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绪论

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

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

(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

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

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

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

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

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

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

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

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

(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

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2、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五、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

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1、宗炳:澄怀味象①实质是“道”的观照②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4、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同时他还看到,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因此他十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认为,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提出“大”,是一个和他的天命论思想相联系的美学范畴。这个范畴,和后来出现的“壮美”的范畴以及西方美学中“崇高”的范畴,涵义有所不同。他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则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孔子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这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

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和孔子对立的。孟子的美学思想则是孔子美学的继承和发挥。

一、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孔子肯定美和艺术,是因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的作用。

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和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3、孔子又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他看到审美、艺术、政治风俗有内在联系

二、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1、孔子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规定:

(1)孔子: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道德美感

(2)孔子不仅要求区分“美”和“善”,还要求在艺术中将二者统一起来

原因: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达到这种作用(3)“美”“善”统一,在一定意义中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纹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纹饰,(“质胜文”),就会粗野;一个人单有纹饰而缺乏内在品质(“文胜质”),就会虚浮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的审美标准一个字概括“和”

例如:(1)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晏婴:“和”与“同”区分

(3)《左传》里“季札观乐”(4)《国语》

孔子说:“礼之用,和之贵”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的美学思想

——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受“礼”的节制,要适度

三、孔子论“兴”“观”“群”“怨”——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愉悦的心理特点

“兴”: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不可分的(“托物兴辞”“引譬连类”),因而是和诗歌的审美形象不可分。

“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郑云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另一层含义是“观志”,从诗中看出诗人之志。“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也即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但“怨”不限于“怨刺上政”。凡是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表示一种带有否定性情感都属于“怨”。“可以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孔子“兴”“观”“群”“怨”对于诗歌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深刻性表现为:(1)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把这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统一了起来。

“兴”“观”“群”“怨”这四者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孔子看来:艺术欣赏活动(美感活动)①不单纯是感性的活动,也包含有理性的内容;

②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同时是情感活动;

③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

④不单纯是个人活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

(2)孔子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理由:孔子把“兴”摆在首位,在他看来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它的最重要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特点就在于艺术作品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中国美学史上一个优良传统)

四、孔子论“大”

1、孔子使用“大”的范畴,最开始是对于尧的赞扬(尧很崇高,很广大,功绩伟大,典章制度有光辉),实质上:“大”(1)首先是一个道德的范畴,因为孔子赞扬尧是从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的角度着眼,但同时又是一个审美的范畴;

(2)孔子的“大”与西方美学“崇高”之比较:

同:他们所指的对象都具有数量和力量的巨大;

异:①“大”包含对所指对象道德的评价,“崇高”则不一定含有对所指对象的道德的评价;

②“崇高”的对象之所以崇高,是在于对象的巨大、无限等特点引起了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一

种崇高感,而“大”所指的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他只能引起主体对于

对象的一种敬畏之情,并且伴随着一种神秘感。

(3)孔子的“大”VS“壮美”(阳刚之美)

区别:“大”使人敬畏、崇拜,“壮美”虽使人惊怖,却并不使人敬畏、崇拜

(4)孔子认为:尧的“大”是效法天的“大”(“天”不是自然的天,而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

它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神秘的主宰)——天命论

五、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涉及自然美的本质问题

孔子: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他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1)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的地方,因此人在欣赏自然美时就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可以把自然物作为人的道德属性的一种象征;——“比德”理论

(2)自然物(山水)之所以美,虽然同自然物本身的某些特征有关,但决定的还是在于审美主体把自然物的这些特性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六、墨子的“非乐”

1、墨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于他提出的“非乐”的主张

原因:墨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大批劳动力脱离生产、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造成危机——别人陪他一起欣赏,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国家行政乱而财用不足,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使劳动人民衣食不足,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2、墨子也否定文采饰美,理由同上

3、评价墨子“非乐”(以及否定文采饰美)的主张:

积极:反对统治者,为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应该肯定

消极: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他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他不了解审美和艺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4、墨子在论证“非乐”时提出了:“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此命题包含有审美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有合理因素。

七、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1、孟子:较重要的美学理论(1)关于人格美的论述(2)关于美感共同性的论述

2、孟子关于人格美的论述:

(1)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心,但未必有完美的道德,善心是道德的萌芽,还须通过道德的修养,发挥自己固有的善性——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引出人格美的理论)

(2)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分为几个等级:

善(可欲)——信(有诸几)——美(充实)——大(充实而有光辉)——圣(大而仕之)=神(圣而不可知之)这里的“大”+“圣”=孔子的“大”

①“美”“善”并不并列,“美”包括“善”,“美”高于“善”

②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③孟子把“圣人”人格美的这种功能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即他所谓的“神”

④孟子的“神”VS《易传》的“神”

A、孟子的“神”:指圣人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化育天下的神秘境界

《易传》的“神”:指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们对这种规律的把握

B、孟子的“神”: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易传》的“神”: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3、孟子关于美感共同性的论述:

(1)A:人类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

B:人的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有一定合理因素)

(2)但是孟子不了解人的感觉器官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孟子也不了解人的美感不仅有共同性,而且有差异性(时代差异、民族差异、阶级差异、个体差异),这是孟子的局限。

4、孟子从他的天赋道德观念论引出他寡欲音乐舞蹈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乐”的本质就是对于“仁”“义”等

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这种对于“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易传》的美学

《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且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的“赋”“比”“兴”这一组范畴,对诗歌艺术中情意和形象的关系作了分析和概括,实际上就是把《易传》提出的“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加以进一步的展开。这在美学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易传》和《易》象

1、《易传》:即《周易大传》,是对《易经》(《周易古经》)的解释和发挥。《易经》+《易传》=《周易》

《易经》:古代的一部算卦的书,包括由八卦推衍出来的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传》:共十篇,包括《彖传》(tuan 四声)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易传》又称“十翼”。

2、《易传》VS《易经》

《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根本性质的改造:保留了《易经》的宗教巫术的形式,扬弃了《易经》宗教巫术的内容,它借助于《易经》的框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所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

3、《易传》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阴阳为核心的辩证法,对于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对“象”作了两个重要的规定—

—“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4、《系辞传》的“象”VS审美形象:(《系辞传》的象≠审美形象,但是接近于审美形象)

原因(1)同:《系辞传》“象”和艺术形象都是天地万物形象(物象)的模拟、写照、反映

异:《系辞传》“象”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同:《系辞传》“象”和艺术形象都是以形象来表达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前者以形象说明义理,后者则以形象来表达情意

异:《系辞传》的“象”和他所说明的义理并不是不可分离的,同一义理可以用不同的《易》象来说明,而艺术形象和它所表达的情意却是不可分离的,形象变了,情意也就变了

(3)《易经》中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结论:因为《易》象更接近于审美形象,更带有美学意味,后代有一些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易》象作为艺术最早的起源,并从《易传》中寻找艺术创造的法则。

二、“立象以尽意”

1、含义: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的表达圣人的意念。“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概念

不能表现或者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的很清楚,可以表现的很充分

2、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

“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幽隐的

3、发展:“立象以尽意”把“象”和“言”区分开来的同时又把“意”“象”联系起来,指出“象”对于表达“意”

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从而对“象”做一个重要的规定——“赋”“比”“兴”是对“立象

以尽意”做进一步规定——魏晋南北朝出现“意象”的美学范畴

三、“观物取象”

1、“观物取象”的三层含义:

(1)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易》象是圣人的创造

而非“自我表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

现万物的内在特性及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

(2)说明了《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说明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仰观”“俯

察”,既观于大(宏观)、又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2、“观物取象”在美学史上的影响:

(1)被多数人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法则;

(2)“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也很大:这是中国哲人和诗人的关照法,构成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四、《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易传》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是和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两个源头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易传》中心思想之一)

*《易传》辩证法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一)《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1、《系辞传》认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两种对立因素的互相作用(即阴和阳、柔和刚)

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分为:壮美和优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姚鼐的举例:(1)对两种美并未做理论上的规定

(2)区分并不是姚鼐第一次提出,因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是有限的

2、《易传》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两类的区分,而更在于这两类美的统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但不能

“偏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观点

(二)《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历代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美和艺术的生命在于发展变化,反对陈陈相因、尼古不变

(三)《易传》“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神”——阴阳不测、变化之极,即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

“妙”——指世界万物的微妙的变化

“知几其神”:凡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遇见事物发展的将来,就叫做“神”

*《系辞传》的“神”:指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的把握

庄子的“神”:指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一种创造的自由

(四)《易传》“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诗品VS人品:1、个别的例子不能否定普遍的规律

2、一个艺术家的人品不一定直接明显的表现在每一件具体作品中

3、作品审美价值无具体标准

五、“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赋”“比”“兴”这组范畴正是对《易传》的“象”(立象以尽意)的进一步规定

*“赋”“比”“兴”乃是战国时代的学者总结《诗经》的艺术经验而提出的一组美学范畴

叶嘉莹“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式

“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

“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要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三种表达方式方法,实质上就是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三种不同关系

1、“比” VS“兴”:

(1)就“心”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先后差别来说:

“兴”的作用大多是“物”触引在先,“心”情意之感发在后,

“比”的作用大多是已有“心”的情意在先,而借“比”为“物”来表达则在后

(2)就“心”与“物”之间相互感发的性质来说:

“兴”的感发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是人为的、有意的

2、“赋”“比”“兴”三者共同点:

(1)三者同样都可以有形象的表达,也同样可以有感发的力量

(2)三者都特别重在一首诗开端之处的表达方法。它们三者并不是表达情意的一种普通的技巧,而是对于的感发的由来和性质的一种区分

(3)三者不只是指作者的感发,更主要的是指作者如何把这种感发传达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之感发的由来和性质而言的

3、“兴”衍出的概念:(与“兴”的美学本义保持紧密的联系)

例如:触兴、兴象、兴趣

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提出的精气说,是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抽掉《管子》四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这个重要的范畴,以及和这个范畴相关联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就不可能得到历史的说明。

《管子》四篇提出的“虚一而静”的命题,发展了老子“涤除玄鉴”的思想,在美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1、《管子》一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今存七十六篇,考论为齐国管仲学派的著作(稷下的唯物派)

四篇分别是:《心术》上下、《白心》《内业》

2、《管子》一书思想比较庞杂,但他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

《管子》法的思想VS商鞅、韩非法的思想:

齐国法的特点:一方面强调法制,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兼重礼与法

商、韩法的特点:排斥道德文化,不认识文化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法制

3、《管子》四篇和美学史的联系在于这四篇著作提出的“精气说”

