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求解方法 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3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力学计算作为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土木工程等领域。
通过对力学问题的计算与分析,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报告旨在总结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二、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计算的基础,包括以下三个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
(2)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牛顿引力定律牛顿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的引力作用,其表达式为:F =G (m1 m2) / r^2其中,F为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3. 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力学计算中,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能量转换过程。
三、力学计算的常用方法1. 坐标系的选择在力学计算中,坐标系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等。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可以使计算过程更加简洁。
2. 运动方程的建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建立物体的运动方程。
对于线性系统,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m x'' + c x' + k x = F(t)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x为位移,c为阻尼系数,k为弹性系数,F(t)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
3.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是力学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线性化方法、模态分析等。
4. 边界条件处理在力学计算中,边界条件是保证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关键。
常见的边界条件有固定端、滑动端、自由端等。
5. 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方法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一、力学1.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 k 为劲度系数, 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g 极>g 赤, g 低纬>g 高纬)3.求F1.F2的合力的公式:两个分力垂直时:注意: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1-F2 ( ( F( F1 +F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x 合=0 Fy 合=0推论: 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 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三角形法, 相似三角形法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 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 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 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 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m (f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 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 也可以作负功, 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1)公式: F=G (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G 为万有引力恒量: G = 6.67×10-11 N ·m2 / kg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 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力学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力学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力学中,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常见的运算方法,用来求解多个力合成后的结果或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分力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在平面力系统中,可以使用矢量图解法和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力的合成。
矢量图解法是通过画力的矢量图形,将各个力的矢量相连,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通过测量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有两个力F1和F2,可以先将F1的起点与F2的终点相连,再将F1的终点与F2的起点相连,最后连接F1和F2的起点和终点,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法则,三个边的和即为合力。
三角形法则是利用三角形的几何性质求解合力。
对于平面情况下两个力的合成,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则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在工程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航空器设计中,需要分析风力和飞机的推力对飞机的合力作用,以确定飞行的方向和速度。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分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平行分解和垂直分解。
平行分解是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的过程。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求得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在斜面上放置一个物体,可以将物体的重力分解成与斜面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分力,分别是物体在斜面上的支持力和法向力。
垂直分解是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互相平行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的过程。
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可以求得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在平面上施加一个力,可以将这个力分解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两个分力,分别是水平力和垂直力。
力的分解在物体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一个复杂的力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分力,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计算力的效果。
F 1F 2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标量和矢量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
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可以用那几个矢量代替这一个矢量,而不改变原来的作用效果。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
