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总论》笔记精华汇总

《刑法总论》笔记精华汇总

《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本章重点问题】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渊源

3.刑法的法律性质

4.刑法的体系

5.刑法解释的效力和方法

一、刑法的概念

1. 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渊源: (1)刑法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9年7月1日制定,1997年3月14日修订

(2)单行刑法:对刑法典某一方面的修改和补充

例如《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9年后刑法修改以“修正案”方式进行:99、01、01、03、05、06、09、11

(3) 附属刑法:其他部门法中的刑法条文

例如:《商标法》第40条:假冒他人注册商标,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可以并处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森林法》第34条:盗伐林木据为己有,数额巨大的,依照刑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213条: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刑法的性质

1、规定内容的特定性

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法益保护的广泛性

4、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2、刑法体系刑法体系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刑法典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组成。刑法典第一编为总则,共五

章,分别为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第二编为分则,共十章,分别规定了十类犯罪。

编、章、节、条、款、项

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刑法解释

(1)刑法解释的概念

刑法解释即对刑法规定含义的阐明

(2)刑法解释的效力

①正式的刑法解释:

指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

例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04年12月29日通过)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法规定的“信用卡”的含义问题,解释如下:

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非正式的刑法解释

(3)刑法解释的方法

A、文理解释指从刑法条款语义出发阐释刑法规定含义的解释方法

385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B、论理解释

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刑法产生的原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对刑法规定作逻辑分析,从而阐明其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第一,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事物属性的逻辑推理将该事项当然地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适用范围之内的解释方法。

第二,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指根据刑法制定或修订的历史背景以及刑法发展的沿革,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第三,扩张解释。扩张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比刑法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第四,限制解释。限制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比刑法真实含义广,于是对字面含义加以限制,使之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五,补正解释:刑法条文发生错误时,运用法理解释。如63条的减轻处罚第六,体系解释:

例如:刑法第273条: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384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问题】正确理解刑法三个基本原则的含义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规定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

1.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含义:

(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涉及既往(5)明确性原则(6)实体的适当原则

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包括法益保护平等、定罪平等、量刑平等、行刑平等

包括立法平等?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含义:1.刑罚与罪质相适应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本章要求] 理解把把握我国刑法关于效力范围的规定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

各国在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张的原则有:1. 属地原则 2. 属人原则3. 保护原则 4. 普遍原则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即领陆、领水的上空。

我国的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我国驻外使领馆是我国领土的延伸

2、什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我国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法律有特别规定”是指:

其一,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其二,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

其三,刑法施行后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其四,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1、对我国公民:(1)一般公民:适用,但是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军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一律适用

2、对外国公民(包括无国籍的人):

(1)在我国: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适用

(2)在国外:一般不适用,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适用:

A、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

B、其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C、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构成犯罪

(四)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生效时间新刑法典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2、刑法的失效时间

3、刑法的溯及力

概念: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原则:从旧兼从轻

注意问题:

(1)旧法类推定罪,新法亦为罪,如何适用?(2)可否对同一案件适用有利于被告的新旧法?

(3)从旧兼从轻是否包括行刑?(4)累犯从新(5)从旧兼从轻不适用于审判监督程序(6)继续犯、连续犯

第四章犯罪概念

【本章要点】1. 犯罪概念2.犯罪的基本特征3.犯罪的本质4.犯罪的分类

一. 犯罪概念

1.犯罪概念的类型

(1)形式概念如西班牙刑法:“依自由意志及疏忽之行为而为法律所处罚者谓之犯罪及过失罪”

(2)实质概念

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制度

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认为是犯罪”

(3)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1、定义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学理定义: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触犯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三.犯罪的分类: 1.自然犯与法定犯、2.身份犯与非身份犯、3.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4.重罪、轻罪和违警罪

5.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第五章犯罪构成

【本章要求】

1.把握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2.了解外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2.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犯罪构成要件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从而对该行为构成犯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3)犯罪构成要件具有法定性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1)犯罪主体(2)犯罪的主观要件(3)犯罪的客观要件(4)犯罪客体

二、国外的犯罪构成理论

1.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元递进式

2.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本体要件(行为和心态)和责任充足条件(排除合法辩护)双层模式可得宽恕:未成年,错误,精神病,被迫行为等,相当于责任阻却事由正当理由: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警察圈套,相当于违法阻却事由中国、