“气”最早由老子提出—《管子》四篇“精气说”—荀子—汉代王充“元气自然论”—魏晋南北朝“气”的美学

二、《管子》四篇论“气”

1、《管子》四篇明确肯定“道”和“气”都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道”就是“气”,老子说的“道”是一个“不定的自然”,而《管子》四篇说的“气”是一个“有定的自然”

2、“道”“气”“精”是一个概念,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到处可以存在,并且流动变化而产生出各种具体的东西——说明宇宙的统一性乃在于物质性

3、《管子》四篇认为,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人是禀精气而生的,一个人所有的精气愈充沛,他就越聪明,愈有智慧,但如何争取吸收更多的精气?——保持虚静

总结:《管子》四篇从它的“精气说”,引出了“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命题,《管子》四篇将万物统一于“气”及人的精神和意识是由“气”产生的,“气”是第一性的,这些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精神现象也归于“气”则是错误的。

4、《管子》四篇的精气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屈原、荀子、《吕氏春秋》、王充、孟子、庄子等

三、《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1、《管子》四篇把认识的主客体区分开来,并认为为了达到认识客体的目的,首先要注意认识主体本身的修养如何修养?洁其宫(去掉心中主观成见和欲念)开其门(打开耳目等认识的门户)

2、“虚一而静”(对“洁其宫”进一步的说明)

“虚”: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保持心的安静、平静“一”:一意专心

3、《管子》四篇关于“神”的论述(和《易传》很接近)

“神”:指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一物能化为之神”——从“精气说”的角度来谈的

注意:《管子》强调“虚静”(1)并不说他们主张与外地隔绝—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

(2)并不是说他们主张不懂脑筋—要达到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神化的境界,不是靠

鬼神,而是靠精气的聚集,若要此又须依靠“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的艰苦思维过程4、《管子》“虚一而静”的影响:

(1)继承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他强调了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对老子学说的一个发展;(2)《管子》四篇“虚一而静”是同他的“精气说”联系在一起的,往往被后人作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

理论依据;

四、孟子的“养气说”

1、孟子的“养气说”是在《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影响下提出来的,是对于《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唯心主义改造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观的精神力量(例如:《曹刿论战》)

3、孟子用一种意义上的“气”的概念取代了《管子》物质性的“气”的概念

4、“浩然之气”靠“养”才能获得,“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与老子不同)“配义与道”:一方面明白仁义之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去做人应该做的事

5、孟子说“浩然之气”可“塞于天地之气”——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理论

第五章庄子的美学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

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

(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

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二、庄子论自由和美

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庄子

认为,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为了实现“道”的观照,观照者胸中必须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的考虑,即“无己”)

2、一个人要想游心于“道”必须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

“外天下”(排除对世事的思虑)—“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外生”、“朝彻”(把生死置之度外)——庄子把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把这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坐忘”

3、(1)“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2)一个人达到“心斋”“坐忘”即达到了“无己”“丧我”—实现对“道”的观照—高度自由的境界—“游”

(3)“心斋”“坐忘”看作人生自由的境界是错误的,以为在自己内心取消利害得失就能达到人生的自由,必然走向宿命论(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定人的能动创造,完全否定人的自由)(4)“心斋”“坐忘”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有它的合理性

以审美观照来说: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得到审美的愉悦

以审美创造来说:若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精神就会受压抑,创造力会受束缚,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乐趣

(5)对“心斋”“坐忘”的评价

老子“涤除玄鉴”命题可看作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是审美主体的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庄子建立的。

4、审美的心胸(超脱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一个前提。但有了空明的

心境不等于获得了创造的自由,这会陷入宿命论中。

5、通过“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具有深刻的意义)

可以了解审美的愉悦、审美的享受的实质:因为创造而产生的愉悦,,因为自由而所产生的的愉悦,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6、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劳动和创造

7、庄子“神”的概念:是指在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其实就是对于这些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

由的一种概括

三、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1、老子认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庄子发展了老子这个思想。庄子认为“美”“丑”

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他从相对性走到相对主义——否定“美”

“丑”质的规定性,就陷入了形而上学

2、庄子在论证它的相对主义美丑观时,把它和“气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在实际上提出一个命题:“美”和“丑”

的本质都是“气”,而他又认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和“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

——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他们认为这比“美”更能表现生命力量

四、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大瘿

1、庄子写了一大批极其丑陋人物的原因:为了说明他的人生哲学,为了说明他“精神自由”的概念

2、进一步得到美学启示:人的外貌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利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这种启示下在美

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总结:庄子的启示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注意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外貌丑陋而具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人,从而使中国古典艺术中增添了一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五、庄子论“象罔”

1、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道”“象”的思想:提出“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与实的结合)

《天地》有寓言说:用“理智”“思虑”得不到“道”,用“视觉”也得不到“道”,用“言辩”得不到“道”,用“象罔”可以得到

2、“象罔”的寓言包含两个意思:(1)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2)这个形象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3、“象”:老子和庄子这个思想,成为意境说最早的源头,唐代美学家提出的“境”就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

一,也就是庄子说的“象罔”的对应物

4、影响:(宗白华)描述中都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

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航意识。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直接谈到审美和艺术问题的地方并不多。但是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荀子的认识论思想,都在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不研究荀子,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认识。

荀子在直接谈到审美和艺术问题的时候,很明显是从孔子美学出发的。荀子是孔子美学的继承者和发挥着。我们从荀子“化性起伪而成美”的命题,从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1、荀子:战国时期一位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是其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及其中的认识论思想

2、荀子认为,自然界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但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

3、荀子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天人感应”论;一方面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产生十分重要积极的影响(叶燮)4、荀子的认识论:荀子肯定人具有认识的能力,肯定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人的认识开始于

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但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而且“心”

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5、“心”要保持怎样的状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呢?——“虚壹而静”

“虚”——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

“壹”——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静”——不要用一些胡思乱想来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

二、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1、在审美问题上,荀子着重讨论了对于人的审美:

荀子认为,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2、荀子认为:人性天恶,其善者伪也(自然产生的人性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才能变成善)

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因为他们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谈论人性问题的

3、荀子“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有合理的因素: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

社会的产物

4、人的容貌举止除了有自然意义上的美丑,还有社会意义上的美丑——它们是人的内在心术的外在表现

5、在荀子的思想中——审美是严格的从属于政治的

三、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1、荀子在《富国篇》和《乐论篇》中,对墨子“非乐”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论述了他自己的音乐美思想

2、(1)荀子批判墨子的第一个层次:从礼乐文章的共同的社会作用来说

①荀子认为墨子的“非乐”并没有找到国家“穷”“乱”真正的根源,荀子认为在于“群而无分”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这是荀子反复论述的一个观点)

②怎样才能“群而有分”——靠“礼乐文章”(礼乐文章并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给人的欲求以一个“度

量分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社会组织)

(2)荀子批判墨子的第二个层次

①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济的:荀子认为“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原则

“礼”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级的人区分开来,“乐”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礼”“乐”是为了保证实现这个“分”的原则——“礼别异,乐合同”

A、“乐”怎么起“合同”的作用呢?荀子认为“乐”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起这种作用的:荀子认为人的“性”是

天生的,是自然的,像墨子那样要求取消情感欲望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音乐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B、“乐”是体现“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一种节制和规范,荀子认为“以道制欲”才能得到真正

的美感,也即人由于自然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并不等于美感

C、音乐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也就是对于人的血气的影响,荀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体也是

由“气”构成的。因此,音乐对人心的影响实质上是对于人体中的“血气”的影响。

3、评价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从他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荀子认为“乐”通过影响人的精神

可以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生产、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第七章《乐记》的美学

《乐记》一书是对于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它围绕“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反复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这些论述,构成了全书美学思想定的主干。

《乐记》的作者对音乐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如:“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通伦理者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等等。这些命题,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乐记》所讨论的美学问题比较局限。《乐记》的美学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重要。把《乐记》说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或者说成是中国美学史的“脊骨”和“主干”,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一、《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1、《乐记》共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乐记第十九》)、《史记》(《乐书第二》)

2、叶朗倾向于《乐记》是汉代人编著

3、特点:有系统性

二、《乐记》论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乐记》概括为:礼辨异,乐和同——荀子提出,《乐记》发挥

“礼者为异”: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加以区分,防止互相争夺

“乐者为同”:不同的等级之间,要维持一定联系,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互相怨恨

(二者目的一致,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礼乐相济”——理想的统治(不仅指他们在社会作用方面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而且他们在内容方面也是互

相转化、互相包含的)

2、不但“乐”和“礼”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3、《乐记》将“礼”“乐”及其功能加以神秘化,把“礼”“乐”永恒化、绝对化、神秘化

三、《乐记》对音乐本质的分析

(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1、音乐是由人的心中产生的、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而产生的

2、人的情感的产生,是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3、音乐的产生包含了一个由自然的“声”到审美的“音”的转化过程

(喊叫、哭等自然的声音)“声”——(有节奏变化、合乎旋律、和谐)“音”——(加以舞蹈动作的表演)“乐”

其中,“音”不仅有形式美的规范,而且有了社会伦理的规范(反映了等级观念、不同人的审美能力不同)(二)《乐记》作者引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

1、即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即音乐艺术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统治者十分重视关心音乐:积极——通过音乐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补察时政”

消极——防止、禁止出现“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音乐

2、反对《乐记》的理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声无哀乐论”

(三)《乐记》是本质归属唯物主义的“感于物而动”

“性”与“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产生情感的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但产生情感的能力不等于情感,情感的产

生主要有外物的感动——唯物的

第八章汉代美学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过渡环节。

汉代哲学中的元气自然论和形神论,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美学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而魏晋南北朝美学这一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汉代哲学(主要是《淮南子》和《论衡》这两部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

《淮南子》书中关于美和美感的论述,王充关于真善美的统一的论述,王充的文化发展观,在美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1、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西汉《淮南子》(《淮南鸿烈》刘安及其门客,成书于汉景帝)

东汉《论衡》(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共85篇,现存84篇)

2、过渡性特点表现在:

(1)先秦的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人为的乐礼文章,强调艺术的政治教化,强调审美和道德紧密联系,而魏晋美学是对孔子美学的否定,这正是《淮南子》《论衡》等著作诱发下产生的

(2)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而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继承老子、《管子》四篇“气”的学说)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世界万物由于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人和万物一样,人所受的元

