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A.大汶口晚期B.夏朝 C.商朝早期 D.商朝中期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土地和义务B.贡赋和工具

C.工具和奴隶D.王位和权力

4.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

5.下列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6.《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7.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

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

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活力的发展

8.“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9.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思想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1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用活字方阵展现了一个“和”字。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2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

1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5.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16.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主要标志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井田制在各国瓦解 D.各国进行了政治改革

17.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8.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19.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现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20.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2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22.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战国

23.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4.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2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26.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这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27.对于两汉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正确的认识是()

A.标志着双方战争结束,和平开始

B.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C.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略

D.于汉族是被迫,于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

28.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通西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推动当地农业生活的发展B.扩大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D.加速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

29.秦汉时我国北方第一次出现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其中“两种文明”所指的真实含义是()

A.汉族与匈奴两种不同的文化

B.封建农业文明与奴隶制畜牧文明

C.汉政权与匈奴奴隶国家的征战

D.中原文明和北方文明

30.汉朝如果派使臣去西欧,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要先后经过()

①西域②河西走廊③大秦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31.下列各项,正确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国际交往情况的是()

A.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B.开始探索到达中亚、西亚的商路

C.政府与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

D.中国与日本各小国交往开始

32.战国的名医扁鹊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被后代医学家奉为“脉学之宗”。这是因为其主要成就是()

A.望气色B.听声音C.问病情D.切脉征

3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发明了麻沸散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撰写了《甘石星经》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3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这“百三十篇”就是后来的()

A.《诗经》B.《春秋》C.《史记》D.《汉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中35题15分,36题18分,37题16分,共49分)

35.(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6分)

36.(18分)观察下图,结合有关史实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并利用图中信息,举一例说明你的判断。(4分)(2)图一、图二中长城的分布有何异同并说明原因?长城分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3)图二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有何作用?请再举两个和这些道路起了相同作用的同期措施。(6分)3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

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时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2分)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BAABC 6—10 CDACB 11—15 BDDCA 16—20 BDDDC

21—25 BAABC 26—30 CBCBD 31—34 CDDC

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中35题15分,36题18分,37题16分,共49分)

35.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在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能分层次回答。(2分)

36.(1)图一:战国,长平、马陵等地名;越、魏、韩等国名。(2分)图二,秦朝,咸阳为都城;疆域等。(举出一例只要能证明即可)(2分)

(2)同:都面对北方的匈奴,说明匈奴的崛起对中原农耕文明构成威胁;(3分)异:图一中的长域还盼散在内地,说明各个割据政权之间的对立。(3分)反映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3)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4分)措施:修灵渠;统一度量衡、文字、

货币、等等。(2分)

37.(1)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2分)原因:①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②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金的流向。(3分)

(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并存。(2分)反映了当时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2分)(3)①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