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总结

文献学总结

文献学总结
文献学总结

一、填空(每空1分,20分)

1.甲骨文献:就是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献。

2.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

骨)《七略》分类法七分法四部分类法五部分类法

3.按典籍的内容和性质,分为经、史、子、集四个大的类别。

4.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①字形相近②字音相近也可能造成讹误③拆合文字致误④因残

缺而致误⑤后人妄改

5.从事古籍校勘,大体可以确定为定版本(底本与校本)、进行校勘、撰写校勘记三个环

节。

6.这里最重要的是不可擅改底本

7.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篇》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即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

单行的校勘记、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8.目录的构成要素主要是著录的事项以及书籍排列的学术分类。

9.基本内容是著录书名、篇卷数和作者姓名(也有只著录书名的)。完备目录则除书目之

外,还有一部的总序、一类的小序、一书的解题之类的叙录

10.目录的功用,主要在于指示学术门径

11.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终以图书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

12.我们采用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的做法,将书目依照其编制目的和收录范围,分

为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三个大类来叙述。

13.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14.传是传述的意思,它包括解释词语和阐明文义两方面。

15.注的本义是灌注。我国最早的三部语言学名著《尔雅》、《方言》和《说文解字》,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后代目录学家将这类著作都归入经部之中。

16.事典是借前代事迹以说明当前情事,不注明出典,固然不明其意,即使使用前代文献中

的词语,如果仅仅释义而不追溯语源,读者也往往难以了解其中的丰富含义。

17.古代文献编纂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古代文史研究提供科学的、真实的、集中有序的文献

编纂成果。其最基本原则是:全备、真实、科学

18.它包括作好选题,确定整理的方式、体裁和体例,搜集材料等。

19.古代文献的编撰:一类是普及型的;一类是研究型的。

20.古代文献编纂成果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原文型、考述型、线索型三类。

21.体例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遵守

22.文献辑佚的类型,一般有三种情况:全辑重辑补辑

23.文献辑佚的具体要求:全、真、正。

24.在史料搜集与编排上,要求辑佚做到的“全”、“真”、“正”三字,汇编也同样要求做到。

25.年谱是一种特殊的传记形式。年谱这种编纂体式是从古代编年、纪传两种体裁演变而来,

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26.在两人或诸人关系密切是情况下,也可将两人或诸人事迹合为一谱,称为合谱。

27.与年谱相类似的还有年表、系年、编年等。

28.考证的目的就是求真,它不但是一切历史性研究的基础,更是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目的

和根本任务。

29.考据的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献本身的考证;二是

文献文本的考证;三是文献所记内容的考证。文献记载即史料的考证。

30.史料考证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文献中所记载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名物以及典

章制度、民俗民风等等,只要不了解的,有疑问的,记载矛盾的都应该进行考证

31.不明则考,有疑则考,矛盾则考。

32.“中谏”仅指补阙。

33.据理推断,应当少用;如不得已而用之,也应当一推而止,决不能在推论的基础上再进

行推论。

34.王国维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时代,从“信古”、“疑古”走向“释古”的时代。

35.注重证据是胡适治考证的一大特点

36.“校书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37.文献检索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常用法、追溯法和循环法。其中常用法可分为顺查法、倒查

法和抽查法三种。

38.检索方式可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机械检索工具。

39.检索工具常用的排检法主要有字序排检法和类序排检法。

40.类序排检法是按文献内容特点来编排的,包括分类排检法、主题排检法、时序排检法、

地序排检法等。

二、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文献

对文献的各种定义,大致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1)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是用符号或声像记录在一切载体上的知识。

(3)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4)文献是以文字、声像符号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体为渠道或载体的人类精神信息的固态品。

用符号或声频等将知识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固态精神产品。古典文献学中所说的文献,即一切有意义的语言文字的记载。

2、版本

版本原指雕版印刷的书籍,版本学中的版本则是指同一部书在产生和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各异的本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籍的不断丰富,版本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因此“版本”一词在今天就有了两种含义: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校勘

校,原意是木枷,考察核对的意思。勘,与“校”同义。

校勘,亦称雠校,指将一书的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有关文献加以比较对勘,考订文字的异同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貌。它是古代文献整理最基础的工作。

4、善本

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善本即版本中的优良者,一般指在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或历史文物价值方面优于一般本子的刻本或写本。古籍版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善本。

5、目录

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起来以供查考图书或篇章的名目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依据其成书特点,可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两种。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6、考据

考据,又称考证,顾名思义,就是考察并证明,或经考察而有证据。

即通过有关证据的搜集和考察来证实并弄清文献或历史事实的真相。在文献整理过程中,人们往往要通过对证据的搜鉴别和分析,对文献文本的正误、文献和文献记载的真伪做出判断和说明。

7、线装

线装是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

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我国古籍装帧发展到了线装,可以说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8、衍

古书在传写刻印过程中多出来的一些原本上没有的文字,这些多出来的文字被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衍文以衍一字或数字情况多见,也有因装订造成的复页重文的现象。衍文产生的原因:

①衍文的产生通常和正文中的文字有关。

②衍文的产生还和注文以及读者所作的旁记等有关。

③还有旁记阑入正文的

9、脱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脱漏字句或简策篇页,脱落丢失的文字称为“脱”、“脱落”。

具体体现如下:

①脱字脱句:

②古书流传中还有因为种种原因而删去文字的情况。

③古代简册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也称脱文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④脱行、脱页

10、“讹”