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人性也有善恶贤愚的不同

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也涉及美学领域影响: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直接影响,对整个中国美学史都有影响(叶燮、王夫之)

三、汉代的形神论

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谈到道家思想时曾涉及到“形”“神”

(1)强调“神”是生命的根本(2)强调“形”“神”不可分离

2、《淮南子》从它的元气自然论的立场谈“形”“神”:“形”和“神”由气构成,人的精神由“精气”构成,精

气在人的形体中,可以随时出入

3、《淮南子》与《管子》四篇特殊在于:《淮南子》特别强调“神”对“形”的主宰作用

4、《淮南子》把这种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绘画)提出:君行者(传神的重要性)

5、王充从他的元气自然路谈“形”“神”: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气”构成,构成形体的是阴气,精神是阳气,

精气必须依附形体,才能有知的作用

四、《淮南子》论美和美感(的性质)

(一)关于美的客观性:美和丑都是事物在客观上具有的一种价值,人们并不能随自己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改变(二)关于美丑在于整体形象的思想:把个别特征、个别形状(线、形、色等)孤立起来,是无所谓美丑的(三)关于美丑的相对性的思想:美的事物或丑的事物都是不纯粹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美丑具有相对性,美丑虽然是相对的,但美丑还是可以区分的

(四)关于美的多样性的思想:《淮南子》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五)关于美和人的劳动创造的关系: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美,在当时能有这样的思想相当可贵

(六)关于美感的差异性思想:1、美感差异产生原因: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不同

2、美感差异也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3、审美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七)关于审美感官:

1、要想得到美感,必须依靠耳、目这两个感官对于天地万物的观照,观照越趋于无限,美感也就越大

2、(1)人的生理欲求的满足并不等于美感(审美享受),美感(审美享受)是人对生理欲求的超越

(2)并不是人的所有感官都是审美的感官,尽管耳、目是审美感官,但要想得到美感,还得依赖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系统(这也是《淮南子》美感的两大特性)

五、王充论艺术的真善美统一

*王充对于艺术作品提出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真实”;一是要“有用”

*《论衡》总的指导思想:疾虚妄,求实诚

1、艺术作品要真实:(1)要如实的反映现实生活(2)道理必须是真理

2、王充强调:(1)“真美”:只有“真”才能“美”

(2)内容形式上:王充把内容的“实诚”放在第一位

(3)王充反对夸张(因为他不了解艺术的真实和历史实录的区别)

3、艺术作品要有用:“善”的要求

王充讲“为世用”:(1)指“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为通知主人歌功颂德的作用

(2)指它在认识方面的作用:使人们明白事理

4、王充缺点:(1)对于艺术作品“为世用”的特殊性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他对艺术的作用并不真正理解

(2)王充对于艺术的特殊性,对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还缺乏认识

5、王充美学显示了从先秦美学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种过渡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的中间环节*“文学”概念的分化和独立,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们对于艺术特殊性的认识的变化

6、评价:王充真善美的统一是个初级形态的统一,理论发展上的一种较低层次的统一,但没有充分把握艺术这

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的规律性,没有把握真善美三者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统一本身必然导致三者的

重新分裂,从而在历史继续发展的进程中寻求一种在高一级的形态上的统一

六、王充的文化发展观

1、王充对东汉盛行的文化领域复古、模拟的尊古卑今的风气倾向进行了批判

批判出发点:(1)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生活越发展,文化艺术越发展

(2)对文化(包括艺术)的基本要求(“真”“有用”)

2、王充虽反对复古主义,但对古今关系上观点还是全面的,他并不笼统的否定古人、古书,主张以真伪、虚实

作为取舍的标准,要求人们“通今”“知古”“晓古”;此外,他还提出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应多样化,应有独创性,而不应追求模仿古人

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一批很有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艺批评著作,但是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美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其中有的是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等,有的则是在概括当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等。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

1、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2、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

(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

人物品藻的变化——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

(2)从《世说新语》中看出魏晋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

①他们不是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加到自然山水身上,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的生机

②魏晋的文人不仅承认自然本身的美,而且认为自然美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范本,用自然美比喻艺术美

(3)从《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在人物品藻、自然美的欣赏以及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

(4)从《世说新语》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往往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种玄远、玄妙的境界。

二、“得意忘象”(王弼)——哲学命题、美学命题

1、含义:“意”要靠“象”来显现(“意以象尽”),“象”要靠“言”来说明(“象以言著”);

“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为得到象,就须否定言;得到意必须否定象)2、“得意忘象”的积极影响:

(1)在《易传》基础上对“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从一个角度对意象的关系作出深一层的探讨(2)“得意忘象,得象为言”对于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启发

①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②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

(3)“得意忘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了很大的启示

三、“声无哀乐”(嵇康)

1、命题包含论点:(1)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2)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①嵇康认为哀乐的情感是因人事的变化而引起的,本来就藏在人的内心,只不过因为音乐和声的触发而表现出来

②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也不同意音乐可以移风易俗的观点

2、“声无哀乐”否认音乐包含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否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1)艺术欣赏中不同的欣赏者产生的美感具有差异性,嵇康夸大了差异性,否认欣赏者和艺术美之间的因果关系(2)音乐具有形式美并不错,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和作用仅限于这种形式美,否认音乐的社会意识形态

(3)嵇康虽然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简单化的理解,但极端的认为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3、积极意义:①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作简单化的理解,反对无限夸大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②反对封建统治者对音乐加强控制

③此命题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

四、“传神写照”(顾恺之)

1、顾认为,画人物要想传神,不应着眼于整个形体(自然的形体),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神”:指一个人的风神,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符合玄学的情调)

*顾恺之否定“以形写神”,这同当时在玄学影响下的人物品藻的风气是有关的

2、顾认为“传神写照”还要求把具有一定个性和生活情调的人放在同他的生活情调相适应的环境中加以表现

3、顾恺之命题因素:(1)同先秦哲学和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的理论有关

(2)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

(3)同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有关

(4)同老子美学的影响有关

4、顾恺之下一个命题:“迁想妙得”

“迁想”:发挥艺术想象

“妙得”:把握一个人的风神、神韵,突破了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道”(“气”)

五、“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1、“澄怀味象”就是概括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命题

2、关于“味”:(1)指一种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审美的“味”

(2)宗炳又用“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对“味”这一审美心理活动做进一步规定

(3)“味象”与“观道”是一致的,是同一个心理过程

(4)“味”(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怎样才能产生)

①从主体方面说,有一个条件是“澄怀”,即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以玄对山水”

②从客体方面说,首先要有“象”(形象),是审美概念的象

3、此命题的评价:(1)把老子美学中的“象”“味”“道”“涤除玄鉴”等范畴和命题融化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

对审美关系作了高度概括,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命题的否定

(2)只有实现对“道”的观照,感觉经验才会成为审美经验

六、“气韵生动”(谢赫南朝《古画品录》)

1、“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的美学是在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下产生

2、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包含哪些内容呢?

(1)“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2)“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

(3)“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3、“气韵生动”的含义(“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

(1)“气”应理解为画面的元气,它来自于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是两者元气化合的产物,这种画面的元气是艺术的生命:“韵”本指音韵、声韵,“气韵”的“韵”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气”“韵”不可分,“韵”由“气”决定,“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气”属于更高的层次,“气”表现于整个画面,并不只是表现于孤立的人物形象

(2)“气韵生动”VS“传神”:“韵”≈“传神写照”“气”>“传神写照”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又是对于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总体的概括

4、“气韵生动”的命题和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有内在的联系

5、从“气韵生动”看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1)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的再现具体的物象,中国的美学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绘画比之西方绘画要更富于哲学的意味(绘画及其他艺术)

(2)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的看法也和西方模仿说不同,要艺术家用全身心之气来和宇宙元气化合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分析,对于艺术想象的分析,以及对于审美鉴赏的分析。“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是刘勰提出的几个最带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刘勰论“隐秀”

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

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

“隐”:①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

②审美意象的多义性。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隐、秀”的作品:就给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秀”)来说是:直接的、单纯的、有限的、确定的就通过审美意象表达多重情愫,引发读者想象联想,获得多方面感受启示(“隐”)来说是:间接的、丰富性、某

种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二、刘勰论“风骨”:

1、关于“风骨”的几种理解:(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

(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

(3)“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等等

(4)“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

(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即“风”)

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准确把握“风骨”的含义:

(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

(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情”“理”=“感染力”“说服力”

(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

3、“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

三、刘勰论“神思”(“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

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

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

(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

(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

(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①“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②“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

3、《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共同的认识水平

四、刘勰论“知音”——审美鉴赏问题

1、“知音”难的原因:

(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偏见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

(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

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博观”

(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

(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①观位体②观置辞③观通变④观奇正⑤观事义⑥观宫商

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

第十一章唐五代书画美学

唐五代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是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guan四声)的《书断》、《书议》、《文字论》。唐五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在这些著作中,包含着有关审美意象、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的很多宝贵的思想。

在审美意象方面,唐五代书画美学家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等命题,从而把“意象”和“气”这两个范畴联系了起来。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意象应该表现宇宙的生气,做到“气质俱盛”。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称之为“真”,或称之为“自然”。所以,“真”或“自然”,乃是“意象”和“气”的统一。在荆浩提出的“绘画六要”中,用“景”代替了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景”就是“真”,就是“自然”。由“应物象形”到“景”的推移,同唐五代诗歌美学中“象”的范畴向“境”的范畴推移,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进程,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诞生。

在审美创造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拔大要、凝想形物”等命题。这些命题显示出,唐五代美学家力图通过审美主客体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进一步解释审美意象产生的奥秘。

在审美欣赏方面,唐五代美学家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命题。这个命题,对于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概括,再一次显示了老庄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在这里是欣赏心理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同自然之妙有”

1、魏晋南北朝之后,人们认识到艺术的本体是“意象”(应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即“同自然之妙有”)

2、唐五代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书议》《文字论》:

(1)书法意象应表现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道”“气”

(2)书法艺术的创造不仅要重视“实”,而且要重视“虚”

3、唐五代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笔法记》

(1)“同自然之妙有”体现在绘画(山水画中),就是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兴起

(2)唐代山水画一个重要发展: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

二、“度物象而取其真”

1、荆浩在《笔法记》中将“同自然之妙有”发展为:“度物象而取其真”

绘画两个定义:(1)“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缺点:只讲“华”不讲“实”)

(2)绘画是一种创造,同时又是对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反映

“似”VS“真”:“似”是孤立的描绘客观物象的外形

“真”则要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气”(二者区别在于:有没有气韵)

