪些领域

中可能发生?(艺术,自然,社

会)

4.4.审美具有直观性,它包括

(本质直观性,感性直观性)

4.5.审美经验的三个主要特征

是(超越性,非功利性,直观性)

4.6.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体现

在(◎美只涉及对象的外观和

形式◎美愉悦与一般快感有本

质区别)

4.7.审美经验是具有功利作用

的,这种功利作用来源于(◎任

何形式都是与内容结合的◎主

体的精神思想必然被影响)

4.8.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

向——的超越。(精神世界,理

想世界,超验世界)

4.9.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是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4.10.在人的诸种感官感觉中,

——等感觉在美学上的作用是

最重要的。(视觉,听觉)

4.11.想象活动包括

(ABCDE)A.创造性想象B.类

似联想C.对比联想D.接近联

想E.再创造想象

4.12.审美理解的特点是(非概

念性,多义性)

4.13.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

(原动力,对象和内容)

4.14.审美主体通过自我调节来强化心理图式,这其中涉及(◎审美对象的层次高低◎审

美能力的大小◎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人生境界的高低)4.15.自调节的特殊要求是(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一,反馈调节)

4.16.审美经验具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4.17.根据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的分析,先验想象力具有的功能有(后退,开拓)

4.18.想象力的两个层面是(先验,经验)

4.19.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4.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审美对象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培养的◎审美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式有关◎审美体验开始和结束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名词解释题:

4.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4.2.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4.3.本质直观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构揭示事物的本质。

4.4.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

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

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

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

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

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

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

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

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

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

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

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4.6.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

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

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

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

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

式。个体和人类的审美经验的

产生发展部是同化——调节辩

证关系的产物,它是审美经验

的生成规律。

4.7.审美态度指的是主体在摆

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

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

的态度。

4.8.先验想象力在根本上为审

美对象的构成提供了前提条

件,提供了对事物观察必需的

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打破了主

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状态。

4.9.审美距离是由瑞士心理学

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

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

距离。

4.10.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

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

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

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

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

不是质料。

4.11.准主体:审美对象的特

殊存在方式实际上使它自己成

为了一种准主体,主体与审美

对象之间会发生精神交流,使

得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度的体

验。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准主体

却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作者而

言的。这个主体是我们完全以

审美对象为依据而构造出来

的。就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它

总是作家的意识活动的结果,

我们自然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一种模仿性的意识行为,即在

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开始作家的

思想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

发现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由

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易

考单选题、简答题]。

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

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

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

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

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

种重要形式。

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

(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

仅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

受,而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

形成的审美关系。

(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仅是

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

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

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

(3)对于审美对象理解的差异:

美感是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

对象的反应,其对象的审美性

质是先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

认为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

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

一部分(重要形式).

(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

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

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

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

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

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

紧密的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

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

(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

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

实践的密切关系:如中国的“比

德”说;西方重视自然激起主

体的道德体验。

二、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易考

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

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

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

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

的统一。可以说,非理性的直

觉是比理性更高的认识能力,

从这一立场出发,才可以确定

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地位,才可

以认识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审美经验的两种

直观性)“感性直观性”,是指

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

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

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

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

直观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

“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

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

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

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

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尤其要注意到“排除了概念对

于理性认识的干扰”对于本质

直观的重要性。

2.非功利性。(为什么审美经

验具有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

有的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

决定的。首先,从审美对象的

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是涉及

到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

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

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

联系;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

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求

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会产

生功利性的作用,因为任何形

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结合在一

起的,纯粹形式是不可能成为

理想的审美对象;并且主体一

定会受到对象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这种功利色彩的浸染使得审美经验不再那么纯粹和自由,但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和重要。

3.超越性。(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超越概念包含

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三、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审美经验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

1.感知。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第二,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第三,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想象。想象活动包括初级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高级形式则是再创造联想、创造性想象。高级形式对于审美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3.情感。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因素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情感和感觉一样,都是对于现实的肯定方式,它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自然的人化和感

觉的人化是相互对应的。

4.理解。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

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

美判断和评价,审美理解具有

两个特点,(1)审美理解具有非

概念性的特点。由于在反思判

断中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律可

循,而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

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

而他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

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

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

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叉显

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

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

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

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

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

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

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

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

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

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

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

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

丰富,回味悠长。但是,审美

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

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

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

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但它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

