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年度质量报告2015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年度质量报告2015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5

2015)

2014年12月

目 录

一、办学基本信息 (1)

(一)学院简介 (1)

(二)办学定位 (3)

(三)系部与专业设置 (3)

(四)经费投入 (5)

(五)办学资源 (6)

(六)师资队伍 (7)

(七)生源情况 (10)

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13)

二、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13)

(二)专业建设情况 (13)

(三)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15)

(四)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6)

(五)实践实训能力建设情况 (17)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19)

管理服务与学生发展 (20)

三、管理服务与学生发展

(一)学校治理能力 (20)

(二)学院章程建设情况 (21)

(三)学生管理与发展 (22)

(四)学生社团与服务 (31)

(五)社会服务 (34)

学生学习效果 (43)

四、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情况 (43)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44)

(三)毕业生成就及用人单位评价 (47)

问题与思考 (53)

五、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二)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54)

附件 (55)

六、附件

(一)记分卡 (55)

(二)资源表 (56)

(三)服务贡献表 (57)

一、办学基本信息

办学基本信息

学院简介

(一)学院简介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5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最早举办广播影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现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业务上接受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指导。学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文忠路与淮海大道交口,占地36459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7.6万册,目前在校生(折算)5959余人。

50多年的办学经历,特别是近10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工作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校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推进“订单式”、“双证制”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当前,学院“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较为鲜明,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学院设有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图书馆、纪检监察室、新闻系、影视艺术系、信息工程系、播音主持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成教中心等19个机构。学院立足传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建设成了以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影视动画等传媒类专业为重点,形成邻近专业相互支撑、

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管理、经济、信息技术等其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类专业协调发展。

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动漫制作中心、实验电台、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电子制作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语音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118多个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省级教坛新秀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87人,双师素质教师15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第二职称或者职业资格证书90人。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特色(示范)专业9个,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及校企合作实践基地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个。近几年来,我院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57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省教学研究项目19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6项、青年人才基金项目6项;先后获全国广播电视金帆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70多项;出版教材共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50多篇。

学院一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加强就业指导,专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与服务体系。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左右,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从安徽省电台、省电视台到全省各市、县广电局、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级网络公司的很多专业骨干技术人员均是我院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长为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名编辑、名记者。目前,全院师生正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一流的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办学定位

(二)办学定位

学院确立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和“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

1、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2、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传媒,依托广电,面向社会;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3、发展目标定位:建成行业领先、水平达标、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与专业设置

(三)系部与专业设置

1、系部设置

学院设有新闻系、影视艺术系、信息工程系、播音主持系、管理

系、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成教中心等8个教学机构。

2、专业设置

我院开设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旅游、财经、交通运输、土建等七个专业大类,共31个专业。

表1-1 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系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批准设置日期 首次招生日期 学制 号

1 播音主持系 520503 空中乘务 200604 200707 3

2 播音主持系 670307 主持与播音 200204 200207 3

3 管理系 560702 物业管理 20070

4 200707 3

4 管理系 62040

5 电子商务 200604 200607 3

5 管理系 640101 旅游管理 200604 200607 3

6 管理系 640106 酒店管理 201004 20100

7 3

7 管理系 670116 广告与会展 200604 200607 3

8 管理系 670313 传媒策划与管理 200404 200407 3

9 基础教学部 660102 应用英语 200704 200707 3

10 实训中心 670315 影视灯光艺术 200604 200707 3

11 新闻系 660112 文秘 200704 200707 3

12 新闻系 670207 编导 200304 200307 3

13 新闻系 670302 摄影摄像技术 200304 200307 3

14 新闻系 670308 新闻采编与制作 200204 200207 3

15 新闻系 670309 电视节目制作 200204 200207 3

16 新闻系 670337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201204 201207 3

17 信息工程系 5901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200504 200507 3

18 信息工程系 590106 计算机信息管理 200704 200707 3

19 信息工程系 590108 软件技术 200704 200707 3

20 信息工程系 590113 游戏软件 201204 201207 3

21 信息工程系 5902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200504 200507 3

