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_杨现民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_杨现民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_杨现民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_杨现民

学。[3]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自组织和可持续进化等特征。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生态要素彼此影响、相互协调,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和平衡。生态学的视角给各个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思路。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们已经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数字化学习领域的各种问题,[4]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开始在数字化学习研究领域流行。

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数字化学习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生态学理论在数字化学习领域的成功应用对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生态学理论对于泛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如下三点启示:一是要综合考虑,优化组合各种环境要素,形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二是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看待学习资源,赋予学习资源持续进化和发展的能力;三是突出学习生态中两大关键物种(用户和资源)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作用。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通过开放的结构,允许多用户参与内容编辑,不断丰富内容、精炼结构,实现自身的持续动态进化发展。资源与资源之间通过用户的各种交互操作(编辑、评论、收藏、订阅等),可以动态产生各种语义关联,最终形成可无限扩展的资源关系网,实现资源的关联进化。用户之间以资源为纽带通过各种人际交互操作,同样可以动态形成个性化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泛在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泛在学习理念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指出,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包括传感器、服务器、移动学习设备、无线通讯网络等基础部件。[5]有学者在21st ASCILITE Conference上提出ULE(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型,包括微处理器、ULE服务器模块、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6]有学者提出一种基于RFID、因特网、泛在计算、嵌入式学习和数据库技术,用于户外生态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7]有学者提出泛在学习系统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两大领域,而构筑泛在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网络化、学习终端、教育资源等三个部分,教育服务分为智能型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供给服务和教育综合网站等。[8]有学者构建了泛在学习环境模型,认为泛在学习环境包含三要素,即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并对各要素的具体组成部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伙伴、学习交互、学习支持服务、境脉感知技术等)进行详细的分析。[9]有学者从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泛在概念入手,在阐述泛在学习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3G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3G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将泛在学习环境分成学习服务、学习资源、学习终端、学习者、学习空间和3G网络等六大要素。[10]有学者构建了完整的泛在学习(u-Learning)技术环境体系,包括u-学习平台、u-教育资源、u-网络、u-学习终端及u-学习服务等要素,并介绍了上海终身教育平台初步实现u-Learning技术环境的具体案例。[11]此外,一些研究者已经在泛在学习平台的设计、开发以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12]

总的来说,当前大多数泛在学习环境研究关注的是技术环境和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缺少系统层面的环境设计,尤其是借鉴生态学理论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泛在学习生态环境的设计。所构建的环境模型也局限于对静态要素和模型的分析,没有突出泛在学习系统的特色及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对

系统要素间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这种过于技术化的设计思维和静态化的模型构建方式,将不利于泛在学习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系统地理解泛在学习,也会影响和谐泛在学习支撑系统的搭建和推广应用。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对生态要素及其动态关系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是构建任何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依据生态学理论,从动态的、生态的角度去分析泛在学习及其支持环境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泛在学习环境模型设计

泛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普适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理念,即让学习消失、和生活融合、实现真正的在生活中学习(Learning in Life)。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泛在学习环境下理想的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当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时,利用与环境相关的情境感知智能设备可以随时感知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信息通过无处不在的通讯网络发送到

“教育云计

图1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流程

算平台”,教育云计算平台根据用户当时的需

求信息、学习档案记录、学习偏好信息等在智

能化的资源空间中进行检索、聚合、计算和变

换,找到最适合用户需求的学习内容及其关

联内容,推送到各种学习终端设备上,学习者

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内容,真正实现按需学

习。除了学习内容的推送外,学习内容上附

加的学习服务和知识关系网络也将与学习者

自动联通,通过终端设备呈现给学习者,增强

用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和效果。通过知识关系网络的联通,学习者

与正在浏览、编辑、制作本学习内容的多个学

习伙伴、教师、学科专家产生联结,形成动态

化的学习圈子。通过学习圈子,不仅可以找

到当前知识领域内精华的知识,还可以找到

本领域中权威的专家,这种学习不是传统课

堂中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的教学模式的翻

版,而是一对一学习,更是多对一学习。

借鉴生态学理论在数字化学习领域的应

用思路和已有泛在学习环境研究的成果,同

时结合泛在学习的核心理念、基本特征和内

涵及学习流程的分析,笔者构建了泛在学习

环境模型,对模型中的生态要素及其关键要素间显式或隐式的关系进行剖析。(见图2)

