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小说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小说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小说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小说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一、小说的涵义

小说这一概念的涵义,在我国古代相当宽泛。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把小说作为一种著作列在书目中的,则首推班固。后人承袭班固的观点,将琐闻、杂说及无类可归的笔记形式,一律称为小说。今人所谓的小说,则是指和诗歌、散文、剧本并列的通过塑造形象、描写环境、虚构故事的手段反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和形成:中国古代小说渊源于上古神话传说,成长于历史故事、诸子寓言和史传散文。司马迁创始的史传散文对小说的培养和形成起到催化作用。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材料选择、人物塑造、事件叙述、结构措置、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集合了前人著述的种种长处而加以新的创造。其写人记事的艺术手法,都为后世小说家所祖法。

司马迁之后的刘向(《烈女传》、《新序》、《说苑》)、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等人,在他们的历史散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写人记事的技巧。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分期

中国古代小说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变迁于宋元,繁荣于明清,衰微于近代。1、定型期:中国古代小说经上古神话传说、先秦历史故事、诸子寓言和两汉史传散文的长期孕育培养,至魏晋南北朝“粗陈梗概”。2、成熟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臻于成熟。3、变迁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虽然继承唐代文言小说余绪的传奇仍有创作,但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白话小说“话本”却更为兴盛。4、繁荣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明清两朝,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无论是长篇、短制,或文言、白话,都可谓佳作如林。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是由社会因素和小说自身发展因素两方面的原因构成的。就社会因素而言,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其次是社会矛盾的要求。明清两朝都经历了朝廷更迭时期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阵痛”,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都要求有一种较之传统文学更深入、更广泛、更通俗、更自由的样式反映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于是,各种题材,体裁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元末和明季的两起农民大起义起到了一定作用。就小说自身发展因素而言,进入明清两朝后,在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发展成为两朝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

明清小说的主要类型:明清小说就篇幅而言,可分为章回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种体裁。⑴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

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贯,段落整齐。元末明初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明代中叶有《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有《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等著作。⑵短篇小说,有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之分,前者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后者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明清小说就题材而言,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主要类型;此外还有讽世小说、谴责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鸦片战争之后趋向衰微。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孕育培养,至魏晋南北朝才趋于定型,主要有以下原因:1、社会矛盾的催化(为我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

2、宗教迷信的推动。

3、清谈风气的影响(论道谈禅、品评人物的风气叫做“清议”他们清谈的题材内容,举止风度,被记人笔记之中,便成为笔记小说。在艺术上较为幼稚粗糙。

志怪小说

一、志怪小说的主要篇目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搜神记》是干宝所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卷,收录四百五十则故事。

三、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其优秀作品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⑴鞭鞑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

⑵反映人民群众在战乱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如《白水素女》、《刘晨阮肇》。

⑶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爱情。如《父喻》、《吴王小女》。

⑷不怕鬼的故事。如《宋定伯捉鬼》、《李寄斩蛇》。

⑸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牵牛渚》、《怨碑》。

艺术成就: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篇幅短小、技法粗糙。

志人小说

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所著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记载人物轶

事和清淡事宜,寄寓褒贬之情,主要有以下三点:1、暴露统治阶级的凶狠残忍和奢侈淫逸。如《汰侈门·石崇要客燕集》通过石崇杀姬劝酒的故事情节,揭露了西晋时期豪门大族的凶残狠毒和奢侈无度的腐朽本质,在艺术上文词简约,叙事清楚。《汰侈门·石崇王恺》通过石崇、王恺斗宝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晋社会豪门贵族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在艺术上叙事清楚,写物细腻。2、记载名士们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如《任诞门·刘伶病酒》通过刘伶“戒酒”的故事情节,表现了魏晋名士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在艺术上描写幽默含蓄,饶有兴趣。《任诞门·王子猷居山阴》通过王徽之夜访戴逵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东晋名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任性行为,在艺术上篇幅短小,叙事清楚。3、歌颂爱国志士,表彰优秀人物。如《言语门·过江诸人》通过东晋贵族周凯和王导的对话,反映了士族官僚对国家破亡的不同态度,在艺术上故事情节简单扼要,人物性格生动传神。《自新门·周处》通过爱国志士周处年轻时改过自新的经过,赞扬了他知过必改的精神,在艺术上,故事情节完整,烘托手法鲜明。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称《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唐代小说