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入.相反的用负号代入,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人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1.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如果n 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 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 1-F 2| ≤ F 合≤ F 1+F 2(课件演示)(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例1】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 1、F 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3N 、5 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于F 1、F 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2222215)35(+=+=F F F N=10 N合力的方向与F 1的夹角θ为: 3335512===F F tg θ θ=30° 点评:今后我们遇到的求合力的问题,多数都用计算法,即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后,通过解其中的三角形求合力.在这种情况下作的是示意图,不需要很严格,但要规范,明确哪些该画实线,哪些该画虚线,箭头应标在什么位置等.【例2】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 ,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乙,它是一个菱形,我们可以利用其对角线垂直平分,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320030cos 21==οF F N=346 N合力与F 1、F 2的夹角均为30°.点评:(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仅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其方向通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力,并且往往这些力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可能会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这就涉及到了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成与分解力的概念和应用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指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产生的合力的过程。
根据力的合成定理,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的大小。
合力的方向则由各力的方向决定。
在力的合成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物体,这种情况下合力的计算较为简单。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而方向则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除了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还存在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力的三角形法则来计算合力。
三角形法则表明,当两个力不能直接进行矢量相加时,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进行绘制,然后将它们首尾相接,形成一个三角形,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通过测量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确定。
与力的合成不同,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最常用的分解方法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上的两个力。
这种分解方法又称作分解成分法。
按照分解成分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力和平行方向上的力,它们分别叫做垂直分力和平行分力。
垂直分力与垂直方向上的另一个力合成时,它们可以直接相加。
同样地,平行分力与平行方向上的另一个力合成时,它们也可以直接相加。
通过这种分解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是如何分解和合成的。
除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之外,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解决斜面问题、摩擦力问题以及平衡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解题方法。
在斜面问题中,斜面上的重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力。
4.1《怎样求合力》教案一、课标要求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2.通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4.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二、课前复习1、力的记录的方法包括和两种方法。
2、答案:1、图示、示意图 2、三、自主探究1、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能用另外一个力代替它们,并且它的作用效果跟原来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举例说明:在教材所举斜拉桥例子中,能代替拉力F1、F2对塔柱产生同样作用的力F,就是F1、F2的合力;而F l、F2就是F的两个分力。
思考与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或称等效变换),一个力之所以能叫几个力的合力,原因必须是这个力独立作用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上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例如,用总电阻代替串联或并联的几个电阻,也是一种等效替代。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1)共点力的概念: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实验探究: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过程。
②问题1:按照教材所提供的方案去进行实验操作时,F l、F2和F的关系是:F l、F2是分力,F是合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③问题2:得到一组数据后,怎样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用图示法精确的表示出每一个力然后去寻找其中隐藏的规律④问题3:两个测力计沿着AB线两侧对称地拉,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找出一般情况下的规律?记录下两测力计向AB线两侧对称拉和向AB线两侧不对称拉时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3)平行四边形定则:精确的实验表明: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
中考物理二力平衡知识点总结含典型例题力平衡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它涉及到物体在静止或运动中所受到的力的平衡状态。
深入了解和掌握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与力有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二力平衡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典型例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力的平衡和平衡条件1. 力的平衡概念在物体所受合外力合成力为零的情况下,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这时物体不会发生任何加速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平衡条件对于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的物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合外力的合力为零,即合力为零;(2)合外力的合力矩为零,即合力矩为零。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对于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将其分解成多个互相垂直的力的合力,也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向量法进行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是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
典型例题:已知力F1=10N,力F2=5N,方向如图所示,求合力大小与方向。
(示意图省略)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连线F1和F2的起点,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根据题目信息,使用量角器测量两个力的夹角为45度,所以可以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互相垂直的力的过程。
常用的分解方法有平行和垂直分解。
典型例题:将一个力F=30N分解成两个分力,使得一个分力平行于倾斜面,另一个与垂直于倾斜面。
已知倾斜面的倾角为30度,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解析:将力F沿着垂直于倾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得到一个垂直于倾斜面的分力F1。
将力F在倾斜面上进行分解,得到一个平行于倾斜面的分力F2。
根据题目信息,可以使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分力F1和分力F2的大小。
三、平衡力标志图和自由体图1. 平衡力标志图平衡力标志图是力平衡问题的图示工具,用于表示物体所受力以及力的方向和大小。
