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学生:XXX

学号:XXXXXXXXXXXX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10电气二班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称之为种间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而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所以说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在这里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

二、共生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胞内共生在进化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三、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

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我国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记载的海镜和小蟹间的奇异关系,就是典型的共栖。海镜又名海月,是一种海洋贝类。小蟹即豆蟹,是一类形如黄豆粒的小型蟹类。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一旦离开宿主,也即“逡巡亦毙”,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四、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不被寄生的,连小小的细菌也要受到噬菌体的寄生。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所以说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

五、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六、竞争

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例如,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抑制。高斯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混合培养,16天后,只剩下后者。这说明具有相同需要的两个不同的种,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否则,一方终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个生态位只能为一种生物所占据。这种现象被称作高斯原理。十分清楚,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

了解了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我们就知道种间关系按性质可归并为两类。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应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关系,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既非偶然相遇,也非临时凑合,而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现象,是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同时,这些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界线也不是十分严格的。就以原始合作、共栖、共生三者而言,互助的性质相似,结合的程度有异,其界线很难准确划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转化的。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5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 职教中心:丁超位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涵盖了种群间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关系,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四种关系的概念与实例。本节内容属于上节课所提到的群落特征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后续的食物链、食物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能力目标: 理解四种种间关系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情感目标: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对种间关系的解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教学过程 让学生用2分钟的时间自学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种间关系? 2.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3.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不能很清晰地整理出上面几种种间关系的 区别?

明确:(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常见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具体逐一介绍。 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彼此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她们属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哪些相关实例 展示地衣的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 这种真菌和藻类是什么关系?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彼此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她们属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哪些相关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详细讲解,提出概念以及特点,并板书关键词:共生——同生共死 展示高斯的草履虫实验,教师进行讲解,并提出竞争这一词汇,继而提出下面问题,即同桌小任务: 什么是竞争? 竞争的资源有哪些? 竞争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解决上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向学生提示竞争的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提示学生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哪些?问题中带有的问题的方式解决教学。 教师板书关键词:竞争(此消彼长,你死我活) 教师通过PPT的方式直接展示捕食的概念(这种种间关系比较简单,并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带答案解析)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 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 (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 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 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 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而死亡个体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D.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不同的,D错误。 2.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生物种间关系

生物种间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得到信息和栖所,──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生物改造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非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诸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气象和土壤等;生物因素则指与本生物构成环境关系的所有其他生物,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谓之种间关系。生物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二、共栖(Commensalism)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我国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记载的海镜和小蟹间的奇异关系,就是典型的共栖。海镜又名海月(Placunapl aenta),是一种海洋贝类。小蟹即豆蟹(Pinnotheres),是一类形如黄豆粒的小型蟹类。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一旦离开宿主,也即“逡巡亦毙”,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有的学者,也常将上述的原始合作和共栖两种形式统称为共栖。 三、共生(Symbiosis)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

李珍珍《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2课时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高二生物组李珍珍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涵盖了种群间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关系,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四种关系的概念、实例与曲线表示。本节内容属于上节课所提到的群落特征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后续的食物链、食物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数学模型解释并理解四种关系。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校正前科学概念。 情感目标 认同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 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区别。 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各种种间关系。 4教学过程 【锚式问题】 播放视频《猎豹捕食鸵鸟》,回答下列问题: 1.视频中描述的是什么关系? 2.这种关系是种群之间的还是种群内部的? 3.根据生活经验告诉你的同伴,生物个体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先行组织者】 生物群落的特征有哪些? 1、物种多样性; 2、种间关系; 3、优势种; 4、群落特征等。 【梯次探究】 1、自主探究 链1:阅读课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是种间关系? (2)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3)请你找出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并能用实例进行解释。 明确:(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

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常见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具体逐一介绍。 链2: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彼此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她们属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哪些相关实例? 明确: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藻类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从而供给藻类,二者相互依存,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实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瘤胃中的细菌、人与大肠杆菌、白蚁与肠道内的鞭毛虫。 表示方法: 链3:阅读课本P66积极思维《分析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思考草履虫种群数量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练习题新人教必修