一、唐传奇的涵义:所谓“传奇”,即传述奇事,其名称源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唐代传奇,就是唐代作家用文言文所写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兴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2庶族知识分子的喜好。3“行卷”、“温卷”风气的刺激。4其他问题的影响。首先,在古文运动促进下,四六言的骈体形式被冲破,语言文字趋向活泼自由。其次,变文丰富的想像力和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不断被传奇作家所汲取。最后,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精神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也为传奇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是初创于初盛唐(主要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和张鷟的《游仙窟》等),鼎盛于中唐(主要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衰落于晚唐(主要作品有:剑侠作品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和薛调的《无双传》,传奇集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牛肃的《纪闻》、薛用弱的《集异记》、袁郊的《甘泽谣》、裴铏的《传奇》、皇甫枚的《山水小牍》等)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大致是在爱情故事中表现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合理婚姻的追求;反映了下层社会妇女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悲惨命运。在

神怪故事中以否定功名利禄,反映官场黑暗的作品有思想价值。在豪侠故事中是以赞扬侠士除暴抗奸,拯救民众的侠义行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唐传奇中的历史故事以陈鸿的《长恨歌传》成就最高。其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精炼华美,生动流畅。

宋元小说(话本)

话本的涵义:所谓“话”,就是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即是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我国说唱艺术萌芽于先秦,

而“话本”这一概念则始见于唐代。它接受了传奇、变文的影响,至宋元,应合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统治阶级的爱好趋于成熟。

话本的题材特点:1、正文之前有诗词或故事组成的“入话”,与正文存在相似或相反意义上的联系。2、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写时,用韵文写景状物,起着烘托渲染、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3、全文以带有箴规和劝诫意义的诗词作结。

小说话本表现市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民主,是小说话本的总体倾向。主要分三类1爱情故事(《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记》)2公案故事(《错斩崔宁》、《错下书》)3反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故事(《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讲史话本大都根据史书敷演成篇,故为长篇形式。现存作品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评话》、《三国志平话》)。

宋元话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宋元的小说话本直接影响了明清文人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造成“拟话本”的空前繁荣。宋元的讲史话本成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前驱。如《全相三国志平话》之于《三国演义》,《大宋宣和遗事》之于《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于《西游记》,《武王伐纣平话》之于《封神演义》,都可以看出题材上的渊源关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约1310-1385),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它通过对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广泛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黑暗

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思想。具体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同时也流露了封建正统观念。二、描写了刘、关、张等人的义气。三、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关系,体现了崇尚斗争智谋和斗争经验的时代心理。四、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偏见与封建迷信思想。

刘备:刘备是封建时代“仁君明主”的典型,其形象特征有1爱民如子,仁民爱物;2忠诚厚道,谦恭待人;3讲义气,重友谊。另外,刘备他有政治抱负,百折不挠,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但是由于作者对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过于偏爱,以致造成“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不足。

