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邓军

【摘要】The Jinlong bauxite ore deposit in Longzhou ,Guangxi Province is newly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and reached more than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type bauxi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metallogenic background, mining area an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not only discussed the genesis and ore control factors, but also summarized prospecting indications. Important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re source layer comes from the raw ferrolite mudrock (bauxite) between Late Devonian and Early Carboniferous discontinuity of ancient erosion. Ore-forming process has undergone early stage of sedimentary enrichment, middle stage of Supergene weathering karstification,and final stage transformation of enrichment. It is promising to extend bauxite perspectives and mineral reserve potential in outside of Jinlong mine area. Therefore, this study broadens the Western Guangxi bauxite prospecting views and explorating direction.%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是近年新发现的迭大型以上规模的堆积型一水铝土矿床.文章在分析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矿源层来自晚泥盆世与早石炭世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铁铝岩(铝土矿);成矿经历了矿源层的形成、表生的风化岩溶作用和改造富集三个阶段;矿区外围仍具有扩大找矿远景和资源量的潜力.该成果拓宽了桂西铝土矿的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1(025)003

【总页数】6页(P197-202)

【关键词】铝土矿;矿源层,古侵蚀间断面,控矿因素,广西龙州

【作者】邓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总院,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5;P612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位于桂西南龙州-扶绥铝土矿成矿带的西部,是中国地调局在近年开展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一个具大型规模的矿产地,目前已大致查明堆积型一水铝土矿333资源量达3000万吨以上,同时在矿源层的问题

上有新发现和新认识,拓宽了桂西铝土矿的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本文试图从该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入手,归纳总结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为今后找矿与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凸起西南部,处于凭祥-东门断裂北盘的龙州-凭祥弧形构造北东侧。地层除奥陶系和志留系缺失外,上寒武统-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发育磨拉石建造,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局部夹基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含铁铝煤系建造;晚三叠世-第四纪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为红色或杂色复陆屑、类磨拉石建造。其中,上泥盆统顶部与下石炭统底部碳酸盐岩之间的侵蚀间断面和中二叠统顶部与上二叠统下部之间的侵蚀间断面均夹有一层沉积型铝土

矿或铁铝岩[1~5]。第四系为陆相沉积,以岩溶洼地、谷地、坡地的溶余堆积

层和河谷阶地松散碎屑堆积残积、冲积物为主,是本区岩溶堆积型一水铝土矿的赋矿层位。

岩浆活动以华力西-印支期海相火山喷发最为强烈,受NW向那坡区域性断裂带

和NEE向凭祥-东门区域性断裂带控制,形成多期次的火山岩建造。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在龙州一带存在的高强度、规模大的Al2 O3、Fe2 O 3异常带,属矿致异常,Al2 O3高值异常区(≥25%)主要出现在泥盆系

-中二叠统地层中。

矿区出露中泥盆统唐家湾组(D2t)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上泥盆统融县组(D3r)中厚层状生物屑藻屑灰岩、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局部夹少量蚀变熔结凝灰角砾岩,下石炭统都安组(C1-2d)厚层状生

物碎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第四系临桂组(Q l)碳酸盐岩溶余坡残积层(图1)。其中,融县组(D3r)顶部与都安组(C1-2d)底部碳酸盐岩之间的古侵蚀间断

面上新发现夹有一层厚0~5m不等的透镜状古风化壳型铁铝岩(铝土矿),出露长度约20m(图2),岩块表面呈褐黄色、褐红色,断口呈暗红色、紫红色,具

隐晶质、粒屑、豆鲕状等结构,块状构造,镜下资料表明其主要由一水硬铝石、褐铁矿、高岭石、胶铝矿、勃姆铝矿、三水铝石等矿物不均匀混杂组成,推断为本区岩溶堆积型一水铝土矿的矿源层,这一认识突破了广西在堆积型铝土矿床成因研究中对矿源层的传统看法。临桂组分布范围广,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层位。

矿区为单斜构造,岩层倾角平缓,以5°~15°为主,局部扭曲,产状变化较大,倾角30°左右。区内构造线呈NW向,主要发育NW向断裂,被晚期的NE向断裂

切割。断裂规模大,延伸远,达数十公里。矿区属中-低山区岩溶峰丛洼地、陡(缓)坡地貌,处于岩溶发育的中晚期。地貌特征受NW向构造控制明显,表现

为向斜谷地和背斜山地的褶皱构造地貌形态。

本区以岩溶堆积型一水铝土矿为主,新发现在上泥盆统顶部与下石炭统底部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铁铝岩(铝土矿)因目前尚不具备工业开发利用价值,故本文暂不进行讨论。

本区赋矿层为第四系临桂组碳酸盐岩溶余坡残积层(Q l Al),是在亚热带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由基底及其上覆碳酸盐岩盖层遭受物理、化学、构造、重力、岩溶及强烈风化等综合地质作用,使钾、钠、钙、硫、磷等大部分元素的化合物被淋失,残留了铁锰铝等不被溶解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形成富铁铝的褐红色的溶余坡残积层。赋矿层出露标高多在250~380m之间,高差为130m,主要由褐黄-棕红色粘土、亚粘土、铝土矿块、矿屑、矿粉、褐铁矿块及岩块等混杂组成,其中的矿块、岩块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棱角-次棱角状,不均匀分布其中,表明矿块、岩块脱离母体后搬运距离不远。赋矿层最大厚度>20m,最小厚度2.80m,平均厚

度7.10m。赋矿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即上层为褐红色、褐黄色粘土,含有

少量铝土矿块或铁锰结核,厚0~3.0m,平均1.70m,常缺失;中层为堆积型一

水铝土矿矿体,由包含块径大小不等的铝土矿块的棕红色粘土、亚粘土组成,厚0.50~16.30m;下层为杂色或褐红色粘土,含少量小块径铝土矿石、岩石碎屑等,厚0~5m,常缺失。矿体边界与上覆、下伏层界线不明显,常呈渐变过渡关系。

目前矿区已圈定43个矿体,出露海拔在300~380m之间。矿体分布与地层、构造及地貌关系十分密切,赋存于以唐家湾组、融县组为基底的溶蚀洼(坡)地的第四系临桂组溶余坡残积层中。矿体分布范围广,平面形态复杂,主要呈不规则状、条带状、枝状、等轴状等;剖面上多呈层状、似层状(图3)、透镜状,产状明显受基底地形的控制,其倾向、倾角与坡向一致,一般为缓倾斜(0°~15°)。矿体规模大小悬殊,最大一个长达10km,宽50~1000m不等,一般长几百米至几千米,宽几十米至上千米不等。矿体大部分直接裸露地表,连续性较好,在溶蚀洼地则覆盖较厚。矿体最小厚度0.5m,最大厚度16.30m,平均5.25m;单工程含矿

