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15 环境保护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15 环境保护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15 环境保护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15 环境保护

重难点15 环境保护

〖重难点解读〗

本专题主要考查人类发展中普遍关注的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命题往往结合区域资源开发,分析资源利用现状,指出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结合重大污染事件和生活、生产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产生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结合世界和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从高考全国卷来看,近年来以考查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主,对环境污染考查得相对要少。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工程修建前,“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该工程修建后,改善了市区河道及密歇根湖的水质。但是由于运河修建“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

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使得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相连通,使得生物活动范围更大,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析】应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河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解析】本题以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围绕北方大棚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体现学以致用。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有的放矢,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中已说明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对于过量施用化肥,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对于灌溉水含盐量高,我们可以采取淡水淋盐的措施,引含盐量低的淡水淋洗或用雨水

淋洗,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此季节可掀开棚膜,利用雨水淋洗;另外,对于次生盐渍化过于严重的大棚土壤,也可以采取利用别处低盐、好质地的土壤进行置换大棚盐渍化土壤的措施。

〖备考秘籍〗

结合近年高考命题可以看出:从考查内容看,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理措施等内容是考查重点,尤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从考查形式看,结合区域图、统计图及文字材料,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基本知识及应用。环境保护试题多推断性问题,题目材料往往只是提供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或背景。因此,分析时,要关注教材案例和生态环境问题类型,把每一类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把握准确,形成清晰、完整的思路和答题模式,提高复习和解题的针对性。

〖重难点突破〗

1.资源问题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透析考向]

主要考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该类试题难度不大,基本能答出几个得分点,但经常答不全。复习时要注意进行思维建模,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分析思路

①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资源短缺问题要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分析。资源问题不仅仅包括短缺问题,还包括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开源”的具体措施: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节流”的具体措施: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常见的资源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①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对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③开发利用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

④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⑥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系统。

2. 环境污染及防治

[透析考向]

主要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一般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注意进行思维建模,并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分析思路

①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环境污染的类型,并从中找出主要的污染源、分布特点、污染特征。

②分析成因:人为原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其次,自然环境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如谷地、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稳定的天气条件是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封闭的水域、较小的水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③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如水体污染,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会造成用水紧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④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还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①大气污染主要有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的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②水污染主要有赤潮(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为水体富营养化;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富集造成人畜伤害为重金属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为海洋石油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中城市垃圾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大气、水、土壤等污染。

3.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透析考向]

试题常以中国或世界重大环境事件为背景,以统计图、表格及文字材料呈现,重点考查读图和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知识阐释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①首先需确定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然后根据其产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当地人类生产生活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图所示:

②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随意开垦丘陵、山地陡坡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水位高,易导致土壤盐碱化;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原因从人口、工业、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土地退化。能源贫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限时检测〗

1.(2020·山西高三1月调考)[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将垃圾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其中“可回收物”是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有

害垃圾”是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湿垃圾”是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干垃圾”是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指出过期食品和药品分别属于哪类垃圾,并说明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

【答案】过期食品属于湿垃圾;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减少垃圾占地空间;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解析】根据材料“有害垃圾”是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湿垃圾”

是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所以过期食品属于湿垃圾;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固体垃圾每天产生的量都是巨大的,分类可以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可以减少垃圾占地空间;“可回收物”是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对大气、水、土壤产生污染,垃圾分类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分类可使一部份垃圾进入循环利用环节,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

2.(2019-2020年度河南省高三上学年期末考试)[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攀升,加油站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划新增的加油站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一方面,加油站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加油站产生的污染也给地下水和土壤带来了环境风险。近年来,因加油站泄漏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频频发生,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说明加油站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途径,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答案】途径:管理不善导致油品外溢或地下油罐渗漏;清洗油罐时的污水排放;加油站地面沾染的油品经水冲刷渗入地下。

措施:全面开展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加油站环境监测管理;加快推进加油站防渗设施改造工作;完善加油站选址过程中的环保准入制度等。

【解析】本题以加油站周边地区土壤和水污染为背景,考查加油站对土壤和水污染造成污染的途径及防治措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加油站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主要有石油外溢和渗漏、清洗油罐时的污水排放、地表油品下渗等几种主要途径。防治措施主要从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环保准入制度以及加强加油站的平时管理等方面进行作答,合理即可。