种间关系 1.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其中的植物都是形态各异、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形成可以用下列哪项进行合理的解释( ) 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寄生④互利共生⑤种内互助 A.①② B.②④ C.①⑤④ D.①②③④⑤ 2.由于环境的变迁导致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占有同一生态环境,此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B.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 C.种群数量的变化都呈“J”型曲线增长 D.由于地理隔离消失,两个种群共同进化为一个新物种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4. (2011年大纲全国卷).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5.下列对竞争和捕食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C.鸡吃玉米粒,牛吃玉米的秸秆,据此鸡与牛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6.下列属于种间捕食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7.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同步练习(2)

《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同步练习 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随堂自测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①某一个池塘边的一棵柳树 ②一片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成熟无翅棉蚜 ③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普通小麦 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 ⑤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⑥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 A.①④B.②⑤ C.③⑤D.③⑥ 解析:选C。某一个池塘边的一棵柳树只能算是一个个体;一片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 和成熟无翅棉蚜不是所有的蚜虫,所以不能算是一个种群;③是一个种群;④中缺乏分解者,所以不能算是一个群落。 2.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解析:选D。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红 树林中还生活着其他生物,故红树林也不止一个物种。红松是单一物种,故它不能构成群落。 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多选)( ) A.一个池塘中的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 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解析:选ABCD。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通常用物种 丰富度指数来表示。选项A、B只针对种群的个体数,而不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选项C虽然针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但样方的面积没有指明,故也不能确定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草原。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练习题新人教版必修

种间关系 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2.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5.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6.下列各项中对物种生存有利的种内关系是( ) A.某草本植物侵入一个新地区后,能分泌酸性物质以抑制土壤中蓝绿藻的发育 B.牛胃中生活着各种细菌和原生生物,协助分解纤维素 C.褐马鸡喜群聚生活,遇敌害时,强健的雄鸡把鹰引开,使小鸡、母鸡逃离敌害 D.秘鲁政府采取的“蝴蝶”行动,即投放大量的可卡因的克星——小白蝴蝶,食其花吸其汁,使可卡因植株很快死亡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羊吃草属于捕食关系 B.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而发生竞争关系 C.水稻和稗草是寄生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浅谈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学生:XXX 学号:XXXXXXXXXXXX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10电气二班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称之为种间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而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所以说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在这里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 二、共生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胞内共生在进化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三、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

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概念辨析

生态系统种间关系概念辨析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23600)陈卫东 2012年《考试报》 在生态系统种间内容教学中,四个概念阅读起来感觉一点难度都没有,让同学们背诵,都能倒背如流,但做题目却很容易出错,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生对于概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对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现对这几个概念加以举例辨析: 1.竞争: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关键词:两种或两种以上、争夺、资源和空间 辨析:该概念的几个中心词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指的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争夺是指发生斗争,当然,这种斗争不一定非表现为打架,也可以表现为暗斗;资源和空间是生活所需。 例题: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有( B ) A.两只羚羊争夺配偶 B.生活在同一块地中的水稻和稗草 C.同一地域的狼和羊 D.菟丝子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 竞争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两只羚羊争夺配偶属于种内关系;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狼和羊是捕食关系;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身上;生活在一块地中的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水肥等资源,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2.捕食: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关键词:一种、另一种、食物 辨析:该概念的中心词中,一种与另一种指的是两个不同物种;食物是指吃的东西。 例题:以下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D ) A.蜣螂以牛的粪便为食 B.在一定条件下,大黑鱼以小黑鱼为食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D.小鱼以小虾为食 蜣螂以牛粪为食,牛粪是牛食物的残渣,不属于生物,因此不属于捕食关系;大黑鱼以小黑鱼为食,由于二者是同一物种,因此二者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噬菌体最终寄居在大肠杆菌体内,二者属于寄生关系;小鱼以小虾为食,二者不是同一物种,属捕食关系。 3.寄生: 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键词:一种、寄居、另一种、摄取、寄主 辨析:一种与另一种指的是两个不同物种;寄居是指依托居住;摄取即获取;寄主是指被寄居者。 例题:以下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寄生的是( B ) A.某种雄性鮟鱇鱼吸附在雌性鮟鱇鱼身上,并得到营养物质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生态系统中种间正向关系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中种间正向关系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前言】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这就是种间关系。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即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事实上,生物与生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相互作用是相对的。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正文】正相互作用 1.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指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有益,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容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的背上;鲫鱼用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的腹部等,都被认为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原始协作 原始协作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分离后双方均能独立生活。如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起伪装保护的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为运输工具,从而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食物。又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时,又能为其报警,这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 3.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是依赖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生物群落。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有关正相互作用的机理,如果专注于沿海拔梯度的情况,可以得出:在低海拔地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非资源性因子,如温度、风和土壤干扰等的影响很小,其主要受资源的限制,如土壤养分等。而在高海拔地区情况则恰好相反,低温、强风以及土壤的不稳定性等都会对植物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些通过邻体能缓解此类胁迫环境的都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高山地区,较高密度邻体植物的存在能提高局部的温度、减缓风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部土壤环境,植物之间“彼此依靠”共同“抵御逆境”。如上所述,既然正相互作用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主要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生态学理论应该如何解释正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与生态位。所谓基础生态位就是指某个物种在不受任何负的种间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情况下能够生存的环境条件范围。而现实生态位是在负相互作用存在的情况下某个物种所能存活的空间。生态位概念实际上假定了邻近物种之间存在负的相互影响。正如竞争排除法则一样,不同物种是不能占有同一生态位的。将正相互作用考虑进生态位理论则会得到一个看似矛盾的结果某物种现实生态位的空间范围比其基础生态位的范围要大,即拓宽了物种的现实生态位。 正相互作用与物种多样性。植物间相互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所在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之前的群落理论一直强调竞争、捕食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群落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正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与组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某物种的存在可以改善周围环境条件,使得其它物种在原先不能存活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从而提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正相互作用与生态系统功能。人们一直认为物种多样性越高其抵抗外来入侵的能力就越

