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剧与美感

悲剧与美感

悲剧与美感
悲剧与美感

浅论悲剧为何产生美感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美学的一种范畴,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崇高的诗。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一种崇高美。然而,悲剧为什么能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产生悲愤、哀愁、产生悲剧美呢?本文试通过对悲剧和美感的分析,浅论悲剧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一、美感是什么

美感是美学中与美德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美感有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泛指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就是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是由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人的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狭义的美感是人们接触了客观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的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想象。

从古到今,对美感的演剧一直视美学的主要课题。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产物。柏拉图认为,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中队理想世界的回忆和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欣喜。康德认为美感是一种不夹杂任何厉害感、纯主观的静观的肩上判断所获得的自由的愉快。另一种观点是美感是审美对象的反映。早期唯物主义虽然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反应,但他们没有把这看成是人的生理的技能机能的反应。佛洛伊德认为美感是人的性的升华和冲突。

美感作为人的主观反映,来源于美又不等同于美。美是客观的,是引起美感的根源,是第一性的。而美感姿势人类对客观美的认识、感受、欣赏和评价,是第二性的。美感虽然离不开美,有了美才有美感,但是,美感受主观的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即使是同一个欣赏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境遇和心境不同,所得的美感也不同。

二、谈谈悲剧

在此主要是通过对悲剧的本质、类型以及悲剧感的分析来谈谈我对悲剧的认识。

1、悲剧的本质

悲剧在本质上与崇高相同或类似,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灾难激发人们伦理精神的高扬,必须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家把悲剧看做是最高的一种伟大(即崇高),也许是正确的。”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只有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性现象,才能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反映在艺术中。作为艺术样式之一的悲剧,集中体现了悲剧性。悲剧性是审美的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是指现实生活中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激流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灾难或毁灭,从而一起悲痛、同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特性。立普斯在《悲剧性》中说:“无论他身处的情势如何,灾难必然为悲剧所必具。”灾难是悲剧必备的条件。阿里士多德从悲剧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和特定效果等方面规定悲剧性的的根本特征。他认为悲剧棉鞋“与我们相似”又带有某些弱点的好人,通过他们不应受到的毁灭引起观众的悲悯与畏惧,人将之中悲苦之情宣泄出来,就可以由痛感转为快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这一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性的范畴基础。

2、悲剧的类型

悲剧的类型在西方美学史上主要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大类。西方著名的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这个分类是由黑格尔提出的,还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

3、悲剧感

悲剧感是使美感的一种类型,指审美主体面对悲剧性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悲剧感有更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更深刻的伦理内容。悲剧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由许多情感混合而成。它包括:愉快、崇敬、恐怖、悲哀、愤怒五种只要情态。其中崇敬与愉快时相吻合的。恐怖、愤怒、悲哀与快乐是矛盾的。人在恐怖、愤怒、悲哀时,一般不会产生愉快情感的,但是在悲剧感中却可以产生愉快感。因为悲剧人物是壮美的,这就决定了崇敬和愉快,这两种感情成为悲剧美感的核心。恐怖不是单纯存在的,它随着英雄的壮美而出现,对壮美起烘托得作用。作为一种情感的恐怖则烘托着崇敬。悲哀是悲剧感不可缺少的因素,少了它只是壮美感。悲哀与其它情感结合而染成各种各样的色素。与愤怒结合而成悲愤,如《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反抗精神。与崇敬结合而成悲壮,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就给人以壮怀激烈的美感。悲剧能激起人的多种情感,而且是同时混合出现的,早成一种特殊的美感,震撼人的整个心灵,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了悲剧感的审美愉悦。

三、悲剧产生的美感

尼采说过,悲剧作为“最高的艺术” ,其审美功效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悲剧所产生的美感,那就是悲剧美。对悲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阿里士多德做过了细致的研究。他指出,悲剧通过消极而导向积极,它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历史上有过许多关于阿里士多德的“净化”这个概念的考证与争论。托马斯从宗教的角度解释“净化”,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有的学者是从生理的角度上解释“净化”,认为是一种生理上的发泄。黑格尔则用“绝对理念”的胜利来说明悲剧的净化作用。还有就是尼采,他认为悲剧的效果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声音,给人一种形而上学的安慰,认为没有这种安慰,便无法解释悲剧的愉快问题。对悲剧的净化作用的科学说明,主要是应该从心理,也就是伦理的角度来分析。悲剧通过善恶、新旧、美丑的剧烈冲突和斗争,表现人类历史实践的崇高和恐惧,在悲剧感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对善的惊赞和对恶的义愤,因此,悲剧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通过悲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产生悲剧美。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伤心流泪,是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更显示其光辉品质。悲剧会使人悲痛,但革命的悲剧是人从悲苦中产生一中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鼓舞人们战斗,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从事伟大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体验,心灵的得到净化和陶冶。

悲剧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功能。它对陶冶人的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对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得勇气和信心;对提高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均有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尼采悲剧的诞生.台湾:三民书局印行民国六十一年(1972).