22 信息工程系 590206 电子声像技术 200504 200507 3

23 信息工程系 590301 通信技术 200504 200507 3

24 信息工程系 670301 广播电视技术 200204 200207 3

25 影视艺术系 560105 环境艺术设计 200804 200807 3

26 影视艺术系 670104 电脑艺术设计 200504 200507 3

27 影视艺术系 670105 人物形象设计 200504 200507 3

28 影视艺术系 670205 影视表演 200504 200507 3

29 影视艺术系 670303 音像技术 200504 200507 3

30 影视艺术系 670305 影视动画 200304 200307 3

31 影视艺术系 670306 影视广告 200304 200307 3

经费投入

(四)经费投入

1、学院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

2014年办学经费总收入7793万元,其中: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3750.67万元,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300万元,学院学费收入2843万元,其他收入899.33万元。

图1-2 学院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

2、学院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构成

全院办学经费总支出为13549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经费7646万元,日常教学经费1339万元,设备采购费329万元,师资建设费51万元,图书购置费311万元,教学改革与研究经费40万元,其他支出总额为3833万元。

图1-3 学院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构成

3、学院生均培养成本构成

学院2014年度办学经费总收入为7793万元,主要来源于财政经常性补助,其收入为3750.67万元(48.1%),其次来源于学费,其收入为2843万元(36.5%)。全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929人,生均培养成本为9612元(不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7646万元和离退休支出204万元)。

(五)办学资源

办学资源

学院始终把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作为学院发展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努力创造优越的办学条件,提升学院办学实力。2014年,学院新增教科研仪器设备380万元,新增纸质图书1.8万册,完成所有学生宿舍的空调安装工作。学院现校区面积344596.7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434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4701万元,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3670万元,生均6158元/生,馆藏图书37.6万册,电子图书7800GB 。全日制在校生5929人,教师总数(折算)350人,生师比17.03:1 。学院基本办学条件和学院资源见下表2-1和表2-2。

表1-4 学院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学院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学院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

折合折合 在校生

数 (人) 全日制全日制 在校生

数(人)

占地面积占地面积 (平方米平方米))

教学行教学行

政用房政用房 (平方米)

学生宿舍学生宿舍 (平方米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 (万元万元)) 纸质纸质 图书 (万册万册)) 百名学

生配教学用计

算机台

数(台)

网络多媒体课室数(间)

5959 5929 344596.78 104344 51013 3670 37.6 22 60

表1-5 学院资源表学院资源表学院资源表

指标指标

单位单位

20120133年

20120144年

生师比

16.35 17.03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41.42 46.46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 天 28 30 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时占比 % 21 24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6009.6 6158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 学时/生 360 394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天/生

30

31

(六)师资队伍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院共有教职工309人,其中专任教师232人,聘请校外兼职教师81人。

1)职称结构

当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中高级职称人数占全体专任教师的比重较大。现有专任教师232人中,高级职称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57%,其中正高职称7人,约占3.02 %;副高职称50人,约占21.55%;中级职称96人,约占41.38%;其他79人,约占34.05%。

2)学历结构

学院专任教师232 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13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历(位)的133人,其他学历的98人。

表1-6 2013-2014学年学院专任教师职称、学位构成情况统计表

专任教师 2012-2013 2013-2014 合计 234 232 高级职称人数

50 57 中级职称人数

94 96 职称

结构

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 90 79 博士学位人数 0 1 硕士学位人数 130 133 学位 结构

学士及以下学历人数

104

98

2、教学研究水平

学院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采取多种措施并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1)教学满意度

根据每学期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测评结果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表1-7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学年学年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优秀优秀)) 基本满意基本满意

(良好良好))

一般一般

(合格合格))

不满意不满意

(不合格不合格))

20120122-20120133 91% 7% 2% 0 20120133-20120144

92%

6%

2%

2)教育科学研究

学院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以研究促进和带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表1-8 2013-2014年学院教学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级别

状态

院台深度合作探索培养实战型影视人才新途径

省级重点 在研

基于“设计工作室群”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省级重点 在研 艺术与传媒融合视阈下的本土综艺主持人培养模式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产业文化对接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省级一般 在研 “新媒介素养”课程的MOOC 化实践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庄子“守”和“忘”视阈下的播音主持课程改革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高职院校依托志愿服务推进校外实践的研究——以广告与会

