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新形势与新思考

肇始于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前所未有,而且至今仍在蔓延和深化,这场危机必将对国际关系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也给我国的多边经济外交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最突出变化是,美国实力和地位的加速下降,使其处理中美关系的思维发生新的变化。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经济和内外政策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尽管美国不甘心失去一超地位,但他不得不承认新兴国特别是中国崛起的实施,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回顾20年来美国对华关系的思维,大致经历了“崩溃论”和“威胁论”,然后是“责任论”,目前正向“适应论”过渡。“适应论”不仅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而且看到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利益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适应论”仍然把美国看做世界权力的中心,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维护美国的地位,而唱衰中国和叫嚷中国威胁的论调在美国依然随处可见。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依然是“相互依存中相互防范,相互防范中相互依存”。美国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收缩。2009年美国国防部长提出的2010年国防预算草案,要求国会削减“未来作战系统”的经济开支,并提出降低对中俄等潜在大国的军事遏制。这种收缩对我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美国实行收缩,是我国可继续逼其锋芒,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应看到,如果美国的收缩战略成功,将延缓其实力下降的速度,随着我国实力增加,我国在一些领域和问题上与美国的冲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目前流行的“G2”观点,从实际上来看源于“霸权稳定理论”。美国学者曾经用WTO多哈回合的僵局为例证,认为多哈回合取得成功的难度比乌拉圭回合增加,是因为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权力级”上升,使得美欧等无法按照以前的做法制定国际规则。倘若美国突出中国作用,加强与中国合作,就可能避免“权力级”过于分散,避免全球欧化机制变得过于脆弱。应当说“霸权稳定论”这种过时的理论是无法很好的解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关系和国际机制的。另外,经济实力不对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当今的国际环境和美苏争霸时相比发生根本变化,决定了不可能出现所谓“中美共治”的局面,我们还应看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美经济利益相互交织,冲突的可能增多,利益交集也在增多。中美之间的协调,合作,冲突对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我们无法回避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博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带来调整的机遇,努力增加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实际影响力,注重实际,不图虚名,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断续集力量,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二)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对各国宏观政策和贸易政策也提出挑战。1.各国都更加重视国内市场,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更加激烈。最近,美国学者克鲁格曼高调批评中国的贸易顺差,而正是他在1993年指出,“出口本身不是目的,一个国家从贸易中真正受益的是获得进口他想要的东西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30年正是通过出口贸易获得了这种能力,并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一般来说,外贸对小国的经济作用大于大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大于成熟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大于发达国家。内需和外需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扩大内需可以相应增加进口,内需的扩大也会相应增加外需优势,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外需下滑也会拖累内需。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外需就是稳定内需。有些人提出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其实外贸“依存”度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更不等于风险度。考虑到我国近一半的外贸出口是加工贸易形势,以及汇率,购买力等不可比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需要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调整转型,同时要避免急躁冒进,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占领一个市场不易,守住更难,退出了再杀回去难上加难。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MR5月21日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

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和零售商认为,中国劳动力生产成本提高,正在构成供应链风险,预计更多的公司将采用供应商多元化策略,哪怕是因此付出成本提高的代价,也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的篮子里”。世界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国际贸易仍将在总体上快于世界经济增长。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继续积极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2,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受挫,在仍会在曲折中发展。金融危机波及的广泛性,说明全球化的传导机制是强有力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加速。金融危机会刺激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会继续在推动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中发挥作用。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教案)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一、中国经济外交的演变 (一)何谓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 经济外交是经济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既可“以经济促外交”,也可“以外交促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 从国际上经济外交上的实践来看,日本和美国比较典型。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以外交为手段,而把经济增长和重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美国则是以经济为手段,而把外交政策的实现作为目标。 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实践表明,随着国家实力增长,经济外交从注重经济结果渐渐转向由外交政策目标主导。但也需注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传统也能并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有些类似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即权力和财富都可以作为手段和目的,尽管短期内有所矛盾,但长期而言都是一个大国所需要的。 (二)中国经济外交的演进 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外交体现在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中,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宽松的国际环境,提升本国国际经济地位,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显著效果。经济外交内容已涵盖对外经济关系的所有方面,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西方大国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维护关系总体稳定,推动经济外交,加强经济联系,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要方面。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经济外交这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手段逐步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重视,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外交,好的经济外交不仅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经济快速发展。 [【正文】一般认为“经济外交”包括两个实质性的内容:一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二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 中国加入了WTO象征着加入了世界这个大的贸易市场,中国也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上的有些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抵触,不过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对其中的游戏规则不再陌生,部分国家针对中国采取的双重标准也逐渐失去效用;另一方面,历经此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从反对迫使人民币升值,到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再到反对将世界经济的失衡归咎于中国出口过多,以及重申对美元及中国在美国资产的担忧,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重要性,经济外交在获得平等的外贸权利,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维护中国商人的利益,促进中国经济安定平稳的发展,顺利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外交还可以使中国积极地参与各种世界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争取在贸易上的优惠待遇,还可以组建和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加强地区性的经贸合作,签订各种双边与多边的贸易协定和协议,保证贸易和投资的稳定性。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可以在自己已有威信的基础上,坚持自己原则下,可以制约世界上的某些霸权主义,对维持世界经济贸易的安定进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维护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平稳发展。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外交政策对外进行经济援助,