率一般500~1200kg/m3,最大1927kg/m3,平均906kg/m3。

堆积型铝土矿原矿由棕红色、褐黄色砂质粘土胶结铝土矿块和少量矿屑、矿粉、岩石碎屑等混杂组成,属红土胶结类型(图4a)。其中铝土矿石含量一般占30%~60%(局部可达80%),粘土占70%~40%。原矿石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以粒径>3cm的占有率最高,约占70%左右,其次为3cm以下的,占30%。铝土矿

净矿表面呈褐红色、黄褐色、青灰色等,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图4b),少量

次圆状,块径大小不一,小的不足1cm。净矿石的矿物组成较复杂,以一水硬铝石、褐铁矿为主,次为一水软铝石、三水铝石、胶铝矿、高岭石及微量金红石、锆石等。

净矿石镜下主要结构有粒屑结构(图5a)、豆鲕粒结构(图5b),次为粉屑结构、粉-微晶状结构、显微粒状及显微鳞片状结构(图5c)、隐晶质结构等;常见块

状构造、皮壳状构造(图5d)、定向构造、显微层状构造,在地表风化淋滤后形

成蜂窝状构造、孔穴状构造等。

据统计,净矿石主要化学成分Al2 O3、Fe2 O3、SiO2占总量的82.22%~

88.18%,平均为83.98%。其中w(Al2 O3)为40.40%~52.92%,平均

44.85%;w(Fe2 O3)为23.50%~36.19%,平均31.39%;w(SiO2)为

3.56%~1

4.81%,平均7.73%;铝硅比在2.88~14.09之间,平均为

5.86。K、Na、Ca、Mg、S、P等有害组分因被风化淋滤流失而含量极少。矿石自然类型属一水硬铝土矿,工业类型多属低硫高铁铝土矿。

前人对桂西堆积型铝土矿的成因研究中[6~15],都一致认为其矿源层是来自中二叠统顶部与上二叠统底部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沉积铝土矿或铁铝岩,但从上述的地质特征情况分析,本区堆积型一水铝土矿的矿源层应为上泥盆统顶部与下石炭统底部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铁铝岩(铝土矿)层。矿床是经历了矿源层的形成、表生的风化岩溶作用和改造富集成矿三个阶段后形成的。矿床成因类型属

岩溶堆积型。

桂西南地区在寒武纪接受了厚逾千米的复理石、类复理石海相沉积,形成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的铝硅酸盐碎屑岩。寒武纪末的郁南运动使本区隆起,海域收缩,缺失奥陶-志留纪沉积。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寒武纪地层全面褶皱,形成与上覆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泥盆纪开始发生海侵,初期沉积滨海相碎屑岩(富铝硅酸盐岩),尔后逐渐过渡为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矿源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晚泥盆世末“柳江运动”导致本区隆升为陆,沦为海滨平原,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冲刷,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凹地。晚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岩关期为风化剥蚀期,在准平原化过程中,暴露于地表被风化剥蚀的寒武-泥盆系富铝硅酸盐岩、碳酸盐岩等富铝质母岩,在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亚热-热带气候条件下,钾、钠、钙、镁等较活泼的元素及相对易溶的组分被风化淋滤流失,而铝、铁、硅等难溶惰性的元素则残留原地或近地富集,形成富铁铝质红土风化物。到早石炭世大塘期,本区又缓慢下降,海水逐渐南侵,初步富集的铁铝质风化物经水径流作用以机械悬浮体或胶体溶液形式迁移、搬运到开阔-局限台地海域的滨海盆地和凹地等有利沉积环境中,随着地球化学环境、介质及p H值改变而发生再次沉积分异富集,经过一

段时期的成岩后生作用演变改造后便形成了以铁铝硅为主的早石炭世古风化壳型铁铝岩(铝土矿),即本区堆积型一水铝土矿的矿源层。

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使本区全面隆起,进入长期的岩溶风化剥蚀阶段。古近纪以来,在广西地壳总体抬升间有沉降的构造地质背景下,本区再次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经历了多期垂直-水平的岩溶作用过程。因矿源层夹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中,一方面上覆岩层被剥蚀、溶解将其暴露于地表;另一方面下伏岩层也同时发育地下岩溶作用,使其遭受直接而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及岩溶作用,大部分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解、坍塌、破碎、坠落或沿斜坡向下短距离搬运,与岩溶残余红土在适当部位堆积,形成岩、矿混杂的初始堆积型矿体。

这些初始堆积型矿体在地表水和基底碳酸盐岩地层泄水的反复循环作用下,再经过长期强烈的化学风化淋滤(红土化)作用,化学不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块被溶解流失,而化学上稳定,即难以溶解的铁铝岩或原生铝土矿则因有害组分硫、磷等物质大量淋失,硅的含量降低,Al2 O3、Fe2 O3则相对富集,铝硅比提高,从而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岩溶堆积型铝土矿。

区域地质、地形地貌特征和成因分析等表明:矿床主要受矿源层、岩性、构造、古气候、现代地形地貌等因素控制。

5.1.1 矿源层

上泥盆统融县组顶部与下石炭统都安组底部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铁铝岩(铝土矿)是堆积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也是形成矿床的先决条件。该矿源层控制了堆积型矿体的产出分布、规模及矿石质量,一般而言,有矿源层的地段均存在规模不等、厚薄不一的堆积矿,且矿石质量与矿源层关系密切,两者具有血缘因果关系。

5.1.2 岩性

矿源层顶、底板围岩均为碳酸盐岩,岩性单一,含硅泥质等非碳酸盐岩杂质少,与矿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利于岩溶风化作用的进行,形成容矿场所,也有利于铝土矿碎屑聚集和化学风化富集成矿。矿体的分布局限于矿源层下伏的上泥盆统融县组-中泥盆统唐家湾组碳酸盐岩风化侵蚀地段。

5.1.3 构造

古近纪以来,地壳间歇性缓慢隆升运动促使该区地层发生褶曲、断裂,矿源层裸露地表,同时形成多期的剥蚀台地、溶洞层及河谷阶地,为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区内发育断裂和层间裂隙构造,也促进了矿源层及围岩的风化剥蚀和溶蚀、溶余岩屑的运移。

5.1.4 古气候

自古近纪以来,本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附近,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气温高,

年降雨量大,雨水足,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化学风化淋滤作用强烈,有利于原生铁铝矿(铝土矿)在红土化作用过程中重新堆积富集成矿,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5.1.5 现代地形地貌