3.(2020·广东广州高三质检)[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泡沫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和水,一般情况下是水体中藻类或微生物死亡、破碎后形成的简单蛋白质分子、油脂和木质素。在它们充当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水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泡沫。若无人类污染物的影响,泡沫大多数是无害的。但部分藻类和微生物也会释放有毒物质,甚至有毒气体。与有毒泡沫接触后会对生物的皮肤和粘膜造成危害。部分海岸会形成长时间、大面积的“泡沫海洋”(下图),对鸟类和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分析说明“泡沫海洋”对生态可能产生的危害。

【答案】泡沬长期不消退,遮蔽光照,影响生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生物死亡;有毒物质或气体,破坏皮肤和粘膜造成海洋动物死亡;鸟类翅膀上的防水层消失,鸟类就无法起飞,使鸟儿患上致命的低温症;破坏水域环境食物链,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本题“泡沫海洋”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泡沫长时间停留在海面上,会遮蔽阳光,使得水下因缺乏阳光而导致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影响海水中氧气的含量,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造成死亡;这些泡沫会对人体有一定负面影响,比如泡沫反出的阳光可能会刺激眼睛,泡沫还有可能会刺激一些过敏人群,一些患有哮喘病或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也会遇到麻烦等;泡沫海洋甚至会导致鸟类的大范围死亡,因为这些疏水性蛋白质泡沫会导致鸟类翅膀上的防水层消失,羽毛无法防水,鸟类就无法起飞,这就使鸟儿患上致命的低温;泡沫海洋还会破坏水生生物链,导致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4.(2020·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诊断)[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废钢是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铁废料以及钢铁产品使用后报废的材料。目前炼钢采用短流程工艺(废钢为主要原料,生铁为辅料,能源为电能,利润约300元/吨)和长流程工艺(铁矿石为主要原料,废钢为辅料,能源为焦煤,利润约700—800元/吨)。由于短流程炼钢炉体相对较小,出钢时间更长,无法支持我国钢铁需求,故占比较低。2018年我国废钢循环利用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5.5%。

分析我国废钢循环利用率较低的原因,并指出提高利用率的途径。

【答案】原因:短流程炼钢能源成本较高;短流程炼钢出钢时间长,产量低;短流程炼钢利润相对较低。(答出两点即可)

途径:改进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减少废钢的产生;鼓励并推广短流程工艺的广泛使用;改进短流程工艺,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利润;研发废钢的新利用途径。(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废钢利用中短流程工艺中废钢使用量较高(废钢为主料,实际可高达80%)但在我国占比较低;而长流程工艺中废钢为辅料,故使用量低,但在我国占比较高;所以可知导致我国废钢循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就应是我国炼钢工艺是以长流程炼钢为主,所以废钢使用量相对较少,而根据材料即可知短流程炼钢之所以占比较少的原因就应是:短流程炼钢能源成本

较高(为电能);短流程炼钢出钢时间长,产量低(钢炉体相对较小);短流程炼钢利润相对较低(利润约300元/吨低于长流程);所以相应地提高废钢利用率的途径就应是:改进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减少废钢的产生;鼓励并推广短流程工艺的广泛使用;改进短流程工艺,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利润;研发废钢的新利用途径。

5.(2020·重庆丰都高三期末)[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伊萨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流经德国慕尼黑,向北注入多瑙河。河床有着大面积的鹅卵石岛屿、石滩,常年受洪水威胁,河床不断变道。19世纪中叶,慕尼黑河段被截弯取直,修建了堤坝、防洪墙、拦河坝以及运河等,使得伊萨河水位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慕尼黑地区航运的衰落。到了20世纪,慕尼黑市内的河段更像是一条被硬质化的水渠,不断增高的河堤和两侧陡峭的水泥堤防,使伊萨河变得难以亲近。21世纪,德国组建了“伊萨河计划”项目团队,凿开水泥加固的梯形河道,挖去、铲平前滩堤坝,建造了跨河的缓坡……采取了一系列河床去硬质化措施。改造过的前滩和河岸不仅提高了人们亲近河流的可达性,而且为洪水制造了一个宽阔的排水截面,使河流自身塑造能力得到了恢复。

简述伊萨河“去硬质化措施”的生态环境作用。

【答案】作用:拓宽的排水截面,提高防洪能力;利用鹅卵石、植物等天然物,净化河水水质;减少拦截的水利工程,增加河流流量;提高动植物栖息地质量,恢复生物的多样性;恢复河流自身塑造能力,使河流形态自然多变。