通过绘制平衡力标志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和其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求合力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合力的概念,掌握合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两个力的合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合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 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合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绳子、弹簧测力计、木板、图钉、直尺。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合力现象,如拉车、拔河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问题。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合力现象,教师总结合力的概念。
二、探究合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绳子、弹簧测力计、木板等器材,测量两个力的合力。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合力。
三、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15分钟)1. 教师利用PPT或黑板,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图钉和直尺在木板上演示平行四边形法则。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
四、练习求解合力(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解两个力的合力。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合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体育运动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两个力的合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1课时合力与分力.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突出基础性素养夯基一、合力与分力1.合力与分力:如果力F的作用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________相同,我们就称F为F1和F2的________.F1和F2为F的________.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________的过程.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________的关系,合力作用的________与分力________________相同.4.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________,或者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力的作用线相交于________的几个力.二、平行四边形定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________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两个邻边之间的________表示出来,这叫作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F表示F1与F2的合力.2.三角形定则:把表示原来两个力首尾相接,然后再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向第二个力的末端画一条有向线段,这个有向线段就可以表示原来两个力的合力,这种求合力的方法叫作力的三角形定则.[导学1] 等效法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船吃水线相同的情况下,一头大象的重力与一堆石头的重力相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简单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导学2]注意:(1)作图时要分清实线和虚线,表示力的线段用实线且要带箭头,连线用虚线表示;(2)分力、合力的标度一致,力的标度要适当;(3)求合力时,既要求大小,又要求方向.关键能力·合作探究——突出综合性素养形成探究点一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导学探究】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如图),结合模型讨论以下问题:(1)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随两个分力夹角的改变而改变?(2)合力是否总是大于两个分力?合力何时达到最大值,何时达到最小值?(3)当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和180°时,它们的合力如何计算?说一说你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归纳总结】1.合力与分力的三个关系特性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两分力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随夹角θ的减小而增大(0°≤θ≤180°).(1)两分力同向(θ=0°)时,合力最大,F=F1+F2,合力与分力同向.(2)两分力反向(θ=180°)时,合力最小,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3)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F≤F1+F2.【典例示范】题型1 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例1 (多选)关于两个大小不变的力F1、F2及它们的合力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F一定与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B.两力F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C.两力F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D.F一定不随F1、F2的变化而变化题型2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例2已知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分别为10N和30N,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 ) A.15N B.20NC.35N D.40N素养训练1 两个力F1和F2间的夹角为θ,两个力的合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F1和F2大小不变,θ角越小,合力F就越小B.合力F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C.合力F总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大D.如果夹角θ不变,F1大小不变,只要F2增大,合力F就必然增大素养训练2 两个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大小为6N,则F1与F2的大小可能是( ) A.F1=2N,F2=9N B.F1=4N,F2=8NC.F1=1N,F2=8N D.F1=2N,F2=1N探究点二求合力的方法【导学探究】两人同拉一辆车,如图所示,每人都用100N的力拉,车受到的拉力一定是200N吗?【归纳总结】1.作图法(1)基本思路:(2)如图所示:用作图法求F1、F2的合力F.2.计算法(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及合力的示意图.(2)根据几何知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边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求解对角线,即为合力.3.特殊情况下的力的合成:4.确定三个力合力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方法(1)合力的最大值设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其合力的最大值为F max=F1+F2+F3.(2)合力的最小值若三个共点力能构成三角形,则合力的最小值为0,能构成三角形的意思就是某一力大于另外两力之差、小于另外两力之和.若三个力不能构成三角形,则最小值为最大力减去另外两个较小力.【典例示范】题型1 两力的合成例3岸边两人同时用力拉小船,两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请分别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题型2 多力的合成例4如图所示,有五个力作用于同一点O,表示这五个力的有向线段分别为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1=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多少?素养训练3 某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N大小的力),对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说法正确的是( )素养训练4 如图所示,一条小船在河中向正东方向行驶,船上挂起一风帆,帆受侧向风作用,风力大小F1为100N,方向为东偏南30°,为了使船受到的合力能恰沿正东方向,岸上一人用一根绳子拉船,问人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方向如何?随堂演练·自主检测——突出创新性素养达标1.下列关于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就是分力的代数和B.合力总比某一分力大C.分力与合力的方向总是不一致的D.合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某一分力的大小2.