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既互相渗

透,又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

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

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

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

(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

的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

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

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①审美

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

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

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

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

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

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

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

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

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

一来,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

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

来自于审美理解。借用康德的

话来说,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

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

系。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

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他

认为,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并

不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

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

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

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

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

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

本质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

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

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

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

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

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

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

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

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

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

一起的。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

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

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

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

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

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

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

本要求。

四、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易考

单选题、论述题]

1.审美感知处于起点的位置,

它构成了其他心理要素的基

础。

2.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的相互

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

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

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

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

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

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之间应

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4.审美经验中,理智渗透于情

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

导。

五、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易考

简答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

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

个层面。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

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

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

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

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

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

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首先,(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

结构调节)审美主体通过同化

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对象,也通

过调节来修正心理图式。自我

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

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

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

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

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

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

意识的结构调解的有机统一。

不仅个体,而且人类的审美经

验的产生发展都是同化——调

节辩证关系的产物。所以我们

说,同化——调节律是审美经

验的生成规律。

其次,自调节审美有自己的特

殊要求,体现在以下两点:第

一,有目的与无目的的辩证统

一,按照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这里所谓的目的指的是在确定审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努力的自我调节以达到审美目的;第二,反馈调节,为了实现审美目的,主体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必须注重反馈调节,而反馈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六、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易考单选题、多选题、论述题]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1.呈现阶段。审美态度的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审美主体并不是首先通过五官,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与对象建立关系,达到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合一状态并不意味着对于对象的占有,而是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之后出现的一种忘我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精神交流关系。

2.构成阶段。审美想象在构成阶段中非常重要,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图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评价阶段。主体的理解力在评价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想象力,松弛它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结成的纽带(康

德的“反思判断力”概念)。现象学关于自我、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他人的存在以及主体间性都是自明的,而个体自我则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

七、(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审美体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

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

感觉与前者不仅对象不同,而

且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

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这种深度也使得审美活动本质

上成为一种主体间的精神交

流,而审美对象实际上成为了

一种准主体。本章的布局较之

旧教材的美感部分,已经有了

相当大的变动,所以说以前的

资料甚至考题的参考价值已经

不大,本章重要的知识点都必

须掌握。并且因为改动大,所

以显示出在这一部分美学界的

进展也比较大,进而很有可能

在新的自考试卷中占重要分

值,每一个考生都应该充分认

识到这一点。

第五章艺术论(一)

单选:

5.1.大约到了——才把艺术一

词专指诗歌、绘画、舞蹈、戏

剧、雕塑。(17世纪)

5.2.游戏说最早是由提出的。

(康德)

5.3.集体无意识说是由提出。

(荣格)

5.4.符号说是从——对艺术下

定义。(艺术本质角度)

5.5.抹煞了艺术家个性的理论

是(集体无意识说)

5.6.集体无意识说是一种建立

在——上的假设。(心理学)

5.7.最早提出“天才论’’的

美学家是(唐德)

5.8.艺术是“抒情的表现”,

属于(表现说)

5.9.模仿说的主要缺陷是(忽

视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5.10.柏格森说:“诗意是表现

心灵状态的。”体现了的观点。

(表现说)

5.11.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

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

源。(表现说)

5.12.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

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有意味的形式说)

5.13.符号说是由提出的。(苏

珊?朗格)

5.14.下列不主张载道说的是

(苏轼)

5.15.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艺

术的是(娱乐说)

5.16.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

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的美

学家是(罗曼?英伽登)

5.17.诗与画都是艺术,其作

品结构中都必然具有且性质相

同的层次是(物质实在层)

5.18.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

在是(形式符号层)

5.19.艺术品结构由物质层面

向精神层面的过渡依赖于(意

象世界层)

5.20.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

次是(意象世界层)

5.21.作为经鉴赏者的审美知

觉和想象而产生的是(意象世

界层)

5.22.下列艺术品中最能反映

艺术品意境超验层的是(中国

书画)

5.23.在意象的主要类型中,

兴象的基本特征是(天然)

5.24.左拉、福楼拜、梅里美

的小说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

是(仿象)

5.25.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

的第一步是(物态化)

5.26.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产生

的意象类型主要是(抽象)

5.27.审美意象是一种(精神的

存在)