矿体主要分布在300~380m标高的岩溶峰丛洼(坡)地和峰林谷地中,属岩溶发育早-壮年期的地貌类型,其封闭性较好,地表径流搬运作用弱,对促进成矿有利;若岩溶发育至晚期(孤峰—谷地地貌)则由于其封闭性差,地表径流搬运作用较强,使矿石陷落溶洞,被地下河或地表水带走,对矿床起破坏作用。岩溶洼地作为矿体最终聚集的场所,其分布、规模及形态,控制着矿体的分布、规模及形态展布。一般在斜坡上矿石分布较少,其厚度随坡度变化而变化,坡度越大,厚度越小。矿体的产状变化受其下方基岩侵蚀面的地形起伏控制。

综合本区铝土矿的各种地质特征,总结出以下几点找矿标志:

(1)在1∶20万化探异常图上高强度、大范围的Al2 O3高值区地段是铝土矿找

矿的化探异常标志。

(2)遥感TM图像、Spot图像显示的含矿洼地区域是寻找铝土矿的遥感标志。(3)上泥盆统融县组与下石炭统都安组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原生铁铝岩(铝土矿)是否存在是寻找堆积型铝土矿的前提条件。在找矿时,古侵蚀间断面(平行不整合面)是找矿的间接标志。

(4)古侵蚀间断面出露的褶皱区是成矿的有利地段,一般往背斜内侧或向斜外侧的岩溶洼(坡)地和谷地中常见有堆积型铝土矿或铁铝矿分布。

(5)地表光秃、少植被,典型红色及残留有铁铝质矿块或铝土矿块分布的地段,是找矿的直接标志。此外,应特别注意由中泥盆-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峰丛洼(坡)地、峰林谷地及溶蚀漏斗等这些封闭性较好,且溶余残坡积层发育的成矿优良场所是否有矿。

本区应以找寻岩溶堆积型一水铝土矿为主。首先建议加大该区勘查找矿力度,可以

从已知矿体(含矿洼地)向外围周边毗邻的第四系溶余残坡积层推进,应能发现新矿体,扩大资源量。其次,从目前取得的勘查成果来看,矿区存在与铝土矿共生的低品位褐铁矿,且此类褐铁矿的资源潜力相当可观,建议加强矿石选冶试验的研究,通过创新和提高选冶技术对铝、铁分别加以回收和综合利用。此外,要重视本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可尝试先利用物探方法寻找原生铁铝岩(铝土矿)的成矿有利地段,再布置少量钻探工程进行验证,期望能有新的找矿突破。

致谢:本文是在广西扶绥-崇左地区铝土矿矿产远景调查和广西龙州县水口-金龙铝土矿(金龙矿段)普查项目的工作成果基础上总结归纳完成的,期间得到了王瑞湖教授级高工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致以真挚的感谢,同时对所有关心支持这两个项目的领导和参加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钟铿,吴诒,殷保安,等.广西的泥盆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殷保安.广西壮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4]邝国敦,褚松和.广西的石炭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5]李镇梁.广西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地层的平行不整合[J].南方国土资源,2005,(11):24-29.

[6]罗允义.广西铝土矿遥感综合成矿预测及资源总量估算[J].地质与勘探,2003,39(3):

58-62.

[7]梁裕平,邓军,吴天生,等.扶绥-龙州一水铝土矿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J].南方国土资源,2007,(10):27-29.

[8]万兵,周文煊,杨承恪.广西铝土矿的物源探讨[J].地质与勘探,1981,(1):25-32. [9]李启津,侯正洪,吴成柳.广西原生铝土矿矿床成因探讨[J].轻金属,1981,(10):1-3. [10]曹信禹.试论桂西铝土矿的类型和成因[J].广西地质科技,1982,(1):38-46.

[11]苏煜.广西平果铝土矿沉积环境和成因初探[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5,5(4):315-321.

[12]万兵,周文宣,杨承格.广西上二叠统底部沉积铝土矿物源探讨[J].广西地质,1988,1(3):14-17.

[13]王力,龙永珍,彭省临.桂西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4,24(1):12-18.

[14]戴塔根,龙永珍,张起钻,等.桂西铝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理[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4):345-350.

[15]王瑞湖,李梅,蒙永坚.广西堆积型铝土矿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预测[J].地质通报,2010,29(10):1526-1532.

刍议某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刍议某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利用ETM+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成功提取了堆积型铝土矿的矿化信息,并利用提取的遥感矿化异常信息直接圈定铝土矿矿体,对某矿区的找矿勘探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堆积型铝土矿;遥感信息提取;主成分分析 1矿区地质概述 在某矿区中,其内分布有五个矿区,东西宽与南北长均为50km。该铝矿区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矿区地层按岩性特征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基本上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硅质岩,一般分布在背斜的核部及四周;上部三叠系为一套碎屑岩地层,主要是泥质岩,有凝灰岩,页岩,细砂岩等,分布在矿区背斜两翼和外围广大地区,地层厚度大。 矿体分布的标高相差较大,介于100m~600m之间,大多数矿体分布在200m~500m标高之间。 矿体平面形态复杂,多为不规则港湾状、枝状、条带状分布,剖面上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其产状多与下伏基岩古地貌有关,其倾向、倾角与坡向一致,一般为缓倾斜(0°~20°),矿体规模大小悬殊,一般长几百米至几千米,宽几十米至几百米,厚3m~15m,最厚大于23m。 该铝土矿床形成于第三纪至第四纪下更新世。含矿岩系自上而下分为三层:①桔红色砂质粘土层。有少量一水型铝土矿和铁锰结核,厚0~11.2m,一般1m~3m。顶部常有腐植层;②铝土矿层。三水铝矿与一水型堆积矿同产于一个层位,厚度0.2m~20m,三水铝石主要赋存于该层的准胶结物中;③紫(土)红色胶状粘土层。厚度0~10.6m,主要由粘土组成,含小粒径铝土矿石、铁锰结核、岩石碎屑。在铝土矿层中,大于1mm的一水型铝土矿石约占含矿层的45%,准胶结物占55%。矿体柱状示意图如图1。 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Al2O3、Fe2O3、SiO2、H2O+、TiO2,五者含量约占矿石98%以上,其他成分仅占2%左右,其中Al2O3为50%~60%,最高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邓军 【摘要】The Jinlong bauxite ore deposit in Longzhou ,Guangxi Province is newly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and reached more than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type bauxi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metallogenic background, mining area an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not only discussed the genesis and ore control factors, but also summarized prospecting indications. Important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re source layer comes from the raw ferrolite mudrock (bauxite) between Late Devonian and Early Carboniferous discontinuity of ancient erosion. Ore-forming process has undergone early stage of sedimentary enrichment, middle stage of Supergene weathering karstification,and final stage transformation of enrichment. It is promising to extend bauxite perspectives and mineral reserve potential in outside of Jinlong mine area. Therefore, this study broadens the Western Guangxi bauxite prospecting views and explorating direction.%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是近年新发现的迭大型以上规模的堆积型一水铝土矿床.文章在分析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矿源层来自晚泥盆世与早石炭世之间古侵蚀间断面上的原生铁铝岩(铝土矿);成矿经历了矿源层的形成、表生的风化岩溶作用和改造富集三个阶段;矿区外围仍具有扩大找矿远景和资源量的潜力.该成果拓宽了桂西铝土矿的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是指含有金矿物的矿床,是金属矿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和成因分析对于金矿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 主要矿物 金矿矿床中含有金的矿物主要有金簇石、金铜矿、赤铁矿、黄铁矿等。金簇石是最常见的金矿石,其化学成分为(Au,Ag)Te2和(Au,Ag)Te4,具有金黄色、针状晶体等特点。 2. 矿床产状 金矿矿床产于岩层、石英脉、石英岩体等地质构造体中。常见的产状有石英脉结构、石英脉充填、石英脉延展等。金矿石以簇状、条状、粒状等方式出现。 3. 地质构造 金矿矿床常伴随有构造变动或构造活动的地质构造带。这些地质构造带包括断裂带、褶皱带、断裂和褶皱共同发育的构造带等。金矿矿床在这些地质构造带中分布广泛,成矿规律明显。 4. 地质气候条件 金矿矿床的形成受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富含金矿石的矿床经历了长期的变质作用和热液活动,形成于破碎带、断裂裂隙中。这些地质条件为金矿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5. 成矿阶段 金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个成矿阶段,包括原生金矿物的生成、充填矿石的形成、金矿矿床的富集和成矿期的结束等。这些成矿阶段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1. 热液成因 金矿矿床的形成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地下水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溶解了金、银等贵重金属元素,并侵入矿石中形成了金簇石等矿物。热液活动的程度和规模直接影响了金矿矿床的规模和产量。