2、命题意义:把“气”和“意象”这两个范畴统一了起来,从而也就把“气韵生动”的命题和“观物取象”、“应

物形象”的命题统一了起来。

3、荆浩将山水画的意象达到“真”的要求称之为“景”:“景”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变化表现自然山水的内在生命,

而“真”是在把握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是画家创造出来的“自然”

4、在唐五代美学中,“自然”“真”“气”这三个范畴是紧密联系的

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历代名画记》

“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审美意象的创造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在审美创造中一个统一的过程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是在审美观照基础上,“意”“象”相契合而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过程

3、荆浩:“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它围绕着审美意象的创造这个中心(“凝想

形物”),是一个集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删拔大要”))

四、“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关于绘画欣赏心理的论述

“凝神遐想”说明:审美观照既是审美主体精神的高度集中,同时又是审美主体想象的高度活跃,二者相反相成“妙悟自然”说明:通过感性的、直觉的方式(“妙悟”)来把握自然之道

“物我两忘”是说: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无间

“离形去智”及“槁木死灰”是说:审美观照时必然排除、超越自我的欲念、成见、逻辑思考

对审美观照的心理特点初步分析——→对审美观照心理特点进一步分析——→后代的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宗炳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张彦远“凝神遐想”等)(严羽、王夫之、王国维)

第十二章唐五代诗歌美学

唐五代诗歌美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美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经过孔颖达重新解释了的“诗言志”的命题,集中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关于诗歌产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二,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等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是孔子(儒家)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第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这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这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的最基本的规定。意境说是以老子(道家)美学为基础的,它的本质就是要求审美意象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气”(“道”)。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孔颖达:经学家《五经正义》)

“志”的含义:1、先秦和汉代时,“志”标示的思想、志向、抱负,还是一种藏在人心中静止的东西,较抽象 2、魏晋南北朝“缘情”五言诗的发达将“志”和“七情”看作是同一个东西

孔颖达 3、“志”不是人心中固有的、静止的东西,“情动为志”是具体的: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哀乐的情感,叫做“志”,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就叫“诗”

意义:(1)一方面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的特性

(2)另一方面强调了外物对人心的感动

二、白居易复兴儒家美学的努力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2、白居易在论证诗歌积极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性的特征”,白居易还从“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时引出了一个结论: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

3、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形式提出具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卒章显其志”

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

1、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的概念——“兴象”是“意象”的一种,与“赋比兴”的“兴”有直接联系“兴象”:“兴”起于“物”对“心”的感发,“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且这种感发是自然的、无意的;“兴象”就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象

2、唐代美学家提出“兴象”这个概念,就是要求诗歌的审美意象达到了一种自然精妙的境地

※四、意境说的诞生:

1、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司空图:

(1)“意境”发展脉络:①先秦:出现了“象”(老庄美学)

②魏晋南北朝:“象”转化为“意象”,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

③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被美学家普遍使用,唐代诗歌高度艺术成就

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唐代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境”(2)①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提出了“境”的美学范畴

②刘禹锡——对“境”这个美学范畴作了最明确的规定

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示了“意境”的美学本质,指明了意境说和老子美学的血缘关系

2、“境”——象外之象

(1)“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它将“境”分为三类(按照诗歌描绘的对象来分类):“物境”——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内心意识的世界(2)皎然也讲“境”成“境象”,还把“境”“情”联系起来,“缘境不尽曰情”是说审美情感由“境”引发的(3)刘禹锡“境”:境生于象外(象外:最早由谢赫提出,“象外”是对有限“象”的突破,但并不完全摆脱“象”)(4)唐代讲“境”成“象外”:不是指“意”而仍然是“象”;“象外”不是某种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形象

的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

(5)“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

“境”: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象+象外的虚空

(6)由“象”到“境”的转变反映在美学史上:

绘画:由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到荆浩“六要”的“景”的推移

诗歌:由取“象”到取“境”的推移

3、“思与境偕”

(1)王昌龄“三格”(指诗歌意境产生的三种不同情况)

①生思:诗人长期构思始终未能产生意象,“境”偶然触发了“思”,产生了意象

②感思:诗人借助前人的作品中的意象触发灵感,创造新意象

③取思:诗人主动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境象,心物相感,从而创造意象

(2)“思与境偕”:“思”指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思与境偕”是说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

(3)审美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审美对象由“象”转为“境”):神与物游(刘勰)→思与境偕(王昌龄、司空图)4、意境的美学本质: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述的重点:不同类型的意境所具有的共同的美学本质(诗歌)中心思想:诗的意境必须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二十四诗品》贯穿着老子哲学的精神)

(2)司空图认为“境”(诗的意境)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必须超出“象”,超以象外就可以表现“道”,超以象外,虚实结合,趋向无限,也就有意境了

第十三章宋元书画美学

在宋元书画美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是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苏轼(1037—1101)有关书画的诗文、题跋。

宋元书画美学是唐五代书画美学的延续和发展。

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和苏轼的“成竹在胸”、“身与竹化”的命题,分别探讨了审美创造中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以及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两个阶段的规律性。这是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的延续和发展。

郭熙的“三远”之说,对山水画的意境作了概括。这是五代荆浩关于“景”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黄休复把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把“逸格”列于其他三格之上。这是唐代张彦远“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的思想的进一步概括。“逸品”(“逸格”)的出现,反映了一部分画家从重“再现”转向重“表现”,把山水景物作为抒发特定的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即“逸气”)的手段。这种倾向,到元代发展成很大的潮流,“逸品”也在元代得到完全的成熟。

一、“身即山川而取之”

1、含义:(1)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

(2)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不是利欲的心胸,也不是偏狭、死寂的心胸,而是纯洁、

宽快、悦适的心胸,充满生机的心胸

(3)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观照,这样才能对自然美有无穷的发现,才能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4)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可能创造完美的意象

2、“神于好”“精于勤”——对艺术创造的热爱以及勤奋的精神

“饱游饫(yù)看”——指审美观照的深度和广度

山水画家创造的审美意象(1)应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应该达到四条要求:(2)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3)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4)应该是“意”“象”的契合,应包含“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二、“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

1、此命题是宋元书画美学家对于审美创造的探讨,由苏轼提出,着重点则是讲画家胸中构成审美意象之后,如

何通过笔墨把审美意象表现出来,这个命题可以看作是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的补充

2、命题涵义:(1)画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审美意象

(2)画家胸中的意象(“成竹”)是“意”和“象”相契合而产生的升华,是灵感的爆发,它具有瞬时性、不稳定性、即所谓“少纵即逝”

(3)画家要把胸中涌现的意象不失时机的用笔墨表现出来,还必须有高度纯熟的技巧,必须要有技巧的训练3、“身与竹化”: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画家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的考虑,也超越了自己的生

理的存在,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胸中的审美意象

三、“远”——山水画的意境

1、郭熙《林泉高致》“三远”说——对于山水画意境的一种概括,山水画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

2、为什么“远”是山水画的意境?

答:“意境”就是要超出有限的“象”,从而趋向于无限,这就必然和“远”的观念相联系,“意境”的美学本质

是表现“道”,而“远”就通向“道”。

*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

*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通向“无”

四、“逸品”的美学内涵

1、最早把书法分为九品的是(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唐李嗣真《书后品》在九品之上加“逸品”

2、最早把绘画分为六品的是(南朝梁)谢赫《古画品录》

——张怀瓘分别在《书断》《画断》中将书法、绘画都分为“神”“妙”“能”三品

3、“逸品”(“逸格”)的美学内涵

(1)黄休复将绘画分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能格:指画家对山川鸟兽的特点观察很精细,再加上技巧很高,所以能创造生动的形象

妙格:“曲尽玄微”,“妙”就是超出有限的物象,通向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神格:“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画家创造的意象要符合造化所显现的形象

——神化之格:艺术创造达到一种神化的境界,艺术创造的一种高度的自由

逸格:“逸”原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将这种形态和境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逸品”(“逸格”)特点:①“得之自然”:“自然”指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②“笔简形具”:即崇简,画家为了传神把对象外形的某些不必要的部分加以删落的那种简

(2)“神”“妙”二品,着眼于再现造化自然,“逸品”则着眼于表现画家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唐宋画家一部分人从重“再现”(再现造化自然)转向重“表现”(主观态度和生活情趣),即“写意”的倾向第十四章宋元诗歌美学

宋元诗歌美学,主要表现于为数众多的宋元诗话、词话之中。

如果说,宋元书画美学比较注意审美创造的规律性,那么,宋元诗歌美学则比较注意对审美意象本身的分析。

宋元诗论家对审美意象的分析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情”与“景”的关系的分析。宋元诗论家通过这一分析,探讨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结构和类型。他们强调,单有“情”,单有“景”,都不能构成审美意象,只有“情”与“景”的融合,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一是对于“诗”与“画”的关系的分析。宋元诗论家通过这一分析,探讨了不同门类艺术的审美意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除了这两个方面,朱熹关于诗歌欣赏的主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审美意象的特点有了比过去更深入的认识。

在宋代美学中,“韵”这个范畴十分突出。宋代诗论家把“韵”作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把陶潜的作品作为“韵”的典范而极力加以推崇。“韵”这个范畴乃是把握宋代诗歌美学,特别是把握苏轼美学的关键。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兴趣说,把审美意象和审美感兴紧密联系起来,从审美感兴出发,对诗歌审美意象作了重要规定。严羽还提出了妙悟说,把审美感兴和逻辑思维区分开来,强调审美感兴是艺术家的本质,从而对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作了一个重要的规定。严羽的这两点贡献,在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情在景中,景在情中”

1、宋代诗论家提出“情”“景”范畴,通过二者的分析探讨诗歌审美意象的结构和类型:

在诗歌意象中,“情”与“景”不可分离,诗歌意象也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2、“情”“景”结合的方式:以景结情最好

3、梅尧臣对刘勰“隐”“秀”的进一步发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秀”—对“景”的一种规定“隐”—对“情”(“意”)的一种规定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邵雍《诗画吟》:“诗”“画”都可以状物,但:“诗”善于状物之“情”(动态)——时间艺术

“画”善于状物之“形”(静态)——空间艺术

2、苏轼:(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相渗透,即“情”和“形”互相渗透,动和静互相渗透

(2)强调“诗”“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和“画”的区别在于:一个无声,一个有声;一个无形,一个有形(但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却具有同一性)3、绘画的特殊性:绘画作为空间艺术,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只能表现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在动态中