5.28.“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

雪花形象属于(喻象)

5.29.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

的关键是(意象世界的创造)

5.30.提出了:“意境是中国文

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

献的一方面”这一论述。(宗白

华)

5.31.在“意境”范畴的形成

过程中,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

是(苏轼)

5.32.——应成为艺术的最高

追求和目标的是(创造有意境

的意象世界)

5.33.艺术品的核心任务是(创

造意象世界)

5.34.《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

的古希腊的历史资料,这反映

了艺术的(认识功能)

5.35.艺术品的外围功能是(商

业广告功能)

5.36.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

美)

5.37.“寓教于乐”是提出的。

(贺拉斯)

多选:

5.1.以下美学家中不属于主张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有(谢林,卢

梭)

5.2.下列是对艺术从艺术起源

角度加以定义的是(游戏说,集

体无意识说)

5.3.下列中国美学理论中,不

能划入表现说的有(载道说,韵

味说)

5.4.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成

两个层次,即(意义,符号)

5.5.下列不属于艺术品的形式

符号层的是(纸,颜料)

5.6.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

巨大作用的是(意向,想象)

5.7.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

结果是(◎物质实存◎形式符

号)

5.8.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

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

标,这从中西美学哪些论题中

可以看出?(“隐秀”论,“有意

味的形式”论)

5.9.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

家的艺术意境创造的核心目标

的是(静,有,实)

名词解释题:

5.1.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

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

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

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5.2.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现在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5.3.模仿说是古希腊时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

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

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

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

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

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

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根源。其

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

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

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

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

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

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

本质。

5.4.表现说:西方18、19世

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

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

网,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

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

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

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

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

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

说大体可划入表现说。表现说

把艺术本质和艺术家主体情感

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

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

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

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

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

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

的区别,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

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

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

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

“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

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

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

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

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

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

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

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

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

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

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

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

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

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

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

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

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

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

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

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

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

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

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

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

义和神秘主义。

5.6.符号说由当代美国哲学家

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

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

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

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

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

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

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

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

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

形式”的内在本质。朗格的符

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

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

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

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

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

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

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

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的解

决艺术本质问题。

5.7.载道说(或教化说)较早可

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

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

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

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

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

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

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

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

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

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

展规律。

5.8.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

“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是

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

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

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

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

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

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

娱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

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

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

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

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

核心层次。

lO.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

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

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

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

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

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

“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

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

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

要“隐蔽”。

5.11.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

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

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

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

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

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

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

工痕迹。

5.1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

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

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

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

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

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

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

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

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

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还

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

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

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

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

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

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知识点汇总:

一、艺术分类[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1.两种传统的艺术分法。

一种传统分法,艺术分成美术与语言艺术两部分。后者指语言、讲话和推理的表达技巧;美术则偏重于纯审美的目的,简单美,即偏重于美。另一种传统分类法把艺术划分成以下几类:文学(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视觉艺术(绘画、素描、雕刻等),平面艺术(绘画、素描、设计及其他在平面上表达的形式),造型艺术(雕刻、塑造),装饰艺术(搪瓷、家具设计、马赛克等),表演艺术(戏剧、舞蹈、音乐),音乐(指作曲)和建筑(往往包括室内设计)。

2.给艺术下定义之所以困难的原因。

(1)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

(2)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3)“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

(4)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

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能,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二、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易考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

题]。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

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

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

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

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

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

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

他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一切

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

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

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

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

游戏确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又

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

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

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

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

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

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

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2.集体无意识说。集体无意识

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

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

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

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

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

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

创造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

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不

是以某个人为代表的,而是体

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

限的心灵。其合理之处在于,

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

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遗憾

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

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

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

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

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

实际的。

(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1.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

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大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

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

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

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

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

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

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

性,因而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艺

术的真实性。后来艺术家还提

出“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

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

文学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

段。模仿说的合理在于,始终

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

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

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

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然

而,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

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

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

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

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

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

艺术的本质。

2.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

浪漫主义浪潮,标榜“自我表

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

表现说于是兴起。康德最早提

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

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

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

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在中

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

大体可划人表现说。表现说把

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

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

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

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

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

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但表

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

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

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3.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学

