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精装版

2020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精装版

2020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精装版
2020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3.20xx年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上述材料

A.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B.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C.我们应该主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D.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5.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6.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7.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8.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9.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10.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11.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2.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13.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1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7.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8.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19.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标志雅典民主制确立

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20.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措施中对“权

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21.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A.直接民主制

B.抽签选举

C.代议制民主

D.轮番而治

22.“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3.先秦时期,中国产生了分封制,希腊却实行公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相比,古希腊所具有的特殊条件不包括()A.山多地少,三面环海,岛屿众多的海洋地理环境

B.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C.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D.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4.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得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25.“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且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直接民主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B.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治非最佳选择

C.平民政治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帝国时代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

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习文敛性.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第一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第二帝国”时期,中国社会主流意识遭遇的困境是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应对的?(6分)

(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收敛性”的主要表现.(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

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28.(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德斯鸠“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阐述这一办法在美国政体中的表现及影响.(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