5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类型 类型种1 种2 特征 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直接干涉型 6、竞争:资源利用型 7、偏害作用 8、寄生作用 9、捕食作用+ ○ + + + + ○ ○ — — — — — ○ + — + — 种群1偏利 者,种群2无 影响 对两个物种 都有利,但非 必然 对两物种必 然有利 两物种彼此 无影响 一物种直接 抑制另一种 资源缺乏时 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 制,种群2无 影响 种群1寄生, 个体小于种 群2 种群1为捕 食者,通常个 体大于2 5.1.1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 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 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两种相 互作用决定的,即 出生和死亡 迁入和迁出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 两种类型(图5-1) 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 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如捕食,寄生,食物,竞 争等; 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 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如气候,CO2浓度等。 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共 同作用(以上二者之间) (图5-3) ●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 点)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基本表述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 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 度如何,最后产量基本相 同。 ●数学表示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的原因是不难 理解的:在高密度(或者说,植 株间距小、彼此靠近)情况下, 植株彼此之 2.-3/2自疏法则 ●随种群(播种)密度增加而导 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的现象,即 种群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一种 降低存活率现象,又叫自疏现 象(self-thining)。 2. 动物的婚配制度 由原始的一雄多雌制到一 雄一雌制是进化的结果 决定婚配制度的是资源的 占领与分配 婚配制度的类型 ●一雄多雌制:海狗科 (Otaridae) ●一雌多雄制:距翅水 雉(Jacana spinosa) ●单配偶制:天鹅 (Cygnus) 3.领域性(t e r r i t o r i a l i t y) ●领域性:动物的个体、家庭, 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 空间,称领域(territory)。 这种占有领域的行为称领域 行为,这种现象称领域性。 ●领域性研究中总结的规律: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 体重而扩大(图5-4) 领域面积受食品质量的影 响,肉食性动物的领域较 大(图5-4) 领域行为和面积随生活 史,特别是繁殖节律变化, 繁殖期领域行为强烈,面 积也大。 ●领域的特征与意义: 领域的主要特征有三点: 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 且大小可调整; 领域受积极保护; 领域的使用是排他性的。 领域的特征与意义:领域 使动物可以得到充足的食 物,减少对生殖活动的外 来干扰,使安全更有保障。 4.社会等级(s o c i a l h i e r a r c h y)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 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动物界中相当普遍,其基础是 支配—从属关系。有三种基本 形式: 独霸式:群体内只有一个 个体支配全群,其他个体 都服从它而不再分等级。 单线式:群内个体成单线 支配关系,甲制乙,乙制 丙...以此类推。 循环式:甲制乙,乙制丙, 而丙又制甲的形式。 ●社会等级是种群行为调节学 说的基础: 种群密度增高,没有领域 与没有配偶的个体数量增 加,造成死亡率上升,出 生率下降,种群的增长受 到限制; 种群密度下降,优势个体 的比例上升,死亡率降低, 出生率上升,促进种群的 增长。 ●社会等级意义: 降低不必要种内竞争;优良 基因传递;个体数量调节。 5.1.3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的概念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 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现象,或叫异株克生。这种作 用既存在于种内关系,也存在 于种间关系。 2.他感作用的物质 ●抑制毗邻植物的物质 ●自毒物质 如沙漠中的一些植物在干 旱时分泌自毒物质,以抑 制自身的生长,保持该物 种的生存。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 农作物不能连作的现象称 为歇地现象;如早稻会分 泌一种对-羟基肉桂酸,对 连作时的早稻幼苗有抑制 作用;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 类组成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浅谈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仪陇中学李万鑫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容易搞混淆。所以将两个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必要。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 发生的斗争。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 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1)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生态学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复习资料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概述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种内相互作用类型: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相互作用类型: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7.2 种内关系 7.2.1 密度效应 7.2.2 性别关系 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7.2.4 他感作用 7.2.5 集群生活 7.2.1 密度效应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Y=W a d=K i Y单位面积产量,W 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 i常数 ?原因: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的关系: W = C d -3/2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密度;C:常数 由于双对数曲线斜率为 -3/2,故称为-3/2自疏法则。