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文字往往被抄错或刻错。这类错误的文字称为讹文、误文,亦称讹字、误字。

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①字形相近:②字音相近也可能造成讹误③拆合文字致误④因残缺而致误⑤后人妄改

11、“倒”

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称为倒文或倒字。被颠倒的可能是一个或数个字,也可能是一句或数句,也可能是段落或篇章。就书籍而言,还可能发生错简、错版或错页的情况。次序被颠倒之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乙正或乙转。倒文较多的习惯称“错简”。

12、理校

理校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

13、辑佚

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佚诗)现存片段材料加以搜集、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和方法。【搜集已经散佚的古代文献,重新加以编辑,使之全部或部分地恢复原貌。】

14、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献检索包括存储和检出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检索,指文献的检出过程,即根据用户要求选用相应的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检索途径和方法,从已经存储好的文献中查找出所需文献的过程。

15、直译

直译即按照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对应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置、句法结构等方面,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直译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方法,能尽量保持原文特点。一般而言,能直译之处尽量直译,尽可能做到原文字句落实。

16、意译

意译即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对原文结构和词语作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适合现代阅读习惯与理解模式。只是不可随意调整变动,随心所欲的变化同样不是翻译,而是改写。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文献的古今含义变化。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析言之,“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口传议论。今天的“文献”概念较之马端临的定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是指历史文件,即马端临所说的“文”部分而不包括口传言论即“献”部分。

现代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2、简述版本内涵的历史沿革。

版本原指雕版印刷的书籍,版本学中的版本则是指同一部书在产生和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各异的本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籍的不断丰富,版本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因此“版本”一词在今天就有了两种含义:狭义的版本指与写本相对而言的印本,即雕版印行的书籍;广义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因编撰、传抄、刻印、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而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3、古典文献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什么特征?

我国古代文献曾经有过甲骨、金石、简牍、缯帛、纸张等载体,由于载体不同,书籍的形式也就有编册、卷轴、册页等变化。抄本时代以前产生的文献,往往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个体存在,其年代的考订要和考古工作结合起来,而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形式死纸质书籍,所以版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纸质书籍,特别是印本书籍的版本。

4、电子文献的出现在传抄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

5、如何判别善本?(鉴别善本的标准)

张之洞提出的足本、精本、旧本三点,基本揭示了善本的内涵,几乎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善本的首要条件是足本。一本残缺不全的文学著作不能完整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和风貌,学术著作则不能全面反映其学术思想,史学著作则不能全面揭示历史的真实情况。

精本主要指精校本,精确少讹误。经过名家精校的书一般错误较少,比较接近原著,版本的学术价值较高,因而当视为善本。如清代著名学者王琦倾数十年精力注释的《李太白文集》、王国维的《水经校注》等都是享誉甚高的精校、精注的精本。

旧本历来被人们所看重,主要因为他们产生的十大较早,比较接近文献的原貌。

当然,所谓善本的“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足本、精本、旧本也是一样,都是相对而言。

6、在校勘工作中怎样确定版本?

校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版本,包括选择底本、主校本和参校本等。

底本和校本选择得好,校勘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好底本和校本的选择工作:首先要广征异本,弄清版本的源流,并对各本的优劣做出准确的价值评判。广征异本,是选好版本的前提。在考镜版本源流、确定底本、校本方面,周祖谟整理的《洛阳伽蓝记》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7、简单说明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是伴随着书籍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如果从作伪者主观动机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有意作伪;一是无心之失;一是客观因素促成伪书。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托古名人以提高书的声价。二是迎合社会需要以牟利。三是因政治相争或学术斗争而产生的伪书。四是剽窃或伪造书籍以炫耀自己的声名。五是由于种种原因部署真实姓名。六是因好事者有憾于古书亡缺而补作或妄为,冒充或被误会为原书。七是古人著书不署名姓,后人追题有误。八是由于编辑整理的疏忽或无识,将甲的作品混入乙的作品之中。

8、考据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

确定某一文献是否有考证的必要性,其前提有二:一是是否存在某种问题,二是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考据的条件:1、考证的可能性主要是指史料而言,即所考证的问题要有直接的文献记载和一定的旁证材料可以作为证据。有些问题即使有考证的必要,但由于客观上材料不足,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或限于时地很难得到某些必要的材料,同样很难进行考证。有些问题的真相,也可能永远无法弄清。2、从事考据,要能发现和提出问题,首先要有一种大胆的怀疑精神。其次,就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从事考据不但要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逻辑学的素养以及鉴

别、判断事物的能力,还要有比较全面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9、现代标点符号有何优点?

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迄等。句读符号只有两三种,用法有不能明确统一,新式标点则种类多而用法明确固定。今天的新式标点符号它不但能表示语言中的停顿,还可以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和陈述、疑问、惊叹的不同语气;不但可以表示语气和停顿,还可以将人名、地名、书名、篇名等专名引用的文字和作者叙述的一般话语区别开来。所以加上标点以后,古籍文本的内涵就能更充分、更鲜明地突现出来,帮助人们阅读和理解。标点也就成了古籍整理的最基本任务。

10、古籍标点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准确无误是对古籍标点的最基本要求,但是要做到完全准确,不出一点错误是十分困难的。古籍标点的困难之处不在于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而在于对文献本身的正确理解,其困难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古籍标点,首先要准确地断句。断句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文义,不断句则文义晦涩难懂,错误的断句则不仅使文义艰涩,还往往造成对文意的歪曲和误解。例如教材《礼记·里仁》:“孔子与于蜡宾事毕”的断句。