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

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

“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

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

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

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

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

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

的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

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

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

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

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

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

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

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

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

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它

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

与一切现实(包括主体的现实

情感)的联系完全切断,完全脱

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脱离社

会的历史发展,脱离人类本身

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

进,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

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

义和神秘主义。

4.符号说。符号说由当代美国

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

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

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

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

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

绪,而应该表现一种人类的普

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

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

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

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

“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朗

格的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

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

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

论上达到了最高的层次;但也

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

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

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

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

正确的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1.栽道说(或教化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柳宗元亦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矫情为文的风气,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但完全摒弃文的缘情作用,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片面的。2.娱乐说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自娱”也就是说,艺术家是借助于创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同样,“娱人”也很重要,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综上各说,虽然角度不同,重点不一,但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所以说,艺术本身是一个涵盖面极广、抽象度极高的观念,是一个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动态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一直处在全方位的变动中。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及联系[易考简答题或论述题] 1.两者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旧教材对两者的不同,讲解更为详细,新教材在这个知识点上论述比较简洁。综上,我们提出“艺术品”的概念: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艺术品与非

艺术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的基本原因:(1)经过审美加工

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

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2)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

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

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

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

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

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

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

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

区别: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

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

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

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

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

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

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

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

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

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

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②艺术

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

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

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

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

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

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

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

中的高级部分。③艺术品主要

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

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

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

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

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

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

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

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

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

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

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

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

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

的趋势。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

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

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比如,

自北宋以来就闻名于世的景德

镇陶瓷,它原初也只具有某种

实用价值,以后人们在劳动创

造中加强其色彩、图案、外形

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实用与

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德镇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

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值

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

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

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

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

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

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

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

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

情趣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

品种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有许多

艺术品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

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西方的

风景画,是迟至17、18世纪才

形成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

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

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

外,其审美价值也应该越来越

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大桥、

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艺

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

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

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

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

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

趣。

四、艺术品的层次结构[易考选

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

论述题]。

理论前提定位:艺术品是以审

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

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

此出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

结构作如下分析: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

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

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

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

成的存在而言的。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

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

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

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

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

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

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

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

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

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

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

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

超验层有广义、狭义之分:一

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

术品本身内涵而言。可见,艺

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

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

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

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

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

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

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

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

层次都毫无意义。

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

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

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

开放系统,由此出发,艺术品

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结构:物

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

世界层、意境超验层。下面试

以中国国画为例,论述这四个

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

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

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

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

录像带等。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如果不是用宣纸而用别的纸张,就不能造成那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即使同是用宣纸,还有生宣熟宣之分。所以说,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栽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中国传统国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画、工笔画,两者的根本区别反映在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是十分明显的,两者因为笔法运用、色彩调用、结构布局等技巧上的不同,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这说明了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而意象世界层是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是艺术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就国画而言,其物理时空意义上物质实在与单纯的形式符号本身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而意象世界中,就有了鲜活的精神性存在,或青山绿水,乡野村郭,或浩渺烟湖,远山淡水,纯然的精神性存在战胜了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之境,艺术品由物质实在、

形式符号向意象层次的深化,

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

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

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

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

人生哲理的更高层次,进入了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

境。国画中的笔法、墨意,是

艺术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

不去模拟现实实物,亦不纯粹

抽象,而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

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所

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

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从国

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

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

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

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

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

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

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

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

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五、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1.意象的结构[易考选择题或

简答题]。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

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

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结构,

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

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

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

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

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

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

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

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

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

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

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

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

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

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

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

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

“意”藉“象”而成形,为感

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

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

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

力。

2.意象的生成[易考选择题或

简答题]。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

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

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

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

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

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

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

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

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

的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

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

的动态平衡相联系,或者说,

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

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

力,和构建意象的“先人之见”

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

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作

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

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

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

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

进行加工、改造和创作性的重

组,从而使“意”与“象”达

成和谐的结合。

3.意象的主要类型[易考选择

题或简答题]。(1)仿象:是主

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

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

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

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

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

意象的仿真上。(2)兴象:是主

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

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

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

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

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

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

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古典美

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

“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

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

可明白说出。出色的兴象所达

到的境界应是主体的忘我与对

象的“连续性”的融合,即从

自然到自然。(3)喻象:是创作

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

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

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

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

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

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

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

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

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

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

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

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

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一种

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等

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与

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

明的关系。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易考

简答题]。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

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

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

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

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

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

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

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

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

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意

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

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

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

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

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

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

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

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字意象凝

定下来。

六、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

界[易考简答题]。

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

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

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

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

标,可从中西美学的两个论题

中看出,一是“有意味的形式”