展专业为例

省级一般 在研

传媒艺术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为实验区

省级一般 在研

新媒体时代电视制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省级一般 在研 非遗视角下的安徽传统美术传播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数字化中波同步广播单频覆盖技术 省级重点 在研 皖江示范区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调侃与反讽”文化研究

教育部 在研 合肥历史名人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合肥市 在研

微电影的价值应用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动画融合技艺在影视制作中应用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政府形象的主体建构与媒介呈现研究—基于对安徽省的考察 省级重点 在研

“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求与供给关系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多维视野中的徽商与徽文化关系研究

省级重点 在研

3)教学成果

学院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以教研科研促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近几年共取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2013-2014学年度,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表1-9 2013-2014年学院省级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成果成果名称名称

获奖等级

技能竞赛与项目教学双轮驱动,着力构建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省级二等奖

基于“前堂后台”模式的新媒体实践平台设计与实现

省级二等奖 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省级三等奖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省级三等奖

(七)生源情况生源情况

1、招生规模

2013年我院招生计划为2450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405人(其中:安徽省为2365人;贵州省为16人;内蒙古自治区8人;河南省16人;山西省为7人;浙江省为20人;新疆7人;云南省为8人;甘肃省为2人)。

2、在校生情况

我院2013-2014学年全日制在校生共有5929名。

表1-10 学院各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一览表

在校生人数

教学单位2011-2012

学年2012-2013

学年

2013-2014

学年

新闻系493 531 477 影视艺术系374 297 443 信息工程系394 304 280 播音主持系260 290 278 管理系396 552 388 基础教学部45 29 30 实训中心28 20 20 合计1990 2023 1916

表1-11 2013-2014学年学校在校生专业分布情况统计表 专业 在校生人数

空中乘务 102

主持与播音 726

物业管理 129

电子商务 178

旅游管理 214

酒店管理 268

广告与会展 309

传媒策划与管理 238

应用英语 104

影视灯光艺术 68

文秘 133

编导 132

摄影摄像技术 128

新闻采编与制作 688

电视节目制作 324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96

计算机网络技术 3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114

软件技术 114

游戏技术 17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97

电子声像技术 72

通信技术 36

广播电视技术 120

环境艺术设计 267

电脑艺术设计 151

人物形象设计 128

影视表演 69

音像技术 130

影视动画 169

影视广告 200

合计 5929

3、生源分布情况

学校人才培养在满足安徽省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在省外西部省份的招生计划。2013-2014年学校生源 96.5%来自于安徽省,3.5 %来自于省外。

表1-12 生源分布情况分布表

落后地区生源)年度本市生源市外本省生源省外生源

(落后地区生源

省外生源(

2013-2014 523 1309 84(35)

4、生源背景

表1-13 学院生源背景情况一览表

年度农村应届农村往届城市应届城市往届

836人 179人 767人 134人 2013-2014

43.6% 9.4% 40% 7%

5、生源质量

2013年我院线上生源较好,生源质量较高,第一志愿率录取率

为98.16%。

表1-14 第一志愿率情况统计

第一志愿占实际录取数的比例%%年度第一志愿填报人数第一志愿占实际录取数的比例

2013-2014 2405 100%

二、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2014年,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学院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各专业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实施教学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施“前堂后台、知行合一” 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经由“前堂”体现“知”的基础性。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经由“后台”突出“行”的主体性;主持与播音专业实施“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亦师(教师)亦傅(师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亦生(学生)亦徒(徒弟);影视动画专业实施“以做带学、以赛代练” 的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各种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专业建设情况

(二)专业建设情况

学院从“立足传媒、面向社会”的服务定位出发,为积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原则,广泛组织教师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适时调整和改造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并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要求,对已开设专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剖析,认真梳理专业建设思路,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根据国家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安徽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学院大力加强专业服务于安徽省发展文化产业和合肥、芜湖动漫基地建设,构建了新闻类、影视制作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五大专业群,形成邻近专业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在专业建设中,学院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和改造,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进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培育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目前形成了省、院两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在前期确定为院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主持与播音、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编导、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像技术、广告与会展等10个专业经过加大投入,培育特色,建成了一批在全省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品牌专业。学院目前拥有省级特色专业(含改革试点专业)9个,正在培育院级特色建设专业4个。