2. 变质成因 金矿矿床的形成还与变质作用密切相关。在地壳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含有金的岩浆在地下形成了石英脉结构,其中富集了金、簇石等贵金属矿物。变质作用还使得地下金矿矿床在形成后产生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富集。 3. 沉积成因 一些金矿矿床的形成与沉积作用有关。在海底或湖底环境中,富含金元素的水体沉积形成了金矿层,随着地质作用的影响,金矿层被挤压和变形,逐渐形成了金矿矿床。 4. 燕山运动成因 一些金矿矿床的形成与燕山运动有关。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和变动,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褶皱,为金矿矿床的形成创造了地质条件。 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分析对于金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深入研究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金矿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希望本文对于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有所帮助。

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探讨

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沉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进行分析,为成矿预测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沉积型铝土矿;矿床;成因;找矿;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可以发现现阶段对于铝以及铝合金的相关需求量在不断的提升。虽然在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并不少,但我国地壳的铝元素的含量相对于来说并不高,这就导致我国的工业铝需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限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为了尽可能解决这个现状,国家已经下达相关政策将研究对象放在了沉积型铝土矿。在近些年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长时间来,我国的铝矿开采对象通常都是面向堆积型的铝土矿,但是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可以发现,沉积型铝土矿也有着一定的开采价值,传统的开采对象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传统重工业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不断的扩大开采对象。 通过对我国的铝土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近些年来对我国的铝土资源进行了极大规模的开采,而且总体的开采量已经接近了我国铝土资源的承受上限。 1.沉积型铝土矿的地质特征分析 沉积铝土矿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层顶部大致保持平行沉积层理,产状与含矿岩系地层一致。矿层底部一般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风化壳及其残积物紧密接触,沼泽相区与下伏泥岩整合接触。矿层厚度受古风化壳起伏影响较大,但总体上较稳定。矿层下段呈整体块状,豆状、鲕状结构较明显,矿层上段沉积层理则较为明显,往往沿沉积层理风化解理为薄层状。 2.沉积型铝土矿的成因分析

2.1铝土矿的成型基本条件 通过对铝土矿成矿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过程 相对来说比较的缓慢,是铝土矿不断积累的变化成果。而且中间的沉积层的阶段,可以很好地说明沉积型的铝土矿经历了时间较长的陆相表生地质过程。而且铝土矿,通常情况下都具有空隙相对较大和具有可溶性的特点。如果沉积型铝土矿的 地下水具有侵蚀的迹象,会有利于该地形的钠,钾等离子的转移,而与此同时, 大量铝离子会因此保留在土层的中间,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会逐渐形成沉积型 铝土矿。从以上所述可以发现,如果地质环境较为稳定的话,会更利于铝土矿沉 积的形成。因此,在开采沉积性铝土矿石可以选择较为稳定的地质环境,这样可 以较大概率的发现沉积型铝土矿,并对其进行铝合金开采。地形影响水、热及风 化物质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强度和程度。在高差相对较大、地 形坡度较陡的山区,由于地下水位较深,风化作用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 化作用不甚明显:在地形平缓的平原区,剥蚀作用较弱,地下水运动缓慢,雨量 维持较高的地下水位,沼泽现象普遍,侵蚀速度低、矿物的分解过程缓慢:在地 形相对较为平缓的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位适、地下水溶液的环流最为强烈,使 SiO,随地下水流动而带走,化学性质相对较为稳定的Al、Fe、Ti等元素 原地聚集。 2.2地形对于铝土矿形成的制约分析 通过上文铝土矿成矿的基本条件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地下水对于铝土矿形 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与地下水侵蚀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 且铝土矿的化学成分是否容易溶于水,也会对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将铝土矿分为亲水性和憎水性两大类。因此,当地的降雨量会在 很大程度上对铝土矿的形成造成影响。当降雨量足够多时,地下水也会随之增多,铝土矿当中的亲水因子会随着地下水的不断增多而逐渐减少,剩下憎水因子经过 长时间慢慢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形成了铝土矿。通过对铝土矿化学分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氧化二铝属于憎水因子。地势的高低同样也会对铝土矿的形成造成 直接性的影响,由于地势的高低决定着地下水的走向,如果可溶性盐流失过多,

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2008-01-22 14:05:43 文字大小:【大】【中】【小】浏览次数: 209 摘要: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按照廖士范等人的意见,中国铝土矿矿床可分为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陆生阶段,是在大气条件下由风化作风形成含有铝土矿矿物、粘土矿物、氧化铁矿物等的残、坡积富铝风化壳物质,例如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此阶段为大气条件下原地残积、堆积或异地堆积阶段;第二阶段是富铝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阶段,有的立即为海水(或湖水)淹没,有的则经过一定时间的岩化作用以后才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逐渐深埋地下,经过一段时期的成岩后生作用演变改造后形成原始铝土矿层;第三阶段是表生富集阶段,是原始铝土矿层随地壳抬升到地表浅部后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改造作用,使硅质淋失、铝质富集,形成品位较富的有工业价值的铝土矿矿床。至于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一般认为是现代气候条件下由含铝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 我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中、晚石炭世的铝土