【解析】本题以伊萨河“去硬质化措施”为背景,考查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的生态作用。从材料中的得知,改造过的前滩和河岸,为洪水制造了一个宽阔的排水截面拓宽的排水截面,提高防洪能力;利用鹅卵石、植物等天然物,净化河水水质;凿开水泥加固的梯形河道,挖去、铲平前滩堤坝,建造了跨河的缓坡,从而减少拦截的水利工程,增加河流流量;去除掉硬化的堤坝,天然物的大量使用,会提高动植物栖息地质量,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去硬质化措施”还可以恢复河流自身塑造能力,使河流形态自然多变。

【点睛】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作用:提高防洪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2020·湖北鄂东南高三期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靠近中蒙边境的地带,人迹罕至,生活着大量当地俗称“戈壁红驼”的红骆驼。戈壁红驼属于双峰驼,体型高大,性情温和,习惯远距离游走,食性广而杂,尤其爱啃食荒漠中的梭梭林、骆驼刺等沙生植物的枝叶。梭梭林是抗逆性极强的旱生植物,繁殖速度快,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平茬。作为骆驼的主要食物来源,两者相互依存,但有“草原之灾”之称的老鼠最喜欢在梭梭林下打洞做沙窝,严重威胁了梭梭林根系的生长。

(1)根据戈壁红驼的生存环境推测其生理习性。

(2)根据材料说明戈壁红驼和梭梭林相互依存的原因。

【答案】(1)耐饥渴;耐高温和严寒;汗液少等。(任答2点)

(2)梭梭为红驼提供了食物来源;红驼啃食梭梭为其平茬,促进其生长;红驼粪便为梭梭提供肥料;红驼体型高大,可踩踏老鼠的沙窝,利于减轻鼠害。(任答3点)

【解析】(1)红驼生活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靠近中蒙边境的戈壁地带,说明红驼耐饥渴;这些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寒,红驼适应那里的环境,说明红驼耐高温和严寒;生存环境干旱缺水,为保存身体内的水分,减少水分的蒸发,红驼汗液少等。

(2)读材料分析可知,红驼食性广而杂,红驼游走吃草,这里一口那里一口,吃一顿要走几十公里,游走的进食方式有利于保护植被;遍地丛生的梭梭草是它们的美食。梭梭草是一种杂性恶草,繁殖速度快,啃食沙生植物嫩枝,防止恶性杂草过渡繁殖,抑制梭梭草泛滥;它的粪便能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梭梭草生长;红驼走过之地,鼠害都随之减少,能减少草原“鼠灾”;红驼耐旱、喜食盐碱植被,能平衡戈壁荒漠的生态系统。据此分析可知,梭梭为红驼提供了食物来源;红驼啃食梭梭为其平茬,促进其生长;红驼粪便为梭梭提供肥料。于是,戈壁出现了红驼和梭梭林相互依存的现象。

【点睛】根据材料分析可知:①红驼食性广而杂,游走的进食方式有利于保护植被,给植被留出再生的充分时间;②啃食沙生植物嫩枝,防止恶性杂草过度繁殖,抑制梭梭草泛滥;③它的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改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沙生植物生长;④红驼进食的同时大范围踩塌老鼠的沙窝,能减少草原“鼠灾”;⑤红驼耐旱、喜食盐碱植被,能平衡戈壁荒漠的生态系统。

7.(2020·广西柳州高三一模)[选修6——环境保护]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青海湖是内陆咸水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首批列入国际湿地名录的七大湿地之一。青海湖从2005年起,水位连续14年呈上升态势,共上升2.55米。下图为青海湖及周边流域示意图。

简述湖面上升对青海湖及周边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湖面上升,水量增加,水质改善,盐度下降;湖面扩大,湿地面积增长,环境自净能力增强;鱼类更丰富了,迁走的鸟类回归,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周边地区气候出现暖湿化的特征;抑制沙漠化在青海湖流域蔓延的趋势。(10分)

【解析】湖面上升对青海湖及周边环境的积极影响,要从对青海湖的影响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对青海湖本身来说,湖面上升,湖水增加,湖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水质改善;水量增加,淡水增多,湖水盐度下降。湖中鱼类增多,鸟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等。对周边环境来说,湖泊面积增大,对周边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使气温升高,蒸发增加,降水增多,气候暖化;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抑制青海湖流域的沙漠化发展。