上述模型中,内环是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间环是泛在学习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保障环境,外环是社会生态系统。保障环境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指导、技术标准支持、资源建设规范以及系统运行机制保障等。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用户和资源两大关键种群,还包括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基础支撑环境等无机环境。用户种群是由不同个体根据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的编辑使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交流等建立的社会认知网络,负责资源的生产、消费、传递和管理。资源种群是由不同的学习资源按照各种语义关系构建的智能资源网络,除了为用户种群供给知识营养外,还承担构建社会认知网络过程中关系纽带的角色。多样化的学习终端(PDA、智能手机、PC、TABLET PC、IPAD、学习机、移动电视等)是学习者呈现学习资源、开展学习交互、调用学习服务的必备工具。丰富多样的学习服务为泛在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包括学习活动服务、学习工具服务、学习评价服务、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资源语义检索服务、社会认知网络服务、适应性呈现服务等。

基础支撑环境包括泛在网络(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等)、云计算中心、学习平台、传感器等,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存储运行的场所,泛在学习的所有过程性信息也都将永久性存储在云端。

(一)泛在学习环境的生态要素介绍

通常来说,网络学习生态系统包括网络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生态环境两个组成要素,[13]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和外界无机环境。毫无疑问,用户应该是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整个学习生态的关键性物种之一。泛在学习倡导“人人教,人人学”的新型学习方式,用户常常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者;既是学习资源的消费者,通过资源来“补给营养”,又是资源的生产者,负责生产各种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部分用户还承担资源分解者的角色,负责管理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种群。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用户群体通过共建共享学习资源、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协作交流等行为逐步构建起稳固的社会关系网。区别于一般性社交网络,泛在学习中的人际网络是以学习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进行创建、维护和发展的,是在分析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交互数据、学习过程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关联算法自动构建的关系网络,人际网络本身也属于一类认知工具,可以促进、优化用户的学习效果,增强用户之间的认知联通。

从当前研究来看,学习资源大都被认为是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的“无机物”,是学习者消费的对象,是汲取知识营养的来源。然而,从泛在学习对资源结构开放、允许多用户协同编辑、内容持续进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又具有“有机体”的核心特质,即生存、发展、繁衍、进化。泛在学习环境的学习资源已经不再是静态、固化的“无机物”,而是具有进化、发展特征的生命有机体。因此,学习资源理应成为泛在学习生

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图2泛在学习环境模型

泛在学习资源采用了元数据+语义本体的信息描述方式,保证了资源背后具有丰富的语义,成为泛在学习资源未来实现自我进化和动态关联的基础。泛在学习生态中的资源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通过各种语义关系和用户的各种学习行为(浏览资源、编辑内容、学习交互等)构建的资源网络中的结点。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资源之间同样存在动态的竞争关系,遵循自然界“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内容陈旧、长时间无人“光顾”的学习资源,由于缺乏进化的“养料”和动力,最终将被分解成资源素材,供用户创建资源时检索、使用。学习资源除了作为知识的载体,向用户种群供给知识营养外,还是社会认知网络建立的“网桥”,即以资源为纽带将具有相似和相同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的用户组成学习共同体。

泛在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各种学习终端设备的支持。随着计算机、移动网络、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终端,如PC、Laptop、Smartphone、PDA、Pocket PC、学习机、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这些设备同样是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终端是用户进行学习交互的工具,同时负责与云计算中心进行通信,调用所需要的各种学习服务,接受响应数据,按照要求自适应呈现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将具有情境感知的功能,可以智能感知学习者所处的环境信息、学习者的身体状态信息、现实物体的介绍性信息等,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基于真实情境的高效学习。

单靠学习资源并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习资源外,多样化的、满足用户各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服务同样是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学习的必备条件。学习服务为用户种群提供学习支持,用户通过学习终端来实时调用能够满足其学习需求的各种学习服务。上述泛在学习环境模型中仅仅列出了几种关键性的学习服务,包括学习活动服务、学习评价服务、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服务、社会认知网络服务、资源语义检索服务、学习工具服务、适应性呈现服务等。开放的泛在学习生态系统允许用户参与到个性化服务的创建中来,因此,将会产生越来越多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基础支撑环境为泛在学习提供包括网络、计算、存储、平台等在内的基本技术支撑,是泛在学习生态中无机环境构成的基础要素。泛在学习需要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因此,泛在学习网络必然是由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广电网等组成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器也将采用大规模的分布式集群技术组成分散的、大小不一的云计算中心,为泛在学习按需分配服务器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也都将采用云存储模式,统一存储在“云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共享性和扩展性。