俄罗斯:四要件横向整合式

第六章犯罪主体

【本章要求】

1.理解和把握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2.理解和把握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3.了解单位犯罪的特征和处罚原则

一、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二、我国刑法根据不同年龄对刑事责任的规定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18周岁以下应当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

5.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

1、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2、关于跨年龄段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

三、刑法针对不同的精神状况对刑事责任的规定

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3、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4、生理醉酒: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病理醉酒,指因饮酒过量而致精神过度兴奋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

5、生理功能丧失者: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1、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

2、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五、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的特征

(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的性质不影响单位犯罪的成立

(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

(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2、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况。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3)盗用、借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所得或私分的。

3、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双罚

第七章犯罪的主观方面

【本章要点】

1. 概念:犯罪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3.成立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形

4.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及其意义

5.间接故意犯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相似点和区别点

6.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故的界限

7.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8.认识错误对犯罪主观方面的影响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故意

1、犯罪故意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①明知内容:行为性质、后果

②认识程度:“会”包括必然和可能

③是否要求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将要引起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2、犯罪故意的类型

(1)直接故意(2)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存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三、犯罪过失

1、犯罪过失的概念

所谓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日本刑法175:过失爆炸、

2、犯罪过失的类型

(1)过于自信的过失

A、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但未能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

(2)疏忽大意的过失

A、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四、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

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所谓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在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2、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联系:区别:

六、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的不正确认识。

1、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1)误认无罪为有罪(2)误认有罪为无罪(3)对定罪量刑的误认

2、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1)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2)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

A、误认甲对象为乙对象,而两者体现的合法权益相同。

B、误认甲对象为乙对象,而两者体现的合法权益不相同

C、误将非犯罪对象当做犯罪对象加以侵害

D、误将犯罪对象当做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

3.对行为的认识错误

(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如假想防卫。

(2)对行为方法的认识错误

一是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以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

二是本欲使用会产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却使用了不会危害结果的手段

三是行为人因为愚昧而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但行为人误以为可以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3.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1)因果内容的错误:一是实际结果小于行为人预想的结果二是实际结果大于行为人预想的结果

(2)因果联系的错误(3)因果进程的错误

七.期待可能性

1.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

2.法律性质:是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还是限于法律规定

德国认为是法定事由,即认为是法定的责任阻却事由的理论基础,如德国刑法规定:由于慌乱、恐惧或者惊吓导致的防卫过当不受处罚,理论基础就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日本则认为是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

第八章犯罪客观方面

[预习提纲]

1.危害行为的含义

2.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的区别

3.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意义和判断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二.危害行为

1.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其一,主体特定性其二,有意性其三,有害性其四,刑事违法性

三.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作为与不作为

(1)作为:所谓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

作为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

第二,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一是利用他人的作为。二是利用动物的作为。

第三是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

(2)不作为: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

1.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其一,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其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其三,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3. 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造成了严重后果

四.危害结果

1.危害结果的含义: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

2.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含义

2.间接因果关系判断

(1)中间因素的介入,完全中断了前行为与后果的必要条件关系(2)介入因素完全受前行为的支配,无独立性

(3)介入因素具有独立性,但未切断前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前行为仍为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

A.前行为只提供基础,未起积极作用

B.前行为仍起决定作用:

C.介于A、B之间

(4)行为具有足以造成危害结果的力量,但人们有可能采取措施阻止,而介入因素对采取措施起了障碍作用,使本可避免的结果不能避免

六. 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构成要件的时间、地点、方法

第九章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层次)

1、一般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的整体。

2、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共同侵害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3、犯罪的直接客体: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1)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2)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

随机客体,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例如非法拘禁罪。

(3)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1、犯罪对象的概念: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2)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3)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侵害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1、被告人赵XX,男,57岁,农民。被告人赵XX系养花专业户。赵多次发现有人晚上翻墙人院偷花,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仍不断发生花卉被盗之事。为抓住偷花人,赵在自家院内沿围墙拉上一根铁丝做电线。因怕电死人,就去掉电源插销上的一块铜片,通电后用手试过,确信不会电死人。此后,每天晚上给电线通上220伏交流电。某日晚10时许,被害人高XX(男,X岁,与赵XX同村)会同马XX,赤

