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是日本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构成日本人关于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整个观念的基础。在日本社会,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日本人的语言——日本语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试着从日本社会的上下关系来观察一些独特语言现象。这样可以使我们在语言的使用时有所注意,不要由此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工具与日本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一、敬语所体现的上下关系日语敬语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上下关系,二是远近关系。日语的有一套发达的敬语体系,其最能体现日本社会的上下关系,这种上下关系有以下几种:1.公司或官厅的上司2.年长者3.身份高的人4.某领域的先入者也就是说,对待与自己存在上述关系的人,要根据场合分别使用尊敬语、自谦语。所谓的尊敬语是对话题中人的行为、所有表示说话人的敬意的一种敬语表现,可以是直接对象,也可以是话题中出现的第三者,表现为直接抬高对方。而自谦语是通过降低自己的行为动作来提高对方的尊敬表现。无论是尊敬语还是自

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样板呢?很多 国人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外在因素。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展开论述,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人文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 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正是这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保证了外在机制的成功运作。比如说,日本产品之所以能以“高质量、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竞争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是相契的。这种竞争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而以集团为本位,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日本人公认的观点是: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企业在雇用雇员时,如同挑选夫婿一样,要估计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从长远看它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征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这种雇用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于是类似中世 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家族的”、“同事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 引申至国际竞争圈中,日本人觉得国家就像一个放大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的儒教的忠诚原则。在日本的民主中,渗透着协调一致的集体传统。他们觉得,决定不应有任何个人做主,而应该通过协商由集体共同做出。开会的目的在于达成一致,其意义在于达到普遍统一和没有人持强烈的异议。等级制度和集体决策在日本的传统中相辅相承成为统一体。如果说中国的等级观念往往与官位的高低相联系、带有冷冰冰的行政隶属意味的话,日本的等级观念则染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家族色彩。这种纵向、横向间反反复复的协调商量、集体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是十分有益的。日本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在积极引进外来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进而获得了巨大实效。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The Times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Since middle ages, westerners held mainly two views on time: eschatological (teleological) and physical (scientific). The former came from Christianity and understood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od. Time or history goes towards the expectable end, i.e., the Last Judgment. The latt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ans of measuring time,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ecise. To this view, time essenti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s existence. It is an objective, even and irreversible passing, having no meaning by itself and serving merely as an existent form of physical beings. Certain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new perspectives occurring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mong which, the phenomenological one in a broader sense is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us. Up to now, "Chinese philosophy" is usually approached, at least in China, through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metaphysics. Therefore, seldom interest has been put on the problem of time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ue to its non-metaphysical character. It is tru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either teleological nor physical view on time in Chinese tradition. But, if we read the literature of pre-Qin period, especially pre-Warring-States period faithfully, we may

践行信仰

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第一次非常明确地通过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对我们年轻一代谈信仰并不容易,但《信仰》的故事形式,很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看到这些感人的信仰故事,我们会感到正享受着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他们、记住他们。这是一种用柔性情感来引领刚性道理的好方式,特别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我们感觉到一种和历史的柔软接触,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与历史沟通、与历史人物沟通的亲近和温暖。 作为80后,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信仰?我是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来到油田成为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用自己的所学来为我们国家的石油事业添一份力量。在与老石油工人朝夕相处中,我体会到信仰是很多先进工作老党员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的源泉。以前觉得信仰有点高、有点大,但在这些老石油工人的身上,我觉得信仰特别真实,它就体现在时刻要想着自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之中。 树立信仰,贵在践行。《信仰》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信仰。亲近是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当代年轻党员同样也是信仰的践行者,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队伍中,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座座精神丰碑,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了先辈们当年的青春无悔,才能理解信仰不断的根、不灭的魂。作为新时期年轻人,我们应该志存高远,立志干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当中,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切实肩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 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新贡献,才是最终的目的。践行信仰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原以为信仰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普通人遥不可及,但《信仰》中王进喜、雷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践行党的宗旨,就是普通党员的信仰。如今信仰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上,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石油工人手中责任,立足本职,扎根油田,面对目前中国严峻的石油形势,唤起我们的紧迫感,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倾尽自己的力量;我们应继承和坚守信仰,有情有义,传递勇气,传递幸福,让我们的青春在最广阔的基层天地发光发热。 东辛采油厂张琳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课后答案满分