除了上述有机体和无机环境外,泛在学习生态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科学的保障机制环境。以学习资源建设为例,资源共享一直是数字化学习研究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泛在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借鉴数字化学习标准化的资源建设思路,制定一套标准的泛在学习资源开发、传递、使用和管理的规范。资源规范环境的建立是泛在学习资源有序发展、良性循环和高效共享的重要保障。当然,除了资源规范外还要有合适的新型学习理念(联通主义、分布式认知、情境认知、社会建构主义等)作指导,以及国际公认的技术标准作支撑(网络技术标准、学习平台架构标准等),最后还需要设计科学的运行保障机制(学习评价机制、内容安全机制、学习激励机制等)。

(二)关键种群间的生态关系剖析

任何生态系统都存在一些关键性物种,这些物种在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他

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决定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存亡。对于泛在学习生态而言,用户无疑是关键的物种。整个学习生态存在的价值、服务的对象、发展的动力等都与用户种群紧密相关,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态系统必然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然而,通过上述对泛在学习生态系统要素的分析可知,学习资源在泛在学习生态中已经发生了“突变”,成为具有进化、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体。鉴于资源在整个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持续进化、发展的新特征,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其作为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和关键性物种。接下来,将对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用户种群和资源种群间的生态关系进行重点剖析。

总体而言,用户种群和资源种群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二者相依生存,一个种群的良性发展也将促进另一个种群的繁荣。在一个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大量多样化的资源种群的存在和持续进化将产生更多的知识养料,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性别和年龄特征的学习者都将从这些富足的知识养料中获取足够的营养,进而促进个体以及群体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样,用户种群的不断扩展及其在泛在学习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对资源种群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将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符合各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也将不断涌现,资源的数量将越来越庞大,资源的类别也将越来越多样。

用户种群负责生产、消费和管理学习资源,既是资源种群的缔造者,也是资源的掠食者。资源种群类似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为食草动物(用户种群)提供食物来源,不断供给知识养料,维持用户种群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生长进化。除了供给知识营养外,学习资源在泛在学习生态中还起到一项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网络构建的中介。当用户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学习、编辑、评价、推荐相同的学习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会基于当前资源建立起某种社会联系(学习同伴关系、协同编辑者关系、相似兴趣用户等),而这种隐性的人际关系同样是用户种群进化的动力和营养来源。

资源种群内部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关系网。高度相似(内容、主题、语义等)的资源之间会自动形成一个个小型的资源圈,圈内的资源之间以及资源圈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关系的形成源自用户种群对资源的选择。当很多用户都学习某资源、对资源予以较高评价的时候,该资源的生命力便越来越强,进化的速度和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相反,当某资源很少有用户“光顾”的时候,它便缺乏进化的养料,最终被整个资源种群所淘汰,这便是泛在学习生态领域的“优胜劣汰”。

四、泛在学习环境模型特征分析

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所有生态系统追求的共同目标,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也不例外。为了指导和谐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上述模型除了具备一般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和动态平衡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备如下特征。

(一)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看待泛在学习资源

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看待泛在学习资源,赋予学习资源持续进化和发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大变革。学习资源通过开放的结构,允许多用户参与内容编辑,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精炼结构,并动态地与其他资源个体产生语义关联,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进化的学习资源保证了内容的及时性、适用性,更加适合非正式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需求。上述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将资源作为关键性物种,突出其开放、进化的特色。

(二)强调学习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保

障环境的作用

当前,泛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大都基于技术的视角,对环境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的梳理,导致对泛在学习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保障环境重视不足。上述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将保障环境分成学习理论指导、资源规范环境、技术标准支持和运行机制保障等四部分,从学习理念、技术、运行等不同层面对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保障环境方面的要求。自组织虽然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毫无理念指导、机制约束的自组织必将是低效和混乱的,缺乏机制保障的泛在学习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将“步履维艰”。

(三)突出资源作为用户种群内部人际关系网构建的纽带作用

传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常常作为用户汲取知识营养、提升技能的消费对象,而忽视了资源的另外一种重要作用——人际关系的纽带。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联通、共同体、协同等概念越来越流行,虚拟环境中人际交往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上述泛在学习环境模型突出了资源种群在关系纽带方面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习资源在整个学习生态中的地位,同时也将对新型学习平台中人际网络的构建带来重要影响和启示。