脚光膊跳人院内(院墙高188厘米)上身碰在电线上,触电倒地。赵XX听到院内有动静,赶快出屋察看,见有一人倒在地上,马上拨掉电源插销,用木棍把高X X钩离电线。等马X X带人来抢救时,高X X已经死亡。

问:对于高某的死亡,赵某有无罪过?如果有,是哪一种罪过?请作具体分析

2、被告人洪某,某市出租汽车公司司机。1995年11月20日晚11时许,被告人洪某驱空驶的夏利"的士"在大街上招客。当行至某市谢家村路口时,遇一中年男子(何某,某工厂司机)招呼自己的汽车,洪某即停车。何某将一大量失血并已昏迷的老人抱上洪某的汽车后座,并说是自己撞伤的老人,要求洪某驱车前往省第二医院抢救。当车行驶10分钟到达阳明路时,何某要求洪某停车稍候几分钟,称自己去附近找一熟人一并前去医院帮忙,被告人洪某应允,当即停车等侯。当时已过深夜12时,被告人洪某等候约30分钟后,见情况不妙,怀疑何某已逃逸,便乘夜深无人之机,将伤重老人弃于附近大街上。第二天交通警察发现老人尸体,经法医鉴定是失血过多致死。

洪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第十章阻却违法性的行为

[本章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把握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2.正确理解特殊防卫权

3.正确理解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4.把握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一、阻却违法性行为概述

1、阻却违法性行为的概念:阻却违法性的行为,是指法人和自然人直接针对危害现象或加害人实施的,旨在排除或减少某种危害发生的积极作为

2、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种类(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3)执行命令行为(4)正当业务行为(5)科学研究和自然探险行为(6)受害人承诺的行为和推定受害人承诺的行为

二、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定义: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2、正当防卫的要件

(1)起因条件—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主观条件—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4)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防卫过当没有独立的罪状,也没有独立的法定刑,法律规定按照行为人触犯的有关条文和罪名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特殊防卫权

刑法20条第3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湖北某市街上横幅:“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者当场打死有奖”,“对抢劫银行和运钞车的犯罪分子当场打死有奖”

三、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2、紧急避险的要件

(1)起因条件—必须遭遇现实的危险:危险来源

(2)时间条件—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3)可行性条件—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5)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6)限度条件—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

某天晚上10时许,何某手持三角刮刀在公园门外拦截调戏女青年。李某(男,商场职工)上前干预,何某及其同伙四人将李某围住纠缠,并用刮刀刺伤李某,李某在反击中刺伤何某及其同伙顿某,夺路逃跑。何等四人在后面呼喊追击。途中恰逢许某骑车经过,听到呼喊声以为是在抓流氓,就上前抓住李某。李某不能挣脱,不得已将许某刺伤,得以逃跑。事后许某经检查为轻伤,何某被刺成重伤,因大出血死亡。

问:李某刺伤许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十一章犯罪停止形态

【本章重点问题】

1.犯罪既遂的标准

2.犯罪预备的特征及对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3.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4.犯罪中止的特征及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二、犯罪既遂

1、犯罪既遂的概念

犯罪既遂是指已经成立直接故意的犯罪,其客观方面齐备法律规定的结果或行为的犯罪形态。

2、犯罪既遂的类型

(1)行为犯(2)举动犯(3)结果犯(4)危险犯

三、犯罪预备

1、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的犯罪形态。

(1)客观上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a.准备工具行为;

b.调查行为;

c.途中行为;

d.守候行为;

e.尾随行为;

f.排除障碍行为;

g.预谋、策划行为;

h.练习犯罪技能

(2)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3)行为人没有着手实行犯罪

(4)犯罪行为停留在预备阶段是由于行为人不能控制的原因

2、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异同

3、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法条虚设

四、犯罪未遂

1、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着手与否的判断:

法益面临直接、紧迫威胁

(2)犯罪没有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犯罪未遂的类型

(1)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2)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与不可罚的未遂的区别)

纯粹主观说、抽象危险说、具体危险说、客观危险说

3、未遂犯的刑事责任: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犯罪中止

1、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的

2、犯罪中止的类型

(1)预备行为的中止和实行行为的中止

(2)实行终了的中止和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3、中止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本章重点问题】