截取一瞬间,即静态,绘画力求突破这个限制就是“画中有诗”了,此外,诗中的画,并不一

定能画得出来

结论:“诗”“画”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即不同门类艺术的审美意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是美学上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三、诗的“涵泳”:

朱熹:读诗的人必须通过反复涵泳,把握这个活泼泼的意象,把握它内部的血脉流通

罗大经:善于涵泳和体认,就会感受到它蕴涵着“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样深刻的情意,从而获得很大的美感

四、“韵”的突出:

1、宋代美学家的含义:“韵”

(北宋)范温《潜溪诗眼》中对于“韵”的论述是所有宋代诗话中最详尽的:

(1)“韵”最早指“声韵”,后用于书画领域,到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审美标准(2)“韵”的涵义和过去比已有了变化——“有余意之谓韵”

(3)“韵”并不是某一种风格作品独有的,而是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的

只要: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韵”的含义:是对于审美意象的一种规定、要求,要求审美意象有“余意”或是“行于……之味”(同上行)2、宋美学家“韵”的论述: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欧阳修“古淡有真味”

苏轼强调“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3、“韵”的突出和书画领域“逸品”的推重是有联系的

(1)“逸品”表现艺术家的超脱世俗,他要求审美意象“简古”“澹泊”“平淡”,“韵”是远离人生的

(2)“逸品”表现的超脱的生活态度和境界也包含了艺术家对历史、人生的一种很深的感悟,这样的作品审美意象就有比较深的意蕴,即“余意”

※“韵”是远离人生和深入人生的矛盾统一

五、严羽的兴趣说与妙悟说

(一)严羽《沧浪诗话》的中心范畴是“兴趣”(兴趣说)

1、严羽“兴趣”的“兴”是从“赋、比、兴”(触兴、感兴、兴发)中引申而来,指诗歌意象所包含的审美情趣

“兴象”是“意象”的一种,“兴趣”则是指:诗歌意象所包含的那种为外物形象直接触发的审美情趣2、严羽认为:“兴趣”是诗的生命,且“兴趣”可以和“理”统一(但没有真正统一是其弱点)

(二)严羽认为诗歌应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即“妙悟”(妙悟说)

1、“妙悟”指审美感兴,就是指在外物直接感发下产生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

(1)“妙悟”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触兴,它与一个人的学力并无必然的联系;

(2)一个人的学力与一个人审美感兴能力并不一定互相排斥,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

2、兴趣VS情:(1)“情”的概念宽泛,既有审美的也有非审美的情感;“兴趣”则专指审美情趣

(2)“情”的概念并不指明情感是怎么产生的,但“兴趣”则指明审美情趣由外物形象直接感发3、兴趣说的贡献:把审美意象和审美感兴紧密联系起来,从审美感兴出发,对诗歌意象作了重要规定

妙悟说的贡献:把审美感兴和逻辑思维区分开来,强调审美感兴是构成艺术家的本质的东西,对艺术家审美创造力作了重要规定

(三)严羽《沧浪诗话》另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气象”

1、叶嘉莹:当是指作者之精神透过作品之中意象与规模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

2、作者:(1)“精神风貌”包括人的精神但不限于人的精神

(2)整体风貌不仅表现诗人本身的精神风貌,而且也表现时代生活的整体风貌

“气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乃是概括诗歌意象所呈现的整体美学风貌,特别是它的时空感

第十五章明代美学

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明代则是这一总结的准备时期。

明代美学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作了准备:

第一,对审美意象的进一步探讨。在绘画美学领域,王履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命题。祝允明提出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命题。这些命题突出强调了一点,即审美意象的创造必须

40岁426分通过司法考试的过关经验

40岁426分通过司法考试的过关经验40岁426分通过司法考试的过关经验。在司法考试队伍中不乏大龄考生的身影,他们所经历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吧。 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男足进了世界杯的半决赛,请不要嗤之以鼻。所谓的不可能都是自己内心设定的,只要你努力坚持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那真是一切皆有可能。我14个月的司考拼搏之旅(第一次2个月,第二次7个月,第三次5个月)最后426分的成绩所达到的难度差不多相当于让国足进4强。 读小学时,老师对我的评价差不多都是:多聪明的一个小孩,可真够皮和懒的。呵呵,我有逃课一个月期末考试算术还能考100+20的奇迹,还有从来没学会汉语拼音的顽固表现,(我学龄前就识字很多,二年级就能自己看三国演义了,读不懂的字就蒙而且绝大多数都能蒙对)更有同班主任吵架把班主任气的嚎啕大哭的壮举。六年级的时候,仓米巷小学给了我一个参加重点中学入学考试的名额,去培训班听了3个月课考完试居然能人模狗样的去当时江苏仅有的两所全国重点中学,苏州第九中学瞎混。 初中和高中好像我很少做过回家作业,呵呵,我们那届苏州市高考状元就坐我前面,据说后来去了硅谷,还曾经被我打成猪头模样。初中时在我妈的影响下喜欢上了游泳,自己捣鼓了两个暑假,居然也像模像样了。不过学的晚,跟体校那帮小子是没法比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别人练了七八年,差不多每天游8000米,我每年游3个月,每次1000米。)所以很是自我满足,业余玩这个,好歹我算最厉害的了。 20岁开始,仗着有强壮的体魄和一点点小聪明,也算走过千山万水,见过纸醉金迷,经历过刀光剑影,直到一场飓风刮来,才知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回到苏州,也曾无所事事,也曾常靠酒精麻醉自己,最后还是游泳拯救了我。当时我想,既然有大把的时间,我又曾经痴迷过,那为什么不再练练看能到什么水平?以前每次只游1000米,现在干嘛就不能多游点呢?18岁时游不过职业运动员,现在都三十几岁了,干嘛就一定会输给他们呢?爱好和坚持让我重新找回自信,是的,我是纯业余,但我自己练,多研究点资料,多同全国志趣相投的爱好者交流,我也能做的很好,也能赢那些退役后不继续锻炼的运动员。从此我就相信了好莱坞电影里的话——我们常说我们是普通人,其实这只是给我们自己找的借口,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懒惰。所谓英雄,也就是那些坚持不让自己寻常的普通人。

景德镇陶瓷学院各专业介绍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景德镇陶瓷学院各专业介绍 艺术设计专业(陶瓷艺术设计、陶艺、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外古建筑与室内设计史,素描,色彩,国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机工程学,陶艺创作,建筑室内设计,室内用品设计,计算机设计,广告设计,装潢设计,CI设计,装饰艺术等。 雕塑专业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工艺材料,素描,泥塑,传统雕塑,动物雕塑创作,人物雕塑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人体艺术处理,计算机设计等。 美术学专业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学、博物馆学、展览陈列设计、艺术管理学、现代西方艺术史、中国古代画论、中国当代美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艺术心理学、中外陶瓷艺术史、现代陶艺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学术论文写作。 动画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机工程

学,设计思维导引,设计工程基础,表现技法,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计算机设计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主要课程:硅酸盐岩相学,无机材料测试技术,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无机材料(陶瓷)工艺学,无机材料工艺实验。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水、噪声污染与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计算机设计与应用等。材料化学专业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学等。材料物理专业主要课程: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学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主要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料燃烧学,电工电子技术,,热工仪表及自动化,硅酸盐工业窑炉,工业锅炉,陶瓷工艺学等。窑炉CAD 英语专业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文报刊选读,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及实践,语言学,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和科技英语等。日语专业主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翻译学、高级视听说、外贸日语、日语商日语写作、日本文学史、日本概况、务函电、旅游日语、日语语音学、日本文化、日本文学选读与翻译。计

职称英语考试通关策略

职称英语考试通关策略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职称英语考试通关策略 考试很多时候除了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以外,还要考查考试策略,答题的顺序和时间的统筹安排,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考试策略。 概述 1、词汇、阅读理解、完型填空所占分值最高(合计高达75分),放到前面来做,避免万一时间不够,可以确保先抓住大部分分数。 2、词汇、阅读理解、完型填空都是部分来自教材,放到前面来做,记忆比较深刻,答题成功率较高。 3、阅读判断放到最后,这样可以腾出时间给需要查词典即可稳拿分数的词汇题。 词汇篇 1、带上一本好用的词典,因职称英语词汇数量有限,直接查同义词词典,一般前三个义项就会有答案。 2、词组记忆相对容易而查词典找同义词相对较困难,又因试题有4-9题来自教材练习,所以必须记住教材中的词组题。教材词汇练习一共100题,其中有词组的也就20个左右,记住却对没有困难! 3、考试时看到有教材中的词组题则直接答上,其余的查词典。 阅读理解篇 1、熟记教材文章练习题的正确答案,重点掌握去年教材上没有的新增文章。考试时先找教材上的文章,做出来。 2、其他文章,先做考试题目中有人名、地名、国家名、数字、年代等专有名词的题。 3、勾画出考试题目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名词,不必认识它也不必查词典),然后到文章中找一样的关键词定位。 4、定位关键词后,对比文章中关键词附近的词或者词组,与答案选项中词或者词组重合得最多的即为正确答案。 5、如果你无法定位关键词,则 1) 如有选项为“以上X项皆是”,即为正确答案; 2) 看四个答案选项中有无大部分相似的。如有,若意思完全相反的其中一个必是答案;若意思并非相反的则较长选项的为答案。如没有大部分相似的,则最长的选项为答案。(根据经验,这是答对概率最大的选择) 6、如果考试题目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单词的意思,那么这就相当于是一个词汇题,则同义词词典又派上用场了! 7、如果考试题目是问文章主旨(如作者的观点、替换文章标题等)的,则需要细读文章题目、每段第一句和文章最后一句,并大致搞清意思。然后选择意思最接近的一项答案。 概括大意、完成句子篇 1、概括大意(4题):先看考题要求概括哪4个段落的大意,然后分别细读该4个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然后与各个选项对比,选项中大部分词或者词组与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中词或者词组重合得最多的即为正确答案。概括大意其实就是找文章各段落主题句,而段落主题句往往就是该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2、完成句子(4题):先勾画出每个考试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回到文章中定位(具体方法请参考阅读理解篇做题方法),最后把文章中关键词附近的词和词组与各个答案选项相对比,词和词组重合最多的即为正确答案。完成句子其实就是告诉你一句话的一部分让你找另一部分。利用定位关键词找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则确定另一部分就不难了。