第二,标点古籍要准确地分别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

第三,正确地使用书名号和专名号,做到不漏不误。专名包括地名、人名、朝代名、帝王年号等。书籍横排时,一般不用专名号,书名号用尖角号《》;竖排时在专名的左侧加一直线,书名的左侧加一波浪线,也可以加一尖叫书名号而不用人名号。

第四,标点古籍要准确标出古籍中的引文和对话。古籍中常有引文,凡直接引用原文的,必须标上引号。这里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引文,然后要查找原书,核对引文。

11、古代文献编纂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古典文献编纂学研究古代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而在整个编纂过程之中,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好编纂的准备工作。它包括作好选题,确定整理的方式、体裁和体例,搜集材料等。

(一)选题。选题恰当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也是决定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对选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首先要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充分论证,这除了对整理对象进行评估以外,还要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前人已有的成果,避免重复无益的劳动,从而优先选择那些意义重大的、填补空白的、适用面广的选题。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对完成选题的主观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包括编纂人员的学识水平和获得资料的可能性等。

(二)确定整理方式和预期成果:选题的同时应明确编纂的目的和成果的形式,这是题中应有之义。1、编纂的目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编纂的方式、方法等也随之有所不同。古代文献的编撰:一类是普及型的,服务于广大普通读者,多采用选本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注释、评析,甚至翻译,使之易于为人们接受和理解。一类是研究型的,主要以专业工作者为对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经过科学整理的文献编纂成果。2、古代文献编纂成果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原文型、考述型、线索型三类。3、确定体例。古代文献编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体例。体例,又称义例、凡例,是关于文献编纂的宗旨、内容、原则、方法等的具体规定,它构成这一文献成果的基本框架,决定了它的基本面貌。所以,体例制定得科学合理,它就可以帮助编纂者组织好材料,利用最适当的形式,将其内容价值清楚明确地表现出来;体力不善,则往往造成编纂成果的重大甚至是根本性的缺陷。例如,今人所编的《全唐小说》,由于对

小说的内涵未作明确的界定,将学术笔记《资暇集》、植物专著《茶经》等一并收入。如此等等

(三)体例确定之后,就可以从事资料的进一步搜集、甄辨、编排提纲或内容目录的编定,进入实际编纂过程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资料的全面和工作方法的科学。例如,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就采取了先全面搜集史料,编成长编,进行考订,然后再进入全书的写作。科学的方法有力地保证了此书的质量。

12、文献编纂的原则那是什么?

其最基本原则是:全备、真实、科学。

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和基本的要求。首先,编录文献要全备。编录一代的总集、一人的别集、某一方面的研究资料等,都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进行文献的校勘,应当全面地掌握各种版本的情况及其源流,避免重要版本的遗漏;为古代文献作注,对有关史实、人物等也应有全面的了解,避免失注,尤不可避难就易;至于考述型、线索性的编纂成果,搜罗材料更要尽可能务求全备,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要经过审慎的考订才能编入,防止伪文的羼入。求真,还需求的文献文本的真实,即通过校勘考证,把文献的本来面目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不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

科学。这里的科学主要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为此,除了编出目录外,编制有关的索引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是辑佚书,则要尽可能恢复原书编第次序的面貌。

13、文献辑佚的途径有哪些?

要做好辑佚工作,还要解决辑佚的途径问题,即知道从何处可以找到佚文。一书的佚书,往往被同类性质的著作引录得较多而集中,但这是一般情况。不了解这点,难以搜辑到大量佚文并确定所辑佚书的大体格局;局限于这点,则难以达到求“全”的标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类书中搜求:1、从历代类书中辑录。2、从总集中搜辑佚诗佚文。3、从古注中搜辑。4、从方志中搜辑。5、从新出文献中辑佚。

14、文献考证中证据的类型有哪些?

证据的来源很广,根据证据本身的性质及其在考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将证据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就来源和性质而言,证据可分为书证、理证和物证三类(陈垣在《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书证,指来自文献记载的证据。理证,则是推理判断。物证,是来自金石和地下发掘文物的证据。此外,还有田野证据,它可以是实物、文字,也可以是口头形态,或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礼仪之中。

2、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明确证据、模糊证据

明确证据是指对被考证事物有直接而明确的记载的证据

模糊证据则指那些相对而言记载不那么直接和明确的证据。

3、就证据与被证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可分为内证、外证、反证等。内证又称本证,指被考查的文献本身所提供的证据。外证或称旁证,是指其他文献所提供的证据。反证,就是相反或不同的证据。

15、考据的过程怎样?

考据的题目一经选定,我们就可以进入考据的实际操作过程。一般来说,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搜证、鉴别、解读、归纳四个步骤。

搜证。任何结论都是靠证据来支撑的,考据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广泛地搜集证据。鉴别。当搜证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对所搜集到的证据进行鉴别。对于证成结论而言,证据越多越好,但并非任何证据都是有用的。

解读。解读又称为“诂训”,是指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有关的各种专门知识对所据史料做出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在利用证据进行论证前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归纳。这是考据工作的最后一步,也就是进行排比、分类,然后采用逻辑推论的方式进行推理、做出判断的过程。

16、略述文献检索的意义。

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记忆活动中解放出来,迅速获取所需文献,进行知识更新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的今天,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就是获取信息的关键。

第二,可以缩短查找文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据统计,查阅文献资料占去了科研工作人员科研工作很多时间,一般自然科学占全部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社会科学则占二分之一以上。因此,要多快好省地获取所需信息,做到事半功倍,就必须了解并熟练掌握文献查找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需要。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学生可以找到一条吸取和利用大量新鲜知识的捷径,超越教材和老师教学,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也可以为就业后的知识更新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第四,可以提高借鉴中外文化遗产的能力。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通过文献检索,充分阅读利用这些历史文献,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避免重复,少走弯路,不至于使前人珍贵的精神财富被弃置不用。

四、论述题(第1题11分,第2题12分,共24分)

1、伪书的有何利于价值?