矿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早石炭世的铝土矿分布在南方贵州中部地区。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另一个重要成矿期为二叠纪,其中早二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省,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区)。本类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都与侵蚀间断面的古风化壳有关。一般来说,侵蚀间断时期长的,特别是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或含铝质多也较易风化的基性喷出岩(例如玄武岩),所形成的矿床往往矿石品位富,矿层厚,矿体规模大。在中国寻找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除注意地层中侵蚀间断之外,还应注意古地磁的低纬度位置,以及古陆邻近海洋的附近,因为这些地区为海洋气候,潮湿多雨,适宜风化作用的进行。由于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形成,经历过“陆生阶段”,因此必须研究堆积古残坡积钙红土层、红土层的低洼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和古地貌,特别是喀斯特溶洞、溶斗发育规律、分布方向以及喀斯特高地(无矿地区)的分布规律,因为矿层的薄厚、矿体规模的大小受这些因素控制。 具体来说,①修文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由于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因此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富铝钙红土残坡积层,一般说侵蚀间断时间越长,即风化作用时间越长,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残坡积富铝钙红土层越多、越厚,生成的铝土矿物越多,粘土矿物越少,矿石品位越富,矿层厚度也越大。②新安式碳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的铝土矿直接覆在碳酸盐岩的喀斯特侵蚀面上,是原地堆积的,许多情况下是堆积在喀斯特溶洞、

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探析

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探析 摘要:铝土矿是我国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铝土矿资源分布具有 高度集中特点,形成条件复杂。根据铝土矿所涉及的地质、矿床特征,对铝土矿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促进铝土矿勘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铝土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 1铝土矿概述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河南、广西,占全国总储量的91%。其中山西占41.6%、贵州占17.1%、河南占16.7%、广西占15.5%,其余地 区占全国资源的9.1%。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发现国内铝土矿的成矿条件与国外 相似,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大。然而,我国铝土矿仍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点。比如,在国外以红土型铝土矿为主,占全国铝土矿总量的83%。此外,还有16%的沉积 铝土矿,而堆积型的铝土矿含量低于0.5%。国内具有90%的沉积铝土矿、2%的新 生代红土铝土矿,堆积型约占8%。 2浅铝土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2.1矿源层 我国沉积地层发育,厚度巨大,累积厚度超过10000米。汝阳群的陆相碎屑 岩至寒武纪、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陆相碎屑岩, 显示了两个大型的沉积旋回,其成因多样。石炭系和二叠系的铝煤岩系呈近东、 西向分布,长度超过140公里。这种天然地质条件使矿石品质差异大,且三氧化 二铝含量不具有规律性。矿体的大小、厚度、形态等都与石炭系上部的古冲蚀面 有关,总体上,地凸矿较薄,地凹矿较厚;在凹凸不平的区域,矿体以分层形式 存在。矿源层矿体的分布、质量、规模等因素对其成矿有一定的影响,即矿源层 的存在是形成铝土矿的先决条件。 2.2古构造

我国三组断层纵横交错,穹隆与向斜被切割成断块状,并在扣门、龙潭沟断 裂带之间形成三个地垒型扇形断块,它们是控制铝土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于 地层断裂、褶皱等原因,暴露于地表,加之风化作用对矿源层的冲刷,加快了堆 积型铝土矿的形成。同时,褶皱层还控制了矿源层的分布,这种影响使找矿的有 利部位主要集中在背斜的内侧或外侧。该地区的断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矿 区的赋存和影响。从白垩纪起,整个抬升阶段地壳发生了较大的相对下沉,多个 阶段的岩溶作用导致了不同高度的分层溶洞和相似的剥蚀堆积台阶;这为成矿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2.3古气候和岩溶的共同作用 国内岩浆岩活动较弱,岩浆岩体表露面较少,而且分散在各处。除了中元古 界熊耳群广泛存在中基性火山岩体,而在中上元古代地层中则有少量的燕山期石 英斑岩侵入,而燕山期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则侵入了石炭纪,但对铝土矿层的影 响不大,三叠系的向斜轴是岩溶丘陵地貌的主要分布区,而构成石炭系一、二叠 系的背斜、向斜翼上则以峰丛、峰林为主;地处北亚热带、温带,具有良好的气候、良好的日照条件、丰富的降水量;但它的过渡期比较明显,具有区域上的差别。本区地处中纬度,秦岭与淮河将我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分割开来,使伏牛山 脊与淮河的主干相通。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再配以岩石溶解的山丘地形,是形 成堆积型铝土矿的有利条件。 3铝土矿成矿作用 3.1基底灰岩风化成矿作用 铝土矿多为透镜状、似层状等,其产出状况与其矿床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受其它成矿条件的制约,矿体的沉积厚度及最后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别。晚寒武世-中奥陶世以来,华北地区因加里东活动而逐渐升高为大陆,那时 的天气较为潮湿、炎热;基底灰岩是影响岩体发育状况的重要因素,凹陷是主要 的成矿部位。因此,可以看出,沉积型的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基底灰岩之上。同时,由于古陆地表高处的铝硅酸盐岩体和少量的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物理和化学风化 作用,加速黄铁矿在岩体中的氧化速率,从而生成硫酸亚铁,从而导致水介质为

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物探异常模式及系列方案

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物探异常模式及系列方案 在地质勘探技术中,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物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为了发掘和利用这一资源,需要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铝土矿物探测工作,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铝土矿物探异常模式及系列方案。 一、铝土矿物探异常模式 1.岩石特征判别 首先需要对潜在的铝土矿床周边的岩石特征进行判别,包括地质构造特征、岩性特征、化学组成特征等。在铝土矿床形成的过程中,岩层的物质和化学过程是影响铝土矿物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岩层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确定铝土矿床的类型和位置。 2.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是铝土矿物探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电磁法、重力法、地震反射法等常用方法可以帮助探测铝土矿物的分布。通过对不同物质、不同密度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检测出铝土矿床中的各种物质的分布特征。 3.化探手段 化探手段是铝土矿物探测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潜在铝土矿床周边的岩石、土壤和水样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检测出其