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2.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的立法理由

1、共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2、为处罚非实行犯提供依据

3、区别对待的需要

二、共同犯罪的定义和构成条件

共同犯罪简称共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2、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2、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中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3、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

4、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犯罪集团的特征:

四、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1、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1)主犯的定义和种类

定义:第26条第1款:“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种类:①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②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A、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

B、在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某些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有三种:

一是全部具有可罚性性的聚众犯罪

二是部分具有可罚性的聚众犯罪

三是具有个别可罚性的聚众犯罪

(2)主犯的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分则有规定的,按分则规定

2、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1)从犯的定义和种类:所谓从犯就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2)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1)胁从犯的定义和特征:所谓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2)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1)教唆犯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具体而言,就是指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决意的人。

特征:①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A、教唆内容的特定性

B、教唆对象的限定性

C、教唆行为的独立性

D、教唆方式的多样性

②在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2)认定教唆犯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对于超出教唆人教唆范围的犯罪,教唆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②对于在刑法中已从教唆行为中分离出来的带有教唆性质的犯罪,不能作为教唆犯处理

③教唆犯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

(3)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①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②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三章罪数形态

【本章重点问题】

1.想象竟合犯、继续犯、法条竞合、结果加重犯及其处罚原则

2.结合犯、惯犯及其处罚原则

3.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及其处罚原则

一、罪数判断标准

(1)犯意标准说(2)目的标准说(3)行为标准说(4)法益标准说(5)结果标准说

(6)犯罪构成说(7)个别化标准说或折衷标准说

二、一罪的类型

1、实质的一罪

(1)想象竞合犯

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种罪名的犯罪。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当择一重罪处断

(2)继续犯: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违法行为着手实施后,在停止之前持续地侵害同一客体的犯罪

(3)法条竞合

由于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在内容上存在交叉或者包含关系,使得某一行为因同时触犯数个法条而符合数个犯罪构成

包含关系:如盗窃罪与盗窃枪支、弹药罪

交叉关系: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假药罪

第140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

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141条: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处理:

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279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4)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与该行为的性质不相一致的严重结果,法律规定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

A、行为人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

B、造成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C、法律规定加重其法定刑

D、行为人对重结果出于过失

要与转化犯区别开来

2、法定的一罪

(1)结合犯:结合犯,是指由于刑法的特别规定,将本来是数种独立罪名结合规定为另一新罪名的犯罪

(2)惯犯:惯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以犯罪所得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或者生活腐化的来源,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某种犯罪的犯罪类型。理论上一般把惯

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业惯犯,另一种是常习惯犯

3、处断的一罪,是指本为数罪,但在实际处罚时,鉴于数罪之间的特殊关系,而按照一罪处理的犯罪类型

(1)连续犯:指基于一个故意,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多次实施同一性质的犯罪行为

刑事责任

(2)牵连犯:牵连犯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通说认为,牵连犯属于处断上的一罪,对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断,从我国刑法的规定看,对牵连犯的处罚分两种情况

实行数罪并罚

不并罚:从一重罪处断从一重罪并从重处罚升格法定刑处罚(3)吸收犯是指事实上数个不同性质的行为,其中的一个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按吸收行为定罪量刑的犯罪类型。

吸收犯具有如下特征:主行为吸收从行为、重行为吸收轻行事中行为、吸收事前行为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1、刑事责任的定义:指犯罪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接受国家对其采取谴责、限制、剥夺等强制措施的义务

2、刑事责任的待征

(1)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责任

(2)以犯罪行为人接受国家刑事惩罚和否定评价、谴责为内容

(3)因犯罪行为而产生

(4)是一种严格的个人责任

(5)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6)是回顾责任与展望责任的统一

(7)是一种严格的法定责任

二、刑事责任的根据

现实根据、法律根据、理性根据

三、刑事责任的产生、终结

1、刑事责任的产生:行为人犯罪成立之日起

2、刑事责任的终结(1)自行终结:已过追诉时效;撤回告诉;犯罪人死亡

(2)因实现而终结:A、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B、非刑罚处理方法执行完毕C、免刑有罪判决生效之时