开设课程的原因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实现时间段是()。 ?A、1954年——1971年 ?B、1956年——1973年 ?C、1958年——1975年 ?D、1956年——1976年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不属于日本人民性格特点的是()。 ?A、爱劳动 ?B、考虑事情细致周密 ?C、爱好和平 ?D、团体协作意识强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日本是一个稻根社会。()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判断题】目前世界上汉子使用最多且延续时间较长的国家当属日本。()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日本每生产一吨钢所消耗的电量并非是世界最省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学习该课的意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日本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是受()的影响形成。 ?A、金融危机 ?B、外部侵略 ?C、自然灾害 ?D、民族内乱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日研究的特点是()。 ?A、时间最早 ?B、范围最广 ?C、世袭性最好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判断题】日本不同民族之间的国民性格各不相同。()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4 【判断题】新中国以来对日本较多的是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古代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日本古代社会等级划分中仅次于皇族的是()。 ?A、士族 ?B、士民 ?C、华族 ?D、农民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日本战后宪法的作用是()。 ?A、打击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势力 ?B、整肃军国主义分子 ?C、打击垄断资产阶级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关于日本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阶层之间不能彼此通婚 ?B、各阶层不能随意迁移 ?C、各阶层之间不能转换身份 ?D、各阶层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职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在日本等级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高于手工业者的。()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日本宗教信仰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一词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它的最早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非凡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经济发展的奥秘。八十年代,美国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日本企业发展迅猛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于是企业文化成了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本文尝试从宗教信仰这个角度对日本企业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以便把握日本企业文化的实质。与各国的企业文化相比,日本企业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就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一、日本企业文化是由宗教和企业的发展决定的(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与宗教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宪法“,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多神教“。根据1981年日本的宗教统计,日本全国宗教教徒共达20927万人,是日本人口总额的1。8倍。这点说明了个问题,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只信仰某个宗教,他们信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教,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日本国民的重要性。我国的儒教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仁、义,礼、智、忠、孝、和、爱“等伦理思想和日本“忠于大皇,拼死不憾“的神道精神从古沿袭到现代便形成了“忠““和“为代表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又利用宗教的形式得以实施。日本企业家认为:人生两大需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使人们的生活美满幸福,就要不断满足这两大需求。物质需求通过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得以满足,精神需求则要依靠信仰。当然,这里所讲的信仰并不能完全按西方的模式加以衡量,它可理解为一种追求、理想。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作为工作载体的企业理所当然要负起这两大责任,于是宗教的痕迹在企业里随处可见。(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也是由日本企业的非凡发展过程决定的日本企业的现代化从明治维新开始,为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政府把大量的企业廉价卖给私人。此时,武士阶级的特权也被废除了,大量的武土进入工商界,这些受神道思想和儒教教义熏陶的原武士一旦进入企业,就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宗教的各种思想和习惯,作为治理阶级的资本家和般治理者很多本身就是武士出身,因此日本企业文化里包含有宗教色彩也就不足为奇。其实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工商界的宗教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到了此时因政府各种政策的作用,宗教影响才真正在企业间扩散开来,所以宗教和企业文化的真正结合是从此时开始的,这就是他们自称的“伦语加算盘“或“士魂商才“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与宗教的结合并不是某个企业家凭空捏造出来,它的出现是其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其他国家不可能拥有象日本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原因所在。二、全面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进行剖析作为企业文化神经中枢的经营哲学是企业家精神和宗教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哲学实质都是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是企 业家治理的指导原则,通过它把企业的员工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志向和精神动力。