8.(2020·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水域辽阔,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文和气象环境复杂,为多种水生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条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不断增加,如东北雅罗鱼、长江鲥鱼等。这些物种都是世界珍稀动物资源,更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科研和文化价值。

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离不开公众、社会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请从上述三方面分别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答案】公众:抵制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制品,不食用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发现贩卖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行为,及时报警;做志愿者,传递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活动;自觉维护水域生态环境,同水污染做斗争。社会组织:征集志愿者,为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发起有效的公益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扭转公众饮食的传统认识,提高公众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政府: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非法捕捞、贸易行为;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柄息地的保护和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属于基础题目。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离不开公众、社会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具体要求是:

从公众角度来说:公众积极参与,坚决抵制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制品,不食用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发现贩卖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行为,及时报警;积极做志愿者,向其他人传递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活动;自觉维护水域生态环境,阻止其他人污染水源,同水污染做斗争。

从社会组织角度来说: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大量志愿者,为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发起有效的公益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扭转公众饮食的传统认识,提高公众保护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

从政府角度来说: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非法捕捞、贸易行为;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柄息地的保护和建设;进行经济处罚、行政处罚。

【点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四条: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构建法律体系。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点

2019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 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对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再一次回归课本找出盲点和难点。这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归。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大体上会有一个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找到自己的难点,再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第二轮要重点复习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定要注意自我梳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和难点。李老师说,对于主干知识的训练,基本上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专题训练之前要对本次专题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细心、全面的回顾和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对于专题训练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知识的盲点,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能力。 从2019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看,地理科目无论是考试大纲上对考试内容、考察学生的能力,还是考试题型,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李老师说,试卷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义务教育部分和高中必修的3个模块,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 记者从今年地理科目的考试说明中了解到,考试说明中明确

要求高考试题要能够体现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侧重于从空间及生态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形貌的特征 与分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互动作用;侧重于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以谋求人类、国家和地区的福利。 尤其重视对考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的考核。李老师说,核心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地理观点包括: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空间观点等。这些能力和观点的培养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李老师说,按照海中的复习计划,这个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的复习,马上转入第二轮阶段的复习。 在第二轮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争取突破自己的难点。据李老师介绍,海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安排的时间是从去年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的三月,除去休假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多。在这半年里,我们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务必做到全面。李老师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

小升初重难点突破专题三-解方程练习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小升初重难点突破专题三 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具体计算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一、计算题 1.解方程. x÷4.5=1.2 (4x ﹣6)×5=4.8 6x+1.6x =22.8 3.4x ﹣6×8=26.8 2.解方程. ① ② . 3.解方程. 15265=- x 31432=+x 2799 x += 4.解方程. 3x ﹣8=16 x+0.7=3.6 2.4×5﹣2x =6 x+2.8x =4.56 (100﹣x )÷5=4 5(x ﹣1.8)=18 5.解方程 13.2x+8x=63.6 4×(10-2x )=8 6.解方程。 (1) 8x+3.2=60.8 (2)4.5x-x=9.45 (3)2.7x÷6=1.35 (4) 9×3+7.2x=63 (5)x+14.7=20.6 (6)2.5x -0.5×8=6 7.解下列方程。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3.6X-X=3.25 2(X-3)=5.8 8.解方程. (x -2.4)÷3=8.4 4(3x -12)=24 9.解方程. 3.25+0.75x =4 3(x +2.1)=10.5 (x -0.5)÷0.2=10 4.2×3.5+5x =29.7 10.解方程. ①48÷x=150 ②9x+5x=8.4 ③6.8+3.2X=14.8 ④4(6x+3)=60 ⑤2x+23×4=134 ⑥148﹣3x=35.5 二、解答题 1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2 5,再行驶24km 就是全程的一半,甲、 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2.方程10.3+x =16.8和m -x =4.2中x 的值相同,求m 的值是多少? 13.强强,明明,洋洋三人中强强最大,强强比明明大一岁,明明比洋洋大一岁,已知它们三个岁数相乘是504,猜猜他们各几岁? 14.甲、乙两人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经过4分钟后他们相遇。甲每分钟走72米,乙每分钟走多少米?(用方程解) 15.一个三角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已知该游泳池的底是40米,求游泳池的高是多少米?(列方程解答) 16.便民饭店10袋大米和6袋面粉一共用了472元.每袋大米28元,每袋面粉多少钱?(列方程解决问题)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总结分享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京津蒙新陕台湾。 注:“四江”指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两宁”指宁夏、辽宁。“两湖”指湖北、湖南。“两广”指广东、广西。“两河”指河北、河南。两山指山东、山西。 三、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四、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五、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八、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 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 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暑假一日一练)2020(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