(四)细化与泛在学习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学习服务

目前,很多泛在学习环境的设计都将学习服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体现泛在学习优势、满足泛在学习实际需求的特色学习服务的细化设计上考虑不足。上述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在学习服务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泛在学习对资源语义检索、资源个性化推荐、终端设备上的学习内容自适应呈现、社会认知网络共享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将大大促进泛在学习生态中数据流、信息流、知识流在用户种群、资源种群、学习设备和基础支撑环境间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为泛在学习领域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领域内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更系统地看待整个泛在学习生态。而且对准确把握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泛在学习的运行机制,开发泛在学习原型系统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泛在学习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阐述、系统原型开发、小范围教学实验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和谐泛在学习环境的实现需要解决三类关键问题,即硬技术问题、软技术问题和教学法问题。其中,硬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基础,软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教学法问题的解决是难点。

一是硬技术问题,即与学习终端、基础支撑环境相关的问题,具体包括泛在网络的铺设与网络安全、泛在学习平台的设计开发与运行、传感设备的微型化与低功耗、学习终端的无缝链接等;二是软技术问题,即与学习资源、学习服务相关的问题,具体包括基于情境感知的学习资源与服务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的协同建设与有序进化、社会认知网络动态构建与共享、学习资源的多终端自适应呈现等;三是教学法问题,即与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相关的问题,具体包括适用于泛在学习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与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方法设计等。

上述三类关键问题的解决是泛在学习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点,笔者正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对软技术问题和教学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已开发出一套泛在学习系统——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LCS),网址为http://https://www.doczj.com/doc/a55689024.html,。同时,正在基于LCS在区域网络教研、项目知识库建设、工作场所学习等场景进行泛在学

习的应用实践,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泛在学习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薛伟.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12);李同祥,等.基于网络的开放教育学习方式的发展——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G.Graschew,T.A.Roelofs,S.Rakowsky,&P. M.Schlag.From e-Learning towards u-learning:ICT-enabled Ubiquitous Learning&Training[A].Proceedings of the10t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Anaheim,2007.

[2]Chen,Y.S.,Kao,T.C.,Shen,J.P.,&Chiang,C.Y.A Mobile Scaffolding-Aid-Based Bird-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A].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C].V?xj?,2002.

[3]Begon,M.,Townsend,C.R.,&Harper,J.L.Ecology,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M].(4th ed.).Blackwell,2006.

[4]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8);C.K.Looi.Enhancing learning ecology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1,(17);Uden,L.,Wangsa,I.T.,&Damiani,E.The future of E-learning:E-learning ecosystem[A].Proceedings of Digital Eco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onference[C],Inaugural,2007;Zhao,Y.&Frank,K.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3,(4).

[5]Hwang,G.J.,Tsai,C.C.,&Yang,S.J.H.Criteria,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8,(2).

[6]Jones,V.&Jo,J.H.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An Adaptive Teaching System Using Ubiquitous Technology[A]. Proceedings of the21st ASCILITE Conference[C].Perth,2004.

[7]Tan-Hsu Tan,&Tsung-Yu Liu.The Mobile-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MOBILE)and A Case Study for Assisting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A].Proceedings of Four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C].Joensuu,2004.

[8]金勇洙.Ubiquitous技术的扩展与服务[J].三星SDSIT REVIEW,2003,(4).

[9]张洁.基于境脉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

[10]周鑫焱.基于3G的泛在学习环境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8).

[11]肖君,等.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技术环境的构建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9,(3).

[12]Hwang,G.-J.,Tsai,C.-C.,&Yang,S.J.H.Criteria,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08,(2);Hiroaki Ogata,Ryo Akamatsu,&Yoneo https://www.doczj.com/doc/a55689024.html,puter 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Vocabulary Learning Using RFID Tags[A].IFI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C].Nara,2005;Huang,Y.-M.,Huang,Y.-M.,Huang,S.-H.,&Lin,Y.-T.A Ubiquitou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Evidence of Active/Passive Attitudes https://www.doczj.com/doc/a55689024.html,efulness/ ease-of-use[J].Computers&Education,2011,(1).

[13]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7,(4).

The Desig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Yang Xianmin&Yu Shengquan

Abstract:Ubiquitous learning(u-Learning)has become the future way of e-Learning and the ideal mode of lifelong learning.The construction of u-Learning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to implement u-Learning successfully.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Learning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ecology study.u-Learning environment model includes u-Learning ecosystem,guaranteeing environment for system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cosystem.The user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population are two key species in the u-Learning ecosystem,which have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In order to realize a harmonious u-Learning environment,three kinds of issues,namely hard technology,soft technology,and teaching method,need to be considered.