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别是对于含铝元素较高的尖晶石等矿物成分,可以通过化探的方法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 二、铝土矿物探测系列方案 在进行铝土矿物探测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包括勘探区域的定位、勘探范围的确定、勘探方法的选择、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 1.勘探区域的定位 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大小和位置。在研究区域附近寻找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变化大等特征的地方,以提高铝土矿物储量的发现率。 2.勘探范围的确定 在勘探范围确定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区政策及资金支持等因素。同时也需要考虑勘探的成本及效果,尽量实现铝土矿物的快速发现和开采。 3.勘探方法的选择 在勘探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构造特征,选择适宜的勘探方法。做好勘探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的综合研究,将勘探方法与自然地理因素、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铝土矿床勘探效率和发现率。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矿源层的研究意义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矿源层的研究意义 梁裕平;张启连;韦访;杜远生 【摘要】桂西金龙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被认为是石炭系都安组的沉积铝土岩.通过比较发现,该区沉积铝土岩的结构构造主要为隐晶质结构、砂屑泥晶构造,偶见鲕豆状构造,而堆积铝土矿石主要为粒屑状构造.常量元素含量及分布显示,桂西地区典型堆积铝土矿与其矿源层-二叠系合山组铝土岩在主要组分Al2 O 3、SiO 2、Fe2 O 3及易淋失的组分K2 O、Na2 O、CaO、MgO中含量相差不大;而金龙地区都安组沉积铝土岩与堆积矿石的常量元素含量相差甚远.在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方面,金龙堆积铝土矿与合山组铝土岩耦合度相近.因此认为:都安组沉积铝土岩不应是堆积铝土矿的主要矿源层,金龙地区可能存在二叠系合山组铝土岩.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8(032)003 【总页数】7页(P416-422) 【关键词】金龙铝土岩;堆积铝土矿;矿源层;都安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作者】梁裕平;张启连;韦访;杜远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广西南宁 5300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5

0 引言 桂西地区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主要为二叠系合山组(P3h)底部铝土岩(矿),堆积型 铝土矿矿体与沉积铝土岩(矿)的对应关系十分清晰直观,一般在堆积铝土矿附近均出露沉积铝土岩(矿)的露头,以平果铝土矿区最为典型[1]。金龙堆积铝土矿是近年在桂西南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大型堆积铝土矿床(图1),值得注意的是该区的堆积铝 土矿床周边尚未发现二叠系合山组铝土岩层,却在附近发现了石炭系都安组(C1- 2d)铝土岩,有研究者认为此层铝土岩即为本区堆积铝土矿的成矿母岩[2-3],但缺少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王岩等(2015)对金龙堆积型铝土矿开展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其源岩属于海陆过渡相沉积[4],但仍未明确源岩归属。本文以地球化学对比 研究以确定该区成矿源岩的属性。 1 矿区地质 前人对金龙地质特征有过很多研究[2-5],在此不作赘述,仅就所谓的矿源层—都 安组及含矿层第四系临桂组简述如下: 都安组(C1-2d)铝土岩层产于平行不整合接触面上,出露厚度不稳定,厚度0.40~5.00m,长度10~30m,延深长度不详(图2B),表面呈褐黄色、褐红色,断口暗红色、紫红色,主要由一水硬铝石组成,含量40%~45%,其次为褐铁矿及粘土 矿物等,以隐晶质结构为主(图2D,F),具砂屑泥晶构造,偶见豆鲕状构造(图2E)。第四系临桂组出露较广,多为半封闭-封闭式峰丛、峰林洼地或谷地,为碳酸盐岩 地区溶余堆积物,是区内堆积型铝土矿的赋矿层位,主要由褐黄色、褐红色粘土、亚粘土组成,大部分第四系中含岩溶堆积铝土矿层(QlAl)。 图1 桂西铝土矿床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bauxite ore in western Guangxi1—二叠系 2—断裂 3—省界 4—国界 5—城市 6—铝土矿床 图2 金龙铝土矿矿体矿石特征Fig.2 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body of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作者:刘绘强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金矿在我国的矿产资源当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分布广泛,但是金矿矿床地质复杂,在开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详细地介绍了矿床的类型与地质特征,分别列举了典型的矿床代表,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金矿矿床形成的原因,希望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以更好地认识金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为矿产的生产提供保障,促进发展。 【Abstract】Gold o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country, the mineral resources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but the ore deposit geology is complex,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mining.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t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in detail, enumerate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posi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studi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gold deposit, hoping to give researchers the relevant refere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and provide protection for mineral production,promote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金矿矿床;构造;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Keywords】gold deposit; structur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of deposit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8-0131-02 1 引言 金矿就是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由于我国金矿分布较为广泛,所在区域地质复杂,因此本文分别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方便更加直观地了解具体的内容。 2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2.1 金矿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的特征主要由地层特征、构造以及岩浆活动三方面构成。金矿矿体一般分布在构造的破碎带当中,地层相对来说不完整,而且相同的矿体周围地质划分不是很明显。金矿矿体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大多数以圆弧形,切面整齐,平面的分支为复合脉状,也有部分山脉矿体的形状为铜镜状,它的切面一样是重叠山脉的形状。整体上来说,金矿矿体的特征还是铜

大化县贡川铝土矿沉积环境和成因初探

大化县贡川铝土矿沉积环境和成因初探 摘要大化县贡川一带二叠系有三种岩相类型:碳酸盐岩相、硅质岩相和砾状灰岩相。前者在东吴运动时曾隆起成陆并形成铝土矿层;后者在东吴运动时为海区,缺失铝土矿层。该区成铝环境与成煤环境近似,为古陆上的滨海岩溶平原。铝的来源为古陆上的红土风化壳。 关键词铝土矿;沉积环境;成因;富集规律 大化县贡川铝土矿区是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和河池市地质勘察设计院于2001年共同开展的预查找矿项目,同年12月,提交了地质调查报告。 大化县贡川铝土矿的原生矿,产出于下二叠统茅口阶碳酸盐岩古风化侵蚀面上,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矿床。由于原生矿石含有较多的自生黄铁矿,含硫量高,故目前在工业上甚难利用。但因贡川一带地处亚热带,湿热多雨,岩溶作用发育,而且氧化铝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性很高,故得以形成规模相当大的岩溶型风化残余次生堆积铝土矿矿床。由于矿石氧化后,含硫量和含硅量都显著降低,因而可成为优质的高铁铝土矿矿石。 大化县贡川原生铝土矿矿床,有人认为,是浅海化学沉积形成的,也有人认为,与红土风化壳的发育和改造有关。不同的成因见解是由于对铝土矿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的不同认识而引起的。因此,有必要从研究沉积环境着手,综合矿床产状、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实际资料,来分析和探索贡川铝土矿矿床的成因和富集规律。 1贡川一带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 贡川铝土矿是在东吴运动后发育形成的。东吴运动在贡川一带表现为造陆运动。分析贡川一带的二叠系剖面后可以发现,上、下二叠统之间的接触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上二叠统合山组与下二叠统茅口阶呈整合接触。 2)上二叠统合山组与下二叠统茅口阶呈假整合接触。 3)缺失合山组,三叠系直接与下二叠统茅口阶呈假整合接触。 1.1呈整合接触的地区 该类地区东吴运动时为海区,有两种岩相类型:一种是硅质岩夹碎屑岩岩相;另一种是砾石状灰岩相。 1)硅质岩夹碎屑岩岩相,相当于盆地相,是碳酸盐台地之间的海槽或洼地。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广西龙州县金龙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金龙铝土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境内,是一个储备量较大的中型矿床。本文对金龙铝土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矿床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特征 1. 矿床类型 金龙铝土矿属于火山岩型铝土矿床,主要产出含铝矿物赤铁土和黄铁土。 2. 矿体分布 金龙铝土矿分布在龙州县境内,矿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矿体分布散在矿区不同地段的山脉中,主要沿岩体断层的连续分布。 3. 岩石类型 矿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流纹岩、安山玄武岩等火山岩。 4. 地质特点 金龙铝土矿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蛇纹石岩体和安山岩断裂控