企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软件1026班 What is time? Is it a thing to be saved or spent or wastef,like money?Or is it something we have no control over,like the weather?Is tim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That’san easy question,you say.Wherever you go,a minute is 60 seconds,an hour is 60 minutes,a day is 24 hours,and so forth.Well,maybe. 准时 如果你被邀请到一个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的家里做客喝鸡尾酒,如果通知你的时间是七点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在七点一刻到达,当然不能在此之前,也不能迟到太多。然而,如果这是在德国、瑞典或瑞士,邀请你在七点钟到达,就意味着你应该恰好那个时候到。 对“准时”极为看重的国家:所有的北欧国家 对“准时”采取赞赏和期待态度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美国 对“准时”态度比较缓和的国家:欧洲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还有绝大多数地中海国家。 对“准时”持宽松态度的国家: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在那里你尽管可以把手表抛在一边! the America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讨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笔记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笔记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人民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早起的美国英雄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Japan 日本人就象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时、每刻都在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守时是东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和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不无关系。 这种神经质会逐渐升华为一种荒谬的美德感和对生活的要求。如果电梯的楼层指示灯坏了,就会感到异常不安;如果面对一次约会的误点,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紧张焦虑的。 India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淡薄,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信仰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学者先生们认为,今天中国人普遍不道德,如坑蒙拐骗、贪污腐化、制造伪劣产品,生产有毒食物,开个宝马车就自以为老大等等,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特别是没有宗教信仰造成的。而西方人之所以相当文明,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特别是有宗教信仰。你看基督教倡导仁爱,伊斯兰教倡导慈爱,所以他们遵纪守法,与人为善。 为什么老外有宗教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先说基督教,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什么是国教?国教就是谁不信教,谁就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民,谁就是异教徒,就可人人得而诛之。到后来,不要说不信教,只要谁敢说基督教的不是,或说的话与《圣经》不一致,就要被烧死,如布鲁诺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要被烧死。如果你也生活在欧洲,你敢不信教吗? 再说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于公元630年率领十多万教徒,从麦地那进逼麦加城下,威逼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投降,并强迫麦加全城居民宣布改信伊斯兰教。接下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们----四大哈里,挥刀向西,沿地中海南岸从埃及、利比亚、经摩洛哥进入西班牙;向东经伊朗进入印度。在这些占领区,凡是不信伊斯兰教的不是加重赋税,就是格杀无论。如果你面对阿拉伯弯刀,你能不当穆斯林吗? 说到我们中国人,也不是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你生活在南北朝,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不定你就在其中的一个寺中敲着木鱼,津津有味地在唸经。如果你生活在武则天或唐玄宗时代,全城人都去迎接佛骨时,说不定你也口颂:“阿弥陀佛”伸头探脑往前挤,心想如果能到法门寺去当个小弥沙就无限荣光了。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看到宋真宗亲自驾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听到宋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并把道教变成了国教时。你很可能早就头戴偃月冠,身披白鹤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指点着道童们去炼仙丹了。 但是,如果你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或后周世宗时代的佛家弟子,很可能早就逃离了和尚庙,乖乖地回去种田了。因为这些皇帝派出大批军队,实行灭佛,跑慢了就有可能光头落地。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有什么信仰,与其统治者有很大关系。统治者提倡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兴旺发达;统治者排斥什么信仰,这种信仰就大大衰落。例如印度是佛教的创始地,在印度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时,由于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从而使佛教在印度盛况空前。但后来阿拉伯人、突厥人相继入侵印度,大力提倡伊斯兰教,佛教在印度就基本消失了。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因为近千年来,统治者们不提倡。明朝的一些皇帝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第一节中世纪英国的分权君主制 一、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二、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三、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一)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原罪”。“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