中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外交特点

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外交道路上虽然崎岖,虽然有坎坷,但依旧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最后屹立于世界前列。 关键词:经济外交,改革开放,中苏外交,乒乓外交 从我国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在各种严峻的考验下,我们的祖国依然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国的经济外交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同世界的友好合作也全面发展。 一、建国初期,“一边倒”的经济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这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3位。人口5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90%,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国固定资产总值200亿美圆。GDP大概是也是200亿美圆。人均年产值仅40美圆。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从1840年到各解放区解放前夕,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5亿多农民一无所有,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灾荒四起,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就更别说是外交了,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解决5亿多人民的土地问题,吃饭问题。 在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劣势,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我国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二、20世纪70年代,扩大外交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就受到外部的封锁。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于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在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所占的地位就突出出来了。我国也就呈现出了“突出的经济外交战略”,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2020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为我们今后面对世界的分析能力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 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 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 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 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 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四有”的优秀 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积极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只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 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 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 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 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 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 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 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2008年第1期第34卷№11,2008Vol134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卢晨阳 198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在这以后,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蓬勃展开并成为总体外交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周边地区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 1.传统的双边外交在周边地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我国的外交传统一直是重双边、轻多边。这种传统使周边国家间的猜忌和不信任很容易被放大。双边关系的推进极有可能被误解为有排他性、针对性而引发第三方的不安。另外,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恐怖主义、贩毒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传染病的流行问题等都不是依靠一个国家或者双边合作就可以解决的,这在客观上也对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提出了要求。 2.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对双边外交的有益补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联系是多边外交的基础。1999年以后,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政治协议,旨在加强双边政治合作。同时,频繁地参与东亚的多边论坛和多边机制则意味着与中国与单个东盟国家之间更多的会晤次数、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渠道,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在亚欧会议、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 3.参与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和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直非常有市场。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的主流国关理论极易推理出“中国威胁论”的结论。从事实上来讲,中国迅速的经济崛起、军事发展及其被认为是“异类”的政治制度都容易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可预见,“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崛起过程。而通过承担地区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地区热点的解决和地区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树立和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我国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和谐亚洲”和“和谐亚太”。构建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没有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则和谐世界只是一句空话。而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则是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与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另外,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也是贯彻这些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周边地区多边外交的展开 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最具成效的应当是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1997年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创建了“10﹢3”和“10﹢1”对话机制。在经济领域,2002年双方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启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的进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非常显著,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在政治安全领域, 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针对南中国海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且与有关各方达成了在有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共识。双方还十分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盟区外大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亚的多边外交主要围绕“六方会谈”机制进行。这一会谈机制弥补了传统双边关系的缺陷,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安全环境,提高中国作为东亚地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三国签署了联合宣言,决定在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人员交流在内的14个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除此之外,中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双边合作阶段。东北亚经济圈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这一地区各国间的经济也具有互补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还停留在探讨阶段,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远未形成。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主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中进行。上海合作组织是历史上第一 ? 9 1 1 ? 3作者简介:卢晨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上,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协议,在经历八年的艰难谈判后,RCEP最终宣告达成。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覆盖约30%的全球人口,其GDP总量占全球比重约29%。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国参与的成员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地缘政治影响最广的一个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中国经济外交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同时,RCEP的最终签订也意味着,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两大背景下,亚太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并继续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不过,随着拜登政府即将上台,美国可能重新致力于领导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因此以伙伴争夺和规则塑造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制度竞争将重回国际政治的 舞台中央。 RCEP谈判过程曲折: 大国战略竞争既是动力也是阻力 RCEP构想最早由东盟十国在2011年提出并发起,它以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印度五个自由贸易协定(简称FTA)为基础,寻求建立一个覆盖亚太主要国家的大规模自贸区,以改善亚太自贸区建设的碎片化效应。2012年11月,上述