首先,伪书不一定是全伪,有的伪书实际上是真假参半,伪中有真。

其次,伪书一旦辨明了它的作者和时代之后,就剥去了伪的性质,从而也就具有利用价值。再次,伪书在长时间内被信以为真,有的甚至被当成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它们对古代士人和古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不了解它们,便不能了解古人,不能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献。所以,即使是伪书,仍然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关键在善于利用。

①、保存古代佚书的价值。伪书虽伪,但并非向壁虚构,多借助当时流行文献。当时文献亡佚之后,则伪书可保存其一二。《列子》虽为伪书,但书中存留较多古代文献资料,如

杨朱学说等。

②、保存古代神话资料。《山海经》虽非大禹或伯益所作,但其记述古代地理和神话,价值重大,以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

③、保存古代文化制度。《周礼》本名《周官》,托古者以其为周公所作,专记周代官制。《周礼》实非周公所作,且成书年代至今仍无定论,当非周代之书,但其反映周代后期之秦汉政治当为无疑,其价值自不可抹杀。

④、保存古代学术思想。很多伪书虽伪,但仍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如《列子》即为反映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文献价值不可否认。

⑤、保存古代自然科学。《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髀算经》(托名周公)等作者显然伪托,但其本身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述和数学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

化遗产。

⑥、保存古代语言资料。《古文尚书》、《周礼》等语言风格、用词习惯均很大程度保存上古面貌,对研究上古语言文字意义不可低。

2、逻辑推理在考据中的运用。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考据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考据者多由大量材料归纳出一般结论,再运用自己获得的一般认识去分析文献中个别的具体记载即将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就是从大量的个别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近当代学者更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用归纳法所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为依据去

考察其他的具体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3、举例说明古代文献载体发展演变的特点。

我国古代载录文献的物质,有龟甲、兽骨、金、石、竹、木、帛、纸等。文献载体就经历了由专门复杂向普及简易的方向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载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问为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的例子见书P5—11)

4、校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加以简单说明。

校勘有所谓死校、活校之分。

所谓“死校”就是校异同,校而不改;“活校”则是在校异同的基础上还要校其是非,辨明何者为正字,何者为误字,择善而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较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古籍整理,一般都采取后一种方法。

1937年,陈垣出版《元典章校补释例》

提出“校法四例”,将校勘的方法概括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被认定为校勘的正规方法。

①、对校法。对校法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校出各本异同。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对校法优点在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其发现和改正的错误,均有版本上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武断、妄改原文的弊病;而且若将所有异文汇编成校勘记,则无异于汇聚了多种版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是此种著作。

对校是一切校勘工作的基础。

②、本校法。本校法是以同一文献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进行对比,或将正文与注文相校,从而抉其异同,正其谬误。

本校法优点: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依据可循的的情况下,本校法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实用的校勘方法。

本校法具有考证的性质。

③、他校法。他校法就是引用本书之外的其他文献中的引文或相关文字进行校勘。

优点:他校能够解决对校本所不能证明的疑误,在对校和本校无法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此法。

需注意问题:古人引书不很严谨,或不标明出处,或有省略删节,或仅凭记忆,或撮引大意,加之书籍传抄中或有讹夺,所以运用他校法也必须慎重。

④、理校法。理校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推理式校勘,是校勘的重要的补充方法。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

理校之法,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出各种异文后,要依据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理校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或他校,

无法找到版本根据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文理加以推断,即“无本可据,依理而校。”

理校通常需要从语言、体例、史实等多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

5、人们通常是怎样处理古籍校勘成果的?试举例说明。

由于校勘的目的、方法及读者对象和出版条件的不同,人们对校勘成果也就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篇》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即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单行的校勘记、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一)定本与定本附校勘记

定本校勘记即根据校勘的的结果,把底本在传写过程中的错误改正过来,形成此次校勘后的定本;定本后附以校勘记,说明校订的根据或理由。其方法如朱一新《校本意林跋》云:“罗列各本,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弃而不言。然必择一本为主,若他本他书有善者,据以校改此本,必注云:原本作某,今据某本或某书改。”

定本附校勘的具体处理方法有二:一是正文已将底本的错误全部改正过来,然后在校勘记中说明根据和理由,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现在重新整理的古籍一般都采用此种方式。二是正文用底本,但将校出的讹文、脱文、衍文、倒文在底本正文中加符号标出,然后出校交代所以然。

(二)底本附校勘记

底本附校勘记:不改动底本,校勘记附在底本之后,底本与校勘记一并发表。这是校勘古籍的主要形式。即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和其他资料互校,然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整理。很多学者主张此一方式。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既保留宋本原貌,又胪列各善本之异同,并判断是非,其参考价值很大。