第十五章刑罚概说

【本章重点问题】

1.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2.刑罚的功能

3.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的概念

所谓的刑罚,是指国家对犯罪人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刑罚的特点:1.严厉程度不同2.适用对象不同3.适用的机关和程序不同

二、刑罚的功能

1.惩罚的功能

2.矫正功能

3.安抚功能

4.威慑功能

5.教育功能

三.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是指通过规定刑罚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执行刑罚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1.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对象的特定性,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他们不再犯罪

2.一般预防,是指预防犯罪的不特定性,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社会上那些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由于看到了犯罪的必然结果是刑罚的惩罚,因而不敢犯罪

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本章要点】

1.各种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2.死刑存废问题

3.刑事损害赔偿

一.刑罚的体系

刑罚的体系,是指刑法规定的、以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1.刑罚的分类

2.刑罚的排列

二.主刑

1.管制,是指对犯罪人不实行关押而放在社会上由公安机关依靠群众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1)管制的适用对象是罪行较轻的罪犯(2)管制的执行内容(3)管制的刑期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

(4)管制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

2、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就近强制进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1)拘役的适用对象,它适用于那些罪行虽然较轻但仍然需要关押的犯罪分子。

(2)拘役的执行内容,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3)拘役的执行机关和执行场所,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4)拘役的刑期: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3、有期徒刑,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强制进行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1)有期徒刑执行的场所,一种是监狱,另一种未成年犯管教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送交执行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专门执行场所。

(2)有期徒刑的刑期

6个月—15年,在数罚并罚、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可以15-25年

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4、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在监狱强制进行教育改造和劳动改

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5、死刑

(1)死刑立即执行

-死刑的适用对象:死刑只适用于犯罪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死刑的核准执行

(2)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①死缓的适用对象

A.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论罪应当判处死刑。

B.由于犯罪人具有某些法律规定的特别情节而不需要立即执行死刑。

②死缓的考验期限

③死缓的考验结果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三、附加刑

1、罚金,是指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金钱的一种刑罚的方法。

罚金的数额确定罚金的缴纳执行

2、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

权利的一种刑罚方法

(1)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象(2)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内容

(3)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期限(4)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计算

A.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管制判决执行

之日计算

B.判决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拘役完毕之日

计算

C.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有期徒刑执行完

毕或者假释之日起计算

D.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5)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3、没收财产: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收归国

有的一种刑罚方法

4、驱逐出境

四、非刑罚处理方法

1、赔偿损失

2、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

3、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

罚或行政处分

全国首例贞操权索赔案被驳回起诉终审分文不赔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国首例因强奸引发的贞操权索赔案,12月6日由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裁定,撤销一审法院有关赔偿受害人8万元的判决,驳回被害人

姚某要求罪犯刘某给予45万元精神损害赔偿的起诉。

1998年8月15日下午,持澳大利亚护照的被告刘某在深圳某英语俱乐部与姚某相识,当天下午5时多,刘提出请姚某吃饭,将姚带至深圳市某花园自己的住所,将其骗进卧室,并反锁房门,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对姚实施奸淫,并将其禁锢在他的住所4个小时之久。直至次日凌晨趁刘去卫生间之机,姚打110报警获救。次日经罗湖区公安分局黄贝岭派出所委托法医鉴定,鉴定书认定原告的左肘、左腕、颈部等均有多处损伤,且原告处女膜破裂。2000年8月28日,经广东高院终审裁定,认定刘某犯有强奸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

【本章要点】

1. 刑罚裁量的内容

2.量刑情节

3.累犯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

4.自首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

5.缓刑的适用条件及其后果

6.数罪并罚的原则

一、刑罚裁量的概念

刑罚裁量,简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对被指控犯罪的实行人依照刑法规定裁量

和决定刑罚的一种刑事审判活动。

内容:

(1)对已经构成犯罪的实行人是否需要判处刑罚的确认

(2)对犯罪人应当适用的刑种和刑度的确认

(3)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方式与制度的确认

二、刑罚裁量的原则

刑法第61条: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

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1、以犯罪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2、以刑法为准绳的原则

(1)必须在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刑罚种类和量刑幅度内裁量刑罚

(2)必须依照刑法总则规定的原则和制度裁量刑罚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公安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