16个国家在东亚峰会上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从而正式启动RCEP谈判进程。 从RCEP的最初发起背景来看,该自贸协定包含着东盟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维持其在亚太地区自贸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的目标。面对当时美国为了重塑亚太经贸合作主导权而推行的TPP战略及其可能对东盟共同体所产生的分化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关于亚太地区自贸协定建设方案的分歧及其背后的中日竞争僵局,东盟急需主导建立一个既能维护东盟的内部凝聚性,又具有大国平衡功能的区域性自贸协定。RCEP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且复杂的背景,同时东盟主导这一进程也确实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尴尬,RCEP的谈判进程异常艰难曲折。 根据公开的信息,从2013年5月启动第一轮谈判开始,截至协议签署之时,RCEP共经历了至少28轮谈判,先后举办了8次例行的部长级会议、10次部长级会间会和4次领导人会议,历时将近八年,签署时间一再拖延,较原定2015年年底结束谈判的目标已经大大延期。以2017年为转折点,RCEP的谈判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的“缓慢磨合”和后期的“加速推进”两个阶段。 从2013年至2017年,RCEP共进行20轮谈判,成员国谈判内容长期围绕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经济技术合作、竞争、电子商务、法律条款等13个议题展开磋商。但成员国利益诉求各有所异,其中关税削减承诺、敏感产品类型是各国利益分异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倾向于将农产品作为“早期收获”项目提前降税,而日、韩则更

形势政策: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摘要】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发展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作用。“弱国无外交”,唯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有平等的话语权。中国想要有效地驾驭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深层思考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发展经济外交的基础,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性。 【关键词】经济外交实力维护主权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一、经济外交的含义 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它有两种含义:一、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二、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同样,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其二是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如: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 二、以经济促外交,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从援助亚非拉国家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以经济为杠杆撬动外交关系的动作,如:对非洲进行援助,为他们修建了包括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中国因这些援助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可以说,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外交。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外交的侧重点是“以经济促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1972年中共领导人同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取消了对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而中美关系的好转,也带动了周边外交发展和中国外交格局的转向。1978年10月20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中日友好条约》。不久,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了日本并参观了神奈川县的日产汽车公司、千叶县的君津钢铁厂、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从这时候起,中国经济外交里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特点已经开始显现。从1953—1971年中美交易为零到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连续几年对外贸易出现了50%以上年增长率。这事实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性作用。 经济外交是随着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而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国内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后在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上改变了原来的内政为外交服务的思路,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同亚洲经济体中的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反霸以及配合美国外交战略的大前提下,非常愿意同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这也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浅谈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作者:————————————————————————————————日期: 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年级 2012级 学院农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周嘉 完成时间 2014-3-15 成绩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 内容摘要: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是人类未来的出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近几年以来,中国在沿海地区承受了来自境外的外交和军事上的压力,包括黄海东海、台海和南海四个方向,有专家概括为“四海”危机。 关键词:海洋争端,海洋权益,解决机制,策略。 海洋是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食物、矿物、能源都取之于海。”赵国钧说,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也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亟待我们解决。而我国的法律制度缺陷,海洋局势力量薄弱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权益的实现,同时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21世纪海洋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海上争端不断地上升。尤其是在南海,我们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总是成为头号新闻。去年,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世界经济危机,能源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相