党,是一种信仰

党,是一种信仰 二十几岁的年纪,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而又动荡的年代党是如何带领中华的儿女一路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直至走到今日的人民小康、国泰民安。只是偶尔还能忆起祖辈、父辈们慷慨激昂地陈述当时党的军队是如何叱咤神勇、党的人民是何等不屈不挠,而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如花般的美好的生活。 年幼时,我想我是不懂“党”这个字意味着什么的,那时的党熏陶着我的,也许是家家户户墙上贴的毛主席像,也许是耳边时常响起的妈妈的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就是强……”。现在想来,那也是党对我最初的“启蒙”教育。 十八九岁的年纪,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让我有了对党深一层次的的认识。那时的党在我心里,是洪水来临之时,早已遍体鳞伤、筋疲力尽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中铸就一道道坚强如钢的人墙时的坚毅;是党带领我们的民族“入世”、“申奥”成功之时,国人脸上洋溢的无尽自豪与激动热泪;是“非典”来临之时,全党上下高度戒备、全力以赴对抗闻之色变的疾病时的众志成城,是她带领着她自强不息的儿女们走过了冰冷而漫长的冬天,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也是在那个年纪,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崇敬,我紧握右手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那时的热血沸腾,我至今记忆犹新。

怀着一名预备党员的自豪与对党坚定的信念,我迈入了大学的门槛。那时,虽然依然青春也还懵懂,但我知道我是一个有组织的人了,谈不上“使命”,但我也有我的信念。我记得很多个清晨,我在校园的大道上散步,我会捡起地上随意被人扔掉的纸屑、包装袋送到垃圾桶内,同时我也会感觉到路上穿梭的人群对我投来的异样目光,我想在他们眼里,那是一个理应追求体面、优雅的80后女生的“多此一举”,并非在遭遇到他们的异样目光时我不会尴尬,只是我从内心里对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应当有高觉悟,这没什么。”虽然我不能惊天动地,但我想,我也要用心中那份信念支持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微不足道。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震碎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心,然而,每一次灾难,总留下了许多感动,饱含热泪指挥在第一线的温总理,奋战在生死营救第一线的解放军,舍身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失去双亲和孩子后仍然坚强战斗的女警察,刚从废墟救援出来跪在地上哭求让我再救一个的战士……每一次灾难,党和人民始终一起面对,解放军、公安干警、党员干部,哪里有危险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英雄的国家,英雄的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人民,视死如归,为的只是灾区人民永远的家园。这时的党传递给我的是动人心魄的震撼:她为了人民事业坚贞不屈的不息信念。 毕业后,我选择了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千年古镇,我深切感受到的是基层中坚党员干部带领农民一

英国的贵族制度

英国的贵族制度 2007/07/19 -------------------------------------------------------------------------------- 一、概况 英国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仍保留着独特的贵族制度,该制度曾在英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英贵族由世俗贵族和精神贵族(即宗教贵族)组成。世俗贵族可分为世袭贵族与终身贵族。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爵位可以世袭,以传男传长为主,如无子女,贵族封号则自动取消。终身贵族分为两类:司法贵族,包括英大法官以及其他重要法官;一般终身贵族,由首相提名,君主册封的功勋卓著人士,一般称为勋爵,此类人数最多。精神贵族指英国教圣公会的最高神职人员。精神贵族和司法贵族属职赋其号,即一旦任职,自动获得贵族身份。终身贵族和精神贵族封号不能继承。历史上,英贵族是当然的议会上院议员,上院集中体现了贵族的特权,与贵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英有1000多名贵族。此外,英还常授予各界有突出成就的人士“爵士”(Sir)称号,册封对象不限于英本土,也包括英联邦国家及英前殖民地。但此类人不属贵族。 英对一般终身贵族及爵士的册封每年进行两次,一月份举行的称为新年表彰,6月份举行的称为女王生日表彰。终身贵族一般称为勋爵(Lord),女性称为女男爵(Baroness),对其的口头称谓用其姓,而非名,如卡拉汉勋爵(James Callaghan)称Lord Callaghan。对爵士则用其名,而非姓,如希思爵士(Edward Heath)称Sir Edward。 二、起源 英贵族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不列颠岛上各部落为争夺霸权相互厮杀劫掠,混战不已。在连年战乱中,一些部落首领逐渐具备了国王的职权和特征,其随从及众头领演变为其亲兵爱将,成为军事贵族,这是英贵族的雏形。 此后在征战中,国王根据军功大小将掠夺的土地转赐给军事贵族,而军事贵族则宣誓效忠国王,在战时保护国王。这样,军事义务与土地占有结合起来,国王与贵族的关系逐渐变成君主与封臣的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农奴制的发展,英封建世俗贵族制逐渐形成。同时,皈依教会的国王为赢得教会的支持,增强其政权的合法性,也主动将大批地产赐予教会,由此形成一支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与世俗贵族互为伯仲的精神贵族。 三、兴衰 1066年,英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贵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权力逐渐膨胀,与王权的矛盾越来越大。13世纪,贵族与王权的对立更趋明显。1215年,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下《自由大宪章》,确定了贵族的特权,王权受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由此得知,在学习外语中,进行相关文化的输入,除了介绍一般文化现象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理解其文化的根源,这些对于接触一门语言,了解一门语言,甚至掌握一门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始有终与循环往复 在西方文明中,时间是有起点的,它是在行进的,在流逝的,即珍贵又固执,一旦消逝了便无法挽回。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在,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所以,我们发现,在西方的文明中,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是会有消亡的那天,而非是永远消耗不完的。 可是,在我们的中国文明中,时间的变化是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远螺旋式运动的,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的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活动(贾玉新,1997:71)。于是,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之中,时间更是一样。于是,我们就相信,今天没了,还有明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和明天,是源远流长的。 2、珍惜时间与挥霍时间 美国人有句座右铭:“Time is money.”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由此,他们做事讲究计划,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并且凡事做到准时不误。预约是西方人普遍的社会习惯,并且越是重要的活动越是要提早约定计划好。与英美人交往时尤其如此,即使到最好的老外家串门也要事先打招呼,否则便会打扰他们的私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例如,刘凤霞编著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关于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Americans in the Western world look upon time as a present , tangible commodity , something to be used , something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The American divides up the day very precisely and communicates only during certain hours .……For many situations Americans would consider tardiness of five minutes to be relatively serious and improper.”由此可见,在时间这一概念上西方人是十分注重的,且作为生活交际上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记得德国哲学家康德老人在写给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康德,1779年3月)在实际生活中,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愿意为了守时,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借用戴尔·卡耐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结交朋友和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准时。任何人都喜欢和一个时间观念强、守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的人。”西方人就是如是告诫自己和他人的。 此外,西方人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了。Jesse Crispin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In fact ,if we had more free time ,surveys suggest that the majority of us would fill it with more work .We have a very difficult time unplugging, and many of ou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ensured that we don’t have to .”(李湘廷,《Time is everything》,2010.2:18)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时间观念,在西方,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和资历雄厚的智者。