制形成。矿区内断层活跃,多呈阶梯状,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矿床呈近北南走向,规模相对较大,含铝石矿石品位较高。 二、成因机制 1. 硫酸盐还原作用 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深部地下水的存在有关,研究表明,部分金龙铝土矿床的形成与硫酸盐还原作用密切相关。硫酸盐还原作用是指地下水与流经矿体周围的基性岩相互作用时,其中的硫酸盐在还原气氛下,被还原为硫化物,具有还原作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矿体中的含铝矿物逐渐富集。 2. 热化学反应作用 金龙铝土矿床还可能是在一定热化学反应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地壳的深部环境下,逆向的渗流过程可以促使岩浆的活性物质向地表移动,并进一步作用于矿物成分。由于热垫的增强会使地壳中的岩石变软,而岩浆中的热力也会促使矿物中的元素逸出,并产生新的氧化物,从而进一步形成含铝矿物。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龙铝土矿是广西地区比较重要的矿床之一。矿床呈火山岩型铝土矿床,矿体沿断裂带连续分布。矿床的形成与热化学反应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在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进一步细化勘探,加强地质

广西武鸣县琴王高岭土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广西武鸣县琴王高岭土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作者:曾定腾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第11期 摘要:当前国家政策鼓励对高岭土矿进行勘查,高岭土矿勘查投入符合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及南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要求。文章阐述了广西武鸣县琴矿王区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矿石质量,对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做了论述和总结,确定了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 关键词:高岭土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矿产资源;矿石质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57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284-02 DOI:10.13535/https://www.doczj.com/doc/a419209069.html,ki.11-4406/n.2017.11.143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最老地层是寒武系,分布于大明山背斜的核部,属碎屑岩,局部夹碳酸盐岩。奥陶系分布于大明山背斜的南西翼,属复理石砂、泥岩及海底火山喷发的角斑岩。泥盆系分布于大明山背斜的两翼及北西倾伏端;早泥盆世早期为滨岸碎屑岩潮间——潮下带沉积;早泥盆世晚期为台间海槽相和台地前沿斜坡相沉积;中、晚泥盆世沉积分异明显,主要有碳酸盐台地相区的局限台地潮坪泻潮相、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及台间海槽相沉积。石炭系、二叠系分布于大明山背斜的两翼,主要为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及台间海槽相沉积。三叠纪为碳酸盐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盆地相沉积。白垩纪、第三纪为陆相沉积。第四纪为冲、洪、坡 积层。 1.2 区域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区域褶皱为大明山复式背斜,其北起提王,南至南寧,西起两江,东至上林,区内长46km,宽16km,轴向北西340°,为该区域规模最大的背斜,是岩浆活动和内生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大明山背斜由加里东褶皱基底和印支盖层组成。基底包括寒武和志留系,组成背斜的核部。其构造线特征为紧密线状褶皱,背、向斜相间,大部分褶皱相似,岩层倾角较陡,组成复式背斜;印支盖层为泥盆-石炭的砂页岩、碳酸盐岩及

广西地层情况

广西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 0%。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凸镜体,厚360~4859m;桂东地区仅有培地组,从岩性组合看与桂北大致相当,其下、中部为灰绿、灰黑色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中部夹铁矿层及低磷层,上部为厚层砂岩、粉砂岩、不等粒砂岩夹多层硅质岩、页岩,厚1301-1373m。形成于837~615Ma(百万年),时代为晚元古代。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锰矿等。 ???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地区,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根据岩性变化特征及古生物群组合,分桂北、桂东、靖西和桂西四个沉积区:桂北区划分为清溪组、边溪组,

桂东区划分为小内冲组、黄洞口组,靖西区仅为三都组,桂西区划分为龙哈组、唐家坝组、博菜田组。其中桂北区以砂岩、页岩为主,夹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硅质岩,产海绵骨针化石;桂东区为一套砂岩、不等粒砂岩、粉砂岩与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夹少量碳质页岩,产海绵骨针,局部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化石;靖西区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桂西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量泥岩,产三叶虫化石。厚983-6877m。形成于615~500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桂北、桂东所见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赋存矿产有磷矿、铀矿、金矿、钒矿及石煤、重晶石矿等。 ??? 奥陶系(O)分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及大明山地区。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六陈组、白洞组、 ; 下部??? 。形成于 上志留??? 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腕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牙形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系部分地层,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厚595-6778m。形成于410~354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