论,一是“隐秀”论,两者共

同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

意蕴的意象世界。“有意味的形

式”说,所强调的“形式”是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上是

意(味)与象(形式)的有机结

合,希冀在有形物的纯形式中

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使

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式,

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

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

实在的意象世界。“隐秀”说,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隐也

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状溢目前”

日秀,“情在词外”日隐,秀为

外在感性物象,隐为内在“意”

蕴。

七、意境[易考选择、简答题或

论述题]。

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

提出来的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

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

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

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

的境界中。

1.“意境”说的提出。

(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

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

来的三境之一;(2)司空图的

《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

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3)宋代

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

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4)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

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

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

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与意象

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

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

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

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

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

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

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

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

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

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

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

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

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

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

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

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

的两种类型,即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最初由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提出。所谓“无我

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

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

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

艺术意象中。

八、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易考

选择题、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

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

现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

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

思维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

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

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1.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

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

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

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

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

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

感性。

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

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

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

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

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3.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

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

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

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

识见,开阔眼界。

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

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

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

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

德教育。

5.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

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

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

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

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

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

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

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

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

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

作品。

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

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

衡。

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

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

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

的活动。

1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是

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

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

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

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1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

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

代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

具审美与商业两重价值,商业

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九、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易考简答题和论述题]。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

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

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

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

美。

美学00037_历年试卷附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美学原理笔记 (2)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2019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时间是(B) 1-37 A. 1850年 B.1750年 C. 1650年 D.1550年 2.维特根斯坦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所谓的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是强调美学研究的重点是(A)1-42 A.审美经验 B.审美关系 C.审美形态样 D.审美现象 3.对审美趣味产生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B) 2-58 A.审美需要 B.审美理想 C.审美情感 D.审美经验 4.“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说明(C) 2-60 A.美是先于人而客观存在的 B.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老人 C.美是因为人才显现出来的 D.美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 5.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B) 2-74 A.完善的感性 B.灿烂的感性 C.自然的感性 D.直观的感性 6.“劳动说”主张审美起源于人类的(A) 2-84 A.物质生产 B.石器生产 C.陶器生产 D.精神生产 7.下列诗句体现出“崇高”特点的是(D) 3-114 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B.寒波澹游起,白鸟悠悠下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莆

8.认为最美的图形是球形和圆形的是(A) 3-110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柏拉图学派 C.亚里士多德学派 D.智者学派 9.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实质是(D) 3-124 A.好人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 B.怜悯与恐惧 C.永恒正义的冲突源 D.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3-100 A.审美形态既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逻辑分类的形式有重点方能 B.审美形态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无关 C.审美形态首先是一种理性存在形式 D.审关形态与审美经验无关 11.“如清风,如云,如戏,如烟。如幽林曲涧”所描述的审美形态是(C) 3-114 A.自然美 B.社会美 C.优美 D.崇高 12.认为“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的美学家是(A) 3- 136 . A.鲍姆嘉通 B.维柯 C.克罗齐 D.温克尔曼 13.柏拉图描述审美经验的高峰状态的学说是(A) 4-151 A.迷狂说 B.模仿说 C.分有说 D.润穴说 14.中国古代的“比德说”总是把自然(D) 4-159 A.艺术化 B.科学化 C.理论化 D.人格化 15.关于审美经验,表述正确的是(D) 4-162 A.纯粹的感性直观活动 B.纯粹的理性直观活动 C.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 D.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的统一 16.审美主体在头脑中重新形成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是(C)4-173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完整版)《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上篇 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 3 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伊斯兰文化(包括西班牙)的内院式街道,这种街道的外墙仍然形成了街道,不过因为有了内部的室外生活 空间因此没有了意大利街道的那么多的生活气息。 所以,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 3 种基本类型: ⒈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⒉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伊斯兰和西班牙式样,也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个里。 ⒊ 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