表2-1 学院省级重点(特色、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一览表

状态状态 序号序号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级别级别 类别类别 2013年 2014年

1 新闻采编与制作

省级 特色专业 建成 2 影视动画 省级 重点专业 建成 3 主持与播音 省级 特色专业 在建 4 广播电视技术 省级 特色专业 在建 5 影视广告 省级 特色专业 在建 6 编导专业 省级

特色专业

在建 7 音像技术专业(录音方向) 省级 改革试点专业

在建 8

广告与会展

省级 改革试点专业

在建

9 电视节目制作 省级 特色专业 在建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院级 特色专业 在建

11 软件技术 院级 特色专业 在建

12 应用英语 院级 特色专业 在建

13 摄影摄像技术 院级 特色专业 在建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三)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建设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加强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学院组织教师深入一线,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建立了以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均制定了项目教学方案。

1、课程设置

2013—2014 学年,学院共开设课程461门,共62967学时。理论+实践课程(B 类)和实践课程(C类)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75.11%和11.71%。

表2-2 2013-2014学年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类型 学时 占总学时的比例 理论课(A) 8298 13.18% 理论+实践课(B) 47293 75.11% 实践课(C) 7376 11.71%

合计(461) 62967 100%

2、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夯实基础,争创精品”的原则,逐步将专业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纳入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范围,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实训教学、教学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推进,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建设微课和申报mooc 课程。目前,我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含mooc )36门。

表2-3 3 201 201 20133-20120144学年课程建设成果一览表学年课程建设成果一览表

3、教材建设

学院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规范选用机制,保证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新版教材进课堂。2014 年,全年共使用教材400余种、5万余册,其中近五年出版的教材达75%以上,教材选优率达80%以上。同时,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教师针对项目教学改革需要编制校本教材,编写实践指导用书,出版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2014年教师参编或主编出版教材10部,编写校本教材11本。

(四)师资队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伍建设情况

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双师”结构,学院加大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进修力度,要求各专业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亲自为学生上课或指导实践。继续实施“强师工程”,从政策和制度上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搭建多层次的师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青

课程级别

2013-2014学年精品课程数量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 院级精品(mooc)课程

36

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1、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培项目培训。2014年,我院积极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师资培训,其中国外培训1名、国内培训6名。

2、利用省级“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开展高职高专“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2014年,我院依托省级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委派12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4名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5名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委派专业课教师20人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

3、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院内“大练兵”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其中十位教师代表安徽高职院校进入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决赛。

4、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014年选拔和推荐2位教师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目前,我院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4名,省级教坛新秀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实践实训能力建设情况

(五)实践实训能力建设情况

学院在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不断优化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强化“教学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行教学与实训一体的运行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始终坚持“重基础、强

训练、促创新”的基本思路,构建“多层级、多形式、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学院完善了技能鉴定工作,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技能鉴定考核方案,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门、行业、学院自办证书三种模式,为学生提供技能鉴定。经过考核合格,由学院发给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以保证学生“双证”毕业。2014年,开展了“学院第三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共有472名学生参加了15个赛项比赛,评出一等奖31人、二等奖66人、三等奖134人,获奖总人数达231人。组织51人参加2014年省级职业技能大赛12个赛项,其中获国家优秀奖2人,省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0人。

为保障学生实习实训落到实处,学院一方面对校内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加大管理和维护力度,对各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采取加大力度引进教师、聘请“师傅型”专家担任我院兼职教授等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添置设备,建立模拟公司、“工作室”、实验室等有效举措,进一步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实践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院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训的比例达到50%以上,85%的以上的毕业生都能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

目前,我院共有校内实训基地118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为1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当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值380万元。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上配备全部配有专职或兼职的实训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专职实训指导教师26人,兼职实训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