[2]何力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罗伯特·索罗门大问题.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朱元立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悲剧的力量与美感

美国电影票房历史记录的前20名除了科幻和动画,只有泰坦尼克(1)耶稣受难记(10)和阿甘正传(14)三部现实和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三部影片都不是喜剧,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我发现现实题材的喜剧都排在40名之后。这个排名很客观也很有趣,它表示人们除了喜欢幻想、逃离现实之外,更想观看具有深刻内涵的悲剧和现实,而生活中的喜剧并不能最打动内心。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说也可以反过来写成“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说幸福都是相似的是因为生活象一条项链,当每一个小环节都是完美无缺的时候,真正的幸福才会出现。但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人生,所以虽然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地失去珍爱的事物,但也不得不抱残守缺地顽强活下去,甚至战胜苦难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所以说每个人的幸福体验又都是不同的。

所谓的悲剧就是摧毁幸福。幸福是单纯的,悲伤却是多面体,包罗万象。有的是由优裕的生活状态急转直下到贫困交加,如曹雪芹;有的是失去最珍贵的爱情,如罗密欧和朱丽叶;有的是怀才不遇,如贾长沙和李白;有的是因为战争和动乱而改变了命运,如二十世纪的中国民众;有的是饱受病痛的折磨,如贝多芬和史铁生,当然最伟大的悲剧是人在内心和精神世界中受到的挑战和压抑,如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等。也许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和命运斗争的悲剧记录。人们喜爱悲剧并不是因为看到别人的痛苦后自己会感到平衡和解脱,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不幸和毁灭来感同身受,了解和发掘人性的最深处,体验到现在所拥有的都是最宝贵的,激发了向不公

平的现实和命运挑战的勇气,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道路上找到了回响。

悲剧之美不可言表,美好的事物虽然在形态上失败、幻灭、消失了,它的故事、内核和精神都升华成超越物质和庸俗的另一种巨大的美感,在宇宙中不停地激荡。

征服与屈服

1923年瘦弱的沈从文在北京前门车站刚下火车,对这个城市发出铮铮誓言:“我是来征服你的。”面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一个外地人在内心深处都会产生莫名的茫然和恐慌,但这种心虚刚开始却是往往通过嘴上的强硬来表达。在杂乱的人群中找不到方向,透过华丽的橱窗看到五光十色的商品发现自己是个无产者,在万家灯火中憧憬着梦幻中的家,在歧视的目光中默默踟蹰前行,这样的大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的怪兽,是有眼睛、牙齿、毛发和血肉的,征服它可非比寻常。我看到过很多的征服梦想,有的就算实现了,有的彻底破灭了。所谓的成功无非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找到了归属感,甚至可以改变环境了,失败者都是很可怜的,巨兽的凶狠和贪婪噬咬着健全的内心和躯干,还不让人发出声音。可是有谁敢说真的征服了这个城市呢?它只需要摇摇尾巴露露牙齿就会把人逼上绝境。即使当我们有了些财富,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宅和坚固的饭碗,却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终于向怪兽屈服了。我们安于顺从依赖它、偶尔能因为抚摸它博得一笑而自豪,完全丧失了先前自由的理想和独立的人格,把并不幸福的生活当作梦想去实现给别人看。我们最后也长成了巨兽身上的一根毛或一颗牙,可以震慑象我们当初一样的外地人。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会先让妖怪吞进肚中,然后再施展拳脚降妖伏魔,可惜我们都是普通的猴子,只有被吞蚀的可能而绝无下文了。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在小亚细亚吉拉城大获全胜,报捷时只用了3个拉丁语单词:“Veni!Vidi!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这是伟人的气度,但那个一代湘西才子确实来了,看见了,他曾经用诗文征服了读者的心灵,却终于和我们一样无法征服这个城市,1950年以后他再也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那一直是他的理想和生命之源。

精神家园

这是怎样的一片沙漠?你将如何把它变成绿洲?你相信这个梦想吗?不丧失希望好

吗?