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刻画得最为成功的“奸雄”的典型。曹操的“奸”,体现在“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哲学和虐杀无辜的罪恶行径上。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杀吕伯奢全家,骗杀他仓官王垕,故意“梦中”杀内侍,杀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总之欺诈与残忍相结合是曹操性格的基本特征。曹操的“雄”,体现在讨董卓、灭吕布、平袁绍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了他超群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他还具有机警过人、深于谋略、善于审时度势、任用人才的长处。但是作者写他的“雄才大略”,则是为了表现他的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三国演义》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画廊。小说描写人物的突出特点是“略貌取神”,具体表现在人物一出场,即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则通过对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不断加强刻画,而较少发展变化。小说既运用对立的性格特点互相衬托,也运用相似的性格特点互相衬托,二者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成就空前。小说共描写了大小四十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写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一幕幕惊心动魄,再现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官渡之战(曹操平定华北)、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彝陵之战(由鼎立到统一)都是以少胜多的大战役,又都是用火攻,但由于作者紧紧抓住各个战争的不同条件,运用不同的战略战术,从而写得各臻其妙,毫不重复。在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中,作者抓住孙、刘与曹魏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孙、刘之间的次要矛盾,通过一系列公开或隐蔽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斗争情节,突出了曹操、周瑜、诸葛亮三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性格和才能。《三国演义》以历史的发展变迁为经线,以魏、蜀、吴之争为重点,以蜀汉政权与诸葛亮的活动为中心展开情节,结构全局,既宏伟壮阔,又完整严密。《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顶峰,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施耐庵(生平事迹不详,据传是江苏兴化人)取“水浒”为书名,是把梁山泊视为新兴的政权,颇能体现全书的积极意义。

《水浒传》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乃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为燎原大火的斗争趋势;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鲁智深: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主动进攻型的英雄形象,“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他反抗精神的概括;“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是他高尚品质的写照。

李逵:也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主动进攻型的英雄形象,李逵对坏人

是“前打后商量”

武松:是一个在斗争中逐渐觉醒的英雄形象。

林冲:是一个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形象,他是被迫从统治阶级阵营分化出来,走上反抗道路。

《水浒传》所描写的招安结局,在于起义队伍成分复杂,特别是领导核心中存在着一条投降主义的政治路线。

宋江:是一个恪守“忠义”的起义领袖的形象。他的思想性格存在着双重性。一方面,宋江是个刀笔小吏,不得志,同下层人民有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因仗义疏财,被称为“及时雨”,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具有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宋江“自幼曾攻经史”,受过系统的封建教育,保持浓厚正统观念、忠君思想和严重的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突破塑造典型形象的类型化格局,注重人物的个性化描写。同时突破人物性格定型化、凝固化的局限,让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其次善于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水浒传》是采用“链条式”的结构,其形式完整,富于变化。故事人物路线:高俅→王进→史进→朱武、陈达、杨春→鲁达→林

冲→杨志→七雄→宋江→武松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杰出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作者是吴承恩(151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除《西游记》外,尚有辑本《射阳先生存稿》。

《西游记》的情节构成和思想内容:《西游记》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前七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八十八回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中间五回插入唐僧出世等情节,是两个主要部分的过渡。作品以孙悟空为中心,通过孙悟空与神魔的斗争,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1、通过对神佛世界的描写,影射了现实中皇权的黑暗。2、通过对妖魔鬼怪的描写,影射了横行霸道的宦官权臣和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3、通过对人间国度的描写,影射了取经途中各国政治的黑暗。

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顽强乐观的神话英雄形象。其性格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2、鲜明的爱憎,孙悟空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魔鬼怪,而对受苦受难的善良者有着深厚的感情。3、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现实批判和神话描写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它以神魔为主要描写对象,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善于将人物的思想性格与动物的形态、习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表现手法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语言则散韵相间,流畅明快。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姓名和事迹不详。现存最早刊本为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

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小说:余劭鱼的《列国志传》、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甄伟的《西汉演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吉衣主人的《隋史遗文》、无名氏的《英烈传》、《玉娇梨》,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小说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短篇小说包括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两种形式。嘉靖时人洪楩刊印的《清平山堂话本》是最早的话本集。冯梦龙编的“三言”和凌濛初写的“二拍”,则更有代表性。所谓“三言”,是指冯梦龙(字犹龙,又字耳犹,号墨憨子、龙子犹,长洲人)编的拟话本集《喻世名言》

(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所谓“二拍”,是指凌濛初(字玄房,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人)所写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世称“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三言”的思想内容:“三言”中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方面。1、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颇有代表性。2、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愤怒谴责。《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颇有代表性。3、歌颂商贾与手工业者的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施润泽滩厥遇友》、《桂员外途穷忏悔》等颇有代表性。4、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和描写色情的作品。