一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3N和4N两个共点力的作用,则它们的合力( )A.可能为3N B.一定为5NC.一定为7N D.可能为8N3.如图所示,两人同时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方向拉小船,且两力关于小船轴线对称,下列几种情况中,合力最大的是( )4.如图所示,轻绳OA、OB和OP将一只元宵花灯悬挂在P点,花灯保持静止.已知绳OA和OB的夹角为120°,对O点拉力的大小皆为F,轻绳OP对O点拉力的大小为( )A.F B.√2FC.√3F D.2F5.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之间的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40N B.10√2NC.20√2N D.10√3N4.力的合成第1课时合力与分力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1.效果合力分力2.合力3.等效替代效果共同作用的效果4.同一点同一点二、1.邻边对角线关键能力·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导学探究】提示:(1)在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两分力的夹角越小,合力的大小就越大,两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的大小越小.(2)在两个分力的夹角为钝角时,合力的大小就可能比分力小,当两个分力的夹角为0°时,合力最大,两个分力的夹角为180°时,合力最小.(3)当两分力的夹角为0°时,F合=F1+F2,当两个分力的夹角为180°时,F合=|F1-F2|.可见,当两个分力间夹角变化时,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典例示范】例1 解析:A、B对,C错:只有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合成,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合力是对原来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两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但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D错:根据矢量合成法则,合力随两分力的变化而变化.答案:AB例2 解析:F1与F2合力的最大值F max=F1+F2=40N,F1与F2合力的最小值F min=F2-F1=20N,故合力的可能值为20N,35N,40N,所以A正确.答案:A素养训练1 解析:若F1和F2大小不变,θ角越小,合力F越大,故A错误;由力的合成方法可知,两个力合力的范围|F1-F2|≤F≤F1+F2,所以合力有可能大于任一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一分力,还可能与两个分力都相等,故B正确、C错误;如果夹角θ不变,F1大小不变,F2增大,合力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如图所示,故D错误.答案:B素养训练2 解析:由于合力大小范围为|F1-F2|≤F≤F1+F2,而A项中合力的范围为7~11N,B项中合力范围为4~12N;C项中合力范围为7~9N;D项中合力范围为1~3N;故只有B选项合力可等于6N,选项B正确.答案:B探究点二【导学探究】提示:不一定.只有两个力同方向时,车受的拉力大小才是200N,若两个力方向不同,两个力的合力并非等于两个力大小之和,应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或者计算的方法求得合力.【典例示范】例3 解析:(1)作图法:选定合适的标度,如用5.0mm长的线段表示150N的力,用O点代表船.依据题意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出表示合力F的对角线长为20.0mm,可求得合力的大小F=20.0×150N=600N5.0用量角器量出F与F1的夹角为60°.故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600N,方向与F1成60°.(2)计算法: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AB、OD交于C点,由于OA=OB,所以平行四边形OADB是菱形,OD与AB互相垂直平分,OD是∠AOB的角平分线,则∠AOD=60°,OD=2OC=2OA cos60°因此,合力的大小F=2F1cos60°=600N方向与F1成60°.答案:600N,方向与F1成60°例4 解析:方法一利用三角形定则.将力F2、F3平移,如图甲所示.F3、F4的合力等于F1,F5、F2的合力等于F1,故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F=3F1=30N.方法二利用对称法,由对称性,F2和F3的夹角为120°,它们的大小相等,合力在其=5N,如图乙所示.同理,F4和F5的合力也在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F2和F3的合力F23=F12其角平分线上,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F45=F23+F1=15N,故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F=F1+F23+F45=30N.答案:30N素养训练3 解析:图A中,先将F1与F3合成为F13,然后再将F13与F2合成,由几何关系可得,合力等于5N,同理,可求得图B中合力等于5N,图C中合力等于6N,图D中合力等于零,综上可知D正确.答案:D素养训练4 解析:要使拉力最小,则拉力需要平衡风力垂直于河岸的分力,则拉力的方向应朝正北,人的拉力如图所示,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使合力F沿正东方向,则F2=F1sin30°=100×1N=50N.2答案:50N 垂直河岸向北随堂演练·自主检测1.解析:合力是分力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所以A错误;合力的大小介于两分力代数和与两分力代数差的绝对值之间,因此B错误,D正确;当两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与分力方向相同,C错误.答案:D2.解析:当二力夹角为零,即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为F1+F2=7N;当夹角为180°,即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最小值为F2-F1=1N.故合力的范围为1N≤F≤7N,故选项A正确.答案:A3.解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两等大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故选项A正确.答案:A4.解析:由二力合成规律可知,当两个力大小相等且夹角为120°时,合力与两个分力也大小相等,所以题中绳OA、OB对结点O的拉力的合力为F,所以OP对O点的拉力也为F.答案:A5.解析:设F1=F2=F,当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时,由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知合力为F合=√F12+F22=√F2+F2=√2F所以F =√2F 合=√2×20N =10√2N当两个分力F 1和F 2间夹角变为120°时,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可知此时合力F ′=F 1=F 2=10√2N.答案:B。
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必考的知识点,该如何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呢?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力的合成利用一个力(合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而做的一种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物体的同一性和力的同时性。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即一个力若分解为两个分力,在分析和计算时,考虑了两个分力的作用,就不可考虑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了;反过来,若考虑了合力的效果,也就不能再去重复考虑各个分力的效果。
(2)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如果这些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如图(a)所示,为一金属杆置于光滑的半球形碗中。
杆受重力及A、B两点的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N1作用线过球心,N2作用线垂直于杆,当杆在作用线共面的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于一点,所以重力G的作用线必过 N1、N2的交点0;图(b)为竖直墙面上挂一光滑球,它受三个力:重力、墙面弹力和悬线拉力,由于球光滑,它们的作用线必过球心。
(3)力的合成定则:①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
② 三角形定则:求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从F1的起点指向F2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如图b。
合力的计算(1)合力的大小:若两个共点力F1,F2的夹角为θ,根据余弦定理,其合力大小为:合力的范围是:|F1-F2|≤F≤F1+F2,还可以看出:合力可能大于分力,可能小于分力,也可能等于分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邻边的关系;对角线可以大于邻边,也可以小于邻边,还可以等于邻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还可以看成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几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先在此直线上选定正方向,与其同向的力取正值,反之取负值,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求其合力。