意义:在一个生长的自疏种群中,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更快。 7.2.2 性别生态学 ?研究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及环境因素对性别的影响 ?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性比 ?性选择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1)两性细胞的结合与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的种类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利弊 –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变化的环境 2)性比 ?雄体:雌体 ?F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 ?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多的个体数 ?局域资源竞争和局域交配竞争 3)性选择 ?概念:动物行为、大小、形态等次生性征的差异 ?性内选择(配偶竞争)和性间选择(对异性的偏爱) ?让步赛理论:拥有奢侈特征的个体有好的基础 ?Fisher氏私奔模型:两性同时对选择特征编码,遗传 4)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两性花) ?同株异花(单性花) ?雌雄异株 ?原因-环境因素和进化策略(藤露兜树实例) 5)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 –群体内婚配制度类型,异性的相互识别,配偶数目,持续时间,对后代的照顾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一雌多雄制 –一雄多雌制 ?环境影响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 7.2.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第一节种间食物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二、海洋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三、海洋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 ?四、海洋动物食性的特化 ?五、海洋动物食性的转化 ?本章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的类型、种间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捕食者与被食者的辨证关系;种间竞争的基本原理、生态位的基本概念、生态位分化的主要方式。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种间食物关系;种间竞争与生态分离。 难点:有关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第一节种间关系的类型 ?一、捕食(营养关系) ?二、竞争 ?三、互利 ?四、共栖(偏利) ?五、寄生 ?六、偏害 ?七、中性现象 1、捕食(营养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营养)。

2、竞争 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个体间发生对于资源(栖息空间、食物)的争夺。 牡蛎——藤壶; 罗非鱼的领域性 3、互利 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 珊瑚礁大型鱼类——鱼“医生” 虎鮋——水螅 (转移栖息场所和提供伪装) 双锯鱼——海葵 (吸引饵料生物并分享) 鳑鲏——河蚌 蚌的呼吸水流给鳑鲏卵供氧,鳑鲏体表作为稚贝附着基 4、共栖(偏利) 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 鲨鱼——领港鱼; 鲨鱼——鮣鱼; 军舰鱼——葡萄牙军舰水母 海参——潜鱼 5、寄生 通常是一物种对另一物种构成有害影响。 6、偏害 (1)两种生物以某种方式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害,对另一方无影响。(2)甲物种通过乙物种对丙物种产生危害,乙物种不受影响。 贝毒危害人类。 7、中性现象 彼此互不影响。空间和食物的利用不产生竞争 第二节种间食物关系 一、种间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