单行校勘记

单行校勘记:不录原书全文,只录原文有校文的部分和校文。

单行校勘记一般有两种:一是每种校勘记自为一书。二是合多书的校勘记为一书

此种校勘记写法:一是记录各本异同,基本不加判断,二是加以判断,后者带有考证研究性质,对读者往往更有帮助。

(四)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这主要见于一些古籍校注本。学者作注往往也兼涉及校勘。因此文字校勘时常与注释混合于一起。其写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注释与校勘一体,注释中包含校勘,一般是先校正文字,再加以注释,如汤炳正等的《楚辞今注》;二是校记与注释分开。如陶敏、王友胜的《韦应物集校注》。

(五)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

前人笔记中包含有大量的校勘成果。学者笔记普遍包含校勘成果。

利用笔记记录校勘成果,不拘类例,其范围广泛、形式活泼;缺点是散见各书,难以稽检,因而难以充分利用。专门从事一书或群书校勘工作,一般都不采用这种方法。

(六)用单篇发表的校勘记

如王利器的《杜集校文释例》、罗联添的《唐代诗文集校勘问题》、刘跃进的《南朝五史校点稽疑》等等。便于就古籍中某一类或某一个传写错误进行深入探讨,是校勘学深入发展的标志和必然结果。

校勘成果的处理方式略如上述,我们应当根据校勘的目的、要求等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形式。一般来说,校勘记要写得简明扼要,不易冗长。但假若遇到重大问题,学术悬案,也不妨详加考证。

6、试举明清至当代一部重要辨伪著作说明其辨伪成果。(书P37—53)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自改革工作以来,我院在高等教育部门的友好关怀和全面指导,全体教师采取行动,走进课程改革的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新探索。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是我们对课程的理解,通过抽象,表面逐渐到具体,深入,是教训,向我们展示一个新的舞台,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改变老师的教育思维。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是深刻的。现在对几年的课程改革做一个简短的报告。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学校重点关注三个系统的建设,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扎实有效,效果明显。 一是积极开展三系统工作 在进行三个系统的工作时,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乡级班的学期,使任务分配到学科,到班组,以主,副书,案例,课堂材料,副书准备教师交换意见,每次会议有详细记录。咨询类分配到成绩组,由组长领导参与指导,超过两次的学期咨询,我们积极参与讨论温暖,相互促进和提高,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二是积极发展校本课程,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2005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发了文明礼仪,自然科学等常识的校本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对校本材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2007年起,通过认真学习,精心挑选组织专业人员,修订,确定小学生礼仪教育,自然科学知识为我们的学校学校教科书。 本学期,我校新一轮的以学校为主的教材教材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低级语言培训,中级写作培训,高级兄弟,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写作基本技能,儿童的道德修养。 三,大力做好研究工作,提高师范教育和科研水平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行为,从大小小开始,小组成员使用个人自愿声明并统一调度的组合方式。该研究组重点研究了独立,合作的研究和研究方法,并以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了研究活动。我们学校严格遵守任务组管理,认真完成一般任务组五个任务,在每个级别实施,即每学期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商业杂志专着。同时,相关学习笔记和阅读体验。每个月提交一次教学反思;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个学期在一个学习部分,每个学期至少提供一个研究问题,写一篇教学论文。按照实施计划,阶段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每个教师都仔细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以安排自己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的结果等在一个学期,以避免失明。加强教学与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在期末,教师将根据他们的研究计划检查研究组和教师,并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参加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自己的立场,根据实践,提出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

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三)、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

文献检索笔记总结(全)

②倒查法:利用选定的检索工具, 由近及远地逐年进行查找的检索方法。特点:以“查准”为主、宜 于新的研究课题、较节省时间, 效率较高。 ③抽查法:是在课题研究所处的发展高峰期的若干年中进行查找。特点:快速检索的课题、较高的检 索效率、前提是必须事先了解课题研究发展的历史背景。 (2)回溯法:回溯法又称追溯法、引文法,是利用文献末所附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由近及远地进行追踪查找。 (3)循环法:是常用法与回溯法的结合,即先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出一批有用的文献,然后利用这些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或原文中涉及的重要线索进行追溯查找。 2.4.3检索策略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检索策略,即在分析检索课题内容实质基础上,选择检索系统、检索途径、确定检索词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的信息检索方案。关键:构造能够确切表达信息需求的检索式。 2.4.4检索表达式(课件《第三课》P30~53) 简称检索式。检索式一般由检索词和各种逻辑运算符组成。它是用检索系统规定的各种算符将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位置关系等连接起来,构成的计算机可以识别和执行的检索命令式。 检索表达式主要有逻辑表达式、截词表达式等。 (1)逻辑表达式:是指利用布尔逻辑算符,对检索词的关系进行表达,又称布尔逻辑表达式。布 尔算符:“逻辑与”(“AND”“*”) “逻辑或”(“OR”“+”) “逻辑非”(“NOT” “-”) (2)截词检索表达式 用截词符号“*”、“?”或“$”加在检索词的前后或中间,以检索一组概念相关或同一词根的 词。按截断的位置可分为:前截断、中间截断、后截断。按截断的字符数量可分为:有限截断 (?)、无限截断(*)。如:输入检索式“Comput*”,将检出包含Computer、Computing、 Computed、Computerization 等词汇的结果。输入“wom ? n”可同时检索到含有woman和women 的结果。 检索禁用词:检索系统一般将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规定为禁用词,它们不能在检索式中出现,除非是用于“ ”标示的词组里。这种规定是为了提高检索效率。 2.4.5检索策略的构造步骤 信息检索策略的构造一般包括分析信息需求、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用词、构造检索式、分析检索结果等。 具体过程如下: 分析信息需求,明确检索要求 选择检索系统 选择检索途径和方法,确定检索词或检索式 实施信息检索 获取原始文献 2.5信息检索效果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总结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总结 作者:潛潤齋主人 2015年我以初试成绩第四名,复试总成绩第三名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回首考研的历程我感慨良多,兹分以下几点叙述。 考研的动机 我考中国古典文献学纯属是因为“兴趣”两个字。本人好古,从小喜欢听有关古代的故事,初中时候喜欢看《说唐》之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再后来对《史记》、《左传》这样的书上瘾,所以选了中文系。我就是想通过研究生的进一步深造提高我独立研究的能力。我奢望有一天我能有自己的发现,甚至是发明创造,希望自己也能整出一两部能够传世的著作。那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考研的准备之一 英语复习 我英语一直不太好。就因为英语拖后腿,我没有考上一本,只上了一个师范类的二本。一直对英语很害怕。一开始挺迷茫的,先从单词起步,各家的词汇课我都基本上听过了,刘一男的词根词缀记单词,李剑词汇真经,朱伟“恋练有词”,吴耀武的词汇课。我听了很多课,书也买过很多,说实在的我词汇量还是不行。朱伟的“恋练有词”课我听的遍数比较多,单词记得一点,然后做真题,就这样最后英语考了57分,过线没问题了。所以英语这次没有拖我的后腿。如果你2016年考研,词汇我还是推荐朱伟的“恋练有词”。你可以加他的微博“朱伟老师”,然后买他的网络课程来学习。虽然花点钱,但是我觉得不错。他和我素不相识,我学到东西,我才想推荐他的。翻译可以看唐静的翻译课。唐静讲课不错,知识水平也非常高。作文跟着王江涛学,我没有买翻译课和作