中国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中国的外交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 [摘要]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多边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视。这与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关于多边外交的概念,即: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多边外交的实践古已有之。有学者认为,距今约2800年的中国春秋时代,东周列国的霸主“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既是中国古代的首脑外交,也是中国古代的多边外交实例。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往往是着眼于一种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国家间的合作,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虑,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因此,多边合作有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4年4月,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应邀参加的政府间多边国际会议。但是,由于受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力的影响,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各项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开展周边经济外交的现状、挑战、对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交往更加深入,经济外交成为外交领域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今却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青睐。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的经济外交活动相对起步较晚,但也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外交正在全方位的展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中国在陆上同14个国家接壤,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主要经贸和重要市场之一;从大国关系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大国都在中国周边,又是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的重要一环。可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既有“先天不足”的一面,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所谓“后天可塑”是指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安邻、富邻”的三邻周边政策,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地缘安全环境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 现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 第一,近10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形成了深度依赖关系。第二,中国周边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第三,中国的亚洲贸易格局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1)在东北亚地区:中日、中韩间贸易频繁,中国对日韩的贸易是入超状况,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中国与俄罗斯贸易虽然并不是很理想,2011年中俄贸易总额只有835亿美元,只相当于中韩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不过,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随着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WTO,和中国对俄投资力度的增大,中俄贸易将会取得比较大的进步。 由于蒙古和朝鲜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中蒙、中朝间的贸易量都比较小,但中国对蒙古国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搞好关系来获得中国需要的资源,并帮助蒙古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对朝鲜的经贸政策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2011年6月又增加了“互利共赢”这一原则。近年来,中国正逐步增加对俄罗斯、蒙古、朝鲜的直接投资。 (2)在东南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现了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或恢复外交关系。1992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针对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理念,并且试图通过经贸合作,缓和地区内矛盾、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水平的提升。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令人瞩目。其中,双边贸易一直是最活跃的。目前,中国已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在南亚地区:中国与南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但是南亚地区局势动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和投资总量仍然偏低,与近3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不相匹配,未来中国与南亚的区域贸易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南亚国家经济落后,各国均存在对华贸易逆差,改善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中国与南亚经贸关系发展的重点之一。此外,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海外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不过,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承包工程为主,设计咨询以及技术服务金额小,高技术人才输出少。在投资方面,中国对南亚国家的投资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长期是中国的主要受援国。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 (4)在中亚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进展迅速,特别是中国

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周边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周边是我国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周边形势的好坏,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用好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目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其中的周边外交被放在首要地位,足以说明周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安全合作日益深化。各国对中国期待和倚重增加,对华友好成为周边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 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明显好转,使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到底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机遇呢? 一.被倚重期待的机遇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概述 1.近年来,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美国介入中国周边问题,协助其他国家对中国压制,以期望打击中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中亚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安全有密切关系,中亚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种种途径传导到新疆,对中国安全造成影响。 2.周边外交的新挑战是中国迅速崛起引起的多重反应之一,且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弱势中国”下的关系向“强势中国”下的关系演变。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积极与美国达成和平发展协议。应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入。面对具有争议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搁置外交”,以双赢的态度去对待问题以缓解问题,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3.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 感想 1. 我国周边形势可谓四面楚歌,利益冲突不断,再加上美国的参合,使得安全形

势日加严峻。不过当今世界的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想必各国都会本着和平发展与有利于本国长期发展的态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和平解决问题,接受挑战,抓在机遇,才能在新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形势。当然,我国还必须提高综合国力,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给他国威慑力,才能不被他国所侵犯,才能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2.我认为,我国周边问题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更是刺激着我们的发展。我认为“敌国外患者”对我国是有好处的,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国在不断努力变强,不敢停下脚步,一直走在强国之路上。就是因为这些外患,所以我们的爱国热情不断升温。 3.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4.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大二一班刘松潇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清醒认识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国际分工、金融开放、经济治理、对外贸易、大国合作和非传统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 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既增强了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放大了我国国际经济作用,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中国作为国际收支盈余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中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超过30,000亿美元,其中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际储备货币提供国(经济体)金融当局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及相关亚洲国家的上述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失衡大趋势影响,我国继续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刻意将内外经济失衡归咎于人民币汇率,进而联手逼迫人民币升

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亟待改革。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上述改革进程中如何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议程,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权益,无疑将考验我国经济安全外交的智慧和能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影响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关系健康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经济颓势正透过货物链影响到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欧美发达市场需求疲软,对亚洲各国经济的牵引力在下降。日本已历经20年之久的低迷增长,韩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上述国家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利益驱使,纷纷构建隐形贸易壁垒,实施“经济爱国主义政策”,人为干扰域内贸易正常发展,因而构成区域各国经济与贸易新的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70%以上由三资企业和国外进出口商构成,政府和企业在贸易谈判权和商品定价领域话语权尚待形成,因而所获实际贸易利益有限。鉴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正进入经贸关系矛盾与摩擦高发期,进而放大了我国外部经济安全压力。 (三)非传统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我国周边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纷繁复杂,主要体