2018年4月全国自考00037美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 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 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 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 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 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 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 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 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 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笔记整理 1.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 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 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 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 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 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 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例如梅兰竹菊; 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一、判断 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 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全国2011年04月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附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B )7-366 A.诉诸感性 B.潜移默化 C.能动性 D.艺术性 2.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 C )7-344 A.董仲舒 B.顾炎武 C.朱熹 D.韩愈 3.“艺术天才”的正确表述是( C )6-315 A.人人都是艺术天才 B.唯心主义看法 C.客观存在的现象 D.子虚乌有的东西 4.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 A )6-305 A.存在论 B.形式论 C.行为论 D.功能论 5.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 B )6-316 A.艺术想象力 B.艺术敏感 C.艺术灵感 D.艺术技巧

6.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 D )4-208 A.荷加兹 B.哈奇生 C.博克 D.夏夫兹博里 7.在西方美学史上,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是( B )4-209 A.杜威 B.桑塔亚那 C.维特根斯坦 D.柏格森 8.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 C )5-277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苏珊?朗格 9.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 B )5-278 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 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性因素 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 10.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 B )5-278 A.神启说 B.表现说 C.有意味的形式说 D.符号说 11.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 A )5-286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1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 D )3-135 A.文化的认同 B.社会的发展

美学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 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生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必然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而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 基础二: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注:古希腊人比较较真,首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而且他们还要一一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一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而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美学呢? 答:其一,中国人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中国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人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中国人主张的是“言不尽物”“言不尽意”。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我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对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其二,中国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方人的几何划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所谓知情意三者在中国文化看来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其三,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从来没有被统一的论述过,因为在中国文化看来,各门艺术的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诗文最高的理论,导致了古代中国虽然有诗学、有建筑学、音乐学等等,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学,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第一阶段:柏拉图的美学,一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静态结构,美的本质直接与美的现象相对应;二是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面对美的形体,接着进入心灵美,进而行为制度的美,再进一步,各种知识学问的美,最后达到美的理式。