司法考试心得体会

司法考试心得体会 篇一司法考试经验心得体会 国家司法考试号称为天下第一难考,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和汗水,可却没能如愿以偿。本人在XX年以402分通过司法考试,为此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供广大朋友借鉴。 首先,正确认识司考,保持良好心态。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难考,过关率仅占参考人数的10%左右,但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容易的考试,因为它没有像高考一样有录取名额的限制,只要过360分即可,所以也可以说是最容易的考试。做为考生来说,想要参加考试,就要不怕难,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必胜的信念。尤其是在考场当中,显得更为重要。我想,把它当成是一次学习的结业考试,就会减轻压力,轻松面对。 其次,制定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具体的行动。参加司法考试也是一样,想考就要下定决心把考试一次通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每一天学习的进度,内容做一个详细的安排,并且要保证学习时间,做到按时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持之以恒。 第三,把握学习重点,坚持学练结合。对于司法考试而言,明确学习的重点,是至关重要的。重点永远是司法考试的高频点,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所有辅导老师反复强调的。司法考试的重点就是历年来司法考试真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大纲新增知识点。要把历年真题反复做,反复练,扩展思维,至少要做三到五遍。新增知识点必须做为重点来学,最好的办法是从提前一年开始关心新出台的必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做到出台一部法律,就学习一部法律,养成良好习惯。 第四,注意劳役结合,讲究学习效率。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它与体力劳动一样,人的大脑也需要休息。学累了,也强迫自己学习,造成头晕脑胀,大脑得不到休息,会适得其反,其结果是越学越差。相反,坚持劳役结合,在学习时使大脑处于良好清醒的状态,在休息时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使大脑完全处于休息状态,一定能保证学习的扎实,记忆的也扎实。在整个司法考试学习阶段,从四月初考试大纲出来到考试,大约五个多月时间,每天时间能保证在每8到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每学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劳役结合,完全可以通过考试。 第五,选好辅导资料,重在举一反三。除了辅导用书和法律法规汇编外,还要选择良好的学习辅导资料或参加一个好的辅导班。当前司法考试的辅导资料种类繁多,辅导班众多,各式各样。本人比较看好的辅导资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法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精解丛书》,重点突出,学练结合,函盖近五年的历年真题及其讲解,并有大量摸拟习题和配有解析。同时要有一本法律法规汇编,最好是司法部指定的,里面没有标明重点法条,有助于你自己标注重点。在学习当中要做到举一反三,通过一道习题,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都弄懂弄通,从而达到做少量的习题学会一堆知识点。 第六,选择学习方法,夯实基础知识。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会极大的促进学习成果。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走向成功的一半。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基础知识夯实,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我的学习方法一是用二到三个月时间阅读教材自学的基础上,坚持做历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招聘公告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教师招聘公告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教师招聘公告 学校简介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是我国31所自主招收艺术类本科生和94所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58年正式组建为本科院校。经过50年的建设,我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中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工程学科在全国陶瓷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现有3个功能齐备、环境优雅、艺术氛围浓郁的校区,占地2100亩,校舍面积近60万㎡,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我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工商学院等9个教学院(系)和一个独立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7个硕士点和9个省级重点学科,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具硕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日前被批准为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郭景坤和国内外陶艺家秦锡麟领衔的学识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占4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比例达70%,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0余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7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17人、骨干教师29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2人,他们中有很多是蜚声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家或陶瓷工程专家。 学校有全国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几十个科研机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校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中国陶瓷工业》、《中国陶瓷》、《陶瓷学报》、《中国陶艺》等刊物。 我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韩、英、加拿大、芬兰等国2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和陶瓷学会、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等专业学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我校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更加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 招聘方案 一、招聘对象、专业及计划 1、领军人才 材料学、设计艺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各1-2名 2、博士生导师 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各若干名 3、博士、博士后 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艺术学、美术学、英语、日语等专业各若干名

史上最详细的司考通关经验(法考通用)——司考,来约(万字箴言)

司考,来约(万字箴言) 写在前面 小雪时节,雪霁初晴,银装笼罩着广袤的大地,新雪反射着明亮的阳光。我不会忘记查到成绩的那刻心情,是惊异,是激动,是兴奋,还夹带着一丝遗憾。卷一111,卷二108,卷三99,卷四98,总分416。成绩比预估分数高,但比目标分数低。预估分数还不到400,可能是预估的太保守了,有些答案根据异议而修改也未可知;目标分数是420,总觉得卷四有些低,差那么4分就能达成目标了,颇为遗憾啊! 非常感谢备考途中那些分享资料和传递经验的人们。如今,我也想将自己一路走过的经验和教训讲给后来人,以期帮助更多的同学,于是有了以下洋洋洒洒的一万三千余字。闲来无事的同学来看看吧。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分别为司考必备资源、老师和教材的推荐、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方

法和做题习惯、考前考中注意事项。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以下文字中有一点点内容能对各位有一丝丝启示,我已倍感荣幸! 首先介绍下自己的情况,非法本,警校毕业,2016年首次参加考试,没有报辅导班,在家备考。公安专业这非法本有点特殊啊,虽说是非法本,学校到底也开设过几门法学主干课程。但我除对刑法兴趣较浓学习较深之外,其余几门则均无体系感,至备战司考时大致已遗忘殆尽,特别是民法,那剪不断理还乱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法律关系让我在司考路上花费了较多精力去厘清。至于刑法,司考要求的两阶层犯罪体系虽与大学所学四要件体系虽有所差异,但方法相通,学起来倒还轻松。 没报辅导班的原因是我感觉网上已有的资源已经足够使用学习了。自从14年厚大开创免费课堂之后,华旭、指南针等机构也纷纷效仿,将名师授课录制成高清视频音频上传各自网站供广大考生自主学习,考生只需购买自己所跟随老师的讲义即可同步学习,新成立的瑞达也是这种模式。这对考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加上考友公益分享的资料,应对司考足矣。只要自制力不是太差,制定好学习计划,在家或者学校都无所谓。 备考时间方面,我是从3月份开始系统复习,但4月份

(完整版)★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现代设计史》通关秘籍2

一、新艺术运动: 首先在法国展开,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至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而登峰造极,延续至1910年前后,逐步为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而代之。 新艺术运动直接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并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张,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解决产品造型问题,最求一种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这场运动除了受到日本装饰风格,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及浮世绘的影响以外,还吸收了哥特式和洛克建筑的设计影响。 本质上表现为一种线条装饰倾向或潮流。 二、装饰艺术运动: 出自于1925年在巴黎皇宫举办的大型展览“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博览会旨在展示一种新艺术运动之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 装饰运动虽然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几乎同时诞生,且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风格特征: 装饰艺术运动虽然发源于法国,但他在美国和英国也颇有影响,尤其是在美国商业环境下,在设计式样追随市场销售的设计和商业原则驱动下,得到巨大发展。 ○1从造型语言来说,它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地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拘于直线。 ○2以色彩的运用而言,“装饰艺术”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各种设计风格大相径庭。 三、包豪斯学院 成就: 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影响: ○1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后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的主体课程框架,这一框架在20世纪的设计艺术教学中被作为基本的框架,一直被沿用。 ○2从事的设计实践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开创了面向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填补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艺与工业之间的鸿沟。 ○3由于在德国经历了魏玛、德绍和柏林三个时期,为德国培养了一批设计师,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的面貌和特征。 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联系和比较:

职称英语考试备考5大方法

职称英语考试备考5大方法 第一,过度讲究方法和技巧,而不愿意下真功夫。语言的使用是 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不是专靠技巧能够获得的。太讲究方法和技巧 会被其占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投入较少的时间 和精力,所以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有一个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的青年,他订了十 多种讲自学和考试的刊物,认真学习和研究,讲起方法来一套一 套的,可他每次参考的科目却大多考不及格。这是因为他只顾钻研方 法和技巧,在学习内容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太少,而且养成了投机取巧、不肯下功夫的习惯。方法和技巧只能适当利用,并且要从自己的学习 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才会真正管用。 第二,过度讲究速度和效率,不愿花时间经常重复(复习)已学过 的内容,只求懂了则罢。语言的使用既是一种技能,技能则只有靠熟 能生巧,要持续的重复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应用自如、不假思索的技能。 第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技能 的熟练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不能向困难 低头,要坚持不懈地反复学习,持之以恒。 第四,不重视听力训练。语言是有声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首先 是语言的声音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不练习听力,仅仅默默地阅读 和背单词,其结果不但听不懂别人讲外语,而且阅读水平也难以提升。 第五,只学而不“用”,完全是以“学”的态度来学外语。语言 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而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我们学语言的目 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学会在用中学习,这样才能提升兴趣,达到好的 学习效果。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用”不但仅有意识的用,很多时候是要无 意识的“用”。比如在吃饭、洗碗、聊天、上网、洗脸、洗脚、洗衣

司法考试心得(精选多篇)

司法考试心得(精选多篇) 一、关于复习 1.字材料 我用的主要有三种三大本、指南针的法条和政法英杰老师打印的讲义。(在后期我发现政法英杰出版的法条与指南针法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也一并。) 使用时将三大本当作工具书来用相当于字典只用于查询。大家都知道三大本上有7、80%的东东都是废话。但是卷一的法理部分要详细阅读。由于近两年对民法基础理论和诉讼法的理论知识考查有所增加所以这些部分也应重视。 指南针的法条将多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帮助你轻松掌握相关联的不同法条包括司法解释。 政法英老师的讲义是对各科知识的提炼与总结在后期复习时尤为重要。 重复:适合自己的材料才是最的。 2.关于培训班 贵的不等于便宜的也不等于一无是处关键在于适合自己。这里重点政法英杰的培训班。 3.关于老师 名师不一定讲得名气不大的老师也不见得讲得不关键在于适合自己。这里几位老师:张小平、张龙、刘安、郄鹏恩、李亮、

李金明、董坤、何滨(重点他的行政法讲义)李佳、李仁玉、席志国、史飚。再次重复:风格适合自己的老师就是最的。 4.关于时间 不一定要前一年的11月就着手但一定要提早。否则知识都堆积到后期会有重负如泰山的感觉效率低下。 5.是最重要的一点司考如同上阵打仗贵精不贵多。在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质量争取做到看多少记多少不贪多。一定、一定不要老是觉得时间不够!切记!切记! 二、关于考试 1.放松心态注重细节 不要有心理压力是老生长谈了。细节决定成败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但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生存法则对我们的考试也同样地重要!一定要仔细读题类似于今年卷四第一题答错的童鞋不在少数。 2.慎用模板 如果是第一次参加考试的童鞋现成的用的模板为我们省去了不少的气力。但对于老考生来说还是慎用为妙。在阅卷老师忙碌的工作中千篇一律的风格的字不敢保证会不会引起老师的疲劳感。因此加强法学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3.加强法学修养 这是一个很空很大的话题但是是有捷径可循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把三大本上的法理学细细地研读。这个过程不是要背考点而是

