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特概论3次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毛特概论3次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1(第1、2、3 专题)

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5 分,共30 分):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解放思想。

答:错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

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正是因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失误和偏差大于成绩。

答:错误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

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作出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很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三、材料分析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每题25 分,共50 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

(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材料1 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材料2 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

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

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材料分析题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请问:

(1)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

答:(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敌人的强大、农村是敌人统治薄弱地区、土地革命是革命的主要内容去分析。

答:首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

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

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

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

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

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其次,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

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

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

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

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

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泛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政权奠定基础。

再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长期占据中心城市,但农村

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

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

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

权。

(2)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正确的领导

和一定的武装去分析。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

第三,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

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是红色政

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必要条件;

第四,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

了可能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2(第4、5、6、7 专题)

二、辨析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因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答:错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经济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经济建设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它关系到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是我国的强国之路。经济建设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参考教材第五章 P106)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尽快实现共同富裕。

答:错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三.材料分析题:

1、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中,我们应汲取什么教训?

答: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 30 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

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请根据以下材料,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答:(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联系实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主要说明:目前中

国环境状况严峻,必须严格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性考核3(第8、9、10 专题)

一、问答题(每题15 分,共60 分):

1.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

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

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4、“三型”政党建设的辩证关系

答:“三型”政党是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三者建设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学习是基础。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才能把全党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人民、

改革创新上来,坚定服务人民的立场,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2)服务是目的。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服务是服务型政党的根本任务。

(3)创新是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新思路、

新举措。

二、材料分析题:

思考并回答

1、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答:(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和保护环境是外国的

基本国策。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代价却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因此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2)什么原因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一是片面地认为GDP 的增长是经济发展。

二是我国的环境污染与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着重于经济发

展速度,其特点在于严重依赖外需,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

三是一些官员和个别学者认为发展避免不了污染,可以先发展后治理。这样的认识如

果影响广泛,污染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行。

四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扮演了不适当的角色。大多数地方政府直接扮演了市场主体

的角色,直接上项目,甚至不惜和污染企业站在一起。

五是个别无良企业缺少起码的社会责任,直接倾泻污染物。除了污染环境,还涉及到

食品安全,假羊肉、病死猪肉、有毒生姜的报道经常见诸新闻媒体。加之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污染既成事实。

(3)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切不可以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

经济要发展,必须是保护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满足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答:(1)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

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总体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

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其核心和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

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按自然

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