文课,就只买了作文书背了背。课程全部看网上的盗版视频,免费的视频。我英语不好,所以英语花的时间比较多。复习过程中基本上全是看英语和专业课的。 考研的准备之二 政治复习 我本来就是文科生,所以对政治不感到害怕。我买了大纲解析从头至尾翻了翻,也没有背诵。真题做了五六套,然后把领导人最新的提法看了看,注意要用“专业的政治术语”,还有“最新的精神和指示”来答题。一句话得有“官腔”,要像一个学过政治的人说出来的话。当然你可以报网络课程学习。认准新东方的就不错。基本上跟着老师走就行了。背背也就差不多了。政治每天花个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差不多了。最好跟着辅导班老师学,那样有条理,总结的好,背着方便。我裸考政治62分,参加辅导的同学都70分以上,这样可以飚总分。 考研的准备之三 文献阅读基础的复习 主要是看王力《古代汉语》。我是反复看了好几遍,又看了超星学术视频网上的北大邵永海的《古代汉语》和南大高小方《古代汉语》课程。我也买了马景仑和董志翘主编的《王力古代汉语习题辅导》和《古代汉语》书配合起来看。书看得比较熟,然后再做真题。真题在淘宝上买的,也不全,大概看看是什么题型之类的就行了。 古典文献学的复习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用的教材是项楚和罗鹭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这本书里面的知识点总结的非常好,非常适合考试答题。我还买过杜泽逊先生的《文

一般将来时知识点总结

一般将来时知识点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般将来时的用法 1)shall用于第一人称,常被will 所代替。 will 在陈述句中用于各人称,在争求意见时常用于第二人称。 Which paragraph shall I read first Will you be at home at seven this evening 2)be going to +不定式,表示将来。 a. 主语的意图,即将做某事。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b. 计划,安排要发生的事。 The play is going to be produced next month. c. 有迹象要发生的事 Look at the dark clouds, there is going to be a storm. 3)be +不定式表将来,按计划或正式安排将发生的事。 We are to discuss the report next Saturday. 4)be about to +不定式,意为马上做某事。 He is about to leave forBeijing. 注意:be about to 不能与tomorrow, next week 等表示明确将来时的时间状语连用。 不同表达法的区别 be going to和will 用于条件句时, be going to表将来,will表意愿。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a journey, you''d better get ready for it as soon as possible. Now if you will take off your clothes, we will fit the new clothes on you in front of the mirror. be to和be going to be to 表示客观安排或受人指示而做某事。 be going to 表示主观的打算或计划。 I am to play football tomorrow afternoon. (客观安排) I''m going to play football tomorrow afternoon. (主观安排) 一般现在时表将来 1)下列动词:come, go, arrive, leave, start, begin, return的一般现在时表将来。主要用来表示在时间上已确定或安排好的事情。 The train leaves at six tomorrow morning. 2)倒装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 There goes the bell. = The bell is ringing. 3)在时间或条件状语从句中。 When Bill comes (不是will come), ask him to wait for me. I''ll write to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there. 4)在动词hope, take care that, make sure that等后。 I hope they have a nice time next week. Make sure that the windows are closed before you leave the room. 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意为:"意图"、"打算"、"安排"、常用于人。常用词为 come, go, start, arrive, leave, stay等。 I''m leaving tomorrow. Are you staying here till next week

中学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中学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XX一中所创办于1939年,前身是XX简易师范学籍。此后二迁校址,四易校名。历经七十二年风雨沧桑,学校已成为一所占地65亩、58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203名教职工的二级完全中学。XX年秋季以来,作为样本学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课改工作全局。制方案,定措施,抓培训,抓落实,边改革,边总结,开辟了具有延长中学特色的新课程改革之路。两年多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积极探索,稳妥试验,努力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党总支评为XX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省“绿色学校”、“‘普实’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学生军训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增进共识,立足校情,确立双嬴课改思路 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有专家称之为“课程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将部分课程开发权下放到学校,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择权,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是