Key words:ubiquitous learning,learning environment,learning ecosystem,ecology

Authors:Yang Xianmin,Ph.D.of Institute of Educatio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Yu Shengquan,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Institut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责任编辑:杨雅文]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管理学练习册及答案

管理学 第一章 一、问答题 1.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并负责指挥其他人。按其在组织中的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他们都履行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在组织中的作用: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作为组织的官方代表对外进行人际交往、作为组织领导人负责招聘、培养和激励员工、联络作用)、信息方面的作用(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传递信息;发布信息)、决策方面的作用(寻求机会,主动提出决策;驾驭混乱,承担责任、排除障碍、解决问题;分配资源;进行谈判) 2.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为一定组织目标服务的。(实质是手段)管理活动强调以人为中心。(内容是协调)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有效性)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管理要与环境相适应。 3.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有效的管理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讲究效益。效益与活动的完成情况相联系,即指目标的达成;效率则是指完成这些活动所需的资源成本的降低。 4.是否只有组织才需要管理? 是的,但不是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如人体组织。由人类组织的组织需要管理。 5.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在学术上有杰出成就的科技人员,为什么在管理岗位上常常不称职? 管理者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与科技工作者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不同。管理者所要求的技能是: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关系技能。 7.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管理是科学的,有一整套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学习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管理的基本问题:资源的配置问题、管理者、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8.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是科学的,因为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它们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是艺术的,因为在运用这些管理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时,有较强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而这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9.管理的环境内外部环境有哪些? 组织的一般环境有:组织的政治环境、组织的经济环境、组织的技术环境、组织的页32 共页1 第 社会文化环境、组织的自然环境;组织的特殊环境有: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等;以及组织文化环境10.有几种管理模式,应怎样选择? 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指组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管理学原理(本)阶段练习答案

二、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是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反映管理具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和共性,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不同而转移。社会属性: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反映管理的根本目的区别与个性,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2、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答:人们习惯于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竞争性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外部技术环境、外部社会环境、外部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自然资源等; 微观环境包括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替代品、供应商、顾客等。 3、什么是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 答:波特发现,在企业经营环境中,能够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或产生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本行业中现有的其他企业、供应商、顾客、其他行业中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及其生产企业组织。 4、官僚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劳动分工,职权等级,正式选拔,正式的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等。5、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答: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6、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菲德勒提出“权变领导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领导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工作任务结构、地位权力。最佳领导方式的“权变”取决于团体工作情景的有利性。 7、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答: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的作用:指引方向、提高效率、便于控制、降低风险、激励士气。 8、编制计划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基本过程包括:认识机会、确定目标、拟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最终方案、编制支持性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9、目标管理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答:目标管理是让主管人员与员工亲自参加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

环境生态学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第一节:物种(Species)的概念;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 第三节: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短日照和长日照植物概念和例子;Bergman规律和Allen规律;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点);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概念; 第三章 第一节:种群(Population)和群落(Community)的概念 第二节: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3种类型;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年龄锥体的3种类型;种群增长的模型(重点了解逻辑斯谛模型);种群动态中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概念;种群调节理论的几个理论(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 第三节:集群的生态学意义(5点);最小种群原则和阿利规律;高斯假说;生态位(Niche)的概念及内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的实例;r-对策和K-对策的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上的差别; 第四节:群落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life form、生态型ecotype和生长型growth form概念);群落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演替的类型(重点理解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群落演替的几种类型(重点了解单元顶级论);演替包含的6个阶段; 第四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及要素;关键种和冗余种的概念;食物链的分类及相关实例;顶位种、中位种和基位种的概念;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10%定律);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特点(4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概念;流通率的概念;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实例);氮循环的几个关键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的概念;生态危机。 第五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10点)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6点);UNEP系统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5种);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内涵)。 第六章 第一节:景观(Landscape)及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概念;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概念;斑块的分类及实例;斑块的边缘效应; 第三节: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与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的概念; 第四节:干扰(Disturbance)概念;根据不同角度的分类;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5点);干扰的生态学意义(3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干扰的生态学意义(4点) 第七章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概念;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5点、毒物的礼花性质;个体因素)及如何影响;污染物的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浙江农林大学管理学题库第三章 管理环境