美术类研究生、院校

美术类研究生、院校 从学位的角度来说,硕士学位分两类,一类是“文学硕士”,一类是“艺术硕士”,但通常来说,目前我国的“艺硕”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客观来说“艺硕”相比“文硕”,社会认同感不高,至少在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小众。尽管在我是“艺硕”的支持者,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能整“文硕”还是整“文硕”去。 既然这样,关于“艺术硕士”的话,我在这里就不说了,单说“文硕”。 ----------------------- 实际上在文硕中,硕士点分两类,一是“美术学专业”,二是“设计艺术学专业”,这也是我今天着重要讲的一件事。 通常情况下,你的毕业证书和你的学位证书上要么写“美术学”要么就写“设计艺术学”,并且不会附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这和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有着一定区别。本科毕业时候你的证书上可能会写上“美术学(油画)”的字样,但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毕业证书上却不会这些写。 那么什么是美术学?什么又是设计艺术学呢?这个很好理解,按照以往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来说,美术学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再往前推几年,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术学并不叫美术学,美术学的前身是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机构中原有的“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专业”而已。但现在中国大多数高校将设计类专业也归类到“美术学”,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好理解,这类学校往往根本没有“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而校方为了扩大学科建设规模,打的一个擦边球而已,毕竟在汉语言逻辑中“美术”包含“设计”,于是以“美术学”的名义开设设计类专业,多少也能说的过去。但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就很吃亏,因为既然已经是“设计艺术学”了,你要是想开一个绘画专业或一个开个美术史论专业,就有点牵强了,但也别说,还真就有流氓学校这么干。当然,“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硕士点都有的学校也有很多,比如说南京艺术学院。 我说了这么多,大概你也猜出来我到底想说什么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目前就美术类研究生来说,设计专业将来最好混饭吃。不信你就打开网页看看,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招设计类的教师。那么问题就来了你的毕业证书怎么办? 如果你的学校不幸,只有“美术学”硕士点,而你更不幸,你居然在这所学校里学环艺

司法考试通关必过宝典——国际经济法冲刺重点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法 国际经济法命题以选择的形式出现在试卷的第一卷,分值为15-20分之间。 考试分值由三大部分组成: 1.国际贸易法(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运输、保险、支付); 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中国对外管制制度、世贸组织); 3.国际经济法的其他制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税法)。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法(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国际贸易法特点:知识点多、复杂,出题以小的案例的形式来考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中国一个A公司,外国一个B公司签订了一个进出口货物买卖的合同。 考察点:1.通过什么术语来签的合同; 2.卖方的发货问题:如发货时间延迟、发货质量没有保证、发货的数量有问题等;涉及到运输、海运中承运人的问题,提单、保函、承运人责任制的问题。海上出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外来原因; 3.保险中的问题,买卖双方的责任; 4.支付(托收、信用证违约责任)。 解题思路:“切蛋糕理论”。 国际贸易法,两刀切成四块:

1.买卖关系:依据是《2000年术语通则》、《80公约》; 2.运输:海运,依据是一法三规则;核心:承运人的责任制; 3.保险:保险险别; 4.支付:最重要的两种支付方式:托收和信用证。解题中最常用的是信用证和托收的流转关系以及各个参与当事人权利义务承担的范围。 复习思路:做减法抓重点、知识点、主脉。 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 一、贸易术语 考试方式:年术语列表;2.就某一个术语单考这个术语;3.综合运用能力。 13类术语中的基本内容:

注1:以E、F及C中的两个开头的,由买方来承担保险费。 注2:以D开头的由卖方来承担保险费。 二、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考点:1.公约的适用范围;2.合同的成立;3.双方的权利及义务、违约责任。 复习规律:与合同法一起复习。 (一)公约的适用范围 1.适用公约的货物销售合同 (1)营业地处于不同的国家的当事人签订的合同。(2)如有多个营业地时,与合同的履行的地最为密切的营业地。附加条件是看当事人是否知道该营业地的存在。 2.不适用公约的合同 公约第2条是从合同的种类上排除了六种不适用公约的合同:(1)购买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销售;(2)以拍卖的方式进行的销售;(3)依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5)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6)电力的销售。 3.技贸结合或技贸工结合的判断。看哪个部分的销售额大。 公约的适用的任意性: 1.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其他法律而排除公约的适用。缔约国提出的保留公约是不可以改变的。

司法考试通过经验总结超级详细

一、考试内容、方式和科目: 国家司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 国家司法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司法部制定并公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作为命题依据。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分为四张试卷,每张试卷分值为150分,四卷总分为600分。试卷一、试卷二、试卷三为机读式选择试题,试卷四为笔答式案例分析、法律文书、论述试题。考试时间为每年的9月份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 试卷一:9月19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二:9月19日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三:9月20日上午08:30—11:30,考试时间180分钟。 试卷四:9月20日下午14:00—17:30,考试时间210分钟。 各卷科目为: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 试卷四:案例分析、法律文书、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二、经验分享总论部分 问题一:关于司法考试的难易程度?

关于司法考试的难易程度,这是一个很难用难或者不难来回答的。平均通过率为10%,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是有90个人过不了的。 我给出的答案是,司法考试是一门综合性太强,考题的不可预测性太强,复习范围的不确定性太强的一门考试。“一鼓作气”是通过司法考试的总方针,要么万事俱备,全力以赴,要么趁早放弃。 就好像某老师说的那样,司法考试毕竟是一场绝大多数人出局的游戏。作为考生,我们要么相信运气一定会降临,要么默默的把自己锤炼到最好。司法考试的难度,没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那么的的不可预测,不可拿捏。只要你能够做足准备,那么你自己掌控自己考试命运的可能性将十分的大。 问题二:关于复习司法考试要不要报班 报班的好处:首先,报班的好处就是气氛,你看着几百号人都在那里没命的复习,再看看每年的通过率,你也会不经意的开始不要命的复习起来。其次,只要你有不懂,基本上就会立即会有人把你教懂,因为有老师和辅导老师。再有,材料齐全,你不用为了什么书或者什么材料奔波。 报班的不足:课时十分的紧张,无论你之前学的有没有搞懂,你都不得不去听下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时间及时的复习巩固。每一科目的老师层次不齐,你无法选择老师,只能听安排的老师上课,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己复习的好处:复习进度自由,可以自己安排复习科目,进度,时间,不懂了,就停下来弄懂了再继续。可以听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这个不喜欢可以换一个,这个教得不好可以换一个教,不用一棵树上吊死。不用住在外面,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 问题三:用什么书复习? 我司法考试用书一直秉承一个观念,不在于资料多,而在于你把一份资料看透。所以我的书不是很多。

景德镇陶瓷学院历年研究生初试专业真题2008年

200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初试专业课考试试卷 科目代号 一.绘出下列器行或纹饰图(每小题5分,共60分) 1.爵。 2.鬲。 3.鼎。 4.窃曲纹。 5. 觚。 6. 琮。 7.鸡头壶。 8.忍冬纹。 9.龙柄双身壶。 10.斗笠碗。 11.竹节高足杯。 12.梅瓶。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宋代青瓷的二大名窑及其特征。 2.简述霍去病墓的石刻艺术特点。 3.简述意境的内涵及审美特征。 三. 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国内外陶瓷艺术发展的实例,谈谈你对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瓷艺术特 征及其关系的认识。 2..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 是什么? 壹

200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初试专业课考试答案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宋代青瓷的二大名窑及其特征。 汝窑青瓷 1.窑口语发展的概括:窑口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宋属汝州,故名汝窑,北宋晚期为宫廷烧 制御用青瓷,烧制时间仅二十余年。 2.特点 1)胎釉:胎质细薄,呈香灰色,釉色以天青为主,釉面匀净滋润,有细小开片。 2)器行:以盘、洗居多,造型精美、典雅。 3)烧制工艺:采用满釉支钉烧法,故底足只留有三至五个细小的支钉痕。 南宋官窑青瓷 1.窑口与发展概况:南宋官窑包括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窑口分别在杭州的老虎洞和龟 山。 2、修内司官窑青瓷特点 1)胎釉:胎质黑色或香灰色,釉色以粉青为主,米黄色次之。釉面滋润如玉,有开片或冰 裂纹。 2)器行:以碗、盘、杯、罐、碟、壶、洗、盏托等生活用器为主,同时还有仿青铜器礼器 的炉、尊、觚等。 3)烧制工艺:以满釉支钉支烧法为主。 3.郊坛下官窑青瓷特点: 1)胎釉:胎呈灰黑色或黑褐色,胎较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等色。釉层较厚,有乳 浊感,釉面开口较大 2)器型:主要有碗、盘、碟、洗及青铜礼器、玉器的贯耳瓶、兽耳炉等。 3)烧制工艺:也多采用满釉支钉烧法。 4)口沿及底足多带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耀州耀青瓷 1.窑口与发展历史:窑口在陕西铜川黄堡镇,宋属耀州。耀州窑青瓷生产始于唐代,北宋达到高峰,金,元后衰落。 2.特点: 1)釉色:以青中闪黄的橄榄绿为特色,胎骨呈深灰色。 2)器型:以碗、盘等日用器为主,造型端庄、秀美。 3)装饰:技法上以刻花、印花装饰最具特色。纹样多为莲花、菊花、牡丹、水波游鱼、婴戏。北宋早期流行刻花,其刀法钢劲有力,线条流畅,不但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而且也是宋代刻花装饰最具代表性的瓷窑。北宋中晚期流行印花。 3、影响:对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方的青瓷都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耀州窑为代表的耀州窑系。 龙泉窑青瓷 1.窑口与历史发展:窑口以浙江龙泉县大窑、金村、溪口为中心。龙泉窑青瓷始烧与北宋,盛烧与南宋及元代,明中叶以后衰落。 2.特点 贰

司考刑诉通关口诀(向高甲)