文言短篇小说主要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和邵景瞻的《觅灯因话》。

《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除小说《聊斋志异》外,还作有散文、诗词、俚曲、戏剧等各种作品。今存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三会本)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勾勒出一幅儒林百丑图,组合成一部儒林丑史,从而向人们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大致可归纳为四点:1揭露了科举制度如何使人愚昧无知、精神麻木。2揭露了科举制度如何使人道德败坏、廉耻丧尽。3揭露了科举制度如何造就一大批贪官污吏与土豪劣绅。4揭露了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吃人的反动本质。所以《儒林外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儒林外史》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作者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讽刺艺术):它是我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讽刺手法上。1、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龋龊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揭示出灵魂的卑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2、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形成强烈对照,产生喜剧效果。3、善于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描写,以

揭示人物真实面目。如严监生临死“伸着两个指头”——因为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儒林外史》全书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人物与中心事件,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互推互进。一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后世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红楼梦》

《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芹溪。现存最早的八十回抄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程乙本”出版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以至全面崩溃,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腐朽以及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揭露了贵族阶级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2、描写了贵族阶级叛逆者所代表的进步势力和封建家长所代表的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3、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红楼梦》人物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典型。作者运用寓褒于贬的手法,通过两首《西江月》批词,艺术地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1背弃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拒做封建家族的继承人。他从思想上彻底否定功名利禄,从行动上拒不接受封建家长给他安排的道路,甚至贾政的暴力也不能使他屈服。2厌恶孔孟之道,逃避封建教育,否定程朱理学。他厌读“四书”、“五经”,对程、朱理学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说教,给以揭穿,指出死节死名不过是为了沽名钓誉。3大胆否定和批判“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思想与制度。对女子的多情,是贾宝玉性格的显著特征。4批判否定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婚姻。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地对封建思想与制度的反抗基础上,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女主角,是又一位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典型。《红楼梦》用“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八个字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1多愁善感,孤高自傲,多疑任性。林黛玉出身于一个“清贵之家”,父母死后,寄居贾府,为保持纯洁的个性,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2极力摆脱封建礼法束缚,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同贾宝玉一样,林黛玉也无视封建礼教,厌恶八股时文,“自幼儿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从来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3否定“金玉良缘”的欺人之谈,勇敢追求

自由爱情。共同的叛逆思想,使林黛玉和贾宝玉建立了否定“金玉良缘”的爱情关系。总之,林黛玉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林黛玉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样在于反映了那个时代尚未成熟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力量变革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以及体现这种要求的折光。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形象,也是封建主义卫道士的典型。她的性格特征是:“寡言罕语,人谓装愚;安他随时,自云守拙。”具体表现在1具有明显的封建功利主义色彩。薛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中“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从小就接受封建思想的灌输。一首咏柳词,活脱脱地道出了她思想上的封建功利主义色彩“白玉堂前花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她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真是春风满怀,自鸣得意。2“会做人”。薛宝钗为了逢迎封建统治者,以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她使出了各种手段。3具有表面上的“无情”。薛宝钗待人冷漠寡言,却又处处生活在理智之中,自觉地用封建思想和礼教规范自己的行动“不干己事不开口”,城府很深。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

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段话十分精当地概括了《红楼梦》思想艺术的伟大成就,高度地评价了作者的独创精神。其总的艺术风格是“浑然天成”。这一成就又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结构的突破上。《红楼梦》打破了以往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写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曹雪芹笔下,对肯定性人物,往往是肯定中有否定;对否定性人物,往往是否定中有肯定。这种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手法称为“逆笔”。作品还善于运用“正面文章反面作”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让读者仔细揣摩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便是曲笔。《红楼梦》中有不少人物的身份教养相近,生活方式相近,而且又都聚拢在一个大家庭中。作者尽量为他们设计出不同的性格,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红楼梦》比以往的古典小说更加注重人物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将之有机地融合在故事情节发展之中,使人物和环境相映衬,使心理更加细腻化。《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布局方法,艺术结构复杂而又和谐。全书采用双线多头网状结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副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溃势。《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它总的特色是,简洁纯净而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削之痕,文采斐然而不堆砌辞藻,当中诗、词、曲的艺术成就,是以往任何一部古典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所谓“小说界革命”,是伴随资产阶级改良运