力合成教学心得体会(共8篇)篇:《力的合成》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合力与分力。
力的合成是为以后综合受力分析准备的一节课。
求解力的合成所采用的是等效替换的方法。
要通过多个实例来分析说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和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一个力与作用效果相同的多个力是可以等效代换的。
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换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是个教学难点。
应该让学生知道,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个分力都应该有施力物体,而合力则是设想的但有实际意义的力。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位移矢量合成问题。
教学中应该在复习同一直线力的合成的基础上,再转入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在学生式实验的基础上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得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好的实验做实验,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合力、分力,比较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让学生清楚看到合力不等于分力的代数和。
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合力、分力的关系。
在得出合力、两分力间的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让每一位同学都做出平行四边形,看合力是否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否重合,并展示同学的实验结果,逐步建立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由于学生对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照标量运算来想问题。
如:可能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或合力至少大于一个分力,求合力也容易忘记方向。
因此教师采用相应的计算机课件来动态模拟两个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随分力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实验的操作过程,一定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合成法则——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这个问题上能够深刻地理解并能够在实验中锻炼能力。
实验中可能有的学生不能的出正确结果,应该鼓励学生并在课后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信心。
3、共点力。
共点力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实例让学生区分共点力和非共点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共点力图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复习资料板块一:基本知识点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的作用效果3、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的相互性(牛顿第三定律)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由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共同决定均匀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不一定在物体身上6、四种基本作用(记住)(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形变的物体是施力物体)(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①按照接触类型分:3类;②绳、杆、弹簧)5、常见弹力(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实验)F=kx k 劲度系数 N/m x 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相对运动趋势不代表物体一定静止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 大小的计算方法: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滑动摩擦力:有相对滑动不代表物体一定运动大小:f=μN(注意N不一定等于mg)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实验)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思考三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作分力的基本操作:明确分力的方向——以合力为对角线分力为邻边构建平行四边形计算法求合力、分力的实质: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运算)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 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垂直于接触面)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 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根据运动状态分析:根据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七、重难点模型1、三力平衡模型2、斜拉模型3、斜面模型(见右图)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 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 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板块二:必须会做的题类型一:概念辨析1.如图,重力大小为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若F总小于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2.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物体运动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产生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应用。
一、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当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该物体受到的合力即为这些力的合成。
在进行力的合成时,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图示法来求解。
向量是用有方向和大小来表示物理量的图形表示法。
在向量图示中,向量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具体到力的合成,我们可以将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向量表示,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叠加。
举个例子来说明力的合成。
假设有两个力F1和F2,我们想求它们的合力F。
首先,我们将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用向量表示,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们叠加在一起,得到合力F。
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将一个力按照不同方向的分力进行拆分,并进一步研究和计算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同样地,力的分解也可以利用向量的图示法来求解。
将待分解的力用向量表示,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拆分,得到各个方向上的分力。
举个例子来说明力的分解。
假设有一个力F, 我们想将它分解成水平方向上的分力F1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F2。
首先,我们将F的大小和方向用向量表示,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拆分,得到F1和F2。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
当物体沿着斜面运动时,其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方向上的分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另一个常见的应用是力的合成。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解物体所受的合力。
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平衡非常重要。
四、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规律。