1,公安机关任务的分类: 从时间上分,目前任务与长远任务 从范围上分,局部任务与全局任务 从层次上分,基本任务与具体任务 2,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法定性、强制性、特许性、单向性 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4,治安行政处置手段包括:命令、禁止与取缔、许可(审核批准、决定、登记、颁发证照、指挥) 5,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方的许可证,可以附加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6,治安行政强制权的种类:强制传唤、强制带离现场与强制拘留、强制隔离、约束特定人、盘问检查(留置时间自带到公安机关之时不超过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继续盘问的情形: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物品肯就是赃物的。) 7,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包括:紧急优先权与紧急征用权、紧急排险权、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与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行为可在一定区域内与时间限制人员车辆采取交通管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与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现场管制)、戒严执行权(戒严:一般就是指因战时或平时面临重大紧急事件为维护政治稳定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戒严,涉及地区大小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作出决定。戒严期间可以再戒严地区采取交通管制、宵禁等管理措施) 8,公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公安领导工作,就是公安机关行政首长领导工作。主要有政治领导工作、行政领导工作、业务领导工作。 (2) 公安秘书工作, 主要就是指公安秘书行政工作与公安对策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领导决策、为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督促检查、为领导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项工作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减缩版, 打印只要21 张(一)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 人类活动的特点1: 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 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 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 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 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 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 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 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 年提出2: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4: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 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 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 管理就是决策。 特。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 6: 1978 赫伯

【2019年整理】公安基础知识精华笔记

【精华笔记】公安基础知识笔记精华1 1 ,警察的含义。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国家行政力 量。 2 ,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 条件。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 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3 ,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 察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第二,近代警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专职的警察队伍,成 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职权。第三,近代警察强调了法制。第四,近 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4 ,警察的本质。警察是国家政权中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依* 暴力的、强制的、特 殊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武装性质的行政力量。 5 ,警察本质的特点有:第一,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任 务的广泛性。 警察的基本职能。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和 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警察的基本职能。 6,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 7,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是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8,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的社会效能。 9,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0.公安基础知识(答案)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笔记) 【说在课前】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行政执法依据,包含《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程序规定上,二者都规定了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及调查中的询问、传唤程序等。其中,《治安管理处罚法》是重点内容,《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是为其打基础。 本章在招警大纲中的知识点 一、行政案件的管辖 (一)地域管辖 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但是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 【解析】 1.地域管辖(常考):行政违法案件发生后,由什么地方的公安机关进行管理。 2.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其管辖。因此,我国是以违法行为地为原则,以

居住地为补充。 3.违法行为地(考点):需要广义理解,包括行为实施地、结果地、销赃地。比如李某在A地(行为地)制造假药,出售到B地(结果地),A、B两地的机关都可以管辖。 4.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涉及黄赌毒的案件,只能由行为地进行管辖。 (二)共同管辖 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由主要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管辖。 【解析】 共同管辖: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比如A地10月1日受理,B地10月3日受理案件,A地先接触案件,对事实熟识程度更适合于管辖该案件。 (三)指定管辖 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上级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办理或者指定管辖。 【解析】 指定管辖:管辖权发生争议(常考);重大、复杂的案件。比如:A地是海淀区公安局,B地是丰台区公安局,对于某个案件都想管辖,此时需报共同上级北京市公安局来指定。 二、回避 (一)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 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新2013版 公安基础知识笔记 知识点全部更新

此笔记根据公安部政治部(2013年版)《公安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性质 (1)公安机关的性质,一般是指公安机关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根本属性)。它是确定公安机关(职能、任务、职权)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2)我国的公安机关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一、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1)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根本属性)。因为,它表明了公安机关的(阶级本质),是公安机关性质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2)公安机关的这一根本属性,表明了三点内容: 第一,公安机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方面,必须坚持对人民实行民主,保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对极少数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人民利益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第二,它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曾指出,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第三,它是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因为,它是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建立的,忠实地执行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而且是以国家赋予的任务为工作的总根据、总目标,以国家的法律、政策为全部活动的依据。 (3)我国公安机关的根本属性与剥削阶级警察机关的区别: 第一,维护的阶级利益不同 第二,专政的对象不同 第三,专政的目的不同 第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同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 完整笔记联··系··扣··扣···(1`9`5`0`0`5`3`9)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任务 一、含义和分类 (1)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公安机关的任务 (1)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在(国家法律确定的管辖范围)内,公安机关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承担的工作内容)。 (2)公安机关的任务,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系统。根据不同的部门、专业、时间和空间,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从(时间)上分,有(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从(范围)上分,有(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从(层次)上分,有(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等。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哪几个原则? 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工作方法 2、合理的选拔工人,使得人适其事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工作 4、管理者和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 ·泰罗强调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1、劳资双方精神革命(精神上意识到要合作) 2、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取代过去凭借习惯、经验、个人判断处理工作 的做法 ·法约尔提出的企业六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等 3、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4、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员工安全等 5、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是什么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同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总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特征是什么 1、劳动分工或专业化。每个职位的权力与义务都有明确规定,人员按职业