第一次。 我们认为,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不仅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同时也符合XX 一中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 我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奠基人生,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确认了“三有”、“四会”、“打基础”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XX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六门,已经形成了“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XX一中的培育目标完全一致,XX一中又有良好的课改基础,无论是从样本学校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XX一中都应该走在全市课程改革的前列,都应该坚定不移的扎实推进,并努力争取积累新的经验,取得新的成绩,成为全市样本学校中的样板学校,从而在全市高中课程改革中真正起到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们确立了实施新课改的工作思路——“抓住课改实质,有效对接高考”。“抓住课改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围绕这一根本要求,学校必须创造性地实施课改,既要完成课改的规定项目,启动研究性学习、开设校本课程等;“有效对接高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接受课程评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高中知识点总结

高中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选修1-1,选修2-1,选修2-2 必修一 1.集合;(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⑴定义域(x的范围),⑵值域(y的范围,换元法,反函数法,数形 结合法,单调性法)一般画图作⑶映射⑷单调性(最大(小)值 f(x))对勾函数⑸奇偶性 补:函数的图像(上下,左右,扩大缩小) 3.指数函数 4.对数函数 5.幂函数 必修二 1.空间几何体 ⑴结构(多面体,旋转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台,圆锥,球) ⑵三视图,直观图

⑶表面积,体积 2.点,直线,平面的关系,判定,性质 3.直线的斜率,倾斜角, 4.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 一般式) 5.直线的焦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6.圆 ⑴方程(标准,一般) ⑵圆心,半径 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7.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三 1.算法的概念 2.程序框图 3.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4.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5.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6.秦九韶算法与排序,进位制 必修四 1.三角函数 ⑴任意角的弧度制,(弧长公式),三角函数 ⑵诱导公式,图像与性质(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 2.平面向量 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 ⑵向量坐标运算(平行,垂直) ⑷向量的数量积 3.三角恒等变化 ⑴和角,差角公式 ⑵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必修五 1数列 ⑴等差数列,通项,中项,前n项和 ⑵等比数列,通项,中项,前n项和 方法:1.求通项的方法

2.求前n项和公式方法 2.解三角形 ⑴正弦,余弦定理 ⑶射影定理 大边对大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二倍角公式,两角和与差公式,辅助角公式 3.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不等式 ⑵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教师课改经验总结

教师课改经验总结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改伴我成长 自2012年我进入农村教师的队伍,课改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我们紧跟课改的步伐,先后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国培,每年的暑期业务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在一次次培训和实践中我更坚定课改的方向。课改,指引着我,在碰撞和磨砺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在课改中我得到了学习的机遇。 课改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起相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于是我对课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不再茫然,反而更充满了信心,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是课改让给了我一个不断学习的机遇。 二、课改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 课改的春风吹来,我变单纯的管制为民主管理,变以前的树立权威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这种民主之风下,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发言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因为这样,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因为我受到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更深深感到家长和学生的心不断向我靠近。 三、课改使我提高了自身素质 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新课程方面的书籍,了解当前课改的动向,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查找各种资料,学习多媒体教育技术在

教学中的使用。积极外出听课,从专家名师们那里我又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课改使课堂变了样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经过三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我的课堂终于变样了!可以说爆发了青春的活力。课改使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要沟通,解决冲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当然,在课改路上,我还需要"充电",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和方式方法将得以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合格的课程改革实施者。 我与课改一起成长 同善初中课改经验总结宁亚飞

知识点归纳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一.必记单词 1. anyone pron.(不定代词)任何人 nothing pron. (不定代词)没有什么,没有一件东西 something pron.(不定代词)某事;某物 everyone pron. (不定代词)每人;人人;所有人 someone pron.(不定代词)某人 anywhere adv. (不定副词)在任何地方 2. wonderful adj. 精彩的;绝妙的 3. few adj. & pron. 不多;很少 quite a few 相当多;不少 Notice:few, a few, little,a little用法 a few + 可数名词肯定句 a little + 不可数名词肯定句 few + 可数名词否定句 little + 不可数名词否定句 4. most adj., adv. & pron. 最多;大多数 5. myself pron.我自己;我本人 yourself pron.你自己;您自己 yourselves pl. 你们自己 Notice:反身代词 第一、二人称的反身代词由物主代词加-self构成。第三人称的反身代词由 代词宾格加-self构成。 Ourselves 我们自己himself 他自己herself 她自己itself 它自己 Themselves 他们自己 6. hen n. 母鸡 pig n. 猪 bird n. 鸟 duck n. 鸭 7. seem v. 好像;似乎;看来 8. bored adj. 厌倦的;烦闷的 9. diary n. 日记;记事簿 10. activity n. 活动 11. decide v. 决定;选定 decide to do sth. 决定去做某事 12. try v.& n. 尝试;设法;努力 Notice: try to do sth.与try doing sth.辨析 try to do sth.(尽力、设法去做某事)表示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某事办成,强调付出一定的努力设法去完成 try doing sth.(尝试着做某事)表示一种尝试、做做看的想法,不一定付出