动而兴起的一场文学运动。梁启超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著名文坛的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便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VIP专享】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地位

摘要 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深远影响。其在文学上创作上可谓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文化效应名人效应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深远影响。

由于从小对于神鬼故事的喜爱,我自小爱看《聊斋志异》、《希腊神话》之类的书。最早接触《聊斋》是在小学一次逛书店,无意间看到,特别好奇向往,便买下来成为了自己的收藏品。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小故事有趣,让人神往,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聊斋》不只是神话鬼故事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加浓重深厚的意义。 出于个人的兴趣,我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课,并且有幸能够听老师讲的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老师也多次提到了《聊斋》,然后就对它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对它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而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作,譬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聊斋志异》的地位虽有人论述,但至今并不统一。鲁迅先生对《聊斋》的评价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可见在鲁迅先生眼里,对《聊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可于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即为地理博物体的志怪小说,如《山海经》、《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等;直至魏晋南北朝进入鼎盛期,《搜神记》堪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的确是有史以来价值最高、对后世元、明、清影

响最大的志怪小说;唐朝进入演变期,唐人作传奇文,而元稹的《莺莺传》成为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唐传奇之一,后改编为《西厢记》;进入宋朝就进入了萧条期,一方面,志怪及传奇文日趋式微,另一方面,作为通俗小说的话本应运而生,并赢得了日益广泛的读者,这时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少现实;到了明代,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短篇白话小说不仅成了小说的主流,更是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而作为文言小说的志怪传奇虽也产生了像《剪灯新话》的作品,但其在思想艺术成就或实际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当时的白话小说相抗衡。也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清初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远绍“史”,“汉”而中承唐人传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仅“一书而兼二体”,而且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传统的古代小说推进到一个历史高度,因此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看,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拟晋唐小说的崛起,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志怪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的文言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 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世说新语》的艺术性: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

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

中国古代小说史笔记整理

汉代小说 (一)《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1、近史之书《周考》、《青史子》 2、似子之书《伊说》、《师旷》 3、方士之书《皇帝说》、《封禅方说》 (二)汉代其他小说 《燕丹子》、《列仙传》(西汉向) (三)汉代托名小说 《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洞冥记》 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兴盛原因及其题材容 1,长期分裂与黑暗的社会现实。 2,巫风、方术的兴盛和传播。 3,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 (二)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材料来源:1承于前载 2广收遗逸 3采访近世之事 其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赞扬神仙方士的幻异之术 2、写神灵感应,怪物变形之事 3、写精怪妖魅的故事 4、神的传说,历史故事 思想容及艺术特征

1、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表现人民反抗强暴,反抗迫害的斗争精神。如《干将莫邪》、《东海孝妇》。 2、表现人民群众的优良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寄》、《董永》。 3、反应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如《紫玉》、《河间郡男女》。 4、个别不怕鬼怪的故事。如《助砍树》、《宋定伯》。 其他志怪小说 1、记怪类《搜神后记》、《列异传》、《异苑》。 2、博物类《博物志》、《外国图》、《玄中记》。 3、神仙类《神仙传》、《拾遗记》、《幽冥录》。 《幽冥录》主要思想容: 1、宣扬佛法,鼓吹轮回报应。 2、关于街头巷语,鬼怪异物的传闻。 3、爱情题材的故事。 晋南北朝轶事小说 (一)兴起及发展概况 一、笑话类 《笑林》淳撰 容广泛,主题鲜明,以夸的漫画式笔法写人,充满滑稽和幽默的情趣,浓厚的生活气息。 是我国的笑话之祖,它开创的笑话文体,为后世人所继承,从晋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 《解颐》松玢《启颜录》侯白 二、琐言类 《语林》东晋裴启《郭子》郭澄之《俗说》梁代约 三、轶事类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