中国多边自主外交

多边外交通常被认为是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国家基本的外交战略,[1](P89)是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一大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边外交的兴起,不论是在全球范围、跨地区范围还是在地区内部,多边外交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学者将多边外交分为四类,即霸权型合作,如北约、华约、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协调型合作,如1815年后的欧洲协调机制、当代的联合国安理会、八国集团等;受限的对话合作,如导致美洲国家组织成立的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等;开放的对话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1](P89-94)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多边外交活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从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过程,以求对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但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不作严格区分,例如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基欧汉就认为多边主义是“通过特别的安排或通过制度协调三个以上国家的国家政策的实践”。[2] 尽管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分析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多边外交的实践却古而有之。有人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就是多边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3](P41)西方国际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时常会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战后议和问题,则是近代多边外交的通常表现。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冷战使联合国在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东西方对抗的舞台,多边外交迅速被掩盖在冷战对抗的阴影之下。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现代多边外交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当前多边外交的发展情况来看,多边外交在地理层次上有全球性的多边外交,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就是全球性的多边外交舞台;跨地区性的多边外交,例如欧亚会议;地区性的,例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地区性的多边外交舞台。从参与主体来说,有政府间的多边外交,例如各国以联合国为舞台而展开的外交活动;还有非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例如世界妇女大会等。从涉及的领域来说,则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多边外交的表现形式有多边同盟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多国首脑会议等。 从多边外交的发展演变来看,制度化是多边外交的重要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多边外交的制度化发展是一战之后的事。创建国际联盟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制度化的多边机制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4]二战之后,则有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被赋予各种组织和制度形式。也正因为这样,鲁杰才从制度的角度定义多边主义,他认为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5](P11)。 多边外交具有公开性和包容性两个特点。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这样,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多边协议还对所有签约国形成一种道义的约束,从而使一些多边协议比较稳定,难以轻易被废除。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因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鲁杰认为参与多边行为的集团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成员总是预期它们所达成的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量上给它们带来大致平等的收益。成员在行动范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的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在广义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等,属于前者;而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等属于后者。 2004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此后,中国的经济外交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外交已经是我国和平与发展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从“以经济促外交”进入“以外交促经济”的时代。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除了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之外,还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在实施经济外交时要配合政治外交、文化外交,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切实达到中国与世界“共赢”的目标。 中国大陆如今能够通过经济看外交,首先缘于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回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30年,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评判,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年年均近10%的增长率,人均收入从不到300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提供了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庞大经济体。世界三甲的经济大国位置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施展新作为奠定了基础。 其次缘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所有中国人都记得,中国并不是没有想过用经济影响世界。新中国建国以后,执政者积极实施有选择的对外援助外交,倾地域之力、倾国家之力给予援助,但那毕竟是中国自身经济尚处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的举动,缺乏坚实的持续后发力,其影响力也自然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必须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外交上做的大战略和总方针等方面充分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新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外交工作在我国的对外政策中地位重要,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

经济外交

积极贯彻、大力推行经济外交政策 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来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本文主要从经济外交理论、我国经济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必需、外交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阐述了我国要积极贯彻推行切实可行的经济外交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谋福,为世界和谐做出贡献。 关键词:经济外交、经贸合作、中非友好关系、中国外交 “经济外交”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通过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许多政府和国家十分重视并大力发展经济外交活动的新闻。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我自己的理解,经济外交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的经济组织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经济交往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其表现形式包括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双边及多边的活动等。国家间关系的亲疏好坏主要是由国家间利益决定的。当国家问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时,国家间关系就融洽、友好;当国家间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高度冲突时,国家间关系就摩擦、交恶,甚至处于冲突和战争状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与他国建立各种形式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和权力。在国家利益构成中,经济利益是最基本的要素,追求财富是国家参与国际活动的两大核心目的之一。因此,通过投资和经贸活动经济外交手段,国家间相互分享利益、培养共同利益,对于稳定和建立友好的国家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004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国外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首次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近几年来国家的许多高层领导也在重要会议上强调了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从历史上来说我们也是吸取一些传统的发达资本国家的教训,20世纪以前许多多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或赤裸裸的侵略来谋求自身的发展,结果遭到相关国家的强烈抵抗,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当今国际交往中,以和平的经济外交手段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的主流趋势。我国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创新本国的外交政策实施和平崛起、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等外交方针,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树立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当然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我们也必需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的外交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外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主题开展起来。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的着力点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与世界环境 经济外交推动中国和平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强化经济外交的作用,可以解和化解我国与他国的利益摩擦。在国际关系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他国与本国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多发的时期。因为处在迅速发展中的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增多,与他国发生利益摩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而采取非对抗政策解决摩擦和争端有利于实现该国长远的发展目标。加之综合国力的增强往往首先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增强,因此,正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与他国的利益摩擦经常体现在经济领域。经济外交因此受到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国家的重视,经济外交的效应被充分发挥。我国目前就处在大力推行经济外交的阶段,因此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中国需要在国际交往中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