专业化进行分工 2、正式的人员选拔。人员选拔完全根据职务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人员 要受到评估 3、自上而下的职权等级系统。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 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4、正式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制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 办事程序 5、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 职业管理人员。 6、非个人的人际关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 受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韦伯指出组织中的三种权力是什么。 传统的权力、基于超凡魅力的权力、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 ·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研究管理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理论有何共同之处? 不同:泰罗主要关注工厂现场的管理问题;法约尔更多从组织整体角度进行思考;韦伯集中研究管理中的组织问题 共同:强调管理要用事实、理性、逻辑框架和规则来代替随心所欲和个人习惯 ·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1924~1932年之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霍桑实验一定程度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确立。

公安基础知识公安专业基础重点内容汇编

七、人民警察法 一、人民警察法的概述: ㈠人民警察法的概念:指规定警察任务、职权、义务、纪律、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法律责任与执法监督的法律。 ㈡人民警察法的立法目的: 1、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为了加强警察的队伍建设,从严治警,提高警察的素质; 3、为保障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㈢人民警察法的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与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二、人民警察的条件即录用: ㈠人民警察的条件:1、年满18岁;2、拥护宪法;3、身体健康;4、高中以上文化; 5、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与品行;⑹自愿从事警察工作。 ㈡人民警察的录用:按国家规定,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三、人民警察的职权与任务: ㈠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与特征:人民警察职权的概念: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人民警察的职权与责任,就是人民警察总任的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 1.人民警察职权的特征: ⑴预防、制止与侦查违法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就是最基本的职责。 ⑵警察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警卫特定目标,就是警察的重要职责。 ㈡人民警察的基本任务:1、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预防、制止与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4、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与合法财产; 5、保护公共财产。 四、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与职务序列: 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机构设置: 1、中央公安机关(国务院公安部); 2、地方公安机关(省、市、县三级); 3、专业公安机关(铁路、港行、民航、林业、海关)。 ㈡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务序列:警官、警员、专业技术员、铺助人员。 五、人民警察的警务保障: ㈠法律保障:指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务,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 ①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②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保证警令畅通。 ③依法执行职务,不受非法干涉,有权拒绝执行超越其职权范围的指令。 ㈡社会保障:指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对警察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所给予的支持与协助。①公民、组织有义务支持与协助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②拒绝或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与警械受法律保护。 ㈢物质保障:指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国家保证对警察物质方面的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装备保障、科技成果运用保障。 ㈣生活保障:指工资、福利、抚恤与优待保障。 六、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㈠人民警察法律责任的概念:指警察机关及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违法法律法规构成侵权,或警察在执法行为时,由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复习重点与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公务员考试《公安基础知识》大纲要点

公务员考试《公安基础知识》大纲要点 警察的含义。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国家行政力量。国家公务员考试 警察的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公务员考试 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察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第二,近代警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专职的警察队伍,成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职权。第三,近代警察强调了法制。第四,近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国家公务员考试警察的本质。警察是国家政权中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依靠暴力的、强制的、特殊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武装性质的行政力量。国家公务员考试 警察本质的特点有:第一,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任务的广泛性。国家公务员考试警察的基本职能。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警察的基本职能。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是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的社会效能。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安机关是人民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它执行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性质的必然要求。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确定的管理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工作内容。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一、维护国家安全;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三、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 四、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五、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公安机关的职责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所确定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机关职责具有法律性、有限性、责任性等特点。国家公务员考试 治安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户籍警察是负责管理户籍、掌握户口动态等户政工作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刑事警察简称“刑警”,是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交通警察简称“交警”,是负责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外事警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进出我国(边)境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和我国公民进行管理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巡逻警察简称“巡警”,是指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督察警察是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的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边防警察是负责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处理边境涉外事务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消防警察是同火灾作斗争的人民警察。国家公务员考试