广西凌云县明山—凤山县那林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西凌云县明山—凤山县那林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西凌云县明山-凤山县那林金矿位于滇黔桂卡林型金矿成矿带。通过对该矿区的地质构造、赋矿层位、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进行研究论述,认为该矿区属于典型的中-低温微细浸染型金矿。该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分析、总结此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对寻找类似矿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标签: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明山-那林金矿 1 概述 卡林型金矿也称为细脉浸染型金矿,由20世纪60年代学者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林镇发现而得名,是一种受断裂控制明显,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的中低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1-2]。研究表明,该类型矿床容矿岩石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在硅质岩、粉砂岩和凝灰岩中也较发育[3]。卡林型金矿主要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带或过渡带,多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和中国的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发现[4]。 广西凌云县明山-凤山县那林卡林型金矿,受断层控制明显,前人对该区研究程度较低。作者根据近几年野外实地观察和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其地质构造、赋矿层位、矿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研究,为桂西北地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参考资料。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方大陆构造与喜马拉雅构造交汇处,扬子地台与华南地槽过渡区内右江再生地槽中[5-6],处于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褶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中统河口组(T2h)、百逢组(T2b)及二叠系(P1m)。其中三叠系中统河口组只出露第一段,岩性为中厚层状泥岩、钙质泥岩夹薄层砂岩;三叠系中统百逢组共出露三段,三段岩性基本相同,以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其中二段二分层(T2b2(2))为金的主要赋矿层位,岩性以中厚~厚层状细砂岩为主,中上部夹薄层、中厚层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岩性为浅灰、灰色,微晶厚层状灰岩。 2.2 构造 矿区主要褶皱构造为向斜构造,局部受断层影響,使褶皱的完整形态遭到破坏,目前仅矿区中部的1号褶皱地质特征较明显。该褶皱两翼地层产状较缓,倾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李春平;吴启强 【摘要】沉积型铝土矿是桂西堆积型铝土矿的矿源层,广泛出露于新圩向斜、那豆背斜等褶皱的翼部,其近地表的氧化矿可为工业所利用,深部的原生矿由于含硫高目 前工业上暂未利用.文章分析了桂西型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认为其资源潜力大,勘查程度低,若能综合利用而加以勘查开发,对桂西铝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南方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沉积型铝土矿;氧化矿;原生矿;资源潜力;桂西 【作者】李春平;吴启强 【作者单位】广西第六地质队,广西贵港537100;广西第六地质队,广西贵港5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桂西地区自平果—靖西一带分布有平果、田东、德保、靖西、那坡龙合等5个铝 土矿田,是广西极其重要的铝土矿成矿带。该带产出沉积型及次生岩溶堆积型铝土矿两种类型,后者为目前工业所利用。沉积型铝土矿作为堆积型铝土矿的矿源层,其探明储量(截至2010年底)仅占桂西探明铝土矿储量的9%,对其的勘查开发没 有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平果、华银、信发等三大氧化铝厂的相继投产及扩能,

铝土矿消耗量日益加大,迫切需要提高铝资源的保障能力。 笔者在前人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对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希望对桂西铝土矿的勘查及利用有所帮助。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桂西铝土矿位于华南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靖西—田东隆起区,出露地层 有上寒武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型铝土矿即产于上二叠统合山组底部,与下二叠统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靖西—田东隆起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变形较为复杂,褶皱较为平缓、宽阔,岩层倾角一般为10°~20°,局部达40°~80°。NW向褶皱最为发育,有新圩、太平、果化向斜和兴宁、那豆背斜等;其次为近SN向褶皱和NEE向褶皱。区域 断裂构造按走向大致可分为3组,主要为NW向,其次为NE向,少数近EW向。褶皱构造对区内沉积型铝土矿及岩溶型堆积铝土矿的形成与分布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对沉积铝土矿产生了破坏,有利于堆积铝土矿的形成。 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仅局部地区有小规模的中基性喷出岩及侵入岩出露。 2 沉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 2.1 矿体产状、形状及空间分布 沉积铝土矿体产于上二叠统合山组与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的侵蚀面上,与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见图1)。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其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且多为单层矿,局部有铁铝岩夹层。单矿体长度大者数百米至4000m,小者仅为数十米。矿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1~4m,局部超过10m。受茅口阶灰岩侵蚀面起伏变化的影响,矿体沿走向及倾向呈尖灭再现出露,相距数十米至数百米。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中沿走向出露变化也较大,在正地形中出露长度为几十米至数千米,而在负地形中有的仅出露数十米。单矿体出露高差一般40~100m左右,最大超过 300m。

广西南部与东南亚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的成因初探

广西南部与东南亚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的成因初探 张如放;黄卫仁;邓权;张忠伟 【摘要】广西南部和东南亚各国风化壳红土型高铁三水铝土矿,其成矿母岩均为高铝岩浆岩及沉积高铝泥岩,在热带—亚热带,高温湿热条件下强烈红土化及化学分解作用,矿物迅速分解,在高原台地排水良好的环境下,活泼的Ca、Mg、K、Na被地表和地下流水迅速带走,而较为惰性的Fe、Al元素残积下来,抱团聚集而形成结核状、粒状、皮壳状、不规则状团块混杂堆积于红土层中,便成了高铁三水铝土矿层,年长月久便达到工业品位,构成具经济价值的风化壳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但由于各个成矿区(带)的自然、地理、日照、平均降雨量等等条件不同、成因大体相同,但矿床地质矿产条件殊异.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8(032)002 【总页数】7页(P269-275) 【关键词】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矿化特征;成因;东南亚;广西南部 【作者】张如放;黄卫仁;邓权;张忠伟 【作者单位】广西地质学会,广西南宁 530029;广西地质学会,广西南宁 530029;广西地质学会,广西南宁 530029;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南宁 53002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5

0 概述 十多年来,笔者们先后收集了广西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红土型三水铝土矿资料,并到印度尼西亚海岸、越南西原、柬埔寨上川龙高原、老挝波罗芬高原等地矿床实地考察调研。经初步研究,对上述风化壳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的特征进行对比[1],对 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省西海岸是施瓦纳台地与選他地盾之间NW—SE向裂谷带,东侧是施瓦纳台呈EW向,发育大量侵入的I型钙碱性系列的苏长岩、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等巨大岩基(时代为129~87Ma)[2](图1),在赤道以南高温湿热、热 带雨林环境下,形成的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 越南南部西原、柬埔寨上川龙和老挝波罗芬等高原,均位于东、西印支板块之间的滨河—洞里萨湖—头顿港深大断裂带东北侧,新生代晚期高铝玄武岩(时代23.3~0.01Ma)沿该断裂带喷溢[3](图2),在热带长期风化,形成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床。图1 加里曼丹大地构造背景图(据文献[2])Fig.1 Geotectonic background map of Kalimantan1—新近纪盆地 2—古近纪盆地 3—第三纪碳酸盐岩杂岩体 4—渐 新世~上中新世克罗克及滕布龙复理石 5—莫拉图斯山脉及劳特岛早白垩世火山弧和蛇绿岩套 6—上新世~更新世及始新世火山岩7—浊流沉积物拉姜群、混杂岩带及辉长岩/基性杂岩体 8—西加里曼丹三叠纪—侏罗纪变质岩、火山岩及晚三叠世~始新世沉积岩及恩布奥伊杂岩体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及变质岩 9—施瓦纳山脉早~晚白垩世花岗岩及英云闪长岩侵入古生代岩石 图2 柬埔寨简化地质图(据文献[3])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Cambodia1—第四纪沉积 2—中生代沉积 3—印支向斜带(主要为C-T地槽沉积) 4—印支背斜带(D-C1为主,拜林有P-∈) 5—D-C沉积、海西期花岗闪长岩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