司考刑诉通关口诀 (新浪微博@向高甲律师微信公众号xianggaojia) 1. 显著轻、过时效、特赦、告诉和死掉 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③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④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掉的; ⑥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2. 有异议、有影响、有必要 证人出庭的条件: ①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②该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 ③法院认为有必要。 3. 有病太远在国外 证人出庭的例外: ①身患重病或行动不便; ②远离开庭地点且交通极为不便的; ③身处国外短期无法回国的; ④有其他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出庭的。 4. 有异议、有必要 鉴定人应当出庭的条件:①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申请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②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 5. 贪污贿赂和渎职、职权人民和其他 检察自侦案件的范围: ①贪污贿赂案件(仅指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 ②渎职案件(刑法第九章渎职罪)。 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七种:a.非法拘禁案;b.非法搜查案;c.破坏选举案;d.暴力取证案;e.虐待被监管人案;f.报复陷害案;g.刑讯逼供案)。 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的。

6. 亲告、轻微、公转自 法院自诉案件: ①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侮、诽、暴、虐、侵; ②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⑴故意伤害案(轻伤);⑵重婚案;⑶遗弃案;⑷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 ⑸妨害通信自由案;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⑺侵犯知识产权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⑻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对被告人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③公诉转自诉案件: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7. 侮诽暴虐侵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亲告罪): ①侮辱、诽谤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 ③虐待案(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 ④侵占案(绝对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8. 该谁给谁,再看主罪 公安检察院交叉: 该谁给谁:涉及到对方管辖的案件时,将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移送给对方。 主罪原则:主罪属于该机关,则由该侦查机关主侦查,另一侦查机关予以配合。 9. 危恐无死没 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①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②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③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10. 上可审下、下不可审上、就高不就低 上下级法院的关系:①上级法院必要时,可以审判下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②应当由上级法院管辖的,不能再指定下级法院管辖;③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案件,只要一人或一罪属于上级法院管辖,全案由上级法院管辖。 11. 管辖不明、管辖不宜、规避管辖 指定管辖情形: 管辖不明:地区管辖不明的刑事案件; 管辖不宜: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宜行使管辖权的刑事案件; 规避管辖:规避法院管辖的情形。

2014年孙老师职称英语神表(考试必过)

欢迎来到孙老师课堂 一般网络课件上的英语“神表”比较简单,真正意义的英语“神表”一般人是很难得到的,她特别详细,“神表”是无价之宝,非金钱等俗物可买!内含我三十年之心血,收费课堂内免费赠送的也只是简单的神表,而且是三张--1 阅读-2 补全短文-3概括大意。必须经我讲解并反复操练,否则废纸一张!!!类似武林秘笈的详细神表很少人能得到,如下: 老师对阅读理解的两个基本要求 1 正确率应在90%。 2 五篇文章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否则将没有时间完成其它部分的考试) 知己我们的困难: 1.词汇不够①扩大;②上下文推论;③躲避; 2.看不懂文章①提高水平;②抓中心推理;③上下文推论; ④避开枝节 3.阅读速度慢①提高速度②只读中心③避开枝节 4.判断模棱两可①围着中心转②注意段落结构—段落中心(段落第一句)及段落结论(段落最后一句);③注意连词. ④注意主从句—●宾语从句看从句●状语从句看主句●定语从句看主句—先行词与从句看懂一个就行.

5.出题人故弄玄虚-------没辙. 因此,孙老师建议:尽可能地不要做模拟考卷,因为模拟考试的质量及出题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都是为了赚钱,粗织滥造)这种题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挫伤学生的信心,浪费学生的时间。应该做历年的高考原卷。 阅读文章视觉上的分类 1.信息类--①内容:广告、计划书、通知、产品说明、查阅地图等 ②识别特点:文章不成段落,长短不一,有价钱电话号码,附有表格或地图 ③解题要领------只查不读 注:此类试题比较简单,我将在本课最后讲解。 2.文章类--视觉上成段落。包括小论文,说明文,科技文章,人物介绍及讲故事等等。 注:此类在试题中所占比例较大,比较复杂,需要应试技巧较多,是本课讲解重点。 英文文章结构三项基本原则:牢牢地抓住英文写作的“三步曲” l 中心 l 举例说明 ●作者观点或文章结论 注:以下总结多为条文,在记忆及理解上都有困难,但在实际考试中至关重要,同学们可在后面结合做题逐条理解并牢记心中。各中

司考考试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司考考试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考考试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司考考试心得体会(一) 一、两次司考的总体感受 对于号称“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两年,随着的提高,有人质疑司法考试“中国第一考”的地位和性。我个人认为,高并不能否认司法考试“第一考”的地位和性,因为放宽地区(315分,西藏280分)的通过人数比往年有了大幅度增加,这就提高了司考的,而按360分算的话,大概也就是百分之十几左右,提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我们对司考的难度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这两年司考,我个人的总体感受可以归纳为:立足基础,注重能力,考察广泛,难度趋大,偶尔“偏怪”。 二、司考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1、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和良好的复习环境 近年来,十师检察机关新进干警较多,由于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不能任命助理检察官,这导致具有法律资格的年轻干警严重不足,影响了十师检察机关的队伍建设和素质建设。面对这种状况,十师检察机关两级三院党组把帮助年轻干警通过司法考试作为一项事关检察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来抓。两级三院从政策、资金、时间上给参加司考的干警以支持。同时,院领导通过和参加司考的同志谈心的方式,给参考干警以信心和鼓励。我院和业务部门还积极协调、解决工学矛盾,确保参考人员全身心投入司考的复习中。这几年,十师检察机关为参考干警专门放假2个半月,在复习时间和培训机会上给予充分支持。在司法考试复习中,院领导考虑天气较热,为我在地下警务区专门开辟了复习场所,配置了床、桌椅等物品,为我复习提供了良好的复习环境。在此表示感谢! 2、决心、信心、恒心、平常心 司考难,但有通过司考的决心更难。如果没有勇气,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

关于硕士生调剂事项的说明【模板】

关于硕士生调剂事项的说明 调剂的一般程序:考生自行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缺额信息,填报调剂志愿,联系调剂接收单位(向对方研招办提供要求的相关申请材料)→调入单位通过网上调剂系统下载考生报考信息(调剂志愿、报名信息、成绩、照片等)→接收单位同意考生参加复试→考生按接收单位的相关要求参加其组织的复试→如通过复试取得拟录取资格→接收单位研招办向我所发考生通过复试接收调剂函(传真至021-********转研招办)→考生向我所研招办提供考生本人愿意调剂申请书(见附页)→研招办将考生报考初试的相关档案邮寄给接收单位→OK调剂成功! 特别提示:一旦考生确认调剂信息后,我所将考生报考档案邮寄给接收单位,如考生再反悔只能与接收单位协商我所将无能为力,请各位考生谨慎决定! 我所往年曾向下属单位调剂过考生,2007年是否有招生缺额,请考生自行联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生部,电话 ********;或 ********;联系人:钟静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生部,电话:0591- ********, ******** ,联系人:张婧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电话:********,联系人:王娜 ●华东师范大学纳米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究中心,电话:********,联系人: 姜继森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联系电话:********,联系人:王建军老师。东华大学 研招办,电话:021-********,联系人:王英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电话:021-********,联系人:沈悦 ●华侨大学材料学院,电话:********,传真:********,联系人:张志超, E_mail: zchao@https://www.doczj.com/doc/a35776590.html,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电话:********,联系人:韩立发,研究生部, ********,鲁老师、季老师,******** 郭老师 ●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招办:电话:********,联系人:李老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电话: ********。办公室电话 ********。联系人:李文魁 我所招办通讯地址:邮编 ******** 上海定西路1295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工作处

2021年全国职称英语考试秘籍-一考必过

职称英语必过经验之谈 欧阳光明(2021.03.07) 1、试题概况及答题顺序 1.1、必杀技:见下表中“答题顺序”: 1.2、详解 1.2.1、词汇、阅读理解、完型填空所占分值最高(合计高达75分),放到前面来做,避免万一时间不够,可以确保先抓住大部分分数。 1.2.2、词汇、阅读理解、完型填空都是部分来自教材,放到前面来做,记忆比较深刻,答题成功率较高。

1.2.3、阅读判断放到最后,是因为本题根据经验蒙答案(具体方法后面详述)成功率可拿到全部7分中的3分,这样可以腾出时间给需要查词典即可稳拿分数的词汇题,所以阅读判断的答题时间只有1分钟。 2、词汇(1分/题*15=15分) 2.1、必杀技: 2.1.1、准备一本正式出版的英语同义词词典,推荐牛津出版社出版,外研社翻译出版的《牛津英语同义词词典》。 2.1.2、教材练习不用做,把答案勾画出来,只需记住其中题目划线部分或者答案是词组的,其余不用看。 2.1.3、考试时看到有教材中的词组题则直接答上,其余的查词典。 2.2、详解: 2.2.1、职称英语考试允许带一本正式出版的,并非针对职称英语考试而编写的词典。而本题考核内容就是同义词(词组),显然使用同义词典效率更高。 2.2.2、词组记忆相对容易而查词典找同义词组相对较困难,又因试题来自教材练习4-9题,所以必须记住教材中的词组题。教材词汇练习一共100题,其中有词组的也就20个左右,记住绝对没有困难; 2.2.3、因职称英语词汇数量有限,直接查同义词词典,一般前三个义项就会有答案。 3、阅读理解(3分/题*15题=45分)

3.1、必杀技: 3.1.1、熟记教材文章练习题的正确答案,重点掌握去年教材上没有的新增文章,考试时先找教材上的文章,做出来。 3.1.2、其他文章,先作考试题目中有人名、地名、国家名、数字、年代等专有名词的题。 3.1.3、勾画出考试题目中的关键词(一般是名词,不必认识它也不必查词典),然后到文章中找一样的关键词定位。 3.1.4、定位关键词后,对比文章中关键词附近的词或词组,与答案选项中词或者词组重合的最多的即为正确答案。(就像玩拼图游戏,考察你的眼力!ˇ?ˇ) 3.1.5、如果你无法定位关键词,则: 3.1.5.1、如有选项为“以上X项皆是”,即为正确答案, 3.1.5.2、看四个答案选项中有无大部分相似的。如有,若意思完全相反的其中一个必是答案;若意思并非相反的则较长选项为答案,如没有大部分相似的,则最长的选项为答案。 3.1.6、如果考试题目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单词的意思,那么就相当于是一个词汇题,则同义词词典又派上用场了! 3.1.7如果考试题目是问文章主旨(如作者的观点,替换文章标题等)的,则需要细读文章题目,每段第一句和文章最后一句,并大致搞清意思。然后选择意思最接近的一项答案。 3.2、详解: 3.2.1、考题共3篇文章,其中1篇(5个题占15分)来自教材。根据历年经验,教材新增文章作为考题的概率较大。所以熟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