2018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C ) A.社会学方法B.人类学方法C.哲学方法D.心理学方法 2.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A) A.实践存在论B.实践认识论C.科学社会主义 D. 意识形态论 3.蒋孔阳主张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C) A.审美经验B.艺术C.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D.美和美的规律 4.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标志是(D) A.原始巫术活动的出现B.原始劳动分工的出现C.史前彩陶纹饰的出现D.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5.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D) A.审美主体和审美创造B.审美客体和审美接受C.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D.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6.席勒认为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主要标志是(C) A.巫术B.音乐C.游戏D.舞蹈 7.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这表明审美活动具有(A) A.自律性B.因果律C.他律性D.三一律 8.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B) A.崇高B.优美C.悲剧D.喜剧 9.首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的美学家是(B)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尼采D.马克思 10.审美经验是(D) A.纯粹的感性活动B.纯粹的理性活动C.一种理性直观活动D.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的统一11.《萄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句话涉及到审美经验中(B) A.情感与想象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想象与感知的关系D.想象与理智的关系12.《礼记·乐记》中的“心生说”,从艺术本质论的角度来说,大致可以划入( D ) A.符号说B.游戏说C.模仿说D.表现说13.古希腊语中的“艺术”一词指的是(B) A.模仿B.技艺C.创造D.审美 14.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C) A.形式符号层B.意境超验层C.意象世界层D.物质实在层 15.苏珊·朗格主张艺术作为符号形式应当表现(A) A.人类情感B.绝对精神C.无意识D.意识形态 16.宗自华认为,中国美学史上最具有世界贡献的范畴是(D) A.境界B.意象C.神韵D.意境 17.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C) A.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B.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思C.主客体间的感动关系D.主客体间的反映关系18.在生产意象的过程中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是(A) A.想象力B.艺术敏感C.灵感D.判断力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 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2020年08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 A.《判断力批判》 B.《审美教育书简》 C.《诗的哲学默想录》 D.《美学》 2.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 B.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 C.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 D.审美意识奠基于美学思想 3.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主要是指() A.先天性与后天性 B.观念性与实践性 C.个体性与社会性 D.现实性与理想性 4.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审美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 A.自律性 B.他律性 C.功利性 D.物质性 5.审美体验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 A.卓越的想象能力 B.饱满的审美情感 C.丰富的人生体验 D.高远的审美理想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体现的形式美因素主要是() A.色彩 B.线条 C.形体 D.音响 7.杜夫海纳认为,要使审美对象获得现实的生命,审美主体就必须使自己() A.现实化 B.非现实化 C.理想化 D.审美化 8.博克认为,产生崇高感的本能是() A.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B.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 C.社交的本能 D.性的本能 9.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 A.道德实践 B.精神实践 C.生存实践 D.宗教实践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不是一-种审美情感 B.丑主要表现为反常、混乱等形式 C.丑不是人们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 D.丑在美学中没有意义 11.荒诞引起的主要是() A.虚无感 B.悲剧感 C.滑稽感 D.厌恶感 12.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主张“崇高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美学家是() A.席勒 B.叔本华 C.尼采 D.西美尔 1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讨论的审美形态主要是() A.悲剧 B.喜剧 C.荒诞 D.崇高 14.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悲剧做出完整定义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朗吉弩斯 D.西塞罗 15.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科学主义者的是() A.托马斯·门罗 B.叔本华 C.尼采 D.伽达默尔 16.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 A.接近联想 B.对比联想 C.再造性想象 D.创造性想象 17.“言有尽而意无穷”说明了审美理解具有() A.直观性 B.超越性 C.多义性 D.超验性 18.在各种空间艺术中,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是() A.建筑 B.绘画 C.雕塑 D.戏剧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2020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最早提出美的本质问题的美学家是(C)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柏拉图 D.鲍姆加登 2.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内涵是(A) A.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B.人的最基本的精神生产方式 C.人的审美存在 D. 人的历史存在 3.审美理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B) A.情感结构 B.价值取向 C.生存状态 D.道德修养 4.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D) A.生理遗传 B.先天气质 C.家庭背景 D.社会条件 5.“和而不同”、“违而不犯”所描述的形式规律是(D) A.整齐一律 B.节奏韵律 C.对称均衡 D.多样统一 6.在20世纪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审美发生理论是(D) A.游戏说 B.生物本能说 C.巫术说 D.劳动说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优美是阳刚的人生境界 B.优美使人感到紧张 C.优美是和谐的人生境界 D.优美使人感到振奋 8.《判断力批判》的作者是(D) A.笛卡尔 B.歌德 C.莱辛 D.康德 9.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C) A.紧张和期待突然消失于虚无 B.内心突然的荣耀感 C.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D.把无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0.朗吉弩斯认为(A) A.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B.崇高源于人的安全需要 C.崇高令人感到愉悦 D.崇高令人感到敬畏 11.黑格尔在悲剧研究中引入了(B) A.理性思维 B.辩证思维 C.抽象思维 D.具象思维 12.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A) A.悲剧 B.喜剧 C.滑稽 D. 崇高 13.下列美学家中不属于经验主义者的是(D) A.夏夫兹博里 B.荷加斯 C.哈奇生 D.奥古斯丁 14. 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属于(C) A. 自然主义 B.科学主义 C.解释学 D.存在学 15.中国古代诗人常常以香草喻君子,这属于美学理论中的(B) A.畅神说 B.比德说 C.模仿说 D.再现说 16.英加登所说的艺术作品的“形而上质”体现了审美经验的(B) A.直观性 B.超越性 C.直接功利性 D.间接功利性 17.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表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包括(A)

2017年10月自考00037美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 A.自然科学B.人文学科C.实证科学D.逻辑学科 2.杨振宁认为,物理学家用方程式写出了“造物者的不朽诗篇”,这句话谈论的是A.艺术美B.社会美C.自然美D.科技美 3.朱熹将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表述为 A.乐而不淫B.化育万物C.化性起伪D.消融渣滓 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中国现代学者是 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 D.朱光潜 5.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里第一次提出了 A.审美教育B.寓教于乐 C.娱情悦性D.趣味教育 6.认为悲剧能起到“净化”效果的学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 7.克尔凯戈尔探讨悲剧的哲学基础是 A.理性主义B.经验主义C.存在主义D.实证主义 8.“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撅破给人看”这句话所指的审美形态是 A.悲剧B.荒诞C.丑D.喜剧 9.康德认为,崇高给人带来的是 A.积极的快乐B.消极的快乐 C.游戏的快乐D.想象的快乐 10.下列关于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丑所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B.丑在形式上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不和谐感 C.丑揭示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 D.丑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11.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属于 A.哲学B.神学C.社会学D.心理学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