高中物理实验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物理学中,力是一种基本的物理量,它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其形状。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力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以及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合成力的实验研究合成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也称为合力。
研究合成力的实验可以通过在水平面上放置两个力的测力传感器,分别称为力传感器A和力传感器B,并将它们分别与一个计时器相连。
我们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装置。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将力传感器A和力传感器B分别放置在水平面上。
2. 将一个小物体放置在力传感器A上,并记录下所施加的力的数值。
3. 将另一个小物体放置在力传感器B上,并记录下所施加的力的数值。
4. 同时接通计时器,记录下两个力的合力的数值。
5.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多次,取多组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例如可以使用向量法或几何法来求解力的合力方向和大小。
实验研究力的合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矢量性质和叠加原理。
二、分解力的实验研究分解力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也称为分力。
力的分解实验可以通过将一个力用绳子固定在一个固定点上,然后将另一端的绳子拉向水平方向,并通过力传感器测量力的大小。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 将一个力传感器固定在一个固定点上,例如将其固定在墙上。
2. 用绳子将力传感器与一个小物体相连,并保持绳子处于水平方向。
3. 施加水平拉力,同时记录力传感器测量到的力的数值。
4. 重复以上实验操作多次,取多组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例如可以使用几何法来求解力的分力方向和大小。
实验研究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矢量性质和分力的作用。
三、实验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器材和装置的选择应符合实验要求,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初中物理力学公式总结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力的作用和变形规律,揭示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力学公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工具,通过运用这些公式可以解决与力学相关的问题。
下面将总结初中物理力学常用的公式,以及这些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动力学公式1) 牛顿第二定律:F = ma这是力学中最基本的公式,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的关系。
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或者推导物体所受的合力。
2) 速度公式:v = u + at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速度与其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
其中v表示物体的末速度,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运动的时间。
3) 位移公式:s = ut + 1/2at^2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位移与其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
其中s表示物体的位移,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t表示运动的时间。
4) 动能公式:E = 1/2mu^2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其中E表示物体的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u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力学学公式1) 压强公式:P = F/A这个公式描述了一个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作用力所在的面积。
2) 弹性模量公式:E = F/A * L/Δl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弹性变形程度。
其中E表示弹性模量,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表示受力面的面积,L表示原长度,Δl表示长度变化量。
3) 引力公式:F = G * (m1 * m2)/r^2这个公式描述了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
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引力常量,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动量公式:p = mv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动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其中p表示物体的动量,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速度。
3. 静力学公式1) 浮力公式:Fb = ρ * V * g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编号:1-4-2 2012-10-27 必修1 力的合成 编制:李宁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课堂学习提纲
高一物理学习提纲 第 1页 (共2页) 高一物理学习提纲 第 2页 (共2页)
1.4.2 力的合成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组 号 评价 【学习目标】 1.巩固对合力和分力的认,强化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识。【重点】 2进一步学习求合力的方法。【重点、难点】 【旧知回顾】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 F合≤ F1+F2 ①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 ③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新课学习】学习各种求解合力的方法 题型一: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知道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共点力的判断方法 例1、下列关于合力和分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力和合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B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同合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C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 D合力可能大于小于等于任何一个分力 题型二:合力范围的应用 例2、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2 N、3 N、4 N,它们的合力最大值为________ N,最小值为________ N. 题型三:作图法求合力 例3、两个共点力F1=5 N,F2=4 N,两个共点力间的夹角为120°,用图示法求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课后做) 课海拾贝 反思纠错 课海拾贝 题型四:计算法求合力 例4、电线杆的两侧常用钢丝绳把它固定在地上如图,如果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为60o,每条钢丝绳的拉力都是300N,求两根钢丝绳作用在电线杆上的合力。 提示: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两根钢丝绳的拉力的合力F。再利用菱形的对角线垂直且平分特点及60O角,在直角三形中进行计算可求出合力F 先独立思考,再充分讨论,进行总结。 在计算法中,可用的数学方法很多。比如,菱形的特点, 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勾股定理等。 题型五:平衡法求合力 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F合=0。 (3)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平衡时,其中某个力必定与余下的其它的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例5、一个重力为10N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30O的斜面上,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大小为 ,方向为 。 合作探究: 如图所示,用一滑轮将物体B吊起,已知当左边的滑轮两绳的夹角为120O时,物体A和B处于静止状态,若A物体的质量为m则物体B的质量是多少?(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 反思纠错
编号:1-4-2 2012-10-27 必修1 力的合成 编制:李宁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课堂学习提纲
高一物理学习提纲 第 3页 (共2页) 高一物理学习提纲 第 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