宗教信仰人口在世界的分布概况

宗教信仰人口在世界的分布概况 2010-03-25 13:09 韩国:50-60%,在1900年,韩国没有基督新教,而今天韩国人口的50-60%是基督徒,仅在汉城就有7000家教会 菲律宾:基督徒占人口比例93%左右。已被列入天主教國. 日本:基督教1--2%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693000人。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 中国:2010年7500万接近6%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确实,美国的宗教少数派非常兴旺,世界上各大宗教在此都不乏信徒。虽然新教仍然在美国基督教中占主要地位,但它包含十几种主要的教派,各自有其独特的信仰、礼拜仪式和历史。另外,近年来,新教在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事实上,皮尤宗教与公共生活论坛(Pew Forum on Religion & Public Life)最近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图1)发现,有史以来美国清教徒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首次降低至接近半数。在调查中自称新教教派成员的美国人现在仅为51%,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均超过60%。 罗马天主教徒在美国成年人口中占大约四分之一,而其他派别的基督徒占3.3%。总体来说,10个人中有8人自认为属于基督教的不同教派。有大约5%的美国成年人口信仰其他世界性宗教──包括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近六分之一的成人不属于任何一种宗教,而这一类人口的比例最近几十年来不断增加。全球基督徒人数21亿,其中天主教徒的人数为10亿9千8百万。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这位

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2)变通和协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如:被安排在星期天上课的外籍教师完全可向中国同行说明,在他们国家星期天是不工作的。 时间观念的不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及其相应的不同社会行为习惯往往会阻碍有效的交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倾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有效的交际非常重要。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君主制 时间:449——1215 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 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二、等级君主制 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 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 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 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 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 时间:1485——1649 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

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作用: 四、共和制 时间:1649——1653 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 五、君主立宪制 时间:1689——至今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 1、责任内阁制: 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 民族性格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的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她告诉我:这本书是要在惊醒一种类似数学问题的推导——日本民族的形成、准确来说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联系各方面作者所能获知的关于日本的材料,作者在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归纳提取,试图的得出对这个民族的正确解读,并进一步总结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律。这对一个从未去过日本的的学者来说,《菊与刀》的完成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她在书中的推测的准确。这也成为初始我百度《菊与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日本民族的兴趣。一直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对让我着迷,特别是在两国间的羁绊特别深的那些年代。同时我也被一个问题困惑良久:为何二战后原本已成废墟的日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回恢复国内建设并用短短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这么一个战后人口不多,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小岛国,到底是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够这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经济建设。我也希望通过《菊与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读《菊与刀》以后,通过作者的归纳和分析,我认识到日本民族在二战后的让人赞叹的团结一致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内因(换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也决定像本尼迪克那样,尝试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指导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讨论日本民族为何能在二战后崛起。 1、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日本是建立等级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后。在我看来,等级制度是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出来的这么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稳固的架构。这套在我看来眼熟异常的制度,包括后来德川幕府统治初期规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分类,完全是照抄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位置都没有任何的改变。日本人的学习精神让人由衷佩服——务求相像。另外一个相像之处甚至令我哑然失笑——将军为求控制各国藩主,要求各藩主(大名)将其妻儿留在江户作为人质——这让我遥想回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的行径。虽说如出一撇,但是大名们在这样的政策下并非束手无策而坐以待毙,日渐形成了他们在幕府约束下的生存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