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可以说,小说是在中国封建文人的歧视中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中国的文化孕育而出并为其增彩的文学。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源头,说的是远古神话。第二阶段为雏形期,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第三阶段为定型期,指的是唐传奇。第四阶段是发展期,指的是宋元时期的话本。最后一个一段为高潮期,指的是明清的章回小说。 首先是源头。古代小说的三个源头,分别是神话、子书和史书。处于这一阶段的小说,并未完全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但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这类小说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上古神话—《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寓言故事—《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庄子》书中“寓言十九”。《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郑人买鞋。《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新序》中的叶公好龙等。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和《史记》。 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以记载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志人小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还暴露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对统治阶级和豪门世族的贪婪残暴、穷奢极欲和悭吝狠毒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抨击。而志怪小说以写神灵鬼怪及其妖异怪诞之事为主,主要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志怪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广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 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内 容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并适当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教学设计: [自学与活动] 课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说的书目和文章篇目(可视学生读书的背景情况而定),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成微型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速读与比较] 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简单的导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

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是一种更高级、更 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 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作者从宏观的 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 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 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 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 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 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作品举例规律 魏晋起源神话传说《女娲补天》1。中国小说的 南北《精卫填海》发展是由文人 朝以作家和民间创 前作相结合来 魏晋发展“志怪一志人”《搜神记》推动的。 南北《世说新语》 朝 唐成熟唐传奇《柳毅传》2.史传对中国 朝《李娃传》古典小说的发展有

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代表作 [1000字]

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代表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 3、掌握各时期出现的小说样式; 4、把握各时期有代表性、典型性作家、作品; 5、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 2、把握各时期有代表性、典型性作家、作品;

3、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把握各时期有代表性、典型性作家、作品; 2、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特征; 3、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请学生谈谈个人最喜爱的小说作品或小说家。 一、小说“三要素” (一)小说概念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指一些不合大道的琐屑言论,它显然与现在“小说”一词的概念不同。至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了“小说家”之称,和今天的含义比较接近。 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如:《红楼梦》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等,本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和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 (二)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1)肖像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肖像描写非常突出,如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宝玉对它最初印象是:两弯似蹙(皱)非蹙罥(缠绕、挂)烟眉(形容眉毛像一抹青烟),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眉、目)态(情态、风韵)生两靥(ye4、酒窝)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脸、体态)泪光点点,娇喘(chuan3)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描写出了黛玉风流俊逸、无与伦比的病美人图和她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性格特点。(五个对偶句,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林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这一形象贾宝玉的眼睛能够看出来,其它 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眼角向上微翘,俗称丹凤眼),两弯柳叶吊骚媚(形容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肖像描写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骚媚”、“风骚”等词体现了

(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

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完整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 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 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 “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唐人小说——唐传奇 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体制短小,但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的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来,情节曲折,大胆想像,细致刻画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 四、宋代小说——话本 小说发展到宋代,随着城市说唱文学的成熟,以民间“说话”艺术为基础发展了话本小说样式。话本有不同于传奇的体裁特点:正文之前有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即入话;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风貌,故事中间可以加入诗词或者骈文;话本结尾的地方又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宋元话本的小说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爱情类以《碾玉观音》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成就较高;公案类以《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鬼张》较为出色。话本故事情节统一,注意情节的生动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胜。其次,话本小说开始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精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话本小说有时还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表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作为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的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的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他文体般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的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的繁盛,它艰难的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的《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的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的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的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是小说发展的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的形式诞生了。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

是当时的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的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的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的言谈轶事为主。小说的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是小说的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的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 髯客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的继承,并无过多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 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的发展 还是起了一定的铺垫和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