我知道在我之前有无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们还是离去了,可以纪念者,只有那些书籍、音乐等借助于物质外壳的精神。绝大多数人都象河沙一样在长河中消沉,那些闪闪的金色就格外让人感动和唏嘘。“为了这无望的爱饶恕我吧,我已年满四十八,却

无儿无女,两手空空,仅有书一本。”这不仅是叶芝的自画像,更是在精神世界里面上下求索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有些人可以占有世界和别人的自由,却无法统治人类的心灵;有些人身无分文只有书一本,却能在别人的内心延续生命。人一旦被后者所感动,再也不会追随前者。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知识分子。

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是具有知识和学历的人,这样的人遍地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在对社会和生存环境的认知和改造过程中具有自由完整的思想、健全独立的人格以及博爱宽容的胸怀的人。这些人在建造一个真正的天堂,或者叫做家园。在这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没有对物质的过多要求,可以观光、久居也可以建造。

这里的人都是最具爱心的人,虽然古怪而多情,比一般人更难以接近和沟通。他们的一句话可以影响别人一生,而他们自己的一生却又多么的可怜可气,可悲可叹。这些都是有特质的人,所以你要小心地说话,不要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否则会听见很多有趣的争吵。

他们真的爱这个世界,但爱的方式不一样。有人说希望永远存在,有人说看见的都是绝望,有人说在绝望中去寻找希望。听听天籁的声音,看看跳动的文字,还有那些用生命刻记的印痕、芜杂忧郁的芳香、造型各异的雕塑、划破天空的流星...,满怀赤诚地说:我敬你爱你。

悲剧的美感是后天的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9-07-07 我要评论( 0)

美有很多种,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文艺作品,无疑地多以悲剧的美感居多,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尼采,很多艺术家都对悲剧的美感的功能已经有了精辟的诠释。

美似乎在我们的意识里多表现为好的、舒服的东西。中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画个大寿桃以祝寿;松鹤则“延年”;九条鱼表示如意,或“年年有余”;牡丹是“富贵”的象征;等等。

中国的戏剧也如此,忌讳“不祥”,总喜欢热热闹闹的,喜气洋洋的,即使悲剧,也要给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或者是某些安慰人心的结局,它总是会给大伙一个说法。这可能跟我们民族比较隐晦吧!坏的也会变相的说,而不会直截了当地说。这一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美,甘也”,“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原来“美”字是指食物的甘美。有了这个渊源,我们对艺术的创造总是希望使观赏者获得好象吃到美味一样的享受。

所以,人们总是很功利的态度,似乎绘画是用来装饰,或是美化环境,或者说是“陶冶情操”。大概说起来,中国画给我们感觉就是修身养性的绘画,这大概和前面我提到的人们的喜好有关,这多少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特征,而外国艺术恰恰相反,那些惊心动魄的悲壮,深沉的哀伤,人间可感怀,可歌可泣的以及凄凉孤寂的感情,而这些正是人生最动人心玄的经验,最一般的际遇,正是文学所表现最伟大最永久的主题。

中国诗词,大半是这种人生的体现的抒发,如李白的怀才不遇,诗中所表现的清高,,而中国绘画的题材是比较狭窄的。对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对于生命坚苦危殆的体验,缺乏深沉的表现。也就是说很少能从中国画中发现悲剧的美感。

也许有人会说,人生本来就已经够痛苦,艺术应该表现甜美,来减轻痛苦,来愉悦人生的。但就我觉得,艺术中的悲剧要比喜剧深刻得多,也就是说,悲剧精神给予人生的慰抚与愉悦比起甜美雅丽更为深广而持久。因为甜美倾向感觉,较为表面,而悲壮能直达精神深处,涤净心灵的污垢,激发生命力,提升我们的情操,使

我们经由痛苦的历练而得到净化,得到解脱,而获得安慰与欢愉。

很多人认为悲剧的美感是消极的,其实是个大错误。现在很多电影作品,不是都用悲剧的美感来吸引和启发欣赏者吗?如同好人的好需要坏人的坏来衬托一样。人总是很容易记得一个人的坏,而遗忘他的好。正因为这样悲剧给人印象总是不好的,所以大家记得了他的坏,而忽视了他的好。悲剧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伤心的。而忘了——在痛苦挫折中所激起的昂扬的斗志,起乐观与希望,不是乐观主义所能比拟的。

无可否认,每个人对艺术的、对美的追求是不同的。多多少少受先天的、后天的影响。悲剧的美感是属于后天的,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