公安基础知识2017真题

一、单选题(40题40分) 1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以上的多数通过。 A.2/5 B.2/3 C.1/3 D.3/5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边防警察实行( )。 A.聘任兵役制 B.义务兵役制 C.职业兵役制 D.志愿兵役制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9个城市进行了边防检查职业化改革试点,由兵役制改为职业制人民警察。 3(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A.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B.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C.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D.牢固树立民生意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4下列不属于刑事警察的主要职责的是( )。 A.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 B.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场所,限制和缩小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 C.发动群众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工作 D.研究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防范刑事犯罪活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刑事警察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和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场所,限制和缩小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研究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防范刑事犯罪活动。 5根据人民警察辞退办法,被辞退的人民警察对辞退决定不服,可按照( ),申请复核或提出申诉。 A.《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辞退办法》 B.《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 C.《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督察条例》 D.《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根据人民警察辞退办法,被辞退的人民警察对辞退决定不服,可按照《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申请复核或提出申诉。 第5题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 2018 年7月

1 基础理论(一) 本篇知识结构 考试重点 ●领会:(参照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管理有效性的衡量,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 ?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桑试验的结论,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管理道德的影响因素,培育管理者道德的途径。 ●应用:(参照题型:案例分析题) ?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环境分析(PEST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 基础理论(二) 考试重点分析 一、简答管理的产生p35 1.管理产生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所拥有的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和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协调。通过管理使用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更高的目标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有群体活动,就必须协调群体的活动,以便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每个人的目标。此时,协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管理就产生了。 【单选题】()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A.改革 B.重组 C.激励 D.管理 【答案】D 【答案】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总体协调手段的宏观机制。 【知识点】“管理”的概念 二、简述管理的必要性。P36-37 有人类群体活动或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群体活动和群体组织如影相随。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考虑,管理都有其作用。所以,管理成为社会基本、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主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三、简述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P41 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 1.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比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

公务员考试《公安基础知识》上课笔记精华

警察的含义。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察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第二,近代警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专职的警察队伍,成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职权。第三,近代警察强调了法制。第四,近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警察的本质。警察是国家政权中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依*暴力的、强制的、特殊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武装性质的行政力量。 警察本质的特点有:第一,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任务的广泛性。 警察的基本职能。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警察的基本职能。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是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的社会效能。 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安机关是人民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它执行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性质的必然要求。 公安机关的任务,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法律所确定的管理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工作内容。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5个):一、维护国家安全;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三、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四、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五、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公安机关的职责。公安机关的职责,是公安机关依法在管辖范围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公安机关的职责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所确定的。 公安机关职责具有法律性、有限性、责任性等特点。 警种:警察的分类和各自的职责: 治安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人民警察。 户籍警察是负责管理户籍、掌握户口动态等户政工作的人民警察。 刑事警察简称“刑警”,是负责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人民警察。 交通警察简称“交警”,是负责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民警察。 外事警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进出我国(边)境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和我国公民进行管理的人民警察。 巡逻警察简称“巡警”,是指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 督察警察是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的警察。 边防警察是负责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处理边境涉外事务的人民警察。

公安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

公安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 导语:《公安基础知识》是各省市公安机关考试录用人民警察(招警考试)的理想参考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安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欢迎阅读。 一、单选题(40题40分) 1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以上的多数通过。 A.2/5 B.2/3 C.1/3 D.3/5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边防警察实行( )。 A.聘任兵役制 B.义务兵役制 C.职业兵役制 D.志愿兵役制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9个城市进行了边防检查职业化改革试点,由兵役制改为职业制人民警察。 3(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A.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B.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C.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D.牢固树立民生意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4下列不属于刑事警察的主要职责的是( )。 A.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 B.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场所,限制和缩小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 C.发动群众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工作 D.研究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防范刑事犯罪活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刑事警察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和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