个人课改经验总结

个人课改经验总结 教师做好课改工作,要在教学中,不断寻求好的解决思路,不断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整理个人课改经验总结的范文,! 个人课改经验总结篇一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但步子不是很大,今年市教育局加大课改力度,全面推行课改。我校在市局教育精神的指引下,也加大了课改的力度,人人参与课改,人人实施课改。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校确立了"导学探讲练"五字教学模式,全体教师都努力践行这一模式。下面就实施这一模式时的感想作以总结。在全面实施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边教边学,利用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外出听课的机会,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同时利用网络观看名师的课例。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导学探讲练"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我把本班42名同学重新分组,并给他们讲清每堂课的具体思路使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一些表现

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班还有个别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上有掉队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地改变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中主动献课,得到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及时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并寻求好的解决思路,不断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课改中早日脱颖而出。回顾一学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存在一种惰性思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工作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个人课改经验总结篇二 一年来,我校按照乡督学机构推行的"六字"课堂教学模式,制定计划、措施,分阶段科学安排教学,积极实验,大胆尝试,在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学生习惯、教学成绩、班级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使我们对今后的课改更加坚定了信息。为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以利再战,特对本学年的课改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引领课改 课改是以模式为载体的,但模式又是一套程序,程序是否准确熟

文献检索知识点汇总

信息地特征:()载体依附性()无限共享性()永不枯竭性()开发增值性()应用时效性()存在普遍性 知识地定义:信息是知识地源泉和基础,知识是信息地升华和结果,系统化、理论化地信息就称为知识. 知识地分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献地定义:文献,记录有知识地一切载体. 文献地四要素:()信息内容()信息符号()记录方式()载体材料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四者之间地关系:信息是产生知识地原料,知识是被人类优化、理论化后地信息集合,式存储和传递信息、知识地载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信息源地类型:(按信息源存在形式分): 个人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事物型信息源()文献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 文献型信息源:)图书:是指内容比较成熟、资源比较系统、有完整定型装帧形式地出版物.要较全面、系统地获取某一专一地知识,参阅图书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优点:成熟可靠、系统全面.缺点:知识陈旧.)期刊:与图书相比,期刊出版发行速度快,内容新颖、丰富,但是不系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按信息源内容加工深度分):定义、例子、特点 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或未进入社会交流地最原始地文献.如:私人笔记、底稿、手稿、个人通信、新闻稿等特点: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取得地成果为依据而创作地论文、报告等经公开发表或出版地各种文献,习惯上称为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等. 特点: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在出处上具有分散性.内容新颖丰富,叙述具体详尽,参考价值大,但数量庞大、分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次文献:是按照特定目地对一定范围或科学领域地大量分散地、无组织地一次文献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归纳和加工整理重组而成地系统地、有序地、方便查找使用地浓缩简化产物,即所谓地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文献、文献数据等. 特点:二次文献中地信息是对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而成,并不是新地信息,具有汇集性、工具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检索性地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次文献:根据二次文献提供地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地内容,经过筛选、分析、综合和浓缩而再度出版地文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综述研究类:专题述评、总结报告、动态综述等.参考工具类:年鉴、手册、百科全书、词典大全等.文献指南类:专科文献指南、索引与文献服务目录、书目之书目、工具书目录等. 特点: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在功效上具有参考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信息素养地概念: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地能力 信息素养地内涵:()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地意义:通过信息检索课地学习和实践,增强信息意识,了解应遵守地信息道德,掌握常用地检索系统使用技巧,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地能力,进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地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信息检索地定义:信息检索包括信息地储存和信息地获取两个过程.信息检索就是利用一定地检索系统,以科学地方法,从众多地文献中找到特定需要信息地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信息检索地原理:是通过对大量分散无序地文献信息进行搜索、加工、组织、存储、建立各种各样地检索系统,并通过一定地方法和手段使存储和检索这两个过程所采用地特征标识达

中医文献学总结

概论 1.1984年4月1日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文献标准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含有三大要素:记录有知识、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 3.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即为中医文献。 4.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医文献的著录、考订与整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内容。 5.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式:①善本影印: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②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③从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的总名。 6.P4 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于形制 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2.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甲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 3.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4.金文多铸于乐器钟、礼器鼎,故又称“钟鼎文”。其中大多是凹下的阴文,称为“款(刻)”;也有一些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5.缣——细绢。帛——丝织品的总称。 6.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过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7.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 8.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 9.根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可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 10.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的制度。 11.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 12.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13.册叶分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完整版相似知识点总结

相似 【知识脉络】 【基础知识】 I.有关相似形的概念 (1)形状相同的图形叫相似图形,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是相似三角形。 (2)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叫做相似比(相似系数)。 n .比例的性质(注意性质立的条件:分母不能为0) (1)基本性质: ① a:b c:d ad be :② a:b b:c b2 a c. 注:由一个比例式只可化成一个等积式,而一个等积式共可化成八个比例式,如ad be , 除了可化为a: b c: d , 还可化为a c b: d , c: d a: b , b:d a : c , b : a d : c。 a—,交换内项) c d a c g匸,(交换外项) (2)换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b d b a d-.(同时交换内外项) c a 川.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基础图形:

定理:如上图,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IV .相似三角形 (1)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用符号“S”表示,读作“相 似于”。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 ①对应性:即两个三角形相似时,一定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写比 较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②顺序性: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有顺序的; ③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一样; ④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 对应边成比例。 (2)判定: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④.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课改经验总结

课改经验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改革的热点问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基于对这一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我们镇江三中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感到收获非常多。 一、认真学习,认识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

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广大教师一次自我更新的机会。 2、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 过去我们在“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然而许多“拍脑袋决定”或者说没有学生需要决定的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 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