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 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②节约原则;③处理原则。 (2)药品取用方法 药品种类仪器方法 固体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定量量筒按规定量用量筒取 不定量无较多量:直接倾倒 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用滴管滴加液体 两种情况给液体加热给固体加热 图示 注意问题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防止试管炸裂) (2)给试管加热应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防止受热不均而使 试管破裂) (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 试管炸裂)。 (4)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试管内液 体不能超过容积的 3 1 ,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6)加热时不要使试管接触灯芯,要用外焰加热。 3. 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的顺序:倒弃废物→水洗→刷洗→水洗 (2)洗净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 仪器的连接:

方法: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再旋转着与其它仪器连接。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连接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实验探究举例 探究步骤现象和结论 点燃前 白色圆柱状固体、较软(用小刀可切)、不溶于水(将蜡放入水中),密度比水 小(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1)点燃时产生淡黄色火焰,并伴随黑烟产生; (2)火焰分焰心(温度最低)、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3)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有水生成; 罩在火焰上方的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有白色浑浊现象,说明有二 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熄灭的瞬间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火柴点燃白烟,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 新点燃(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1)将燃着的小木条分 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 中 燃着的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立即熄灭;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 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 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几滴 澄清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的石灰水变浑 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 高 (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 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 气中的另一块干燥的玻 璃片对比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 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例题1(安徽模拟)下列装置不作改变就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重难点解读 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性别结构、知识结构等,又或者人口迁移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4.C 4.B

【解析】4.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5.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6.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5.C 6.D 【解析】5.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

中考英语重难点题型讲解训练专题11 阅读理解之长难句

中考英语重难点题型讲解训练专题11 阅读理解之长难句 长难句是初中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由于句子过长,成分复杂,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正常理解,也给通篇文章增加了难度。 对句子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对句子的结构以及命题人组织长难句的方法有基本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对句子弦外之音的感悟,理解句子对下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指示作用。这两个层次可以通过语法分析和语义提取得以实现。 Part 1英语汉语的不同 英语习惯于用长的句子表达比较复杂的概念,而汉语则不同,常常使用若干短句,作层次分明的叙述。 Although these stores aren’t very attractive, and they usually do not have individual dressing rooms, you can often find the same famous brands that you find in high-priced department stores. 天目山林深人少,古树掩映,清泉石上流,雾生半山腰,如仙境一般。 英语句子的结构: “葡萄藤型”结构(grapevine structure),意为在短短的主干上派生出长长的枝蔓和丰硕的果实;汉语句子因为很少叠床架屋,节外生枝,而是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延伸,因此被称为“竹竿型”结构(bamboo structure)。 因此,在进行英译汉时,要特别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将英语的长句分解,翻译成汉语的短句。 Part 2 翻译词序的调整 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的。这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一些表达手段上各有其特点。语序调整主要指词序、句序两方面的调整。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地理】2015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图文训练)祥解

2009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 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关注的方面: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四、常用定位方法: (一).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A、中国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临国位置:

甘肃蒙古 新疆蒙古、俄罗斯、哈、吉、塔、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印共 管) 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云南缅甸、老挝和越南 广西越南 我国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其中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为此我国还有六个隔海相望的海上临国,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二).地理坐标定位法(绝对定位法)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时间差-经度差);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H=90°-纬度距);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110千米110千米?cosφ) 。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一、(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重难点易错点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docx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 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 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 1)药品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②节约原则;③处理原则。 ( 2)药品取用方法 药品种类 仪器 方法 固体 块状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 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 定量 量筒 按规定量用量筒取 不定量 无 较多量:直接倾倒 较少量: 用胶头滴管吸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 液体的倾倒 用滴管滴加液体 2. 物质加热的方法 两种情况 给液体加热 给固体加热 图示 (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 (防止试管炸裂) ( 2)给试管加热应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而使试管破裂) ( 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注意问题 ( 4)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跟桌面大约成 45°角,且试管内液 体不能超过容积的 1 ,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3 (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 6)加热时不要使试管接触灯芯,要用外焰加热。 3. 玻璃仪器的洗涤 ( 1)洗涤的顺序:倒弃废物→水洗→刷洗→水洗 ( 2)洗净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 仪器的连接:

方法: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再旋转着与其它仪器连接。 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连接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 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实验探究举例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现象和结论 白色圆柱状固体、较软(用小刀可切)、不溶于水(将蜡放入水中),密度比水点燃前 小(浮在水面上)。 (1)点燃时产生淡黄色火焰,并伴随黑烟产生; (2)火焰分焰心(温度最低)、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燃着时(3)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有水生成; 罩在火焰上方的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有白色浑浊现象,说明有二氧化 碳生成。 熄灭的瞬间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火柴点燃白烟,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熄灭后 新点燃(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 1)将燃着的小木条分燃着的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立即熄灭;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 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中 (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 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几滴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的石灰水变浑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 澄清石灰水,振荡浊。高 ( 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 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气中的另一块干燥的玻 璃片对比 例题 1(安徽模拟)下列装置不作改变就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

(浙江选考2)2018届高考地理 重难点专项练(五)

重难点专项练(五) 读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人口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4.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16年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 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6.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完成第7~8题。 7.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 B.19% 24% C.24% 19% D.19% 58%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3 水、河流、湖泊(含解析)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

高考地理重难点 (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 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 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 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 (含水越多,温差越小)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 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 海陆风: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 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看题想要什么,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导致雪崩) 2 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1个) 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雨(如信风、西北季风) 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 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 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增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 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

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 3 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现在的大题基本都考“气候的非地带性” 气压、风带、洋流、地形 4 影响温差的因素(5个) 纬度:高纬>低纬 海拔:年温差:低海拔>高海拔(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日温差,高海拔>低海拔(等同于山谷风原理) 下垫面:荒地>森林>湖泊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 海陆位置:内陆>临海 5 影响蒸发(强度或量)的因素(4个) 温度:温度高蒸发强 风:大风蒸发强 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 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 6 影响气压的因素(4个)(气压大小实质就是空气的多少) 温度:冷高压、热低压 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 气流运动:下沉气流形成高压 天气系统(冷暖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7 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4个)等同于太阳能 纬度:低纬>高纬,高纬夏季光照时间长(新疆内蒙) 季节:夏季>冬季 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专题:一次函数重难点题型专题讲练

专题:一次函数重难点题型专题讲练 ※题型讲练 【例1】已知一次函数y=(2m+1)x+m–3,分别解答下列各题: (1)求m的取值范围; (2)若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 (3)若该函数图象在y轴的截距为-2,求m的值; (4)若该函数图象平行直线y=3x–3,求m的值; (5)若该函数图像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求m的取值范围; (6)若该函数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求m的范围; (7)若该函数图像不过第二象象限,求m的范围; (8)若该函数图像必过二、四象限,求m的范围; (9)若函数图像必过三、四象限,求m的范围; (10)若该函数图像过点(–1,–2),求函数解析式; (11)若该函数图像是由函数y=–5x+n–3的图像延y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来,求m和n的值; (12)若该函数图像与函数y=(n–5)x+2n–2关于x轴对称,求m和n的值; (13)若该函数图像与函数y=–x+3的图像同时交于函数y=3x+19上一点,求函数解析式; (14)该函数图像是否过定点?若过,请求出这个定点;若不过,请说明理由. 【例2】已知y+1与x+2成正比例,且当x=4时,y=-4.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点(a,2)和(2,b)均在(1)中函数图像上,求a、b的值. (3)当-2≤x≤6时,求y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某一直线过点(1,-4)和点(4,-2), (1)求该直线所在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2)求该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若函数图像上有两点(a,m+3)、(b,-2m+6)且a>b, 求m的取值范围. 【例4】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3≤x≤6,相应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5≤y≤-2,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5】如图,函数y=ax+b和y=kx的交于点P,则根据图象可得: (1)方程ax+b-kx=0的解是; (2)方程组y=ax+b, y=kx的解 是__________; (3)不等式ax+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