第三章管理环境 一、判断题: 1.组织环境只对某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组织环境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中药影响,但管理工作也可以影响环境。(√) 3.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也是组织的负担。(×) 二、单项选择: 1.“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谚语描述的是 A 道德观。 A.功利主义 B.权利至上 C.公平公正 D.社会契约 2.如果管理者认为解雇工厂中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工厂的盈利 能力,使余下的80%的工人工作更有保障,并且符合股东的利益,那么这位管理者接受的是 A 道德观。 A.功利主义 B.权利至上 C.公平公正 D.社会契约 3.强烈反对一切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过低的工资,过长的劳动时间,要 求工作医疗保障权的道德观属于_B___。 A.功利主义道德观 B.权利至上道德观 C.公平公正道德观 D.社会契约道德观 4.给同工不同酬现象以解释的道德观是D____。 A.功利主义道德观 B.权利至上道德观 C.公平公正道德观 D.社会契约道德观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等习语里所 隐含的道德观是 D 。 A.权利至上道德观 B.公平公正道德观 C.社会契约道德观 D.推己及人道德观 6.关于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B.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C.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D.不再考虑公司的经济利益 7.为了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应特别重视 D A.新员工招聘 B.建立明确可行的工作目标 C.定期的道德教育 D.以上都是 8.以下 B 措施与提高组织的道德标准或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无关。 A.对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B.以市场占有率最高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C.确立道德准则 D.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9.以下行为中不属于企业伦理表现的是_D___。 A.治理污染 B.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员工 C.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 D.开发新产品 三、填空题: 1.现代管理道德的发展,使社会责任成为当前管理界最紧迫、最重要的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修订稿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 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 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管理学原理

第二章管理决策 一、管理含义 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有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二、管理四个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管理跟领导的联系与区别 四、管理的基本步骤(简答题) 五、盈亏平衡点公式及运用 六、决策树示意图 决策树法是一种以树形图来辅助进行各方案期望收益的计算和比较的决策方法。决策树的基本形状如下图: 上图中,方框□表示决策点,由决策点引出的若干条一级树枝叫做方案枝,它表示该项决策中可供选择的几种备选方案,各圆点代表状态点,由各圆形结点进一步向右边引出的枝条称为方案的状态枝,每一状态出现的概率可标在每条直线的上方,直线的右端可标出该状态下方案执行所带来的损益值。 决策树法举例: 计算得:第一方案的期望收益 = 100×0.7 + (- 20 )×0.3 = 64(万元) 第二方案的期望收益 = 40×0.7 + 30×0.3 = 37(万元) 第一方案预期的净收益 = 64 - 30 = 34(万元) 第二方案预期的净收益 = 37 - 20 = 17(万元) 比较两者,可推出:应选择第一方案 七、非确定性决策方法(计算题按表格方式答题)绘画表格2-2,2-3 下面以A、B两企业间的竞争为例,介绍非确定型决策四种典型的方案选择准则的应用: 假设A企业为经营某产品制定了四种可行的策略,分别是A1、A2、A3、A4。在该产品目标市场上,有一个主要竞争对手——B企业,它可能采取的竞争性行动有B1、B2、B3三种。A企业没有指导自己确定四种策略成功概率的经验,但知道在B企业采取特定反击策略时自己的收益。 表2A企业在对手三种不同反击策略下的收益状态及方案选择: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环境生态学的试卷试卷一

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由一个_______名和一个_______名所组成,_______名在 前。 2.盐生植物根据它们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参与循环的物质形式,可分为_________循环、______ ___循环、__________循环三种。 4.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丹麦生态学家C. Raunkiaer根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将陆生植物划 分为5类生活型,即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植物。 6.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 息、________信息和营养信息。 二、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共20分,每题2分,) 1. 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太大 B. 温度过高 C. 温度过低 D. 土壤不适合 2.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其营养功能分,属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因细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3.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这是生态因子的()。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综合作用 D. 补偿作用 4. 常见的种群分布型是()。 A. 均匀型 B. 集群型 C. 随机型 D. 其他型 5.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进入了过多的()。 A. 氮、磷 B. 有机物 C. 泥沙 D. 微生物 6. 昼伏夜出是动物躲避高温的()。 A. 形态适应 B. 生理适应 C. 行为适应 D. 结构适应 7. 有“自然之肾”之称的是()生态系统。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针叶林 D. 湿地 8.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表示()。 A. 内禀增长率 B. 自然增长率 C. 环境容量 D. 种群数量 9. 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